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s

  • 戴卓爾夫人光譜測驗

    遺民看前首相

    昨晚聽到電台報導說戴卓爾夫人死訊,立即在Facebook貼了一張82年她訪問香港的圖片,我的留言是”She left us, again.” 其實作為一個持BNO的遺民,我對她的印象十分複雜。 

    小時候對她的第一印象,已經是她在人民大會堂仆倒那一幕。當時我還小,不太明白什麼是中英談判,我只知道首相去跟鄰國總書記談判。小時候認識的書記,是校務處那位,我不明白為什麼她要去跟鄰國一個書記談判。從大人口中得知,戴卓爾夫人去談判失敗,失了心神所以仆倒,自此之後,周圍的大人都在說「大鑊喇,大陸要收番香港!」 

    長大之後,聽說她外號「鐵娘子」。我想,她把香港丟了,鐵什麼娘子呢?後來,多看了一點歷史,知道她的外號是因為她強硬的政治和經濟路線而得到這個稱號。至於中英談判,那可真的是一場沒有天時地利的大災難,無獨有隅,鄧小平的外號是「鋼鐵公司」,鋼比鐵堅硬,唉,其實想起中英談判就不好笑。 

    戴卓爾夫人是否出賣了香港?從現有的史料看,似乎那是必然的談判失敗結果。而事實上,香港是英國在十一億人口中國旁邊境上一小塊飛地,中國堅持要收回,英國基本上無可奈何。不過,由《中英聯合聲明》到《1985年香港法案》,以至往後的民主進程來看,似乎香港人的死活並不是英國人關心的事情。六四事件後,中共頒布修改得更保守的《基本法》,基本上已經預告了香港人不斷被搬龍門的悲劇。英國拿著那份《中英聯合聲明》,涉及的只能是大原則問題,而中共在大原則底下把《基本法》細節曲解,落到今日這個田地,英國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的。 

    光譜測驗

    現在關於戴卓爾夫人的功過爭議,其實是左翼和新自由主義經濟論述的爭議。有些人覺得她強硬對付工會、進行私營化、削減福利、撕裂社會,是千古罪人;相反,也有人認為她果斷改革當時高度國營化的經濟,令英國從經濟低谷復甦過來,應記一功。大家怎樣評價戴卓爾夫人的功過,某程度上是評估自己經濟意識形態的一個有效測試(假設有做足功課了解史實的話)。

    戴卓爾夫人的經濟政策,主要是把蝕本的國營企業私營化、削減福利政策、減稅和改以貨幣政策調控經濟。這些政策很明顯是受佛利民和海耶克學派影響,減少過度的政府干預(尤其是國營企業)。從經濟增長和失業數據看,政策成效是明顯的,戴卓爾夫人連任三次,也說明了她的政策得到民意肯定。 

    戴卓爾夫人的政濟政策不是石頭爆出來的,而是回應了當時政治經濟局勢--沒有一池死水的國營經濟,就沒有那種民意授權。當時美國也有相似的時代背景,強調財政政策調控經濟的凱恩斯學派被用到像抗生素一樣,令經濟出現抗藥性,列根就是在這種經濟低迷的狀態下上台,推行供給學派經濟學政策。戴卓爾夫人那句"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堪稱為右派經濟學的金句,與列根的"In this present crisis, government is not the solution to our problem; government is the problem"齊名。 

     

    新自由主義病變

    戴卓爾夫人的經濟改革政策很具爭議性,左翼人士認為她的政策令社會撕裂,過度神化市場力量,私營化令大批工人失去鐵飯碗,而右翼則視她和列根為神明。後來,她和列根的經濟理念被統稱為新自由主義,即使是往後的工黨政府和克林頓政府,基本上也是跟隨這條路線,只是作出些少的調整。 

    因為她和列根,新自由主義贏得了經濟意識形態的意念戰爭(war of ideas),政府部門私營化、減少市場規範成了潮流,這可以說是回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可是當新自由主義無限伸展到某些範疇,政府連基本的監管角色也放棄了,市場就出現了病變,助長無限制的尋租行為,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金融體系,在欠缺有效監管之下,金融企業的評級制度、風險管理失控,演變成2008年的金融海嘯。

    另外,把與基本民生無關的國營企業私有化的確能提高經濟效率,但當私營化欠缺有效的競爭政策或安全網的話,往往會變成新的企業霸權,又或者令有需要者得不到服務,反而對民生有負面影響,例如醫療保障、教育等等。香港的例子大家應該毫不陌生,例如領匯、東西隧、直資學校、貨櫃碼頭等等。

    當年的經濟顯學成了貪婪病變幫兇,一如當年英國福利政策和美國的凱恩斯經濟政策失效一樣,需要制度性的調整,市場才能更有效率和合乎公義地運作下去。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的要義本是如此,不斷在最左和最右的無極之間調節。 

    她是20世紀的重要人物,這是肯定的。很多人在Facebook加上一句”R.I.P.”,我沒有這樣做。畢竟,我真的對她的印象實在複雜。

     


    (圖:1982年戴卓爾夫人在香港)

     

  • [三師會] 碼頭風雲

     

    葵涌貨櫃碼頭工人罷工行動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 link]

    3.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老師心裡的蘭花草

    每個人心目中的教育是什麼,或多或少受他們遇過的老師影響。當我還是中小學生的時候,印象中不少老師都是古道熱腸、憂國憂民的。他們常常會跟我們說五四運動和八年抗戰的故事,教導我們應該當一個有正義感、有道德、有承擔的中國人。 

    我的老師有的是年少時見證過抗戰和內戰的人,有的是南來避秦的學者的學生。我想,他們身為知識份子,最痛苦的莫過於眼見國家沉淪,而且那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式。我是80年代唸小學、90年代唸中學的那代人,沉淪的現在式,相信大家明白我在說什麼。 

    還記得一位老師教我們改篇自胡適新詩《希望》的歌曲《蘭花草》,歌詞是這樣的: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草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能忘

    但願花開早 能將宿願賞

    滿庭花簇簇 開得許多香

    歌詞中的蘭花草,是民國知識份子對於民主在中國開花結果的期望。這個迎接德先生的理想,是好幾代人的夢想,可是每一代人都看著它含苞待放過,無數的人嘗試用自己的血、淚,甚至性命來栽種蘭花草,卻沒看得到它開花。

     

    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怎樣的公民?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心目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健全人格的公民,為社會帶來幸福和進步。現在香港的學校教授德育及公民教育,大致上就是以此為目的。我們在德育課程中教學生要誠實、有責任心、尊重別人、奉公守法,在公民教育課程中教學生認識普世價值、捍衛自己的公民權利、克盡公民義務,為的就是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水平、能獨立思考的公民。

    學生自小學習幫助別人、見義勇為,大一點的學習投票、監察政府、為公義發聲,當他們進入社會,便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希望學生會見義勇為,因為我們都有惻隱之心和慕義之心,不希望會有人見死不救,更不希望有人見到不公義而視之為等閒。我們希望學生會有捍衛自己權利的意識,因為在現今的香港,實在有太多人不斷嘗試奪去我們的公民權利,例如新聞自由、遊行集會自由、普選的權利等。

    如果學生進入社會之後變成娛樂至死的梳化薯仔,又或者是犬儒主義者,當權者便能繼續溫水煮蛙。那樣,本來已經不民主的社會將會更不民主、因為沒有民主制度制衡而產生的官商勾結將會變得更明目張膽、本來已經有如風中之燭的人權和法治將會無以為繼。所謂「教不嚴,師之惰」,如果教育場景不能培養出良好公民,身為老師的,應該負一部份責任。

     

    為何反國教?

    可是,單是教是不夠的,身為教師的,也有責任為學生爭取一個更好的課程。2011至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反國教)風波,就是這樣。

    特區官員和親北京的政客說,國民教育是天經地義,只要教得好就沒有問題。如果香港是一個市民和政府有足夠互信的社會,這是對的。問題是香港市民被北京政府和特區政府一次又一次欺騙(尤其是在一國兩制和普選問題上),市民和政府之間已經欠缺基本的互信。結果,在國民教育這個涉及意識形態的大問題上,1市民完全不相信政府不會以此作為潛移默化的維穩教育工具。

    因為對手從來都不可信,所以人們才會用放大鏡檢視課程文件及政府的示範教材的細節,找出當中與中國大陸的思想政治課相呼應的地方(例如黨國不分、鼓吹國家圖騰崇拜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令反國教運動一呼百應。

    反國教運動演變成上萬人長期佔領政府總部廣場的運動,迫令政府最終宣佈課程無效,除了因為政府與市民之間不信任和課程內容瓜田李下,很大程度上亦拜香港政府和本地親北京組織(俗稱「土共」)的極左思維所賜。胡溫提過香港要加強國民教育,於是特區政府便大幹快上,置民意、學者、教育界的質疑不顧,擺出一副政治任務寸步不讓的姿態,加上土共利用公帑製作極左教材之餘,還要擺出一副階級鬥爭的嘴臉,結果令民意發酵至不可收拾的地步。

     

    苞也無一個

    身為教師的,有誰不想學生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有誰不想透過教育令社會變得更公平、更正義、更幸福?眼見北方社會矛盾日深、民變始起彼落、貪腐無日無之、黑金二代蜂湧外流、二十年來政改無望;而自己的家園則溫水煮蛙、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逐漸被蠶食、說好的普選遙遙無期。不禁想起兒時老師教我的《蘭花草》:蘭草卻依然,苞也無一個…

    一代又一代希望幻滅,這是何等的可悲。我唯一的期望,是不要出現路易十六式的崩潰。台灣的朋友見得到蘭花草開花,但願彼岸這邊也做得到。

     


    (百多年前,西方有人理直氣壯的反對男女平等的普選。今時今日的香港,比百多年前的西方更落後,有些人比當年的父權主義者更厚顏)

     

     

    (原文載於「我在中國」Co-China論壇周刊第100期,圖片為本blog所加)

     

  • 山雨欲來


    中央政策組說要監察網上民意和主動打「輿論戰」,這是提醒大家要”lock and load”,準備好應付了。 

    根據筆者所見所聞,政府在所謂的網上輿論戰場一直都打得不太在行。由2009年有Facebook群組發動「倒曾」抗議,到2010年反高鐵運動和政改宣傳,到2011至12年的反國教運動,政府及其友好力量在網上的聲勢都遠不及反對聲音。反國教一役,政府簡直是碰得一鼻子灰。

    不過,在特首選舉期間,大量「生面口」的用戶在Facebook和各大討論區突然活躍起來,配合針對唐營的不利消息,一時間網上民情一面倒反唐,到了後期,當梁營負面新聞陸續曝光,那些突然活躍的用戶會轉而落力在不同的地方反駁批評梁營的意見。這個例子說明了今屆管治團隊府不是完全不會打網上輿論戰的(雖然打贏是因為對手太弱)。 

     

    方案一. 控制平台

    建制力量可以怎樣打網上輿論戰?第一個重點是對平台控制權的掌握,例如香港大部份討論區都容不下反對政府的政治討論,當版主不斷有傾向性地刪文,那些異見網民便會離開。 

    不過,不是所有網上平台都能夠由政府和建制力量掌握,例如Facebook、Youtube,以及民間媒體(例如主場新聞、獨立媒體、輔仁媒體等)、網台和網誌等。

    不能掌控平台的話,就要以大量資源去「影響」平台上的輿論。 

     

    方案二. 培養力量影響輿論

    如何可以「影響」輿論?其中一個方法是學習好些品牌的市場推廣策略,例如聘用職業打手公司,進行五毛策略,在不同平台上對進步力量及能凝聚民氣的運動不斷唱好/抹黑/挑釁/附和/小罵大幫忙,令討論失焦或被引導。

    另一個方法是培養(或收買)意見領袖和社交媒體活躍用戶(power users),由他們發表意見、建立專頁及群組、引領討論,從而以影響輿論,這做法在市場推廣行業不是什麼秘密。根據美國佩尤研究中心早前的一份報告,Facebook活躍用戶(指那些經常發佈和分享訊息的用戶)大約佔用戶總數約20%至30%,而最活躍的則大約佔5%*,他們往往成為了Facebook上的資訊推手。 

    現在我們見到的網上輿論,是數以十萬計網民在社交媒體上不斷互動而產生的訊息進化結果。社交媒體上不同的圈子的互動,是靠不同力度的弱連結(weak links,即是某程度上的互相認識和信任)來進行的。換句話說,說要在社交媒體上打輿論戰,就要有組織地建立或收買意見領袖及其弱連結,從而影響網上主流意見形成。在香港這個開放社會,要做到這一點,雖然困難,但建制擁有的是資源,意味著這將會是一場在任何時間地點發生的持久戰。


    退一萬步

    現時反抗建制的力量,並沒有明顯被培養或收買的證據。為了持平討論,我們大可不先以陰謀論入手。不過,現在的趨勢是,就算是沒有受到培養或收賣的派系路線之爭,打起輿論戰的時候通常比建制派那些窩囊廢更凶狠。輿論戰不一定要完全控制輿論,只需有少數強而有力的意見領袖,加上足夠的核心推手,召集足夠的追隨者,用似是而非的邏輯和口號無孔不入地把對手污名化和矮化(網絡俗語為「膠化」),破壞其形象和感召力便能成事。這種即使沒有建制陰謀,卻比有陰謀更有效的打法,往往比親建制媒體攻擊更令人心寒。

    這場輿論戰山雨欲來,各位關心時事的網民,不能不打醒十二分精神,更不能再袖手旁觀,在關鍵時刻由得你認為值得保護的人淪為炮灰。


    * “Why most Facebook users get more than they give: The effect of Facebook ‘power users’ on everybody else”: http://pewinternet.org/~/media//Files/Reports/2012/PIP_Facebook%20users_2.3.12.pdf

     


    (圖: Lord of the Flies劇照)

     

  • 靈巧像蛇林以諾

    圖片來源: 林以諾Facebook Page

    圖片的Caption是"「睇理點睇」之「特首專訪」將於4月9日起於Channel J播出,林以諾牧師將訪問特首梁振英,有關香港扶貧、房屋、中港矛盾,及梁振英當選特首一段時間後的個人感受"

    如果大家有留意林以諾動向的話,應該會記得當唐英年大熱的時候,他就和唐英年做訪問;梁振英當選之後,他就和梁振英做訪問。他真的是靈巧像蛇。

    法利賽人都尚且不會擺明車馬擦比拉多的鞋,林的行徑和巴結羅馬人的撒都該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林掛著牧師的稱號,他不是單純一個記者,他跟誰走在一起就有把自己牧者身份替那人提升形象的效果,這一點他不會不知道。有朋友說,不如看看他訪問說什麼才說吧。如果有看林以前的節目,幾乎可以肯定是正面的。

    我真的很冷靜的問一句,請問你當自己是什麼?

     

  • 請廣傳:今個週六不要買旗

    (圖片來源:KurskHK.net時事台 FB Page)

     

    圖中是這個「香港青年動力協會」(連結)的榮譽顧問名單,基本上就是土共。

    這張圖在Facebook上廣傳中,請大家把訊息傳給比較少上網的人。

     

  • 一個時代的終結

     
     

    【明報專訊】香港人網(hkreporter.com)創辦人蕭若元在節目中宣布,將會在3月底結束香港人網。這個消息的來得太快,一時間網絡世界被這個消息洗版,大量哀悼、陰謀論、是非、花生言論充斥網絡。

    我跟很多網台聽眾一樣,平時不會輕易「出櫃」,不會跟人說自己常聽哪個節目。原因是很多網台節目走的路線比較偏鋒,不少夾雜不雅用語,在近一兩年,當不同陣營開始互扣帽子之後,說自己是哪個網台的聽眾,也很容易被標籤為什麼粉、什麼教徒之類,所以很多人即使每天也聽,也很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節目連結。

    至於我自己,雖然這幾年來一直有聽其主打節目,但我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人網粉絲。因為興趣、寫作和教學需要,幾個主要網台和電台節目也會聽,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去做到兼聽則明。例如同一件事,蕭若元、鄭經翰、黎則奮、陶傑、吳志森、黃毓民、黃洋達有不同的說法(甚至互相駁斥),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的聽眾,我會判斷誰有道理。

    眾多節目中,以蕭若元的節目最有個人風格,其有關時事、歷史、軟性新聞的觀點,不時會有令人拍案驚奇的地方。不過,他跟上述各個著名的主持一樣,都是十分之狂傲而且經常會有霸道作風。不過,如非這樣,做政論節目就不會吸引到聽眾。

     

    香港人網的貢獻與問題

    香港人網作為旗艦級網台,主打節目聽眾不下幾萬人,其影響力絕對不少。香港人網的崛起,有幾個重要的意義。

    首先,它成功開闢了一個主流電台以外的輿論陣地。早在2004年,網台「香港人民廣播電台」成立,某程度上是因為商業電台趕走了鄭經翰和黃毓民兩位名嘴,後來蕭若元的香港人網和黃毓民的Myradio出現,才真正把網台文化發揚光大。網台的接觸面雖遠不及主流電台,但其優勢是不受廣播條例規管,內容可以有多「爆」便有多「爆」。

    香港人網名義上是獨立於政黨,但其路線一直都有明顯政治傾向。香港人網的走紅其實是與社民連的成立同步,香港人網的節目主持有不少當時社民連的核心成員(早期香港人網還有公民起動何秀蘭的個人節目),香港人網有如台灣南部的民間電台一樣,是有明顯政治文宣功能的媒體。香港人網的崛起和社民連的崛起相輔相成,開創了一個新的政黨動員模式──在網上進行政治論述宣傳,團結和動員支持者,令社民連迅速佔據政治光譜上支持抗爭路線的一端。這一端的力量,以2008年立法會得票率計,超過10%。這10%支持者跟其他政黨支持者不同,他們的向心力和行動力特別強,他們在抗爭行動中往往更加令政府頭痛。

    香港人網雖然是當時社民連的疑似黨媒,但在他們與社運界反面之前,他們鼓動支持者抗爭,起了很大的充權作用,例如在反高鐵事件中,香港人網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動員機器。這幾年間主流媒體愈來愈河蟹,但接二連三的抗爭運動愈演愈烈,某程度上與香港人網及新興的社交媒體不無關係。

    香港人網所代表的進步力量,大致上以2010年社民連分裂為轉捩點。社民連分裂,香港人網成了其中一個主戰場,當時人網討論區上出現無日無之的對罵和爆料,而社民連核心人物在節目中的發言,彷彿把黨內爭端放上台上讓全世界觀賞一樣。到後來人民力量從社民連中分裂出來,留在社民連的人物(包括長毛)被清理出香港人網,香港人網便成了人民力量的半個黨媒。可是,因為分裂過程實在太血淋淋,分裂之後的社民連和人民力量都失去了道德光環,香港人網亦然。

    有一點可能香港人網的朋友未必同意。就是在社民連分裂之後的香港人網,對原有公民社會的其他力量的包容程度低了不少。多個節目的主持對於社運界、文化界的態度懷有十分強的敵意,這可能是因為社民連與社運界及文化界關係較好,敵人的朋友等同了敵人。

     

    香港人網陰謀論

    有關香港人網的陰謀論和傳聞多不勝數,這些陰謀論有的與蕭若元兒子與中國大陸的生意有關,有的和人民力量黃毓民有關。這些陰謀論不外乎是有人收了中共的錢,所以要破壞泛民陣營和民間陣營的團結,方法一是佔據抗爭路線,把這個光譜的支持者吸引過來,方法二是不斷攻擊泛民政黨和公民社會的力量,破壞其形象。

    這些陰謀論是否成立?如果有真憑實據的就不是陰謀論了。其實收錢、滲透、要脅等陰謀論指控,一直在公民社會滿天飛,民主黨、鄭經翰、公民黨、反國教運動、民陣等等,都被扣過陰謀論的帽子(司徒華被中共說服不是陰謀論,而是他在授權傳記裏面提及的)。面對中共供應無限維穩資源的香港,人鬼兩不分,陰謀論不能掉以輕心,但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下,我們只能聽其言,觀其行。

    如果香港人網是收錢的,為什麼他們要鼓勵愈來愈多的香港人反對特區政府?為什麼在反高鐵、政改、反國教、對抗赤化、鼓動本土意識這些問題上要為聽眾提供完整的論述?這幾年來,蕭若元、譚志強、黎則奮等人的論述和批判基本上都沒有什麼荒腔走板的地方,要改變社會的意念戰爭(war of ideas),有說服力的反極權論述從來都是維穩國家機器最不想見到的。

     

    不明所以的突然結束

    關於香港人網突然結束的原因,坊間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只看公開的資訊的話,有以下的幾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香港人網剛剛搬到一個更大的地點,也擴充了硬件規模;

    ‧他們剛剛與YouTube達成合作協議,正在全面把內容同步到YouTube;

    ‧本來香港人網和人民力量正式的黨媒Myradio分家,代表兩者某程度上的切割,不過,仍在香港人網有節目的人民力量主席劉嘉鴻,以及香港人網前CEO陳志全一般被認為是比較接近蕭若元,而黃毓民則屬人民力量內的普羅政治學苑系統;

    ‧黃洋達建立熱血公民,屬於黃毓民系統,自從被蕭若元終止在香港人網的節目後,蕭曾經公開以暗示方式批評他,而黃在2012選舉後也公開說過他不屬於人民力量;

    ‧在佔領中環的問題上,蕭若元表示支持,但黃洋達反對,熱血公民的平台熱血時報有作者發表過文章公開批評蕭的立場(《老蕭,你真的老了》);

    ‧蕭若元在宣布結束香港人網的節目中提過對劉嘉鴻及陳志全失望,也提及黃洋達對他的挑釁,但沒有提及在佔領中環問題上持保留態度的黃毓民。

    從種種象看,似乎蕭若元結束香港人網是個短時間內的決定,否則不會擴充規模。至於是否因路線問題與黃毓民出現嚴重分歧(分歧體現在擁抱黃毓民路線的黃洋達的言論上),從而令他要以結束香港人網作為反擊?或者真如他在節目中提及的心灰意冷?這兩個說法其實都可能成立。

    當然,對社會有影響力的聲音突然在公眾視線中消失,2004年發生過。殺咪消音的可能性,永遠不能抹殺。

     

    鐵屋中的人

    作為香港人網的長期聽眾,當知道它要結束,心情沉重。它曾經為打破香港人的思想惰性和盲點提供了論述基礎,不是它,很多人根本沒發覺自己身處鐵屋之中,這幾年間,香港人網就好像一個嘗試搖醒身邊沉睡者的人,它的確成功搖醒了好些人。

     

    文 庫斯克

     

     

  • [三師會]電台/網台的死與生

     

    (節目中提及司徒法正師傅,應為司徒夾帶師傅)

    延伸收聽

    三師會-DBC事件/免費電視牌照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 link]

    3.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香港電台作為社會公器

    原文載於香港電台通識網,原題為《香港電台作為社會公器》。專欄大方向是以通識學習討論為主,所以這一篇主要是討論香港電台作為社會公器的重要性,以及其面對的危機。本篇內容曾作修改,圖片註(3)為本blog所加。

     


     

    政治氣候寒暑表 

    當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已經是《鏗鏘集》、《城市論壇》和《頭條新聞》的長期觀眾,這些時事節目成了我認識社會和世界的重要途徑,讓我對社會時事有了不同角度的、更深入的認識。 

    1997主權移交之後,政治氣氛有所轉變,香港電台(下稱港台)節目也成了言論自由的寒暑表--如果那些風格尖銳的節目的台前幕後員工遇到什麼壓力的話,便代表了市民擔心的政治高氣壓終於來臨了。 

    自1997至今,好幾個港台節目經常受到建制派的攻擊,甚至連前行政長官董建華也曾批評過《頭條新聞》。有論指港台花的是公帑,就應該作政府的喉舌,不應容許有批評政府施政的聲音在節目中出現。不過,因為社會輿論一直都支持港台編輯自主,所以港台還沒有在政治壓力下變成政府喉舌。
     

    BBC模式與港台約章 

    港台成立至今,一直以英國廣播公司(BBC)為楷模,英國廣播公司本來是英國的國營電台,其大部份經費來自公帑,自2007年起由獨立於政府的基金會管理,以確保其獨立性,不為個別執政黨服務。BBC以其節目水準見稱,雖然近年受幾宗醜聞困擾,但在英國和世界各地仍享有良好聲譽。(註1) 

    社會有呼聲要求港台以BBC模式運作,獨立於政府行政機關指揮,以確保其能夠做到真正的編輯自主,發揮第四權的作用。不過,在多年討論之後,政府決定維持港台政府部門的地位不變,不過為了令公眾釋疑,所以簽署了《香港電台約章》(註2),保證港台編輯自主。根據約章,港台需要恪守以下編輯方針: 

    (a) 發放準確並具權威性的資訊;

    (b) 持平地反映意見,並公平地對待有意在公共廣播平台上發表意見的所有人士;

    (c) 不受商業、政治及/或其他方面的影響;以及

    (d) 秉持最高的新聞專業標準。

    這個模式跟BBC模式的分別是,港台仍然是政府部門,即是政府在人事任命方面有絕對權力。因此,雖然有了約章,但社會對於港台的獨立性仍有懷疑,因為只要掌握了人事任命權,政府便能安排政治意識形態上緊跟政府的人做領導層,從而指揮港台的編輯方向。


    港台風波的成因

    政府委派政務官(AO)當香港電台台長(廣播處長),因為沒有傳媒工作經驗,結果在編輯問題上很容易與從事傳媒多年的港台員工出現矛盾。同時,因為政務官慣於服從指示完成政策任務的傳統,令空降的政務官處長,很容易令人懷疑其指令帶有政治動機。

    最近的港台風波,源於早前有港台高層指港台人員感受到來自高層的不同形式的政治壓力,影響到港台編輯自主。這事件的矛頭直指現任廣播處長,他在立法會的會議上回應議員質詢時,被認為對員工作了不實指控(註3),導致港台員工發動員工大會抗議,迫使廣播處長公開道歉。

    事件至今仍未告一段落。因為如果有港台高層因為政治原因向下屬施壓,那是違反了《香港電台約章》,屬於涉及公眾利益的嚴重事件,有可能足以讓立法會運用特權法進行聆訊。(註4)


    風波的啟示

    這一連串的事件說明了什麼?

    首先,在一個未有民主選舉的社會,以公帑支持運作的媒體很容易會受到欠缺民意授權的政府的干預。因為如果政府是民選的話,政黨輪替的可能性會令公共廣播機構較傾向不偏袒任何一方,而且有充分民意授權的政府也會傾向尊重公共廣播機構的自主權,以免破壞政黨形象。香港並不是一個民主社會,港台要維持其編輯自主並非易事。

    其次,港台沒有像BBC一樣成為一個獨立於政府控制的真正公營廣播機構,即使有一紙約章,但始終難以擺脫政治壓力。

    另外,港台多年來一直肩負起為市民提供新聞報道、資訊、觀點及分析的角色,在提升公民意識和促進政府問責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港台多年來累積的聲譽,已成了香港社會所餘無幾的珍貴資產。這份資產如果要被侵蝕的話,必然會招來社會輿論的反彈。不過,輿論反彈往往不足以抗衡政府的權力,在現在的政治氣候之下,港台的自主性有如風中之燭,不容樂觀。

    港台風波,跟通識有什麼關係?港台作為一個公營廣播機構,其節目對社會影響不輕,那包括提升公民意識、文化水平、市民對政府的問責,以至人權法治的保障等──那正正是課程中的生活素質、政治參與、法治的課題了。

    港台是社會公器,不是政府喉舌。能夠憑良知發聲的社會公器,絕對值得我們去守護。為這一點挺身而出的港台員工,絕對值得支持。

     



    (圖:香港電台員工大會。圖片來源:NOW新聞 2013-3-15

     

    註:

    (1)維基條目(英文) :BBC  

    http://en.wikipedia.org/wiki/BBC

    (2)香港電台約章

    http://rthk.hk/about/pdf/charter_chi.pdf

    (3) 信報: 鄧忍光閹港台再添一罪 滅空凳涉篡改會議紀錄 (2013-03-13)

    (4) 蘋果日報:施永遠呼籲特權法徹查 (2013-03-16)

  • [聲音專欄] 祈禱之後上街

     

    【庫說通識】第2集:行公義好憐憫的蝴蝶效應

    行公義,好憐憫不只是捐款和做義工,還包括站出來為社會爭取公義。在這方面,前東德的基督徒有甚麼值得身在香港的我們借鏡的地方?


    (東德:1989年10月,星期一大遊行。圖片來源)

     

    各集重溫: 庫說通識

     

    延伸閱讀:

    戴耀廷- 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

    "行公義, 好憐憫"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