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ety

  • 林行止論包機接載滯英港人

     

    [為什麼包機接滯英港人有問題?林行止說得更直接而不客氣。這篇文章其實還提及關愛基金、梁展文和逆按揭。昨天在FB上跟一位朋友爭論過有關問題,所我節錄了關於包機問題的部份,供大家參考。]

     

    ***************************

    不可包機不可派盡 大積陰功病態博彩 (節錄)

     

    22/12/2010 林行止專欄

     

    拉雜談數宗「港聞」。大體來說,特區政府由職業官僚及業餘政客組成,雖經數年「磨合」,運作似乎仍未臻順暢,因此出現不少令人錯愕的施政。

     

    一場半百年未遇的大風雪,令英國不少內陸機場以至倫敦希斯羅機場癱瘓,由於當局被殺個措手不及(此種藉口已招惡評,因為當局應一早從天氣預測中估計天災將至而做妥應變措施),英國出現大量因為飛機無法如期起飛的滯留旅客,據不完全統計,其中有約三千名港人,尤其引人關注的是,此中有數以百計的香港學生,聽說不少且是十多歲的中學生。幾乎所有外遊的人都有航機誤點滯留候機室的不愉快經驗,即使只有短短數小時,亦坐立不安、苦不堪言,港人滯留英國機場數天的苦況,不難想像。

     

    特區政府對此事的行政處理,可算非常恰可且有效率。一方面,駐倫敦辦事處「及時」(?)派員趕到機場,向百多名香港學生提供日常必需品甚至零用錢(料為無息小額貸款?!),希望有助紓解他們的短期困難;一方面,保安局副局長表示「只要天氣許可」,會第一時間派四名入境處職員前往希斯羅機場「提供協助」(昨午已成行),以填補倫敦辦事處人手不足且沒有應付天災機制及經驗的缺失,或可免學生們因捱更抵夜三餐不繼而病倒,同時設法為他們特別是年輕體弱者爭取優先回港的機位。政府在英、港兩地的做法,都是公務員應盡的本分,令納稅人覺得錢沒有白花,付他們高薪是物有所值。

     

    可是,黎棟國副局長指出「天氣如許可而固定班機無法疏導滯留旅客時,特區政府會考慮派出包機前去把學生和其他有需要的港人接回」。表面上看,這是政府照顧體恤「留」落外地港人的「德政」,但看深一點點,便知道因天氣惡劣不能如期回港度假與家人團聚,雖然使不少家庭無法歡度佳節,畢竟與因其他重大事故如當地政變或騷亂導致機場無法如常運作、政府不得不派出專機把港人接回的情況,完全不同;在政局動盪混亂的情形下,因飛機無法起飛而滯留的旅客有性命危險,負責任的政府都會派出專機(甚至軍機)接回同胞,特區政府這樣做,同樣顯出有承擔有效率(當機立斷主動作出決定)。可是,派專機接載固定班機失誤的旅客(不管其為學生或一般人),便不是那回事!

     

    眾所周知,副局長口中的派出專機,事實上是租機,而租機費用不菲,雖然政府財政豐盈絕對可以負擔,但問題是政府不能用公帑—大眾的錢—為少數人提供服務,即使「關愛基金」亦不能(以其一半「捐款」來自公帑)。公帑不可私用的道理十分簡單,決策當局不可能不清楚,其所以仍作出這種決定,也許是接獲多宗有在英求學後代滯留機場的權貴及社會活動家的「求助電話」所引致,當然亦不應抹煞可能有決策者假公濟私藉包機以償還長期被邀遊宴的人情債的動機……。無論如何,除非一切費用由乘搭包機者攤分(當然還可能由誤班的航空公司和保險公司賠償)而非間接由納稅人支付,不然,包機接回因天災而「誤佳節」的旅客,是絕對不公平的!

     

  • 醫保計劃=Umbrella Corporation?

    左:醫療保障計劃諮詢的標誌;右:全球知名的「醫療生物科技企業」Umbrella Corporation的標誌

    對唔住,我唔係有心攪事,話說前日睇電視見到醫保計劃個logo,即刻就諗起另一個「醫療生物科技」公司Umbrella Corporation既logo。如果你唔知Umbrella Corporation係乜,可以睇睇以下的廣告。



    其實Umbrella Corp.係經典遊戲《生化危機》裡面攪出喪屍怪物大災難,害死成個城市既人,仲要殺人滅口既邪惡企業(知名既意思係指對網民而言)。醫保計劃用咗呢個幾成相似既標誌,真係好邪....

     

    參考資料:

    Umbrella公司 (wiki)

     

    (嗱嗱嗱,純粹惡攪咋,唔好話我惡意攻擊政府呀)

     

  • 去政治、去歷史的義海豪情

     

    關於《義海豪情》(下稱《義》)的劇情評論文章,Tommy大大已說得很完整了(詳見《論義海豪情的幾個根本問題),小弟看了不足十集,主要是因為頂唔順其亂來的考據,所以間中看看他們又有什麼亂寫的情節。小弟在這邊只補充少許其他感想。

     

    《義》在道具方面的無知和亂來,已經說過了。很多人說,劇集好看就得,不用太著重細節考據。好了,那些用時光機運回1930年代的汽車和PTU頭盔算了,那麼歷史呢?

    簡單來說,整套劇是去歷史、去政治,甚至是去社會陰暗面的,一切都回歸無線師奶劇的格局。

     

     

    去歷史:大東亞共榮萬歲

    根據史書,日本入侵廣州之後,糧食及物資嚴重短缺,日軍及汪偽政權高壓統治,廣州民不聊生。可是劇中的廣州平民,餐餐有白米飯食,還可以上茶樓大魚大肉,而日本鬼子也是講道理的,甚至有不少好人,似乎日治時期的生活不比之前差。此外,劇中完全不見任何汪精衛的偽國民政府的存在證據。

     

    去政治:沒有國民政府、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

    劇中前半部雖有提過國民政府,但所有政府機關完全不見有中華民國旗,甚至連國父畫像也不見影,這些明明都是當時的政府辦公室的標準陳設... 到了二戰結束,內戰席捲全國,但劇中的人物開口埋口都是說「新政府」和「而家個政府」,「共產黨」三個字完全沒提過,本來國共內戰是劇中一個重要的轉折位,可是完全「去政治化」了。新中國成立不是大喜事嗎?那是《建國大業》啊。

    在結局前幾幕,劇中配角們提過他們的生活「慘」,那是當然的,劉醒的手足們都是國民黨軍公人員,反右和文革的時候肯定被鬥得死去活來,而包租婆是地主,也不能幸免。他們都活過來,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當時廣州是比較上沒那麼「革命」的地方,他們可能只是捱批而已。

     

    去社會陰暗面:黑社會唔似黑社會、漢奸唔似漢奸

    《義》裡面的黑社會跟日本皇軍一樣,基本上也是好人。所謂的撈偏,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壞事(頭幾集比較似黑社會,後來則愈來愈似保良局)。他們在日治時期當上了不折不扣的漢奸,理論上抗戰勝利後根據當時的《處理漢奸條例》,跟日本人合作開煙館不算漢奸的話,沒有人是漢奸了。實際上,當時跟汪偽廣州政權勾結賣鴉片的巨商都被國民政府列為漢奸。

     

    無線教育觀眾還是順應觀眾?

    其實寫這些東西不是無聊,也不是想表現得像歷史御宅族,而是要指出TVB一貫以來,處理大部份有歷史背景的劇集時,都是「去歷史」、「去政治」的。

    有說無線可能不敢在劇集提及國民黨的東西,這不大可能,因為在國內的電視劇和電影,那早不是禁忌了,而關於共產黨建國,更加是政治正確的題材。無線把劇集「去歷史」、「去政治」,相信是因為這樣比較吸引一般觀眾,換句話說,是無線當觀眾都是娛樂至死和對歷史政治無知的。以媒體理論來說,其實無線作為壟斷市場的大台,他們的去政治化的處理劇集手法,很可能起了「教育」觀眾害怕政治的效果,這其實是與1967年代港英政府與電視台只談風月民生議題的「默契」一脈相承。香港人什麼也覺得「政治化」的犬儒思想的強化,無線功不可沒。

     

     

    題外話:

    看了十集八集,印象中《義》曾經向以下作品致敬:

    《太極旗飄揚》(第一集掘骨頭)、

    《舒特拉的名單》(救人離開淪陷區、最後D人番黎佢個喪禮)、

    《大時代》(又係響飛鵝山壽終正寢)、

    《色戒》(陳法拉闢室除衫,個軍官坐響梳化度睇)、

    《集結號》(俾人救咗入解放軍醫院,然後打韓戰立咗功)

    大家仲記得有既話請接落去。

     

  • (轉載) 朱凱迪:菜園村 Q&A

     

    (上圖是從Ted的Facebook轉貼的,下文則是從Tommy兄那邊轉貼過來的,同意內容的朋友請廣傳)

     

    -------------------------------------------------------------------

    吾友陳景輝傳來幾條有關菜園村的常見問題,試答如下:

    1) 村民是否拿了賠償又不肯搬走?

    賠償並不是什麼好東西。賠償制度的本質是要將一條幾十年的村莊強制分拆成不同部分,包括土地、房屋、農作物、農業設施、商業、搬遷需要,然後再逐一量化 為金錢。這個過程就很暴力和隨意。按這個制度,廠戶沒有任何賠償,農業賠償也絕不足以恢復經營﹝很多村民拒領﹞,這種強制分拆量化引起的爭議,很多至今仍 未解決。另外,對於大部分村民來說,最重要是延續目前的生活方式,所以幾十戶村民才聯合起來籌備重建家園計劃。我們的目標是重建家園,在新家園建成後便會 遷出,這亦是今年二月時村民與政府的共識。因此,不是拿了賠償又不肯搬走,而是「先建後搬」。

    2) 村民是否逾期霸佔官地?

    所謂「逾期霸佔官地」的罪名是政府強制徵地時用來唬嚇村民的手段,本身並沒有多少正當性。按照香港嚴苛的土地法例,政府確實可以在一零年十一月一日後任 何時間趕走所有村民,甚至可以將村民告將官裏。但特區政府知道,逼遷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村民也不是壞人,官員甚至早與村民有共識,同意新村「先建後 拆」,因此也有所忌憚,不敢把話說死,而是強調「人性化處理」。我們認為,對任何因工務而犧牲家園的受拆遷戶,政府都必須面對和解決其困難,不應以法律和 武力威脅迫人離開。

    3) 為何未搬得?

    不同類型的村民會有不同的答案。參與復耕重建家園計劃的村民是因為新村仍未建成,其中一個主因是政府拖了六個月,到九月才正式發出復耕資格予村民,買地 工作也被迫押後,導致事情愈來愈複雜;農戶不搬是因為農作物和農業設施賠償極低,不足以農民覓地重投生產;廠戶不搬是因為投資了上百萬,現在一點賠償也沒 有,血本無歸;租戶不搬多是因為政府拒絕其公屋申請。

    4) 政府是否給予農戶合理的農作物補償?(例如當局多次強調現仍活躍的約30個農戶,平均每宗個案津貼超過8萬元,最高超過100萬元。)

    當局的說辭是公關技倆,並利用了香港市民對農業的不認識。農戶認為政府的農作物補償絕不合理,根本的問題是政府並沒有當農業是一項產業,因此當計算賠償 時,只計算點算日的農作物種類和數量,卻並沒有考慮農民重建產業的需要﹝就連市區重建局在賠償舖戶時,也會在賠償金中包括重新開業的開支﹞。另外,漁護署 的農作物賠償單價金額亦極不合理,譬如還有多年可結果的果樹,是農民多年心血,現在不能搬走,但政府只用幾十至幾百元賠償了事,連一年的收成都抵償不了。

    5) 當局已發放了特高金額予菜園村村民?

    如前所述,政府的高鐵賠償分為土地、房屋、農作物、農業設施、商業和搬遷需要等項目。外界視為「特高」的賠償是指土地和寮屋賠償。有關土地的補償佔了總 補償額﹝十九億多﹞的九成六,得益者主要是原居民家族和在新界持有大量土地的大企業,菜園村村民只擁有一小部分土地。菜園村居民主要領取的寮屋賠償和搬遷 費,較過去的寮屋清拆個案為高,總數八千六百萬,佔總補償額百分之四。房屋賠償額是提高了,但「特高」則只是公關修辭,無非是給市民一種「已經超出呢班人 應攞」的感覺,也是利用了一般人看不起新界非原居民農村的印象。跟高鐵669億撥款比起來,什麼賠償都是九牛一毛,為什麼沒人問,為什麼在香港的工程費 「特高」?

      

  • 我們的斌仔,我們的香港八X

     

    如果你未聽過香港8X系列,請click走吧。這是個70後老餅專用Post。

     

    對於70後的朋友來說,處境劇《香港八一》至《香港八六》系列的確是貨真價實的集體回憶,這個向十八樓C座致敬的時事趣劇,裡面有不少膾炙人口的人物,包括懋叔、順嫂、陳積、牛生、牛太、蘇小姐等,而陳積的弟弟斌仔(羅君左),當年的角色設定是個中學生(然後升讀中大),轉眼間已經廿年,斌仔已經五十一歲了。前天,他走了。

     

    《香港八X》系列播放的時候,是香港主權問題談判及前過渡期,那時社會人心惶惶,而《香港八X》的故事題材主要是去政治化的民生社會議題,這些議題透過輕鬆幽默手法處理,加上小社區鄰社情誼故事,彷彿是前途未卜的香港裡面的一個桃花園。那個年代,家家戶戶都是看著《香港八X》和接著的一線劇集吃飯的,人們在那些光影之中,忘卻世態的炎涼、政治的殘酷。不安的歲月,不經不覺就溜走了。

     

    這是在youtube上流傳的其中一段香港八二的片段。大家留意,裡面和斌仔一起在自修室識女仔的龍套角色,包括周星馳和吳振宇!


    (香港八四劇照, 來源: 志不在此)

     

    延伸閱讀:

    《香港八X》維基條目

  • 三師會 - 富豪借肚產子的爭議

    (1/4)

    (2/4)

    (3/4)

    (4/4)

     

    延伸閱讀:

    tommyjonk : 周子攻略之代母試題

    Kursk是誰令他們一出世便單親

     

    節目重溫: 

    三師會@MobileRadio.HK(連結)

     

     


    .

     訂 閱:  RSS Feed

     

  • 李嘉誠點會係魔鬼?

     

    神父魔鬼論 李嘉誠擬控教區 (節錄蘋果日報 2/11/2010)

    天主教香港教區羅國輝神父前晚狠批香港首富李嘉誠是魔鬼,結果慘遭報復。據了解,李嘉誠昨日派代表聯絡教區,對羅的說話表示「不高興」,要求教區回應,否則採取法律行動,企圖向教區施壓。教區及長實均拒絕回應事件。事件主角羅國輝一力承擔責任,指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當日的說話是他個人意見,不代表教區立場。...

    羅國輝在(萬聖節)活動後接受記者訪問時笑言:「扮嗰啲唔會真係變鬼 o架,唔扮嗰啲呢,就真係鬼影幢幢喇,香港撞鬼呀!」 ...

    羅國輝之後續說邪靈不可怕,諷刺地產商才是魔鬼,「如李嘉誠今晚嚟呢,肯定嚇死咗,佢好驚收尾嗰幾年 o架,啲發水樓一嚟呢,佢今晚肯定會驚死,如果大家樂嚟仲驚,所以嗰啲至係真正殺人嘅魔鬼呀」... [全文連結]

     

    我覺得取之無道,以特權製造霸權的人只係財主稅吏般的罪人,魔鬼的玩笑式比喻可能有點兒那個(神父和凡人如我們始終身份不同,說話的分量也不同)。不過,如果有人真係咁都搵律師告人的話,那就真係惡過魔鬼了。

    各位bloggers同facebook朋友以後在網上發言要小心D,唔好得罪惡過鬼既人喇。

    我好肯定,如果有一日某人遇上魔鬼,魔鬼應該都會怕咗佢。

    嗱嗱嗱,唔好告我,某人點會係魔鬼呢?我既意思係某人勁過魔鬼,係奉承緊佢呀。

     

  • 是誰令他們一出世便單親

     

    其他問題不說,我看到那段新聞既第一個反應是「3個BB一出世就冇媽媽」。

     

    一個單身男人,付錢買一個女人的卵子和子宮,要她十月懷胎後賣斷與BB的關係,於是BB一出世已經沒有媽媽。當我們的社會仍然普遍同情(或關注)單親兒童成長遇到的問題的時候,那麼李氏三小福一出世便沒有媽媽,那是誰的責任?

    你可能會說,單親小孩也可以很快樂。

    可是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你成長的過程有沒有媽媽?況且,一般而言,我們說的單親家庭,多是大人控制不了的情況下出現的,而不是早在小孩出世的一刻便有計劃地造成的。

     

    我不能也沒有資格判定三小福得到爸爸和爺爺的愛是否已經足夠,但肯定的是,他們懂事之後便要面對「點解兩個堂家姐有媽咪我地冇?」、「點解我地連媽咪係邊個都唔知?」和「點解d報紙話我地係爸爸俾錢媽咪生出黎架?」等問題。我想就算爸爸能夠提供多好的生活給他們,他們也要活在這幾條問題的陰影之下至少十幾年。

     

    香港限制買肚生仔的法例頗為嚴厲,李家傑先生以單身身份買肚的情況,在香港是違法的。正如變性人結婚案的法官所講,法律是要根據社會道德而定,單身人士買肚生仔,令小孩一出世便是單親小孩,肯定不是現今香港社會主流接受到的道德標準。這個不打緊,反正錢可以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他們可以跑到美國做這件事,香港法律的些少限制算什麼?

     

    仔是人家買的,我們說什麼也沒有用。三小福是無辜的,我質疑的,是究竟是什麼令他們一出世便單親?

     

     

    題外話(1):

    這兩天,很多人都在留意著某些平日反應又快又proactive的團體,看他們回應這宗買肚事件的速度和力度,可是一直等不到他們的正式聲明(不計職員的blog)。人們想知道的,是平日proactive的他們對這豪門肥皂劇有什麼反應,似乎等到花生一地都係還是水靜河飛,很難不被反對者抽水指責他們對著被邊緣化的小眾兇狠,對著大孖沙就容忍。 〔補充,截至29/10/2010下午,他們仍沒有正式的公開表態,難怪網上愈來愈多聲音質疑平日出名反應快的他們為什麼保持沉默足足四天。〕

     

    題外話(2):

    這兩天看著主流媒體對李兆基的報導和訪問,真的很想嘔。這件事真的那麼值得用喜氣洋洋得近乎拍馬屁的方式來報導嗎?

     

    題外話(3):

    看蔡先生在blog上說「其實,不論領養、捐精、捐卵和借肚,大家不應該只考慮父或者母的意願,更加要考慮小朋友的福祉,令小朋友一出生便成為無母的孤兒是不道德的行為。(原文)」蔡先生的最後的一句我是同意的。但前面的類比就真的親者痛,仇者快了。仇者快的不是李氏家族的行徑,而是蔡先生的文章,邏輯上總是給人很大的發揮空間。假設蔡先生說的領養是指根據香港法例被社福機構批准的領養,那不正是令不幸的孤兒可以離開孤兒院,有機會在正常家庭成長的好人好事嗎?怎麼會跟借肚一概而論,變成惡事了?

     

    延伸閱讀:

    周子攻略之代母試題 (tommyjonk)

     

     

  • 思苦憶甜 - ISO 9001的故事

     

    以前在一間行ISO 9001的公司工作,為了攪那些文件和所謂的品管程序,花了不少本來應該用來改善生產力的時間和人力。當時我問上司的秘書,究竟這些東西令大家額外花掉多少時間?她說至少三成。

    以前take管理學的時候接學過這玩意,那是最初用於工業生產的品管程序,那些重複的程序,似乎對於擴大生產規模時維持品質是有些用處的。後來好些服務行業也用了這個玩意,據說那些死板非常的程序,令講求靈活的服務業人員吃了不少苦頭,可是公司為了維持那個好像很好看的三角形嘜頭,理不得文年和程序如何影響效率。這種官僚主義和管理主義的完美結合,在社會上不同的環節一直陰魂不散,而且愈來愈多人buy。而諷刺管理主義的Dilbert漫畫大受歡迎,不無原因。

    ISO Audit是個很有趣的經驗,因為在Audit前夕,大家都把正經事放在一旁,為了應付auditor,不停的製造符合程序的證據和夾interview的口供,那種赤壁大戰前夕的感覺,真的一生難忘。在以前的公司攪ISO,令我愛上了Dilbert的漫畫。

    這裡有一些有趣的可以跟各位跟ISO搏鬥的朋友們:

     

     

     

    source: dilbert.com

     

    ISO 9001三角形嘜頭

     

    參考資料 (相信我,你不會有興趣看的):

    ISO 9000系列 (wikipedia)

     

  • 置安心計劃照顧的是發達權

     

    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成了今年施政報告的焦點之一,這個計劃似乎沒有贏得很多掌聲。

     關於公共房屋政策,我們必要討論的問題是究竟政府應該為什麼而承擔?

    一是權利:是市民的住屋權?抑或是市民的置業權?還是賣樓發達權?

    二是對象:究竟政府應該為什麼人提供上述的權益?

     

    滿足住屋權還是發達權? 

    關於問題一,其實要市民「安居樂業」,照顧市民的住屋權已經足夠。住屋權的意思是不同的階層的市民都得到合理的居住面積和環境(關於什麼是「合理」,可以參考跟香港經濟水平差不多的城市),如果自由市場不能確保這一點(例如支付不起貴租的市民要住板間房甚至木屋),那麼政府基於人道或社會福利考慮,可以考慮介入市場。

    政府直接提供房屋予基層居住已是一個社會共識,不在本文討論。至於收入未至於是基層的中等收入人士,他們的住屋權則部份由居屋承包(部份也會進入私人住宅市場)。居屋政策廢除之後,社會一直有聲音要求復建居屋,但政府堅持不肯。到了今年施政報告,政府宣佈興建的「置安心」房屋,其實只是變相居屋,實在有掩耳盜鈴之嫌。

    居屋和置安心的分別在於,居屋是以大副折讓市價賣給市民,然後限制十年內不得轉讓,即使轉讓,也要補回政府折讓價格的市值。這個做法比較為社會接受,是因為它既能滿足部份市民的住屋需要,而政府在物業十年轉售限期後,仍能分享其升值,令居屋未至於淪為市民發達大抽獎。雖然實際上政府仍然要補貼大筆隱藏的成本,例如損失地價收入和市價折讓的金額的利息成本得,但因為居屋業主轉讓限制多,所以沒有引起社會的分化。

    置安心計劃與居屋的分別在於政府讓中獎者租住五年之後,便會「回贈」一半租金讓業主支付首期,之後似乎沒有什麼限制。以每月$8000的租金計算,那等於政府現兜兜津貼24萬元給中獎者,他們買入單位之後,很可能會出售樓宇圖利。這似乎等於政府津貼中獎的市民發達。(以前的首置計劃也有同樣的問題,早幾年樓市復甦後取消了)

    以資助方式而言,居屋比較接近實物資助,置安心比較接近金錢資助。而因為香港「得天獨厚」的環境,後者很可能淪為資助炒樓發達大抽獎。

     

    社會福利不患寡而寡不均

    講到第二個問題,應該為什麼人提供住屋權甚至置業權?

    社會福利,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不要忘記,可以參加這場大抽獎的人,是個人月入可以高達2萬3千元的中等收入人士。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政府讓他們中間的一小部份人抽中獎、賣樓、致富,其公帑支出是有成本的,是in expense of其他有同樣需要的市民的。而其短時間內轉手賺錢的效果太過立竿見影,這似乎不是一個好的社會福利政策。

    我不反對政府照顧中等收入市民住屋權,可是讓市民買樓發達可不是政府的義務。如果政府希望讓中等收入階層有合理的住屋,大可以興建較優質的夾心階層租住房屋,租約可無限期延續,那跟「安居樂業」的原則根本沒有抵觸。就算政府想市民可以置業,也應該讓福利真正用來滿足住屋需要,而不應讓福利變成謀利工具。

     

     

    iPhone4的比喻

    Tommy兄在FB寫道「「先租後買」政策根本就是 「iPhone 4」上台月費回贈優惠計劃...乜你認為iPhone4會因此賣平左咩??」

    的而且確,肯定不會。而且對於賣的人可能有so,於是我回道:「呢題我識答,我用優惠月費同特價出機,然後趁機價仲有水位賣咗部機,用番普通手機,咁就得啦。」

    Tommy兄的最後說道「根本就應該新加坡組屋化,唔一定人人用唉瘋科的,但市面上無選擇,如果唔做唉瘋奴,只能紙杯加條繩...呢個時候,政府係唔係應該出出手呢??」

    這點我是同意的。事實上我不覺得居屋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後記:

    在google找「置安心」,竟然發現原來恆生銀行已有一個同名的「置安心保險計劃」,似乎特區官員為大型政策命名之前沒有google考查過有沒有撞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