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9, 2009

  • Facebook Group - 社運動員新基地


    (《e-zone》09年11月11日文章,經編輯同意轉載,下文為未修改版本)
     

    早陣子Facebook出現了一個「倒曾」的群組,這個群組號召網民到禮賓府示威表達對政府施政不滿。這個群組有超過700個成員,如果當中有幾百人真的參與示威的話,也不算一個小數目。
      
    到了預定的日子,大批警察把禮賓府周邊的街道都封鎖了,由於示威是自發性質的,不少參與者在步行往禮賓府途中已被警察截停和打發掉,結果是能夠突破封鎖走到禮賓府門外的只有十數人,不肯離開的另外幾十人則聚集在離禮賓府一段距離的地方。
      
    這次遊行的發起人不是社運人士,而參與示威的不少是年輕網民,他們代表的不是主流的中產階級或者基層,而是一群對前景感到失望的年輕人。這種在網上自發組織的社會運動,沒有統一的指揮,缺乏資源和經驗,所以面對警察的封鎖便聚集不成。於是乎有論指這群年輕人只是烏合之眾,難以發動大型抗議行動,這種所謂「網絡動員」難成氣候。
      
    不過也有評論認為這種沒有統一指揮的自發抗議,反而更值得政府擔憂,因為政府面對無名(anonymous)的網民,根本沒有接頭和談判的對象,一旦不滿情緒在網上累積和蔓延,要擺平便很困難。這次的意義不在人數多少,而在於「三唔識七」的網民也敢走出來到禮賓府這個高度設防的地方示威,那怕只是一百幾十人,也足夠當權者反思。例如是次示威行動,警方如臨大敵,動用大量警員封路,任何年輕一點的人想過馬路便會被警員包圍,可見政府對於這種「看不見的敵人」的緊張。
      
    網上自發的抗議行動不是新鮮事,早前抗議個別基督教組織、抗議警方處理「鍾亦天案」的手法,以及反對「好戲量」劇團使用旺角行人專用區的手法的行動,皆是由網民發動的。這些抗議行動參與人數不少,但秩序井然,亦收到了引起公眾關注相關議題的效果。
      
    在香港以外的地區,也有新媒體動員抗爭的成功例子,例如中國廈門的「PX事件」,事件中民眾利用網誌、QQ和手機短訊,成功動員了過萬人上街反對一項化工廠項目(內地以「散步」為暗語代表遊行);另外,伊朗大選後大批民眾認為選舉出現舞弊,他們就是透過Twitter突破官方消息封鎖,對內對外發佈最新消息。
      
    就我的觀察, 香港的網絡動員行動通常有以下特色:
      
    • 由醞釀到行動的時間短:對於引發年輕網民不滿的事件,最初在網上討論區出現,同時有人在Facebook建立群組聚集意見相近的網民,對事件的情緒醞釀到某個程度,有的會轉化成真實的行動。
    • 由下而上:在醞釀行動的過程中,網民通常會對於當中的理念和實際安排有不少討論甚至爭論,然後才正式行動,所以很多時候行動的目的、口號、具體安排,由醞釀到行動時都會有不少修正。
    • 難以預測:很多參與這類抗議的人都是自發的,而不是透過個別政黨和團體組織,所以不論對於號召者和政府而言,參與的人數和取態都較難預測(所以申請不反對通知書時要填寫參與人數會有點困難)。
    • 配合新媒體發佈消息:不少例子顯示,在抗議行動醞釀期間,互聯網上會出現好些議題有關的youtube短片、文章和圖片,因為能引發共嗚,而在web 2.0平台如Facebook、網誌、Twitter等廣泛流傳,加速有關行動的消息傳遞。而行動之後,往往會有參與者把行動過程上載,以突破主流媒體對行動的不利報導 (例如今次示威後有人把警察不讓疑似示威者過馬路的短片上載到youtube)。
      
    雖然這種新型式的動員社會運動的力量暫時未必及得上傳統方式(政黨、民間組織加上主流媒體),但其意義不容忽視──這種新興的網絡動員,可以讓傳統的民間團體更有效動員公眾,也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發動抗爭,這一點,相信政府也感覺到其可能的威脅,否則怎會動員數以百計警察把禮賓府周圍封鎖?對於政府來說,早前的網民「倒曾」示威可能是一個開始,其成功與否,見仁見智,不過這事件所反映的網上流傳的民意,政府肯定不應視而不見。
     

    **********************
     
    昨天(9/12/09)e-zone文章出街了,題目是《擁抱自由主義的第四代港人》。因為捨不得cut字數,令編輯排版困難,被迫排得比較密,而且要把幾段縮為三段,真的很抱歉。
     

  • 聽鄭秀文「罪與罰」

    .

    從來未試過在blog提及與信仰有關的歌。這次是第一次。

    頗喜歡這首歌。會同「戰爭」一同放在我的"work@office" play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