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 G.I.Joe雜憶

    小時候(即是80年代)最著迷的兩套美國卡通是變形金剛(Transformers)和義勇群英(G.I.Joe: A Real American Hero)。變形金剛出現的時候(80年代初),家境比較差,所以沒有任何變形金剛玩具。到了G.I.Joe上映的時候,已經是80年代後期,家境好一點,家中有幾件G.I.Joe玩具,那是童年的美好回憶。

    G.I.Joe的故事很簡單--有一個叫做「毒蛇黨」的國際恐怖份子組織,攪很多高科技陰謀,想要控制全世界。他們的奇招包括製造控制天氣的裝置、建立令全球電子儀器失靈的裝置、細菌武器、把神經毒素加入香口膠和牙膏分銷全世界、搶美國金庫、發展太空武器等。於是美國成立了G.I.Joe這支特種部隊來對付他們,用今日的說法,他們是反恐特種部隊。
    印象中毒蛇黨最成功的一次行動是佔領華盛頓,不過很快便被擊退。而其他的陰謀,全都是功敗垂成,被G.I.Joe收拾。
    G.I.Joe電視版有幾個有趣的特徵:
    1. 裡面的人是不會死的,不論是忠奸、不論是大佬還是二打六,無論槍戰多激烈,他們都不會中彈。很多時候,大佬們到最後都像成龍電影一樣,是要以拳腳功夫對抗。

    2. G.I.Joe上映的時期是列根推出太空武器計劃的時期,也時是美蘇軍備競賽如火如荼的時代。G.I.Joe裡面雙方出動天馬行空的高科技武器,是有其時代背景的。不過,有趣的是毒蛇黨其實不是完全象徵共產陣營的,因為在故事裡面,蘇聯是有他們的反毒蛇黨特種部隊的,在某幾集美蘇的反恐精英甚至聯手對付毒蛇黨。
    3. 毒蛇黨的軍隊制服、武器、甚至主要角色的設計,很明顯是來自納粹德國的。毒蛇黨首領有點神經質,但手下不缺軍事、科技、情報專才,而且對他唯命是從,不過身邊權臣各懷鬼胎,不時會自把自為,各自擴充勢力。那有點似希特拉和戈林、希姆萊的故事。
    4. 小時候會問,毒蛇黨能夠造出美蘇兩國也做不出的高科技武器,又能有自己的軍隊和兵工廠(甚至有自己的地鐵送工人上班!),又能夠躲起來,他們的科技和財力從何而來?後來的G.I.Joe電視電影提供了答案--原來毒蛇黨背後是有一個躲在大雪山裡面的神秘物種(類似是人類,但使用生物科技用得出神入化,可以以合成出生物飛機、孩彈)支持。
    變形金剛和G.I.Joe都拍成真人版電影(G.I.Joe: The Rise of Cobra),對象觀眾大既是我這類不太年輕的男性吧,的而且確,對我這一代人來說這兩個電影版都有其吸引力,不過可惜的是,我們不期然會把小時候看的卡通版和現在的電影版比較,很容易會感到失望。希望G.I.Joe不會令一班粉絲失望吧。
    .
  • 公路人盾其實是抄李修賢的

    警察指令市民連人帶車做人盾,草菅人命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不過他們也只是抄橋 - 李修賢廿年前的電影《鐵血騎警》已經有這一招 - 交通警察把車停在高速公路上,讓非法賽車撞上去。

    當時我看的時候覺得匪夷所思,警察怎會如此草菅人命?這恐怕侮辱了我們的香港警察了。


    (此cap圖獻給昨晚指揮行動的警察)

    點知,現實世界的警察可以比電影中的更離譜--李修賢停在公路上的車是私伙的,而車上當然是沒有人喇,撞傷撞死的是非法賽車的人。現實世界的香港警察,是指令市民連人帶車留在公路上,讓無辜市民承擔被撞死的風險。

    真的匪夷所思至極。

    《鐵血騎警》的瘋狂片段,youtube有片睇:

    .


    Tags: movie | politics | society

  • 我的電影tag

    這是在豆瓣網copy出來的電影標籤(link: 我的豆瓣首頁)。原來經過多年累積,已有整版的tag,就是憑這些tag,豆瓣網會推介我可能有興趣的電影,因為貼出的tag太多,被提醒原來會在subscription洗大家版,所以只貼出常用的tags。下期預告:讀書tag。

    George_Romero  Horror   StanleyKubrick   cult    horror   zombie   喪屍    戰爭   楊德昌   歷史     爛片    獨立電影    爱情    奥斯卡    传记    大陆电影     德国电影    动画    独立电影   杜琪峰    二战      法国电影    反乌托邦    港產片    港片    韩国电影    黄秋生   活死人系列  纪录片    纪实     僵尸    教育       惊悚   经典   警匪    警匪片   剧情   康城影展    科恩兄弟    科幻    恐怖  恐怖片   烂片    励志    历史    美国电影    女性    彭浩翔     情色   邱禮濤   邱礼涛    全度妍   人性    人鱼朵朵   日本电影    日本动画    日本電影     台湾电影    同志     王家卫    王家衛   韦家辉    文艺  无厘头    吴宇森      武侠    舞蹈   香港电影   香港電影    徐克   许鞍华   许秦豪    悬疑    血腥    杨德昌    英国电影   游戏改编    許鞍華       战争    张艾嘉    张爱玲      政治    中国电影    中华民国      周星驰    周星馳    宗教    韓國電影 

  • 「南京!南京!」好赤壁

    看了《南京!南京!》。

    我的第一個感覺是--「拍赤壁呀大佬?」

    第二個感覺是--「陸川(導演)呢次掂硬喇。」

    注意:下有劇透

    整個故事帶出了幾個訊息:

    有些國軍留下來反抗日軍,打巷戰,弄得日軍風聲鶴唳,間接導致了屠殺戰俘(這也是日本右翼的其中一個說法)

    日軍主要是殺戰俘,而不是平民(這也是日本右翼的其中一個說法)

    日軍指揮官(畫面中的將軍是誰沒有交待)似乎是想維持軍紀,因此用心良苦建立慰安所(這也是日本右翼的其中一個說法)

    慰安婦原來真的是自願的(這也是日本右翼的其中一個說法)

    招募中國慰安婦其實因為日本慰安婦人手不夠(這也是日本右翼的其中一個說法)

    「中國的舒特拉」拉貝先生變了個窩囊廢(看看南京的拉貝紀念館、《拉貝日記》和網上的文章便知道南京!南京!如何矮化了他)

    至於很多人議論的「從一個有良知的日本軍官視角出發」的問題,反而不是問題。因為南京幾十萬日軍,總會有為殺戮而慚愧的,有違反軍紀放生戰俘的也不出奇。我想陸川拍「南京!南京!」不是要煽動民族仇恨,而是要以販賣人性矛盾及非官方觀點來得到賣座成績。

    為什麼我說他是在販賣人性矛盾及非官方觀點?如果拍得接近史實一點(尤其日軍高層立場以及拉貝事蹟),故事裡面的所謂人性矛盾位便來得合理得多。「南京!南京!」給我的感覺是為了故事好看,什麼也可以改,史實可以不理,就像赤壁一樣。為的是什麼?是賣座。在大陸,拍一個畫面和故事處理聰明,但立場跟官方迥異,而且不顧史實玩弄悲劇元素的歷史大事件,賣座是不出奇的。

    其實把歷史事件改編成耐看的電影故事是無可厚非的,不過,若要處理一些不太久遠,尚有倖存者在生的民族悲劇,對史實的尊重是必須的,那是對生者和死者的尊重。

    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去增加導演發國殤財的收入。

    最後,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唐先生為什麼無啦啦要打靶?這一段真的夠無厘頭了。


    延伸閱讀:

    《南京!南京!》VS《拉贝日记》谁在讲述史实?

    不太關事的後話:

    海報上那些一字排開,好不英氣的國軍,原來是要阻塞其他潰散的國軍,而不是日軍,還要有人慘死。司令唐生智離開南京,留在南京的國軍崩潰,這的確是史實。

    http://www.njbg.com.cn/firstpage/news1/syylxw/200904/W020090415396016562477.jpg

    **********

    下篇一定要寫的:

    豆瓣大屠殺(最近一班豆瓣死難者遺屬開始聚集起來了)

  • 是什麼殺死了愛情 - 浮生路

    先前說過,浮生路(Revoluationary Road)不是情人節電影。

    Yahoo! 電影

    十年前剛畢業,看了美麗有罪(American Beauty),裡面的情節一直揮之不去。十年後步入壯年,看同是Sam Mendes導演的浮生路,震撼竟然比十年前更大。

    由電影開始直至結局的一刻,我的心都一直在狂跳。銀幕上迪卡比奧和琦溫斯莉說過的話,全都是這陣子深深地困擾著我的問題,裡面的對白,怎會那麼熟悉的?

    劇中的精神病者雖然是個功能性角色,用來給予空間讓觀眾消化判斷是否同意這對夫妻的想法。他好像國王的新衣中的小孩,說出了各人心裡的陰暗處,那肯定是最不好聽的說話。

    銀幕上這對夫婦,可能可以互相造就,到了最後,互相毀滅。

    本以為是天生一對,本以為那是不平凡的愛情,被什麼殺死了?是現實?是社會價值觀?是天性?是自以為是?

    要走不普通的revolutionary road,需要的是什麼?既然路不好走,怎樣走才不會粉身碎骨?

    散場,深深嘆一口氣,良久不能釋懷。

    既然是寫電影,責任上應該給個評價:故事差不多滿分,導演差不多滿分,演員滿分。以戲論戲的話,一定要看,不過不要在情人節看。

    警告:下有劇情

    是什麼殺死了愛情?

    是琦溫斯莉受不了沉悶的Desperate Housewife生活?

    是迪卡比奧的事業轉機?

    是他們的信心不夠?

    是他們的太有信心?

    是社會價值觀?

    是他們的兒女?

    是他們太聰明?

    是他們太自負?

    是他們不懂珍惜家庭價值?

    是琦溫斯莉太情緒化?

    是迪卡比奧不夠忍讓?

    電影結尾的老夫婦那一幕。完完全全是John兄的那一篇所說的[連結]。

    連結:
    wikipedia

  • 波兒的未成年愛情隱喻

    前言:大師的作品,人人有不同的解讀,若閣下不同意小弟的過份解讀,請勿打頭。

    警告:內有完整劇情。

    崖上的波兒(下稱「崖」)的藍本跟人魚公主有一點點相近,大家應該不會反對,不過崖是未成年romance-free版本,而且是happy ending。

    可能因為做青少年工作的關係,看崖的時候,直覺連繫到童話故事以外的隱喻。

    話說波兒本來是懂魔法的人魚(劇中的婆婆說她是人面魚,會帶來海嘯),因為好奇到游到海岸,遇到意外,被男主角救了,而且吞了他一滴血,於是能夠變成人的樣子。

    她被父親(居於深海的人類科學家)帶回海裡,然後她逃走,誤把能夠帶來世界末日的保險庫打開了,她逃到岸上跟男主角相認,可是同時整個小鎮都被上升了百米的海水淹沒了。

    男孩的行船的爸爸生死未卜,而媽媽則把男孩和波兒獨留家中去救老人院的院友。於是兩小口便決定自己撐艇去找媽媽。

    波兒的爸爸想帶走波兒,可是波兒的媽媽(用西方的神話說法應該是大地之母,用東方的說法應是觀音菩薩)決定讓以一種古老的魔法成全波兒,即是:

    讓她得到一個男孩的愛,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類,不過代價是放棄魔法,而且如果男孩不再愛她,她便化為泡沫。

    後來,男孩和波兒的母親討論之後決定讓兩小口決定要不要使用這魔法,結果當然是Yes,然後結局。

    這個故事,對於我們來說,其實熟口熟面,只要把人物對照就可見一二。

    劇中角色

    現實對照

    男孩

    少男

    未變人之前的波兒

    未見世面的家中小花

    變成人的樣子的波兒

    家中小花成長的摸索階段

    變成真正人類的波兒

    轉化成為成人的家中小花

    男孩的父親

    因要經常外出工幹而在家中缺席的父親角色

    男孩的母親

    獨力照顧少男的母親

    波兒的父親

    負責撫養女兒的單親父親,對女兒嚴格管教

    波兒的母親

    因為分居而缺席的母親角色

    根據此對照重組整個故事的話,不難條順一個香港的少男少女故事。

    一個平凡的年輕人,父親長期外派,母親管教比較自由放任,他認識了一個出身中上層的少女,由嚴厲的父親管教,不吃人間煙火,少男少女兩小無猜,無視世俗成人世界的考慮,走在一起。

    男孩帶女孩回到家裡,寬鬆的母親沒太大反應(甚至遇上大災難也沒想過要打給對方家長),到了後來女孩的父親找上門,攪出了軒然大波,拿兩小口沒辦法。後來,需要找來已經分居的母親來擺平事件,兩位母親開閉門會議,決議兩小口前途,雙方父親還是缺席,最後決定讓兩小口自己選擇是否用那最後的魔法。

    「讓小女孩得到一個男孩的愛,成為一個真正的女性,不過代價是放棄她的童話世界,進入成人世界。如果男孩不再愛她,她也回不了頭,不能再做小女孩。」

    兩個年輕人,怎會想到太多現實的問題,作出了not-so-informed choice(等於劇中的男孩選擇是否讓波兒變人,他不會想到家中怎樣撫養沒有了魔法的波兒),兩小口就住在男家,由男方父母負責他們的生活。

    不要笑得太早,現實世界中,因為愛情迷失心性,未成年便住在小男友家中,由未來奶奶照顧的少女的故事並不是罕見的。

    我想,成年人在看到崖的結局的時候,也會問一個問題,就是波兒在男孩家中生活,他們如何過日子?

    可能性有二:一,是男家照顧她的生活;二,是變了人類的她跟她的科學家父親回水底生活,有空便回來探男孩。

    另外,成年人會問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波兒長大之後變了港女,又或者男孩見異思遷,討厭她了,她豈不是變成泡沫?

    可能劇中的「愛」,可能是指廣義的愛,包括友情親情,而不是獨佔的愛情;也可能是他們的愛,真的可以是永遠的。

    不過,如果那是指廣義的愛,為什麼波兒一定要得到男孩的愛,而不是任何性別的愛?難道宮崎駿不想鼓吹同性愛,害怕令兒童把同性的愛看成三文治般隨便?

    當然,由小女孩變成成人,中間的過程是怎樣的一回事,觀眾們可以有不同的想像。

    當然,看童話故事,不要想得太現實,正如我們不會問白雪公主的王子會不會變查理斯王子一樣。

    請勿打頭。謝謝。

    後加的延伸閱讀:

    Jacky: 解讀波兒解讀
    Calebmyrock: 崖上的波兒,2008
    黃世澤:用x光社邏輯去解讀崖上的波兒
    林忌:崖上的膠人
    庫斯克:波兒的未成年愛情隱喻
    yamyuen: 今天大年初一, 睇了崖上的波兒 (Ponyo on the Cliff by the Sea)
    阿藹:《崖上的波兒》中的 embracing love

  • 曱甴求上天寬恕 - 地球停轉日

    注意:下有劇情

        

    這個2008年版的地球停轉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令不少人失望了(除了奇諾李維斯的死忠fans),本來以為2008年版會比1951年版進步-1951年人類仍未上過太空,科技比現在的落後得多,可是現在拍出來的故事比當年更不合情理...

    令人不愉快之處:

    1. 跟1951年版一樣,科學家接觸外星人完全不用穿保護裝置,即使是解剖的時候,也只是跟CSI的醫生一樣裝束,彷彿外星人一定沒有病毒似的。諷刺的是,2008年版的國防部長提及印加人被西班牙人征服的歷史,她不會不知道令印加人的滅亡的正正是西班牙人帶來的天花病毒。

    2. 1951年版的外星人來到地球,至少想到美國不讓他接觸全球領袖,也可以透過召集全球的科學家來宣佈他們的指示,要求全球領袖遵守;今次的外星人只是跟美國國防部長談了幾句便決定消滅人類,似乎太兒戲。如果他認為不需談判,根本就不用派一個合成的型男來跟人類接觸。

    3. 植入式廣告太突兀了--世界頂尖專家用的電腦,要給你看Windows Vista的開機畫面(或是screensaver?);女主角執拾行裝,要給你看到1秒的LG手機上的商標特寫;奇諾約另一個外星人的地方是麥當勞不是問題,不過可否不給那個大M字商標整整1秒的畫面,之後還重覆提及麥當勞的名字?

    4. 女主角不斷為人類跟奇諾李維斯求情,在片中不同時間不斷地說"We can change." 這句話聽了幾個月,有點悶。

    5. 結局... 唉... 感覺好像導演拍到冇心機拍咁...

    公道點說句,這版本不是沒有令人愉快之處:

    1. 奇諾李維斯講了很多中文,對華人觀眾來說,娛樂性 x 1000 ... 不過既然他是外星人,其模擬人類說話的能力是預先設定好的,他不可能說中文說得那麼差吧。(其實片中那華人的中文也說得奇奇怪怪的)

    2. 奇諾李維斯好型。

    2008年版的基督教隱喻十分明顯:

    挪亞方舟:外星人在消滅人類之前,帶走了大量動物。

    亞伯拉罕與被天火消滅的所多瑪和蛾摩拉城:女主角(亞伯拉罕)努力說服奇諾李維斯(上帝)人類能夠改過,不要消滅他們。

    耶穌:奇諾李維斯是外星人化成的人類(道成肉身),來宣告他們將消滅人類(天國近了),要求世人認罪改過。

    跟1951年版明顯不同的是,1951年的外星人當人類是一個文明看待,有相當的同情心。2008年版的外星人,當人類只是農田的害蟲般看待,人類對地球有害,便消滅人類,對人類的感情、性格和文化沒有什麼認識,就好像你消滅曱甴之前不會問他們好不好一樣。有趣的地方是有一天你看到曱甴哭著跟你說他們也有父母子女,最後感動了你...

    其實這個隱喻頗為反信仰,人好像曱甴一樣求上天寬恕.... 算吧,只是娛樂片一套。

    延伸閱讀:
    地球停轉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早陣子寫的介紹,有新舊兩個版本的trailers)

  • Class Consciousness - 我不賣身,我賣子宮

    看了<性工作者2: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下稱<我>),原因是劉美君因此片成為金馬影后,入場是為了看她的演出。

    跟第上集<性工作者十日談>一樣,<我>處理性工作議題時的手法帶有輕量的黑色幽默。上次的故事說的是由男女公關到至男女企街的性行業。<我>只集中講本地企街(劉美君),以及一個懷有香港丈夫的遺腹子的內地女人(黃婉伶)的故事。兩者的平衡對照某程度上貫徹了片名「我不賣身,我賣子宮」,不過一個是短期的(15分鐘),另一個是長期的(一生),同樣不涉感情。

    在劉和黃的週圍的幾個角色,包括保險經紀(黃秋生)、攝影師(森美)、記者(梁靖琪)、修女(董敏莉)、嫖客等,對兩者的看法出入很大,很大程度上帶有不同的階級意識。

    攝影師森美在開場的時候,混在一班中年地盤散工中間,手中拿著的不是馬經和東方,而是Georg Lukács的"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一書,被眼利的經紀黃秋生發現。後來,森美和記者女友梁靖琪做劉美君的故事,就是站在社會主流的角度去看她,不可避免地顯得抽離和高高在上。

    「我冇做過你老公」是片中企街的口頭憚,對她們來說,平常婦女跟她們水火不容,就是因為他們的工作衝擊婦女的家庭價值。這個主流觀點,延伸至一眾內地女性,不論是性工作者,還是二奶,抑或正室。

    故事對兩類人毫不客氣,包括北上找個可以當自己女兒的人結婚的中年男人、一心博取居留權和利益的內地女人,兩者的關係幾乎只建基在性、生育和利益之上,沒有感情,當中出現無數不美麗的誤會,衍生無限社會和家庭問題。導演邱禮濤對他們不客氣,當中也不可能沒有其本身的階級意識,不過沒有感情甚至是不誠實的婚姻交易,的確是值得探討的一個社會問題的根源(也許我這樣寫也存在著階級意識)。

    說回得到金馬影后殊榮的劉美君,她的演出的確是好,投入而有感染力。她演一個企街的「毒姑」,思想比簡單更簡單,有其本身的過去和創傷,長期依賴白粉脫離痛苦,混沌的過日子。她的某些執著,在我們眼中是迷信,可是到了最後她見到想見的那個人的時候,觀眾都不敢笑她迷信,只會同情她。她的不幸故事,在這個廿一世紀看似荒謬,可是在上一兩代,這些不幸是常見得很的(至少我聽到這樣的故事不下十數個,全都是從父母和親戚處聽回來的)。

    <性工作者十日談>的結局,令本來全片的黑色幽默感減輕了不少。相反,<我>的故事本來十分沉重,到後來柳暗花明又一村,尾段有少許「玩野」和失控,不過這也是邱禮濤的特色...

    想了又想,片中森美偷拍劉美君,相片中的劉美君由被凝視的客體變成了主體,讓觀眾代入被凝視者的角度看我們這些凝視者。我們「以為」劉美君的身世應該是怎樣怎樣的,結果原來又不是那樣。到了最後,森美這個凝視者選擇了把劉美君的故事重新包裝,以光明取代陰暗,換成一個愉快的擬像,這何嚐不是邱禮濤本身的代入?

    延伸閱讀:
    邱禮濤的解說@hermanyau.com

  • 共匪奪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正在看金馬獎頒獎典禮。

    最佳男主角...

    谷子地同志!!(即是張涵予演的解放軍英雄)

    不看金馬獎,根本沒想過<集結號>可在台灣上映。

    演國共內戰和韓戰的共匪功臣的角色的張涵予,奪得金馬獎最佳男演員!

    我想到四個字:釋出善意。

    讚頌解放軍英雄的電影也可登金馬獎殿堂,講台南年輕人談戀愛的<海角7號>未必能在大陸上畫?

    人家連你的歌頌共匪的電影也可接受,你仲想點?

    不過,這只能說明人家中華民國已經是民主國家了,其他的都是我想得太多。

    (其實我是喜歡<集結號>的,在這個年代共匪也不是什麼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