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5, 2010
-
為何英治時期沒有人攪公投?
有相熟家長在小弟的FB問:
為何英國管治時,,沒人「公投、起義」。回歸後,不斷有要求自由的聲音,現在還有「五
區公投,全民起義」? 我的回答 (略作增補):
1. 這是expectation management的問題, 錯就錯在中國在回歸前不斷倡議香港人民97後可以當家作
主,《基本法》內又有普選又有人權,現在中央一拖再拖,港人期望愈大,失望便愈大。
2. 以前英治時代, 深圳河以北是一個會屠殺人民的專權政府, 多數香港人覺得有英國保護已經心滿意足。
3. 現在的三十幾歲以下的香港人,是自從初中開始接受公民教育的,現在的公民意識提升可以說是公民教育「成功」了。
4. 事實上,特區政府多年來的施政成效「有目共睹」。
5. Internet是在96年開始普及的,而寬頻和web 2.0成為主流只是近七、八年的事。Internet對於開啟民智和聚集抗爭力量愈來愈有成效。
Comments (10)
只因時代會進步。
@hystericireul - agree, it is a important point
@hystericireul - 引伸一問, 時代進步的基礎又是什麼 ?
六七暴動也是爭取民主。
查wikipedia 曾德成。
實際上白鴿黨前身的港同盟在港英時代也一直在爭取民主普選。
最重要的是,英國人沒有土工奴才那么“膠”
@lizzy_eli - 科技物質/技術進步。
@lizzy_eli - 我認為是資訊的流通,即互聯網那一點。
有了互聯網,消息交換的速度才會那麼快,討論平台才會那麼廣闊,得到過往可供借鑑的歷史事件,以至各種抗爭形式和理論才能如此充實,從而啟發人的思維。
@hystericireul -
可能是以前的一代會依賴政黨表達自己的意見。傳統的政治機構功用在於集合相近的政見,那麼就是一個會議,政治力量發展起來成為政黨。現在的科技把平台轉到網絡上,在網絡上直接發言,可以把自己的意見描述得仔細一點。
仔細一點的論述仍然集合成相近的政見。譬如剛剛的反高鐵,立法會外的青年其實立場也不是一致的:有的反對興建,有的反對高鐵的選址,有的顧慮到高鐵會嚴重超支。偏偏就是互聯網,集結了意欲表達反對的人,一起發出聲音,而過程其實不需要政黨,政黨的二十幾票現在反而只是附和的建制內部集團。情形跟七一遊行的組織類似。
香港的公民社會割裂成兩派,一派是保皇黨主導,另一派是民主派(自六四屠殺計)。現在的形勢是,有一派社運界的崛起,有更多是無組織、無政府主義的人上街示威。
但我覺得這相比犬儒沉默的大多數,力量仍然不足,詳細請參考我的文章香港未來能期望八十後嗎?
答得好!簡單、直接!
六七暴動後,港英檢討施政,認為暴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年輕人苦無出路,所以會被左派宣傳吸引。針對此情況,港英決定透過獎學金等形式,開放大學學位予低下階層青年,提高社會階層流動性。誰知大批優秀的低下階層青年進入大學,卻直接導致了社會運動在大學生根成長。七十年代「反貪污」、「保釣」、「中文合法化」、「關注艇戶權益」,都是由此而生。這些大學生社運促成了後來的「壓力團體」誕生,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壓力團體」,正是後來香港政黨的雛型。他們在回歸前一直有向港英爭取民主,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規模的爭取「八八直選」運動。
很不幸地,這些歷史雖然並不遙遠,但卻被很多人遺忘,導致了「英治時不爭、回歸後才爭」的錯覺。我認為港英時期香港民間的社運歷史,不單有需要作系統的收集和整理,還應該讓更多人知道,這樣才能「以史為鑑」,畢竟2010年的香港還是在重覆40多年前的歷史。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