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anuary 2010

  • 含淚感謝中央宣傳五區公投

     

    能夠得到中央配合,公告全國香港有人在攪「五區公投」,實在是港人莫大的面子。另外,過往經驗告訴我們,中央的聲明措辭愈強硬,在香港的宣傳效果愈強。香港人平日忙於唱K、睇戲、打機、炒股票、shopping,重大政治議題你唔講我唔講,大家會當冇件事,多得中央擲地有聲的宣傳,令提醒香港人只要找一個星期日到樓下的投票站投個匿名票,就可以向北京的霸王硬上弓表達意見。

    希望中央日後會定時定候提醒一下大家五區公投的事,也不忘多些放出譚慧珠、曾憲梓、劉迺強等忠臣,以近乎笑料的論據為民主派叫陣。

    *****************************

     

    中央聲明全文: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五日電)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發言人就香港個別社會組織針對香港未來政制發展問題發動“五區公投運動”一事發表談話,全文如下:

      近日,香港個別社會組織宣佈將推行以“儘快實現真普選,廢除功能組別”為主題的“五區公投運動”。對此,我們表示嚴重關注。

      眾所週知,“公投”是由憲制性法律加以規定的,是一種憲制性安排,具有特定的政治和法律含義。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沒有規定“公投”制度。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無權創制“公投”制度。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所謂“公投”沒有憲制性法律依據,沒有法律效力。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決定,已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的未來發展,包括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實行普選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和程式作出明確規定。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以任何形式對未來政制發展問題進行所謂“公投”,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地位不符,是從根本上違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的。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援和香港社會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保持了經濟和社會大局的穩定。一些人蓄意推動所謂“五區公投運動”,公然挑戰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只會引發爭議,損害這種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相信這是香港公眾所不願見到的。

      我們注意到,香港特別行政區許多社會人士已對“五區公投運動”表示強烈反對。曾蔭權行政長官一月十四日下午也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答問會上表示:在香港進行任何形式的所謂“公投”,都是完全沒有法律基礎和法律效力的,特區政府是不予承認的。關於香港政制的發展問題,無論大家的意見、立場有多大的不同,我們都必須嚴格按照基本法所確定的程式辦事,而任何偏離基本法所規定的程式的行為做法,都無助達成社會共識。曾蔭權行政長官和香港社會人士的上述看法符合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有關決定,我們對此表示讚賞。

      我們相信,香港特別行政區各界人士一定能夠明辨是非,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決定的基礎上,理性務實地討論二0一二年行政長官和立法會兩個產生辦法的修改問題,推動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體制循序漸進地向前發展。

     

  • 「激進」的耶穌

     

    (注意:以下文字及圖片可能涉及激進行為,敬請家長留意)

     

     

    2:13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
    2:14看見殿裏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裏.
    2:15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
    2:16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
    2:17他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
    2:18因此猶太人問他說、你既作這些事、還顯甚麼神蹟給我們看呢。
    2:19

    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

    (節錄自約翰福音) 

    1_124469586243gC

    *   *  *  *  *  *  *   *  *  *  *  *

    讀到這篇文字,我們會不會有個先入為主的感覺,覺得故事中的三十出頭的「示威人士不負責任衝擊聖殿的行為,是違背了以色列社會核心的價值、法治的精神及整體的利益,政府和廣大市民都絕對不會接受。以衝擊手法破壞社會秩序,不但無法彰顯言論自由,反而會扼殺不同意見及和平理性的表達,示威人士必須要反思」(link: 中新社原文)?

    當然,耶穌這樣做,衝擊的是當時的特權階級的既得利益,最後他也受到無情的抹黑和鎮壓。

    最後,歷史會怎樣評價耶穌的激進行為?

    我們會單從衝擊聖殿的事件而把耶穌標籤為暴民,還是會思考究竟耶穌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什麼事令他義怒至此,要作如此的抗爭,而不是任由問題繼續,「和平地」不聞不問?

    我們會不會問這個激烈的抗爭做法,社會背景是什麼?社會存在著什麼不公平的地方?這個抗爭做法與他之後所領導的整個社運行動(更新整個人類社會的行動)有什麼關係?我們會不會因為衝突聖殿事件而否定他領導的運動?

    .

  • 林行止, 你怎能如此「激進」?

     

    (抱歉挪用轉載自20/1/2010《信報》)

    失公緣何而起?法治誰先罔顧?

    林行止專欄

    一、

    〈曾蔭權忽然變臉 八十後處境堪憂〉 ,這是昨天本報「獨眼新聞」的題目,清楚點出數日之間行政長官對「八十後」態度驟變,顯示特區政府及其主子並不認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而是相信「只有犯錯的人民沒有犯錯的政府」(請參考昨天本報「社評」 );從去周四「一副慈祥父親的樣子」變至周一的嚴詞申斥,曾氏這種心路歷程變化堪稱戲劇化,也許這是幕後「推手」發功有以致之,紀曉風這樣寫道:「老紀不信不信還須信,不少人說曾蔭權是『行政人員』而非『行政長官』,原來是真的!」在北京看來,香港行政長官不過在履行不必兼管外交及國防的市長職務,稱為「行政人員」,並無貶意。

    在周一見報的「專欄」,筆者還寄望透過「糾正」長期被「扭曲」的議事程序,以平息民間怨氣,進而令社會趨於「和諧」;可是在行政長官和保安局局長相繼高調對「一.一六高鐵事件」作出疾言厲色的反應後,這種想法便當加上「一廂情願」四字;「群眾抗命陸續爆發」,看來是無法逆轉的社會大趨勢!

    大概是看出端倪,昨天余錦賢的「香港脈搏」以〈當權者勿造「第一滴血」〉為題,語重心長,但「熱血青年」許有以更激烈行動試試當局等同宣示將採納「絕不手軟」的「鎮壓」手段究竟有多「硬」。這種發展,對香港社會特別是「八十後」都很危險—說「危險」不一定恰當,總之香港要為這種互轟的戾氣付上沉重的代價。不過,對力求社會和諧穩定即不願見所謂「劣質民主」在香港出現的當權者來說,如果有人「流第一滴血」便可達此目的,代價哪算沉重!

    昨天呂大樂的〈衝擊立法會超出和平抗爭範圍〉一文,對反高鐵群眾圍堵立法會的行動提出善意批評,他主張應以「民主程序追求民主」,原屬正確無誤;問題是挖空心思使「追求民主」永遠(在制度未修正前)成為議會的少數派,這種議會結構便只有北京授意的進度,沒有港人爭取落實本地民意的機會,由於結果已寫在牆上,爭取民主程序是枉費心機、白費心力。北京比樹懶還要慢的循序漸進式民主,令香港未合情理的投票制度裹足不前,使港人沉不住氣,更有甚的是,連「普選」這個人人知道等同合資格選民一人一票的投票方式的定義亦有待人大常委界定才能作準,不肯坐待「民主南流」、有民主理想和追求公義的港人—包括「八十後」—起而主動爭取、抗爭,似乎是迫不得已的發展。看到周六晚的混亂激情場面,呂教授擔心長此下去,也許有人要「流第一滴血」,心所謂危,希望透過理性剖析,令有關行動降溫,宅心仁厚;然而,力圖改變不合理議會制度的民意又有什麼渠道可以有合理的紓解?!

    二、

    回歸十多年後,種種不公現象相繼浮現以至深化,令香港社會愈趨分化。不公之事,舉犖犖大者,經濟上是貧富懸殊愈甚,行政長官日前在立法會被問及此事時,以有社福保護網的「行貨」搪塞過關,其實他對這種現象心知肚明,對「保護網」無法把此鴻溝拉近更瞭然於胸,可惜面對政治經濟糾纏勾結的既得利益集團,他無心無力,只有得過且過以「保住這份工」。特區政府處處維護大企業尤其是物業發展商利益,既不公平又失公義,港人不滿之聲,早已清晰可聞,「有腦」的「八十後」看在眼裏、怒上心頭,成為燎原社會活動的火種。在政治上,北京為香港「度身打造」的「民主政制」,只顧及配合內地的「民主」進程,完全漠視在中、英談判期已被撩撥起來以追求民主為鵠的的本地「從政熱」,在這種情形下,一切唯北京馬首是瞻、不顧本地民情的香港政制改革,經過這麼多年的壓抑,隨着不公現象日多社會發展不進反退,民主訴求的爆發,又豈是偶然。

    值得仔細參詳的「不公」現象,還有一改再改的教育制度,令入學門檻、教育機會不均進而阻礙了社會流動性向上運行,是形成社會兩極化的源頭之一;更有甚的是,北上工作才是香港青年的最佳就業出路,在那個一切講求人際、裙帶關係及政治正確的環境下工作,受西方或殖民地教育的青年如何適應?作最樂觀設想,充其量只能做一世難有出頭機會的工……。「八十後」不是徬徨心慌便是怨氣沖天,不抓緊表態機會發洩這股怒氣,還算敢作敢為的青年嗎?「八十後」在英國努力淡出以至退出後成長,本土意識比他們的前輩強烈,眼見令香港成為耀眼東方明珠的優勢如法治如公務員穩定性及行政機構有效率管治等逐一退化、消失,他們自感前途有限,再加上政治上處處受箝制思想缺乏出路,其不滿現實的情緒遇不平事便爆發。

    如今的情況是,當局對「八十後」的處境與心境完全不理會,對他們不肯坐以待「宰」起而抗爭的活動要全力撲擊……演變下去,和諧香港必成絕唱!

     

  • 康文署給我的回信

     

    Dear Mr. XXX,

    Thanks for your email of 12.1.2010 to our Ms. Randa Wan regarding the educational survey at the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HKCC) Piazza not being conducted smoothly on 11.1.2010.  Subsequent to our interim reply of 15.1.2010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ase, we would like to reply your enquiry as follows:

    Firstly, we are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caused to you and your students on the day as our contractor staff provided confusing information on how the survey can be conducted in the piazza.  We would facilitate school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o do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related surveys in the piazza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maintain balance of different uses of the open area with high patronage of visitors and the public.  There are hiring areas, loading activities for our indoor and outdoor performances, emergency vehicular access (EVA) and Kowloon public piers along the waterfront within the piazza.  

    Considering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request of doing educational surveys, we would liaise with school teachers and coordinators on i) purpose of the survey (a copy of the questionnaire needed for reference); ii) the no. of students engaged in the survey; iii) the potential targets of the survey; iv) the location for doing the survey; v) any helpers be arranged by the applicant to look after how the survey will be done on that day, especially large no. of small or young participants taking part.  The information helps us to ascertain whether the applicant needs to hire an outdoor facility to do the survey, e.g. promotion of commercial services and products.  Based on operational considerations, we will advise where and how the survey can be conducted in a safe and orderly manner.  Usually, we will inform the approved applicants not to conduct the survey near the Clock Tower front (which is part of the EVA),  public piers, in the two EVAs, hiring areas and arts and craft stalls at peak usage of HKCC Piazza.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urvey are also required to wear identification badge, to be polite and not to cause disturbance to those visitors not willing to accept the interview.  

    The above conditions in general are applied for the use of public areas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Leisure and Cultural Services Department but special considerations may lie on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size and operational arrangement etc of individual venues.  So the applicant is advised to liaise with the venue management in advance.  

    Thank you for your concerns on the services of the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at 2734 2833  if there are any further enquiries.

    Regards,

    Shirley Choi
    Manager (Building Management) Hong Kong Cultural Centre

    ==========================

    沒有時間comment, 下班後才寫。

  • 有關1.16反高鐵抗議的觀察

    我嘗試抽離一點寫下這次事件的觀察。

    整個反高鐵運動

    這個運動可說是承傳自2003年後的保育運動,包括喜帖街(利東街)、天星、皇后保育行動,他們當中很多骨幹人士都曾經在2005年WTO會議期間與韓農一 起參與過示威。韓農成功爭取到港人同情的苦行抗爭方式,以及他們面對警察封鎖的突擊抗議戰術,似乎成功「技術轉移」到這批骨幹人士身上。

    除了骨幹的領袖,還有大批大學生和青少年,後來他們被統稱為八十後。他們在這半年來,來回於菜園村、大角咀、中環,還有最後的五區苦行,其熱心、堅毅和人文關懷,沒有人有資格質疑。

    反高鐵運動是由保護菜園村運動開始的。

    2008年,政府提出了西九高鐵方案,當中提議清拆有五十年歷史的非原居民村菜園村,觸發保育青年與大批學生加入保衛菜園村行動,後來專業聯盟和年青學者開始提出對政府西九方案疑點的質詢,還提出了錦上路方案要求與政府認真討論當中細節,但政府對他們的態度很不友善。

    由 2009年中開始,社會對政府的方案的疑問愈來愈多,其中公眾最容易明白的一點,也是這個方案的致命傷,就是其每公里造價近三十億元,比英法隧道還要貴, 更不用說內地每公里一點幾億的差天共地的距離。就是這樣,高鐵方案的民意支持度每況愈下,事關那實在太容易說得明白了,政府有問題的政策通常就是要公眾聽 不明白才可瞞天過海嘛。(內地南方都市報索性以「最球最貴鐵路」來做標題,真的係人都睇得明問題所在)

    由2009年11月的反高鐵大遊行開始,到往後的三次立法會外抗爭,參與人數一次比一次多。最多達過萬人,香港從未試過有撥款投票會有這樣規模的抗爭行動。

    antiexpressrail4

    關於禮賓府前的抗議行動

    香港很久沒有試過有千幾二千人在禮賓府門外抗議的

    (據說89年試過,不過那次是示威者向港英施壓要求英國與中國交涉,但那不是反政府的抗議)

    這對於政府來說,不是一個警號是什麼?全世界都看得到那是一個警號。

    示威者午夜12點離開,這個有點出乎意料,但那說明了這個運動存在有效指揮。

    15l1mn900nsam4-i0


    關於立法會外的抗議行動

    表決的時候,場外至少有幾千示威者。那個時候似乎不少示威者已有堵截鄭汝樺的心理準備。

    有說主辦單位發起宇宙大苦行(全體示威者圍繞立法會步行)不是為了包圍立法會,這一點我不相信,幾千人圍著立法會走路,那當然就是包圍立法會。

    根據在場觀察,不論示威者和警察都預計了昃臣道兩邊路口會是關鍵位置,警察一早封了一大段遮打道和昃臣道,準備護送鄭和建制派離開。要做到這點,就等於把所有宇宙大苦行的幾千人封死在遮打花園,要他們乖乖地目送車隊離開。

    根據觀察,不少示威者是有默契要包圍立法會的,當警察重兵進駐遮打道和昃臣道的時候,便開始出現零星的示威者試圖突破封鎖的行動。後來,那邊的二千多名示威者開始整體行動衝破警察防線,幾分鐘的衝突最後就在電視新聞反覆重播了幾千次。至於為什麼示威者會有默契要合圍?那是因為他們很多早已在網上接收了不同來源的包圍立法會的戰術資訊,同時,他們在現場不少是手執手機接收sms及twitter訊息的!

    我沒有打算掩飾示威者與警察爭奪馬路控制權的事實,但那是不是真的如特首和一眾高官,以及民建聯反覆背的三幅被--「譴責示威者使用暴力,破壞社會安寧」?

    到目前為止,還未有示威者攻擊過警察,他們做的,就是推開或者搬走鐵馬,而警察出動胡椒噴霧,一定有人拍手叫好,這是當然的,他們會覺得有人在立法會門外聚集也是激進。有說示威者不應在堵塞街道要求鄭汝樺直接對話,不然那又是很激進。

    為什麼要要求對話?就是因為功能組別強行通過了一個有問題的鉅額方案呀!鄭汝樺、民建聯和建制派為什麼要躲?我只能說,爭奪街道的雙方的確有身體接觸,的確有過搶奪鐵馬的動作,但示威者要的根本不是跟警察打過,他們套取了十字路口的三邊之後,便立即和平地坐下來。那是主流媒體很少說的。

    如果你還是覺得靜坐要求對話是很激進的話,請你click Backward鍵離開,同時unsubscribe我,地球很危險。

    (主要的對峙位置是立法會北面的突出部。參考: 口耳相傳,我在16/01/2010參與的反高鐵和平示威!群組)


    葉劉的磊落與鄭氏的畏縮

    不然,請你看看這個故事:

    為什麼大家沒有在地鐵J1大逃亡看到葉劉?

    那是因為葉劉在表決之後很淡定的從皇后像廣場那邊光明正大徒步離開了(我是在不遠的距離看著她坎的),皇后像廣場那邊是示威者的司令台啊。根本沒有人打算攻擊她!

    相比之下,鄭汝樺、功能組別和民建聯的表現,中文只能用懦夫來形容(英文可以是coward)。

    鄭汝樺龜縮,說明了兩件事,就是(1)她沒有這個膽量或者(2)她根本不屑這樣做。

    會不會有人好像擲王宜弘般擲她?擲瓶的行為很快便被其他示威者制止了,示威者要的只是對話,不過官員和葉劉以外的建制派根本不打算entertain你們這班nobody。

    示威者在昃臣道和遮打道三面路口的突出部死守,他們用的方法是結成人鏈臥在路上,那是最難搬走的陣式,事實證明,昃臣道近香港會的出口那邊,警察出動防暴警察,逐個抬走花的時間太多,最後還是要放棄,這說明了一件事,就是人數是極之重要的。以後的抗爭行動要成功保持陣式不被快速擊潰的話,就必盡一切力量呼籲更多人加入。

    最後,鄭汝樺一眾人等作壽西斯古式逃亡,那是大部份示威者意想不到的,而警察在另一方佯攻(他們用的方法是推前鐵馬和出動一量電筒照示威者的眼),鄭便在J1出口竄逃了。那時候是有示威者看到的,不過那個位置實在太適合防守,示威者根本沒可能阻止。

    場外的示威者和泛民政黨的關係是什麼?下一步怎樣?

    政黨是政黨,他們有政治考慮,也需要與當權者進行談判,他們很難直接落場進行抗爭。現在的街頭抗爭者的骨幹,大都是一班不求實際利益的理想主義者,甚至是苦行者。示威者和政黨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有默契的互動。

    街頭的抗爭的意義不是要突然間爭取到所有目標(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令當權者明白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道理,抗爭令當權者感受到壓力,他們才有動機進行談判的,談判者的角色,現在還是交了給泛民政黨,尤其是公、社兩黨,抗爭者們還是有這個耐性與他們互動,讓他們挾民氣進行談判。用電影對白,就是這樣:

    「唔係我唔想讓步,你睇外面民氣沖天,如果我地傾唔掂,出面發生咩事我都control唔到架」

    事實上,抗爭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引起公眾的注意,不怕他們不支持,最怕他們不聞不問。很多時候,成功的抗爭最後是要讓公眾感受到抗爭者本身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走出來是帶著不同的悲情的,這種悲情往往最能打動人。苦行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示範,一班青年,還有老人,廿六步一跪,人們看到的話很難質疑他們的動機,很感不心痛,就是這樣,愈來愈人願意停下來聆聽一下他們的聲音。

    不過,有默契的互動關係,若果政府繼續當大家冇到,連這最後的溝通機會都失去,當群眾失去耐性,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真的不敢想像。

    政府和媒體將會不遺餘力繼續把整個行動抹黑成暴動,同時,這兩天愈來愈多朋友說了多了匿名的疑似五毛。我們平日打字多過寫字的,必須好好使用自己的facebook、blog、twitter、MSN,還有不要害怕向你的親朋戚友說出你的想法和所見所聞。

    (1) 這一段片段裡面,示威者和平地靜坐,嚴肅地討論問題。(很高興跟師弟許同學重遇,他正在HKU讀PhD)

    (2) 這一段片可能是在youtube最多人看過的片段,裡面的示威者希望援和與警察之間緊張的氣氛,攪了個小小的善意的遊戲,而在場的警察也會心微笑,這本質上跟89年民眾送水給軍人一樣是善意的舉動,不過就被一些人誤解為示威者來玩。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blog就必須用來說明真相的原因。

    延伸閱讀:

    世界呀,你見過唱【喜歡你】和【真的愛你】的暴徒嗎?(星屑醫生)

    長毛、余若薇、葉劉 (johncoal)

    「為反對而反對」(Hedy Wong) *這一篇鄭重推介,是一位主播的感言。

  • 三師會- 反高鐵集會現場 (2節)

     

    2010年1月15日下午,三師會移師立法會外反高鐵集會現場錄音,討論有關高鐵爭議的觀察,以及通識課程相關部份。錄音的時間是下午二時左右,當時立法會仍在進行辯論。

    (1) 按下圖播放playlist                

    2 videos  
    三師會 - 反高鐵集會現場 (全2集)

    (2)

    第1節 - 有關反高鐵運動的觀察

    第2節 - 高鐵爭議與通識

     

    節目重溫:

    (1)


    三師會主頁@mysinablog

    (2)

    (3)
    RSS feed
    RSS Feed

    (4)

    click to 三師會@Facebook

  • 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被打敗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我們失敗了,我們阻止不了小圈子特權階級斷送港人財產,用來興建一條成本效益存疑的高鐵,結果肯定得益的就只有地產商和工程界,而成本則由納稅人支付。

    我們阻止不了政府以發展之名,把菜園村村民五十多年的家園隨便毀掉。

    我們說服不了當權者把這個2009年才搬出來扮諮詢的方案叫停,好好討論一下不同的方案建議和論證建議書上真確性有問題的地方。

    我們做不到迫使政府詳細交代為什麼它在2006年的研究清楚而有理據地說明獨立路段的地底高鐵方案不可行,但2009年會突然間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以短期目標而言,我們失敗了;但以整個爭取民主公義的運動來說,失敗的不是我們,而是無恥的特區政府。

    真正失敗的,是抱頭鼠竄的官員和功能組別議員。他們每一次無視民意的利益輸送和高硬弓,根本沒有民意授權,每一次倒行逆施、違反常識的霸道做法,只會曝露他們的特權小圈子本質,讓愈來愈多人看到他們的真面目。

    * * * * * * *

    身體和淚水

    我們付出了自己的身體和淚水,只希望香港人會想一想為什麼有我們會有這樣的堅持。由2009年開始,很多人已經用最大的努力去呼籲大家關注政府方案的問題,這個努力沒有白費,事實上民意由一開始傾向支持政府方案,直到後來出現逆轉。

    我們付出了自己的身體和淚水,只希望換來香港人看清楚小圈子選舉制度的不義,希望大家看清楚為什麼一個有問題的撥款方案在大部份民選議員反對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那就是因為議會中有一半人是特權階級小圈子選舉來的。他們不代表香港人,但他們掌握了影響全港福祉的權力!

    * * * * * * *

    傳媒不會講為什麼要突破封鎖,還有之後的和平死守

    當電視和大部份報紙都在炒作示威者與警察衝突時,我很想告訴所有人,那是怎樣的一回事:

    示威者要求與鄭汝樺對話,但鄭汝樺不敢面對群眾。大量警察把昃臣道和遮打道封閉,想讓鄭汝華和建制派議員乘車離開。同時間,大批警察試圖把所有示威者阻離於遮打花園和皇后像廣場,差不多二千名示威者以於是反包圍警察的在昃臣道和遮打道交界的突出部。本來這個交界位置是佈滿了鐵馬的,示威者與警察爭奪鐵馬,儘管有部份人被胡椒噴霧射中,但因為民眾人數夠多,才能突破警察封鎖,把包圍圈合起來。

    為什麼示威者要這樣做?示威者不是暴徒,他們要做的事就是要求對話,而突破封鎖把路口合圍,是要求對話的不得已做法。為什麼示威者會不得已冒險爭奪路面的控制權?是因為現在的制道根本不能服眾呀!如果議會制度是公平的話,他們根本不用這樣冒險要求對話!

    當示威者能夠合圍之後,他們全部和平地坐下來等候鄭汝華出來對話,可是警察多次出動防暴警察嘗試在昃臣道出香港會的路口清場,因為示威者人數太多,而且他們和平地結成人鏈堅持死守,警察發現不可能短時間內抬走示威者,才會放棄清場。

    面對防暴警察清場,示威者和平地死守,這些故事主流媒體是不會告訴大眾的。


    上圖第3格所指的就是昃臣道遮打道交界的突出部 (圖片來源:明報 , 抱歉挪用了)

    * * * * * * *

    像壽西斯古般竄逃

    最後,我想說,我唯一真正感到失敗的,是和在遮打道近立法會一段防線死守的兄弟姐妹們目送鄭汝樺和建制派竄逃了。

    我們那邊沒有被防暴警察搬人,也沒有出現衝突,到了半夜十二時半,當我們看到警察把鐵馬推前,並不斷用大量電筒照我們的眼的時候,我們立即結成人鏈躺臥在路上,準備被清場,就在這個時候鄭汝樺和一眾建制派議員在大量警察包圍下在我們眼前竄逃入地鐵J1出口。我們都被警察的佯攻分散了注意力,而且我們也想不到他們最終會放棄光明正大的乘自己的車離開,而是在地道竄逃。就算我們看到也阻止不了,因為那個位置太窄而且有固定的欄杆,加上大量警察的人牆,示威者人再多也沒奈何*,看著他們抱頭鼠竄,心裡失落,那感覺大概就是挫敗感吧。

    我們失敗了,但鄭汝華和功能組別的蛆蟲更失敗,他們就像羅馬尼亞獨裁者壽西斯古般竄逃。他們根本沒有面目,更沒膽量面對人民。

    (*: Miss很早便想到了他們從地鐵逃跑的可能性,當時我不同意,認為他們為了面子不會這樣抱頭鼠竄的。很明顯是Miss對了我錯了。)

    * * * * * * *

    淌著淚繼續爭取

    朋友看電視見到包圍立法會的畫面,善意地sms給我,說快要結婚喇,要小心為上,你們兩口子都被警察抓走不好。

    那一晚我們有機會互相認識,當中有社工、醫生、教師、工人、學生、財經從業員、學者、傳媒工作者,我們期待對話,我們堅持靜坐抗議,我們都不是衝動的暴民。

    我相信每一個躺下的人都已準備好最壞的情況,我相信那一晚我們每一個人心裡或眼角都都在淌淚。現在,寫這一篇的時候,一邊寫,眼角是有淚的。

    我只希望,我們的失敗,會換來社會對政治制度的不公的覺醒和忿怒。

    我們看似失敗了,但我們絕不會放棄。過去這些事根本沒有人會理會,但每一次都會爭取到更多人的覺醒和對不公義的政治制度的反感,這絕對不是失敗。我堅信我們必須堅持下去,因為這是我們的香港,這是我的家人和下一代生活的地方。我們不以行動爭取更公平的制度,就是虧欠了下一代。

    * * * * * * *

    後記:

    本來標題是《我們的失敗》,那是因為寫的時候看著很多的圖片,腦裡便響起森田童子的《我們的失敗》和她的其他歌,本來想寫多一點森田童子的,不過那會引起更多的誤會。標題起得太差,干擾了文章的原意,所以改了。

    最後,有兩段留言,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fongyun:

    其實這一仗沒有輸。

    當年抗日的所謂「大捷」,有哪次真的完全打贏了日軍﹖大多都是「成功阻礙」日軍前進而已。就算台兒莊也是這樣,只要為日軍做成重大傷亡,拖延他們的步驟,就當贏了。因為這些拖延為抗日爭取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整場反高鐵運動,片面看這一場戰役是敗退了,但在戰略角度而言,其實沒有輸。反而是開拓了更長的戰線。丘吉爾的話改幾個字,就很適合大家﹕

    「....讓我們勇敢地承擔義務,這樣如果香港和她的文化可以留存千年的話,人們仍然會這麼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ricolee830104:

    Now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現在並不是結束,結束甚至還沒有開始。但現在可能是序幕的結束。)

    圖片來源: 蘋果日報(抱歉挪用了)

    他們為了什麼?


    眼淚為什麼而流?大家有沒有關心?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愛惜我們的香港


    男兒膝下有黃金,就算不完全認同他們,也請停一停,聽一聽他們的心聲


    示威的人們,能夠用來請官員出來對話的就只有自己的身體

    延伸閱讀:

    暴虐不仁。自作妖孽。時運極滯。非改不可。(陳電鋸)

    恥辱的印記 (tommyjonk)

    有多「暴力」?(fongyun)

    我們在現場,我們做見證 (johncoal)

    反高鐵的星星之火,將會燎原 (adrian)

    高鐵批準(准)撥款與林峰奪亞太最受歡迎男歌手 (鹿米館)

    世界最贵铁路香港高铁获批 数千名反对者广场抗议 (南方都市報) [我喜歡這個標題]

    連結:

    1. 這裡有一批拍得很好的相片,裡面的人,全都有血有肉。希望大家去看一看。(相片是all rights reserved,不要隨便使用)

    2. 竄逃

    i. NOW新聞

    ii. 地鐵站內慌忙逃跑

    iii. 有市民在地鐵車廂內拍到他們搭地鐵的短片 [連結](內有粗口,慎入)

  • 今日陳日君毓民梁美芬同場


    (因為xanga的title有字數限制,我想寫的標題是《是日推介:陳日君樞機、毓民、梁美芬同場論政改》,樞機的專稱是必須的,只是因為技術問題被迫刪去)

    「左、右逢緣論政改」研討會


    香港的普選是 由《基本法》賦予,自人大釋法否決了07、08雙普選以來,特首仍繼續透過小圈子選舉連任,延續不民主政權。在選舉期間特首承諾在其任內,就普選問題提出 終極方案,並盡快交待普選路線圖,但任期即將屆滿並於年底發表新一輪施政報告,卻依然未有具體的路線圖。有立法會議員提出以五區補選作變相公投,牽起廣泛 的關注及正反的討論,論政本身已能彰顯公民參與的權利和力量。到底小圈子選舉有何優劣?政黨的生態應如何發展?基督徒對政改如何作信仰反省?有見及此,由 多個基督徒團體聯合舉辦論政研討會引發既「左」亦「右」的討論。

    主持:金佩瑋女士
    政黨生態--馬嶽博士(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政改方案--黃毓民議員(社會民主連線主席/立法會議員)
    普選進程--梁美芬博士(立法會議員)
    基督徒與民主運動--龔立人博士(中文學崇基神學院副教授)
    信仰反省--陳日君樞機(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

    日期:2010年1月17日(日)
    地點:中華基督教會深愛堂(九龍石硤尾窩仔街)
    時間:3:30分-5:30分
    「左、右逢緣論政改」研討會
    「普選要『上馬』」短片創作比賽頒獎禮

    查詢及報名:
    香港基督徒學會:電話2398-1699 或電郵info@hkci.org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
    員會:電話2560 3865 或電郵info@hkjp.org

    合辦團體:   
    基督徒關懷香港學會
    香港基督徒學會      
    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

    協辦團體: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公義與民生關注委員會

    網址:http://www.cfhks.org.hk/forum/redirect.php?tid=358&goto=lastpost

  • 曾蔭權有想過會攪成咁嗎?


    2009年11月1日

    DSC_3160-1

    那一天我說「我想政府也知道,這只是個開始。

    之後寫了很多篇說抗爭只會持續升級。下面這個四十年未出現過的的
    畫面,也許曾蔭權造夢也沒想像過...

    2010年1月15日

     

    延伸閱讀:

    香港閃電戰! (黃世澤)

    最後通牒 (tommyjonk)

  • 反對現行高鐵方案的理據

    轉載自:反高鐵停撥款街頭版宣傳                                                                                                                                                

    今個星期五六日,大家繼續努力。

    我們要反對的,不只是高鐵,還有這個不公義的私相授受的特權政治制度。

    * * * * * * * * * * * *

    題外話:

    一直想寫關於前水警總部(現稱"1881 Heritage")的「保育」,不過因為帶學生去考察,不想他們看到我寫什麼,他們就在報告迎合我的想法,所以等大家交了功課才寫。

    從這個「保育」項目可以以小見大,看到香港很多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