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scape

  • 住在利東街旁

    每次利東街有事我都是出現一下,因為我住在利東街附近,看著那裡的舊樓被拆,舊樓不見了,然後便看見May姐絕食的位置。所以,我見到有集會便會出現。

    最近May姐絕食,我幾次經過都是拿著一袋二袋街市和超市的東西,太街坊,和行動的朋友們傾計也不好意思久留。

    利東街、太原街、灣仔道重建,對我而言,很老實說,實質利益已經浮現--因為市建的新樓盤令這一帶出現明顯的士紳化,樓價和租金都節節上升,我住的地方,租金比三年前上升了七成,身為業主的家父家母應該很高興,而白吃白住的我也應該很高興。

    另一種實際利益是這一帶的商店食肆,格調和種類也多了,十年前多是街坊生意,現在多了各類的餐廳,還舒服的咖啡室和酒吧。除了做街坊生意的館子,約會和飯局會也多了選擇。

    可是,作為一個中間偏少少左的青年,我會反省這些「好處」的代價,以及誰付出了代價。

    首先,因為社區士紳化,這一帶的店舖用途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很多本來賣菜、魚、肉、雜貨的店舖變了地產、花店和食店,這種變化相信不會停止,直至我們再見不到那些老店為止。

    第二,因為重建的物業需要讓私家車進進出出,所以存在了上百年的露天市集也要讓路。根據萬試萬靈的經驗,小攤販一旦被遷入那些設計不善的室內街市,便會維持不了。原因是它們經過多年建立,但十分脆弱的商譽和連繫被破壞了,很難再建立。

    第三,重建區內的住戶和商戶被連根拔起,它們不少就此終止了經營,上面說的新店舖和新口味,就是建築於把舊商戶鏟除之後的地方。

    第四,重建後的大樓,因為建築物和規劃條例較以前寬鬆,通常都是巨型機械人般的巨物,在它們旁邊的舊樓(說舊的很多不過是十至二十年樓)無論是通風或是光源都大受影響。

    這些都是代價!

    有時候想起這些,作為塘邊鶴的我們,除了向議員反映、在網誌批判、投票給支持保育的議員、集會、簽名,還可以怎樣?

    今天看許寶強在明報介紹新加坡的市區重建政策,更加失落。

    後話:現在從窗口外望,那座屬於合和的新建築, 外牆裝了許多LED燈,每晚就好像對著我家表現幻彩詠香江般,不停地變色狂閃,如果有癲癇症,肯定會發作。

     
  • 灣仔的第三世界圖書館

    注意:多謝hyster兄的努力,原來洛克道圖書館正進行翻新工程,所以才出現第三世界水平的臨時圖書館。

    小時候家裡沒有書,每星期和妹妹到洛克道的市政圖書館和小童群益會圖書館借書,是一件愉快的事。我們的閱讀興趣就是這樣得來的。希望翻新之後那幾萬平方尺地方會是個閱讀樂園。

    下文的說法是未知道那只是臨時圖書館的時候寫的,現在已經不成立,敬請留意。

    * * * * * *

    昨天到灣仔洛克道圖書館,嚇了一跳--本來至少兩三萬平方尺的圖書館,剩下大約二三千平方尺(下圖)。本來有幾十個書架,現在只剩下八個書架....

    規模縮小了十倍,座位數目也少了很多,於是裡面總是擠滿了人,而且空氣流通不足,充斥著人太多而出現的異味。以前的洛克道圖書館,尚算是一個可以舒服地看書和報刊的地方,現在情況比街症候診室還要糟糕..... 難聽點說,那個小得離譜的圖書館真的很「第三世界」。

    圖書館不只是一種服務,而是一個城市(尤其貧苦大眾)的書架,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水平和修養的指標。要看一個地方的文化水平,不是參觀學校、劇院,而是要看圖書館。

    很難想像一個國際都市的商業副中心區,竟然有一個第三世界水平的圖書館。

    如果那是因為中央圖書館令灣仔不再需要圖書館,請把洛克道圖書館關掉,要不請攪好一點,讓這個城市的書架有一點水準,留一點尊嚴給這個城市。

  • 衙前圍的生與死

    衙前圍是香港市區最後一條圍村,根據村內天后宮的碑文記載,衙前圍早在明朝已經存在。

    同樣是原居民村落,衙前圍村比起新界的村落不幸得多--新界的原居民享有丁權,祖堂賣地和租金收入可由男丁共享,他們又有鄉事委員會代表,傳統和集俗得到政府尊重。可是衙前圍的村屋,即是是最古老的,只是得到寮仔部的寮屋登記號碼一個,大大隻醜陋的紅色字塗在村屋牆上,好像村民是霸地的犯人一樣。而且,村的文物、傳統、權利完全得不到重視。唯一得到重視的,是村內的土地,於是長實和市建局不停地收購村屋,一買下便立即拆掉,以防突然村屋被政府或保育人士「發現」。

    多謝村內的婆婆,很有心機跟我們說衙前圍的故事,還鼓勵我們多拍照,好好保存這地方的影像。可惜,我們能保存的,就只有這老圍村的jpg數據....

    Nga Tsin Wai

  • 愛香港,愛城市 (梁文道)

    愛香港,愛城市 (梁文道)

    上文是一篇不錯的導讀。

    懷念Jane Jacobs,懷念香港島的老街道和店舖,懷念MK的波鞋。屏風住宅加100% Site coverage堡壘式商場萬歲,整條舊街消滅的重建萬歲,掃除低租值市集及排檔行動萬歲。

    延伸閱讀(舊文):

     06102007318.jpg06102007322.jpg

  • 過度管理的城市(3) - 政府保安

    九龍塘火車站對面有一座巨型黑色建築,乍看來大概會以為是新的九鐵辦公室或者商業大樓。

    其實它是新建成的教師中心,裡面是教育局辦公室、教師資源中心、辦培訓課程的場地等。這個位處港九新界中間的地方,的確方便了不同區的教師來參加研討會,也算是個教育德政。



    一天,我到這地方參加培訓課程,在又一城走過去,從地面入口進去,直至我走到四樓的課室。猜猜看,我可以遇到多少個保安員?

    首先,地面入口有一位。他很有禮貌地開門給我,說聲早晨。

    然後,我從自動電梯走上平台,電梯盡頭,出平台的門口又有一位。他很有禮貌地開門給我,說聲早晨。

    平台上又有一位,幸而我沒有和這一位短兵相接,他不用對我說早晨,我也不用跟他來一個教師式早晨點頭笑容。

    從平台走到西翼大樓,入口處又有一位。他很有禮貌地開門給我,說聲早晨。

    乘升降機到四樓,門一開,又見一位。他很有禮貌地給我指示上課地點。

    請問我由地面到四樓,總共遇上多少名保安員?

    是五名。

    我不知道教師中心是不是一個很危險,或者治安很差的地方,使政府決定要佈置這麼多保安員。

    我只知道,每一扇門都要人拉開,然後那人跟你說早晨的地方,應該是文華東方,不是政府大樓。那些門一點也不輕,站崗的保安員不停地拉門,體力消耗和筋骨勞損,誰來負責?

    還有那層不算大的四樓,明明用一個牌便可清楚指示課室位置,為什麼要找一個保安員站崗指示?

    老實說,當我使用這五星級服務的時候,我感到汗顏不堪。

    我做過物業管理,在政府也做過行政打雜,我知道即使中環甲級商廈也不會這樣。那其實是常識,沒有做過也應該知道。

    如果長實有那麼多保安,那是他們的事。可是,這是政府大樓,是應該最有人味、最user-friendly、最謙卑的建築物,可是不知是誰想到要甲級商廈也沒有的五星級服務,公帑花了,排場一流。

    那不是安全,而是奢靡,是墮落。官老爺排場夠了,誰會理會保安員開門勞損的關節?


    連結:
    過度管理的城市(1) - 中秋篇
    過度管理的城市(2) - 沙灘篇

    (預告:由見到海到見唔到海--赤柱大街是如何被消滅的)

     

    (charles說教師中心比警察總部還要多保安,當然啦,那裡有皇氣,四圍都是警察嘛。哪像教師中心危險。)

  • 過度管理的城市(2) - 沙灘篇

    小時候在沙灘玩排球、拋飛碟的美好時光,正式成為集體回憶。

    為什麼要禁絕沙灘玩排球和飛碟?

    如果要把禁令解釋(justify)的話,也許是因為這些行為會危害其他使用者的安全。我必須強調是「危害」,因為如果要是令某些人不高興而禁絕一種不危險的活動的話,其實是損害了喜歡這些活動的人的自由。康民署有什麼理由相信這些正常不過的活動會令某些人不高興,即使是不高興,為什麼要因為有人不高興而禁絕其他人的正常活動?

    請問香港開埠至今有沒有人因為沙灘排球和飛碟而受傷?

    說到尾,還不是那套商場實Q哲學--「我不想背黑鑊,所以什麼也不可以做」。學網友說:這種沙灘跟泳池有什麼分別?

    話時話,有沒有人會在沙灘玩單車和滾軸溜冰?為什麼連這些也要花功夫禁絕?

    (下期預告:比五角大廈安全的香港教師中心)

    連結:

    (1) 過度管理的城市 - 中秋篇

  • 過度管理的城市 - 中秋篇

    小時候,每逢中秋便會舉家到維園草地玩燈籠,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可以用月餅盒煲煲爉,可以很晚(1時)才回家,已經很開心。

    今年去維園走一轉,驚訝地發現草地周圍都「部署」了射燈,草地中間有鐵馬圍出的通道,大量保安走來走去,草地中央最誇張--有保安員坐在高架上,配以強力探射燈監視全場。

    天啊,那是什麼?

    好端端的一個維園草地,變成了Prison Break的高度設防監獄,賞月的人都變了了囚犯,好像會隨時暴動殺人似的。

    幾十箋射燈射住,光燦燦,燈籠點了等於沒點,賞月的興致被燈光的光污染打消了。這樣的Prison Break中秋,不過也罷。我寧願選舉被政府忘記了的天后海傍,至少那裡沒有大光燈和保安。

    這就是香港,這就是過度管理的香港。

    香港的商場和屋苑,同樣了告示和保安泛濫,同樣是為求萬無一失,連生活最基本的人味也抹殺掉。

    現在的香港,根本就是一個該死的巨型商場連屋苑!

    連結:過度管理的城市(2) - 沙灘篇

  • 好的舊東西

    星期六,探訪過藍屋、太原街市集、蘭芳園、泰昌、士丹頓街、荷里活道、甘棠第、青年會、永利街的印刷工場、舊樓天台(試過很多幢才成功)、文武廟、掛滿燈籠的紙紮舖。

    吃喝過,為遊客指過路,自己也問過路,跟工場老闆娘閒聊過,被狗吠過,給秋風吹過,也買了應節小燈籠。

    雖然大部份地方都去過,但今次最有感觸。夕陽無限好,一轉眼景物全非,人生可以有幾多次愜意的漫遊?

    這些照片都是用手機拍的,算不錯了。

  • 保護灣仔市集 (1)

    沒有調查便沒有發言權,也不能隨口說反對。作為一個支持保護灣仔市集的居民,我一直有旁聽不同的咨詢會及閱讀有關文件,也有發表過意見,如果最終市集還是難逃劫數的話,我不會袖手旁觀.... 以下是我的意見。

    政府說:

    當局認為有必要搬遷位於太原街(南)和交加街(東)的固定攤位小販的原因,主要是因應區內新建住宅及商業樓宇,人口及人流相應增加,道路不敷應用....根據運輸署有關的交通評估分析,認為有必要開放有關路段,使進入太原街(南)的車輛可以作單向行車....駛出皇后大道東(註1)

    如果不開放該些路段行車,根本不能解決有關的交通問題,到時人車爭路的情況會增加意外的風險。同時,減少部分固定攤位小 販的數目亦可提升環境缳生水平,改善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註2)

    因此,這個是一個平衡各方需求的安排,並已獲得灣仔區議會通過(註3)。[立法會四題:露天市集 (7/3/07)]

    我的解讀:

    (註1)

    新發展項目位處電車、地鐵、小巴、巴士服務極之集中的位置,那裡的新住客根本不會亦不需製造龐大的私家車流量。況且,容許大量車輛進入本來是行人為主的舊街道,會製造更多空氣污染、交通和安全問題。本來貫通發展項目的灣仔道其實已經很暢通,一定可以滿足新物業的汽車流量需求。最大的擠塞其實來自皇后大道東,那根本不是重建計劃的事,就算拆什麼也改變不了。(見下圖)

    (註2)

    居民?是新建成的所謂豪宅的居民?還是經營攤檔五六十年的居民?抑或在那裡逛街買食送的居民?重建的目的是改善生活質素,解決舊區環境的問題。灣仔市集本身就是灣仔居民生活質素的一部份,政府大可問一問那裡的人,那個市集究竟是不是一個「問題」。

    (註3)

    根據與上文有關的立法會文件,那是1995年重建計劃刊憲前的區議會。那是十二年前的事,十二年後的今天,立法會文物保育小組反對,民意出現轉向,難道不能再檢討嗎?

    圖解:

    這是我用Google Map製作的位置圖,從此圖可見政府打算清拆整整半個市集,清拆後市集由十字型,變成L型,轉角位還會有車出入。這樣一來,市集便會面目全非。(向量圖可按此連結)

    呼籲:

    如果你有空的話,請到那裡走一轉,感受一下那裡的氣氛,你會明白為什麼政府當作問題處理的東西,會有那麼多人要保護。

    「灣仔市集關注」在太原街的其中一個檔位擺了一列展板,展示政府方案的問題,以及攤販的生活點滴,很值得一看。

    連結:

    灣仔市集關注 (blog)

     立法會文物保育小組「與衙前圍村、灣仔街市、太原街和交加街的市集有關的保育事宜的背景資料簡介」(pdf)

    「致:文物保護小組委員會有關灣仔太原街交加街遷置事宜」(灣仔市集關注組) (pdf)

    香港回歸十年, 始終有你 – 灣仔市集 (獨立媒體)

     

  • 皇后之後

    不時有人問我對皇后事件有什麼看法。

    先前我說「個人而言,我欣賞本土行動的激情和決心。至於皇后碼頭本身我希望它可以保留。但如果技術上不能避免重置*,我不反對先拆後重置,但重置的位置應該是本來的位置其位置而不只是建築物本身代表了它的歷史意義。本來計劃中的P2路應該改出一些不通過皇后碼頭。一定可以改的政府起路的時候經常會避開建築物而直變彎。

    現在清場了。司法覆核結果不容樂觀。碼頭很快便會消失。

    我對皇后碼頭沒有太多的感情,可是我明白保育人士的論點,同意「皇后碼頭-大會堂建築群」的歷史價值值得保留。

    我曾經到過碼頭多次,除了聽論壇之外,主要是探望留守那裡的朋友。一天,早上六時,我買了剛出版的報紙給剛起來的朋友,我想,我沒有跟他們一起,可是我總應該做些什麼。

    我沒有參與過這次抗爭行動,因為我對皇后的情感聯繫,和事件中政府的不正當性,未到那個程度。

    事實上,作為一個普通不過的市民,我不敢隨便在暴風眼中心坐下,等待警察。我跟那二百多個8月1日凌晨在場的市民一樣,一聽到本土行動叫大家坐下,便自動歸邊--不坐下,便彷彿需要離場。看著那些一叫便走的人們,我嘆了口氣。好端端的,叫什麼大家坐下?

    不過,作為近年最有組織和最長時間的保育抗爭行動,今次皇后事件不算失敗。看看在場的中學生和大學生,我知道種子已經埋下了。不,在政府瘋狂地把天星鐘樓丟去堆填區的時候,其實種子已經埋下了。

    下一輪是灣仔市集。那是我爸爸以前工作的地方,是我自小至今每天出入的地方,是十幾萬人共同生活的地方,是養活幾百個家庭的地方,是外國人認識本地人生活的地方,是香港應該引以為傲的地方,是區議會支持保護的地方。自99年我已開始留意和參與有關的咨詢和保育行動,到了今年,終於到了攤牌的時候。政府敢動這個市集,我不會怕警察,到時我一定會出現。

    延伸閱讀:
    上層建築 (tommyjonk)
    作者觀點並不代表作者立場 (relgitsjg)
    皇后之戰的教訓 (hy兄)
    皇后清場 (紫草)
    時間站在我們這邊——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  (梁文道)


    * 技術問題,政府和民間專業人士有不同的看法,外行人如我真的看不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