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scape

  • 土瓜灣風景

    DSC_1207-1
    天台屋(1) - 舊樓天台是我的最愛之一

    DSC_1218-1
    天台屋(2) - 居民自行研發的透光設計

    DSC_1267-1
    真善美邨(1) - 在大學讀過建築經濟學,弧型設計無論從建築成本和實用性而言都是不經濟的,不過作為攝影的對象是不錯的。

    DSC_1278-1
    真善美邨(2) - 又是拍照一流,現實不行的例子:西斜的住宅單位。

    DSC_1254-2
    舊民安隊訓練中心 - 小時候父親是民安隊員,那時候常常會到這地方,最難忘的是他們用作訓練假人,好像木乃伊,好嚇人。空置了,可惜不能進去拍照。

    DSC_1265-1
    馬頭圍邨 - 這條邨最特別的地方是垃圾槽設計,像軍事設施(可惜忘了拍照)

    *********************

    後記:
    一篇短短幾十字的文,竟出現三個錯處... 兩個地方的名稱攪錯,另外「土瓜灣」寫成「土瓜環」...

    我認知裡地名的「灣」字讀音應該是「灣仔」的「灣」,如果讀成「還」字應該是「西環」的「環」。真的露底了... (唯有賴自己從未住過九龍,又不是港鐵沿線,所以攪錯。)

  • 永利街與她

    城市.規劃.愛(8)

    那天他們一起跑到中環的舊城區,一起看警察宿舍的中央書院遺跡,一起找尋橫街窄巷的的寮屋,一起闖入唐樓的天台,為了發掘有趣的事物而被狗吠,有時候那些狗是在幽暗處等候你走近,才會發了狂的吠。

    跑到了一條沒有車路的老街,一整排大約五六十年歷史的唐樓,外牆的顏色早已由白變成了灰黑色,木或者鐵製的門窗,大概跟大樓一樣的老,小巧的陽台上,有騰椅子、有衣裳竹、有衣服,窗框上唯一跟建築物不配合的,是不同型號的窗口式冷氣機。

    老舊而沒有車輛的小街道最可愛之處,是人們可以坐在自己的家門坐著聊天、還可以種花、也可以餵養街貓。

    她看到街貓,總會逗牠們玩。

    街的盡頭,有一間印刷工場。那跟周圍的環境有一種本來不應該存在的和諧感,工場就好像一個秘密基地一般,灰黑的外牆的中間有個光亮的場所,裡面佈置了不同的機器,還有被電腦排版淘汰了的鉛字粒。這裡的一切,彷彿凝結了未有電腦以前的時空。

       

    工場裡面有四個老人在打麻雀,一位老太太在無聊著。他拿出手機拍照,老太太看到了,她便跑過去跟老太太聊天,於是三人便談起來。

    老太太說工場已經營了幾十年,伙計們都由青年變成老人,就是正在打麻雀的他們。因為多了競爭,所以沒什麼利潤,繼續經營只是因為捨不得叫一班伙計退休。

    他們在這裡幾十年,永利街上的一切人和事,他們都瞭若指掌,甚至會替樓上的街坊收信。老太太接著說,其實這工場也沒太多日子了,因為快要重建。

    細心點看,原來已有一些單位丟空了。

    工場外面的路上有一條很明顯的裂縫,由路邊的矮牆一直延伸到路上,好像地震災場一樣。老太太說自從旁邊的地盤開始進行地基工程,這裂縫便出現了。跟政府反映過,最終沒有結果。畢竟,有誰會理會這個即將消失的地方?

    那一天,他實在太愉快,印象深刻得把她跟這條街連成一起。

    過了好一段日子,他在報紙上看到了工場的照片,他知道那代表重建計劃開始,不知為何,心裡有一種莫名的惋惜。那條小小的舊街道,見證過那一天,成了回憶。那些回憶經年月轉化,都成了往後的力量。

    連結:8 舊街 | 7上 7下 中港 | 6 長尾理論 | 5 中環 | 4 銅鑼灣 | 3 大埔墟 | 2 MK | 1 前言 |

  • 估地方遊戲

    先不要scroll下去,猜一猜這是什麼地方?(提示:不是土耳其,也不是東歐)
    DSC_8467-1

    開估:係海逸豪園.... 我裁走了旁邊的住宅和工業大廈,才有這效果。

    .
    DSC_8486-1
    小時候九龍城去北角是坐大船的,現在已縮小至街渡規模了。
    .
    DSC_8452-1
    我想說,時新快餐店的港式漢堡真係又好食又好抵!推![openrice介紹]
    .
    DSC_8490-1 DSC_8497-1
    左邊米黃色的唐樓跟五點鐘的陽光配合得剛剛好,右邊的間條唐樓感覺好潮童

    預告:

    開學在即,三師會跟各位同學back to school,未來三輯節目內容如下:

    教育系列
    放榜點解要排隊? - 探討香港公開試文化

    大眾文化系列
    點解無線咁多人睇? - 探討香港電視文化
    點解歌手唱唔到live? - 研究香港樂壇

  • 未來老照片 - 大角咀

    那天三十多度高溫,天很藍,有一點點雲,經驗告訴我這天是拍照的好日子,於是帶著照相機出門。

    跑到大角咀去,跑上大廈天台,跑到閉翳大廈「海明閣」,跑到車房聚集的小街,全身濕透,當是修身。

    嗚謝車房的老兄和他的狗。本來想替他們的照片命名為男人老狗,可是老兄告訴我狗仔只有八個月大,不算老狗。

    DSC_7927-1

    DSC_7948-1

    DSC_7889-1

  • 閉翳大廈「海明閣」的故事

    大角咀市建局項目的正中間有一幢大廈「海明閣」,它只有十多層高,四面周圍被幾十層高的住宅和七層樓高的停車場包圍,情況最可怕的是最低的七層,它們周圍的停車場被完全屈死,密不透風。

    即使是高一點的層樓也好不到那裡,因為整幢海明閣的通風和陽光都被周圍的龐然巨廈擋住了,完完全全是被屈機。

    這個屈機故事是怎樣發生的?

    話說0304年的時候(即是沙士之後,樓價仆直的時候),市建局收購了海明閣周圍的舊樓,可是因為當時的海明閣只有九年樓,所以不在收購範圍。於是乎,投得項目的南豐以集團名義跟海明閣的業主收購物業,不過因為南豐沒能力運用市區重建條約強行收樓,收購行動失敗告終。

    有說還有12%業主不肯賣,令其餘的業主失去了機會。又有說收購價高於市價,那12%業主「開天殺價」,令收購失敗。

    相反的說法是因為當時沙士之後樓價仆直(只有現在的一半),所謂高於市價的收購價比很多業主的買入價還要低很多,所以他們寧願不賣。

    收購失敗之後,市建項目開始興建,海明閣因為四面被地盤包圍,空氣和噪音污染極嚴重,所以完全不能住人,於是九成住戶都搬走了。現在市建項目落成,才開始有人搬回來住。

    現在的海明閣,沒有陽光、沒有通風,物業的價值高極有限。很多論壇的人大講風涼說話,說他們「頂心杉」、「蘇州過後冇艇搭」、「少數業主累街坊」、「爆笑」。

    可是沒有人問過為什麼市建局和南豐可以建造這些封死海明閣的地車場...

    也沒有人問過肯在樓價仆直之下肯賣樓的海明閣業主,是不是因為害怕被封死才肯蝕讓...

    也沒有人尊重過不肯蝕賣的海明閣業主的私有產權...

    也沒有人問過現在的城市規劃制度有什麼問題...

    當我拍照的時候,有建築工人對我說這幢是「閉翳大廈」。九龍西的立法會議員,有沒有幫過「閉翳大廈」的苦主?

    (右圖:市建項目興建期間的海明閣,在哪裡?就在兩幢高樓中間下面... 圖片來源: ha8mo@baby kingdom)

    報紙報導:
    南豐高價收購「頂心杉」 20/9/2004 (星島)
    舊樓出售要把握時機  5/12/2005 (太陽)

    有關城市景觀的舊文tag: cityscape

  • 將來的老照片-裕民坊

    DSC_7278-1  DSC_7279-1
    DSC_7312-1  DSC_7316-1
    (1) 魚旦檔  (2) 雞蛋仔檔  (3) 昏暗通道  (4) 更昏暗的通道

    DSC_7327-1
    舉機才拍到的後欄

    DSC_7340-1
    臨時存貨區

    DSC_7343-1
    如題

    DSC_7351-1
    陰暗小巴站

    DSC_7335-1  DSC_7353-1

    DSC_7360-1  DSC_7361-1DSC_7280-1  DSC_7371-1
    (1) 沒有出口  (2) 高度限制  (3) 業主如是說  (4) 一樓平台  (5) 小巴站頭  (6) 塗鴉

    上星期六路過觀塘裕民坊,看到這一排舊樓,剛巧帶齊了器材,於是冒著被趕的風險拍了這些照片。

    小時候常常跟媽媽到外婆在觀塘的家,所以對這地方很熟悉。

    這裡是APM對面的舊樓,樓下是商業用途和小巴站,樓上是商住混合。這裡有著大大小小的店舖和食肆,店舖大都是舊得很的小本經營,經營的生意包羅萬有,由街邊小吃到五金到牛仔褲,店舖之間的通道昏暗迷亂,是城市管理者除之而後快的景觀。

    對啊,我們的政府就是不把這種城市景觀徹底除掉。這裡是觀塘市區重建計劃的一部份,整個計劃的面積幾乎等於大半個銅鑼灣,裡面幾十幢樓宇,連帶裡面的商戶,全都會拆掉重建,重建出來的,是APM加IFC Mall加圓方加凱旋門的巨型混合體。

    看過概念圖,那將會出現的巨型混合體就好像經典動畫「阿基拉」裡頭的巨廈一樣,堂皇的銀白色商場裡面,有的不再是享譽幾十年的土炮椰子汁,也不是買了幾十年牛雜的老店,更不會是賣生果的阿婆。取而代之的,又是各大連鎖快餐店和零售店。

    DSC_7358-1

  • 台北遊記及城市觀察

    DSC_7091-1
    九份的日落

    DSC_7022-1
    曬到阿媽都唔認得的時候,吃芋圓刨冰才是王道

    DSC_6775-1
    國家劇院

    DSC_7000-1
    今天作環保,明天會更好

    DSC_7144-1DSC_6748
    DSC_6931DSC_6792-1
    (左上-右上-左下-右下)
    台北之家(龍應台在書中提過她任內做的project)
    長期排隊的阿宗麵線
    好多鹵味
    中正紀念堂/台灣民主紀念館

    DSC_7136-1
    可惡,大陸的人在商場外播音樂跳舞,台灣的人則在商場外唱歌,為什麼不像告天水圍人游盪般告他們?

    DSC_6731-1
    西門町的店子(1)

    DSC_6738-1
    西門町的店子(2)

    DSC_6986-1
    台灣廟宇的屋頂好像比香港的光鮮

    DSC_7102-1 DSC_7123-1
    又是九份

    城市觀察

    我的遊記總離不開城市觀察(對不起,沒有什麼飲飲食食的指南)

    台北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在不少地方可以感受到她的文化氣息和品味。

    《文化起義》一書提及台北,說這城市的住宅區很接近我偶像Jane 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提及的理想社區設計特質。今次到台北,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看一看是否屬實。的而且確,那些不同用途混雜的小街區,頗像Jane Jacobs所說的理想小社區。當然,那似乎不是台北政府有心看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建設出來的,而是因為以往的城市設計本來就沒那麼多限制,街區也沒那麼巨型的,在那種環境之下,較為適合中小企生存和社區精神的建立。

    不過,在新發展的地區,例如市政府、101、誠品那一邊,所有東西都巨型得多,也沒有了小商店,只有辦公室大樓和商場,相對於舊城區,好像另一個星球一樣。我們大概沒有雖要批判這種較為合乎規模經濟原則的發展模式,只要它們沒有像香港的市建局一般,以推土機消滅舊城的小社區,建立巨大的大樓和商場的話。

    捷運系統

    不得不提台北的捷運系統,很方便,很企理。有捷運系統的城市,遊客觀光容易得多,因為可以看著那簡易的路線圖找地方。為什麼我們到了一個陌生城市的捷運系統會懂得買票、看路線圖、排隊?那是因為不同城市的捷運系統都是大同小異的,所以我們到陌生環境乘捷運,就像到一個陌生城市的麥當勞買食物一樣,已經熟能生巧,這就是全球化的一種表徵。

    BTW,還是說點飲飲食食吧。去台北,自然會去夜市掃街。我到過通化夜市和士林夜市,種類很多,左吃一點,右吃一點,把減磅的計劃稍作修改,雖然大都不是什麼人間美食,不過還是挺開心的。

    夜市

    不得不提最有名的士林夜市,很奇怪,士林夜市不是在士林站旁的,而是在劍潭站,不看清楚地圖很易攪錯。除此之外,還須留意一點,就是士林夜市分兩邊,一邊是有蓋街市,即是「黑金」裡面劉德華跟殺手鎗戰的場景,那裡的食店勝在集中,可是幾十間食店,賣來賣去只是那幾種食物,同一類食品之間的市場區隔很小,可能是因為競爭太激烈吧。另外,那有蓋夜市裡面熱得像焗爐一樣,不能久留。另一邊的夜市,是由幾條街組成的,那裡的食店種類多得多,而且通風較佳。

    最大疑問

    關於吃的,有一點不明白,就是台灣人想一家人吃餐地道菜的話,會到哪裡去呢?(就好像我們會一家人到酒家或熟食中心吃飯一樣)本來想找一間館子,吃一餐地道的飯,可是我在幾個較旺的地方,看到的都只是日式料理、台式麵點小食(就是在香港看到那些)、西餐、KFC、麥記... 總是找不到吃飯的館子... 真的不明所以。

    此外,看旅遊書,找到的都只是上述那些類別,彷彿台北的人天天都是吃日菜和西餐似的。

    真的不明白,台北的人一家人外出吃什麼?

    延伸閱讀:誠品遊記

  • 湖北見聞(2) - 武漢城市觀察

    經濟發展

    武漢位處中國*的正中心,有「九省通衢(音渠)」之稱。在地圖上以武漢為圓心,劃一個圓圈,剛好包含了中國的大部份的大城市,同時,這裡是長江中游的重要港口,而且這裡是京廣鐵路的中途站,就好像這個中國大圓圈的水陸運輸交叉點,於是乎,這地方一直是中國中部的樞紐。

    不過,當然,這個內陸大城市,始終是未及得上沿海大城市。使用中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武漢需然服務的地區範圍大,但是因為服務的地區經濟實力有限,所以本身只屬全國第二級的大城市。

    交通

    考察團有一個特色,就是看到的都是好東西。好東西在第一段都說了。為了親身感受一下這個城市,每當有自由時間,我便會不惜工本的搭的士四處走,因為酒店在離市中心九公里遠的地方(等於由尖沙咀到汀九橋的距離),所以不惜工本的意思的確是坐的士走很遠的路。

    包括武漢在內,不少中國的大城市並未有地鐵或者捷運系統。以武漢為例,八百多萬人口,為什麼不需要捷運系統來應付上班下班的人口?根據我在下班時間坐的士的體驗,主要道路的擠塞程度,不下於繁忙時間的紅隧,而且我觀察了幾天的公共汽車(巴士)的載客情況,不少公車擠得像紙張回收廠的紙磚一樣,似乎當地市中心的交通已經飽和。不過,武漢的第三級產業(服務業)不算十分發達,於是大量的勞動人口並不是到市中心的商業區,而是到城市邊緣的工廠上班,否則這個八百萬人口,沒有捷運系統的城市真的吃不消。

    不過,我們需要明白,建造捷運系統是非常昂貴的,發達如廣州、深圳、台北,也是最近才建成捷運系統。

    污染

    武漢跟香港相似的地方是空氣質素好像不太好,天空總是灰灰的-拍照的時候便知道。去了五天,只有在離武漢三百公里遠的三峽大壩,下了半天雨之後,才看到一會兒的藍天和陽光。我問的士司機,他說這幾年的空氣好像差了,「天空灰曚曚的」。

    不過,話說回來,我以比較科學的方法測量過武漢和香港空氣懸浮粒子的分別-因為我有輕微鼻敏感和鼻炎問題,很明顯在武漢時鼻子感覺好得多,而且用紙巾抹鼻子所看到的情況香港好得多。回到香港以後,鼻子又出現問題了,由此不太科學的比較可見,香港比起以重工業聞名的武漢空氣質素更差。

    都市景觀

    武漢的都市景觀,跟其他的中國主要城市幾乎一模一樣。應該這樣說,中國的主要城市的都市景觀都是差不多的-看到的商場、連鎖店、設施、步行街、新舊住宅、旅遊設施、標語口號等,全都是差不多的。

    雖然每一個城市都很努力地爭取建立自己的獨特身份,但同時又爭取以最快速度招商和建設,於是出現一個情況,就是招商和建設的成果都是一模一樣的-都是那幾間百貨公司、超級市場、那幾間外來服裝店、那幾間學習外來服裝店的國內服裝店,還有周圍都是那幾種建築風格。舉個例子,下榻的酒店位處的地方,好像是上海徐家匯的翻版一樣。於是,除了這些東西,能分辨一個城市的身份的,就只有不同的文物建築了。

    不過,香港又不是一樣?這也許是進步發展觀的代價了。當然,標準化的建設和營運不是沒有優點的,至少那是效率和規模經濟的體現,沒有這些,我們的國家怎能在二三十年間由一窮二白變成現在的樣子?

    歷史

    我是「走向共和」迷,上次跑到威海和大連,就是為了弔古戰場。今次可以跑到辛亥革命的所在地武漢(當年武昌和漢口是兩個城市)看看,心裡興奮。

    到鄂軍都督府參觀,那是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最初的所在地,看到孫中山先生主持過會議的會議廳、第一代民國政府的各部辦公室、還有不少辛亥革命的真實文物,不自覺的感到血脈沸騰。自小受到接受過民國教育的老師教育的我,看到眾烈士的事蹟,革命基因又躁動起來...

    除了辛亥革命,武漢另一樣有名的是毛澤東在這裡橫渡長江(就在下圖的武漢長江大橋下面穿過,是領導指著長江繪聲繪影告訴我的),橫渡長江是造神運動的開始,之後毛澤東升格為中華民族的神,之後文革開始... 下刪三百字。

    說到歷史,湖北其實最強的是三國文化和楚文化。武漢的湖北博物館,展出的楚文物多得看一天也看不完,很值得一看。另外,在湖北的城市如荊州和武漢,三國文化的東西四處可見,這就是上文說的建立城市身份的方法。在武漢看到戲院的「赤壁」宣傳,真的想問問當地人看完有什麼感想。

    生活

    跟其他中國城市的人一樣,武漢人也很喜歡逛家樂福,也很喜歡在公園播歌跳舞。看他們專注的跳舞是一種享受,我一直認為,這就是精神生活,是應該鼓勵的。

    看到他們在類似時代廣場公共空間的地方(即是屬私人保安管理的商場外空地)播歌跳舞,十分妒忌,因為在精神生活這方面,天水圍、屯門和銅鑼灣時代廣場的人一定不及他們幸福,因為天水圍jam歌的被控遊蕩、在屯門公園jam歌會被警察和園差圍剿、在時代廣場做什麼也會被保安干涉。

    天氣

    人說武漢是中國四大火爐之一,可是今次覺得不太熱,有些時候還覺得涼快。的士司機說,應該五月、七月都會有些日子熱得很,氣溫可以高至三十八度,不過他說今年反常,一直沒有遇到這種熱天,他估計應該十月時會非常熱。

    氣候反常,會不會是因為全球暖化?

    小結

    看「男人四十」,張學友唸李白的<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可是他一直沒有到過長江,最後,他終於和梅艷芳到那裡去。那大概是他放低前事,收拾心情去完成自我實現的一步。

    深夜時份,我從江邊回到酒店,寫滿了兩張信紙。落機的時候,還是把信收起。畢竟面對「惟見長江天際流」的景觀,寫出來的東西難免有點傷春悲秋。

    說得太多了,還是看照片吧。

    DSC_6414-1
    江邊有很多當地人在乘涼,甚至有人在江中戲水,江南人士果然熟水性。

    DSC_6510-1
    可以行人的橋面,兩端和中間有軍人站崗,安全得很。不過不知為什麼行人道上常常有電單車衝過來,還沒有響號...

    站在橋面正中,長江就在十幾層樓高的腳下,迎著強風,這就叫做氣勢。

    DSC_6435-1
    無題

    DSC_6398-1
    黃昏的舊城區和大橋

    DSC_6576-1
    自由活動時間,一個人跑到夜市掃街。這只是其中一小部份。

    DSC_6581-1
    走向共和啊

    DSC_6617-1
    古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DSC_6622-1
    從黃鶴樓遠眺長江,老毛就是在那裡橫渡長江的(看紀錄片,他動也不動也可以浮著前進,肯定有蛙人在下面托住)

    DSC_6378-1

    DSC_6390-1

    DSC_6388-1
    街景三張

    * 以明報社論的標準,用「中國」而非「我國」是與國家疏離的表現,雖然副刊的編輯手記也是用「中國」的。難道男女朋友叫對方名字而不叫honey就是疏離?

    連結:湖北見聞(1) - 三峽大壩

  • 夏至到戶外拍照才是正經事

    星期六是夏至,是一年之中日照最長的一天。在這個陽光普照的日子,不拿相機出街,實在是虧待了這位在防潮箱中看了兩星期雨景的朋友。

    看這群小孩子,樂透了。

    DSC_5891.

    DSC_5693.DSC_5763.
    DSC_5783.DSC_5788.
    DSC_5795.DSC_5912
    .DSC_5873.DSC_5878.
    DSC_5823.DSC_5833

  • 終於見到藍天

    昨天上seminar,下課之後看到久遠了的陽光和天空,馬上跑回家拿相機。

    DSC_5498.DSC_5566.
    變身SOHO      街角一景

    DSC_5573.DSC_5585.
    忘了收細光圈       水龍頭

    DSC_5592.DSC_5655
    暢通渠道政府廣告     細光圈製造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