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November 2, 2011

  • 考生膚淺? 圍觀中化考試報告

     

    整體點評:  

    第一,那兩三個極端例子,只是個別考生的答案。

    第二,如果真的要把個別考生「膚淺」、「是非觀模糊」、「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等問題當作整體學生的問題的話,我只能說句香港現在話事的那堆人,比這些考生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那幾個極端的答案就代表該屆學生的話,那不應只是考生的整體問題,而是香港的整體問題。

    第三,年輕一輩是廢柴、「價值觀扭曲」、「自我中心」,又是經濟日報主版最喜歡做的主題。

    第四,其實考評局應該每年公開那些最好的答卷,讓莘莘學子學習一下,而不是只玩潮文共賞,像高登仔一樣拿潮文來恥笑。

     

    個別點評:

    「專家指這代青年太幸福,不知愁滋味,反將慘事浪漫化,鼓勵他們做義工培養同理心;師長亦切忌錢字當頭,助長笑貧不笑娼風氣」(經濟日報)

    Well,專家能夠從個別考生的潮文看出如此微言大義,果然是專家。

    師(司?)長切忌錢字當頭,助長笑貧不笑娼風氣,這個我同意。錢字當頭不正是特區政府和特權小圈子的思維嗎?愈是出賣良知、厚顏無賴,愈可以在政壇上位,這種算不算是終極笑貧不笑娼?

    我知,你一定會說我上綱上線。是的,我擺明是抽「專家」水,用荒謬來回應荒謬。 

     

    「此外,有考生分析理想居所是否要豪華時,以「𡃁模」及援交風氣盛行為例,指出社會重視金錢、故會追求豪華居所,再推論出選居所「志不在豪」的傳統文化觀點已不合時宜。考評局批評,考生的是非觀模糊,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

    這位考生可能被各大地產商的科幻廣告、報刊的「成功故事」、自己的(或女友)的港媽的咀臉、政府的地價政策思維、內地富貴投資者的熱情洗了腦。我沒可能看到那位考生的原文,但從報導所見,他只是以"「𡃁模」及援交風氣盛行為例,指出社會重視金錢",從而推論出「志不在豪」的傳統文化不合時宜,而不是認為援交是美事。這如何表現了「考生的是非觀模糊,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呢?不知各位認為「志不在豪」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考評局諸公名下有多少豪宅物業呢?

    「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是不是考試的要求呢?如果是的話,那就很可怕了,因為如果我能夠以實在的證據和論點、通順的文筆嚴厲批判考評局諸公心見中的「中國文化精神」的話,那會不會受到考績上的懲罰?那是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評分準則?

    如果那不是考試要求的話,那麼考評局寫在考試報告上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警世?為了宣洩感受?考評局可是掌握考生成績的權力機關啊,你寫在考試報告,即是給莘莘學子暗示你們喜歡什麼,那又是另一種hidden curriculum了。


    「不少考生侃侃而談道德倫理,亦過猶不及。中化科說話能力卷,要求考生根據指定詞彙作短講,考評局發現,考生總機械化地,試圖將題目引伸至「人生哲理」,如談下午茶、零用錢、背囊、公事包等,通通連繫到父愛及母愛偉大,難免令人覺得矯揉造作。報告提醒考生,闡述「人生大道理」時要有所依據、言之有物。」

    學生提出另類觀點,你們就批評他「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追求得比較浮面的,你們又不喜歡。考生就是怕你們覺得他們表現得像沒有追求中國文化精神,所以才會跟補習社那一套來「懶有追求」的劇本來演。矯揉造作當然是不好看,那只是他們不夠醒目,沒有掌握由內而外再由外到內的演技吧。當然,考說話技巧其實某程度上就是casting,或者是考學生將來求職面試的技巧而已。

     

    「考評局又批評考生人云亦云、說話內容單調乏味、識見欠廣闊。就如高考在3月舉行,考生就彷彿只熟悉該段時間的新聞,報告直指:「今年考試,除日本地震及財政預算外,其他實例寥寥可數。更令人感歎的是,考生無視題目要求,胡亂填塞,令日本地震的事例,幾乎在3月11日後每一道試題出現。」」

    換了是你,看著亞洲最先進的國家遇上大災難,不知核電廠會不會爆炸,整個亞洲都不知明天會怎樣,那種深刻的感受,也會在說話時用來做事例。當然,可能有些人會穿鑿附會得太離譜,但在每一個考生口中出現不應該是一個考試報告批評的事情。

    當時有什麼重大議題,學生就說什麼,那有什麼問題呢?那可能是那段時間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啊。難道評分老師因為一天到晚都聽到類似的新聞而感到沉悶,是個別考生的錯嗎?抑或是考評局希望全港考生使用的事例可以平均分配在當年不同時間或者不同地區的重大議題?個別考生錯就錯在沒有來個全港題目大分工?

     其實考評局想批評的,是不是只是那些硬背補習社雞精材料的考生,而不是所有真的對地震和6000元爭議上心的學生呢?


     

    後記(1):

    無意中再讀到《情與中國文化》的中化節錄,真是感觸良多。

    裡面提到「凡對中國文化有體會而對西方社會有觀察的,相信也會有同樣的感想。我今日敢大膽的下個結論:中國文化的『情』,是世界人類精神病的良藥。因為生在無情的杜會,雖生猶死。中國雖然物質文明末趕上西方,但人類的幸福不能以物質衡量的。」

    當時是1974年,吳森心目中的中國應該不包括文革中的共產中國,只包括台灣和香港。上述對西方社會的描述,以及中華文化優越性的誇張說法,應該可以搬到將來的國民教育課程,照用可也。

    《情》(和不少的範文)最離奇的地方,就是把空想/理理中的中華文化寫得好像現實世界的情況一樣,那個中化科的理想世界,跟現實完全是兩回事。這種失去批判、沒有以實況鑑別理想的課文,對於稍欠批判思維的學生來說,是何等的有害無益啊。

    其實由1974年至今時今日,吳森對西方社會的描述,把西方換上強國,真的全中:「今日的杜會,尤其是強國的杜會,個人主義流行。正是在『家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簡直沒有情的感通。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不重視所謂天倫之樂。朋友之閒,談不上同舟共濟、患難相扶,主要是互相利用來增進一己的利益。在大學裡,師生之間的關係更為表面化及商業化...」不可謂不可悲。

    至於吳森最經典的性關係的concern和wonder理論,真的耐人尋味。 當時我想,《金鎖記》和《家》《春》《秋》三步曲那種封建社會的性關係有什麼concern可言?所謂性關係講求concern,反而係基督教文化鼓勵一夫一妻制之下的產物。在三妻四妾的父權社會中國,女人淪為男人生仔和開心的工具(詳見七出之條),何來concern

     

    後記(2):

    當年我當考生,對於那些範文和裡面一面倒的價值觀很懷疑,不喜歡裡面的以偏概全,所以進入試場後想到什麼便寫什麼。學習這一科的最大收鑊,其實是被那些懷疑和不喜歡的內容刺激了,於是努力地找尋不同的觀點,以批判的角度看範文。這或許是一個得著。

    關於中化科範文的評論網上多的是,而陳雲老師的著作《天書Impossible》則是當中的佼佼者。它出版的時候,我已中學畢業,否則我的中化考試可能會更低分(中化是我AL考得最差的一科,我自問文筆不算差,但我不是中化考卷要獎勵的那種學生)。

    這樣寫法,不知會得罪多少人。不過我寫blog就如答中化卷,從來不是個討好的考生。

     

    後記(3):

    在google找中化科的參考書封面,找到這兩本,其封面真的令人目不暇給。

    什麼是「六大皆空出題走勢」「天人合一的答題技巧」?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參考書,為什麼要加上英文標題呢?"Capture A Skill Book",文法上好像有點怪怪的...

     

    聽過一些補習社如何教學生背標準答案、背作文、背柯佬台詞,裡面有不少浮誇騎呢,令人失笑的毒物。聽改卷或評柯佬的朋友說,偏偏有些考生會不經大腦地把那些毒物照背如儀,明知不合用也照用,那當然就是死路一條。考試報告要批評的,可能部份就是這種考生。這種考生當然不應該考得好成績,而把他們洗腦以為有補習秘技就必勝的補習社,則大有誤人子弟之嫌。

     

     

     

    附錄:

    經濟日報《考生膚淺 危樓變理想居所》

    青年的價值觀扭曲了?有高考生竟指,市民在塌樓意外中救人彰顯了高尚品德,故危樓是理想居所;亦有考生認為,「𡃁模」和援交風氣盛行,反映社會重視金錢,而不追求豪華居所的想法已過時。考評局批評考生,對中國文化精神認識膚淺、是非觀模糊。

    專家指這代青年太幸福,不知愁滋味,反將慘事浪漫化,鼓勵他們做義工培養同理心;師長亦切忌錢字當頭,助長笑貧不笑娼風氣(另見文——「Me Generation」 凡事自我中心)。

    考試報告:不識中國文化

    考試及評核局出版今年會考及高考的考試報告,反映出考生未能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其中高考生在中國語言及文化科的答題表現,更被批評為對中國文化精神認識單薄、膚淺,且將人文價值和人情常理割離。

    例如「文化問題」試卷,要求考生討論理想居所的條件時,有考生竟指,塌樓慘劇中,有青年勇救居民,體現了人類的高尚品德,故危樓即使會造成傷亡,都是理想居所。考評局報告批評考生,將中國文化精神僵化為無理教條。

    「負米」顯孝心 考生指可速遞

    此外,有考生分析理想居所是否要豪華時,以「𡃁模」及援交風氣盛行為例,指出社會重視金錢、故會追求豪華居所,再推論出選居所「志不在豪」的傳統文化觀點已不合時宜。考評局批評,考生的是非觀模糊,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

    會考中國語文科的閱讀能力部分,其中一篇文章節錄自魯迅《二十四孝圖》,當中提到「子路負米」的故事,即孔子弟子子路,因家貧為雙親到百里之外揹米;報告批評,考生答題時不但未有根據魯迅的看法去分析孝行的難易程度,更竟按現今社會情況去作答,指「子路負米」容易仿效,因為現今交通方便,物流運輸發達,可提供速遞送貨服務,似乎完全未有體會古代孝行的可貴。

    不少考生侃侃而談道德倫理,亦過猶不及。中化科說話能力卷,要求考生根據指定詞彙作短講,考評局發現,考生總機械化地,試圖將題目引伸至「人生哲理」,如談下午茶、零用錢、背囊、公事包等,通通連繫到父愛及母愛偉大,難免令人覺得矯揉造作。報告提醒考生,闡述「人生大道理」時要有所依據、言之有物。

    見識少 舉例只懂日本地震

    考評局又批評考生人云亦云、說話內容單調乏味、識見欠廣闊。就如高考在3月舉行,考生就彷彿只熟悉該段時間的新聞,報告直指:「今年考試,除日本地震及財政預算外,其他實例寥寥可數。更令人感歎的是,考生無視題目要求,胡亂填塞,令日本地震的事例,幾乎在3月11日後每一道試題出現。」

    報告提醒考生廣泛閱讀、多了解本國文化及關心時事,這才有豐富、適切的例子去支持說話的主題。

     

     

    蘋果日報《會考終極報告︰考生視野狹窄》

    高考生表現也不濟,中文科有 3.5萬人應考,報告批評部份人於卷一審題不慎,促學生多關心時事。卷二文化問題第二題是關於中國人對居所要求,有考生以本地塌樓慘劇為例,指「有青年勇救居民,故危樓無論如何簡陋,即使倒塌傷人性命,只要能體現人的高尚品德,也是理想居所」。報告斥是把中國文化精神僵化為無理教條;部份考生指豪宅是理想居所,認為「志不在豪」的傳統文化不合時宜,評卷員批評「是非觀念模糊,失卻對價值的追求」。至於卷四說話能力測試,報告提出,「更令人感歎的是考生無視題目的要求」, 3.11日本大地震事例,幾乎於 3月 31日後每一個考生口中出現。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得悉有考生答危樓也是理想居所,即慨嘆「無得頂,是非曲直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