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 [三師會] 三師Secrets

     

    Secrets現象/中學排名與名校Secrets/Secrets現象分析/
    YES Magazine/大學Secrets與中學Secrets/
    學校如何看Secrets/港大豬皮鬼

    延伸閱讀:

    1. 從金枝慾孽到名校 Secrets

    2. e-zone: XX Secrets的Secret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3teachers]  

     
  • [三師會] 城中盛事:由膠鴨說起

    城中盛事:由膠鴨到「家是香港」

    由膠鴨說起 / 吹氣糞便 / 奇觀社會 / 盛事的作用 / 
    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 / 商業與藝術 / 媒體奇觀 / 
    「家是香港」運動項目巡禮 / 香港節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三師會] 家庭性別分工

     

    由家庭主夫到家庭性別分工(及定型)

    2013HKDSE通識卷一問過「家庭性別分工」,今集我們會由題目提及的「家庭主夫」開始討論所謂的「家庭性別分工」是如何產生及演變的。

    - HKDSE2013 「家庭性別分工」題
    - 家庭主夫 vs 家庭主婦
    - 家庭性別分工轉變的歷史、經濟、生理、科技、政治因素
    - 避孕科技與女權
    - 遲婚現象與小型核心家庭
    - 另類的家庭性別議題: 變性人婚姻訴訟、同居家庭、同性家庭
    - 家庭的意義
    - 職場性別議題
    - 回帶: 港女、港男、剩女、毒男... 一個更開心?
    - 女權真的高漲?

    延伸閱讀及收聽

    三師會評「盛女愛作戰」

    性在有三師

    三師之青少年性文化青少年性文化 2-6

    三師會 - 「中女現象」

    盛女現象其實是社會問題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3teachers]  

     

  • Talk:資訊素養與網絡公民教育

    [轉貼] 
    〔香港小童群益會 夜貓Online 「資訊素養與網絡公民教育」座談會〕
    日期: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5時正
    地點:港青西九龍耀信發展學習中心禮堂 (九龍長沙灣保安道373號豐盛居)
    對象:教師、社工、學者、青年工作者及其他有興趣人士
    名額:80人
    費用:全免
    講題/主講嘉賓:
    「新媒體發展與倡議教育」        
    方鈺鈞小姐 獨立媒體(香港)倡議幹事
    「資訊素養教育與網絡青年工作」     
    陳智達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社會工作課程講師
    「網絡世代的教師角色與公民身份認同」  
    庫斯克老師 通識科教師/專欄作家/著名博客
    「透過互聯網推動通識教育與公民參與」  
    方景樂老師 通識科教師/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理事

    網上報名表: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vI14D7vMm1eE24Om69PBsuO98DBlYAk1CKqUIYmtm40/viewform

    截止報名日期為2013年5月7日(星期二)。己報名人士將於2013年5月8日(星期三)或之前收到電郵確認。
    如對上述活動有任何查詢,歡迎賜電2396 9447或電郵nitecat@bgca.org.hk與「夜貓Online」計劃幹事陳婉雯姑娘聯絡。

    簡介:互聯網的出現造就了一種全新的公民參與方式,青少年透過社交網站可接收和發放各種社會議題的相關資訊,在網絡上進行討論交流,甚至發起社會行動。部份教師、社工等青年工作者,亦日漸重視以互聯網作為通識學習和公民教育的平台。為促進不同專業在資訊素養與網絡公民教育方面的經驗分享和交流,香港小童群益會「夜貓Online」網上青年外展工作先導計劃將舉行「資訊素養與網絡公民教育」座談會,是次活動邀得多位主講嘉賓蒞臨及分享寶貴經驗,誠邀各位有興趣的同工出席。

  • 收得錢就專業少少好冇?


    (圖:國際新標準出版社。 圖片來源:網友的FB,不加連結)


    究竟啲出嚟收錢嘅人幾時先識畫適合香港嘅political compass*?? 

    經濟右翼從來都唔係強調公平程序,而係強調經濟自由(aka弱肉強食),實際上係最歡迎官商勾結,最唔講公平程序嘅係呢班人)。另外,如果工黨都唔係接近左翼,呢樣真係匪夷所思。仲有呀,講經濟政策,民主黨其實暗地裡係右過公民黨架。

    政治光譜,不論係外國定係香港,保守嘅對家從來都唔係「激進」,而係前進/進步/liberal, etc。香港嘅context, 一端可以係親北京,一邊係接近普世價值(又或者唔聽北京話嘅程度)。民建聯比工聯會接近中間?我笑鳥。

    收得錢嘅,唔該專業少少好冇?

     

     

    * 上次是補習名師在爽報的文章。這是我對該文章的評論: 值得商榷的香港政治光譜圖

  • 通識點解要考政治?

     

    (本文刊登於2013年4月14日明報,本文曾作少量修改)

    編按﹕今年文憑試通識科考試問「六四」與「拉布」嚇怕學生,有學生答題後揣摩評卷人心意,怕答案因不親政府而失分,事件上了報紙頭條。

    通識科應該問政治嗎?

    通識考政治,有什麼社會意義?

    -------------------------------------------------------------------------------------

    通常通識試卷涉及本地政治的題目最多人討論,例如二○一二年練習卷的「唐英年評八十後」、二○一二正式考試的「香港政黨×政府施政效能」。今年通識卷一出了一題「拉布」,卷二出了一題「港人國民身分認同」,當然也是城中議論焦點。

    不知為什麼,每當有題目涉及具爭議性或某些人覺得敏感的政治題材,就會有考生說「不識答」或「擔心作答立場」,而傳媒又喜歡報道。可能有些學生以為考評局已經河蟹,所以不談政治,也有可能他們本身「討厭政治」,所以不想留意。

    其實通識科的課程指引說得很清楚,香港的政治參與、法治和身分認同佔「今日香港」單元不少的比例。考生迴避政治議題、對重要的政治新聞無知,其實代表他們未準備好進場考試。


    回冲效應:不能再迴避政治

    關於「拉布」和「國民身分認同」的兩條題目的分析,已經有很多人寫過。通識考試對香港社會的意義,似乎比較少人討論,我希望本文能作為討論提供材料,收拋磚引玉之效。

    受過學院訓練的教師對於評核的「回冲效應(Backwash Effect)」應該不會陌生,那是指評核(例如考試)的內容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模式,用一般人的說法是「考試考乜,我就讀乜」。設計合宜的考評方式,能產生正面的回冲效應,鼓勵學生作有意義的學習。相反,負面回冲效應會令學生學習方式出現問題,最常見的例子是只操練考試技巧,對學科內容不求甚解的學習方式。

    通識考試內容備受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題目方向產生的回冲效應不止在學科表現,而且會影響學生對社會政治議題的認知方式。考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特別留意那些他們認為會用作試題的議題,經歷過練習卷和二○一二至一三兩屆考試,學生應該會明白,政治議題是不能迴避的題材。

    通識「今日香港」單元,過半內容跟政治有關,那是因為政治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公民就算如何討厭政治,政治也跟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小中大學學額分配,到日常衣食住行,乃至人權法治保障,都與政治有關。為了考試也好、當作學習一部分也好,學生無論如何也會多留意時事議題,多問有關這些議題的What, Why, How等問題,相對於很多平日完全不理政治的香港人,這些學生其實已經進步得多了。對於反民主的統治者來說,會問問題的公民最難欺騙。

    偽持平新一代?

    不過,即使考試令學子留意時事議題,也有很多人擔心課程內容和考試會製造「偽持平」新一代。所謂偽持平,即是覺得什麼事情兩方都有道理,不同持份者(stakeholders)有不同立場無可厚非,我們要尊重包容不同的立場,結果就是沒有立場。本來能作多角度思考、尊重多元意見是好事,不過當持平變成思考惰性,即使是涉及核心價值的問題也懶得作判斷的話,那就是偽持平了。舉個例子,二次大戰時,納粹有其立場和局限、猶太人也有其問題,屠殺只是無可奈何的出路,這種想法無視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價值,就是偽持平。同樣的邏輯,最常見於為六四屠殺和中共打壓人權辯護的人身上。


    回答拉布題 - 重點:是損害還是維護市民利益

    通識考試中的具爭議性議題,很多時候會問學生是否同意╱多大程度上同意,以「拉布」那題為例,問題要求考生解釋「立法會內的拉布有否損害香港市民利益」,而試題提供的資料有反對拉布和支持拉布的內容,於是有些人會擔心那是鼓勵學生認為支持和反對拉布都有道理,助長偽持平的想法。其實,拉布具爭議性的地方,是連泛民政黨也不是完全支持(例如民主黨),要求學生判斷拉布有否損害市民利益,程度一般的學生可能會答「東張西望」式的答案,即是不深究什麼是「市民利益」,只論及拉布造成的時間成本的話,不是高手文章,自然不會高分。高手文章,應能深入討論拉布是損害還是維護市民利益,而利益不只是那些行政開支和其他議案押後的成本,還有被反對議案通過帶來的損害。

    揣摩上意?

    關於通識科考試的另一個迷思,是試題會否鼓勵學生在某些人認為敏感的問題上揣摩上意,自我審查。例如在「拉布」那題,有考生擔心支持拉布會否影響分數;國民身分認同那一題,又有考生擔心提及資料中那六四燭光晚會的時候,說得不夠和諧會影響分數。這種憂慮是否成立,其實是視乎評分機制是否完善。現在的評分機制下,評卷員會根據考評局提供的評卷參考和樣本,去判斷文章高低,而每份卷會由兩名評卷員評分,如果兩者評分差距大,便由第三名評卷員再評(二○一二年的通識考試,約一成的試卷需要由第三名評卷員評核#)。另外,因為被評的試卷裏會加入隱藏的樣本,以檢查評卷員評分是否偏離標準,偏差太大的評卷員會被再培訓。在這種安排下,評卷員為免被再培訓,通常會考慮考評局標準和另一評卷員的評分,如果文章寫得好的話,即使評卷員十分不同意文章的政治立場,也很難因而扣分。

    至於那些針對不和諧答案的陰謀論,其實很難成立。因為考評局一次過處理七萬多份通識答卷,即是總共有十四萬次以上的評卷次數,要在如此龐大的樣本數量裏針對某種意識形態的考生的話,便要先控制數以千計的評卷員,而且確保沒有人會泄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考生是可以買回自己的試卷的,萬一真的出現很離譜的評分,那將會是傳媒報道的好題材。

    不忘教育理念 建構民主社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教育界開始注重社會再建構主義(Social Reconstructivism)教育理念,那是對於戰時法西斯主義對人類造成的災難的反應,社會再建構主義講求的是以教育改良社會,促進人權、法治、公義等普世價值,例如去納粹教育、去種族主義教育、民主教育等,這種教育理念在由專制或半專制社會過渡至健全民主社會的地方尤其獲得重視。要讓新一代擁有健全民主社會應有的公民意識,公民教育(不是上年幾乎實施的那種國民教育)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習慣留意社會大事、習慣思考問題、習慣以理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在現在的教育場景,不迴避政治議題的通識科,是最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一科。香港仍在民主化的路上,雖然舉步維艱——無數人爭相以違反常識、似是而非的論點欺壓大眾,務求阻止民主化。現在的通識科,當然不是完美的,由課程內容到評卷方式仍有改善的空間*,不過,現在大家看到的試題,至少沒有迴避政治議題,也沒有河蟹味道,它於改良香港社會的公民質素有着難以估計的作用。我比較擔心的是,將來的試題會不會因為某種壓力而避重就輕?雖然現在沒有,但在現在高度自治有如風中之燭的香港,那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現任考評局主席陳仲尼為統戰組織全國青聯副主席,前任主席是大家很熟悉的吳克儉),所以,每次通識考試,大家都拿着放大鏡來討論,絕對是好事。那有助促進科目的改良,讓其發揮建構民主社會的教育功能。我相信這不只是很多通識科同業的理想,而是所有渴求民主的香港人的理想。

     

    註:

    # 明報 二○一二年七月七日

    *現時評卷制度的其中一個問題,是評卷員為了不會因為分數與主流偏差而被再培訓,所以評分會傾向保守,於是對於立論清晰、條理分明的文章特別偏好,怪論或寫作手法偏鋒的文章未必會得到高分。

    早年接受評卷培訓的時候,對此頗有感受。

    (利申:我不是應屆評卷員)。

    有關評卷制度的問題,九龍華仁書院校長陳岡博士,在另一份報章的文章《通識科「六四」一題 引發評卷問題爭議》有深入的分析。

     

    文 庫斯克

    編輯 蔡曉彤

     

  • 2013DSE通識拉布題

     

    2013HKDSE 通識卷一第2題--「拉布」

    注意:以下內容屬於個人分析及意見,並非標準答案。不同界別的朋友如對內容有意見,歡迎討論指教。(因為考評局版權要求嚴格,所以不在此貼出題目。我只貼出版權屬於蘋果日報的的漫畫。這條題目可參考以下連結)


    (反高鐵時的尊子漫畫)

     

    (a) 漫畫題

    這題要求學生以資料A的議席比例資料,「就政府對反對意見的態度」,詮釋資料B漫畫的信息。

    漫畫裡面的大鐵球象徵建制派,被壓著的是泛民主派,他們拿的反對牌代表他們對某政策持反對意見,被大鐵球壓著代表他們在立法會內的影響力被建制派壓倒。從資料A可見,泛民主派在議會中只佔70席中的27席(38.6%),令他們無力否決他們所反對的法案(私人草案及政改方案除外)。 

    漫畫作者所表達的意思是泛民主派在議會中永遠被建制派壓倒,無能力對於政府提交的具爭議性議案。鐵球壓倒反對者,有仗勢凌人的意味,從資料A所見,建制派 的直選及接近直選的新功能組別的議席均比泛民主派少(直選議席17對18席、新功能組別2對3席),反映他們未得民意授權控制議會,他們靠著傳統功能組別 的議席控制議會多數議席,通過了取得過半直選及新功能組別的泛民主派反對的法案。

    漫畫中的曾蔭權代表香港政府,其實是吊機的操作者,他以大鐵球壓著泛民主派,代表他利用了議會佔多數的建制派來壓倒泛民主派,通過後者反對的議案。當泛民主派被大鐵球壓倒之後,卻跑過來要求他們「包容不同意見」,即是要求他們接受現實,放棄堅持。漫畫作者所描述的政府,不尊重代表過半民意的泛民主派的反對意見,甚至仗著在議會中擁有大多數議席的建制派來壓制他們的聲音。換句話說,漫畫作者暗示政府對反對意見假裝聆聽,實際上利用建制派的多數議席來壓制他們。

     

    (b) 某些議員採用「拉布」策略的原因:

    (假設考生未必非常熟悉拉布事件始末,雖然不是題目要求,但通常會參考資料A至D作答)

    線索:

    資料A: 建制派的直選及接近直選的新功能組別的議席均比泛民主派少,反映他們未得民意授權控制議會,他們靠著傳統功能組別的議席控制議會多數議席,通過取得過半直選及新功能組別的泛民主派反對的法案。

    資料B: 建制派靠著欠缺民意授權的多數議席壓倒泛民主派。

    資料C: 拉布定義:阻撓立法過程的行動,例如拖延發言時間。
            補選條例「具爭議性」,有泛民議員希望以提出大量修訂以迫使草案收回。

    資料D: 聲明是支持拉布行動的,即使考生對事件毫無認識,至少能夠從這資料找到一些原因(但明顯不足夠)。

    整體來說,拉布事件背景複雜,如果考生對事件完全不認識,答案一定不夠全面,所以考生留意時事十分重要。

     

    拉布的原因:

    • 泛民主派反對補選條例,可是因為制度安排,令他們的議席不足以否決草案,所以部份泛民議員以拉布拖延草案通過,作為議會中得到過半民意授權的少數派對於現時制度的制衡。
    • 拉布只能拖延但很難否決草案通過,但拉布有可能令議案不能通過,原因有二:
      一是拉布過程漫長,在辯論過程中,有可能因為與會人數不符合法定人數而「流會」,令草案需要重新提交;
      二是拉布過程能夠爭取媒體曝光及更多時間讓公眾注意草案的問題,有可能令民意發酵,迫使部份建制派議員改變投票意向。
    • 即使拉布未能阻止草案通過,但過程能夠引起公眾注意到現時議會制度問題,是不能反映反意──建制派的直選及接近直選的新功能組別的議席均比泛民主派少,但能夠靠著傳統功能組別的議席控制議會多數議席。 

    Bonus:如果考生對該次事件有深入一點的認識的話,會知道該次拉布的時間是2012年6月,如果拉布成功,補選條例便不能在該屆立法會會期通過。而在9月的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各候選人便需要就要在公開論壇解釋草案的投票意向,這有可能令草案在新一屆議會通過與否產生變數。

     

    (c) 這部份最具爭議性,因為考生會擔心取態是否會影響分數。

    假如考生對事件毫無認識,只能根據資料作答的話,是很難答得好的,因為資料基本上沒有提供確切的拉布理據(即是資料B的答案)。如果考生對於事件有一定的認識,其實「是否損害市民利益」,也能湊合足夠理據作答。不過,從資料的數量和取向來看(尤其是資料A及B),答會損害市民利益應該是比較困難的。 

    題目問的是「立法會內的“拉布”有否損害香港市民利益」,不只是問2012年6月那次反對替補方案的那次拉布事件,所以考生討論的時候,不應只集中於替補方案的問題,而是籠統而言拉布在什麼時候損害或不損害市民利益的原則性解說。 

    這題問的是「有否」,而不是什麼程度,所以不用以什麼程度的方式作答。不過,這種8分的題目,駁論還是需要的。
     

    不會損害市民利益的理據:

    • 若果議案違反民意或有嚴重的缺點,而議會不能阻止議案通過的話,那便很可能損害市民利益。以拉布手法阻礙法案通過,以減低草案對社會的損害,其得益可能大於議會運作不暢順造成的社會成本。
      例子:替補方案限制議員辭職再參選,以取得選民授權反對具爭議性議案的抗爭方式。若果議員辭職補選的權利被剝奪,令公民被選權的限制,那涉及對公民基本政治權利的限制。因為法案影響深遠,民意亦不支持草案,所以泛民主派強烈反對。因為議席安排不能反映民意,所以反對無效,於是部份議員才以拉布作抗爭手段。雖然議會運作受影響,涉及的額外的行政成本,但以社會長期利益而言,整體而言還是損害較輕。 
    • 拉布引發公眾對備受爭議的問題,以至香港議會制度缺陷的討論,此過程提升市民對政治事務的關注、提高公民意識。
    • 拉布如有民意支持的話,其涉及的社會成本實際上是民主制度運作的成本一部份。這也體現了讓具爭議性草案作詳盡討論、讓民意代表監察及制衡行政機關的民主精神。以2012年拉布事件為例,即使參與拉布只是部份泛民議員,民主黨及公民黨未有參與,但正正因為他們屬於少數,所以當問題涉及重大社會利益的時候,以非常手法進行抗爭其實是民主制度運作的一部份,不能視為損害市民利益。
       

    會損害市民行益的理據:

    • 拉布涉及額外行政開支,而且因為議會運作受影響,令其他與民生有關的議案不能通過,皆涉及社會成本,整體而言,社會蒙受損失。 
    • 雖然說拉布議員得到民意授權,但在比例代表制下,議員只需得到一部份選民支持便能進入議會,這會出現只有少數民意支持的議會以拉布方式干擾整個議會運作,甚至是激化議會內的對立。
    • 例子:2012年拉布事件中,參與拉布的議員為人民力量黃毓民、陳偉業,社民連梁國雄、獨立議員鄭家富及工黨何秀蘭和李卓人,以直選得票率計,他們所代表的民意比例並不過半,泛民民主派議席最多的民主黨及公民黨未有參與。 

    (拉布破壞香港營商環境、破壞社會和諧等論點比較弱,可免則免,須知道議會內的爭議、拉布行動屬於議會制度的常見現象,如果制度公平的話,一般不會破壞什麼營商環境和社會和諧)

     

     

    延伸閱讀:

    拉布是大家的事

    2012拉布期間我寫過這個議題,巧合地我也是用了同一張漫畫作插圖。這張尊子漫畫講的其實是2010年反高鐵事件。同樣被考評局用在拉布資料題,算是一種巧合。

  • 中學排名只是商業炒作

    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已經有所謂的中學排名。那些排名榜是根據什麼準則的,實在是個迷。在Google搜尋「全港中學排名」,就能見到大堆這種排名(link)。今次這個名為「學校大全」的網站排名榜一出(link),竟然戴卓爾夫人一同洗版,那個有廣告位的網站已經收到了預期的宣傳效果。

    這種排名榜,為不同學校舊生提供了懷緬過去的機會--你在FB分享了,你的舊同學就會留言質疑,這就是社交網絡。

    仔細看看那些排名準則,不需行內知識,憑常識也會發現當中不科學的地方。他們的排名細則這樣寫道:

     

    系統以下5大類別評分,評分方法會按照每個類別不同的屬性進行比較,根據他們的排序以 Normal Distribution 計算得分, 由1至10分, 排最先的5%得10分,中間的30%得5分,最後的5%得1分. 

    比重方面,學術佔40%,其餘四項佔15%。

    • Academic學術:
      • 中學: 以入大學百份比, 高考中英文及格百份比, 6科14分百份比去排序, 百份比越高, 分數越高.
    • Sport體育:
      • 根據香港學界體育聯會的校際田徑,籃球,足球及游泳成績, 總分越高, 分數越高.
    • Music音樂:
      • 根據校際音樂節成績, 冠軍10分, 亞軍7分, 季軍5分, 總分越高, 分數越高.
    • Campus校舍:
      • 根據校舍大小排序, 校舍越大, 分數越高.
    • Teacher師資:
      • 根據老師"年資10年或以上", "學歷碩士、博士或以上"和"學士"百份比排序, 百份比越高, 分數越高.

    學術:為什麼主修科裡面只計中英文及格百分比?主修科明明還有數學和通識。

    體育和音樂:體育聯會校際比賽表現排名為什麼只有那幾項?其他球類活動不比足球和籃球重要?以體育和音樂比賽表現作評分,是否真正能夠反映學校在課外活動的表現?相信大家心裡有數。

    校舍:校舍大小和學校排名有什麼關係呢?是不是學校面積大些,學生的學習表現更佳?

    師資:這個計分最有趣的地方,是年資10年或以上的教師愈多,便會加分。一般來說,官校的教師是會調任的,那代表學校裡面的年齡層面會較闊。

    單以考試表現計,地區名校的數據往往比所謂傳統名校優勝。而所謂傳統名校的賣點,其實不只是學業成績、體育、音樂表現,而是學校傳統、文化、價值觀、隱含課程(Hidden curriculum)、校友網絡等,這些是排名榜量化不到的。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那些不是所謂的名校,其學生成績增值數據其實更值得參考。

    百貨應百客,不同的學生/家長有不同需要,記著這一點,便不用太在意那些什麼排名。

    這個排名不是學術機構做的,其準則也不見得科學。用網民的說法,看這些商業網站,認真你就輸了。我花時間作解說,某程度上是幫了它們。不過,因為市場上量化資訊有限,我花十五分鐘評論,是因為他們以數據包裝得好像很客觀似的。我只是希望提醒一下大家,看這些排名的時候要留意什麼。

     

  • [三師會] 碼頭風雲

     

    葵涌貨櫃碼頭工人罷工行動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 link]

    3.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老師心裡的蘭花草

    每個人心目中的教育是什麼,或多或少受他們遇過的老師影響。當我還是中小學生的時候,印象中不少老師都是古道熱腸、憂國憂民的。他們常常會跟我們說五四運動和八年抗戰的故事,教導我們應該當一個有正義感、有道德、有承擔的中國人。 

    我的老師有的是年少時見證過抗戰和內戰的人,有的是南來避秦的學者的學生。我想,他們身為知識份子,最痛苦的莫過於眼見國家沉淪,而且那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式。我是80年代唸小學、90年代唸中學的那代人,沉淪的現在式,相信大家明白我在說什麼。 

    還記得一位老師教我們改篇自胡適新詩《希望》的歌曲《蘭花草》,歌詞是這樣的: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草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能忘

    但願花開早 能將宿願賞

    滿庭花簇簇 開得許多香

    歌詞中的蘭花草,是民國知識份子對於民主在中國開花結果的期望。這個迎接德先生的理想,是好幾代人的夢想,可是每一代人都看著它含苞待放過,無數的人嘗試用自己的血、淚,甚至性命來栽種蘭花草,卻沒看得到它開花。

     

    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怎樣的公民?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心目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為社會帶來幸福和進步。現在香港的學校教授德育及公民教育,大致上就是以此為目的。我們在德育課程中教學生要誠實、有責任心、尊重別人、奉公守法,在公民教育課程中教學生認識普世價值、捍衛自己的公民權利、克盡公民義務,為的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水平、能獨立思考的公民。

    學生自小學習幫助別人、見義勇為,大一點的學習投票、監察政府、為公義發聲,當他們進入社會,便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希望學生會見義勇為,因為我們都有惻隱之心和慕義之心,不希望會有人見死不救,更不希望有人見到不公義而視之為等閒。我們希望學生會有捍衛自己權利的意識,因為在現今的香港,實在有太多人不斷嘗試奪去我們的公民權利,例如新聞自由、遊行集會自由、普選的權利等。

    如果學生進入社會之後變成娛樂至死的梳化薯仔,又或者是犬儒主義者,當權者便能繼續溫水煮蛙。那樣,本來已經不民主的社會將會更不民主、因為沒有民主制度制衡而產生的官商勾結將會變得更明目張膽、本來已經有如風中之燭的人權和法治將會無以為繼。所謂「教不嚴,師之惰」,如果教育場景不能培養出良好公民,身為老師的,應該負一部份責任。

     

    為何反國教?

    可是,單是教是不夠的,身為教師的,也有責任為學生爭取一個更好的課程。2011至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反國教)風波,就是這樣。

    特區官員和親北京的政客說,國民教育是天經地義,只要教得好就沒有問題。如果香港是一個市民和政府有足夠互信的社會,這是對的。問題是香港市民被北京政府和特區政府一次又一次欺騙(尤其是在一國兩制和普選問題上),市民和政府之間已經欠缺基本的互信。結果,在國民教育這個涉及意識形態的大問題上,1市民完全不相信政府不會以此作為潛移默化的維穩教育工具。

    因為對手從來都不可信,所以人們才會用放大鏡檢視課程文件及政府的示範教材的細節,找出當中與中國大陸的思想政治課相呼應的地方(例如黨國不分、鼓吹國家圖騰崇拜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令反國教運動一呼百應。

    反國教運動演變成上萬人長期佔領政府總部廣場的運動,迫令政府最終宣佈課程無效,除了因為政府與市民之間不信任和課程內容瓜田李下,很大程度上亦拜香港政府和本地親北京組織(俗稱「土共」)的極左思維所賜。胡溫提過香港要加強國民教育,於是特區政府便大幹快上,置民意、學者、教育界的質疑不顧,擺出一副政治任務寸步不讓的姿態,加上土共利用公帑製作極左教材之餘,還要擺出一副階級鬥爭的嘴臉,結果令民意發酵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苞也無一個

    身為教師的,有誰不想學生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有誰不想透過教育令社會變得更公平、更正義、更幸福?眼見北方社會矛盾日深、民變始起彼落、貪腐無日無之、黑金二代蜂湧外流、二十年來政改無望;而自己的家園則溫水煮蛙、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逐漸被蠶食、說好的普選遙遙無期。不禁想起兒時老師教我的《蘭花草》:蘭草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一代又一代希望幻滅,這是何等的可悲。我唯一的期望,是不要出現路易十六式的崩潰。台灣的朋友見得到蘭花草開花,但願彼岸這邊也做得到。

     


    (百多年前,西方有人理直氣壯的反對男女平等的普選。今時今日的香港,比百多年前的西方更落後,有些人比當年的父權主義者更厚顏)

     

     

    (原文載於「我在中國」Co-China論壇周刊第100期,圖片為本blog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