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scape

  • 香港之外,別無故鄉

     

    陳雲老師「香港之外,別無故鄉」這句話,大概可以用作今天的珠三角假諮詢結束的註腳。一直想著這句話,心裡有點酸。

    這是我長大的地方,我就是無藥可救的香港人。我只是想這個地方有更多自主權、有更公平的權力機制。我只是想生活得更有希望,所謂的希望,不是每月收入多少,而是我想下一代不需要向人下跪。

    別跟我說什麼大勢所趨、盛世機遇。我不是要獨立,我只是要我的政府光明正大的告訴我,究竟那些什麼前海、綠色走廊、快速鐵路建成之後,我們還有什麼。我只是想我的政府能挺直腰板說話。

    我不是劉x強之流,我不是要跪著求富貴,我只是個小市民。

    我的屁話說完了。謝謝。

     

    最後這張貓相,是最初寫blog時上載的相片。當時大約是04年,那天只有攝氏三四度。那是舊居門外的走廊。

     

  • 神秘的計劃,把鬼的諮詢

     

    公眾找不到的「公眾諮詢」

    大約一星期前在獨立媒體看到有關《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諮詢的文章(連結於延伸閱讀1),心裡響起第一個問題:「我明明天天看兩份報紙、看新聞報導、早上聽港台,晚上聽網台,但為什麼好像不覺這個諮詢存在的?」

    根據獨媒的報導,這個應該是由規劃署負責的公眾諮詢,時間為1月14日至2月10日,只有不足一個月時間,中間還要是農曆新年。獨媒於1月29日的諮詢會次後的報導,才在網上引起討論。我想,這個諮詢在主流媒體似乎沒有太多coverage,諮詢期又出奇地短(通常政策的公眾諮詢也有至少三個月),是不是因為這個計劃沒什麼重要性?

    我嘗試去規劃署的網站的「公眾諮詢」頁面找,找不到;去發展局網站,也找不到。

    卒之我在規劃署的「最新消息」頁面找到了一條連結,去了這計劃的官方網站,地址是http://www.prdbay.com,為什麼珠三角多個地方政府有份的計劃網站,會是用商業網站的”.com”結尾,而不是用政府網站的".gov"或者民間機構的".org"呢?這個疑似官方網站的入口可以選「繁體中文」,我click進去,卻只有標題是繁體字,其他的全都是簡體字...

    我是個盡責的市民,真的嚐試去看他們在攪什麼,於是click去那個簡體字的「公眾諮詢」頁面,內容如下:

    公众咨询活动于2011年1月14日正式展开,至2011年2月10日止。粤方将通过本网和粤建信息网开展公众咨询,并向有关部门和公共研究机构发放问卷等方式征询公众意见。港方将举行公众咨询论坛,时间是2011年1月29日上午9时30分至中午12时,地点在香港北角百福道21号青年协会大厦9楼演讲厅(详见汇报稿》,仅提供简体中文繁体中文版本)。澳方将通过本网和土地工务运输局网站开展公众咨询,并向有关部门作详细介绍及交流。

    我们希望聆听您的宝贵意见,收集到的意见将会进一步优化湾区行动计划的建议。浏览项目详细信息,请查看《公众咨询稿》(简体中文及英文繁体中文及英文)。
    欢迎你在2月10日或之前将您的意见以邮寄、传真和电邮的方式发送给我们。
    在公众咨询活动结束以后,仍欢迎大家继续向我们提出意见,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我们会认真考虑收集到的意见,进一步优化研究的建议。


    (香港政府連自己開一版網頁也費事,市民能找到資料的地方只有這個click了繁體中文,還是全部簡體的網站)

      

    根據他們提供的收集意見的方法,負責收集的部門包括粵、港、澳三地的規劃部門,香港的就是規劃署。這個所謂的諮詢,究竟是怎樣攪的?看以上的引文可知一二,就是廣東省就用網上諮詢,香港就只.有.一.場.諮.詢.論.壇!這個論壇只有兩個半小時,參與的似乎多是業界人士。這種「公眾諮詢」,政府沒有在主流媒體宣傳,負責部門網站除了一條link之外,其他資料完全隻字不提,諮詢期只有不足一個月(中間還有個長假期),期間有的只是兩個半小時的論壇,這種諮詢究竟有多「公眾」?

    神秘的計劃

    這次諮詢不足一個月的計劃,究竟是怎樣突然出現的呢?

    根據政府有關那個快速論壇的新聞稿(link),「灣區行動計劃」是香港、廣東及澳門三方政府於二○○九年完成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link)的其中一項跟進工作,亦是國務院二○○八年底公布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粵港雙方於去年四月簽署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其中一項區域合作規劃項目。即是說這是根據國務院指令和《粵港合作框架協議》而做的研究計劃。根據獨媒報導,三地政府似乎是”想把這份計劃很具體的寫入中國「十二五規劃」"裡面的2011年至2015年的規劃綱要,"此綱要會於2011年5月「出台」"。

    這計劃的內容,大約就是珠江三角洲需要更好的規劃,令整個地區的居住環境改善、產業結構更有效率,計劃裡面有很多涉及香港的項目,若果真的實施的話,對香港的土地規劃、基建,以至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影響。舉個例子,如港、深之間加強合作發展,對於北區的自然生態有什麼影響?計劃建議的赤鱲角機場經屯門連接深圳西部的快速鐵路,成本效益如何?這些都是必須正視的。可是諮詢期這麼短,公眾、政黨、業界是否有足夠時間研究和蘊釀討論?肯定不夠。

    計劃中再次提到珠江三角洲的「一小時生活圈」概念,這代表香港居民的活動和通勤範圍可以大為擴闊,也可以代表香港的勞工市場愈來愈向內地開放,這是一個關乎七百萬人的就業、生計、福利問題,這些似乎還未有過什麼討論。

    另外,港、深、粵進一步融合,是否意味著中港兩地居民身份會進一步融合?這種融合對香港居民的投票權和公民權利都有深遠的影響。舉個簡單例子,假設愈來愈人可以/需要在內地居住,根據現行選舉法例,他們很可能會失去投票權。此外,他們在內地是否會因為從事某些活動或加入某些團體而在內地出事?這些涉及《基本法》的嚴肅問題,也是必須充分討論。

     

    三潘市灣區沒有的問題

    其實我對所謂的港、深、粵融合這概念是抱審慎正面的態度的。環顧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都是對外開放的,而在基建規劃上也不可能與鄰近地區完全隔絕。不過,問題是一個相對自由和法治的城市,要跟鄰近的人權法治欠佳、有外匯管制、在威權統治下的城市融合,是世界罕見的。《大公報》報導說:

    「根據政府上月發出的諮詢文件,灣區未來發展應融合粵港澳三地優勢,聯手打造宜居發展新格局,與美國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一樣,發展為國家重要的增長極和宜居建設的重要典範。」(連結見延伸閱讀2)

    可是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不會有一部份地方互聯網和傳媒被河蟹、貪污濫權問題嚴重、法治不彰,而另外有一部份是相反的(上年順德陳村才因為收地和地方管治問題發生過有死傷的嚴重群眾性事件)。香港和內地如何融合而不影響一國兩制原則?這些問題肯定不是兩個星期的半吊子「公眾諮詢」可以說得完的。

    我們的特區政府,口說公眾諮詢,實際根本沒有做過什麼來促進公眾討論。那些全國性的規劃綱要,雖說是你反對了也沒有用,可是如果是要建在香港境內的大型建設,政府是不是應該有個好一點的交代?這次鬼祟的所謂公眾諮詢,反映的是什麼?是政府怕高調諮詢引起大家注意,所以想鬼祟過骨便算?還是所謂的諮詢,只是門面工夫?

    就算是門面工夫,是不是都應該做得好看一點?

     

     

    延伸閱讀:

    1. 香港獨立媒體的兩篇報導:

    (i) 璀燦不過生活--記<環珠江口宜居灣區> 偽諮詢會

    (ii) 規劃快車殺到埋身——簡評《環珠江口宜居灣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

     

    2. 大公報報導:

    珠江口宜居灣區 訂八大規劃建議

     

    3. 東方日報報導:

    環珠規劃港府假諮詢

     

  • 大廈離奇搖晃事件

     

    話說今早在茶餐廳吃早餐,看見對面的大王東街突然有消防車、救護車、警車駕入,然後警察拉膠帶封了整條街,就好像《80分鐘死亡直播》(REC)一樣,原來早兩天有居民報警說感到搖晃的那幢唐樓又出事了,新聞報導說居民擔心是附近的喜帖街重建地盤導致搖晃,怕大廈結構被破壞。

    其實我家跟那幢唐樓十分接近,而且比它更接近市建局地盤,所以看到他們報警的新聞,我回家也有留意有沒有什麼搖晃之類的問題,不過到現在也沒有。

     

    根據大學時修過有關建築的課的些少知識,我想會不會是共嗚惹的禍(像n年前的《機動警察》電影版一樣)?剛剛看記者訪問專家,原來真的有可能是共嗚--因為每座建築物都有其獨有的自然頻率,附近的地盤的地基不是打樁的,而是用大型鋼管鑽進地底的,其產生的頻率有可能跟不幸有相同自然頻率的大廈產生共嗚,令大廈結構微震,於是裡面的家具便會跟著震動,像居民在訪問中說的一樣。

     

    屋宇署說那唐樓沒有結構危險,居民可繼續住。不過如果共嗚持續,日間在家的居民至少會煩幾個月。

     

  • 攝影好去處 - 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果欄是個好地方,裡面值得拍攝的東西多的是,而且拍照時沒有人會干涉。

    這個早於1913年已經存在的批發市場,亂中有序,舊而不殘,裡面的每一幢建築物都是一個驚喜。

     

    如何前往?

    參考:油麻地果欄- 维基百科

     

  • 「灣仔鬼屋」二代 - 嘉賢臺

     

    嘉賢臺被報紙「譽為」灣仔新鬼屋。它就在我以前唸的小學後面,印象中我是看著它落成和入伙的,不過不知為何,後來它空置了,過了廿年還是空置。一直以為這地方是封了的,最近聽說原來其實一直中門大開,於是今天上去遊玩了一趟。果然所言非虛,那根本就是喪屍片的場景!

    那裡沒有保安、沒有圍牆、沒有人,幾十個住宅單位全都沒有鎖上,好像世界末日,人類文明突然滅亡了一樣。這種地方應該有野狗、露宿者、塗鴉或者BB彈吧,卻原來是出乎意料的乾淨,只有兩個單位被政府修葺謢土牆的工人的物品進駐。也許因為有政府工人出入,所以反而沒有其他「使用者」吧。


    這是荒廢了的電梯大堂,沿旁邊的樓梯上去就是嘉賢臺  


    這豈不是Left 4 Dead的safe house的格局?

     

     


    相中可見世界末日前的家居佈置

     


    根據Left 4 Dead的法則,有警戒線的地方就有喪屍 


    世界末日來得太快,連鎖匙也沒有拿掉。

     

     


    有玩Left 4 Dead或者看喪屍片的朋友看到這些袋、破牆和警戒線膠帶,應該會會心微笑。(這張相是用唉風拍的,上面的其他都是用單反拍的,所以畫質有點不同)

     

     

    如何前往?

    堅尼地道98號,其入口頗隱蔽,要沿著聖雅各小學重建工程的地盤右邊的小路,行到盡頭才會見到。

    Google Map位置

    詳細資料:維基百科

     

  • 六百萬元套房 - Queen's Cube的故事

     

    立此存照,市建局位於灣仔的公寓套房式豪宅Queen's Cube開售,建立了一個新的標準--那就是如果你有九百幾萬,應該買到什麼東西。

    16樓冇房的B座,間隔跟一般套房差不多
    面積: 401平方呎 (實用275尺)
    定價: 620萬元   呎價:$15,464

    11樓有一個房的A座,根據本人睇樓書經驗(我以前做過相關行業),是否真的有398尺實用真的成疑,如無意外轉身會有困難。
    面積: 582平方呎 (實用398尺)
    定價: 930萬元   呎價:$16,010

    我住在這東西附近,知道很多老外喜歡租這一區「細細地」的單位。這個Queen'sCube應該有些市場的,不過,如果一個套房要用六百萬來買,放租要有4%回報率的話,就要租$2萬,可是附近稍為decent的細單位的租金只是一萬蚊樓下,這個六百萬套房似乎不是買來長線投資的。講到尾還不是用來炒而不是用來住人的。

    早陣子市建局說會推出更多細單位,這個Queen'sCube的單位應該夠細了,可是樓價已經泡沫到脫離(1)負擔比率和(2)租金回報率,這個泡沫幾時爆,邊個會接火棒,冇人會知(知我就唔係坐響呢度啦)。

    我說立此存照的意思,是要記錄低究竟香港的樓價可以顛到什麼程度。

     

    參考:

    官方樓盤資料(有樓書和price list)

    蘋果日報報導(28/9/2010)

     

     

  • 美孚8期抗爭-地產霸權如癌症

     

     

    一直有留意美孚第八期的抗爭。看著他們眼白白睇住自己窗口伸手可及的地方無端端多了一大幢樓,日後的景觀、通風、陽光就這樣沒了,心裡是同情的。同情之餘,我更想問一個問題:

    是什麼驅使supposedly平和、中年、中產的美孚業主會好像年青人反高鐵一樣訓街抗爭?

     

    香港沒有明文規定新樓不准遮擋其他樓宇,這裡的建築和規劃法例及制度,從來都是對新樓的主人(即是地產商)有利,而對花了畢生積蓄在物業上的小業主不利的。舉個例子,曼克頓山的商場加停車場,是屏風樓的「典範」,美孚新村向著它的單位,全都變成「面壁」單位。另外,大角咀海明閣,三面被市建局的新樓完全包圍,不見天日(詳見舊文閉翳大廈「海明閣」的故事)。對這種屈機的情況,受影響的市民反對多數無效。

     

    光線、景觀、通風不是法例保障的權益(反而幾十年前的建築條例會規定樓宇到了某高度便要縮後,以免阻礙街道光線),結果是小業主分分鐘被新建的屏風樓玩死。現在的城規制度,也甚少考慮上述的因素(而且對於大地產商的project, 也鮮有不批准的)。香港的地產霸權,本身就是法律、制度、官僚體系完美配合而成的,他們往往用盡制度的好處賺到盡,in expense of小市民的權益。這種民怨是日積月累的,不是突然發生的,更不是一頂「仇富」帽子便能解釋和矮化。

     

    立法會功能組別很多人是出地產商的糧的,特首是由大地產商直接和間接控制的選舉委員會「選」的,這種制度衍生出地產加政府的惡霸體系,一點也不出奇。我們常常喊著要真正民主,不是要著數,而是制衡這種癌症般增生的惡霸體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qWhhUvH7RU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C8u3ZC3-0

     

  • 愛民邨邨民愛愛民邨

     

    四處都見到盂蘭節燈籠的社區, 還剩下幾多個?

     

    福柯全景模式建築 +《香港製造》李燦森把電視丟進天井的場面

     

    "Blade Runner"式大型住宅

     

    老港式口味

     

    天馬快餐 - 80年代港式快餐回憶

     

    小小的宇宙, 歡欣的宇宙

     

    同場加映: SHK? 

     

  • 北角繼園

    到了北角的繼園,感覺好像離開了現實世界。

    繼園街上的流線形住宅,彷彿是宮崎駿世界的現實版;繼園上里的繼園樓,方正的門窗、拱形的簷頂,則是阿飛正傳的東西。

    繼園樓將會被拆卸,蒼涼的空置單位,裡面還有一些住客留下的家具,就好像世界終結的遺跡一樣。

    .

    .

    .

    .

    .

    .
    .

    之前技術失誤,打破了blog上不貼家室的規則,所以這條規則已不再存在了。
  • 強搶民產疑慮難息(信報社評)

     

    如果覺得這篇社評太長看不完的話,可只看文末這四句,這大概說明了信報的立場。不要忘記,信報已經是香港最溫和、客觀,最不民粹,而且最貼近中產和學界的中文報章了。

    「一意孤行的強拍修訂漏洞百出,漠視各界建設性的提議,對市民私產又沒有提供足夠保護,政府的所為不是協助強搶民產又是什麼?」

     

    ==========================

    良好建議充耳不聞 強搶民產疑慮難息
    信報社評 18/3/2010 

    一如所料,強制拍賣舊樓業權門檻由九成降至八成的公告,在政府「數夠票」的情況下「順利」在立法會通過,如期下月一日生效。在昨天的辯論中共有六名議員提出共十四項修訂,結果也全數遭否決。據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對強拍議案不應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但問題是社會上有關強拍的不同意見紛紜,而強拍修例公告涉及人民私產,多花時間討論,把問題考慮得更加周詳,把各方有益有建設性的建議斟酌採納,多研究一年甚至二年又如何?為何一定要趕在現屆政府、林鄭月娥局長任滿前通過?

    私有產權是資本主義的基石,政府的主要責任之一就是維護人民的私有財產,對香港人來說,物業是絕大部分港人的主要甚或是唯一恒產,政府現在通過一條法例協助私人發展商可以強行拍賣港人的物業產權,觸及的是每一個市民的切身利益,試問怎能以一句「不能決而不行」就匆匆上馬?所謂決而不行,到底是誰的決定?是經什麼程序得出的決定?

    在修訂公告交付表決之前,不少團體提出了各種疑問,要求政府深思研究,例如:自九九年政府實行九成強拍之後,共有二十宗強拍個案,但結果有十八家都是由申請拍賣者以底價奪得,另二家拍賣的個案也僅超出底價二至四成。以市區地皮難求的現實,即使推出強拍的是市區地皮,但成交溢價也不高,加上餘下十八宗根本就沒有出現過拍賣,如此現象,是被不少評論指政府協助發展商強奪民產的例證!對此,林鄭月娥局長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無法解釋,為何大部分強拍物業都沒有經過拍賣。沒有競投拍賣的過程,是否反映發展商之間互有默契避免「拍」出高價?而假如不是透過競投拍賣,業主被「拍」去的物業是否能反映它的市場價值?

    政府要降低強拍門檻,其中一個理由是要解決舊樓失修和改善舊區居住環境,但正如我們在昨天指出,政府目前有不同法例及權力可以針對舊樓的維修保養以及管理不善等問題,但政府由於沒有足夠人手巡查,以及目前仍有漏洞、例如屋宇署人員不能擅自入屋檢查,只要在現行法例上修訂完善,政府是足以監管和處理舊樓問題的。馬頭圍一幢五十年樓齡舊廈倒塌,反映出政府長期欠缺一套大廈維修、保養、美化等機制,外國不少行之多年由物業業主(租客)定期供款成立維修保養基金、令每幢大廈都有足夠資源可進行定期維修保養工程,防止社區老化;對這些非常普通且在外國行之有效的措施,政府多年來充耳不聞,卻把重點放在降低強拍門檻,以協助發展商強制收樓重建作為解決舊樓的主要方法,完全是捨本逐末的行徑。現在八成強拍的新規定以五十年樓齡為分界線,賦予發展商可以依法強徵物業,但五十年樓齡的大廈不一定要立即重建,如果大廈結構良好而維修保養得宜,五十年的大廈根本毋須重建;政府要做的,是應該從不同方法入手處理舊樓保養和外觀問題,而不是強行匆匆通過強拍新例。

    舊區重建,其實有各種不同方式,政府這次推出八成強拍,是因為自九九年以來單靠市建局收樓重建進度太慢、資源不足,必須引入私人發展商協助;引入私營力量協助重建原則上方向正確,但重建方式也有各種選擇,不少意見書提出讓居民參與股份、樓換樓、重建合作社、業權參與等,都可以讓原業主保留未來重建社區之後的收益,是值得考慮的方法;內地現在也有讓農民分享日後在他們原有農地上興建的房屋的租金或發展收入,香港為何不能設計出更周全的制度?

    一意孤行的強拍修訂漏洞百出,漠視各界建設性的提議,對市民私產又沒有提供足夠保護,政府的所為不是協助強搶民產又是什麼?

    =========================

    延伸閱讀:

    永利街與花石綱 (tommyjo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