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1-12-2011《經濟日報》通識版。
========================
「通識有冇得讀?」
這個問題我被學生、家長、朋友問過很多次。我的答案是「有的」。
所謂「有得讀」,不是指像經濟、地理般有既定課程範圍,一定要全部熟讀才能考試,而是指對不同議題的資料和作答技巧的認識。具體點說,如果同學熟悉六個單元的熱門議題的資料,以及不同題型的回應技巧,回應題目時自然會得心應手。
要做到熟悉不同議題的資料,同學可以有系統地整理各單元內的一些熱門議題,然後從課本、參考書、互聯網找尋不同的持份者意見、支持反對論點等,然後把這些資料以表列或概念圖形式記錄在筆記簿內。日積月累,同學的筆記簿內便有很多經過自己消化的資料,到了應試的時候,便不會手足無措。
舉個例子,關於「是否應該立法規管光污染」的問題,同學首先要找到基本資料,知道光污染的定義和外國的規管方式等。然後把贊成和反對的理據以表列方式寫出來:
質成 |
反對 |
l 光污染影響不少市民健康和日常生活 l 光污染破壞城市景觀 l 過量的室外照明和發光廣告牌浪費能源 |
l 五光十色的廣告招牌是香港的特色,已成為吸引遊客的賣點之一 l 制訂標準及執法困難 l 影響商戶推廣生意 |
上述的表列十分簡單,同學不需要抄寫太多資料,重點是同學經歷尋找和消化資料的過程。到了應試的時候,同學因為對於不同論點已經有印象,作答的時候根據這些資料加以擴充闡述不是難事。
同學一定會問,考試會遇到的議題有如恆河沙數,怎可能一一準備?其實同學不用太擔心。第一,一般來說,熱門的恆常議題大都可以在市面上的教科書、參考書和大家的課堂筆記找到;第二,文憑試卷二的長題目(10至12分那種),通常都會有一些資料供考生參考;第三,上述做法的重點是同學涉獵更多議題,久而久之便能做到舉一反三。
不過,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千萬不要死背坊間參考書和補習社的範文。因為題目用字和要求每次都不同,背錯文的後果可以很嚴重。歸根究底,通識科的要求不是背書,而是識見和思辯能力。
(圖是我加上去的,不屬原文一部份。有空再討論知識論的問題吧。)
參考:
考評局的「通識考評網」裡面的樣本試題、學生表現示例、評卷參考十分值得同學認真研究:http://www.hkeaa.edu.hk/dsels/tc/index.html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