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12

  • 如果這就叫麥卡錫主義

     

    中聯辦前官員黃春平漂白後,隱瞞自己背景選上觀塘區議員,土共民建聯說英雄莫問出處。

    共青團陳冉未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候任特首辦硬要找她做項目主任,《亞洲週刊》特稿說香港人是「獵巫」、「麥卡錫主義」,還找來看似自由派的溫雲超(北風)替他們背書。(亞洲週刊:香港獵巫氛圍與麥卡錫主義)

    最近一集城市論壇,候任特首辦劉炎叫大家不用擔心、政協劉夢熊口口聲聲說法例沒有禁止共青團員入政府工作。

    同一日,土共鄭耀棠接受訪問時說「香港人要調整心態,不要抗拒中央善意介入」;梁振英當選被指是中聯辦強力介入的結果,鄭耀棠說「中央出聲沒問題」。(有線新聞:鄭耀棠指中央介入為港好)

    如果香港出現麥卡錫主義,我只能說出現得太遲、太輕、太少。香港現在的情況就好像暗喻共產黨全面滲透的經典電影《天外奪命花》(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s)一樣,政府、傳媒、學府都被外星生物控制了,才有三幾個人類四處大喊「出事了」,結果就是連那三幾個人都被滅聲,已經被控制的傳媒就會撲出來說有些人在危言聳聽。

    美國即使有自己的民選政府和情報機關,共產黨滲透也不是完全捕風捉影。香港現在什麼都被共產黨控制了,我們質疑某些進入權力核心的人是疑似共產黨,就被指為獵巫,這就是《天外奪命花》的現實版。

    當年麥卡錫主義的出現,正正是美國社會對共產黨的滲透的反應。麥卡錫主義為人所咎病,是因為不少同情左派的學者、文人和演藝界被美國國會「非美活動委員會」以公權力進行政治迫害。用現在的講法,是高牆迫害雞蛋。

    現在整個共產黨來明刀明槍接管香港,我們是雞蛋,控制公權力和主流媒體的共產黨才是高牆。如果這就是麥卡錫主義,難道雞蛋能夠迫害高牆?

    還有,現在給梁振英這樣攪下去,一國兩制還要來幹什麼?不如乾脆找十幾個「沒交會費」的共青團來當司局長吧。

    想知道誰是共產黨就是獵巫?我們身為公民,是不是有權知道現在當權的官員的政治背景?尤其是他們有可能是那個會開坦克屠殺平民、監禁劉曉波、軟禁陳光誠、腐敗不堪、迫害異見者的政黨成員的時候。

    鄭耀棠和梁振英的言行就等於告訴你們這些說有外星人的人類,喊什麼也沒有用。你看,其他人還在感覺良好,還在追看無線劇和八卦新聞,什麼共產黨共青團與他們何干?

     

     

  • 小店風情-噏耷(up dup)小士多

     

    [小店風情系列]

    這家在柴灣某舊邨的「噏耷(up dup)」小士多,我常常光顧。看舖的是一對古稀夫婦,老伯伯行動已經不太方便,不過仍然每朝在我上班的時候(8時前)開舖。不知道士多已經營了多久,但看裡面的格局,例如放汽水啤酒的凍櫃、香煙的玻璃架、燒酒陳列方式,我猜應該至少有二三十年。

    這士多應該是這對老夫婦的生計和寄託吧。

    他們賣的東西比7-11平宜,如果有一天被領匯踢走,應該是因為它沒有豪裝,也沒有開足24小時。

    可是,街坊買東西時要付的價錢就提高了,變成了7-11和領匯的利潤。

  • 三師會 - 繁簡大論戰

     

    將軍澳某咖啡店使用英文加上以內地用字的簡體字菜單,引起爭議,該區區議員范國威發動抗議行動,引發網上及報紙上的一輪爭議。

    近年繁簡之爭成為熱議的議題,涉及多個不同議題,包括文化、政治、身份認同等等。社會出現對簡體字愈來愈普及這現象的猜疑,原因是什麼?這如何引申到中港的社會、文化、政­治矛盾?

    內容:簡體字的由來及造字法則/從粵普之爭看簡體字爭議/文化霸權論/近日的繁簡大論戰/文化融合vs身份認同/簡體字不只是文化議題,而且是政治議題/抗議簡體字行動的­是與非/我們的個人感想:文化傳承問題、大中華大一統問題、香港獨有的歷史、經濟及文化角色、政治意識形態問題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小店風情-不一定要扮高級

     

    [小店風情系列]

    在街坊食店吃飯,場地唔光鮮,又冇尊貴既一哥燒味。冇乜客既時間,洗碗阿姐會坐出黎休息一下。說真的,我覺得呢個景象好和諧。

    我真係唔想食四五十蚊一餐大x樂,同埋唔覺得食店一定要扮高級,亦覺得阿姐洗碗辛苦可以坐出黎休息下好應份。我最想係個老闆會認得我,同埋食物價錢味道合理。同埋最緊要係,佢可以繼續做落去,同區有唔同既食肆可以選擇,而唔係方圓幾公里得一個商場果幾間連鎖店。

     

  • 要等香港變重慶D人先知死?

    有人競選既時候重覆講左好多次話唔會揾競選辦主任羅范選舉之後會退休,所以唔會入管治團隊。

    羅范自己又講過「任何人今日再說羅太是一個負累,我都唔會做」。(明報相關報導

    結果呢?梁委任羅范做候任特首辦主任。而家好明顯已經過左特首選舉,候任特首辦主任明明係官員,就算真係做到6月30號都係管治團隊,除非梁振英同佢響6月30日前乜都唔做,包括唔做任何執政既前期工作。

    咁究竟呢兩個人覺得誠信同廉恥係咩一回事呢?我唯一肯定既係,呢兩個人真係好夾。

    如果你問我如果一定要揀,信Santino定信呢兩個人,我一定係答Santino。


    雖然有唔少香港既地下共產黨人指證,但有人一直堅決否認自己係共產黨員。雖然西環擺明車馬響香港迫令選委投票俾某人,又發放大量黑材料,但某人當然係堅決否認。

    說時遲那時快,唔知點解某人一定要搵共青團出身既陳冉入去佢個團隊,佢仲差三個月先可以申請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所以如果要入政府做既話,就要申請豁免。

    係呀,你冇聽錯,係。共。青。團。呀!某人根本完全唔駛考慮公眾、公務員既反應。呢個人未登天子位,已經連面具都撕走,而家滲透都唔駛做喇,可以直接搵共青團入去個核心團隊度做野。其實不如申請多幾個共產黨黎做局長喇咁。(蘋果相關報導


    覺得仲要聽其言觀其行?覺得仲要等佢上台先睇下有冇問題?覺得佢做到野就得?乜做領導人唔駛講誠信既咩?乜香港唔係至少表面上係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既咩?乜擺明車馬搵個共青團入政府核心做野大家唔覺得有問題既咩?

    唔通要等第時香港變成另一個重慶既時候,香港人先會醒覺?定係繼續睇盛女覺得好過癮,話之香港變成點?

     

     

  • 盛女補完種金計劃

     

    一直都沒有寫那場盛女真人show,寧願寫領匯問題,因為相關題目以前寫過很多次了。

     

    不過是場真人show

    不過看著那場show的發展,似乎跟以前無線攪出的男女話題很不同,所以還是說幾句。

    這次跟以前不同的地方,是以前只是當星期n檔案的新聞專題做,一年做一至兩集。今次無線做的不是新聞專題,而是一個綜藝真人show,而且是連做兩星期。發現「需求」不止,還密集式「滿足需求」。所謂的需求,不外乎是觀眾窺探疑似真人的感情生活,和看人辨的需求。

    真人show比起肥皂劇吸引,是因為那是疑似真實的紀錄。看疑真疑假的主角和她們的故事的時候,觀眾往往選擇相信,邊看邊批評或嘲笑。那種批評和嘲笑,對於很多人來說是感覺十分良好的,就好像看著人折墮就覺得自己很好一樣。

    這場真人show,跟日本和美國那些一樣,真人是賣點,做show才是其本質。但凡是這種真人show,主角的身份可能某程度上是真的(如果被發現做假會很核突),但對白、情節絕對是編導指揮的,那些主角也很可能是特約演員。畢竟電視節目的拍攝時間和資源有限,而且收視是硬道理,不跟隨編導的指揮,根本不可能拍出能引爆話題的內容。

    這場真人show播出不久,已經陸續被踢爆某些接觸女主角的男性是「做媒」的。至於女主角們究竟是特約還是真正的街外參加者,則未能肯定。至於她們的身份和背景,例如真實年齡、是否單身等等,已經開始有網台、娛樂雜誌、網民提出質疑的證據。如果我們假設她們都是「街外人」(就算是製作人或者那些所謂星級專家找來的朋友,姑且也可當作是街外人),她們是抱著什麼心態出鏡的?她們堅稱沒有收取報酬,那會不會是因為友情客串?抑或是被說服相信那可以幫她們重拾自信?還是為了向前度示威?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在無線27點收視的節目上連續出現兩星期,出鏡率比梁振英還要高很多倍,就不可能不被娛樂記者和網民起底,也不可能不被談論。

     

    很合襯的Santino和Winnie

    無線見真人show出街的第一個星期反應熱烈,甚至不太尋常地抽起星期六晚的綜藝節目,換上了三個藝人主持與女主角和那些所謂專家的傾計節目。似乎無線真的很想盡量從這個話題中賺收視賺到盡。同時間,報紙的娛樂版和八卦雜誌也一窩蜂地追蹤女主角們和個別專家,幾乎天天都是他們的C1版和封面故事。也許她們曾經享受成為兩星期主角吧。

    除了那班不知是特約還是真心的女主角,那些所謂專家甚至更有話題性。所謂的人生教練、兩性關性導師,他們夠膽認,無線也樂得讓他們盡其辦法爭取上鏡。老老實實,那位Winnie和Santino一男一女,其實真的是絕配。兩個都是利用都市男女自以為是loser搵食的代表,兩個同樣自high,分別只是一個任何時間都好像做舞台劇,一個就無時無刻扮看透世情。那位Santino來自所謂的Hong Kong Pick Up Artist (香港把妹達人)這個開班教人把妹的生意,所謂的Pick Up Artist,是把一套有NLP元素的把女性攪上床的技巧,以懶有嘢的獨創名詞來編碼,聽上去好像很pro。那幫人在網台一直吹噓自己的豐功偉績,後來Santino跟那幫人鬧翻了,自己出來開班授徒。他在真人show向那些女主角建議的技巧,看似機關算盡,實際上等於無良補習社教那學生背作文範文一樣,如果有人不經大腦地相信那一套的話,真的大件事。不過,看電視上他的課程似乎真的有人報讀...

    就以那個節目裡面的建議而言,教女主角們45度跟人說話、不要做最後覆message的一個、不要太順攤約會那些,那等於教人俗語所講的「吊高嚟賣」。那不是上菜與否的問題,而是把男女交往當作是打機一樣,人們常說所謂港女行徑,不就是這種行為嗎?其實觀乎無線的剪接和那清談節目的取態,似乎也是有心要讓Santino這個角色成為眾矢之的。

    說得好像太遠了,真心的,其實我覺得Santino和那Winnie很合襯。

     

    說到底還是商機

    說到底,這場真人show只是無線大小通殺的一場戲,一方面炒起話題帶來收視,另一方面擺明車馬做廣告雜誌。所謂的廣告雜誌,包括所謂的醫學美容、婚姻介紹、什麼人生教練、什麼兩性諮詢。當中廣告效果最強的就是醫學美容和婚姻介紹,那真的跟宣傳易沒有太大分別。那個婚姻介紹,告訴女性觀眾,大家想識西人、專業人士、鑽石王老五,就要找那Mei Ling阿姨。

    真人show做了兩個星期,反覆強調的女性要改變自己,吸引男性,包括要抗針瘦面/脹面、強迫自己改變說話方式,甚至要在男性面前扮另一個人。那還是她們自己嗎?這種性別定形的agenda,重覆又重覆的灌輸給觀眾,那除了商機之外,我想不到另一個解釋。奇就奇在最後一集的結尾,又要安排Bonnie說還是做回自己,找比較直率的西人較合適。如果是的話,那麼找那班所謂專家來改造她們是為什麼?

    我不是女性主義者,我也同意外表打扮企理是重要的,但那只是最初吸引到別人注意的基本元素,真正的重點是人夾人緣,不是嗎?本來說話比較豪爽有什麼問題?難道要扮小家壁玉一世嗎?豪爽的女性總會找到夾得來的男人,那不是更好嗎?

    這種鼓吹性別定形、販賣恐懼的真人show,對於社會不可能沒有影響,須知道平日被無線洗慣腦的觀眾為數不少。唯一慶幸的是,這場show玩得太盡,去到一個連一些被洗腦的觀眾也會感到有點不對勁的時候,也許會有負負得正,迫他們思考超真實(hyperreal)的媒體操作有什麼問題。(我可能是太樂觀了,其實他們還是會繼續追娛樂版的相關報導。)當然,有很多非單身的人看這真人show,純粹是看他們心目中的「失敗者」有多失敗,從而得到快感而已。

     

    其實寫了這麼多字,我也有懷疑自己是不是也中了無線的計。

    所謂的剩女現象,其實跟情人節和白色情人節一樣,只是商人鼓吹出來的種金計劃。早陣子那個「小敗犬大改造」*如是,今次的「盛女愛作戰」如是,都是以剩女補完計劃為名,種金為實。

     

     

     

    * 可參考舊文《剩女商機處處聞

     

     

    延伸閱讀:

    通識角度看中女告白| Kursk

    解說「敗犬」現象| Kursk

    剩女商機處處聞| Kursk

    消費剩女| johncoal

    當中女遇上犀利哥| tommyjonk

    盛女的剩餘價值| tommyjonk

    盛女現象其實是社會問題 | tommyjonk 

    三師會評「盛女愛作戰」

     

  • 居屋街坊小店的死與生

     

    什麼居屋的小店能夠生存?

    上次談過領匯的問題,包括令社區異化和財富分配問題。今次再談一些很少人談及的問題。

    大家有沒有留意,居屋有兩種,一種是一堆居屋圍著一個商場的,另一種是有很多小型街舖的?

    在一些規劃千篇一律的新市鎮,不是公屋居屋就是堡壘式私人屋苑,而那種有很多小型街舖的居屋屋苑,往往成了街坊生意的綠洲。當前者愈來愈偽中產和充斥連鎖台的時候,後者仍然十居其八是街坊小店。為什麼呢?

    其實那種一堆居屋圍著一個商場的,絕大部份是房委會興建的居屋屋苑;而那些有很多街坊小店的,叫做「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屋苑 (Private Sector Participation Scheme,簡稱PSPS屋苑或者私人參建居屋)。

    賣斷+小面積=生存空間

    PSPS屋苑的特點是商舖是賣斷的,這些商舖會在物業市場像一般舖位一樣成交。因為舖位小而且由不同的個別業主持有,於是這些舖位的情況跟市區的街舖接近,可以容納到自置物業的生意,也有租用舖位的生意。

    自置舖位的生意未必能最有效率地運用空間,賺取最高利潤。一些經營多年的東主出於對生意感情或者興趣,雖然利潤有限,但未必會以較為有利可圖的價錢出售或出租舖位。他們選擇自用舖位而放棄了更好的收入,表面上看似沒有效率,但因為成本已經內化了(由東主承擔了),所以仍是有效率的。自置舖位的可能性,令很多PSPS屋苑仍然有不少平民化的小店能夠生存。

    至於那些租用單位的小店,為什麼還能夠生存呢?這是因為店舖本身面積不大,而且業權賣散了,所以不適合需要大舖位的連鎖店經營,所以在這些屋苑內,除了地產代理、便利店之外,還是有很多租戶是街坊小店。

    你可能會問,租戶還不是要面對業主加租的問題嗎?

    業主和租客議價時的議價能力,也要看前者在同一地區的壟斷能力。以領匯為例子,它作為所有公屋和房委會居屋商場和店鋪的單一業主,它在每一個屋邨和屋苑小區內都是唯一的壟斷者,租戶要在區內經營,就只能跟領匯議價,所以領匯的議價能力十分之高。這情況在沒有太多私人商住物業的競爭的新市鎮更甚。

    制度和規劃帶來生存空間

    相對於領匯,私人參建屋苑內賣散了的商舖業主因為有某程度上的競爭,壟斷能力和議價能力沒那麼大。那不是說這些商舖不會出現競租情況,事實上這些商舖也會淘汰經營情況不佳的租戶,不過事實上那些店舖租戶面對的壓力是小於領匯和私人大商場的租戶的。

    賣斷小面積商舖的好處,是同一街區內的商店比較多元化、更適合小本經營,從而更容易形成商戶和居民之間的社區網絡。這個觀察最初由Jane Jacobs在城規經典《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提出,觀乎本地例子,很多舊區也形成了這種社區網絡。在香港近廿年的新市鎮中,能做到這種效果的地方往往就只有一直都存在的丁屋和賣斷了的私人參建屋苑街舖。

    尋味時光的偽善和荒謬,在於領匯作為利用壟斷力量,不斷把老店消滅的同時,又販賣老店情味。私人參建屋苑平民小店的例子,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政府是可以透過制度、合約及規劃上的安排,令街坊小店及其形成的社區網絡能自然出現。

    只有不用面對具壟斷力量的大業主、不會朝不保夕的小商舖,才有空間去經營本身的特色,才能保存得來不易的社區網絡。這些街坊生意帶來的,不只是什麼集體回憶,而是每一個小市民每天的生活,還有讓男女老幼感覺像家的一個社區。

     

    圖例:

    下圖是兩個私人參建居屋的商舖例子,兩者主要都是一些比較low-end的街坊生意。


    (龍門居) 


    (樂軒臺)

     

    連結:

    [小店風情系列

     

    參考資料:

    明報:領匯霸權掀政治反擊戰

    中原地產研究部: 居屋商舖買賣合約登記統計(2011年)登記9.97億元 為九七後次高

     

     

    有關上一篇《領匯大股東贏盡,輸的是你》的後記:

    上一篇有不少留言討論,指出經營不善的商戶結業,經營者本身也有責任。這一點我不反對,我上一篇文章的立論是,在所謂的效率以外,還有很多東西我們沒有考慮。所謂的價格競爭、效率、優勝劣敗、競租理論,我都十分了解。可是這些量化分析沒有考慮的是很多無形的價值,例如人情味、社區網絡的功能、更接近民眾需要的服務等。而很多被領匯消滅的小店,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經營不善,而是因為新的遊戲規則強調的是非人性化的規模經濟帶來的競租能力,上述那些無形價值根本不能令小店生存。

    領匯出現,改變遊戲規則只是這不足十年間的事,所以這幾年大家才提出後對。只是因為領匯模式無疑是令更多商場變得光鮮、中產、美輪美奐,那跟以前樸實得有點笨拙的屋邨商場誰更優勝,是觀點與角度,正如社會上總有不少人希望全香港都變成APM、海港城一樣。

    也有留言指市場變化,令不講非人性化管理的企業成為勝利者,小店不夠他們競爭,那不是領匯的錯,只是小唐追不上時代而已。

    其實賣文具、魚旦、麵包沒有什麼新舊時代的分別,問題是大地產商式管理一面倒傾向能夠交數和租大舖位的大企業,這一點令全港的屋邨都讓連續店取代原有的小店舖。當然,大家可以說是那優勝劣敗。不過那是在領匯制定的遊戲規則下的優勝劣敗。

    我們或許是社會現時遊戲規則的得益者,可以安安樂樂在電腦前講優勝劣敗、講deadweight loss,忘了那些小生意背後的價值。我們很容易因為他們背後的人文價值不能量化,便以經濟分析之名把這些價值抹煞。

    我想,那不是忽然感性懷舊,而是一種追求利潤以外的價值的追求,更何況那些落入少數人的利潤的代價,是大家一直以為會永遠存在的人情味和生活方式。我們不是要尋味,而是要保護這些情味的生存空間。

     

    [29/4/2012補充後記:明報星期日生活做了個專題《街知巷聞﹕將軍澳 無街之城》,講將軍澳的規劃問題。當中也提到私人參建居屋的商舖--「這類私人參建居屋,店舖是沿街的設計,而非集中在商場內;餐廳麵檔、士多仔、五金雜貨店,不用裝修得很規整,保存了一點生活氣息與人味。」這個現象不是太多人了解,希望經過報導之後會有多些人知道吧。]

     

  • Lyuba長毛象寶寶展覽

     

    早兩天應邀參觀了IFC的長毛象寶寶展覽。

    展覽的主角,是4 萬2千年前的長毛象。西伯利亞原住民在融化了的冰層發現了牠,俄羅斯把這隻小象命名為Lyuba,即是love的意思。

    這次展出的是真實的標本,值得一看。


    (長毛象Lyuba的真實標本)


    (這是內地發現的長毛象骸骨的1:1模型)


    (展板的起點)


    (Touch screen教學)


    (作為科幻片迷,這是我最關心的題材...)

     

    展覽詳情:

    地點:IFC Mall中庭

    日期:12/4/2012 - 10/5/2012

    時間:10am-10pm

    收費:免費

    官方網頁:http://ifc.com.hk/lyuba/tc/

     

     

  • 領匯大股東贏盡,輸的是我們

     

    從「尋味時光」腰斬說起 

    那個「尋味時光」活動,真的很討厭。在一片聲討和惡攪潮之中,領匯把這一場公關災難斬纜。(RTHK:領匯決定終止旗下商場「尋味時光」活動)

    我們只能以輿論戰來令領匯尷尬,但還是幫不了大量被迫結業的屋邨老店,還是阻止不了屋邨商場瘋狂加租。那真的很令人氣結。

    我真經做與地產有關的工作一段不短的時間,對於房地產經濟學有一定的認識,對於商場和店舖大業主的行事方式也聽聞不少。正因如此,看著領匯的所作所為更深感厭惡。有當日領匯上市,其實是成立一間叫領匯的房地產信託公司,把房委會旗下的商場和街舖撥歸其管理。上市集資得來的幾百億歸房委會,而領匯的股東收取的股息來自其租金收入。

    領匯屬於私營企業,根據商業模式運作,換句話說,它因為要向股東負責,所以必然以利潤最大化的方式經營。領匯接手之後的屋邨商場和店舖,肯定管理得更有「效率」,這種效率是指領匯作為業主,會用盡方法提高來自商舖的租金收入。怎樣才能盡量提高收入?那包括:

    • 把屋邨商場豪裝改造,變成一個又一個APM似的商場。
    • 大量引入「優質租戶」(領匯的用字),即是引入連鎖店,它們支付租金的能力最高
    • 為了做到上一點,便盡可能把商場的舖位合併,改為大舖位
    • 大幅提高租金,把原有的一些方便街坊但交租能力不足的商戶趕走
    • 把街市和熟食檔位(例如「冬菇亭」)改建為商場

     

    引入大地產商租務管理模式的後果

    這些做法的結果是,愈來愈多屋邨商場變得偽中產、愈來愈多屋邨商場裡面由以前的街坊生意換成一式一樣的連鎖店、愈來愈多跟街坊相處了很多年的小商戶和食肆捱不下去。

    我以前住在將軍澳某邨,那時候商場還有賣「頹飯」的food court,還有很多家庭式經營的小店,那些頹飯,的確是需要省錢時的好選擇。十年後重臨舊地,我吃了一驚,怎麼food court不見了,變了百佳超級廣場和Starbucks的?我想,那大概是因為同區的私人屋苑的消費力的結果吧。

    其實領匯的「貢獻」多不勝數,有的是把街市和熟食檔消滅,有的是把幾十年老字號消滅。再過一二十年,領匯那個「尋味時光」的特色老店還會存在嗎?這一點,再天真的人也不敢樂觀。

     

    經濟學的「效率」不是一切

    支持自由市場的朋友的觀點我非常清楚--因為把地方租給營收最高的租戶,才能令整個社會的生產總值提升至最高。而大型連鎖店因為享有規模經濟,所以往往營利能力會高於小商戶,這些大型連鎖店的往往就是要使用大舖位來經營以發揮其高效率管理的。領匯把商場豪裝、把愈來愈多的地方租給大型連鎖店,正正是提升社會生產值的做法。以經濟學的講法,這是競爭達至效率(efficiency)。

    可是,問題不是在於效率,而是在於社區異化和財富分配。

    領匯收管前的租戶組合(tenant mix)感覺太樸實,每條邨通常都有做街坊生意的麵包店、茶餐廳、文具店、熟食檔之類,這些小店和其所屬的社區經成了密切的關係,很多這些小店舖也養活了無數個家庭。房委會管理和領匯管理的分別,是前者不太強調競爭和營收,後者用的是大地產商的租務管理模式,如果熟悉大地產商租務運作的朋友會知道,大地產商作為業主,對租客是十分無情的,那種無情包括根據商戶的營運狀況加租至商戶的利潤變成雞肋為止、對商戶完全採取無情no mercy的態度、只歡迎能提供大量數據報表的大企業承租等等。在領匯強調弱肉強食的租務管理模式底下,家庭式小店根本不能招架,一家又一家倒閉,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連鎖店,可是這些大型連鎖店根本不會跟周圍的社區產生任何關係(最極端的例子是波仔飯店取代了正常的食肆),原來的社區關係也被消滅了。

    領匯的營收能力肯定比房屋署高,這也是自由市場論的支持論點。不過,那些利潤其實是去了哪裡?領大股東大都是那些基金、銀行之類,香港市民獲分配的只有一成的股份(現時領匯只有約三萬個小股東[link]),結果領匯的利潤大都去了這些金融巨無霸的口袋,一般小股東分到的那點蠅頭小利,可是這些蠅頭小利正正就是領匯最初上市的時候製造「人人有錢賺」的假象的元兇。就算是得到股份的市民人數大增,那也只是把三幾十萬人的利益建築在領匯式管理的禍害之上。

    本來那些租金收入是房委會的主要收入來源,把商場賣斷,賣了二三百億,可是從此屬於公家的租金收入便變成金融巨無霸的利潤。那可不是像最初政府宣傳那樣,是還富於民。

    不是說房委會及其執行部門房署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它們跟所有公營事業一樣,未必是最有「效率」。不過所謂的「效率」的結果是小這戶朝不保夕、街坊小店被千篇一律的連鎖店取代、屋邨社區關係消退、屋邨商店被偽中產化的話,這是不是我們想見到的最終結果?

     

    不是什麼都應該私有化的

    房署出租商場、街舖、街市、熟食檔,本來的目的就是為居民提供服務,這種服務的理念就像食環署經營露天和街市大樓一樣,它的經營目標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提供公共服務。於是我們會見到一般的街市都不是像領匯那麼有「效率」的,那些販商都是十分低效(low-end),可是我們去買菜的時候是感覺十分舒服,我們希望街市是low-end平實,還是攪得好像city super那種high-end、中產、高貴?我們希望見到小店那些熟悉的面孔和風味,還是想見到沒有感情的售貨員和千篇一律的快餐餐牌?提醒一下大家,換了後者,貨品和食物售價很可能比前者更貴。

    現在房委會新建的商場已經不再出售予領匯,改回由部門經營的方式。這是在社會怨聲載道、凝聚了龐大壓力之下的結果。可是已經賣斷了的商場街市呢?那還是沒有解決。

    領匯「尋味時光」令人討厭之處,在於它一邊迫死街坊小店,一邊販賣小店風味。那種虛偽真的去到一個無恥的地步。

    「尋味時光」腰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技術性小勝利。真正的重點是把屋邨商場街市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經營方式變回以提供服務為目標,這條路還是很漫長,因為現在的香港政府的邏輯,地產金融業的利潤才是硬道理。或者可是這樣說,整個香港本來就一直在領匯化。

     

    是誰投票支持領匯上市?

    說到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再提一提大家當日是誰投票贊成領匯上市的:

    民建聯、民主黨、自由黨,以及一堆功能組別議員。

    領匯司法覆核案之後,立法會一個「要求擱置私有化」的動議,以下的議員投過反對票:

    民建聯、民主黨,當然也包括一堆功能組別議員。公民黨則投棄權票。*

     

     

    連結:

    [小店風情系列]

     


    (領匯「尋味時光」宣傳)


    (網民惡攪反宣傳圖片)

     

     

    *備注:

    原文曾指前線劉慧卿、職工盟、街工曾經投反對票,實為嚴重低級錯誤,感謝網友指正,現已改正,謹此致萬二分抱歉。

     

  • 三師會評「盛女愛作戰」

     

    三師會 -- 「盛女愛作戰」賣的是什麼?

     

    無線連續第三年製作有關「毒男剩女」的節目。今年的「盛女愛作戰」以紀錄片包裝「真人Show」,把同系列的各類元素去得更盡。

    今集的第一部份討論一下這類節目涉及的通識­課題,以及有關課題的通識試題可以怎樣問;第二部份會探討這性別定型、疑似嵌入式廣告、販賣恐懼、價值觀、媒體手法等等問題。

     

    後記:

    也許很多同學會認為通識科很難掌握,但其實同學們只需建立一個「恆常議題資料庫」,學通識自然事半功倍。如果你仍不明白什麼叫「恆常議題」,請收聽我們在兩年前那集三師會 - 「中女現象」及花點時間閱讀下列文字(溫馨提示:留意文章撰寫日期)。

     

    延伸閱讀:

    通識角度看中女告白| Kursk

    解說「敗犬」現象| Kursk

    剩女商機處處聞| Kursk

    消費剩女| johncoal

    當中女遇上犀利哥| tommyjonk

    盛女的剩餘價值| tommyjonk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