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ecember 9, 2011

  • 通識改變了什麼?

     

    讀過葉一知兄最近的好文章《希望你會跟我一起撐通識 (刁民公園)》,十分欣賞。一知兄花了很多心機,引用大量資料,詳細地說明通識科的存在意義和反駁通識流於「吹水」或「背書」兩個極端的批評。一知兄的FB上,有一些關於通識科存在價值的討論,我的留言如下:

    我在前線工作了八年,見證著有通識和冇通識的學生的分別。我想說的是,通識這一科當然不是完美的,它的問題多的是。不過,對於一些在舊學制下本來是讀到中五就出身或者升IVE的學生來說,那是令他們開了眼界;而對於那些成績好一點,一路升到上大學,但除了本科,其他都不曉的學生來說,通識科真的讓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同了。相信在這裡討論的大家,都是比較有識見之士,大家當然是即使沒有通識科,平日已經做到了通識科的目標。不過,大家可能只佔社會的少數而已。

    所見略同的感覺實在痛快,所以找來前文作和應。

     

     

     

    ***********************

     

    通識效應

    (原文刊於《字花》2011年5月號)

     

    不經不覺,教改的重頭戲新高中課程已實施了一年半。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感覺上這一年半比最初入行時更吃力。新的課程指引、考評要求、行政安排,全都是開山劈石的工作。

    很多個晚上工作至夜闌人靜的時候都會問自己:那麼辛苦值得嗎?

    如果不把政府的管理主義政策放在心上的話,單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還是值得的。

    新高中和舊高中課程的最大分別是多了通識這個必修科。通識科這東西,有人說是好東西,有人說是爛東西。根據這一年半的觀察,我暫時的結論是這東西不是最好,但比起什麼也沒有已經是天淵之別。

    觀察通識學生的學習過程,我看到兩個現象--

    (1) 學生多了問"What"和"Why":很多以前連大學畢業生也不聞不問的議題,現在成了課程的一部份,學生自然會問What和Why,例如他們會問「什麼是地產霸權?」、「為什麼會有人指香港有地產霸權?」、「為什麼劉曉波和趙連海會被監禁?」等問題。

    問這些問題的學生,不限於平日已經是名列前矛的學生,很多在舊高中制度未必是大贏家的學生,也會問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這種由課程帶來的醒覺,是個好的開始--至少學生多了動機和空間去問問題。

    (2) 學生開始「學以致用」:嘗試以所學的跟現今社會比較--不論是需要層次理論、三權分立、民約論、法治精神、社教化、財富再分配等,都成了他們對照校政、成長經歷、中港政治、流行文化的分析工具。

    通識教育成了必修科加上互聯網的興起,令這一代學生的眼界和想像空間以上一代難以想像的速度擴闊。最迎開始有學生以接近社運的方式爭取學生會民主化和反對嚴厲校規,還有不同的社運和保育議題得到愈來愈多中學生關注,這與他們的思想覺醒也許有一定的關係。

    如果有關當局或者親建制的學校想修改通識課程,令學生不要想不要問那麼多問題的話,那是十分困難的。你總不成把政治議題裡面的民主、人權、法治概念刪除吧,也總不成把防火長城(GFW)引入香港。

    當然,很多人問學生會不會只注重背範文而不思考?課程會不會未夠全面?考試會不會反映不到學生能力?教師會不會教得太吃力而令教學質素大打折扣?這些問題都是應該繼續討論的。不過,至少通識科已開了一個不錯的頭,讓不少學生眼界大開。

    庫斯克
    通識科教師
    (kursk.xanga.com)

     

    ************************

    延伸閱讀1:

    on liberal studies (方潤對葉一知的回應)

     

    延伸閱讀2:

    通識有冇得讀?

    關於IES,我有話要說

    通識教師的人權觀問題

    香港中國人?中國香港人?

    點樣讀好通識科?

     

  • 通識有冇得讀?

     

    原文刊於1-12-2011《經濟日報》通識版。

    ========================

     

    「通識有冇得讀?」

    這個問題我被學生、家長、朋友問過很多次。我的答案是「有的」。

    所謂「有得讀」,不是指像經濟、地理般有既定課程範圍,一定要全部熟讀才能考試,而是指對不同議題的資料和作答技巧的認識。具體點說,如果同學熟悉六個單元的熱門議題的資料,以及不同題型的回應技巧,回應題目時自然會得心應手。

    要做到熟悉不同議題的資料,同學可以有系統地整理各單元內的一些熱門議題,然後從課本、參考書、互聯網找尋不同的持份者意見、支持反對論點等,然後把這些資料以表列或概念圖形式記錄在筆記簿內。日積月累,同學的筆記簿內便有很多經過自己消化的資料,到了應試的時候,便不會手足無措。

    舉個例子,關於「是否應該立法規管光污染」的問題,同學首先要找到基本資料,知道光污染的定義和外國的規管方式等。然後把贊成和反對的理據以表列方式寫出來:

    質成

    反對

    l   光污染影響不少市民健康和日常生活

    l   光污染破壞城市景觀

    l   過量的室外照明和發光廣告牌浪費能源

    l   五光十色的廣告招牌是香港的特色,已成為吸引遊客的賣點之一

    l   制訂標準及執法困難

    l   影響商戶推廣生意

    上述的表列十分簡單,同學不需要抄寫太多資料,重點是同學經歷尋找和消化資料的過程。到了應試的時候,同學因為對於不同論點已經有印象,作答的時候根據這些資料加以擴充闡述不是難事。

    同學一定會問,考試會遇到的議題有如恆河沙數,怎可能一一準備?其實同學不用太擔心。第一,一般來說,熱門的恆常議題大都可以在市面上的教科書、參考書和大家的課堂筆記找到;第二,文憑試卷二的長題目(10至12分那種),通常都會有一些資料供考生參考;第三,上述做法的重點是同學涉獵更多議題,久而久之便能做到舉一反三。

    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千萬不要死背坊間參考書和補習社的範文。因為題目用字和要求每次都不同,背錯文的後果可以很嚴重。歸根究底,通識科的要求不是背書,而是識見和思辯能力。

     

     

     


    (圖是我加上去的,不屬原文一部份。有空再討論知識論的問題吧。)

     

    參考:

    考評局的「通識考評網」裡面的樣本試題、學生表現示例、評卷參考十分值得同學認真研究:http://www.hkeaa.edu.hk/dsels/tc/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