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史兄、Adrian)
本集簡介:強積金的問題所在。
延伸閱讀:
通識導賞: 歐盟-和平獎當之無愧?
【2012年10月21日 - 明報Sunday Workshop】
本屆諾貝爾和平獎由歐盟獲得,全球輿論讚彈不一,不過肯定的是,這個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頒發和平獎予歐盟的原因是因為其
「在過去六十年中為促進歐洲的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作出了貢獻」。
和平的最大貢獻?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評選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宗旨是「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後來,符合這個準則的組織也包括在內。
依照這個準則,歐盟是否實至名歸?
促進民族團結友好 歐盟之內不同民族經濟、文化、人口流動頻繁,民族之間的衝突減少,兩次世界大戰陰影消除。
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 歐盟各國關係不再緊張,能夠減少國防開支。
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 歐盟在中東和非洲多個地區進行維持和平行動。歐盟在多個和平會議中扮演不同程度的角色,例如南斯拉夫、利比亞等國家的和平會議。(歐盟維和任務簡介﹕www.consilium.europa.eu)
反對的意見認為,自金融海嘯之後,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出現債務危機,這些國家極端主義抬頭,矛頭指向主導歐盟的法德兩國,而法德兩國國民亦開始認為出現危機的國家金融紀律鬆弛,才導致債務危機,成了他們的負累。如此民族矛盾重燃,歐盟難辭其咎。
....
[全文連結]
十年前,我還未加入教育界,那一年剛剛發生了七.一大遊行。這十年來,一直留意社會上大大小小的變化。近幾年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年輕人對社會問題愈來愈關注,政治充權感(empowerment)愈來強。
印象中,這幾年會主動找老師討論時事的學生愈來愈多,那是在新高中實行之前很少見的。另外,會主動參與社會服務、社運、助選的年輕人也愈來愈多。最近的感動過不少成年人的學民思潮,更是當中的佼佼者。他們都只是高中生,但做事不亢不卑,應對有道,比起很多成年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變化從何而來?我的答案是這幾年才普及的兩個東西──通識轉為必修科和web 2.0的普及。
觀察通識學生的學習過程,我看到兩個現象--
第一是多了學生問"What"和"Why"。很多以前連大學畢業生也不聞不問的議題,現在成了課程的一部份,學生自然會問What和Why,例如他們會問「為什麼會有人指香港有地產霸權?」、「為什麼李旺陽?」、「為什麼要推行國民教育?」等問題。
問這些問題的學生,不限於平日已經是名列前矛的學生,很多在舊高中制度未必是大贏家的學生,也會問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這種由課程帶來的醒覺,是個好的開始--至少學生多了動機和空間去問問題。
第二是學生開始「學以致用」。他們開始嘗試以所學的跟現今社會比較--不論是需要層次理論、三權分立、民約論、法治精神、社教化、財富再分配等,都成了他們對照校政、成長經歷、中港政治、流行文化的分析工具。
至於web 2.0的普及,包括社交網絡如facebook、用戶產生內容的youtube、blog和維基百科等,令年輕一代互通消息、組織同道者、掌握資訊和發表意見更容易。web 2.0的充權效果,由北非茉莉花革命到香港反國民教育運動,都充分展示了出來。
通識教育成了必修科加上web 2.0的興起,令這一代學生的眼界和想像空間以上一代難以想像的速度擴闊。這種民智覺醒是不會走回頭路的。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通識版]
我很少會評論通識同業撰寫的材料。這次提出疑問,是因為《爽報》流通量大,有很多學生讀者,如果裡面的通識專欄資料有問題,必須嚴肅處理,否則影響可大可小。
事緣「爽教室」的文章《2012立會選舉後 香港政治版圖預測》裡面有一張圖(圖1),解釋作者預期香港政黨在今屆立法會選舉之後的版圖。這種政治光譜圖見於不少政治學書籍,不少通識同業會利用來教授香港政黨定位。兩年前我也曾經在《經濟日報》通識版撰文介紹,後來我把相關教材放在facebook(圖2),也有同行的朋友使用了。
政治光譜圖基本上是以政治取向和經濟民生政策取向分類的,經濟民生通常分為左、右翼,而政治方面,香港的政團大致可分為親北京和支持民主(或普世價值)兩極。不同的政團的定位,大致可以其政綱和往績來判斷。雖然不同人對於不同政黨定位判斷未必完全一樣,但根據已有的證據,某個政黨比起其他政黨的取態定位如何,還是有客觀的標準的。
《2012立會選舉後 香港政治版圖預測》一文刊登之後,立即在網上熱傳,原因是裡面的圖表有不少值得議論的地方。我把其中部份疑問列出,為的不是攻擊任何人,而是希望以事論事,最終目標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全面的畫面。我的疑問如下:
1. 香港從來沒有工黨,又何來「新工黨」?這個由多個工會組成的政黨,官方名稱是工黨。(參考:http://www.labour.org.hk/)
2. 如果民主黨的經濟民生取向是屬於左右翼的中間的話,那麼社民連、公民黨和民協的定位便很值得商榷了:
i. 社民連的意識形態定位一直是強調照顧弱勢社群和均富的社會民主主義,而民主黨在勞工法例、私有化、競爭法等政策都比社民連接近右翼,為什麼會社民連從左翼走到跟民主黨一模一樣的中間?
ii. 公民黨在最低工資、競爭法、私有化,甚至外傭權益(也是勞工權益的一種)各方面的取向其實是比民主黨左的,為什麼在圖上會處於比新民黨更右翼的位置?(文章指「公民黨較傾向支持傳統自由經濟政策」,如果細心閱讀公民黨的經濟政綱,恐怕很難得出這個結論)
iii. 民協的定位比起民主黨更貼近基層,為何會處於民主黨的右方?
iv. 自由黨的經濟取向肯定是圖中所有政團之中最右傾的,為什麼它會在左右翼的正中間?(文章指「新民黨與自由黨成為親中派右翼」,是文章還是圖表有誤?)
4. 在本屆立法會各只有一席的社民連和民協也在圖中顯示,為什麼有兩席的人民力量沒有顯示?
5. 自由黨曾經在廿三條立法問題上不跟隨北京意願,而他們在選舉中仍是標榜自己是香港良心,論緊貼北京指示方面,民建聯和工聯會可說是亦步亦趨,為什麼自由黨在圖中比民建聯和工聯會更親中?
6. 新民主同盟(圖中的新同盟)主要成員本來是民主黨員,他們因為不滿民主黨在政改問題上與中聯辦秘密談判,以及其在政改問題上的立場才會退黨。那為什麼新民主同盟比民主黨還要稍稍接近親中?
提出這些疑問,是希望能引發同學思考,不會把有問題的資訊照單全收。雖然學生有獨立思考、也可以隨時參考不同資訊,但一份主流報紙上的著名作者撰寫的參考資料,對學生的影響一定比這個網誌大得多。這一點,身為老師的不能不留意。最後一句,我們不能排除那是圖表製作的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是編輯的責任,有關作者應該澄清,以正視聽。
(圖1: 圖片來源:遵理名師Keith Leung的爽教室專欄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news/20120731/117151,圖片版權屬於《爽報》。本文轉載屬評論用途。)
(圖2: 政治光譜教材。作者為本人,理論上版權屬本人僱主。)
美國疾控中心的喪屍應變指引
早陣子《蘋果日報》以「喪屍隧道」作頭條來形容露宿者和吸毒者聚居的行人隧道(註1),引來了不少批評,指其把露宿者這個弱勢社群妖魔化,鼓吹對他們的歧視。報紙在頭條用了喪屍一詞,或多或少說明了「喪屍」這個本來是流行文化的概念,已經深入民心。
有趣的是,今年五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官方網頁的災害應變指南,竟然加入了"Zombie Apocalypse"(喪屍大災難)一項(註2),內容包括萬一發生喪屍災難的時候應該如何應變,例如避免遇襲和感染、如何預備補給品、如何尋求協助等。更加耐人尋味的是,疾控中心還煞有介事的簡介喪屍是什麼,以及中心已經如何準備好應付喪屍危機等等。這個網頁一出,引起了不少討論,因為那是美國政府專責處理疾病危機的權威機構,那可不是民間惡攪(試想像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網頁提醒市民小心喪屍),有人甚至猜想會不會是真的有喪屍危機出現。當然,其實美國疾控中心這樣做其實是一種宣傳手法,希望大眾會注意面對公共衛生危機(例如SARS或者致命流感暴發)時的應變意識。
原來喪屍不單是一個流行文化概念,它還可以是一個文化全球化、公共衛生,甚至是身份認同的課題。
喪屍文化的由來--美國文化如何影響全球文化
所謂喪屍,是英文zombie的翻譯,本來是指海地一帶被巫術控制的活死人,也有說是以草藥毒害成沒思想的活人奴隸。最早的喪屍電影是1932年的 “White Zombie”,但這種巫術系的喪屍電影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
今時今日我們講的喪屍,已經不是講那種巫術弄出來的活死人,而是指會吃人的活死人。喪屍電影的真正流行始於1968年的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活死人之夜)(註3),那是一套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導演是George A Romero。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成功引起了觀眾的注意,也令喪屍片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恐怖片種。George A Romero在70和80年代,還拍了 “Dawn of the Dead” (生人勿近) 和 “Day of the Dead “(喪屍出籠),這兩套電影的評價不差,連同《活死人之夜》被稱之為活死人三步曲,三套也有重拍版本,同學最有印象的可能是2005年版本的 “Dawn of the Dead”(活死人凶間)。
另外,70年代至今比較為人熟悉的喪屍片,還包括Zombie系列(香港譯名不詳)、“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嘩鬼翻生)系列、 “28 Days Later” (28日後)系列、 “Resident Evil”(生化危機)系列等等,甚至連香港也有一套《生化壽屍》。這四十年間,大大小小的喪屍片不下數百套,由最初只有B級片(即低成本怪片)進化到不乏荷里活大製作。
1996年的經典遊戲Biohazard(生化危機,因為Biohazard在美國已被註冊,所以美國版生化危機名為Resident Evil)系列大受歡迎,令喪屍電玩遊戲長賣長有(近年最紅的包括Dead Rising和Left4Dead系列)。世界各地的喪屍電影、電玩、小說、漫畫,甚至電視劇長推長有,也令喪屍在全球流行文化中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這可以說是美國文化普及至影響全球流行文化的一個好例子。
大部份喪屍片的情節都是喪屍危機爆發之後,人類一是被感染變成其中一份子,一是因為社會制度崩潰而自相殘殺,而國際之間合作應付這種公共衛生危機失敗的情節,就是同學們熟悉的公共衛生危機--不知名傳染病爆發,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一時間找不出疾病的源頭,然後出現大規模爆發,導致大量死亡個案,與此同時,疫情令醫療系統超出負荷,社會開始對政府不信任,甚至出現社會秩序問題。現實中的例子就是香港開埠初年的鼠疫問題、1919年的流感疫情,以及大家記憶猶新的SARS。
喪屍電影的批判性以及社會含義
上文提過的喪屍片名導演George A Romero的名句是"Zombies are the blue-collar monsters."(喪屍是怪物之中的藍領階級),它們在恐怖片界別的特點有別於吸血殭屍和鬼魂之類,是以量取勝,而且通常沒有個別性格的角色。不少拍得認真的喪屍片,通常會帶有一些批判社會現象的訊息,例如《活死人之夜》批判種族歧視--警察以為黑人男主角是喪屍(在1968年以黑人做主角已經是一個突破),所以射死了他;《生人勿近》和《活死人凶間》諷刺消費主義--喪屍會走到生前常去的地方,即是大商場,在裡面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而大商場也成了故事主角們避難和補給的地方;至於《喪屍出籠》和《28日後》,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文明崩潰的問題。
不論想諷刺什麼問題都好,其實絕大部份喪屍片的主旨,都是描繪現今社會對某個階層或者族群的恐懼,通常在喪屍故事裡面,社會大眾(包括主要角色)最初都以為喪屍是行動不便的老人、流浪漢、病人、吸毒者、精神病人、暴力罪犯等處於社會邊緣位置的人,當他們突然發難襲擊人類的時候,便會造成死傷和感染。最經典的例子是《活死人之夜》裡面,女主角Brabara的哥哥見到有個精神恍惚的老人行近的時候,還戲弄她說「他們要來抓你了!」( “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 ),原來那老人就是喪屍!
另外,幾乎在大部份的喪屍片裡,都會出現對喪屍憐憫而出現的死傷。這種情節的含義是喪屍代表了一種心懷不軌的族群,他們雖然有人的樣子,但會突然間對人類社會安全造成威脅,對他們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喪屍、他者與身份認同
喪屍片的出現,有說是越戰及後越戰時代,美國社會對於所謂文明社會的信任帶來的安全感有所動搖的反應,也有說是反映了對於邊緣化族群(例如有色人種、弱勢社群、潛在罪犯、吸毒者等)壯大的恐懼。這種有人的外表卻威脅社會安全的「東西」,也就是主流社會恐懼的「他者」。喪屍彷彿成了一種沒太大罪惡感、比較政治正確的投射,讓社會主流集體發泄恐懼。製造「他者」的理論,同學可能在身份認同部份有所涉獵,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恐懼的他者就是共產黨和某些少數族裔;對於70至90年代的香港人來說,那就是新移民和「省港旗兵」(內地來港犯案的悍匪)。
至於今時今日的香港,被恐懼的他者又是哪些族群呢?這是值得同學們深思的。
(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令喪屍片正式成為一個獨有的恐怖片種。)
(改篇自同名漫畫的The Walking Dead是首部以喪屍為主題的電視劇。因為市場反應佳,現正指攝第三季。)
1蘋果日報7/8/2011報導:《道友露宿 烏煙瘴氣 冇人敢行 浪費二千萬 喪屍隧道》
(原文刊登於香港電台通識網。本文圖片為筆者所加)
延伸節目:
今集我們講一個和全球化有關的題目--英雄電影和喪屍電影這兩個比較特別的電影類型。
上半部份講的是英雄電影,包括超級英雄(Superheroes)和城市英雄片。當中涉及文化全球化、國際關係、軟實力等議題。
下半部份講喪屍片如何由小眾文化走向大眾,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市場化的過程。
延伸閱讀:
kursk:喪屍文化與通識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原文刊登於5月10日經濟日報通識版,本文標題及圖片為作者所加)
在「今日香港」的「法治與社會政治參與」部份,其中一組探討問題是「香港居民對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和形式受甚麼因素影響?」
要回應這個問題,教科書通常會列出一系列的因素,例如社會環境、政治制度、教育、個人背景、性別等等。不過,會以概念來貫穿這些因素對社會及政治參與的影響的教科書實在不多。
同學可以運動的其中一個概念是賦權(empowerment,又稱充權 )。賦權是指個人、組織或社區藉著學習、參與、合作等過程或機制等方式,從中獲得掌控自己本身相關事務的力量,以提昇個人生活、組織功能與社區生活素質(註1)。簡單來說,那是提高公民參與社會事務時的「有力感」。賦權最初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的概念,後來被廣泛用於社會工作、公共行政、政治、社會運動等範疇。
當同學思考市民在不同的社會和政治事件中選擇以什麼形式參與的時候,賦權可以是一個很容易應用的概念。以下是兩個例子:
例子一:香港人「政治冷感」?
今年的通識考試的其中一題是關於政治組織的,裡面的資料提到一個民意調查指四成受訪者認為沒有一個政黨最能代表和保障他們的利益,另外有一成二受訪者回答不知道。這可以解讀為某種政治上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正正是賦權不足的例子。
香港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只有五成多,明顯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通常至少都有七至八成)。公民意識不足當然是其中一個因素,但除了公民意識之外,市民覺得自己投票對於政府政策和施政方向是沒有影響的,令他們覺得投票沒有用也是原因之一。為什麼呢?
在真正的民主社會,投票的結果往往決定了哪個政黨能夠執政,即是決定了那一屆政府的施政方向。可是在香港,因為立法會只有一半是地區直選議席,另一半是代表了不同利益集團的功能組別議席,加上議員提出私人草案和分組點票等不合乎民主原則的限制,令立法會很難影響政府政策。至於行政長官,更加不是由普選產生的,所以很多市民便覺得投票是沒有用。這是政治參與機制上的去權(depowerment,賦權的相反)。
例子二:青少年的社會及政治參與度提高
相比起十年前,現在青少年參與社會和政治事務的程度提高了。近年的事例包括網民在討論區集資刊登報章廣告表態、中學生成立組織反對國民教育(註2),甚至網民發起抗議某名牌時裝店阻止市民在台外拍照等。青少年的參與程度提高,除了是因為公民意識提高,亦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愈來愈相信他們的行動有可能帶來正面效果。
近年互聯網和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例如Facebook)在青少年社群已經十分之普及。在互聯網未普及的年代,青少年要公開發表意見的門檻十分高,而且能發揮的影響力很有限。社交媒體興起之後,任何人發表的文章、圖片、短片很可能一夜之間全城廣傳,而且有相近理念的人要互通消息和發起行動也變得更容易,這令到包括青少年在內的網民感覺自己的行動是有可能發揮影響力的,這也是賦權的一個明顯例子。
(中學生組織反對推行國民教育的宣傳圖片)
注:
(1)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賦權
(2) 該組織名為「學民思潮」,成員全部是現屆中學生:http://scholarism.com/
參考資料:
有關賦權和社會參與的理論,同學可參考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的網頁:http://web.swk.cuhk.edu.hk/~hwong/
首頁-->教學資料庫-->Community Work-->課程資料(講座二: 社區工作價值)
無論如何,我們的節目宗旨永遠都是時事與通識教育為本,所以也不能經常做這類議題。
我們曾經有個時期做了一個「關鍵字大作戰」系列,由聽眾建議題目,我們講。「關鍵字大作戰」將會回歸,大家有什麼題目/關鍵字/議題建議,請留言。如果我們覺得合適的話,會盡量在節目裡面討論。
我們的youtube channel: http://www.youtube.com/hk3teachers
M | T | W | T | F | S | S |
---|---|---|---|---|---|---|
« Oct | ||||||
1 | 2 | 3 | 4 | 5 | 6 |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