Day: June 6, 2008

  • 打機通識回憶錄(2)-模擬城市Simcity


    模擬城市(Simcity)與城市規劃理論

    另一隻陪伴成長的遊戲是模擬城市系列,模擬城市第一集出版的時候,我只是個初中生,第二集(Simcity 2000)的時候,好像是預科,玩第三集(Simcity 3000)的時候,已是唸大學的時候了。最近出版的第四集(Simcity Society)未有空試玩。

    模擬城市和文明帝國的共通點,是說明書真的是一本書,裡面包含了大量學術理論和專業知識。試想像一個初中生為了玩模擬城市,要鑽研一本幾百頁的說明書(幸好有台灣的中文版),是多麼吃力。不過,因為遊戲實在太好玩,為了不當失敗的市長,苦讀說明書也值得。


    Simcity 3000

    首三集模擬城市的中心思想是一樣的,就是透過城市規劃,造就經濟發展和市民福祉。在遊戲裡面,你是一個近乎擁有絕對權力的市長,你可以決定一個城市的稅率、預算、基建、運輸系統、分區規劃(zoning)等等。遊戲的邏輯很直接,就是有正常的稅率、良好的基建、完善的分區規劃,城市就可以發展起來,當中有一個假設,就是沒有政制問題,也沒有貪污。

    這個遊戲大致上是基於地市規劃中的以土地利用(land use)的分區(zoning)理論,就是當局應該把土地按不同的用途作分區,令土地用途之間出現正面界外效應(positive externalities),避免負面界外 效應(negative externalities),舉個例說,工業區和住宅區不應貼近,兩者之間可以商業區和休憩用地作為緩衝。


    土地用途分區:將軍澳

    另外,遊戲中的交通系統假設有集體運輸系統(火車和地鐵),人們就會使用,於是住宅區和就業區域便可以分得很開,人們每天坐捷運上班,不同的住宅區都可以是有優美環境、良好配套的衛星城市。這可以說是五十年代的花園城市理論的「完美」表現。不過,如果這些衛星城市的交通不夠方便的話,就會變成天水圍城....算是反映現實了。

    模擬城市的可玩度甚高,玩者享受著近乎內地鄉鎮級黨官的絕對權力,說要建議什麼,就建設什麼,建設得恰當,招商成功,小鎮可變城市,城市變都會,的確過癮。不過,一如很多電腦遊戲,模擬的東西一定有不足的地方。

    當中最大的問題是攪市區重建的過程。在模擬城市裡,要拆毀一幢建築物,不論是爛屋一間,還是IFC級數的摩天大廈,也只需US$1 x 面積,即是當你像市建局一樣把整個舊區消滅的時候,是不用賠償、不須安置、更不會有陳景輝來抗議。如果現實世界如此,林鄭月娥應可有覺好瞓。

    另外,模擬城市的理念和當前香港的城市規劃一樣,是不太理會人文因素的,包括居民的聯繫、社會資本、創意文化產業的聚集等議題,而且一刀切的巨型分區,忽略了土地用途的「混雜性」的優點。結果,模擬城市,其實就是城市規劃師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劃一、規範、容易管理、不歡迎市民使用空間的創意、排除所有不在設計之中的用途等等。香港也有這種「理想城市」--包括沙田、將軍澳、屯門、天水圍。這些地方不是不好住,只是很悶,也排除了小商戶和草根階層的謀生可能。

    畢竟一個模擬遊戲,能處理的數據有限。不過,其實我們的城市規劃和市區重建當局,造出來的東西,竟然跟模擬城市如此相似。

    打機通識回憶錄(1) - 文明帝國(Civilization)系列
    打機通識回憶錄(2) - 模擬城市(Simcity)系列
    打機通識回憶錄(3) - Half-life系列
    打機通識回憶錄(4) - 生化危機(Biohazard/Resident Evil)系列



    延伸閱讀:模擬城市遊戲發展史


    預告:Half-life系列與政府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