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December 2009

  • 立法會外的朋友們加油

    立法會門外有一大群「被利用*」的年輕人和大專生在捱凍抗議高鐵撥款。

    要上班不能去的大家,今晚請去支持他們。

     

    延伸閱讀:

    我的請假信 (林輝)

     

    *「被利用」延伸閱讀:


    你是會被利用的大專生嗎?
     (Dinezz@hkblog)
    (此文被大量comments反駁,大家不妨去圍觀,訓練一下自己的批判思維)

  • 擁抱自由主義的第四代港人

    (刊載於09年12月9日《e-zone》,本文為修改後的未經編輯版本原文,題目是《互聯網與躁動的第四代港人》)

    鬱悶成了共通點

    最近常常在互聯網上看到「第四代香港人」這個說法。那是源於呂大樂教授的著作《四代香港人》-一本只得68頁、只有褲袋書大小的「書仔」。這書自從2007年出版至今,一直不停被專欄作家、文化人、學者、bloggers,甚至通識教科書引用。呂教授在座談會說過寫這本書其實沒有特別目的,「四代香港人」的說法也不是出於嚴謹的學術研究,這書流行實在是無心插柳。雖說是無心插柳,但因為書裡面的世代論述用來解釋年青一代面對的困局很容易,也說中了年輕一代的感受,於是成了不少香港二十出頭頭至三十頭青年的論述當前社會狀況的理論根據。

    書中所謂的「第四代香港人」,是指1975年後出世至今的一代(這是個籠統的說法,大至上是指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他們中學或大專畢業出身的時候,已經是九七回歸之後,他們飽受經濟轉型、外判、合約、失業折騰,還要被已上位的一代指責為缺乏競爭力。他們的能力和學歷可能不比上兩代差,而面對難以在社會階梯往上爬的困境,某程度上原因不在於學歷和能力,而是遲了出生。這種鬱悶成了這一代人的共通點,矛頭也開始指向不公平的政治制度偏袒商界和建制派。

    第四代港人 = 互聯網第一代

    第四代人跟上兩代人另一個最大分別是這一代人是互聯網的第一代,即是由九十年代互聯網開始普及便開始上網學習、娛樂、社交的一代,他們的文化、價值觀、政治意識形態,跟上一代由學校教出來的教條主義截然不同,每天在互聯網上接觸全世界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令他們更包容不同的價值觀、網上近乎無障礙的言論空間讓他們認識到話語權的重要、每天在討論區和blog的辨論訓練了他們的批判思維,這些東西令他們比上兩代人的思維更接近自由主義。這個擁抱自由主義的一代,面對上兩代家長式的訓令和指責的時候,反抗起來令上兩代人難以想像,例子包括示威反對警務署長鄧竟成、死守皇后碼頭、抗議「右翼」宗教團體、夾錢登報支持普選、以游擊方式示威抗議特首施政、抗議自願驗毒計劃等。另外,大量諷刺政府的文章、圖片和youtube短片滿天飛造成的效果,都是上兩代不能理解的事情。

    建制無視年輕力量聚集和發酵

    年青一代的力量在網上聚集和發酵,然後轉化為實際行動,可說是特區的政治問題以及互聯網普及相輔相成的效果。特區成立和互聯網開始普及基本上是同時發生的,這個現實與網上世界的互動,2003年七一遊行是一次明顯的爆發,這次爆發之後,年青一代的社會參與意識有增無減,漸漸地,對小圈子政治制度、向商界傾斜的政策、日益嚴重的貧富差距的不滿不再是小眾話題,而且愈來愈多人參與討論,甚至親身參與請願。以最近反對高鐵撥款行動為例,大量青年親身跑到菜園村支持村民,上街反對撥款,部份人更留守政府總部門外請願。到了後來立法會委員會撥款,網民更利用「人肉搜尋」,在網上廣傳議員的利益衝突問題,而議員的投票取向更是受到網民的嚴密監察。

    《信報》紀曉風在12月3日稱反高鐵撥款的行動為"Generation War”(「世代戰爭」)[連結],其實嚴格來說,最近爭取普選和反高鐵撥款等行動不能當作是「第四代大戰第二三代」的現象,那只代表了第四代更加主動積極爭取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社會,而且他們遠比他們的前輩更懂得使用互聯網。這一股力量的匯集已成趨勢,但似乎建制方面在網上世界能夠發揮的能量相形見拙,或者年青一輩在他們心目中還不是爭取的對象。

    *   *   *   *    *   *   *   *

    後記:

    因為捨不得減字數,令編輯們排版排得辛苦,真的抱歉了。

    我們看到現在的香港,八十後的對於政府的無賴和民主派既得利益者的無能的不滿已經接近臨界點,最近看無線的《由1967開始》,提到1974年四千人參與的「雙反集會」(反加價、反失業),無線對此事的論述不再「是是旦旦」,而是把矛頭直指政府沒有理順商界和市民之間的矛盾,造成民怨爆發(不過片段未有提及1974石油危機造成嚴重失業問題,令矛盾激化),最後政府成立消委會,以及成立專責委員會,對付瘋狂加價的電話公司。有趣的是,片中播出了當年曾蔭權還是AO的時候,他就是負責替委員會收集民意的人。

    無線用這個時候播出「雙反」抗議,以及曾蔭權1974年的訪問片段,也算是將政府一軍了。事實上,「雙反」抗議對於我這一代人的記憶來說,是幾乎不存在的,現在無線把事件搬出來,還要強調政府處理民怨的責任,某程度上是替特區政府這頭駱駝加上一小根蘆葦了。

    * * * *

    .

  • 三師會 - 高鐵爭議

     

    (1/4)

    (2/4)

    (3/4)

    (4/4

     

    節目重溫:

    (1)


    三師會主頁@mysinablog

    (2)

    (3)
    RSS feed
    RSS Feed

    (4)

    click to 三師會@Facebook

  • 新機試玩 - Acer Liquid


    上星期去了Acer的blogger活動,試玩了他們的新Android手機Liquid。我本來是用Windows Mobile手機的,有玩Android手機的機會,一定出席。

    Liquid的賣點是Qualcomm Snapdragon QSD8250 1 GHz(768MHz?) CPU*,暫時應該是Android手機中最強的CPU。對我來說,最記得的還是它的賣價比相似spec的HTC Android平了一大截,只是三千三,算是很「平宜」了。

    這部新機的確運行得頗暢順的,性能方面應該沒什麼可以挑剔的。不過有一點我起初覺得用得不爽的,就是那個touch screen的keyboard,我的手指是正常男性的size,可是篤那screen上的keyboard的時候,完全亂七八糟。我擔心是不是自己患了什麼手腦不協調的毛病,翌日專誠問家妹借來了iPhone來篤keyboard,又不覺有什麼困難。後來因為不服氣,跑到網絡供應商的門市拿一部Liquid再試,試了一會兒又覺得沒有問題,可能那是由用筆「篤」screen過渡至用手指「篤」的習慣問題吧。

    對於我這些什麼account也是用google,而且不想花太多錢的人來說,Android機的確比iPhone吸引(Windows Mobile是弱智的,用過之後永不考慮),那晚試機的感覺也不錯。等我的舊機打柴可以考慮考慮。

    ***************


    另外,關於他們的網上宣傳,恕我直言,真的有點問題。話說我在facebook看到Acer Liquid的廣告,於是click來看看,但click了過去是台灣Acer的產品網站,裡面只是有一張圖寫著Liquid會在冬季推出,其他產品資訊完全找不到(或者是有但我看不到),我想他們付給facebook的廣告費是白花了。

     

    * 註:
    《e-zone》說是1GHz,但細看當場派的specifications以及網上的資料,則是768MHz。經有關方面證實,應該是768MHz才對。

     

    利益申報:除了兩支啤酒和一隻雞翼,我沒有接受過任何實質利益。

  • 公投! We are Hong Kong!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trust or mercy in communist politics.

    信共產黨?信什麼也不做,2017就會有普選?唔好傻啦。

    怕刺激共產黨?你以為你什麼也不做,不刺激共產黨,結果共產黨會不剝削你?


    我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輸了

    就算保不住五個議席,保不住守政改的否決權(因為政改需要三分二票數通過),大不了就是通過了現在的政改方案,我們有什麼損失?

    至於其他條例,例如23條,只要過半票數通過,泛民根本由始至終也沒有否決的能力,少了幾個議席,下屆取回,有什麼問題?

    我們不能再忍受你們尸位素餐了

    民主黨啊民主黨,我們這麼多年來一直用手上的選票送你們進去。這麼多年來你們做到了什麼?你們為香港的民主爭取到什麼?

    攪了這麼多年,當年的少壯派跟你們決裂,現在的新的少壯派反對你們。攪了這麼多年,卒之年輕的泛民支持者跑到你們的門外請願,來跪求你們做嘢,你們有沒有反省過是為什麼?

    我們已經等夠了

    民主兩個字,我們聽了二十幾年,當初中英談判說有民主,我們半信半疑;後來基本法寫明了直選議席分幾個階段增加,2007年特區便可決定選舉方式,「最終達致普選」,白紙黑字寫明了,我們信了;共產黨的家犬民建聯說支持0708普選,我們也信了。卒之呢?卒之特區政府千方百計阻撓,卒之人大釋法,卒之民建聯和特權階級全力護航,卒之我們香港人一無所有,卒之我們全都變了傻仔!

    我們受夠了!


    We are Hong Kong

    香港隊對日本隊,大家都以為必敗無疑。但我們沒有放棄過,在大球場幾萬香港高呼「We are Hong Kong」,主權移交了這麼多年,我們就被侮辱這麼多年,我們的身份、自尊、意志,長期被矮化、醜化,政府和建制得益者一天到晚都在說「你們要改變」,改變的意思就是放棄自由意志,放棄爭取更公平的政治制度,放棄我們的身份認同,放棄我們的尊嚴。

    我們要有自尊地對全世界說「We are Hong Kong」,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這是我們的香港,我們要為我們的家爭取更好的將來!

    五區公投不是沒有風險,但目前在中央處處設限、特區政府無視民意的困局之中,不記名投票是最能夠把民意量化的表達手段,也是讓很多不能或者不方便上街的香港人表達不滿的方法。


    這是背水之戰!

    來得這個blog的朋友們,你們大概都是對於香港的前途有所希冀的年輕一代,這一場公投運動,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龐大無比的國家機器,我們有的,只是那一丁點的資源,所以我們更加應該全力參與這場運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blog出blog,有tweet出tweet,還有sms,打電話,向身邊所有人痛陳利害。這場運動,沒有中間,面對共產黨強大的動員能力和財力,不投票即是用行動投了共產黨一票。這一次,我們要戰至最後一刻,就好像港隊一班本來一無所有的青年人一樣,到了最後一球十二碼,也沒有放棄過。

    香港人,你也不要放棄。Just because WE ARE HONG KONG!

      
    .

  • 三師會之師傅到


    哈佬喂「師傳」廣告深入民心,最近兩宗「師傳」性交轉運驅鬼轉運案件亦引起了社會關注,今集三師會以不同角度討論「師傅」現象,當中涉及對宗教信仰的論述,以及心理、文化、歷史層面解釋,我們希望盡量做到客觀持平,如當中有遺漏或者偏差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三師會之師傅到(1/4)

    三師會之師傅到(2/4)

    三師會之師傅到(3/4)

    三師會之師傅到(4/4)

    節目重溫:

    (1)


    三師會主頁@mysinablog

    (2)

    (3)
    RSS feed
    RSS Feed

    (4)

    click to 三師會@Facebook

  • Facebook Group - 社運動員新基地


    (《e-zone》09年11月11日文章,經編輯同意轉載,下文為未修改版本)
     

    早陣子Facebook出現了一個「倒曾」的群組,這個群組號召網民到禮賓府示威表達對政府施政不滿。這個群組有超過700個成員,如果當中有幾百人真的參與示威的話,也不算一個小數目。
      
    到了預定的日子,大批警察把禮賓府周邊的街道都封鎖了,由於示威是自發性質的,不少參與者在步行往禮賓府途中已被警察截停和打發掉,結果是能夠突破封鎖走到禮賓府門外的只有十數人,不肯離開的另外幾十人則聚集在離禮賓府一段距離的地方。
      
    這次遊行的發起人不是社運人士,而參與示威的不少是年輕網民,他們代表的不是主流的中產階級或者基層,而是一群對前景感到失望的年輕人。這種在網上自發組織的社會運動,沒有統一的指揮,缺乏資源和經驗,所以面對警察的封鎖便聚集不成。於是乎有論指這群年輕人只是烏合之眾,難以發動大型抗議行動,這種所謂「網絡動員」難成氣候。
      
    不過也有評論認為這種沒有統一指揮的自發抗議,反而更值得政府擔憂,因為政府面對無名(anonymous)的網民,根本沒有接頭和談判的對象,一旦不滿情緒在網上累積和蔓延,要擺平便很困難。這次的意義不在人數多少,而在於「三唔識七」的網民也敢走出來到禮賓府這個高度設防的地方示威,那怕只是一百幾十人,也足夠當權者反思。例如是次示威行動,警方如臨大敵,動用大量警員封路,任何年輕一點的人想過馬路便會被警員包圍,可見政府對於這種「看不見的敵人」的緊張。
      
    網上自發的抗議行動不是新鮮事,早前抗議個別基督教組織、抗議警方處理「鍾亦天案」的手法,以及反對「好戲量」劇團使用旺角行人專用區的手法的行動,皆是由網民發動的。這些抗議行動參與人數不少,但秩序井然,亦收到了引起公眾關注相關議題的效果。
      
    在香港以外的地區,也有新媒體動員抗爭的成功例子,例如中國廈門的「PX事件」,事件中民眾利用網誌、QQ和手機短訊,成功動員了過萬人上街反對一項化工廠項目(內地以「散步」為暗語代表遊行);另外,伊朗大選後大批民眾認為選舉出現舞弊,他們就是透過Twitter突破官方消息封鎖,對內對外發佈最新消息。
      
    就我的觀察, 香港的網絡動員行動通常有以下特色:
      
    • 由醞釀到行動的時間短:對於引發年輕網民不滿的事件,最初在網上討論區出現,同時有人在Facebook建立群組聚集意見相近的網民,對事件的情緒醞釀到某個程度,有的會轉化成真實的行動。
    • 由下而上:在醞釀行動的過程中,網民通常會對於當中的理念和實際安排有不少討論甚至爭論,然後才正式行動,所以很多時候行動的目的、口號、具體安排,由醞釀到行動時都會有不少修正。
    • 難以預測:很多參與這類抗議的人都是自發的,而不是透過個別政黨和團體組織,所以不論對於號召者和政府而言,參與的人數和取態都較難預測(所以申請不反對通知書時要填寫參與人數會有點困難)。
    • 配合新媒體發佈消息:不少例子顯示,在抗議行動醞釀期間,互聯網上會出現好些議題有關的youtube短片、文章和圖片,因為能引發共嗚,而在web 2.0平台如Facebook、網誌、Twitter等廣泛流傳,加速有關行動的消息傳遞。而行動之後,往往會有參與者把行動過程上載,以突破主流媒體對行動的不利報導 (例如今次示威後有人把警察不讓疑似示威者過馬路的短片上載到youtube)。
      
    雖然這種新型式的動員社會運動的力量暫時未必及得上傳統方式(政黨、民間組織加上主流媒體),但其意義不容忽視──這種新興的網絡動員,可以讓傳統的民間團體更有效動員公眾,也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發動抗爭,這一點,相信政府也感覺到其可能的威脅,否則怎會動員數以百計警察把禮賓府周圍封鎖?對於政府來說,早前的網民「倒曾」示威可能是一個開始,其成功與否,見仁見智,不過這事件所反映的網上流傳的民意,政府肯定不應視而不見。
     

    **********************
     
    昨天(9/12/09)e-zone文章出街了,題目是《擁抱自由主義的第四代港人》。因為捨不得cut字數,令編輯排版困難,被迫排得比較密,而且要把幾段縮為三段,真的很抱歉。
     

  • 聽鄭秀文「罪與罰」

    .

    從來未試過在blog提及與信仰有關的歌。這次是第一次。

    頗喜歡這首歌。會同「戰爭」一同放在我的"work@office" playlist。

  • 呂智偉曲線推動五區公投

     

    呂智偉說現在的政改方案符合大多數港人意願。

    經此一役,我更傾向相信呂先生是曲線叫大家表態。

    看了三次香港電台找他出鏡的video,我更加傾向相信香港電台有泛民的內鬼。

     

  • 生活軼事 (09年12月初)


    少年人的戀愛

    機構接連兩天開放日。每年的開放日都是跟見舊生的好日子,聽他們的故事,看他們的變化,有點老懷安慰的感覺。

    舊生A跟我談起感情事,我們聊了好一陣子。內容遲一點才用另一個方式寫。只想說句,少年人的戀愛,青澀、躁進、無常,但可愛。

    是日補假,難得可多睡一點。連續三個週末有duty,有點累。


    畢業典禮

    明天是畢業禮,告了下午假。星期二下午兩點半鐘在赤鱲角舉行畢業禮,人家告半天假(我猜HKU的畢業生這個時候應該絕大部份都在上班了),lunch time一點鐘出發也來不及。豈不是要人告全日假?HKU啊,不如叫畢業生夾錢攪近些少好不好?

    這樣就畢業了。讀了兩年,我對教育是不是多了認識?花了大半年寫了一篇萬多字的畢業論文,是不是對研究方法多了掌握?我想,大概是的。至少我付出過時間、心機、財產、健康,我有認真看過readings,有認真思考過。當然,如果我是全職去進修的話,相信效果會更好。

    無論如何,明天畢業了,可以跟老爸老媽一起參與,是高興的。在HKU讀了四年full-time,四年part-time,下次有機會再讀,要讀另一間,感受不同的學習環境(其實兩年前也有報中大的,不過太遠所以不去了)。不過,人生的下一站不是進修了。


    ACG的歲月

    晚上跟朋友D吃飯,我們相識於初中,那時候因為有動漫學會、模型學會,熱愛ACG的同學很容易聚在一起。我們幾個喜愛ACG的朋友仔常常一起打機、去宇宙船看動漫產品、《A-Club》和《電腦時代》齊齊睇、去北角國都商場抄game(去信和是一年只會做一兩次的壯舉,那時候的電腦連CD-Rom也未有,所以沒有三仔四仔)、一起去看插畫展,我們各有不同的最愛動漫作者、動漫人物和作品,那時候還沒有「宅男」這種稱呼。那個年紀,不會追求女孩子,單純地愛上打機和動漫,那是多麼美好的回憶。人長大了,追求的東西也不同了,不過那些到國都抄碟的日子,總是叫人回味。

    人從宋後少名檜

    有朋友影婚紗相之前試衫,試男裝的時候要試不同的呔,試到煲呔的時候,身旁的女孩子說:

    「我見到煲呔就憎,千祈唔好打煲呔。」

    以前人們說「人從宋後少名檜」,現在有了個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