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anuary 2010

  • 公社兩黨涉及"煽動意圖罪"

    我懷疑:

    葉國謙和譚耀宗是中華民國或者美國間諜/

    葉國謙和譚耀宗是社民連或公民黨地下黨員/

    葉國謙和譚耀宗是李鵬假扮的或者是楊尚昆鬼魂上身

    葉國謙想提醒大家他曾經是23條法案委員會主席,更加想提醒大家23條可以有多恐怖。

    譚耀宗原來是「反革命份子」,他竟然反對「革命」!(人大於1997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取消了「反革命罪」該罪名,改為「危害國家安全罪」取而代之。根據中國法律,「革命」是正面的字眼,「反革命」是嚴重刑事罪行。)

    轉貼《明報》報導(原文):

     * * * * *

    民建聯﹕公社兩黨或犯煽動罪 譚耀宗批有組織有計劃形同革命
    (明報)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05:10

    【明報專訊】公民黨、社民連5名議員雖已辭職,但建制派對5區請辭「變相公投」的批評未有停止。民建聯葉國謙昨日批評兩黨行為「踩界」,可能牽涉到香港法例下的「煽動意圖罪」,民建聯主席譚耀宗    更力斥兩黨由最初的「公投」變成起義以至解放香港,已經形同搞革命,至於警方應否拘捕他們,譚則認為應由執法部門自行決定。

    余若薇    :上綱上線 辱港人智慧

    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反駁指建制派上綱上線,「有點侮辱港人智慧」,她稱若兩黨說「起義、公投」便被入罪,是十分可悲。「當晚的造勢晚會十分和平,現在卻被說成是搞革命,是反映中央、建制派心怯、反智、不合邏輯!建制派是在製造圈套,恐嚇市民不要就5區補選投票!」

    根據香港法律第200章《刑事罪行條例》第9條,「煽動意圖罪」包括激起市民企圖不循合法途徑,改變香港依法制定的事項,或煽惑他人使用暴力等(見另稿),一經定罪,可判處罰款5000元及監禁兩年。

    是否杯葛補選 民建聯下周二宣布

    譚耀宗昨日在立法會與記者談及5區補選時表示,民建聯有可能會杯葛選舉,最快在下周二的緊急中委會宣布。

    譚耀宗同時批評公、社兩黨表現,指他們由高喊「公投」至「起義」甚至「解放香港」是十分危險,「已經癲癲口地」,而兩黨成立5區公投運動委員會,更是有組織、有計劃、有綱領、有口號,看不出與搞革命有何分別。被問及兩黨已有全盤計劃,警方是否可拘捕他們,譚則說:「這讓執法部門自行考慮。」

    葉國謙指言行「踩界」

    當年曾任《基本法》23條法案委員會主席的葉國謙亦表示,兩黨近日的言行的確有「踩界」的地方,香港有法例禁止鼓動、煽動市民衝擊政權。但他補充指有關法例是由殖民地年代遺留下來,已經過時,至於是否應盡快就23條立法,葉國謙則表示要由政府考慮,強調立法是香港的憲制責任。

    學者:和平表達 無犯法可能

    香港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張達明則認為,公、社兩黨以起義作宣傳口號,希望市民用選票表達對普選    的態度,是和平地表達意見,看不到有任何觸犯法例的可能,相信法庭亦不會就「公投」作詮釋。他認為即使當年已就23條立法,兩黨的言行都完全不會犯法。

    明報記者

  • 三師會 - 網絡與政治 (4集)

     

    這一次討論的是互聯網如何改變香港和內地的政治生態。因為youtube後期製作需時,所以先上載音檔,讓大家可以直接播放。

    (1/4) 比較互聯網與起前後的社運動員

    (2/4) web 2.0如何影響社會政治文化

    (3/4) 網上平台如何形成群眾運動的「細菌特性」/ 中國內地的網絡政治

    (4/4) 比較印刷術和互聯網對政治的影響 / 用戶產生的資訊(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力量 / 主流傳媒的角色


    同場加映:

    「疏理整合新媒體力量」錄音片段 : Internet Saturday 01 討論了一些有關香港新媒體的現況,Tommy代表三師會擔任其中一位講者。此乃當時下半場的現場錄音, 但由於技術上問題,大約於結束前的三分鐘片段未能整合播出。

    節目重溫:


    三師會
    @MobileRadio.HK (link)





    .

    訂閱: RSS feed RSS Feed

  • 20分鐘煮一餐飯

    如何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煮好一餐飯?

    1. 咸蛋肉片(放在飯煲隔飯蒸)
    2. 油鹽水煮花甲(用電磁爐煮)
    3. 沙窩花雕肥牛草菇豆乾煲(明火煮)

    連洗連切,20分鐘煮好。不過肉片一定要一早醃好,這次因為時間不夠,所以在街市買醃好的(7時之後買還有折頭!)。

  • 懇請你站在雞蛋這一邊




    我不是任何政治組織的成員,我只是個很普通的香港blogger。請你認真聽我說幾句話。



    到了今天,如果我們還在...


    袖手旁觀,覺得事不關己;

    或者因為一兩個宣傳字眼而卻步不前;

    或者懷疑這只是一場表演;

    又或者覺得做什麼也沒有用...


    所以什麼也不理。

    那麼,

    那個打算繼續耍弄了你廿年的獨裁政權便可輕輕鬆鬆的繼續耍弄你;

    那班利用政治特權為一己利益而慷你之慨而自肥的人便可繼續舒舒服服的吃掉你的血汗錢。


    他們會多謝你的。


    到了今天,你在做什麼?

    到了今天,你不選擇站在哪一方,便會有人替你選擇。


    村上春樹的耶路撒冷文學獎演講有這兩句:


    假如這裏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
    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


    我真的真的很希望你會站在雞蛋這一邊。

    我是認真的。




    面對排山倒海的抹黑和暗箭,還有對手的無限人力物力,我們更加應該發揮web 2.0精神抵抗國家機器--

    如果你有感動,請你繼續留意事態發展,並向你身邊的人講出你的想法。

    就算你不想講,也請花丁點時間去投個票。

    我是認真的。




    (上面的banner我從公民黨網頁抓下來再修改而成的,我想他們不會介意大家把它四處張貼吧)



    連結:

    黃毓民︰為義受壓迫的人有福了!(2010-01-27)


  • 三師會 - 八十後 (4集)

     

    這4集錄音的時間是在1.16反高鐵示威之前, 當時我們也不知道後來的局勢發展, 所以在錄音中沒有提及1.15及1.16的禮賓府和立法會抗議。 儘管如此, 這4集的內容聽起來出奇地呼應到現最近有關「八十後」的事態發展。

    (1/4) 80後與世代論 / 80後的深層意義 / 80後的前身

    (2/4) 80後的發酵過程 / 80後是港人治港的產物? / 80後目擊香港大事件

    (3/4) 青年咨詢的不足 / 沿用40年之青少年政策 / 年青人對時局不滿

    (4/4) 互聯網催生80後 / 傳統傳媒的失效 / 80前不理解80後

    最新消息:

    三師會正式登陸MobileRadio.HK (link)

    我們在MobileRadio的節目會把平時的4集結合成一條sound clip播放。

     

    節目重溫:

    (1)


    三師會主頁@mysinablog

    (2)

    (3)
    RSS feed
    RSS Feed

    (4)

    click to 三師會@Facebook

     

  • 挑戰曲線極限的10-11預算案漫

     

    A

    Kursk按:上年政府找來了李志清製作財政預算案漫畫,以科幻故事來解釋政府的理財理念。漫畫的水準和故事內容尚算中規中矩,我也用了作經濟科「公共財政」的教材。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漫畫《今日工程 明日繁榮》策劃人是何故,所以一推出便上網看了。看了之後,那種困擾比讀到呂大樂的歸邊言論大十倍。有很多東西想講,想了兩星期也寫不出一百字,原因是(1)那作品的故事實在太令人吐血、(2)政治宣傳曲到變圓、(3)一直是何故兄的聽眾和讀者。(作畫的方米高的畫功方面我倒沒有什麼意見,我對本土作品的畫功包容度很高)

    最後,我安慰自己:整件事可能 (1)「搵食啫,犯法牙?」、(2)何故是曲線救國,以不能再荒謬的故事來顯示政府施政的反智,(3)何故交的故事被政府完全改掉,或者(4)何故受到政府的壓力,把火之下發悔氣做一個最離譜的故事出來,等政府BAN了罷就,但曾俊華竟然收貨,還出了街!

    請各位先預備好心情,看了網上版的《今日工程 明日繁榮》漫畫。有關故事的問題,我沒心情寫了,讀者可考慮參閱下文的第五至七宗罪。

     * * * * * * * * * * * * * * * * * * * *

    《財政預算案漫畫「七宗罪」》 (阿唯) [以下是節錄,原文請按這裡]

    上星期財政預算案漫畫出爐,原本看過上年的漫畫版後,早已對政府這些套路無甚寄望,所以只是以一個普通漫畫迷的身份,專程上網去看看這「土炮」作品弄得如何。誰知看畢後火冒三丈,已不能用「垃圾」二字去形容此等劣作,若大眾以為港產漫畫的質素就是如此,實在是香港漫畫界的最大悲劇。下面將會力數此作的七大問題,並嘗試提供解決方法,望各位漫畫製作人能以此作反面教材,不要再讓全世界的人看扁香港的漫畫創作。

    問題一︰粗製濫造
    ....
    問題二︰角色模糊
    ....
    問題三︰比喻失當
    ....
    問題四︰銜接不順
    ....
    問題五︰爛尾結局

    要數故事結構上的問題,以上只屬小菜一碟,真正出現大問題的,正是故事的結尾部份。主角於古代見過諸葛亮,學到了他的治國觀念,又拿到《誡外甥書》,自然以為主角會有所得著,把Queenie等改革派的奢華開支叫停,然後把學會導回正軌。可是主角卻用了3頁嘗試團結眾人(叫主席堅強一點之類),但之後4頁中,眾人卻突然「發難」大談社會經濟,猛說政府在金融危機中要擔當更積極角色,創造就業機會,推廣和諧社會,然後主角高舉拳頭,以一句「努力吧!各位堅強的領袖!」作結……

    慢著!這些話題,不是與你們正在做的學會預算一點關係也沒有嗎?除了集體鬼上身之外,實在很難解釋為何眾人會臉不紅氣不喘,吐出這些政府官腔!

    原本看到這裡已經眼火爆,但見故事還剩下數頁,只好把怒火強行遏止,姑且看看結局如何收尾。工程學會展開會員大會,Queenie立即搶去會長的發言時間,大言不慚地說要效法秦始皇築長城一樣,推出一連串改革工程。這麼蠻不講理的意見一出,立即受到台下以Peter為主的反對派強烈質疑,指工程學會就是敗在她這種「女王」手上。這時我們的主角日仔終於開腔,引述《誡外甥書》中指大丈夫應能屈能伸如何感動他,然後會長和日仔一人一句大拋書包,說甚麼未雨綢繆、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去兵去食以民信為本、智者不惑勇者無懼等等等等,然後日仔又重覆數頁之前的動作,震臂一呼︰

    然後你知道發生甚麼事嗎?台下會眾竟然拍手歡呼,反對派也含笑不語,在一片詳和的歡呼聲中,故事就此劃上完美句號。

    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我可以大膽說一句,這種結局……簡直狗屁不通!!!

    面對會員對財政預算案開支過高的質詢,這班候選幹事並沒有從正面回應,反而說自己面對內憂外患(其實都是他們自找的),一定會盡力衝出難關云云。至於財政預算案到最後修改成甚麼模樣?是堅持高開支還是量入為出?如何接納正反意見然後融入施政方針之上?這屆工程學會的政綱是甚麼?他們口中所指的「工程」又是甚麼?可是所有問題,均已被詞藻優美的古文所掩蓋,再無翻身之日。這樣的一口空話,竟然可獲得全場歡呼,兼換來反對派心悅誠服,如何使讀者信服?又抑或作者在影射港大的學生均是民智未開的腦殘?

    上年李志清的漫畫版,雖在作畫技巧上有諸般問題,但至少也做到首尾呼應,帶出財爺要大家勒緊褲頭省吃儉用的訊息。這次用草草幾版來交待結局,空談改革發展卻無法交待背後理念,儘用一些假大空的說話來混淆視聽,看後反而令人更搞不清楚政府的意向。這本漫畫可說是幫倒忙,把問題愈搞愈亂。

    問題六︰難以共鳴

    從報道得知,今次選擇以「學會競選」作主題,是想針對15-25歲的「80後」青年,讓這批讀者們容易有共鳴。可惜一般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對「上莊」(即成為學會幹事)的概念可謂相當模糊,在大學每年只有一小撮人有興趣上莊,其餘大多數都樂於成會學會會員,享受學會所提供的福利。作者希望大家代入故事主角,從而體會學會處理財政時的困難之處,是否成功要看個別讀者而定。可是我敢斷言,廣泛讀者對於學會幹事擅拿會費胡亂揮霍,甚至為滿足自己私慾舉辦一些「自HIGH」活動,會有更深切體驗!

    而故事裡面也可見到不少地方,嘗試滲入潮流元素,希望惹起年輕人的共鳴,結果卻弄巧反拙。Cosplay故然是被受注目的潮流熱話,不過強行把cosplay與工程學會的宣傳扯上關係,未免太過無厘頭了吧....
        
    問題七︰打壓異已

    數到最後,也是全書最最最大的問題,就是故事以推廣政府政策為名,打壓反對聲音為實!女王Queenie既不是會長,也不是財政秘書,可是卻架空了上位者,獨攬整個會議的主導權,更要大家順從他的改革行動,盲目把開支提升10倍。她又把收集回來的寶貴意見視為垃圾,口口聲聲把會眾形容為刁民,其無恥行徑不正好是某些政府高官的寫照嗎?

    偏偏候選幹事Peter提出「治大國若烹小鮮」,必須小心行事,卻處處受壓。他屢次向會長投訴,會長卻堅持「以和為貴」,無視Peter的意見,讓Queenie的攬權行為越加過份。最後Peter索性退出幹事會,發表「工程學會七宗罪」的大字報,向會眾揭發學會的問題所在。

    Peter敢作敢言,眼見不公義之事挺身而出,最後更犧牲自己上莊機會,希望借會眾的力量,嘗試改變Queenie的獨裁統治,原應是十分偉大的行為。偏偏作者卻借屬改革派的主角之口,說出了以下一番話︰「當中不少罪狀都是似是而非、甚至乎自相矛盾,但同學們竟然不加思索,就接受了這些謾罵。」

    把所有反對聲音歸類成謾罵,執住反對派的一些小問題然後無限放大,甚至指責群眾抗爭都是受到陰謀煽動,這跟建制派和特首近期的言論簡直如出一轍!

    面對這激烈爭辯,首次出場的學會顧問何教授,提醒眾人要由學會和會員利益出發,主角被當頭棒喝後似有所悟,說想到方法提升同學對學會的支持,但想不到那竟COSPLAY宣傳!幹事會被質疑,若覺得理據站在自己一邊,應該逐點拆解,以正視聽,而不是出這些毫無關係的花招去提高支持率!這又令我想起撐高鐵團隊找來性感女郎大跳土皮舞「騎呢撐場」,同樣是毫無道理兼有粉飾太平之嫌。

    特首早前說要跟年青人多作溝通,先不要管他有否想過要兌現,推出漫畫版,也算是加強溝通的第一步,至少漫畫版比起文字版會更易入口。不過漫畫裡面,建制派獨裁弄權、假諮詢、耍花招樣樣做齊,兼且對反對派的意見充耳不聞,剩用門面功夫來增加支持度。最後在閉門做車的情況下,強行要群眾接受自己的改革方案,反對派更落得乖乖順從的悲慘下場!故事把反對派打成壞份子,與「正義的」主角站於對立面,無疑是想鼓動讀者(年青人)少說話,不反抗,多支持,才能齊建美好未來……剛才打這些字出來也覺嘔心!

    到底這樣的糖衣毒藥,是創作者按「上頭」指示而去制作,還是創作者有心利用這套作品來抒發己見?那實在不得而知了。幸好此作的粗製濫造,令它本身吸引力大減,相信對漫畫稍有認識的人都不會看得上眼,像我這種把漫畫內容抽絲剝繭的人,就應該更少,否則可謂後患無窮,遺害深遠。

    【相關連結】
    2010-11年度 財政預算案諮詢漫畫 :《今日工程 明日繁榮》

    【延伸閱讀】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推薦文] 〈財政預算案漫畫「七宗罪」〉

  • 轉貼:反高鐵從來沒有衝擊

     

    今早讀完 , 感受頗深。接著便看見johncoal轉貼了 , 這的確是一篇值得貼的文章。(抱歉又侵犯了信報的版權)

    反高鐵從來沒有衝擊

      (葉蔭聰)

    社會事件的意義,不單決定於組織者與參與者,還在於人們的詮釋,「反高鐵」運動是個很好的例子。

    呂大樂在一月十九日的《信報》中指,「反高鐵」的圍堵行動不是和平抗爭,是衝擊立法會,違反「議會民主的規範和倫理」。這樣的描述與判斷呼應不少媒體的影像畫面,讀起來似乎順理成章。這樣的詮釋如果是出現在報章社評,我是見怪不怪的,反正部分媒體的公信力已江河日下,但出自本地重要學者兼泛民人士呂大樂的筆下,其意義非凡,讀後實在感到有需要認真指出呂大的錯誤,包括事實上、概念上與邏輯上的錯誤,因為,它們不是偶然的,而是非常系統地出現,嚴重扭曲香港的政治討論空間。

    針對官員及保皇派

    首先,呂的錯誤不在於他自認的「保守」,保守也可以基於事實,可以概念清晰一致,合乎邏輯。呂在文章中沒有說明,示威者違反的「議會民主的規範和倫理」是什麼。一群自始至終皆在議會之外的群眾,到底如何違反議會的規範與倫理?除了一次旁聽席上喊口號,短暫打斷了會議一陣子外,議會的討論與表決沒有被打斷過;除了落在黃宜弘頭上的膠樽外,沒有議員與官員被襲。事實上,連那個「神奇膠樽」到底是誰擲的,也存有爭議,有現場參與者在電台節目上指控是便衣警察所為。

    其實,示威者圍堵行動的對象,根本就不是議會,衝擊的不是立法會,而是官員與保皇派,否則,何以圍堵行動會在表決最後一刻才開始?何以組織者在議會外集會,群眾要花幾十小時看議會直播?示威者圍堵立法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知道快要表決撥款時,有感過程與結果不公義,所以,要求鄭汝樺代表的行政當局(而非立法會)跟反對者對話與撤回方案。

    群眾在圍堵的過程中遇上了警察的阻礙,發生了衝突,部分人推撞鐵欄與防線,警察發射胡椒噴霧,許多市民也坐在馬路上。他們的確違反了警察的命令;在警察眼中,大概也是違法的。

    不過,違法跟衝擊立法會這個制度,或違反議會規範與倫理,在分析上是截然不同的。把這些不由分說地混在一起,令人感到莫名奇妙。

    不管你是否同意反高鐵人士的立場或策略,以上都是基本事實,也在媒體的資料中(而非印象)得到確認。我不明白為何呂會把以上化約成「衝擊立法會(議會規範與倫理)」,他更順勢把示威者描述成「全面否定規範與秩序」。

    從上文下理,我只能看到一個原因,就是呂太急於宣示自己的民主運動策略:「追求真民主的人,既以民主過程來爭取達成目標,亦接受民主程序、規範對自己的約束」。因此,有意或無意地豎立了一個稻草人來打擊。

    筆者不是要跟呂大樂辯論他的策略好壞,我只是想指出,要確立任何策略,不應以違背事實與扭曲概念的方法,把各種社會抗爭化約成「溫和理性」或「激進盲動」,而不去理解社會行動最基本的動態。我不想猜測呂大樂的動機,但如果有人故意這樣做,是不誠實,是不道德的。

    呂大樂的文章後半段猜測輿論的走向,估計運動的成本風險,我不想就着這些猜測與估計爭辯,因為,有意義的討論,除了需要宏觀的分析,還應該建基於對社會運動行動者的經驗性觀察、認真的詮釋以及具分析性的概念。當某個社會運動不符合自己預設為「理性」的秩序與規範時,便化約成「全面否定秩序與規範」,這種二分法(在一系列呂大樂批評「五區公投」的文章也約略看到,此處不贅),並不符合最基本的社會學分析要求。

    早於五十年代,著名的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C. Wright Mills)曾批評當時流行的「結構功能論」,他指出,高度抽象化的「規範」、「體制」、「秩序」等概念之間,形成一種封閉的語法關係(syntax),並不是有助理解現實的語意(semantic)工具。行動者在具體的結構與歷史脈絡中的實踐,才該是一個具有社會學想像力的人關心之所在。

    開拓新民主運動

    我在這裏不妨「利益申報」一下,我是「反高鐵」運動的參與者。這場運動讓我看到的,不單不是「衝擊議會民主」,反而是以「議會」作為舞台(因此,據我所知,一些反議會的行動者曾對此頗為不滿),試驗、實踐與擴展民主的內涵,這包括結合戶外直播議會實況與大型群眾集會的創舉,訴求上把過去二十年的普選與平權聚焦在功能組別的特權,透過菜園村,使之與近十年社區文化民主論述融合,提出另類發展的願景。這已不是「普選運動」與「文化保育」四個字可以概括了。

    「八十後」的旗幟,更嘗試開拓一個新香港與新民主運動的視野。看着那麼多年輕人的直接情感與自我組織力量,比較起平日乖乖坐在教室的學生,那種場面實在讓人感動與驚喜。身為參與者,也許我有浪漫化運動的傾向,但我很難想象,參與了香港民主運動二十多年的呂大樂,竟然可以對這些隻字不提,無動於衷。

    要充分了解這場運動與帶來的變動,時候尚早,自問力有不逮,但怎樣的詮釋或研究,也不能脫離事實,而固有概念更不能不加分析地亂拋,反而需反省批評。究竟呂大樂預設的「秩序與規範」是什麼?在現有建制秩序遭到如此大衝擊的時刻(不是政府「民望低」那麼簡單),該守護的「秩序」與「規範」是什麼?恐怕答案不是一句「議會民主」或「保守」,便可自圓其說的。

    《信報》,2010年1月22日

  • 為何英治時期沒有人攪公投?

     

    有相熟家長在小弟的FB問:

    為何英國管治時,,沒人「公投、起義」。回歸後,不斷有要求自由的聲音,現在還有「五區公投,全民起義」?

     

    我的回答 (略作增補):

    1. 這是expectation management的問題, 錯就錯在中國在回歸前不斷倡議香港人民97後可以當家作主,《基本法》內又有普選又有人權,現在中央一拖再拖,港人期望愈大,失望便愈大。

    2. 以前英治時代, 深圳河以北是一個會屠殺人民的專權政府, 多數香港人覺得有英國保護已經心滿意足。

    3. 現在的三十幾歲以下的香港人,是自從初中開始接受公民教育的,現在的公民意識提升可以說是公民教育「成功」了。

    4. 事實上,特區政府多年來的施政成效「有目共睹」。

    5. Internet是在96年開始普及的,而寬頻和web 2.0成為主流只是近七、八年的事。Internet對於開啟民智和聚集抗爭力量愈來愈有成效。

     

  • 差不多先生、戈培爾、起義...


    (1) 地球真的好危險

    看到這些言論,突然覺得地球很危險。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被問到公民黨及社民連以「全民起義」作為口號,是否合適,林瑞麟說,政黨不應用過激的語言。(RTHK即時新聞)

    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批起義一詞令人聯想到流血、衝突和不穩定,是用字不當。(881903即時新聞)


    他日如果《國家安全條例》通過,以下這兩個影音作品應該要列為三級或者完全禁播。

    * * * * * * * * * * * * * * * * * * * * *

    I. 天祐我們 - 盧巧音 (歌詞鼓吹武裝革命)

    .

    末路太爛 或者未必太習慣
    捱一捱為時未晚 趁魔戒尚未發難
    命運太爛 甚麼亦不太順眼
    隨他們如何害我 陪著你命便夠硬

    *贏了氣勢 又怕輸去甚麼東西
     路障不算甚麼東西 你我要心情美麗
     路障不算甚麼東西 你我要心情美麗

    #天祐我們 全為我們還算鬥士
     能在最壞時刻起義
     就算我不是先知 都有信心

     天祐我們 全賴背後還有勇字
     誰亦會是誰的天使
     自愛者都是摩西 只要夠堅持#


    II. 戀愛起義 (單是戲名已經出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中文不合格的學生會如何讀《差不多先生傳》?

    單單就「五區公投,全民起義」中「起義」兩個字批鬥公社兩黨「過激」,那明顯是中文不及格的中學生在閱讀理解時常犯的錯誤,就是看到某個字便以為一定是某個意思,而完全不理會前文後理和文章的語境。舉個例子:

    讀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結尾有一段說「他死後,大家都很稱讚差不多先生樣樣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於是大家給他取個死後的法號,叫他做圓通大師。」

    問題:《差不多先生傳》中作者說差不多先生死後被封為圓通大師,代表了作者的什麼想法?

    A. 欣賞差不多先生的性格
    B. 為差不多先生的死感到惋惜
    C. 諷刺中國人不求甚解的性格
    D. 認為佛學導人向善

    中文不合格的學生看了,便會以為是A、B或者D。他們犯的毛病就是看文章只看一兩個詞彙,對於作者的想法、文章的主旨和語境完全不理會(xanga hkblog也有很多這類人)。

    土共和政府有心小題大造,指鹿為馬。以他們的學歷,照計不會連中學生閱讀理解的水平也不到。他們所做的,是要主流媒體配合,不停地以這種簡化的邏輯抹黑對手,這種戈培爾式*的文宣攻勢,對於很多平日只看無線劇集和八卦雜誌的部份差不多香港人來說是有作用的。

    (3) 「全民起義」的語意、邏輯、市場學分析

    以語意分析,口號全文是「五區公投,全民起義」,這兩句話的重點是第一句的公投行動,而「起義」只是用作形容公投行動的修辭手法。

    以邏輯分析,公投運動要求的是憲法保證最終會有的普選,而不是香港獨立。這樣的公投絕對沒有武力推翻任何政權的意圖吧,既然大家參與的是公投,要求的是憲法保證的權利,究竟有什麼人有心情時間精神去攪起義?

    以市場學理論分析,任何重要的新產品要做宣傳,一開始便必須能夠吸引大眾注意和討論,而且必須在宣傳的攻勢中做到市場區隔,讓大眾分辨到這產品與其競爭者 的分別。現在建制派是「政改向前走」,而民主黨等保守民主派是「終極普選大聯盟」,公投運動用一個比較響亮的口號,實為營造市場區隔的手法,有人會相信他 們在攪辛亥革命嗎?

    以實效來說,這幾天建制派、政府和自以為是中央代表的人們見到「起義」兩個字,已經發了瘋般攻擊,這樣的宣傳效果十分顯著。

    (4) 支持者會流失嗎?

    至於這樣的口號會不會引致普選支持者流失?

    我認為不會。第一,較溫和普選支持者會不會相信他們的余若薇和梁家傑會攪武裝革命?假如余若薇仍有足夠的media coverage去宣揚公投的理念,其溫和支持者幾乎肯定不會因為「起義」二字反感。

    第二,「全民起義」一字其實早見於大大小小的商業宣傳及流行文化產品,起義一字的意思很大程度上已異化為「改變」、「敢恨敢愛」的意思。以「敢恨敢愛」來形容中央不斷文攻武嚇的公投運動,在宣傳效果上是配合的。


    (5) 我們有什麼要做?

    不過,雖然我是這樣說,不過有一點必須強調的,那就是當不少主流媒體都願意配合官方的戈培爾式抹黑宣傳時候,我們這些在網上寫字的人更加不能由得他們這樣無止境的做下去。政府和建制派要以不合格的閱讀理解誤導部份不明真相的群眾,我們更加要出聲,教教大家閱讀理解。

    我們可以做的,不止是像我這樣寫文字牆。我們可以把抹黑起義一詞的言論用高登的方法來再創作,淡化他們說的暴力聯想,要聯想就聯想阿Sa和周俊偉的敢愛敢恨吧。

    寫到結尾,又想起林瑞麟說政黨不應用過激的語言(即是「起義」)。相信香港已經小學化 -- 「老師,我要告陳小明,佢講粗口,佢話我傻豬。」

    延伸閱讀:

    無聊網誌の文字遊戲 (alone in the fart)

    十大「起義系」作品及網站 (知日部屋)

    公投‧起義 (frankielai)

    * 戈培爾:納粹德國宣傳部長,他的名言「謊言重覆一千次便變成真理」到現在仍家喻戶曉。

  • 別讓孩子再向別人下跪

    .

    我看的時候雙眼都紅了。

    這些年來,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我的學生不需要再在通識課討論普選問題,他們不需再高喊要求普選。

    我多麼渴望,我今天的抗爭,會讓他們將來可以享有基本的選舉權,他們可以有平等的政治參與權,他們可以用選票表達意見,而不是每每要用自己的身體、尊嚴和淚水來反抗不公義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