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January 2, 2008

  • 尋76年11-12月贊育出世的男性

    如果你是1976年11-12月贊育出世的男性(全港只有一百六十多人),
    或者該段時間在竹園兒童園住過,請到下面的881903.com連結登記:

    ?°?????M§??????÷??

  • 住在利東街旁

    每次利東街有事我都是出現一下,因為我住在利東街附近,看著那裡的舊樓被拆,舊樓不見了,然後便看見May姐絕食的位置。所以,我見到有集會便會出現。

    最近May姐絕食,我幾次經過都是拿著一袋二袋街市和超市的東西,太街坊,和行動的朋友們傾計也不好意思久留。

    利東街、太原街、灣仔道重建,對我而言,很老實說,實質利益已經浮現--因為市建的新樓盤令這一帶出現明顯的士紳化,樓價和租金都節節上升,我住的地方,租金比三年前上升了七成,身為業主的家父家母應該很高興,而白吃白住的我也應該很高興。

    另一種實際利益是這一帶的商店食肆,格調和種類也多了,十年前多是街坊生意,現在多了各類的餐廳,還舒服的咖啡室和酒吧。除了做街坊生意的館子,約會和飯局會也多了選擇。

    可是,作為一個中間偏少少左的青年,我會反省這些「好處」的代價,以及誰付出了代價。

    首先,因為社區士紳化,這一帶的店舖用途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很多本來賣菜、魚、肉、雜貨的店舖變了地產、花店和食店,這種變化相信不會停止,直至我們再見不到那些老店為止。

    第二,因為重建的物業需要讓私家車進進出出,所以存在了上百年的露天市集也要讓路。根據萬試萬靈的經驗,小攤販一旦被遷入那些設計不善的室內街市,便會維持不了。原因是它們經過多年建立,但十分脆弱的商譽和連繫被破壞了,很難再建立。

    第三,重建區內的住戶和商戶被連根拔起,它們不少就此終止了經營,上面說的新店舖和新口味,就是建築於把舊商戶鏟除之後的地方。

    第四,重建後的大樓,因為建築物和規劃條例較以前寬鬆,通常都是巨型機械人般的巨物,在它們旁邊的舊樓(說舊的很多不過是十至二十年樓)無論是通風或是光源都大受影響。

    這些都是代價!

    有時候想起這些,作為塘邊鶴的我們,除了向議員反映、在網誌批判、投票給支持保育的議員、集會、簽名,還可以怎樣?

    今天看許寶強在明報介紹新加坡的市區重建政策,更加失落。

    後話:現在從窗口外望,那座屬於合和的新建築, 外牆裝了許多LED燈,每晚就好像對著我家表現幻彩詠香江般,不停地變色狂閃,如果有癲癇症,肯定會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