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指政府會委任胡紅玉做國民教育委員會主席。如果大家不記得胡紅玉是誰,可以重溫一下以下的片段。
看到當日胡紅玉眉飛色舞地唱好曾蔭權起錨政改方案的樣子,大家覺得如何?
報導指政府會委任胡紅玉做國民教育委員會主席。如果大家不記得胡紅玉是誰,可以重溫一下以下的片段。
看到當日胡紅玉眉飛色舞地唱好曾蔭權起錨政改方案的樣子,大家覺得如何?
關於保釣,我只有三點要說:
1. 這次保釣的人,都是真漢子,他們不只保釣,還會親身聲援維權運動、聲討獨裁政權。我們不應懷疑他們的動機。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中國「自古以來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上被別國控以非法入境,特區政府要派入境署人員去幫手。這實在十分諷刺。強國之強,僅此而已。
3. 保釣看來是義舉,但其產生的政治能量都被中共政權和港共政權照單全收了。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又來了,這是獨裁政權最佳的遮醜布。大家見強國和梁振英政府已經全力開動愛國宣傳了。有一點說了有人不高興也要說,保釣這種愛國主義威而鋼,對港共政黨的吸票效果遠大於其他政黨,因為他們的潛在支持者就是那些特別容易被中共愛國主義宣傳影響的人。港共在挺國民教育和挺梁挺得一鼻子灰,現在終於可以用愛國主義來遮醜了。
圖:強國新聞報導大力宣傳保釣人士上岸,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不是被PS抹走,就是被標題遮著,最離譜的是圖中這個,竟然把五星旗key上去。(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延伸閱讀:
前年寫的舊文,有潛力變成年經,一年半載再貼一次。
我是前線教師,持教育碩士學位,所以當我聽到政府高官在教育問題上偷換概念、砌詞狡辯的時候特別氣忿。關於國民教育的問題,已經在不同的媒體發表過的分析、說情、說理的文字不下兩萬字。今天是7.29,要說的都說過了(詳見延伸閱讀)。今天我只講兩件事:
1. 國民教育的禍害不是危言聳聽,為了下一代,我們不能坐視不理;
2. 這幾天一直留意政府、西環、港共那些人說的話,我感到被侮辱,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
那班人其實是在告訴大家:你們什麼都不是。
最後的這個姜玉堆是「國民教育促進會」主席,他90年代曾經因為種票被判罪,畢竟人都有改過的機會,重新加入建制。國民教育促進會主席告訴你國民教育真的是洗腦,這夠可信了吧。
你可能會說他的言論怎能算到政府頭上?他當主席的那個「國民教育促進會」,正正是其中一個收取政府大量資助的紅色教育組織。他發言的場合(新聞片段),是中聯辦和共青團有份協辦的那些紅色交流團活動,他發言的時候,中聯辦官員也在場。他的觀點不一定是政府的line to take,但他肯定代表了現在國民教育的兩大推手-中聯辦和港共的主流想法。我們要看國民教育,不能只看那些看似中性的課程文件,還要看推動這種政治教育的勢力是怎麼的貨色。今天他們已經每年用數上億計公帑攪紅色教育,國民教育強制推行之後,這兩股勢力不可能減弱,只會更加堂而皇之影響全港的教育內容。
不得不提,姜在會後的訪問中對記者說,學生在交流活動中喊「沒有共產黨,便沒有新中國」是他們自己的想法。如果是的話,那我們更加應該喝停這種國民教育。
在電視和電腦畫面看到他們的發言,我只能說句:
You want war? We'll give you war.
這場戰鬥要對抗的,不只是吳克儉,而是梁振英政府核心,他們收了指示要強推,於是可以完全置民意不顧。
這場戰鬥要對抗的,不只是梁政權,還有其背後的西環。經他們多年統戰,國民教育一推,過半學校中門大開。而且,在他們操盤之下,香港施政方向一天比一天大陸化,國民教育只是其中一環。
這場戰鬥要對抗的,不只是梁和西環,還有那些自以為是香港主人的港共集團,這個集團樂於當中共的代理人,以國民教育的名義把香港的孩子送去染紅,附帶無數私相授受。
被人踩上心口,你感到忿怒嗎?
政治還政治,教育還教育?強推國民教育本身就是一場政治任務。
他們一天到晚在偷換概念,那些謊話我已經聽厭了。
7.29上街. They want war. We'll give them war.
延伸閱讀:
閱讀相對論﹕擦邊球國民教育 (明報)
前言
關於國民教育問題,政府官員、建制派輪流出來回應。我把比較多人問或者最有代表性的論點列出,附以參考答案。「問題提供者」的意思是這條問題是由他們的言論引申。
1. 國民教育科不是洗腦教育,是培育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
(問題提供者:林鄭月娥)
問題的重點是社會大眾看得到在未全面推行國民教育之前,親北京團體已經一步一步滲透學校。雖然課程文件好像很中性,但國情部份仍然是鼓吹小學生崇拜國家圖騰,那極之容易被利用來設計有心作政治灌輸的教材。我們見識過公帑資助的「中國模式」教學手冊和欣賞毛澤東書法教材,也見識過國民小先鋒和大量「紅色之旅」交流團。這只是個開始,當國民教育全面推行之後,這些親北京組織必定會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以不同的糖衣包裝政治灌輸教育。你可能會問,學校不跟這些組織合作就沒有問題了。實情是這十幾年來,中聯辦對於學校管理層的統戰不遺餘力,那是行內公開的秘密,不然為什麼愈來愈多大家以為不會被染紅的學校參與了國民小先鋒和使用毛澤東書法教材?
所謂「洗腦」,不一定是那些life dynamics人生課程,而是從小自大潛而默化的政治灌輸(indoctrination),即是利用學校教育場景的權力不平衡,不斷向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灌輸某種資訊,說服他們相信某一套意識形態,甚至令他們以為那就是經過思考的informed choice。這種政治灌輸,低手的會是中國模式那種,高手的就是鼓勵國家崇拜,配以功利主義的偽多角度思考,令學生覺得中國特殊論、發展代價論等。現在統戰部署、親北京組織都已準備就緒,當課程全面推行,由上而下硬推到各中小學,政治灌輸工程便會水到渠成,以後難以逆轉。
2. 國民教育不設公開試,不影響學生升學?
(問題提供者:吳克儉)
課程諮詢文件建議的評估包括被廣泛批評的那些升旗要感動的量表、學生互評是否做到課程要求等,這些評估國家崇拜是否足夠的設計,其實是鼓勵學生扮感動、扮愛國。雖然不用考公開試,但課程指引要求學校把學生在德育及國民教育的學習表現展示在學習歷程和成績表,那其實也是跟著學生一世的,試問如果學生表現得不夠愛國,又或者在課堂上對於國家持批判態度,小學老師會在成績表上怎樣評價這位同學?是讚他「有獨立思考」還是說他「宜多學習正面思考」?你認識的小學老師喜歡哪一種小朋友?你是家長的話,你會不擔心小孩子在課堂上因為提出六四事件而得罪老師嗎?
另外,雖然不設公開試,但課程指引講明會評核學校執行的情況,那可能包括視學、外評,甚至是全港學校每年都要做的「持份者問卷」,那是包括學生的國民意識之類的。這些評核全都會對學校造成壓力,在殺校的恐慌氣氛之中,學校很難不順應上意,推行合乎長官意志的國民教育。
3. 不要因為一本教材而否定國民教育科? 現在政府都已經宣佈會終止對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的資助了,還有什麼好反對的?
(第一條問題的提供者:林煥光)
未有國民教育課程,已有數以億計公帑流向親北京組織,有了國民教育之後,這種輸送只會有增無減。那本教材實在太不專業、太過離譜,所以才令國民教育服務中心被終止資助。其實現在香港已經有大量類似的組織,以不同的渠道利用公帑攪政治灌輸。有了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犯上過度左傾錯誤的教訓,其他類似組織便會做得聰明一點了。就好像民X聯和工X會在廿三條犯上左傾錯誤之後,他們就愈來愈會包裝一樣。
政府官員常常說一本教材不代表國民教育科。實情是多得這本教材,大家才看清楚國民教育課程背後的利益集團及其意識形態,才會這麼擔心。
4. 首屆文憑試通識科成績,反映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加上資訊流通,不存在洗腦情況?
(問題提供者:羅范椒芬)
這個比喻很多人說過,我覆述一次:學生抵抗力好,不代表你可以餵他喝毒奶。有問題的教材,一份也嫌多。有問題的課程,不會因為社會有不同資訊而變得沒有問題。
5. 不要噎而廢食,而是朝健康的方向推展國民教育,學校有彈性選材,家長的反應不需太強烈?/要相信學校和教師能夠把關,不會出現洗腦問題?
(問題提供者:羅范椒芬)
容我說一點教育學的悶東西。教育的規劃和執行是由上而下的一個過程,那是上而下的,先有政府的課程指引,後有學校根據課程指引設計教學和評估內容。學校如何彈性選材,也得服膺於課程指引。上文提過課程指引講明會評核學校執行的情況,這些評核全都會對學校造成壓力,試問當教育局找大陸學者造的「建議」教材送到之後,學校夠膽如何「彈性選材」?
6. 國民教育課程已經諮詢了四個月,政府已經回應了教育界意見,修改了課程文件,把全面推行改為先在小學推行?
(問題提供者:吳克儉)
那些諮詢會只對教師開放,聽說因為教師們都很關心這個議題,所以場場爆滿。我去了其中一場,場內幾乎所有發言都是反對或者抱懷疑態度的。諮詢期間,社會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學界、文化界、傳媒都有很多意見,可是政府一場公眾諮詢也沒有做過。這是諮詢嗎?
另外,何俊仁在2011年6月於立法會提出議案(何秀蘭及余若薇修訂),要求政府制訂國民教育科時作公開諮詢、加入普世價值、呈現中國政府負面資訊等,結果在分組點票的制度下,於直選議席通過(12:9),但因為在功能組別沒有通過(3:12)而被否決(參考連結)。代表三百多萬選民的直選議員以12比9通過的議案要求公開諮詢,卻被二三十萬人選出來的功能組別否決。難道直選議席代表的民意不是民意?
最後,政府就說已經諮詢了,那算是諮詢嗎?各位家長、各位市民,政府有諮詢過你們嗎?
7. 要小學生理解李旺陽事件,對他們來說太難?
(問題提供者:鄭耀棠)
其實真的不難。小學生也會學辛亥革命,那一樣是不畏強權的烈士對抗暴政的故事。為什麼小學生學辛亥革命又不太難?
教導小學生殺人是錯的,應該也不太難吧。南非的學生自小要學習種族隔離是錯的,德國的學生自小學習屠殺猶太人是錯的,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我們永遠不想再看到種族隔離、不想再看到種族屠殺。
8. 國民教育已經變成選舉議題,被政黨利用?
(問題提供者:五毛)
「民生無小事」是梁振英自己選特首時說的。選舉就是讓各候選人向選民解釋他們對民生議題的機會,那是民主制度的真諦。國民教育問題關乎香港下一代千千萬萬人的福祉,如果政黨不提,或者想蒙混過關,才是不負責任。你有見過人選立法會地區議席(還有現在的超級議席)可以不講教育政綱的嗎?
主辦單位明言歡迎包括建制派在內的政黨加入,但謝絕選舉宣傳。如果這也算被政黨利用,我無話可說。
9. 家長反應不用太過強烈,因為國民教育不自今日始?
(問題提供者:羅范椒芬)
我不明白羅范是什麼心態。她不提出解決方案,也不虛心聆聽,反而說人家反應太強烈。這是精英心態吧。那對白倒很符合她的性格。
「不自今日始」,所以不應太大反應的邏輯,是「習非可以成是」。這有什麼問題,相信就算小學生也懂得回答。
10. 很多西方國家也有國民教育,有什麼問題?
(問題提供者:郝鐵川)
西方民主國家的國民教育教的是立國精神、民主、人權、法治、平等,而且課程的規劃是在一個得到民意充分授權的政府負責推行的,這些政府背後也沒有一個極權政府控制一切。
好了,教了立國精神、民主、人權、法治、平等這些概念,就不能不談中國現在的極權統治、侵犯人權、貪污成風等問題,更不能不談大饑荒、文革、六四、劉曉波等問題,可是我們看課程文件,裡面全都是委婉語,說敏感議題不用迴避,說中國發展有挑戰和不足。結果課程去到學校,配以官方教材,這些「敏感議題」、「挑戰」、「不足」很可能變成似是而非的歷史沙石。歷史沙石不是我發明的,而是某位教育局高官在公開演說裡講的。
香。港。不。是。民。主。社。會,特區政府和北京政府得不到市民信任,這就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11. 小學有三年「開展期」,不是九月就立即要教。大家仍有時間討論?
(問題提供者:譚惠珠)
開展期是給學校去準備教材和備課,可是課程指引不會改。現在市民要求的是撤回方案。情況就好像23條一樣,是要撤回,而不是要討論究竟如何實施。
12. 你們只懂反對,你懂嗎?你有更好的方案嗎?
(問題提供者:建制派)
其實反對不一定要有建議的。不過作為教育界一份子,我是有建議的。簡單來說,課程要正名為「公民教育」。公民可以是香港、中國、世界公民。良好的公民素養已經足夠,根本不需反覆強調愛國。如果要講愛國,香港人還不夠愛國嗎?保釣、六四、四川地震、維權運動、貪腐、污染、社會不公,香港人不夠關心嗎?
我們不需要特別在教育場景強調國民身份,尤其是在現今政治環境底下,強調國民身份的教育,很容易被導向維護威權統治的那種強國式國家崇拜。你去問問身邊任何一位家長,問問他們想不想孩子像內地學生一樣統一地以高八度的朗誦腔歌頌祖國的偉大?
課程不只要正名為公民教育,而且應該強調以普世價值為準則,去維護中國所有人的尊嚴和權利。侵犯人權事件、社會腐敗醜聞,一宗也嫌多,教育官僚有沒有膽量教學生對這些問題說不?如果沒有的話,那麼撤回國民教育課程吧,回復以前那含糊不清公民教育課程,至少不會造成那麼大傷害。教育界和家長都站出來說不同意的課程,還硬推來幹什麼?
還有,開口埋口「民生無小事」的梁振英,那麼勤力落區聽民建聯和鄉議局安排的意見,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拿出你的齊心摺凳出來面對市民?
13. 我是家長,出來遊行會不會太激烈?
(問題提供者:一群擔心的家長)
我所認識的家長關注組的代表,都是溫文、有學養、有思考的家長。他們只是一群為子女教育憂心的家長,我不認為他們會做什麼激烈的事。
至於遊行是不是太激烈的問題,我只想指出,遊行是基本法寫明的權利,如果你覺得為了你的子女,花一兩個小時以步行方式表達意見也算激烈的話,我只能說句,你的子女根本不需要國民教育,因為如無意外,他們在家已經培養出同樣的效果。
順帶一提,你覺得馬仔激烈嗎?她為了表達不滿,特地畫了這張圖。
(圖片來源: 馬仔http://www.facebook.com/clubmag)
14. 出來遊行會不會沒有用?
(問題提供者:一群擔心的市民)
我只能說,不出來一定沒有用。愈多人願意站出來,迫使政府撤回課程的機會愈大。一年前,我去諮詢會反對,以為沒有用;幾個月前,我決定參與中學生們攪的遊行,也以為沒有用;兩星期前,我去城市論壇發言舉牌反對的時候,才開始感受到社會氣氛突變,才開始覺得有希望。
現在社會輿論已經成形,大家真正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政府的反應告訴我們,他們真的感覺到壓力了。現在的情況有如一次小型23條事件,只差最後一根蘆葦。而你可能就是那根蘆葦。
15. 學民思潮的學生是否信得過?
(問題提供者:一群成年人)
大家看了有關他們的新聞報導整個月,覺得他們是否信得過?我以一個近距離的旁觀者身份告訴你,他們不是什麼政黨或者什麼勢力推出來當打手的。他們做事認真程度和行動力,真的很多政團也應該自愧不如。
今次遊行的發起單位是他們、家長關注組和被會員追瘦的教協,就算你不信學生,也應該信家長和教師吧。
(圖:反國民教育關注組公開聯署聲明)
延伸閱讀:
7.29遊行詳情:
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29萬人大遊行
日期:7月29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起行
路線:從維園遊行至金鐘政府總部
我們希望教育有多一點良知,少一點虛偽。7.29會站出來,要求撤回國民教育課程
身為教師,我們接受過理解課程及前線教學的專門訓練,對於課程設計及執行對學生的影響,有深切的體會。
國民教育課程變成必修科,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政策,實際推行的時候極容易變成親建制集團透過公帑滲透學校教育場景的渠道,令學生自小一開始便曝露於帶有政治議程的教育之中。
中國模式國情手冊的出現,告訴老師們一件事實,就是不要以為單憑個人力量搞好教案便可堅持寸土不失,因為我們面對的不只是一批只懂揣摩上意沒有個人意志的技術官僚,而是跟一個長期以洗腦和篡改歷史作為統治手段的政權作持久戰。
在香港這個資訊流通的社會,學生自小接受政治灌輸之後,當他們稍為成熟一點,發現原來自己一直接受的教育是如何虛偽,便會質疑教育的意義,包括本來應該存在於教育的真、善、美。
我們喜見學生們今天能發揮自己的道德力量和公民權利,試圖令社會免於恐懼;我們又見到家長願意在公共場域保護自己孩子的獨立而真誠的思想空間;雖然我們只是教師群體裏的三個人,但這不礙我們回應他們對教師群體的期望:對知識誠實,對社會和傳統負責。
我們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希望教育有多一點良知,少一點虛偽。所以,我們7.29會站出來,要求撤回國民教育課程。
(三師會 24-7-2012)
全民行動。反對洗腦。729萬人大遊行
日期:7月29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起行
路線:從維園遊行至金鐘政府總部
聲明原文連結:
漂亮的一仗
星期日有幸在現場見證這個在城市論壇上演的香港教育界經典一幕 (詳見附錄的影片Part 4/4 - 2:26至結尾)。
吳美蘭老師的發言有理有節,她說出了很多同業的心底話。她在發言總結時的最後呼籲:「做教師要有良心」,希望所有同業都記住。「國民小先鋒*」副主席、工聯會教師代表余綺華面對王之鋒同學不亢不卑的質問,應對不了,竟然在鏡頭前動怒拍枱,應該會成為城市論壇的經典畫面。
這場反對國民教育的運動去到今天,真的帶起了社會的討論,學民思潮的堅持應記一功。這漂亮的一仗,教協錯過了。是不是香港電台沒有請教協的代表?
其實我從來未去過城市論壇現場,平日只會在電視或電腦上看。這一次我覺得無論如何也要去,就算沒有機會發言,也至少到場支持同路人。
課程就是意識形態鬥獸場
看著國民教育這頭巨獸君臨香港,正式由公民教育變種成國民教育,上年諮詢的時候,仔細研究課程文件字裡行間滲透的國家圖騰崇拜,以及中國特殊論的價值觀,還有文件附錄那些荒謬的教學建議,覺得非反對不可,因為在獨裁中共政權無處不在的影響下,這種國民教育只會成為西環、土共、投機份子入侵學校開路。
唸碩士的時候涉獵很多關於課程設計的理論和案例,深切體會課程就是意識形態鬥獸場這個說法。誰掌握了課程設計、執行、評估的權力,誰就能夠進行社會意識形態工程。教育當局強推國民教育,已經教人難以放心,他們還要找中共背景的大陸學者編寫教材,那就更令人擔心。他們連讓香港的建制學者、土共教育團體和智庫做也不放心,為什麼?就是因為那是個由上而下的政治工程。
設計作意識形態灌輸的教材去到學校手上,本身已經被統戰的學校當然是欣然採用,就算不是被統戰,我相信有好一部份對於這些課題敏感度不足的同行也會跟著官方材料照辦煮碗。結果就是下一代由小學開始學習那些「祖國是香港的母親」、「一定要支持國家隊」、「升國旗國歌不感動應該反思」的教條,這些教條是小學生不能,也不懂反對的。
中國模式教學手冊:溫水煮蛙突然開猛火
這一年來,公眾和教育界對於「國民教育」只是擔心而已,很多人還是覺得沒有大問題。直至最近,沒有經過公開招標輪選程序就得到每年資助千多萬、由親共的教聯班底主持的國民教育服務中心,找來極左浸大學者出版那本《中國模式:國情教育教學手冊》,內容不專業、偏離事實、立場嚴重偏頗、對獨裁政權歌功頌德,甚至還厚顏得照搬大陸的說法,說中共是「進步無私團結的執政集團」,又把所謂中國模式對基本人權(人身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的侵害美化為「急速發展和相對穩定的代價」。這尤如在溫水煮蛙過程中突然開了猛火,令很多人醒覺究竟國民教育背後的利益集團是什麼貨色,他們究竟想向學生灌輸什麼東西。
「進步無私團結的執政集團」為什麼會屠殺人民?為什麼會殺害李旺陽?這種經不起常識驗證的謊言,正在堂而皇之用公帑製作,送到每家學校!
當我們的下一代以國家崇拜取代民主價值觀、以中國模式取代普世價值、把對人性尊嚴的侵犯當作發展成本、把劉曉波、陳光誠、譚作人、趙連海、李旺陽都當成阻礙發展的障礙時,香港就正式宣佈死亡。
歪理連篇,侮辱專業
論壇上的建制教師代表說,教師會作專業判斷。就算我相信所有教師都會,那又如何?把這種政治灌輸課程送到學校,本身已經是對教育專業的侮辱。況且,真的所有教師都會作這個專業判斷嗎?
他們說坊間已經有太多負面資訊,所以要做多一點正面的教材,讓教師自行決定選材。那根本不是理由,每一份獨立的教材都不應該出現過份的偏頗是常識,如果出現與事實不符的地方更加應該加以駁斥,這一點教聯應該很清楚,否則他們不應該每當日本右翼出版教科書美化侵華罪行時都示威抗議。日本右翼也是見有太多關於大東亞共榮計劃的負面論述,所以出版正面的教科書,讓教師自行選材吧。
不得不提的是,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總監黃志明在記者會上重覆上述的論點證明自己沒有錯,你們非議他們就是政治審查,他還教訓記者要多報導中國正面的東西,也應該多讀點書。那幅不可一世的咀臉,根本就不是對公眾交待,而是告訴大家,有公帑養著他們,你們的批評他們不放在眼內。
還有一個半月開學,社會連討論的材料也未有
論壇上的建制代表又說,不要只著眼於那一份中國模式教材。為什麼不應該著眼?那可是政府出錢的東西,那是正正式式送到全港學校,裡面還有教學流程建議。那份半官方的東西正正代表了操盤的那些人的想法,那不夠恐怖嗎?就算不只著眼於那份教材,全港小學暑假後便一定要開始推行國民教育,教材送到學校了嗎?教材有經過學界、業界、社會充分審視嗎?通通沒有。
如果到了八月底,全港小學又收到那種貨色的教材,又或者是偏頗得比較聰明的「優化版」教材,前線教師還有空間和心力去作校本調適嗎?現在已經是七月中了,為什麼國民教育也要像高鐵一樣,變成一個要大幹快上的政治任務?現在什麼也未有,學界、業界和社會根本連討論教材內容是否合理也不能,那怎可能不令人擔心?
能夠不擔心嗎?
課程的設計和執行,對於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有莫大的影響,尤其是這種直接培養所謂「國民身份」的課程,其影響必然極為深遠。環顧不同國家的「國民」教育(很多國家根本不叫國民教育,而是社會教育或者公民教育)的時候,便會明白那是一項足以興邦,也足以喪邦的社會建構工程,例如戰後德國的去納粹化教育、南非結束種族隔離政策之後的多種族教育、歐美的人權和民主教育,這些都是足以令一個國家走上融和進步之路的教育。相反,在獨裁國家,國民教育就是當權者維護其統治的工具,二戰前德國和日本、冷戰時期的鐵幕國家的國民教育可能太遙遠,就以今時今日的中國大陸的「思想政治課」為例,那正正就是那本令大家感覺很不舒服的教學手冊的強化版,裡面大部份內容都是把中共獨裁統治美化和合理化的東西。如果大家覺得「進步無私團結的執政集團」的教材內容嘔心,那我告訴你,大陸的思想政治課比那更嘔心,而這種課程內容很有可能以國民教育之名一步一步滲透香港。
如果你有下一代,你希望他們接受一個內容沒有經過社會充分討論的國民教育嗎?你擔心這個課程把他們教得像大陸的少先隊一樣嗎?你擔心他們會把六四屠殺、李旺陽被自殺看作平常事嗎?你會擔心有一天你的孩子回到家中,講一套你難以信服的歪理嗎?
如果你覺得擔心的話,請用盡一切方法,要求政府暫緩推行這個細節未有經過充分討論的課程。
(網絡圖片:余綺華拍枱的動態GIF圖)
(後面的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本。前面的是小學的讀本《歷史的選擇》,那是配合全國的演講比賽的讀本,內容主要是講中共領導中國的合理性)
(第一次去城市論壇,為的是在鏡頭前表達這個訊息。我本來有三點要說的,不過因為發言時間所限,只能說出首兩點。)
延伸閱讀(過去寫過關於國民教育問題的文章):
閱讀相對論﹕擦邊球國民教育 (明報)
15-7-2012城市論壇
註*:
國民小先鋒
「國民小先鋒」的主席趙善安及副主席余綺華,分別是工聯會屬下的教育工作人員總工會的副會長和會長,小先鋒的其中一個贊助來源是民建聯馬力國民教育基金。這個對象為小學生的制服團隊,其制服跟其他制服團隊不同之處是,其他團隊的制服設計即使有類似軍服的地方,但也會把軍事色彩盡量減低,而國民小先鋒的制服,則是完完全全是一套迷彩軍服。
就網上資料所見,「國民小先鋒」的活動包括軍刀和步槍步操,那是從未在小學的其他制服團體出現過的。學員平日的活動還包括參觀國民教育中心、聽極左的人大譚惠珠的分享、參觀解放軍軍營等。
先不說「國民小先鋒」這個名稱,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中國少年先鋒隊」(少先隊),其實讓小學生參與這種以「國民」之名進行的軍刀和步槍步操的準軍事化訓練,就連少先隊也沒有。至於他們平日的學習活動,似乎就是跟那個國民教育中心同一調子的,也就是最多人擔心國民教育會有的那種政治意識形態訓練。這種以國家之名對小學生進行結合政治和半軍事化的訓練,是軍國主義國家如戰前的日本和納粹德國才有的。
一定有人說香港本身也有很多進行半軍事化訓練的制服團隊,例如童軍、海事青年團、航空青年團等,為什麼要針對「國民小先鋒」?
問題在於前者是沒有強調政治意識形態培訓的。國民小先鋒,美其名是加強國民身份認同,但在強調紀律和服從的團隊中,學員(還要是小學生)很自然會把所有政治培訓內容照單全收,因為那是命令和訓練的一部份,是不容質疑的。類似的例子是香港警察的政治「訓練」。
政治灌輸、絕對服從和軍事制服三者結合,讀過法西斯主義歷史的人應該會感到一陣寒意。
(穿迷彩軍服,持軍刀及仿真步槍步操的國民小先鋒)
(德國少年團((Deutsches Jungvolk),成員年齡為10至14歲)
(二戰時期的日本小學生)
再看李旺陽生前最後一次訪問( http://youtu.be/IK47hlQtCQ0,10:54開始)。心情沉重。
我們不要平反任何東西。那一天來到的時候,我們不要和解,我們要清算一切責任。
那一天來到的時候,我們不要和解,我們要清算一切責任。
(原文刊登於5月10日經濟日報通識版,本文標題及圖片為作者所加)
在「今日香港」的「法治與社會政治參與」部份,其中一組探討問題是「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受甚麼因素影響?」
要回應這個問題,教科書通常會列出一系列的因素,例如社會環境、政治制度、教育、個人背景、性別等等。不過,會以概念來貫穿這些因素對社會及政治參與的影響的教科書實在不多。
同學可以運動的其中一個概念是賦權(empowerment,又稱充權 )。賦權是指個人、組織或社區藉著學習、參與、合作等過程或機制等方式,從中獲得掌控自己本身相關事務的力量,以提昇個人生活、組織功能與社區生活素質(註1)。簡單來說,那是提高公民參與社會事務時的「有力感」。賦權最初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概念,後來被廣泛用於社會工作、公共行政、政治、社會運動等範疇。
當同學思考市民在不同的社會和政治事件中選擇以什麼形式參與的時候,賦權可以是一個很容易應用的概念。以下是兩個例子:
例子一:香港人「政治冷感」?
今年的通識考試的其中一題是關於政治組織的,裡面的資料提到一個民意調查指四成受訪者認為沒有一個政黨最能代表和保障他們的利益,另外有一成二受訪者回答不知道。這可以解讀為某種政治上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正正是賦權不足的例子。
香港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只有五成多,明顯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通常至少都有七至八成)。公民意識不足當然是其中一個因素,但除了公民意識之外,市民覺得自己投票對於政府政策和施政方向是沒有影響的,令他們覺得投票沒有用也是原因之一。為什麼呢?
在真正的民主社會,投票的結果往往決定了哪個政黨能夠執政,即是決定了那一屆政府的施政方向。可是在香港,因為立法會只有一半是地區直選議席,另一半是代表了不同利益集團的功能組別議席,加上議員提出私人草案和分組點票等不合乎民主原則的限制,令立法會很難影響政府政策。至於行政長官,更加不是由普選產生的,所以很多市民便覺得投票是沒有用。這是政治參與機制上的去權(depowerment,賦權的相反)。
例子二:青少年的社會及政治參與度提高
相比起十年前,現在青少年參與社會和政治事務的程度提高了。近年的事例包括網民在討論區集資刊登報章廣告表態、中學生成立組織反對國民教育(註2),甚至網民發起抗議某名牌時裝店阻止市民在台外拍照等。青少年的參與程度提高,除了是因為公民意識提高,亦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愈來愈相信他們的行動有可能帶來正面效果。
近年互聯網和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例如Facebook)在青少年社群已經十分之普及。在互聯網未普及的年代,青少年要公開發表意見的門檻十分高,而且能發揮的影響力很有限。社交媒體興起之後,任何人發表的文章、圖片、短片很可能一夜之間全城廣傳,而且有相近理念的人要互通消息和發起行動也變得更容易,這令到包括青少年在內的網民感覺自己的行動是有可能發揮影響力的,這也是賦權的一個明顯例子。
(中學生組織反對推行國民教育的宣傳圖片)
注:
(1)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賦權
(2) 該組織名為「學民思潮」,成員全部是現屆中學生:http://scholarism.com/
參考資料:
有關賦權和社會參與的理論,同學可參考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的網頁:http://web.swk.cuhk.edu.hk/~hwong/
首頁-->教學資料庫-->Community Work-->課程資料(講座二: 社區工作價值)
原文刊登於香港電台通識網(連結)。寫這一篇的原因是我看到考評局公佈練習卷表現,當中考生表現最差這一題,我仔細看過考評局的評改準則,覺得其主旋律似乎太過「想當然」,忽視了經濟增長目標背後的複雜性。其實如果考生是讀經濟科的,對這一條題目的掌握可能會好一點,但也若他們對經濟增長的看法與主旋律不符的話,萬一閱卷員本身不具備經濟學知識的話,他們有沒有足夠能力評鑑評卷準則上沒有的論點呢?這一點我有一點擔心。
========原文(標題後加)============
練習卷最低分的一題 – 試題分析及概念應用
2. 細閱以下摘錄自某報刊於2011年1月的新聞報道﹕早前考評局公佈了通識練習卷的整體表現,當中考生得分最低的是卷二的第2題,如下:
在中國第12個五年計劃中(2011年至2015年),中國政府建議同時降低國家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目標將由第11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1.2%(實質GDP年增長)降低至7%。總理溫家寶解釋,降低目標是為了不會「犧牲環境以換取急速的經濟發展步伐」。
該計劃亦包括以新型工業為重點的發展策略,例如一些關乎節能和環境保護、新能源,以及製造使用新能源車輛的工業。
(a)參考以上資料,提出可解釋中國政府建議在第12個五年計劃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一些原因。(8分)
(b)落實這建議時,持份者之間有可能出現一些什麼衝突?試加以討論。(12分)
這一題涉及「現代中國」和「能源與科技」兩個單元,而涉及的基本概念則包括經濟表現量度(GDP)、環境保護、新能源和中國的五年計劃制定等等。
題(a)分析
字詞定義
題(a)要求考生「參考資料」,提出可解釋「十二五」「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一些原因」。在這裡,參考的意思是要使用資料,但不是完全根據資料作答。至於「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原因,那就要看看同學究竟知不知道什麼是「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以及兩者有什麼關係。
所謂「經濟增長」,是指GDP增長率。同學即使不知這個定義,也至少可以從資料中的「11.2%(實質GDP增長)降低至7%」得到一些提示。
「能源消耗量」有很多不同的計算方法,例如耗油量、耗煤量、耗電量,甚至英熱單位(BTU)量度。不過在此題目中,量度單位並不是重點。
至於「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關係,理論上是正向關係,因此經濟增長涉及的生產(例如消費品、資本形成)都需要消耗能源。
手民之誤?
資料提到「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筆者估計是「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增長」的手民之誤,因為能源消耗量要降低,即是代表能源消耗量出現負數的變動百分率,觀乎中國過去十年的能源消耗量都維持在6至8%的年增長率,那是幾乎沒有可能的,除非中國出現嚴重經濟衰退。
不過,考試就是考試,如果同學這樣去質疑考評局題目有問題的話,結果肯定不夠時間作答,所以我們姑且當資料是指「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增長」吧。
GDP增長 - 經濟學ABC
至於要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要「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那似乎不是一個可以用幾百字說明的課題。因為在一般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經濟增長率只是一個預測數字,因為GDP增長率是該社會的私人消費、國內投資、政府開支、淨出口等因素變化的結果,那並不是一個政府主觀意志可以改變的。一般市場經濟的政府最多只能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微調」經濟表現。舉個例子,在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當中,歐美政府只能做到「救市」,而沒有能力隨便令經濟起死回生。
當然,中國並不是一個完全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它的政府透過直接控制企業、佔GDP比重很高的公共開支和國內投資,對於GDP的增長率變動,的確是有更大的影響力,但那影響力並不是有如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樣全面。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調低經濟增長率的「目標」,很可能是基於外圍因素(例如歐美等中國出口的主要市場疲弱),令GDP增長率放緩的結果。那很可能並不是中國政府主觀地希望調低的數據,而是其必須接受的趨勢。
筆者不是說「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兩者必然沒有關係。事實上,中國過去二十年,一直處於一個「粗放式」發展模式,即是高投入,低產出。以客觀數字看,就是每單位的GDP增長所消耗的資源遠高於其他已發展國家1。過去二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的後果,就是大量消耗天然資源、大規模污染和沙漠化,令國家面臨生態甚至國民健康的崩潰邊緣。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是國內投資,佔GDP的48%,遠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2,那包括中央至各級地方政府不斷進行大型建設,以做到「十一五」時代中央政府的「保八(8% GDP增長)」硬指標。面對上述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政府不得不調整「保八」的指標,令各級政府減少為了達到目標而進行過度的建設和投資。
此外,經過開放改革三十多年的不斷投資,中國的基礎建設很有可能出現邊際回報遞減的問題,即是最有成本效益的設施已經建成,接續的建設的回報和效率將愈來愈低。中國本身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和建材進口國,近年世界能源價格波動,效益下降、成本上升的問題也可能迫使中國政府放棄「粗放式」發展模式,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的目標。
最後,中國政府因為簽訂了多條國際公約,需要履行減排承諾,所以需要減少能源消耗量,這也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和改變「粗放式」發展模式。
評改準則主旋律之外的答案
不過,考評局不可能要求考生作如此專門和批判的作答。參考「建議評改準則」3,考評局的要求比較簡單,只要求考生解釋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量的關係,講出中國五年計劃當中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指標的關係,然後運用概念論述「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可能原因。不過,評改準則似乎預設了學生想當然的認為兩者必然有關。筆者沒有參與評改練習卷,不肯定如果對經濟理論認識較深入的考生提出另類而合理的分析的話,評卷員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去理解那超越評改參考主旋律的答案。對此筆者衷心希望只是自己過慮。
題(b)分析
持份者分析不難處理
(b)部份的難度較低,至少不需要考生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知識。考生分析落實資料中的建議時,持分者之間會出現的衝突。
考生應該對於常見的持份者例子不會陌生,例如政府、國民、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等。
這一題講的是全國性政策,當中涉及的「政府」應該分為中央和地方政府(至於中國共產黨內掌握不同系統的派系之間的衝突,對於考生來說肯定太複雜,不建議使用),於是便出現了以下不同的持份者之間的衝突:
這些持份者各自有不同的要求和考慮,於是當中央政府要求減慢發展速度,以及發展「新型工業(例如節能、環保、新能源及使用新能源的汽車等工業)」的時候,便會觸及不同利益群體(即持份者)的利益,進而帶來衝突。
不同的持分者的著眼點例子:
應加入政府vs勞工
考生在作答的時候,請留意每段只處理兩個持份者的衝突。評改參考建議處理好「中央vs地方政府」、「政府vs企業」、「企業vs勞工」這三部份,筆者則認為勞工階層的就業問題(即是政府vs勞工)應該也是重點之一,因為這幾年農民工社群不穩定導致多次罷工、抗議、暴動事件,這對於政府管治威信或多或少造成了影響。
1.http://en.wikipedia.org/wiki/Energy_intens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ld_energy_consumption
2.世銀2011年數字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E.GDI.TOTL.ZS/countries
3.練習卷、評改參考、考試報告:http://www.hkeaa.edu.hk/tc/HKDSE/hkdse_subj.html?A1&1&3_17
M | T | W | T | F | S | S |
---|---|---|---|---|---|---|
« Oct |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