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Facebook碎碎唸

     

    2012年第一次Facebook唸唸碎:

     

    關於「起底」

    今次我來講句唔啱聽既說話吧--理論上放得上網又設定為public 既野就唔算係咩私隱,人人都可以睇。不過呢個世界真係有d 人完全唔識咩叫保護自己私隱,撞啱呢d 人公開晒自己既個人資料同私密照片,大家睇咗就唔好騷擾人了,落人口實就不太好。

     

    關於D&G聲明

    果個歧視港人既「陳述」,的確係涉嫌來自海港城既實Q,但第二日仲敢出黎兇記者果個T先生又點計?

     

    關於海港城聲明

    海港城呢個星期五既聲明唔算好有誠意,但總好過冇(D&G至今仍然企硬)。海港城果個講話「只准大陸遊客影相」既西裝保安平時似係慣咗作威作福,擺出一副家丁咀臉,出口傷人。地產霸權、商場霸權,往往最具體表現就係黎自呢D作威作福既人。前線員工本身可能因為教育水平低,於是上頭叫佢乜就乜,試問冇霸道既管理層,又點會有霸道既前線員工?

    HarbourCity's status

     

    關於泛民特首初選 & 林峰攞獎

    大家似乎緊張金曲金張多過泛民初選。BTW,關於這兩件事,我一隻字都冇提過(除咗呢個post)。

     

    關於政總退伍軍人菌 

    見到政總惡菌纏身,就諗起《搵鬼信》

     

    關於IES

    如果這世界上真的有死亡筆記,考評局發明IES交六次分數的那位仁兄千萬不要上電視。


  • 如果命運能選擇

    網上已經有無數人談論過《天與地》,人寫我又寫是因為真的喜歡這套劇。

    做了那麼多年人,從未試過因為無線劇而有點眼濕濕。昨晚大結局平行時空加片尾曲《年少無知》一段,也許是有今生冇來世的例外。

    那種男人的浪漫,其實就是「熱血+友情+政治+良心包袱+生活壓力+年少既夢想+無奈的現實+缺失」。很多男人,平日做緊黃德彬,好想做陳豪,但骨子裡是林保怡,而他們面對生活和命運作弄的時候,應對的方式迥異,但一定涉及道德底線和良心包袱的問題;另外,他們骨子裡對理想和友情還有一種男性獨有的戇居而熱血執著,三條麻甩佬走在一起還是會相視而笑和享歌,我不知道女性觀眾看的時候有什麼感覺,但男性觀眾看就是有共嗚。

    「如果命運能選擇」的故事,其實和「那些年」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看著主角們不斷糾纏於過去的陰暗面和無限的what if問題,或多或少會替他們感到痛苦,所以平行時空結局令大家釋懷了--原來平凡也是福氣。

    對上一次看不跟公式而且有heart的無線劇已經是《誓不低頭》和《大時代》了。《天與地》的口碑和收視出現巨大背馳,這真的十分可惜--黃金時段的劇集已經全面都市閒情化,所以《天與地》更加值得大家珍惜。你或者會說大家為了無線出現一套稍為另類的劇集就驚為天人實在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發作,大家不看無線劇,轉看高質素的美劇日劇就行了。畢竟,香港劇集的那種本土題材,是外國劇集不能取代的,所以在大氣電波上有像樣的本土劇集真的還是值得鼓勵。

     

     

     

    題外話。網友們一直在討論這套「神劇」,它「神」在什麼地方?

    第一,它的劇本真的有心寫,很有劇力,而且是無線極罕有不跟隨師奶劇公式的劇集,例如:沒有每集出現一次的三代同堂食飯加上一個太婆主持大局的情節、沒有連處境喜劇也有的槍戰場面、沒有家族爭產、沒有每一個動作和每一個情節都要用對白交代、涉及很多師奶劇完全迥避的嚴肅議題(政治、社運、民生等)、沒有無線那種鬥氣變情人的必出公式...

    第二,雖然那是兩年前的作品,但裡面很多議題放在今天都說中了或者擦中邊球:2010和11年的多次「非法集結」、北韓、關愛(懷)基金、陸(海)豐、有會計師背景的政治人物(陶?)敗選、好像香港人網節目一樣熱血的的電台節目...

    第三,它觸及大量嚴肅議題和相關金句:政治、公義、工運、民生、反河蟹、反霸權等,這些題目可能是師奶市場的票房毒藥,但成了年輕人網民的寵兒;

    第四,中共禁播,等於曲線宣傳;

    第五,男人的浪漫。

    第六,跟劇情呼應,而且是有意思的主題曲,不像無線以往那些不能進入大家的iPhone的hea主題曲。

     

     

    連結:

    (1) 那個很多人post的平行時空加《年少無知》video: 

     

    (2) 無線罕有的把全部集數放出mytv供大家重溫,這次真的值得欣賞。(連結

     

  • 2012新年快樂

    祝大家2012新年快樂! 身體健康!

     

    (圖是網上的,bubble是我加的)

     

  • 無名者的倫理-公審?花生?葡萄?

     

    Boxing day一對男女在公園歡好,被拍了片和cap了圖放上網。一夜之間,網民彷彿又回到閃卡瘋傳的那些年.

    人家情到濃時,忍不住就在公園做,當然是太衝動。那一刻他們腦裡就是造愛,眼見視線水平四野無人就來,不知是不是喝多了兩杯,所以忘記了這個世界是一個三維空間,即是他們頭上是有人住的。

    係啊,他們是激情沖昏了頭腦;係啊,他們是在公眾地方造了,但不代表應該被拍無格片放上網,不代表大家應該把那條片和一系列cap圖廣傳開去。你把人家樣子清晰可見的激情片段放上網,人家假期過後還要上班上學,你叫人怎樣面對那裡的三姑六婆和毒男?

    很多人說他們在公眾地方「造」得出就唔怕被公開,那是他們預咗的。我先假設在公園造愛本身不是什麼有違社會主流道德標準的事,就跟食飯一樣平常。但請問大家在餐廳吃飯的食相被拍下放上網,被全香港市民評頭品足,你會覺得舒服嗎?更何況造愛本身是一件私人的事,就算他們是在公園造,他們也只是對於公園的私隠度有嚴重錯誤估計而已,而不是打算當男女主角吧。

    也有人說,那是對於他們「在公眾地方行為不檢」的懲罰。如果你認為他們應該受制裁,那就報警吧。把片放上網讓全香港七百萬人公審他們,那很正義嗎?抑或只是滿足了那種捉人浸豬籠的快感?把人家的片段放上網,結果就是無限倍放大的公審,如果當時有陌生人剛巧經過公園,那只是那人看到他們,他們所受的壓力和困擾頂多就是來自那個路人。把片段放上網,他們將承受的壓力就是來自全香港七百萬人,包括他們的熟人。這種乘大七百萬倍加面對熟人的壓力是跟他們的行為成比例嗎?*

    當然,我想很多人廣傳的時候沒想到那麼多,只是出於八掛、花生,或者葡萄。一句到尾,就是大家都有家人的,大家睇人就笑呵呵,但如果那是你的家人又如何?有知名DJ和電視主持人在微博貼上這些激情相片,他的caption還寫得懶攪笑的。他平日sell的是好爸爸形象,不知如果有一日他的兩個寶貝女兒被拍的話,他會有何感覺。

    之前講維權運動、民主運動,我常常強調的是無名者(anonymous)的力量,那是無數匿名網民透過網絡發揮足以動搖專權者的力量。這種網絡爆發力如果用在沉豬籠式公審上,那破壞力一樣可怕。「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當網絡的力量愈來愈大,大家也應該好好想一想運用這種力量的道德倫理問題。

    寫到這裡,一定會有人說我是道德佬。我想說我是同情那兩小口的,血氣方剛、年少輕狂有誰沒試過?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容許公眾地方造愛的法律反映的是社會主流價值觀,那兩小口似乎都是成年的年輕人,他們在以為是隱密的公眾地方造愛,是違反了法律,但不代表他們的私隱不值得尊重,不代表他們應該承受網絡擴展到現實世界無止境的困擾。當然,每個年代都有像前衛之士,不介意性生活展現在世人眼前。不過,在廣傳之前,先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如此前衛,以及被廣傳的主角是不是如此前衛。

    (貼這張相是想大家明白相中人跟事件中的兩小口不同之處,以及什麼時候應該share相片和影片。圖片來源)

     

    *補充:

    感謝網友Edward Wong提供資料。歐洲人權法院案例Peck v United Kingdom (2003)裡面,Peck在公眾地方自殺不遂的畫面被閉路電視拍下,而該片段被媒體公開了。歐洲人權法院裁定雖然他在公眾地方做出該行為,但因為他在那裡的行為不是一件公開的活動,而他也不是公眾人物。把片段公開令他的私人行為的曝光程度,遠超過他可以預計在那裡被一般途人看到的程度,所以裁定公開該片段是對他的私隠的嚴重侵犯。希望大家下次轉發或分享涉及他人私隱的東西時,會想起這個裁決的邏輯吧。

    Peck v United Kingdom (2003) 36 EHRR 41

    (CCTV footage of Peck in process of trying to commit suicide in a public place)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held that there was a zone of interaction of a person with others, even in a public context, which might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private life”.

    The CCTV footage was of the applicant in a public street, but he was not there for the purposes of a public event nor was he a public figure. The footage was disclosed to the media including audio-visual media. 

    As a result, the relevant moment was viewed to an extent which far exceeded any exposure to a passer-by or to security observation and to a degree surpassing that which the applicant could possibly have foreseen. Accordingly, the court considered that the disclosure by the council constituted a serious interference with the applicant's right to respect for his private life.

     

  • Boxing Day快樂

    Boxing day快樂。願各位信徒非信徒都在這個佳節感受到愛,愛身邊的人,愛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愛公義。

  • 聖誕快樂 Merry Christmas!

    祝大家聖誕快樂,過一個喜樂平安的聖誕節。

    (這棵聖誕樹是我爸媽的作品)

     

  • 復筆札記

    這些日子因為太太入院、出院、休養,所以沒心情寫。這一個多星期看著種票醜聞一單又一單、周星星挺唐、吳志森被out、小圈子選舉鬧劇、唐英年繼續真心攪gag、梁振英找來羅范這種人領軍、花園街大火,也什麼都也寫不出。太太康復情況理想,所以才有心機寫。

    看著那些離譜的種票行為,很想罵。那些人雖然只是為虎作倀,不抓出來嚴懲,以後選什麼也不會有人信了。明知大老虎不可能抓得到(就算在民主國家也通常只抓到人頭,抓不到高層,更何況是不民主的香港社會),不過抓三兩個中共代理人也是大快人心的。種票事件在民風比較強悍的社會分分鐘會釀成暴亂甚至革命,只是香港不會。

    至於周星馳挺唐,那真的很有《行運一條龍》裡面他大讚葛民輝那幕的喜劇感。他擺明是不得不挺,但又想不失霸氣,於是做一場出晒面的戲給大家看--潛台詞是「唐真的九唔搭八,大家不要當我是那些人大政協之流」,而大家因為餓周星馳餓得太久,所以還是一睇再睇。其實周星馳是否挺唐、周星馳是不是真的當唐是朋友有什麼所謂?橫豎大家都沒有權選。

    梁振英找來羅范椒芬這種人做其班子負責人,真的無話可說。只能說句,如果梁真的選上了,香港真...係....玩....完。

     

     

     

     

    我的微博account剛剛因為貼了這個而被ban了,勞煩大家來再add我吧: http://weibo.com/kurskhk

    圖片來源: 图片纪实:被“维稳”的藏人

     

     

    另外,明天星期日我們三師會有幸crossover潘小濤,在九龍城書節講國民教育。詳情如下:

    時間︰13:45 – 15:30

    地點:兆基創意書院多媒體劇場

    到時見大家。

    活動網址︰

    http://klncbookfair2011.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7109.html#uds-search-results

     

     

    最後,再貼一張圖。究竟是那個無間道給他們穿消防衫巡視災場的?那真的很有當年董太full gear落區一樣的感覺。

  • 今年的隨筆札記

     

    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回顧一下過往n年的生活。這種回顧,好像一年比一年複雜,因為每一年都是n+1年,累計可以回想的東西愈來愈多。

     

    其實這個年紀的青年(在香港,青年的定義比較闊),應該回顧的大約就是自身、家庭、事業吧。

     

    關於自身,我不斷在想,究竟人生在世,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我由小三開始想到現在。還記得小三的時候,突然有一種感覺是快樂不是永遠的,過去了的快樂已經過去,過去了的畫面、場景、人物也都會過去,而現在面對的只是無止境的未知之數和憂慮,而在將來,我還會失去更多的身邊的人,今天的快樂也會變成將來的追憶。最後,離去的人就是我,我也會變成別人追憶的一部份。到了某一天,記得我的人也會離去,最終我們全都會煙消雲散。那時候問媽媽,為什麼我會有這種難受的感覺。媽媽說,這叫做空虛。

     

    空虛?那時我沒有找到相關的對比資訊,除了家中卡式機播放的譚詠麟的歌...

     

    我問媽媽,那麼我應該怎麼辦?

     

    媽媽說,那麼你便要好好把握現在,不要虛度光陰了。

     

    後來有了信仰,這種找不到答案的不安感減退了不少。而求學階段,就是有無數的機會,也有無數的精力。那時候知道考試的遊戲規則,幻想自己是閃電戰的裝甲師,或者是反攻中的紅軍,一味的向前衡殺,就這樣衝了進大學。

     

    人生中大部份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在這段日子認識的。讀書的日子真的很愉快,愉快得不想畢業。像我這種人,好像跟講求耐性、服從、效率的社會格格不入,我這種人可能注定了不會發達。不知到了什麼時候,我正式把發達二字從我的pirority list中移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合理的生活,加上能做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當然,我覺得有意義的事,很多人會覺得沒有意義。所以,我知我的人生伴侶一定要認同我的想法,否則一定大家都痛苦。

     

    什麼是有意義的東西?大概就是我現在選擇做的東西吧。不然我早就不幹了。

     

    像我這種不安於(辦公)室的人,如果早出生十至二十年,應該沒今天的有意思。在未有internet的時代,我寫的東西只能出現在自己的日記,頂多是報紙的讀者來稿。中六的時候第一次用28K modem上BBS,我隱約感到一個新的時代要來臨了。趕得上internet的列車,找到了一個個平台,像我這種有火便狂寫的人不再是孤島。我在現實世界有1st life,在網上有2nd life,甚至在工作以外的現實世界有3rd life。而事實上,我在不同的世界是用不同的名字的。我不只滿足於在鍵盤跟我不喜歡的巨靈搏鬥,我也會在忍無可忍的時候跑出來,很多年前,因為不恥葉劉打壓大學生,所以跑到某個當年的先進團體當義工,在那裡認識了不少有意思的人。後來跟他們做過選舉,參與過好些發聲的行動。而這班有意思的人當中,不少現在還在現實世界跟巨靈唱反調。後來當了教師,工作太忙,轉而散件式走上街頭,這些出其不己的動作,完全和平理性非暴力,但得到的招呼足夠讓我更加清楚自己應該如何繼續反對。

     

    在這條不識大體的路上,遇到更多有意思的人,當中可以開名的應該是三師會兩位大哥了。

     

    其實我沒有想過,這條不識大體的路還可以走多久多遠。不過,可以走多久就走多久,可以走多遠就走多遠。人生不能幹有意思的事,那就實在太沒意思了。

     

     

    隨著年月增長,目送親人離去大概就是對於當年對空虛的恐懼的最大提醒。今年外婆離世,令我對一些事的信心動搖了。人是有生老病死的,沒有人可以避免。火化當日,我聽著道士吟唱,那節奏和幾句歌詞,還有那畫面不時重播。每個人的人生應該有自己的定位,外婆的定位就是生兒育女,照顧家庭。那我也應該好好去想一想。其實外婆臨走之前,發生過一個關於宗教的誤會,我也在誤會之下參與其中,理性上我知道那是個誤會,或者是一個有關人員的魯莽的失誤,可是感性上我抽離不了。我不知道那是不是一個逃避的藉口,但看著事情screw up,我覺得既惱且羞。我想,我在這件事上跌倒,是必須面對的事。

     

    後來,因為很多原因引致的壓力,令我身體出了毛病。那時候我不敢告訴太太,自己跑去醫院檢查。那個看醫生、做檢查、等報告的過程,是十分之恐怖的。等了兩星期去看報告,等入病房的時候,我害怕得眼都紅了,我向上帝祈禱,求祂給我多些日子,我還有很多東西未做、還有家人要照顧... 最後,很感恩那毛病是一個輕一點的問題的表徵,不過也足夠叫我以後要補重身體。人生還是要seize the day,但也應該注意健康了。我也應該對太太、家人更關心了。

     

    現在的日子其實是感恩的,我回到家中,會見到太太。其實我幾乎所有事情都會跟她說,而她也是我唯一可以什麼也說出來的人。我有很多想法、怒火、不滿、冤屈,都只是跟她說。她聽的時候不會嫌我愛牢騷,甚至會加一把咀,甚至會跟我一起行動。有這樣的另一半,夫復可求。很多時候,一個人在空想的時候,想起的都是太太睡覺的樣子、太太的音樂盒公仔、太太的電話裡面的相片和那些好得意的apps。

     

    昨天晚上,一家人一起吃飯慶祝。我提議去吃很地踎的泰國菜,大家吃得很愜意,甚至比吃自助餐更愜意,我覺得很開心。

     

    這些片段,都是繼續seize the day的動力。

     

     

    (後記:感謝太太和好友們為我安排的慶祝活動,真的感謝你們,我玩得很高興。)

     

    [私人文章, 謝絕轉載]

     

  • 擁抱退步的商台-從Hong Kong Toolbar說起

     

    安裝了商台的Hong Kong Toolbar,但不論在IE同埋Firefox都只是見到「加載中」,什麼也播不出。

    在Facebook說有這個問題,原來很多人也遇到過。他們的做法都是乾脆uninstall,不聽就罷了。商台其實知不知道問題所在呢?他們知不知道為什麼他們在現實世界和網上世界的影響力愈來愈細?

    現在網台愈做愈大,但商台還在擁抱退步,Hong Kong Toolbar有問題不處理,又堅持節目重溫要收費*。老老實實,當網上可以隨時聽到吳志森、蕭若元、黃洋達的時候,有誰會付錢重溫李慧玲或者森美節目?結果大家便索性不聽了。(陶傑的節目長期有人放上youtube,才會仍然在網上發揮其影響力)

    其實收音機節目本身是免費的,營運還是靠廣告收入。網上攪免費資訊,聽眾其實不介意聽些少廣告的,就好像聽網台和看tvb.com節目一樣。

    當愈來愈多人家中收音機壞了便不再買,改為用電腦和智能手機聽電台的網上版和網台的時候,爛的串流直播技術和不提供節目重溫真的會出事。當然,私人車輛、的士、小巴司機車主,還有上一輩還是會慣性地開收音機,可是香港有幾車主?上一輩的人數比起上網的人口,會不會隨著時間此消彼長?這些大家大概心裡有數。

    另外,數碼台(DBC)就在賣$260一部收音機... 以前的analog收音機,最靚的Sony也只是百多元便已經有鬧鐘和時間制功能,而$260一部收音機,用來收聽DBC未形成聽眾慣性的節目,有誰會付錢買?

    而且,DBC的網上版跟商台一樣,是沒有免費節目重溫的,根據網台經驗,節目重溫的聽眾數字是直播的數以十倍,希望DBC只是因為仍在測試階段,所以沒有節目重溫吧。

     


    (圖:一直Load不到的Hong Kong Toolbar)

     

     

    根據維基資料,商台有個別節目如潘小濤的《串》及骷髏會財經節目是有最近數集的免費重溫。(我上不到Hong Kong Toolbar,不知這是否屬實)

     

  • 每個人心裡都有那些年

    感謝A弟送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兩張優先場戲票。看完之後,Miss看我的樣子,說「看你應該是有東西想寫的,那就寫吧」。一直想寫,但總是寫不出東西來,如是者就想了兩個星期也寫不出什麼來。

     

    小說原著之前說過了,至於電影,那是好看的,雖然裡面向《記得香蕉成熟時》致敬的地方實在太誇張,不過整體來說,電影是好看的。看了有一種好像坐了時光機,去了一轉青春歲月時間旅行一樣。青春,原來在香港和台灣的都是一樣動人的。

     

    電影不說太多了。想說點別的。

     

    《那些年》成功,大概是因為九把刀真的寫和拍出了很多人心中的那些年。是的,每個人心裡都有那些年,很多人心裡都有個沈佳儀(電影版是把"儀"改了做"宜")。對於中學生來說,那些日子就是他們現在的生活的青蔥版本;對於成年人來說,那就是他們的回憶。

    很多人(尤其是男性)看《那些年》其實當作是一次時光旅行。裡面的少年人的熱血、天真、衝動,面對感情迷失、考試壓力,彷彿都是大家年輕時候的寫照,而很多人的少年時代,都會出現過李小華(電影沒有的)或者沈佳儀,她們代表的,是沒有實現過的愛情,那些「如果當時怎樣,就會怎樣」的遺憾、那些曾經綺麗而動人的片段、那些時候的純真而真接的想法,在經歷成年人的現實世界的人心目中,都是一世的美好回憶,這種回憶,還是會愈來愈美麗。

    《那些年》裡面的柯景騰做的事,我全部都理解。他跟天天一起回家的李小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後來無疾而終,後來卻天天跑去人家出入的地方徘徊,那種傻瓜行為,我理解;他很喜歡沈佳儀,為了不甘示弱,拼命K書,我理解;他想得太多、對於可能的結果太遲疑、不敢放膽追求,但又對於可以怎樣好好聊天樂透大半天的心態,我理解。他為了一件旁人看來不大不小的事,無厘頭地憤然放手,這樣結束了一段本來有可能的關係的心態,我理解;原著中,他跟沈佳儀劃清界線之後,很快便跟別的女孩拍拖,這個我也理解。

    我相信理解故事中柯景騰的心態的不止我一個。就是這些理解,令很多男性朋友看完之後都好像萬分感慨似的,情況就好像曾幾何時《後來》是大家在party或卡拉OK聽到都會跟著唱一樣。

    不少朋友看完之後,在blog或者facebook寫了自己的那些年回憶。我呢?我沒什麼可以寫了。

    只能說句,曾幾何時,我也經歷過類似李小華或者沈佳儀式的情節,結果都是不好意思提的。很多人看了《那些年》之後,久久不能自拔,因為那觸及了他們在青蔥歲月沒完成或者沒有完滿結局的回憶,而那是跟他們在成人世界所經歷可以分割的、還有一點赤子之心的回憶。我沒有進入這種不能自拔的回路(甚至是短路),因為當年最深刻的回憶,沒有出現上述的分割,所以沒有什麼遺憾給我去緬懷。我只是看完小說和電影之後,都不免想起當天的自己,那個還是天真、稚嫩而衝動的自己。

    要說的都說完了。如果還有什麼不吐不快的話,只好說句,今天的我是過去的教訓的總和。今天的我,在努力學習如何照顧一個家、如何去愛惜身邊人。過往實在有太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要說反省的事情實在太多。既然生命的軌跡不同,說什麼都是徒然,只希望每一個人都活得好好的。

     


    (早陣子替好友畫的插圖,那是故事裡面的兩個中學生一起望著海港說人生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