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於香港電台通識網(連結)。寫這一篇的原因是我看到考評局公佈練習卷表現,當中考生表現最差這一題,我仔細看過考評局的評改準則,覺得其主旋律似乎太過「想當然」,忽視了經濟增長目標背後的複雜性。其實如果考生是讀經濟科的,對這一條題目的掌握可能會好一點,但也若他們對經濟增長的看法與主旋律不符的話,萬一閱卷員本身不具備經濟學知識的話,他們有沒有足夠能力評鑑評卷準則上沒有的論點呢?這一點我有一點擔心。
========原文(標題後加)============
練習卷最低分的一題 – 試題分析及概念應用
2. 細閱以下摘錄自某報刊於2011年1月的新聞報道﹕早前考評局公佈了通識練習卷的整體表現,當中考生得分最低的是卷二的第2題,如下:
在中國第12個五年計劃中(2011年至2015年),中國政府建議同時降低國家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目標將由第11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1.2%(實質GDP年增長)降低至7%。總理溫家寶解釋,降低目標是為了不會「犧牲環境以換取急速的經濟發展步伐」。
該計劃亦包括以新型工業為重點的發展策略,例如一些關乎節能和環境保護、新能源,以及製造使用新能源車輛的工業。
(a)參考以上資料,提出可解釋中國政府建議在第12個五年計劃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一些原因。(8分)
(b)落實這建議時,持份者之間有可能出現一些什麼衝突?試加以討論。(12分)
這一題涉及「現代中國」和「能源與科技」兩個單元,而涉及的基本概念則包括經濟表現量度(GDP)、環境保護、新能源和中國的五年計劃制定等等。
題(a)分析
字詞定義
題(a)要求考生「參考資料」,提出可解釋「十二五」「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一些原因」。在這裡,參考的意思是要使用資料,但不是完全根據資料作答。至於「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原因,那就要看看同學究竟知不知道什麼是「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以及兩者有什麼關係。
所謂「經濟增長」,是指GDP增長率。同學即使不知這個定義,也至少可以從資料中的「11.2%(實質GDP增長)降低至7%」得到一些提示。
「能源消耗量」有很多不同的計算方法,例如耗油量、耗煤量、耗電量,甚至英熱單位(BTU)量度。不過在此題目中,量度單位並不是重點。
至於「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關係,理論上是正向關係,因此經濟增長涉及的生產(例如消費品、資本形成)都需要消耗能源。
手民之誤?
資料提到「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筆者估計是「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增長」的手民之誤,因為能源消耗量要降低,即是代表能源消耗量出現負數的變動百分率,觀乎中國過去十年的能源消耗量都維持在6至8%的年增長率,那是幾乎沒有可能的,除非中國出現嚴重經濟衰退。
不過,考試就是考試,如果同學這樣去質疑考評局題目有問題的話,結果肯定不夠時間作答,所以我們姑且當資料是指「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增長」吧。
GDP增長 - 經濟學ABC
至於要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要「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那似乎不是一個可以用幾百字說明的課題。因為在一般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經濟增長率只是一個預測數字,因為GDP增長率是該社會的私人消費、國內投資、政府開支、淨出口等因素變化的結果,那並不是一個政府主觀意志可以改變的。一般市場經濟的政府最多只能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微調」經濟表現。舉個例子,在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當中,歐美政府只能做到「救市」,而沒有能力隨便令經濟起死回生。
當然,中國並不是一個完全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它的政府透過直接控制企業、佔GDP比重很高的公共開支和國內投資,對於GDP的增長率變動,的確是有更大的影響力,但那影響力並不是有如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樣全面。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調低經濟增長率的「目標」,很可能是基於外圍因素(例如歐美等中國出口的主要市場疲弱),令GDP增長率放緩的結果。那很可能並不是中國政府主觀地希望調低的數據,而是其必須接受的趨勢。
筆者不是說「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兩者必然沒有關係。事實上,中國過去二十年,一直處於一個「粗放式」發展模式,即是高投入,低產出。以客觀數字看,就是每單位的GDP增長所消耗的資源遠高於其他已發展國家1。過去二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的後果,就是大量消耗天然資源、大規模污染和沙漠化,令國家面臨生態甚至國民健康的崩潰邊緣。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是國內投資,佔GDP的48%,遠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2,那包括中央至各級地方政府不斷進行大型建設,以做到「十一五」時代中央政府的「保八(8% GDP增長)」硬指標。面對上述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政府不得不調整「保八」的指標,令各級政府減少為了達到目標而進行過度的建設和投資。
此外,經過開放改革三十多年的不斷投資,中國的基礎建設很有可能出現邊際回報遞減的問題,即是最有成本效益的設施已經建成,接續的建設的回報和效率將愈來愈低。中國本身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和建材進口國,近年世界能源價格波動,效益下降、成本上升的問題也可能迫使中國政府放棄「粗放式」發展模式,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的目標。
最後,中國政府因為簽訂了多條國際公約,需要履行減排承諾,所以需要減少能源消耗量,這也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和改變「粗放式」發展模式。
評改準則主旋律之外的答案
不過,考評局不可能要求考生作如此專門和批判的作答。參考「建議評改準則」3,考評局的要求比較簡單,只要求考生解釋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量的關係,講出中國五年計劃當中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指標的關係,然後運用概念論述「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可能原因。不過,評改準則似乎預設了學生想當然的認為兩者必然有關。筆者沒有參與評改練習卷,不肯定如果對經濟理論認識較深入的考生提出另類而合理的分析的話,評卷員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去理解那超越評改參考主旋律的答案。對此筆者衷心希望只是自己過慮。
題(b)分析
持份者分析不難處理
(b)部份的難度較低,至少不需要考生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知識。考生分析落實資料中的建議時,持分者之間會出現的衝突。
考生應該對於常見的持份者例子不會陌生,例如政府、國民、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等。
這一題講的是全國性政策,當中涉及的「政府」應該分為中央和地方政府(至於中國共產黨內掌握不同系統的派系之間的衝突,對於考生來說肯定太複雜,不建議使用),於是便出現了以下不同的持份者之間的衝突:
- 中央vs地方政府
- 中央政府vs企業
- 地方政府vs企業
- 企業vs勞工
- 勞工vs地方政府
這些持份者各自有不同的要求和考慮,於是當中央政府要求減慢發展速度,以及發展「新型工業(例如節能、環保、新能源及使用新能源的汽車等工業)」的時候,便會觸及不同利益群體(即持份者)的利益,進而帶來衝突。
不同的持分者的著眼點例子:
- 中央政府:實施全國性規劃,以全國的可持續發展為政策目標,而且不希望影響其統治。
- 地方政府:地方官員爭取外來投資、發展經濟、爭取政績,而且希望保持地方穩定。
- 企業:不希望新政策損害其利益,同時在新政策當中找尋商機。
- 勞工:減慢經濟發展速度,可能減低工商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導致失業及工資增長放緩。新政策帶動新型工業發展有可能要求更高技術勞工,同時令舊型工業發展放緩,令勞工轉業出現困難,導致社會不穩。
應加入政府vs勞工
考生在作答的時候,請留意每段只處理兩個持份者的衝突。評改參考建議處理好「中央vs地方政府」、「政府vs企業」、「企業vs勞工」這三部份,筆者則認為勞工階層的就業問題(即是政府vs勞工)應該也是重點之一,因為這幾年農民工社群不穩定導致多次罷工、抗議、暴動事件,這對於政府管治威信或多或少造成了影響。
1.http://en.wikipedia.org/wiki/Energy_intens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ld_energy_consumption
2.世銀2011年數字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E.GDI.TOTL.ZS/countries
3.練習卷、評改參考、考試報告:http://www.hkeaa.edu.hk/tc/HKDSE/hkdse_subj.html?A1&1&3_17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