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8, 2010

  • 有關1.16反高鐵抗議的觀察

    我嘗試抽離一點寫下這次事件的觀察。

    整個反高鐵運動

    這個運動可說是承傳自2003年後的保育運動,包括喜帖街(利東街)、天星、皇后保育行動,他們當中很多骨幹人士都曾經在2005年WTO會議期間與韓農一 起參與過示威。韓農成功爭取到港人同情的苦行抗爭方式,以及他們面對警察封鎖的突擊抗議戰術,似乎成功「技術轉移」到這批骨幹人士身上。

    除了骨幹的領袖,還有大批大學生和青少年,後來他們被統稱為八十後。他們在這半年來,來回於菜園村、大角咀、中環,還有最後的五區苦行,其熱心、堅毅和人文關懷,沒有人有資格質疑。

    反高鐵運動是由保護菜園村運動開始的。

    2008年,政府提出了西九高鐵方案,當中提議清拆有五十年歷史的非原居民村菜園村,觸發保育青年與大批學生加入保衛菜園村行動,後來專業聯盟和年青學者開始提出對政府西九方案疑點的質詢,還提出了錦上路方案要求與政府認真討論當中細節,但政府對他們的態度很不友善。

    由 2009年中開始,社會對政府的方案的疑問愈來愈多,其中公眾最容易明白的一點,也是這個方案的致命傷,就是其每公里造價近三十億元,比英法隧道還要貴, 更不用說內地每公里一點幾億的差天共地的距離。就是這樣,高鐵方案的民意支持度每況愈下,事關那實在太容易說得明白了,政府有問題的政策通常就是要公眾聽 不明白才可瞞天過海嘛。(內地南方都市報索性以「最球最貴鐵路」來做標題,真的係人都睇得明問題所在)

    由2009年11月的反高鐵大遊行開始,到往後的三次立法會外抗爭,參與人數一次比一次多。最多達過萬人,香港從未試過有撥款投票會有這樣規模的抗爭行動。

    antiexpressrail4

    關於禮賓府前的抗議行動

    香港很久沒有試過有千幾二千人在禮賓府門外抗議的

    (據說89年試過,不過那次是示威者向港英施壓要求英國與中國交涉,但那不是反政府的抗議)

    這對於政府來說,不是一個警號是什麼?全世界都看得到那是一個警號。

    示威者午夜12點離開,這個有點出乎意料,但那說明了這個運動存在有效指揮。

    15l1mn900nsam4-i0


    關於立法會外的抗議行動

    表決的時候,場外至少有幾千示威者。那個時候似乎不少示威者已有堵截鄭汝樺的心理準備。

    有說主辦單位發起宇宙大苦行(全體示威者圍繞立法會步行)不是為了包圍立法會,這一點我不相信,幾千人圍著立法會走路,那當然就是包圍立法會。

    根據在場觀察,不論示威者和警察都預計了昃臣道兩邊路口會是關鍵位置,警察一早封了一大段遮打道和昃臣道,準備護送鄭和建制派離開。要做到這點,就等於把所有宇宙大苦行的幾千人封死在遮打花園,要他們乖乖地目送車隊離開。

    根據觀察,不少示威者是有默契要包圍立法會的,當警察重兵進駐遮打道和昃臣道的時候,便開始出現零星的示威者試圖突破封鎖的行動。後來,那邊的二千多名示威者開始整體行動衝破警察防線,幾分鐘的衝突最後就在電視新聞反覆重播了幾千次。至於為什麼示威者會有默契要合圍?那是因為他們很多早已在網上接收了不同來源的包圍立法會的戰術資訊,同時,他們在現場不少是手執手機接收sms及twitter訊息的!

    我沒有打算掩飾示威者與警察爭奪馬路控制權的事實,但那是不是真的如特首和一眾高官,以及民建聯反覆背的三幅被--「譴責示威者使用暴力,破壞社會安寧」?

    到目前為止,還未有示威者攻擊過警察,他們做的,就是推開或者搬走鐵馬,而警察出動胡椒噴霧,一定有人拍手叫好,這是當然的,他們會覺得有人在立法會門外聚集也是激進。有說示威者不應在堵塞街道要求鄭汝樺直接對話,不然那又是很激進。

    為什麼要要求對話?就是因為功能組別強行通過了一個有問題的鉅額方案呀!鄭汝樺、民建聯和建制派為什麼要躲?我只能說,爭奪街道的雙方的確有身體接觸,的確有過搶奪鐵馬的動作,但示威者要的根本不是跟警察打過,他們套取了十字路口的三邊之後,便立即和平地坐下來。那是主流媒體很少說的。

    如果你還是覺得靜坐要求對話是很激進的話,請你click Backward鍵離開,同時unsubscribe我,地球很危險。

    (主要的對峙位置是立法會北面的突出部。參考: 口耳相傳,我在16/01/2010參與的反高鐵和平示威!群組)


    葉劉的磊落與鄭氏的畏縮

    不然,請你看看這個故事:

    為什麼大家沒有在地鐵J1大逃亡看到葉劉?

    那是因為葉劉在表決之後很淡定的從皇后像廣場那邊光明正大徒步離開了(我是在不遠的距離看著她坎的),皇后像廣場那邊是示威者的司令台啊。根本沒有人打算攻擊她!

    相比之下,鄭汝樺、功能組別和民建聯的表現,中文只能用懦夫來形容(英文可以是coward)。

    鄭汝樺龜縮,說明了兩件事,就是(1)她沒有這個膽量或者(2)她根本不屑這樣做。

    會不會有人好像擲王宜弘般擲她?擲瓶的行為很快便被其他示威者制止了,示威者要的只是對話,不過官員和葉劉以外的建制派根本不打算entertain你們這班nobody。

    示威者在昃臣道和遮打道三面路口的突出部死守,他們用的方法是結成人鏈臥在路上,那是最難搬走的陣式,事實證明,昃臣道近香港會的出口那邊,警察出動防暴警察,逐個抬走花的時間太多,最後還是要放棄,這說明了一件事,就是人數是極之重要的。以後的抗爭行動要成功保持陣式不被快速擊潰的話,就必盡一切力量呼籲更多人加入。

    最後,鄭汝樺一眾人等作壽西斯古式逃亡,那是大部份示威者意想不到的,而警察在另一方佯攻(他們用的方法是推前鐵馬和出動一量電筒照示威者的眼),鄭便在J1出口竄逃了。那時候是有示威者看到的,不過那個位置實在太適合防守,示威者根本沒可能阻止。

    場外的示威者和泛民政黨的關係是什麼?下一步怎樣?

    政黨是政黨,他們有政治考慮,也需要與當權者進行談判,他們很難直接落場進行抗爭。現在的街頭抗爭者的骨幹,大都是一班不求實際利益的理想主義者,甚至是苦行者。示威者和政黨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有默契的互動。

    街頭的抗爭的意義不是要突然間爭取到所有目標(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令當權者明白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抗爭令當權者感受到壓力,他們才有動機進行談判的,談判者的角色,現在還是交了給泛民政黨,尤其是公、社兩黨,抗爭者們還是有這個耐性與他們互動,讓他們挾民氣進行談判。用電影對白,就是這樣:

    「唔係我唔想讓步,你睇外面民氣沖天,如果我地傾唔掂,出面發生咩事我都control唔到架」

    事實上,抗爭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引起公眾的注意,不怕他們不支持,最怕他們不聞不問。很多時候,成功的抗爭最後是要讓公眾感受到抗爭者本身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走出來是帶著不同的悲情的,這種悲情往往最能打動人。苦行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示範,一班青年,還有老人,廿六步一跪,人們看到的話很難質疑他們的動機,很感不心痛,就是這樣,愈來愈人願意停下來聆聽一下他們的聲音。

    不過,有默契的互動關係,若果政府繼續當大家冇到,連這最後的溝通機會都失去,當群眾失去耐性,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真的不敢想像。

    政府和媒體將會不遺餘力繼續把整個行動抹黑成暴動,同時,這兩天愈來愈多朋友說了多了匿名的疑似五毛。我們平日打字多過寫字的,必須好好使用自己的facebook、blog、twitter、MSN,還有不要害怕向你的親朋戚友說出你的想法和所見所聞。

    (1) 這一段片段裡面,示威者和平地靜坐,嚴肅地討論問題。(很高興跟師弟許同學重遇,他正在HKU讀PhD)

    (2) 這一段片可能是在youtube最多人看過的片段,裡面的示威者希望援和與警察之間緊張的氣氛,攪了個小小的善意的遊戲,而在場的警察也會心微笑,這本質上跟89年民眾送水給軍人一樣是善意的舉動,不過就被一些人誤解為示威者來玩。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blog就必須用來說明真相的原因。

    延伸閱讀:

    世界呀,你見過唱【喜歡你】和【真的愛你】的暴徒嗎?(星屑醫生)

    長毛、余若薇、葉劉 (johncoal)

    「為反對而反對」(Hedy Wong) *這一篇鄭重推介,是一位主播的感言。

Comments (12)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