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16, 2009

  • 擁抱自由主義的第四代港人

    (刊載於09年12月9日《e-zone》,本文為修改後的未經編輯版本原文,題目是《互聯網與躁動的第四代港人》)

    鬱悶成了共通點

    最近常常在互聯網上看到「第四代香港人」這個說法。那是源於呂大樂教授的著作《四代香港人》-一本只得68頁、只有褲袋書大小的「書仔」。這書自從2007年出版至今,一直不停被專欄作家、文化人、學者、bloggers,甚至通識教科書引用。呂教授在座談會說過寫這本書其實沒有特別目的,「四代香港人」的說法也不是出於嚴謹的學術研究,這書流行實在是無心插柳。雖說是無心插柳,但因為書裡面的世代論述用來解釋年青一代面對的困局很容易,也說中了年輕一代的感受,於是成了不少香港二十出頭頭至三十頭青年的論述當前社會狀況的理論根據。

    書中所謂的「第四代香港人」,是指1975年後出世至今的一代(這是個籠統的說法,大至上是指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中學或大專畢業出身的時候,已經是九七回歸之後,他們飽受經濟轉型、外判、合約、失業折騰,還要被已上位的一代指責為缺乏競爭力。他們的能力和學歷可能不比上兩代差,而面對難以在社會階梯往上爬的困境,某程度上原因不在於學歷和能力,而是遲了出生。這種鬱悶成了這一代人的共通點,矛頭也開始指向不公平的政治制度偏袒商界和建制派。

    第四代港人 = 互聯網第一代

    第四代人跟上兩代人另一個最大分別是這一代人是互聯網的第一代,即是由九十年代互聯網開始普及便開始上網學習、娛樂、社交的一代,他們的文化、價值觀、政治意識形態,跟上一代由學校教出來的教條主義截然不同,每天在互聯網上接觸全世界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令他們更包容不同的價值觀、網上近乎無障礙的言論空間讓他們認識到話語權的重要、每天在討論區和blog的辨論訓練了他們的批判思維,這些東西令他們比上兩代人的思維更接近自由主義。這個擁抱自由主義的一代,面對上兩代家長式的訓令和指責的時候,反抗起來令上兩代人難以想像,例子包括示威反對警務署長鄧竟成、死守皇后碼頭、抗議「右翼」宗教團體、夾錢登報支持普選、以游擊方式示威抗議特首施政、抗議自願驗毒計劃等。另外,大量諷刺政府的文章、圖片和youtube短片滿天飛造成的效果,都是上兩代不能理解的事情。

    建制無視年輕力量聚集和發酵

    年青一代的力量在網上聚集和發酵,然後轉化為實際行動,可說是特區的政治問題以及互聯網普及相輔相成的效果。特區成立和互聯網開始普及基本上是同時發生的,這個現實與網上世界的互動,2003年七一遊行是一次明顯的爆發,這次爆發之後,年青一代的社會參與意識有增無減,漸漸地,對小圈子政治制度、向商界傾斜的政策、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的不滿不再是小眾話題,而且愈來愈多人參與討論,甚至親身參與請願。以最近反對高鐵撥款行動為例,大量青年親身跑到菜園村支持村民,上街反對撥款,部份人更留守政府總部門外請願。到了後來立法會委員會撥款,網民更利用「人肉搜尋」,在網上廣傳議員的利益衝突問題,而議員的投票取向更是受到網民的嚴密監察。

    《信報》紀曉風在12月3日稱反高鐵撥款的行動為"Generation War”(「世代戰爭」)[連結],其實嚴格來說,最近爭取普選和反高鐵撥款等行動不能當作是「第四代大戰第二三代」的現象,那只代表了第四代更加主動積極爭取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而且他們遠比他們的前輩更懂得使用互聯網。這一股力量的匯集已成趨勢,但似乎建制方面在網上世界能夠發揮的能量相形見拙,或者年青一輩在他們心目中還不是爭取的對象。

    *   *   *   *    *   *   *   *

    後記:

    因為捨不得減字數,令編輯們排版排得辛苦,真的抱歉了。

    我們看到現在的香港,八十後的對於政府的無賴和民主派既得利益者的無能的不滿已經接近臨界點,最近看無線的《由1967開始》,提到1974年四千人參與的「雙反集會」(反加價、反失業),無線對此事的論述不再「是是旦旦」,而是把矛頭直指政府沒有理順商界和市民之間的矛盾,造成民怨爆發(不過片段未有提及1974石油危機造成嚴重失業問題,令矛盾激化),最後政府成立消委會,以及成立專責委員會,對付瘋狂加價的電話公司。有趣的是,片中播出了當年曾蔭權還是AO的時候,他就是負責替委員會收集民意的人。

    無線用這個時候播出「雙反」抗議,以及曾蔭權1974年的訪問片段,也算是將政府一軍了。事實上,「雙反」抗議對於我這一代人的記憶來說,是幾乎不存在的,現在無線把事件搬出來,還要強調政府處理民怨的責任,某程度上是替特區政府這頭駱駝加上一小根蘆葦了。

    * * * *

    .

  • 三師會 - 高鐵爭議

     

    (1/4)

    (2/4)

    (3/4)

    (4/4

     

    節目重溫:

    (1)


    三師會主頁@mysinablog

    (2)

    (3)
    RSS feed
    RSS Feed

    (4)

    click to 三師會@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