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scape

  • CNN介紹的亡命舢舨...我坐過

     

    (Facebook唸唸碎系列)

     

    CNN GO介紹45個香港另類景點,其中一個是香港仔去南Y島的亡命舢舨 (參考連結文章內的"5. Go to Lamma the scary way"),阿婆亡命舢舨我都搭過,香港仔海傍會有阿婆兜客,隻舢舨只坐到大約8個人,出海之後拋到好似就黎反艇咁,又冇救生衣,真係好驚嚇。不過揸船個阿婆成八十歲咁長命,應該安全掛....

    45 Hong Kong sightseeing tips your guidebook won't include (CNNGO.com)

    Alternative Hong Kong sightseeing: Forty-five local Hong Kong surprises you'll only find if you wander off the beaten track.

     

  • 曾偉雄向左走向右走立大功

     

    我由1997年開始參加六四燭光晚會,這些年來,警察的安排從沒試過這樣離譜的。

     

    我在八時左右離開天后站,以前一離開出口轉左便可以過馬路,然後在維園籃球場的大門口進入維園,即使是前年有廿萬人出席那一次也是如此。可是今次要轉右,然後進入天后巴士總站,裡面竟然有一個由警察警戒線圍成的迷宮陣,說是迷宮陣一點也不誇張,因為人們進去之後,要兜五轉才能離開(圖1),那裡已經走了五分鐘有多。到了平日可以進去的籃球場大門口,卻見大閘緊閉,並有一批警察把守,不少人跟警察理論也不得要領。所有人都要沿著維園外圍那窄窄的行人路,繞到幾百米外,天后消防局那邊的小門進入。就是因為這個安排,行人路嚴重「塞人」,結果我八時左右出地鐵站,結果八時五十分才能進入維園。(圖2)

    就現場所見,支聯會的籌款站仍是設在籃球場大閘後和不准行人進入的天后巴士總站旁的行人路,證明警察擅自更改進場路線和設置迷宮陣,而支聯會是不知情的。

    以前不論人多人少,也是一出地鐵站便可由籃球場進入維園,即使是廿萬人出席的前年也是如此,沒有混亂,方便直接。就昨晚所見和在較早時間入場的朋友的說法,在天后站那些迷宮陣,除了阻延入場時間之外,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人數根本未多至要像羅湖過關般打蛇餅。而到了維園多圍,因為最闊的閘關上了,人們要在窄小的行人路上兜大圈,而那個冇雷公咁遠的小門,根本處理不了那麼多人,結果就是大家一邊等,一邊罵。我還目睹一些家庭因為老人家或者小孩子支持不住而離開。

    現在警察攪這些小動作,根本不是為了安全考慮,而是為了阻撓市民參與集會。這種小人行徑,只會破壞市民對警察的信任。各位警界的朋友,你們被市民問候,形象和信用又大打折扣,只是因為有人要上位邀功。什麼能夠毀滅一隊警隊?讓某人繼續邀功,繼續找重案組捉艾未未塗鴉、繼續指示警員濫用胡椒噴霧、繼續攪小動作阻礙六四七一集會就行了。這樣下去,警隊多年建立的形象很快會被某些急於升官發財的人敗掉。

    曾偉雄先生,你成功了,恭喜你。


    (圖1: 天后交通交匯處的迷宮陣,警察強制市民走進去,來來回回五次,至少須時5至8分鐘。但其實當時人流不算太多,只要一條直線便可以走完,警察的小人動作為的是什麼呢?)

     

     
    (圖2: 警察阻撓市民進入維園示意圖。)[大圖連結@Facebook]

     

     

    相關報導:

    警封入口被轟搞小動作 (明報 5/6/2011)

     

  • 問題不是僭建,而是雙重標準

    在大學上過一個學期的建築欣賞課,一位教授給我們看一幅外牆建滿了鐵籠的大廈照片,畫面上的每個單位的鐵籠都有不同的款式和顏色,感覺不錯。教授說這是建築物有機發展的好例子。

    小時候很多親戚的家也有鐵籠,以前的家本來也是有鐵籠的。後來政府加強執法,業主收到通知而不拆卸僭建物的話,政府便會幫你拆,然後追你數。印象中,到了1990年代,在市區已很難看到外牆僭建物,天台屋也少了許多。

    政府嚴厲執法的原因不難理解--外牆上的僭建物的結構未必安全,掉下來的話會變成傷亡,而天台屋則可能堵塞走火通道,或者加重大廈建構的負荷。早陣子馬頭圍道出事,證明了原來樓宇真是可以倒塌和壓死人的(雖然跟僭建關係不大,但起因也是和違規改建有關)。

    僭建物違法所以要清拆這個邏輯沒有太大的社會爭議,可是新界的丁屋僭建彷彿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到了最近的審計署指政府處理不力,然後傳媒進行大搜查,引來新界原居民反抗,社會才開始討論事件。

    如果嚴厲處理市區僭建物的邏輯是成立的話,那為什麼丁屋應該得到特別處理?難道市區的樓宇才有結構問題的嗎?

    到了傳媒報導建建聯張學明和陳鑑林的大屋有僭建物的時候,前者還有一點兒避忌,後者則擺出一副「你奈我咩何」的咀臉,不只沒有表示歉意,還大言不慚說人人都是如此。左派鐵票如山,水源充足,他的確不用怕你們這些屁民。

    鄉議局裡面的原居民代表聲嘶力竭,把保住那些本來不應該存在的僭建物提升至保衛家園的層次。豪情壯語口口聲聲說要武鬥、流血、革命,也有人不厭其煩拿他們抗英的功績來講。這些原居民要保護自己的財產不是錯事、要爭取放鬆執法也不是錯事,就算揚言要革命也不是錯事。

    錯不在原居民,而在政府和建制陣營的雙重標準。

    多年來屋宇署對市區的僭建雷厲風行打擊,它和地政署對丁屋僭建物隻眼開隻眼閉;左派陣營對自己人的僭建沒話兒,但把政敵的物業僭建物寫為天大罪行(例如其曾任區議員的叛將盧明);五區公投運動一句「全民起義」宣傳口號被說成是興兵作反、稍為激烈但沒什麼殺傷力的抗爭行動被政府和左派抹黑成暴力,鄉議局的人卻大大聲聲說要流血革命。

    我想問呢,如果在地上塗鴉要動用重案組調查的話,那麼煽動叛亂呢?這種雙重標準才是最令一般人反感的事。

    我支持那位鄉議局成員的豪情壯語,至少他向全港說明了其實政府和建制派先前對社運界和泛民的抹黑都是攪笑的。他們為了保衛自己的僭建物,連推翻政府也夠膽(希望那位仁兄沒有誤會自己說過的流血革命的意思)。

    不過,他們必須攪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他們爭取寬大處理僭建物的理據--不是因為他們是原居民,更不是因為他們抗過英。如果有理據*的話,爭取權益是公民的權利,為菜園村、為弱勢社群、為流動小販、為美孚問題、為普選等等也是如此。如果他們成功爭取到的話,那些原則應該是全港適用的,這一點希望香港政府不要忘記。

    另外,那位仁兄,不要說了算,現在全港市民也在等你打響第一槍,雖然他的盟友鄭耀棠說80後推倒鐵馬太激進,必要時大陸是會出兵平亂的。

    他們的引以為傲的那抗英鐵閘準備好了沒有?

    看原居民代表說話,有時候是頗有趣的。那是文化差異造成的笑位,然而笑位背後是香港政治經濟利益分配的無數死結。

    * 例如不影響結構安全的,可否支付豁免費用解決?這個當然需要專業人士證明真的是安全的。有關結構安全問題,我不是專家,沒有發言權。

     

     

  • 炒栗子小販

     

    這時身在真的那個廈門,貼相的時候想起這張照片。

     

     

    辛勤工作,靠自己雙手糊口,是最值得尊敬的事。願他們能繼續光明磊落地過平凡安樂的日子。

     

  • (重貼)未來老照片-大角咀

    此刻身在廈門,27/4才回來。又到舊文重貼時間(俗稱炒冷飯)。這是田生地產未大舉收購前的大角咀。

    ===========================================================

    那天三十多度高溫,天很藍,有一點點雲,經驗告訴我這天是拍照的好日子,於是帶著照相機出門。

    跑到大角咀去,跑上大廈天台,跑到閉翳大廈「海明閣」,跑到車房聚集的小街,全身濕透,當是修身。

    嗚謝車房的老兄和他的狗。本來想替他們的照片命名為男人老狗,可是老兄告訴我狗仔只有八個月大,不算老狗。

    DSC_7927-1

    DSC_7948-1

    DSC_7889-1

    DSC_7898-1DSC_7903-1

    DSC_7907-1DSC_7924-1

    DSC_7936-1DSC_7962-1

    其他照片: Tai Kok Tsui

  • 有生活的社區

     

    工作的地區是個有生活的地方。這裡有幾個小見聞:

    我平日光顧的茶餐廳,是個頗「up dup」的茶餐廳。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吃牆上沒有寫的免治牛飯,問老闆有沒有,他說有,接著廚房的短褲大叔便煮好了。另一天,我想吃煎蛋免牛飯,這當然難不到短褲大叔。這不是神奇事,神奇的是找數的時候竟然沒有加價。

    我以為這已經是奇遇,誰料還有一次更奇的。

    工作地點附近有另一家更受歡迎的茶餐廳(即是openrice在區內有排名的),有一次我在那裡見到一個似是熟客蒲坐下來,伙記名姐便問他是不是加雙蛋,他說是,可是那張單還是沒有蛋的價錢。那茶餐廳的食物不錯,而且阿姐們真的會認得熟客和記得他們的口味,難怪會如此受歡迎。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工作處旁邊有一家外賣車仔麵,開了大半年,口味很重,我很少光顧。有一次去買麵,麵煮好了才發現沒帶銀包,老闆竟然說「聽日經過先俾啦,認得你響隔離教啦」。

     

    關於這個社區的一些土地經濟考察,明天再談。 

     

  • 趕盡殺絕的小販政策

    看旅遊發展局拍給外國人看的宣傳片,你對香港的市集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正面的可以是「多元、傳統、有機的、社區的、自行演變出秩序、簡單的、與環境共生的、庶民」;反面的可以是「混雜、污穢、老化、無明確秩序、簡陋的、低下階層」。

    香港舊區如港島北、九龍市區等的城市設計是以商住混合的私人樓宇為主,以政府擁有的街道和公用土地分隔。政府作為街道的地主和社會的管理者,其管理街道的哲學,也決定了其管理攤販的政策。政府管理街道的哲學,可以「劃一、整潔」四字總括之。

    既然要「劃一、整潔」,在街道上販賣的小販便成了取締目標。五、六十年代,社會經濟尚未發達,大量從內地來港的勞動人口需要得到謀生機會,於是市政局向流動小販、攤檔和大排檔分別發出十三種不同的牌照,方便管理,可是攤販發牌制度只是權宜之計,並不代表政府認同甚至有意發展攤販行業。而且,發牌的背後理念是方便城市管理和監控公共衛生,當中可說並無文化保育、社區建設的考量。大規模發牌的同時,政府成立小販管理隊,全面執行小販政策。(葉, 2000)

    自七十年代末開始,市政局開始收緊小販政策,對無牌小販加強執法,並以金錢鼓勵牌照持有人放棄其牌照、或者搬入市政大樓繼續營業。這些做法的目的是減少攤販數目,整頓街道。自八十年代起,無牌小販牌照數目一直下降,由86年的近16000跌至05年的不足4000。(tommy, 2006)

    從城市管理的角度來說,上述數字是成功的。可是,取締無牌小販的成本高得可怕-根據葉蔭聰舉出的數字,每年花於每一個無牌小販的開支高達20000元(葉, 2006)。(根據葉在另一文章的說法是每年每個無牌小販110000元)。是否值得花費龐大的公帑令小販絕跡,可能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立場。對消費者來說,不值得。對惠康百佳來說,必定值得。其實成本是次要,小販政策背後的理念才是值得思考。

    現在的小販政策,是把小販視為罪犯(詳細分析見葉蔭聰的《別再把小販當罪犯》)。這種思維背後的理念其實就是要對街道和公眾地方完全控制,在街道上做所有事情都必須先得政府批准,包括表演、演說、請願、玩任何有轆的玩意,當然還包括擺賣(但好像不包括騙局問卷調查,以及保險、信用卡、寬頻推銷)。

    把街道完全控制的理念,考慮的是「劃一、整潔」,沒有考慮的是低下階層生計、文化保育、社區建設。結果,富有特色的中環大排檔,當持牌人死後便不能繼續經營;與社區共生百多年的灣仔市集,即將被強行搬入封閉的街市大樓;沒有影響任何人、已屆古稀之年的中環白蘭花小販,一再被檢控;被困天水圍,沒能力在只有大型商場的社區謀生的中年人,在區內擺賣,養妻活兒之餘,服務同是低下階層,消費不起嘉湖銀座的街坊,會連續被捕。

    小販形成的市集,你可以說它很「小農」,但這東西在世界各地也有。它填補了普通商店服務的空隙,尤其是在一些普通商店不能觸及的地方和時間,例如:

    農曆年黃大仙巴士總站外的小販,為不少拜年人士提供了吃喝消費;

    灣仔市集賣的東西,食品、蔬果、古玩、玩具、衣物,無所不有,那是百佳惠康,甚至裕記也做不到的;

    長洲碼頭夜市,讓不少渡假男女不至半夜肚餓沒東西吃;

    未被土地發展公司消滅前的中環花布街,是布匹集散地。

    這些市集,成為不同家庭主婦交換資訊的地方,也成為了社區地標,更有促進守望相助的功效,除此之外,可以建立社區經濟,為低下階層提供謀生機會,有社區建設(Community Building)的作用,這是政府每年花不少公帑去做的工作(不少花了在資助蛇宴)。

    政府管理香港的最終目標是把這裡建設成一個巨大的太古城-街道什麼也沒有,景觀劃一,四處都是實Q,不准做任何不合管理公司喜好的事,消費只可在商場。那種中產生活當然吸引,可是一個城市不可能是太古城,它的族群、經濟實力、傳統成分是多元的,而不是劃一的。如果什麼也劃一,便不會有創意;如果什麼也要官僚管理,便不會有社區;如果只有認可的企業才可創造就業,自力更生的小商販是罪犯,那可以說是「何不食肉靡」的現代版。

    充滿活力的市集根本就是一個不可多得而且直實的人文景觀,是我們值得驕傲的景觀,是我們值得向遊人介紹的景觀。我們想要一個怎麼的社區?一個單一的社會,還是一個多元的社會?

    (連結: 2006年原文)

     

    延伸閱讀

     
    雞蛋仔革命 (Tommyjonk) 

    《沒有小販的都市?》主編:葉蔭聰、林藹雲    香港:街角出版    2000年

    (以下的網上的文章全部已經死link, 請自行google)

    小販的行為問題 (johncoal)
    Catch Me If You Can (tommyjonk)
    別再把小販當罪犯 (葉蔭聰) 明報 2006年4月24日
    傻瓜,這是經濟﹗(梁文道) 明報 2005年8月3日

  • 三師會-沒有小販的都市

     

    (1/2) 香港小販議題-從雞蛋仔阿伯事件說起 / 掃街集體回憶

    http://youtu.be/r4-WAniiFDQ

     

    (2/2) 香港小販政策 / 小販隊無間道見聞錄 / 小販、空間與地產霸權

    http://youtu.be/VZ6nfEDgM3I

     

    參考書目:
     
    《沒有小販的都市》編者:葉蔭聰, 出版社:麥穗
     
     
    節目中提到的政府宣傳片:
     
    「切勿光顧無牌熟食小販」(1988年)
     
     
    延伸閱讀:
     
    雞蛋仔革命 (Tommyjonk)
     
    趕盡殺絕的小販政策 (庫斯克)

     

    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同場加映:
    三師會@Roundtable Portal [link]

     

  • 星期日3點,聲援美孚居民

     

    未知美孚第八期發生什麼事的,可先看看這條片,以及敝blog舊文《美孚8期抗爭-地產霸權如癌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6gq1nziLH8

     

    今日美孚,明天你家門口。反抗地產霸權,向地產商說不。聽日三點,美孚見。

     

    詳情: 美孚戰鼓Facebook Page


  • 規劃署奇圖共賞

    問題:試找出圖中的一個極低級錯處。

    (提示:省會的定議姑且不算是錯,畢竟香港政府部門官方文件必須緊跟中央政策)

     

    究竟規劃署的官僚讀中學的時候有沒有學過基礎的地理常識的呢?

     

    圖片來源:Clement Lee@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