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一不離二,二不離三。
教師、醫生、社工,三者有什麼共通點?
回歸十週年的大喜日子前夕,以上三種人都曾經遊行或集會抗議薪酬計算方法不公平,每次都有過千人參與,抗議對象當然是政府。
對於受政府直接或間接支薪的教師、醫生(即是公立醫院任職的)和社工,政府是他們的直接或間接僱主,他們向政府爭取改善待遇是很正常的。對於沒有私人市場的教師和社工,他們更因為不能以離職作為爭取合理待遇的手段。
有論指如果他們不滿意待遇,大可以辭職不幹,不用攪什麼行動。不過,如果真的想教育中小學生,或者幫助有需要的社群,在什麼私人企業會做得到?政府親自經營或者出錢資助的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已佔了市場的大部份,如果有志投身這些工作,幾乎唯一可以傾待遇的,就是政府。
在私人企業,員工認為待遇不公平,如何覺得自己有討價本錢,會直接和老闆傾,不成功便走。但在公共事業範圍,尤其是對人的工作,根本就沒有「走」的選擇,於是只能傾。
對於政府這個僱主而言,如何計算教師、醫生和社工的薪酬,直的不容易。在私人企業,可以衡工量值,以員工的邊際產值來支薪。可是,以下的如何計算?
教好一個本來會索K的學生
醫好一個無錢的人的癌症
幫助一個被虐婦女
警察和消防員救回的人命
於是,政府計算的,是這些工作需要一個什麼學歷和資歷的人來做,然後計算這個人應該收多少工資。
當教師、醫生、社工,以至公務員的人,知道不會有五六位數字花紅,他們知道自己所做的根本計不到花紅,也不可能要政府有盈餘便發花紅。
經濟最差的時候,入職的公職人員減入職起薪點,他們心甘情願,他們都知道政府財困,因董建華的說法,這叫共渡時艱。
就在經濟最差的時候,社工的工資跟公務員薪酬脫鉤,改為每年一筆過撥款給社福機構,於是大量資深的社工被裁員或大幅減薪,而新加入的社工則從此沒有加薪。根據常識,薪酬大幅下滑,前途暗淡,最後的結果會是社工系愈來愈少人報讀,社工愈來愈少人做,如果政府希望有更多人才為需要幫助的人出力,便不會這樣做。很明顯,政府不是這樣想。
而教師、醫生又如何?經濟低迷的時候,即是2000年打後入職的年青人,接受了減薪。當經濟大有改善,連政府也認為要加薪吸引畢業生的時候,曾經跟政府共度時艱的年青教師、醫生、社工,薪金跟新畢業生睇齊。這對他們來說,侮辱的意思遠遠大於金錢上的意義。
這些有經驗的中生代,走出來抗議,不是要找政府麻煩。他們爭取的,不過是合理公道的對待。
教育、醫療、社會福利,關係的是社會的知識水平、健康水平與和諧程度。難道對從事這些為社會工作的中生代有一個交代,讓他們更安心、順氣地為社會做事,不應是說要「福為民開」的曾特首的施政重點嗎?
希望政府在這個歌舞昇平的日子,想想這三千多人,以及支持他們的同工的不滿,對特區管治的意義。
相關新聞:
社工集會遊行要求與公務員同酬 (星島日報 6月24日)
1300醫生斥胡定旭廢話 伊院靜坐爭同工同酬 (明報 6月23日)
逾千教師遊行不滿薪酬未獲調整 (星島日報 6月16日)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