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個message,說周圍也看不到關於今年七.一的訊息。
是啊,的確除了街頭的banner之外,很難看得到關於今年七.一的資訊。
其實今年七.一,還是有遊行的。
其實我仍然會去。
我希望香港在被徹底新加坡化之前,可以盡最後的綿力,為自己和下一代爭取更多的政治參與權,簡單點說,我希望看得到普選。
關於七.一的思考,看上年的舊文,發覺加上了幾件事件,還是切合現況,容許我翻炒舊文,以說明我們還應該走出來的原因:
十年學習.十年反省
(2007年6月)
這張照片攝於03年七.一遊行。那時候,董建華、大商家和土共組成的執政聯盟,把香港推向水深火熱,人們忍無可忍走上街頭。
「還
我香港」這四個字,是在賤賣數碼港、胡仙案、楊光受勳、人大釋法、八萬五存在與不存在之間、武力對付請願大學生、董建華堅持包庇路祥安和梁錦松、教改引發
教師離心、社工薪金脫鉤、處理沙士無能、廿三條立法擺出權在我手的姿態等事件發生之後說的。那時候,我們真的痛心統治香港的人跟我們完全脫了節,上街,是
為了把香港討回來。
特區十年,每一次事件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每一件事件都或多或少引發社會的反應,也累積了負面情緒。
沒有數碼港,我們怎會知道競逐公共資產的遊戲規則重要?
沒有楊光受動,我們怎會記起六七暴動,還有董建華跟土共的關係?
沒有人大釋法,我們怎會知道原來一國大於兩制?
沒有八萬五,我們怎會知道董建華政府不董經濟政策?
沒有拉一派,然後妖魔化另一派,再加以打擊的改革,我們怎知道有社會分化?
沒有武力對付大學生,我們怎會知道有「公民抗命」這回事?
沒有沙士,我們怎會知道政府救不了我們?我們怎會知道要團結?
沒有廿三條和葉劉,我們怎會知道自己有權忿怒?
一切都不是獨立發生的,一切都是因果。
後來,我們有了新政府。這個政府的政治能量、公關手段,都比前朝高明,我們好像又回到九七時滿有盼望的起點。
不同的是我們有過忿怒而走出來的經驗,我們學習過團結,學會了關心。比起九七起步時,我們不再無知軟弱。
往後發生的事,比起董建華時代的,都好像是小事,例如上一個政改方案觸礁、天星事件、個別官員失言、教院事件等。全部都過去了,都好像沒什麼似的。這也許是因為曾蔭權政府處理得較「合理」,沒有自找麻煩。
十年過去,相信沒太多人同意董建華那七年過得愜意。曾蔭權這三年,是好是壞,可能眾說紛紜。不過,任何人也不應忽視社會內部的矛盾,這些矛盾將會不時反映在一些看似不大不小的事件上,如果沒有正視,總有一天,矛盾累積,帶來不能預計的後果。(08年按:最近的政治任命鬧劇,正正說明了曾政權對社會矛盾的忽視程度)
我們用了七年時間學習,學習做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現在開始實習--天星、市區重建、中大學生報、西九、政改、環保、言論自由*、警權*等問題,都是我們的功課。我們正在嘗試參與,跟政府互動。
第一個十年過了。每個學習做公民的香港人心中都有一個分數。下一個十年,繼續學習,繼續反省。我說的是我們和政府兩者都要反省。
* 註:2008年,裸照事件期間警方把涉嫌發佈照片的鍾亦天關押四星期;火炬傳送期間警方成功消除反對聲音。
延伸閱讀:
(2006年的舊文,頗用心寫的)
愛國愛港-七字頭集體回憶 (上篇)
愛國愛港-七字頭共同回憶 (中篇)
愛國愛港-七字頭共同回憶 (下篇)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