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 至死不渝的堅持-昂山素姬(The Lady)

     

    認真的說,The Lady是一個愛情故事,也是一個關於正義的故事。有什麼比禁錮一個女人,令她不能見丈夫最後一面、不能見證自己的兒子長大,更能令人明白暴政的可憎?

    朋友,即使你對政治熱不熱衷也好,我敢保證你看這齣電影會被觸動。

    男士們,帶你的女伴去看,讓她們明白暴政的可憎;女士們,帶你的男伴去看,讓他們明白愛情是互相支持、至死不渝的。

    我看的時候,鼻子一直都是酸酸的。路比桑處理得好,楊紫瓊很用心去演,劇中昂山的家人代她領諾貝爾和平獎一幕最觸動到我的神經。在囚的人得到和平獎,除了昂山,還有劉曉波。

    近代能夠令極權失敗的,往往不是武裝革命,而是道德感召和民眾和平抗爭。這一點我們要記住,可能有朝一日這也會發生在我們的國度裡。

     

    有說The Lady和緬甸被禁,路比桑說應該鼓勵人們翻版帶回緬甸。The Lady肯定也會在強國被禁,似乎大家要為內地朋友放種了。當然,現在自由行的其中一個熱門活動就是來香港看禁片、買禁書。我們作為赤色中國的南大門,還有一點用處。至於為什麼要禁The Lday?因為緬甸軍政府多年來最好的朋友就是中共,中共大手筆的支援軍政府,軍政府血腥鎮壓民主運動、囚禁反對派成員、軟禁昂山,這些都算到中共頭上了。況且,和平獎的一幕和民眾起來爭取民主的情節,實在是強國必禁的題材。

    電影完成之時,昂山素姬已經獲釋,而軍政府也承諾會舉行大選(雖然選舉的制度仍然像香港一樣是確保軍方仍有控制權),幾年前緬甸僧侶冒死上街,結果多人死傷,包括一名日本記者。大家看The Lady的時候,也論記念他們的犧牲。

    何時會有一齣講中國民主運動和維權運動的電影?六四、烏坎、西藏、香港、台灣... 也許是我想得太多了。

     

  • 紅花坂上的海 - 學運的那些年

    看《紅花坂上的海》之前,我沒看過宮崎吾郎監督的作品。《紅花坂上的海》算是很不錯,雖然大量宮崎駿元素和場面在這套戲翻炒,但至少係令人看得投入和感動,那份少年人的情懷不太造作,值得一看。

    當然,因為宮崎駿有份編劇(及改編原著)和班底還是吉卜力工作室,所以有大量宮崎駿元素是可以理解的。整體來說,這是「學運 x 夢幻街少女 x 崖上的波兒」,不過有趣之處是今次不再像之前一樣,完全抽空了日本的社會政治議題。以前宮崎駿頂多是玩暗喻,今次是明刀明槍地講了。

     

     

    注意:下有劇透。

     

     

     

     

     

     

     

    故事發生在1963年,東京奧運前一年,那是日本在戰後重建經濟和民族自信方面進入起跑線的時候。女主角當船長的父親在韓戰中被水雷炸死,韓戰對於二次大戰後的日本的意義,是他們因著歷史的巧合,成了美國的後勤基地,大量美國訂單湧至,令日本加速了經濟重建。本來日本作為戰敗國是不能擁有軍隊的,但因為韓戰的緣故,在韓戰結束後自衛隊成立,這是日本在二戰失敗後重建自尊的第一步。

    女主角的父親因為參與韓戰的後勤補給而殉職(男主角的父親身份在這裡不談了),訴說的不再是反戰精神,而是日本人如何在二戰後取回他們的自尊感的故事。

    故事講述男女主角發動了一場「佔領」學會大樓的小型學生運動,在男主角的學會房間內,牆上貼著以畫架展示的有關《美日安保條約》的報紙。《美日安保條約》觸發的「安保鬥爭」發生在1950年代沒,在這場大型學生運動中,甚至有大學生被警察打死。故事中的中學校園,也洋溢著一股學生運動的氣氛,那牆上的《美日安保條約》報紙,似乎是要說明這種火紅氣氛的時代背景的由來。

    男女主角一行三人去東京找校董會主席的畫面,到處都是東京奧運的標語,那時已經是6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發展起來,而東京奧運就是一次重新向全世界展示日本國家形象的機會,所以整個東京都是工程,那也標誌著日本走上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前奏。在那個燥動的年代,國家的經濟、外交、政治發展方向帶來了很多矛盾,也為19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埋下伏線。

    當然,故事中的學運是一個「那些年」版的學運,沒有衝擊、沒有流血,喜劇收場。1963年唸高二的男女主角,1968年發生全國性學生運動的時候,正正是大學生,也可能有參與全共鬥(全體鬥爭委員會)的抗爭行動。

    可以這樣解讀吧--故事中的學會大樓抗爭,其實是全共鬥佔領東大安田講堂事件的「那些年」投射,前者的成功其實是對於後者被鎮壓的心理補償。那個經濟起飛和左翼學生運動交雜的年代,不時會在日本的流行文化作品中出現,也許因為那是很多創作人的集體回憶。《課長島耕作》裡面的商界神人島耕作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在學生時代也參與過學運,不過畢業後便入了電器大企業,變成典型的78-80年代日本經濟最繁榮時代的代表。

    我不肯定會否過度解讀宮崎父子的意念,不過肯定的是,這次是一次風格的大改變,由抽空時代背景,只玩暗喻,變成直接使用直實歷史背景去說故事。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次也是宮崎駿參與的作品裡面少見使用了真實的城市景觀(東京和橫濱)的作品,詳細對照可參閱Arnold的《留住港口的往事》。

     


    (對照:左圖-「那些年」版的小型學生運動,右圖:東大安田講堂事件)


    (大量使用60年代實景)


    (東京奧運 - 日本經濟進入起跑線的年代)


    (兩小無猜的故事,還是能感動人)

     

    順帶一提:主題曲《別了夏天》十分動聽,有興趣可到youtube聽聽:http://youtu.be/DWRGAOZxIgE

     

  • 每個人心裡都有那些年

    感謝A弟送我《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兩張優先場戲票。看完之後,Miss看我的樣子,說「看你應該是有東西想寫的,那就寫吧」。一直想寫,但總是寫不出東西來,如是者就想了兩個星期也寫不出什麼來。

     

    小說原著之前說過了,至於電影,那是好看的,雖然裡面向《記得香蕉成熟時》致敬的地方實在太誇張,不過整體來說,電影是好看的。看了有一種好像坐了時光機,去了一轉青春歲月時間旅行一樣。青春,原來在香港和台灣的都是一樣動人的。

     

    電影不說太多了。想說點別的。

     

    《那些年》成功,大概是因為九把刀真的寫和拍出了很多人心中的那些年。是的,每個人心裡都有那些年,很多人心裡都有個沈佳儀(電影版是把"儀"改了做"宜")。對於中學生來說,那些日子就是他們現在的生活的青蔥版本;對於成年人來說,那就是他們的回憶。

    很多人(尤其是男性)看《那些年》其實當作是一次時光旅行。裡面的少年人的熱血、天真、衝動,面對感情迷失、考試壓力,彷彿都是大家年輕時候的寫照,而很多人的少年時代,都會出現過李小華(電影沒有的)或者沈佳儀,她們代表的,是沒有實現過的愛情,那些「如果當時怎樣,就會怎樣」的遺憾、那些曾經綺麗而動人的片段、那些時候的純真而真接的想法,在經歷成年人的現實世界的人心目中,都是一世的美好回憶,這種回憶,還是會愈來愈美麗。

    《那些年》裡面的柯景騰做的事,我全部都理解。他跟天天一起回家的李小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後來無疾而終,後來卻天天跑去人家出入的地方徘徊,那種傻瓜行為,我理解;他很喜歡沈佳儀,為了不甘示弱,拼命K書,我理解;他想得太多、對於可能的結果太遲疑、不敢放膽追求,但又對於可以怎樣好好聊天樂透大半天的心態,我理解。他為了一件旁人看來不大不小的事,無厘頭地憤然放手,這樣結束了一段本來有可能的關係的心態,我理解;原著中,他跟沈佳儀劃清界線之後,很快便跟別的女孩拍拖,這個我也理解。

    我相信理解故事中柯景騰的心態的不止我一個。就是這些理解,令很多男性朋友看完之後都好像萬分感慨似的,情況就好像曾幾何時《後來》是大家在party或卡拉OK聽到都會跟著唱一樣。

    不少朋友看完之後,在blog或者facebook寫了自己的那些年回憶。我呢?我沒什麼可以寫了。

    只能說句,曾幾何時,我也經歷過類似李小華或者沈佳儀式的情節,結果都是不好意思提的。很多人看了《那些年》之後,久久不能自拔,因為那觸及了他們在青蔥歲月沒完成或者沒有完滿結局的回憶,而那是跟他們在成人世界所經歷可以分割的、還有一點赤子之心的回憶。我沒有進入這種不能自拔的回路(甚至是短路),因為當年最深刻的回憶,沒有出現上述的分割,所以沒有什麼遺憾給我去緬懷。我只是看完小說和電影之後,都不免想起當天的自己,那個還是天真、稚嫩而衝動的自己。

    要說的都說完了。如果還有什麼不吐不快的話,只好說句,今天的我是過去的教訓的總和。今天的我,在努力學習如何照顧一個家、如何去愛惜身邊人。過往實在有太多做得不好的地方,要說反省的事情實在太多。既然生命的軌跡不同,說什麼都是徒然,只希望每一個人都活得好好的。

     


    (早陣子替好友畫的插圖,那是故事裡面的兩個中學生一起望著海港說人生的畫面。)

     

  • 本週推介-"那些年"和"奪命金"

    《那些人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好看。快點去看。雖然裡面向《記得香蕉成熟時》致敬的地方實在太誇張,不過整體來說,電影是好看的。看了有一種好像坐了時光機,去了一轉青春歲月時間旅行一樣。青春,原來在香港和台灣的都是一樣動人的。

     

    《奪命金》也是一定要看,杜琪峰拍出了香港這個大賭場的浮世繪,裡面大量警世對白,如無意外,會成為forum和facebook的潛力圖和潛力video。

    香港這個大賭場,人人焗賭,你沒有賭?你沒有強積金的嗎?那是政府焗全港市民賭和被金融業抽水!

    起初覺得結局有點兒不夠盡,不過想了又想,大概那正正就是杜Sir想講的東西吧--人生很多事情都是非常突然的。

    順帶一提,看完的晚上發了個很長的惡夢。早上跟Miss講,她說「你發夢投資失敗,還是夢見我係胡杏兒?」,我說不是。其實我是夢見自己是劉青雲,一個朋友是姜皓文...

    明報家明說唱主題曲的岳薇是銀河映像的新人,這一點有誤。岳薇早在2001年已經出道,當時她唱銀河影像的《愛上我吧》(http://youtu.be/oA49lIFsN9s) 主題曲「如果我會飛」(我另一首playlist十大)。 

    (如果我會飛URL:http://youtu.be/FDn-DSBi-D8)

    (水漫金山URL:http://youtu.be/IIHtHj6n748)

  • 超悶的世紀戰疫(Contagion)

     

    看了《世紀戰疫》(Contagion),簡單來說,好悶、故事乏力。在戲院看的時候,太太悶得睡著了,這可不是一般程度的悶...

    故事基本上是講一個加強版的沙士瘟疫,卡士超大,但故事裡面的伏線有頭無尾,故事虎頭蛇尾。想講恐慌卻不夠恐慌、想講家庭矛盾卻不夠深刻、想講政治卻太過淺薄、想講人性卻不能令觀眾代入、想講危機卻不能令觀眾感覺到危機、想講新舊媒體影響力變化卻說得不明所以,全部都水過鴨背,捉到鹿不會脫角。

    觀眾要求的未必是另一套爆谷片《極度驚慌》(Outbreak)或者Cult片《伊波拉病毒》(世界知名的經典港產瘟疫cult片*),但不代表觀眾想看一套大卡士悶片。要看認真寫實的,看國家地理頻道或者Discovery Channel就可以,而且肯定沒那麼悶。


    事大概只有一個亮點: 香港作為國際傳染病都會的場景(還有一條山寨菜園村)。

    香港人看《世紀戰役》,肯定不會覺得恐怖,因為親身經歷過沙士的香港人,會覺得電影拍得沒有現實般恐怖。

    不過,講到香港,奇就奇在一開始的時候他們的字幕把九龍當做一個二百萬人口的城市來計,後來的字幕又出現香港作為一個七百萬人口的城市,真的很奇怪。另外,世衛點解冇陳馮富珍的?

     

    講了那麼多不濟的地方,有一點是值得支持的,就是再提醒大家要洗手。認識我的朋友會知道,自中學在快餐店工作過之後,在洗手或抹消毒液之前我是絕對不會用手碰食物的。散場的時候,我第一時間跟太太說「嗱,我堅持洗手先掂野食係有原因架」。

     

     

    這個trailer已經是整套戲最緊張的部份.... (http://youtu.be/GSiRflEhaIg)

     

    *延伸閱讀:

    伊波拉病毒 (史丹筆記) 

  • 喪屍頭條,民粹小報

    沉迷及研究喪屍文化多年,看到蘋果出一個這樣的標題,忍不住說幾句。

    喪屍文化

    所謂喪屍,是英文zombie的翻譯,本來是指海地一帶被巫術控制的活死人,也有說是以草藥毒害成沒思想的活人奴隸。最早的喪屍電影是1932年的White Zombie,但這種巫術系的喪屍電影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

    今時今日我們講的喪屍,已經不是講那種巫術弄出來的活死人,而是指生化危機裡面那種會吃人的活死人。喪屍電影的流行始於1968年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活死人之夜),那是一套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導演是George A Romero。以低成本製作而言,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令喪屍片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恐怖片種,George A Romero在70和80年代還拍了Dawn of the Dead (生人勿近) 和Day of the Dead (喪屍出籠),被稱之為活死人三步曲,堪稱喪屍電影的經典作品,三套也有重拍版本。另外,70年代至今比較為人熟悉的喪屍片,還包括Zombie系列(香港譯名不詳)、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嘩鬼翻生)系列、28 Days Later (28日後)系列、Resident Evil(生化危機)系列等等,甚至連香港也有一套生化壽屍。這四十年間,大大小小的喪屍片不下數百套,由最初只有B級片(即低成本怪片)進化到由youtube電影project到荷里活大製作也有。1996年出品的經典遊戲Biohazard(美國名稱是Resident Evil)系列大受歡迎,令喪屍電玩遊戲長賣長有(近年最紅的包括Deadrising和Left4Dead系列)。世界各地的喪屍電影、電玩、小說、漫畫,甚至電視劇*長推長有,也令喪屍在流行文化中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

    喪屍文化有什麼特別?喪屍界的開山大導George A Romero老師的名句是"Zombies are the blue-collar monsters.",在恐怖片界別,有別於吸血殭屍和鬼魂,喪屍是以量取勝而且通常沒有個別性格的角色。不少拍得認真的喪屍片跟其他恐怖片種不同,它們通常會帶有一些社會性的訊息,例如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講種族歧視--警察以為黑人男主角(在1968年以黑人做主角已經是一個突破)是喪屍,便射死了他;Dawn of the Dead諷刺消費主義--喪屍會走到生前常去的地方,即是大商場,在裡面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Day of the Dead和28 Days Later,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文明崩潰的問題。

     


    (Dawn of the Dead 1978- 諷刺商場消費主義)

     

    對非我族類的恐懼

    不論想諷刺什麼問題都好,其實絕大部份喪屍片的主旨都是描繪現今社會對某個階層或者族群的恐懼,通常在喪屍故事裡面,社會大眾(包括主要角色)最初都以為喪屍是腦退化的老人、流浪漢、病人、吸毒者、精神病人、暴力犯等社會上處於邊緣位置的人,當他們突然發難襲擊人類的時候,便會造成死傷。最經典的例子是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裡面女主角Brabara的哥哥見到有個精神恍惚的老人行近的時候,還戲弄她說「他們要來抓你了!」"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 (片段在下面)",結果是那原來是喪屍。另外,幾乎在大部份的喪屍片裡,都會出現對喪屍憐憫而出現的死傷。這種情節的含義是喪屍代表了一種心懷不軌的族群,他們雖然有人的樣子,但會突然間對人類社會安全造成威脅,對他們仁慈就是對人自殘忍...

    大部份喪屍片的情節都是喪屍危機爆發之後,人類一是被感染變成其中一份子,一是因為社會制度崩潰而自相殘殺。喪屍片的出現,有說是越戰時及後越戰時代,美國社會對於所謂的文明社會的信任帶來的安全感有所動搖的反應,也有說是反映了對於邊緣化族群(例如有色人種、弱勢社群、潛在罪犯、吸毒者等)壯大的恐懼。這種有人的外表卻威脅社會安全的「東西」,也就是「主流」社會恐懼的他者。喪屍彷彿成了一種沒太大罪惡感、比較政治正確的投射,讓社會主流集體發泄恐懼。

     

    報紙FB化、高登化、民粹化 

    拍電影讓觀眾發泄是一回事,把真人相片刊登,配以「喪屍隧道」的頭條標題是另一回事--那是為了做標題黨吸引眼球,而把侮辱性的字眼硬套在報導對象身上。這是哪門子報格?在隧道露宿的人,就算懷疑是吸毒者也是人,他們不是食人的怪物,為什麼蘋果硬要拿他們來示眾?近幾個月蘋果日報的封面就是這般貨色,小學雞頭條如是、喪屍頭條如是,沒人說那條隧道沒有問題,但正正經經探討問題會死嗎?我知批評蘋果沒報格是多餘的,但看著一份如此有影響力的報紙FB化、高登化、民粹化,我們怎能犬儒地坐視不理。

    隊道有喪屍?找來生化部隊把他們全都殺光吧。這倒符合蘋果那種窮人抵死,應該自生自滅的極右經濟思想。

     

    參考: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1968)的經典場面:"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 

     

    *註: 曾經有段時間,我很著迷於追看外國網站的喪屍短篇小說。其實高登也不時有不同的喪屍小說,不過內容好像有點千篇一律。近年甚至連電視劇也有,HBO的Dead Walking是改篇自同名漫畫的。 

     

    延伸閱讀:

    經典再現-Dawn of the Dead (1978)

     

    活死人凶間 Dawn of the Dead (2004) (2004年的舊文)

    28日後 (2003年寫的舊文)

    我們需要小學雞A1頭條嗎?

     


     

  • S8驚世檔案(Super 8)-小鎮驚慄片法則

     

    (此段冇劇透)

    上星期睇咗Super 8 (S8驚世檔案),堅係好睇。裡面既兩小無猜既情懷,同埋論班初中生對於拍喪屍片既熱情,真係好好睇。至於劇情,呢度唔講鳥,總之唔好當係E.T.續集睇。另外,散場千祈唔好雞咁腳走,唔係走寶。

    預告片: 


    http://youtu.be/kfwmcObO9VQ

     

    (警告:下有劇透)

    我之前寫過的美式小鎮恐怖片的法則,Super 8原來都中九成。雖然係中晒咁滯,但係冇影響套戲既觀賞指數: 

    1. 小鎮是偏遠的(當然啦,不然就不叫小鎮),這樣便會叫天不應,叫地不聞。
      中!
    2. 和平的小鎮附近有危機出現,例如大企業或者政府機關進行不可告人的實驗,或者外星生物降落。
      中!外星人跑了出來。
    3. 小鎮通常有三四個警察,其中一人多數會是男主角或女主角。
      中!男主角的爸爸戲份很重,他就是副警長。
    4. 另一個主角方面,男的很大機會是科學家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專家,而女的如果不是科學家,就是青少年的母親或家姐。
      部份正確。今次也有科學家,就是他們的生物科老師。他是被軍方開除的科學家。
    5. 女主角的子女或弟妹死亡率近乎零,他們通常在片中有一定的戲份,例如在最初的時候發現危機或者在關鍵時刻幫助主角脫險。
      中!這個是當然的。
    6. 小鎮裡面不是主角的警察,死亡率超過70%。
      部份正確。警長很可能死了。
    7. 小鎮的鎮長通常是禮義廉政棍,死亡率近100%。
      唔中。
    8. 在片中曾經欺負男女主角或其家人的人、乞人憎的人、唯利是圖的角色通常都難逃一死。
      中!那幾個執行陰謀任務、殺死老師、誘騙男主角老豆的軍官和士兵真的不得好死。
    9. 片中多數會安排一個負責插科打諢和攪笑的有色人種,他通常都不用死。
      中!就是那個大麻青年了。 
    10. 危機初現的時候,通常沒有人會留意到,除了男女主角或其家人。
      中!
    11. 最早的受害者通常包括:在偏僻地方歡好的青少年、外貌普通的維修工人、足不出戶的老人等等。
      中!「外貌普通的維修工人」!
    12. 到危機出現的時候,小鎮與外界通訊已經斷絕。
      中!
    13. 浴室是最常發生事故的地方,而裡面的100%是女性。
      唔中。
    14. 主角們和一些二打六會努力逃難,而二打六之中,乞人憎的人、辣妹、蠢人、肥人、認叻的人、跟主角唱反調的人的死亡率通常最高。
      不中。
    15. 男女主角的子女或弟妹的小情人通常也是不死的。
      中!今次換了是男女主角的父親是不死的。
    16. 另外,小孩子和傷建人士多數是不用死的。
      中! 
    17. 逃亡一輪之後,二打六死得七七八八,主角們通常有三個選擇:1. 逃離小鎮、2. 解決問題(例如找解藥或打大佬)、3. 躲到救援出現為止(可能性最低)
      中!「2. 解決問題(例如找解藥或打大佬)」。
    18. 在上述的過程中,主角不免有一兩次要深入險境,例如取鎖匙、開總制、找生還者之類。
      中!找生還者。
    19. 結尾通常都看似是主角成功脫險,但結局九成九會留有尾巴,例如有餘孽未死、有漏網的感染者,又或者原來政府有更大的陰謀之類。
      唔中。

     

     

  • 異能第一戰=X-Men x Call of Duty:Black Ops

     

    (不算什麼劇透,我說的劇情基本上人人都聽過)

    看了X-men: First Class (變種特攻:異能第一戰),一如之前的X-men系列電影(三集X-men和狼人外傳),娛樂性十足,入場看也不會覺得蝕錢。

    這次其實是Professor X和萬磁王前傳,時代背景是冷戰時代的古巴危機,美國、蘇聯加上納粹餘孽大戰變種人。這種虛構故事cross over歷史的元素可以玩得很盡,尤其是當蘇聯和納粹已經不存在的時候,基本上任你點玩都得。對於美國人來說,甘迺迪時代的歷史是不平凡的,那時期美國和蘇聯陷於大戰邊緣,而甘迺迪遇刺的懸案也是美國歷史上一個大傷口。這個不平凡的年代,也是上好的電影故事來源。

    看X-men: First Class,感覺真的似曾相識,有人說像Watchmen(保衛奇俠),我反而覺得是與電腦遊戲"Call of Duty: Black Ops"(下稱Black Ops)有點異曲同工,Back Ops也是講甘迺迪時代的美蘇冷戰,也有古巴情節,中間也是加入了納粹餘孽,企圖攪出人類大災難。當然,Black Ops裡面的人們沒有超能力。有趣的是,Black Ops裡面也是有黑鳥(那隻大飛機)的,也許因為它是冷戰時期美國人心目中最引而為傲的科技產物之一吧。

     

     

    X-men: First Class的預告片 

     

    Call of Duty: Black Ops預告片

     

    Watchmen預告片 

     

  • iPhone 4與《3D肉蒲團》相似之處

     

    我沒看過《3D肉蒲團》,也沒有iPhone。你可能會問「咁你可以寫乜?」。

    雖然沒看過《3D肉蒲團》,也沒有iPhone,但我花了一些功夫搜集「用家」意見和研究坊間評論,才寫這一篇的。我可不是那種擁抱"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主義的人。

    以《3D肉蒲團》的卡士和班底組合而言,收近三千萬已經算是票房大勝。這套「劣評不絕」的成人電影,成了城中話題,很多我完全想不到會對這電影有興趣的人(包括不同性別、年齡、信仰、階層),竟然也說有興趣去看。昨天我在一家樓上cafe開電腦工作,左右兩台人,一台是正在玩Monster Hunter的男士,另一台是正在吹水的男男女女。話題竟然都是《3D肉蒲團》。晚上出席飲宴,席間也有談論這套戲,還有杜文澤朗讀高登仔看後感的youtube片段。

    我向不同的人士打聽,也看過不少評論文章,把這套戲的成功之處(純以票房而言)歸納成幾點:

    不論在網上網下、香港內地都宣傳成功;能引起話題(陰謀論來說,杜文澤立了大功,他是不是夾定的?);電影本身娛樂元素豐富。

    上述的論點已經有很多人講過,不在這裡討論。其實香港電影要賣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女性市場。不少女士竟然夠膽告訴別人她們看過《3D肉蒲團》,起初我覺得有點奇怪。做了點研究,才知原來因為《3D肉蒲團》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咸」,反而在娛樂性方面交足了貨,有女性朋友甚至說好些女士們其實是結伴去當笑片睇。另外,根據某大大的說法,它是一套反情慾的電影--這也解釋到為什麼很多男性觀眾覺得期望落空。

    這套戲的另一個吸引女性的地方是所謂的女性專用埸。這玩意原來是很有用的。女士們可以在一個感覺安全的環境「盡興」,來一晚狂歡。這與女士們玩票性質去看脫衣舞一樣,不是為了性慾,而是為了好玩。

    簡單來說,我的結論就是在電影市場,得女性市場得天下。

    另一個「得女性市場得天下」的例子是iPhone。iPhone與《3D肉蒲團》的確有些相似之處:

    1. Hardcore男性用戶不滿--不少對I.T.產品要求最hardcore的男性會嫌iPhone限制太多或者太扮野;對情慾要求最hardcore的男性觀眾,也是罵《3D肉蒲團》罵得最兇的一群。

    2. 女性用戶覺得accessible--很多女性用戶因為覺得Windows Mobile和Android等智能手機系統難以接近,iPhone的界面設計對於電腦能力不高的一般女性(no offence, 這是多年觀察的結論)來說,終於可以access了;很多女性覺得三級片不是太咸,就是太悶,《3D肉蒲團》的娛樂性和話題性終於可以吸引她們入場。

    3. 在女性社群形成風氣--電子產品要吸引到女人購買不是易事,要她們覺得身邊很多女性也用,而且討論那東西,令她們覺得「需要」買那東西才行,多年前的Palm可說是掹車邊做到,而iPhone就真的做到了;就網上和現實所見,《3D肉蒲團》在女性群體(至少是二十至三十幾的群體)中真的形成了風氣,似乎不去看看就少了什麼話題。

    4. 令她們覺得型或者過癮(又稱「生活態度」)--女性拿著一部HTC是不會覺得型的,但她們會覺得拿著iPhone是型的,而且只有iPhone機殼夠fashionable,令她們感覺像換衫一樣過癮;可能因為女性專用場的效果,好些女士會覺得看《3D肉蒲團》是一年過癮的事,又或者是表現自己敢作敢為的事。簡單來說,iPhone和《3D肉蒲團》,都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演繹生活態度的機會。


    (《3D肉蒲團》女性專用場)

     

    延伸閱讀:

    淺談3D肉蒲團的開創和缺失 (tommyjonk)

     

    後記:

    i. 不是要戴頭盔,我真的未看《3D肉蒲團》。我是會入場看三級片的,例如失樂園、斷背山、烈日當空、色戒等我都是入場看的。

    ii. 本文絕無取笑iPhone用戶的意思,更沒有暗示Android、Blackberry和Palm用戶是hardcore AV觀眾的意思。

     

  • 日本動畫中的災難情結

     

    [轉載自香港電台通識網《集師廣益》專欄]

     

    週末在家一邊工作,一邊看著電視的災情最新消息,看著城市瞬間被海嘯吞噬,還有頻臨崩潰的核電廠的畫面,不免慨嘆天災人禍之下人命的脆弱。先在此祝願災民能盡早渡過難關。

     

    從新聞台轉到電影台,電視畫面令我呆住了--又是建築物一瞬間被海嘯摧毀?原來是在播放《新世紀福音戰士.破》,故事中的城市叫做「第三新東京」,是在東京在大災難沉沒之後興建的,而故事中的巨大生命體「使徒」因為某個原因,不停侵襲第三新東京,而人類則派出有同等力量的生化機械人EVA對抗。每當第三新東京遇襲,當地居民便會跟隨警報和指示躲進避難所,過程秩序井然,不慌不亂。等到危機過去,他們便復正常生活,照常上班上學。如果不是在現實世界的新聞看到日本人如何面對災難,定會投訴動畫把日本人面對災難的冷靜和紀律說得太誇張。

     

    《新世紀福音戰士》裡面強調的大災難、毀滅、末世情節早已見諸大量日本動畫和特撮作品,這些作品通常包括幾個共通點:

     

    1. 大海嘯、大災難,或者大爆炸:

    《新世紀福音戰士》:巨大衝擊引發世界人口減半,大量沿海城市被浸沒。

    《機動戰士高達》:巨型殖民衛星墜落,引發大災難。

    《崖上的波兒》:故事裡面講的是不折不扣的大海嘯,把整個小鎮吞噬。

    《阿基拉》:整個東京被超能力兵器像核爆般毀滅。

     

    2. 巨大生命體、怪獸、超人、機械人在城市激戰:

    《新世紀福音戰士》系列、《Ultraman》系列、《機動戰士高達》系列、《哥斯拉》系列、《大鐵人17號》裡面,不乏巨大物體激戰場面,激戰過後,城市被大規模破壞,滿目瘡痍。

     

    3. 建造新的城市讓人民避難:

    《超時空要塞》:部份人類居住在內部設計成城市一樣的巨型太空船,避過世界末日。

    《機動警察》:為應付全球水位上升,把東京灣填平建立新東京的「巴比倫計劃」。

    《新世紀福音戰士》:建築在箱根的第三新東京,本身是個「要塞都市」,居民可隨時避難。

     

    上述的作品大都屬於經典級數,當中反映的末世和災難情結都有其文化根源。不論是巨大災害還是巨型物體激戰,其帶來的效果都是有如大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的大規模破壞。動畫和特撮片中的建築物(尤其是東京的地標)倒塌的畫面出現過無數次,這些情節反映的,可以解說為日本觀眾的歷史記憶--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以及無數的小規模地震的經驗。另外,日本文化對於核爆的情結,也不難從動畫作品中看到。

     

    展現災難和末世的情節的文化產品與社會大眾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互為因果。簡單而言,就是該文化的主流經驗和觀念會被挪用為文化產品的情節,而文化產品也會建構社會大眾的共同經驗和觀念。日本動畫和特撮片裡面的怪物通常是逐個進迫日本本土的,而故事中的主角就會在日本本土迎戰,就好像海嘯一樣,一次又一次突然襲擊這個版塊邊緣的島國,當地人民也真的一次又一次勇敢面對這些劫難。

     


    (圖片來源:178.com)

     

    延伸閱讀:

    《日本動畫瘋:日本動畫的內涵、法則與經典》/Patrick Drazen著/李建興譯/大塊文化

    《電視與文化認同》/馬傑偉著/突破出版社

    《流行文化社會學》/高宜揚著/揚智出版社

     

     

    [轉自香港電台通識網,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