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ne 2007

  • e個世界(節目重溫)

    收聽 - e個世界 (2007-06-30) @ RTHK2

    三十分鐘訪問(由節目第32分鐘開始),內容包括:

    xanga見聞、小弟寫blog的歷史、作為教師寫blog跟其他bloggers有何分別、敝blog什麼內容受歡迎、什麼內容趕客、七.一遊行、教學生涯、三師會Podcast等等,還有小弟網名庫斯克的由來。

  • 明天七一, 我們會見面嗎?

    有人問我,今年七.一有什麼上街的理由?

    我們不妨問一問自己:你上一次遊行是為了什麼?

    你有訴求,政府沒有回應,或者回應令你失望,你便有請願的理由。

    以下議題的相應政策,有哪一項令你不滿?

    普選、言論自由、文化保育、經濟、民生、00-07年入職公職人員薪酬計算、市區重建、食物安全、環保....

    有的話,便是走出來的理由。

    其實,七.一上街有著多一重意義,就是紀念2003年香港公民意識的覺醒,紀念我們直接或間接令董建華、葉劉淑儀辭職,迫使咨詢過程不知所謂的廿三條立法暫停。

    七.一這日子,多了一重紀念意義,我們走出來,不只是表達意見,而且是一次紀念性的遊行。

    不要忘記,雖然我們爭取到一些不知所謂的人辭職,和不知所謂的政策推倒重來,可是我們也觸動了中央政府釋法,否決了07、08普選,究竟他們憑什麼這樣做?

    還有,中共領導層多次出口術,不時告誡我們權在中央,擺出一副同潤發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我不給的,你不能要」的姿態,盛氣凌人。難道我們都忘記了嗎?

    明天七.一,我們會見面的。

    三師會回歸十週年特集

    Part I

    Part II

    延伸閱讀: 七一上街的理由(sidekick)

  • 仙女下凡慶回歸




    為免大家誤會,我只會原文照搬明報報導的caption:

    " 5名八一跳傘隊女隊員,將在明日穿上仙女裝,壓軸表演「仙女下凡」的花式。" (明報28/6/07)

  • 教學語文政策給香港的禮物

    回歸十年,教學語文政策送給香港的一份禮物:

    高考英文「肥佬」12年最多 (星島日報 29/6/2007)

    這個現象一點也不出奇,因為母語教學政策,大量中文中學(中中)湧現,普遍而言,中中的學生英文水平較他們還是英中時較差,於是近年多了會考生報考英文課程甲,即是淺些的那個。

    一般而言(包括政府招聘),課程甲的A級只等於課程乙的C級,可是中六收生時,課程甲的A級依然計5分,於是我們有愈來愈多預科生是拿著「票面值」高於「實際值」的成績入學的,他們一旦跟考課程乙的學生一起考高考英文,效果立竿見影。

    記得九七後不久,特區政府一聲令下,全港只可有一百間英中,其餘的一刀切轉為中中,除了英文和英國文學外,不准用英文教授任何科目。那時候,不少學校真的聲淚俱下地上訴....

    後來,政府額外批准另外三十多間學校轉為英中。

    後來,政府批准開辦直資學校,收公帑之餘又可以用英文教學。

    後來,政府額外增加撥款給中中的英文科目。

    後來,政府批准中中自行決定高中的教學語文。

    後來,政府批准中中在初中課程加入一定程度的英文內容。

    當初梁錦松領導教改的時候,不是很威風的嗎?權在我手,一刀切,由上而下,雷厲風行,要一夜之間把全港中學的教育語文政策翻轉,卒之那一百間英中,盡收天下兵器,成為天之驕子,中中跟英中的距離,愈拉愈遠。

    這是特區政府早期的改革特色,只爭朝夕,說改便改,可是政策出台之後,改完再改,卒之面目全非。早知如此,為何不多作研究咨詢?學生入學,一生只有一次,改完又改的政策,叫學生和家長都吃盡苦頭。受害的,當然不是子女都入讀名校或者不在香港的主事人。

    教學語文跟英文水平有沒有關連(corelation)?統計學上很難說,因為變數太多,尤其是英中盡收天下兵器(優秀學生)之後,中中學生的英文水準下降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很難證明母語教學會令學生英文水平下降。

    今年高考成績大概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香港學生的英文真的差了。這跟母語教學政策的關係如何?除了這個原因,我真的找不到其他原因。

    當年教改主事人,現在全都不在位。可是莘莘學子,咁就一世。

    分類:education

    未問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認為英文水準重要?
    母語教學能否令學生在其他科目成績進步?
    假設
    母語教學令英文水平下跌,而令其他學科成績進步,這個交換(trade-off)是否值得?

    廣告時間:蘋果探針-教師、醫生、社工:爭 取 公 平 (庫斯克 2007年06月29日)

    網上的排版好像怪怪的....

  • 照明碩士?

    最初看到這個課程,以為是黃興桂教人做燈神。

    事先聲明,我不是要詆毀人家學校。如果是港中科大,我會笑得更大聲。

    Master of Lighting的中文是什麼?照明碩士?縮寫是不是"M.L."?

    非研究類碩士的名稱,不是應該以學院為本的學科分類的嗎?例如Arts,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ngineering,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難道昆士蘭那間大學有Faculty of Lighting?

    如果我在CV寫出這個學歷資格,怕不怕給老闆嘲笑?

    至少應該叫做"Master of Lighting Engineering"或者"Master of Engineering (Lighting)"吧。是不是以為報名的人只懂Lighting這個字?

    十萬八萬一個碩士課程,用的是證書(Certificate)課程的名字,連少許格調(也可說是門面功夫)也沒有。

    連結:Master of Lighting學科網頁

  • 三師會Podcast - 中國外交 延伸閱讀

    中國現時的發展如何影響其參與國際舞台?

    • 中國的現代化在什麼程度上有利於其參與國際事務?
    • 妨礙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主要障礙是什麼?中國可如何減輕這些障礙的阻力?
    • 中國參與國際事務方面有什麼前景?
    Audio Image

    延伸收看

    甲午風雲
    走向共和
    鴉片戰爭

    延伸閱讀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中日韓學者聯合編著)
    六方會談 四條戰線 (沈旭暉)
    年度人權報告-中國部份 (美國國會)
    外交十記 (錢其琛)
    為了世界更美好--江澤民出訪紀實 (江澤民)
    大外交 (季辛吉,港稱基辛格)
    蛻變中的中國 (黎友安)


    powered by ODEO

    下載MP3:
    Part I -  http://odeo.com/show/13326153/1187861/download/_PartI.mp3
    Part II - http://odeo.com/show/13325993/1187861/download/_PartII.mp3

    分類:hk3teachers

    連結:三師會

  • 十年學習.十年反省

    這張照片攝於03年七.一遊行。那時候,董建華、大商家和土共組成的執政聯盟,把香港推向水深火熱,人們忍無可忍走上街頭。

    「還我香港」這四個字,是在賤賣數碼港、胡仙案、楊光受勳、人大釋法、八萬五存在與不存在之間、武力對付請願大學生、董建華堅持包庇路祥安和梁錦松、教改引發教師離心、社工薪金脫鉤、處理沙士無能、廿三條立法擺出權在我手的姿態等事件發生之後說的。那時候,我們真的痛心統治香港的人跟我們完全脫了節,上街,是為了把香港討回來。

    特區十年,每一次事件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每一件事件都或多或少引發社會的反應,也累積了負面情緒。

    沒有數碼港,我們怎會知道競逐公共資產的遊戲規則重要?

    沒有楊光受動,我們怎會記起六七暴動,還有董建華跟土共的關係?

    沒有人大釋法,我們怎會知道原來一國大於兩制?

    沒有八萬五,我們怎會知道董建華政府不董經濟政策?

    沒有拉一派,然後妖魔化另一派,再加以打擊的改革,我們怎知道有社會分化?

    沒有武力對付大學生,我們怎會知道有「公民抗命」這回事?

    沒有沙士,我們怎會知道政府救不了我們?我們怎會知道要團結?

    沒有廿三條和葉劉,我們怎會知道自己有權忿怒?

    一切都不是獨立發生的,一切都是因果。

    後來,我們有了新政府。這個政府的政治能量、公關手段,都比前朝高明,我們好像又回到九七時滿有盼望的起點。

    不同的是我們有過忿怒而走出來的經驗,我們學習過團結,學會了關心。比起九七起步時,我們不再無知軟弱。

    往後發生的事,比起董建華時代的,都好像是小事,例如上一個政改方案觸礁、天星事件、個別官員失言、教院事件等。全部都過去了,都好像沒什麼似的。這也許是因為曾蔭權政府處理得較「合理」,沒有自找麻煩。

    十年過去,相信沒太多人同意董建華那七年過得愜意。曾蔭權這三年,是好是壞,可能眾說紛紜。不過,任何人也不應忽視社會內部的矛盾,這些矛盾將會不時反映在一些看似不大不小的事件上,如果沒有正視,總有一天,矛盾累積,帶來不能預計的後果。

    我們用了七年時間學習,學習做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現在開始實習--天星、市區重建、中大學生報、西九、政改、環保等等問題,都是我們的功課。我們正在嘗試參與,跟政府互動。

    第一個十年過了。每個學習做公民的香港人心中都有一個分數。下一個十年,繼續學習,繼續反省。我說的是市民和政府兩者。

    分類:politics

  • 七字頭看回歸十年

    香港主權移交(人稱回歸)快將十年,人人都在以不同的角度「回憶」這十年。上年我已寫了一次,今年要說的也是差不多,我的角度是一個受過殖民地教育(聖公會的小學,根正苗紅的殖民官中,殖民地大學),但又受上一代民族感情影響的三十世代的角度,即是呂大樂說的第三代人。(其實寫的時候只有廿九歲,我是第三代和第四代中間的夾心人)。

     

    那時候,李麗珊得到奧運金牌、十大基建陸續完成、經濟好得可怕、煙花放個不停....

    愛國愛港七字頭集體回憶(上)

     

    正當全你和香港都在求生的時候,你曾經寄予厚望的那位董建華,施政能力、政治智慧、公關手腕原來低處未算低。

    愛國愛港七字頭集體回憶(中)

     

    整個香港島也是穿著黑衣的人,他們塞滿了維園、銅鑼灣、天后。那一天,維園幾個球場空空如也,那是左派的回歸嘉年華會。那幾個空的球場,被方圓幾公里的黑色人潮包圍,說明了這幾年來的民心背向。

    愛國愛港七字頭集體回憶(下)

    =================================

    寫這三篇文章的時候是2006年,文中沒有提及曾蔭權,是因為那時候沒什麼值得寫。現在有了,正在動筆。


    分類:politics

  • 一不離二:教師、醫生、社工

    俗語有云,一不離二,二不離三。

    教師、醫生、社工,三者有什麼共通點?

    回歸十週年的大喜日子前夕,以上三種人都曾經遊行或集會抗議薪酬計算方法不公平,每次都有過千人參與,抗議對象當然是政府。

    對於受政府直接或間接支薪的教師、醫生(即是公立醫院任職的)和社工,政府是他們的直接或間接僱主,他們向政府爭取改善待遇是很正常的。對於沒有私人市場的教師和社工,他們更因為不能以離職作為爭取合理待遇的手段。

    有論指如果他們不滿意待遇,大可以辭職不幹,不用攪什麼行動。不過,如果真的想教育中小學生,或者幫助有需要的社群,在什麼私人企業會做得到?政府親自經營或者出錢資助的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已佔了市場的大部份,如果有志投身這些工作,幾乎唯一可以傾待遇的,就是政府。

    在私人企業,員工認為待遇不公平,如何覺得自己有討價本錢,會直接和老闆傾,不成功便走。但在公共事業範圍,尤其是對人的工作,根本就沒有「走」的選擇,於是只能傾。

    對於政府這個僱主而言,如何計算教師、醫生和社工的薪酬,直的不容易。在私人企業,可以衡工量值,以員工的邊際產值來支薪。可是,以下的如何計算?

    教好一個本來會索K的學生

    醫好一個無錢的人的癌症

    幫助一個被虐婦女

    警察和消防員救回的人命

    於是,政府計算的,是這些工作需要一個什麼學歷和資歷的人來做,然後計算這個人應該收多少工資。

    當教師、醫生、社工,以至公務員的人,知道不會有五六位數字花紅,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根本計不到花紅,也不可能要政府有盈餘便發花紅。

    經濟最差的時候,入職的公職人員減入職起薪點,他們心甘情願,他們都知道政府財困,因董建華的說法,這叫共渡時艱。

    就在經濟最差的時候,社工的工資跟公務員薪酬脫鉤,改為每年一筆過撥款給社福機構,於是大量資深的社工被裁員或大幅減薪,而新加入的社工則從此沒有加薪。根據常識,薪酬大幅下滑,前途暗淡,最後的結果會是社工系愈來愈少人報讀,社工愈來愈少人做,如果政府希望有更多人才為需要幫助的人出力,便不會這樣做。很明顯,政府不是這樣想。

    而教師、醫生又如何?經濟低迷的時候,即是2000年打後入職的年青人,接受了減薪。當經濟大有改善,連政府也認為要加薪吸引畢業生的時候,曾經跟政府共度時艱的年青教師、醫生、社工,薪金跟新畢業生睇齊。這對他們來說,侮辱的意思遠遠大於金錢上的意義。

    這些有經驗的中生代,走出來抗議,不是要找政府麻煩。他們爭取的,不過是合理公道的對待。

    教育、醫療、社會福利,關係的是社會的知識水平、健康水平與和諧程度。難道對從事這些為社會工作的中生代有一個交代,讓他們更安心、順氣地為社會做事,不應是說要「福為民開」的曾特首的施政重點嗎?

    希望政府在這個歌舞昇平的日子,想想這三千多人,以及支持他們的同工的不滿,對特區管治的意義。

    相關新聞:
    社工集會遊行要求與公務員同酬 (星島日報 6月24日)
    1300醫生斥胡定旭廢話 伊院靜坐爭同工同酬 (明報 6月23日)
    逾千教師遊行不滿薪酬未獲調整 (星島日報 6月16日)

    分類:education | politics

  • 城市.規劃.愛 (7下)

    尋(下)

    [續上集

    他看著那照片,看了三數分數,突然想起些什麼。

    他在杭州的日子,悶得發慌,下班後除了看鳳凰衛視和不知是正版還是翻版的DVD,就是和上司去喝酒。除了那些,就是三幾天跟陳雯通一次電話和電郵,說說公司的人事、生活見聞等等。

    無數個晚上,四面牆內漆黑一片,唯一的慰藉就是電腦瑩幕的一點光。

    偶爾回香港,多會找陳雯吃一餐,喝一杯。不知什麼時候,陳雯開始抽煙。後來,他也抽起煙來。

    日子就是這樣的過去。

    一次陳雯到上海工幹,他們相約週末在上海一聚。十哩洋場,沒什麼特別,也不甚醉人,不過他倆還是由起點走到盡頭。

    「唉,這樣便兩年了,不知什麼時候才有"著落"。」

    「你說升職?你快喇。」

    「當然不是。我說的是男人。」

    「你一定有的。相信我吧。」

    「沒有喇。追求者都是怪人。我可不要將貨就價。」

    黃埔江邊的燈火熄滅,人愈來愈少,他送陳雯回到酒店。然後,他在酒吧坐了一個通宵,清早跑到酒店放下一份生日禮物,接著坐第一班車回杭州。後天是陳雯的生日。

     

    半年後,他接到調回香港的通知。上司和下屬跟他送行,恭喜他可以回到總部,更接近權力核心。他想,真的值得高興,終於回到香港,終於回去了。

     

    爛醉之下,他接到陳雯來電,說她會到天津。

    「攪錯啊,天津?去什麼天津?哈哈,我回香港。天津?去寫唐山大地震嗎?我們真的無緣。」

    他記不起之後說過什麼。只知道陳雯很久沒有找他。

    回到香港,他繼續努力工作,權力核心當然接觸不到,不過生活過得還可以。偶爾跟陳雯以電話和電腦傾談,不過,可以說的似乎愈來愈少。

     

    慢慢地,大家的工作愈來愈忙,人也好像愈來愈自我。忙碌和自我中心的毒害,令人心愈來愈麻目,他開始顧不得什麼緣份,愈來愈投入胡混的派對,即是那種狂歡宿醉過後,連一個名字也記不起的那種;愈來愈投入約會不同的人。

     

    一個星期天早上,收到陳雯的電郵,附件是北京胡同的雪景,裡面有一頭用雪堆成的貓。她提及一個很不錯的追求者,海歸的北京人,很有風度,人品不錯云云。

    「開始下雪了。你喜歡雪嗎?如果你來看雪,我請客,帶你吃最好的涮羊肉。」

     

    他沒有回答,在回信中胡扯一番。他過不了自己。

     

    往後,他開始有意無意地埋沒一切跟陳雯有關的記憶。他把一切跟她有關的物件收藏起來,甚至連跟大陸有關的也收起來,包括回鄉卡。

     

    某天,他接到指示要到東莞工作兩天。回家找回鄉卡,怎找也找著,甚至連它有可能出現在什麼地方也毫無印象。

     

    找到那幾張照片,他想起那襲晚裝、黃浦江、那早班車、那頭堆雪貓,一切好像電擊一樣,要停也停不了。

    那時他是那麼喜歡陳雯。

    但這些日子是怎麼過的?是甚麼令他把一切都收藏得連自己也記不起?

     

    電郵的inbox有新來信。是陳雯。標題是

    「我.結.婚.了」

    分類:menwomen


    連結:8 舊街 | 7上 7下 中港 | 6 長尾理論 | 5 中環 | 4 銅鑼灣 | 3 大埔墟 | 2 MK | 1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