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早前港灣豪庭和時代廣場的公共空間問題,引起不少討論。這五節將討論以下問題:
1. 什麼是公共空間、港灣豪庭及時代廣場案例
2. 遊園驚夢-從南蓮園池看過度管理的問題
3. 公共空間的灰色地帶、過度管理現象、街道管理對財團和商販及表演者的不同處理手法
4. 管理者侵吞公共空間的現象、城市商場化的影響
第5節後期製作出了少許問題(其實是電腦又出了問題),將盡快上載。
節目重溫:
(1) (2)
(3) (4)
早前港灣豪庭和時代廣場的公共空間問題,引起不少討論。這五節將討論以下問題:
1. 什麼是公共空間、港灣豪庭及時代廣場案例
2. 遊園驚夢-從南蓮園池看過度管理的問題
3. 公共空間的灰色地帶、過度管理現象、街道管理對財團和商販及表演者的不同處理手法
4. 管理者侵吞公共空間的現象、城市商場化的影響
第5節後期製作出了少許問題(其實是電腦又出了問題),將盡快上載。
節目重溫:
起這個標題的時候,有一個美麗的誤會--那是關於古物古蹟辦事處(美麗華商場旁邊的尖沙咀舊英童學校)的。
(來源:古物古蹟辦事處)
事緣小弟一向喜歡硬闖或者潛入舊建築物拍照(例如硬闖南固台鬼屋、舊樓天台、貨倉之類),一次經過紅磚建造的古物古蹟辦事處,不見有不准進入的警告,起了好奇心,便打開其側門鐵閘,說時遲那時快,一個保安員走過來。正當我在想如果應付之際,他竟然說
「入黎影啦」
於是小弟在那裡拍了好些照片,蠻愉快的,一來因為當日風和日麗,二來因為保安叔叔的禮待。當然,沒有上頭,即是管理公司和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指示,保安員未必會這樣。
今天本來想寫這一篇來贊一贊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可是上它們的網頁一看,才知不應該讚--原來這個前身是英童學校的建築群,是應該開放與公眾參觀的,可是它向著彌敦道的正門長期上鎖,而側門的鐵閘雖然沒有上鎖,但沒有明顯的指示說歡迎參觀,於是一般人是不會無端膽敢打開這個鐵門。結果那裡長期沒有遊人參觀(就小弟三次週末的觀察)。
古物古蹟辦事處供人參觀,本來該是個很好的示範,可是它開放得不夠大方,也不明顯,一般人根本不會知道它是開放的。雖然那位保安員是很visitor-friendly,可是保安叔叔的頂頭老闆古物古蹟辦事處就不夠visitor-friendly了。
(補充:當日拍的照片遲些補貼)
-------------------------------------------------------------
上星期到東涌遊玩,跑到特區最南端的大型公屋屋邨逸東邨。
在逸東邨的圍邊位置的某個地方,發現有不少人像電影中的墨西哥人偷渡進美國一樣,跑上一層樓高的混凝土坡,然後踏上應該是人們自行加上去的鐵梯,爬過鐵欄,走進逸東邨(像圖一中的主婦一樣)。
根據觀察,圖二中有條村民自建的樓梯,架在混凝土坡上,然後剪穿鐵絲網進入逸東邨。後來房署以鐵枝封死破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村民便把鋼枝焊在旁邊的鐵欄上,成了村民「偷渡」入境的踏板(圖中左邊的紅色圓圈位置)。
為什麼村民要破壞公物,像攻城一般地爬進公屋屋邨?
因為區內的巴士總站在逸東邨內,根據政府設計,村民只能使用一條完全不順路的樓梯(圖三:藍色圓圈)進入公屋範圍,經那條政府規劃出來的路線(藍色虛線),是村民強行闖入的自然路線(紅色虛線)的三四倍。
相信出現「攻城現象」,是因為政府在設計逸東邨的時候,沒有考慮過屋邨內的設施,例如巴士總站和商店等,是應該服務旁邊的村落的。逸東邨的設計,彷彿是要把四周的村民隔離,就好像喪屍片中的人類堡壘一樣。
好像在一篇訪問看過城市管治教祖李光耀說過:
「建了一塊草地,如果行人路為了遷就草地而要繞道,人們便會直接在草地上走出一條路來。」
延伸閱讀:
「過度管理的城市」系列
後記:涌口村的海鮮飯店價錢和食物都頗令人滿意,值得推介,那裡還有不少很特別的漁村景色,拍照一流。海鮮飯店就在村口附近,那裡有一條更勁的村民自建樓梯(可惜當日太黑拍不到)。
荔枝角近山邊的位置,有一個像Biohazard場景一樣的危險品倉,還要是中門大開,沒有保安的。
要拍有趣的照片,少不免要冒一點險,少則被警察查身份證或被保安驅趕,大則被罵或者被狗追。難得今次全都沒有遇到。
多謝暗黑的卡夫卡轉載,小弟才想起這一篇舊文(其實hkcentre就是我)。2004年,好像是幾十年前的事一樣,裡面的人和事,都已經不存在了。再讀以前的文字,總覺得不行。還有,把青文書屋寫成青文書店,好不慚愧。
在新市鎮居住的日子很不舒服,其中一個原因是那裡沒有一間像樣的書店。
灣仔的青文和森記,兩間截然不同的小型書店,對我來說比一百間三聯還要寶貴。它們的人文氣息,令這個社區比新市鎮可愛千倍。
青文(是青年文學獎的簡稱,如錯了請指正)一點也不起眼,它位於二樓,只有一個很小的招牌,大廈的入口處除了閒坐聊天的老人,還有擺賣水果的老婆婆,很容易被錯過。它就是這樣不愛張揚,然而它的客人不會因為這樣而忘記它。
沿公眾樓梯走,會看見牆上貼著林林總總的海報和單張,內容什麼也有,例如二十三條、新書簡介、電影、話劇、甚至行山隊的通訊,這是全區最值得看的文化報告板。
推門進內,便是一個放滿單張和小冊子的架,這可說是門外那報告板的加強版,這裡關於文化活動的資訊,比任何地方的(包括藝術中心)都更豐富和多元。
書店的擺設十年來沒有大改變,不過隨著年月的增長,開始不夠地方,於是出現書疊書的情況,走廊更像黃河斷流段由「口」字形變成牛軛狀(U形),看上去有點亂。可是看上去亂,不代表沒有秩序,在放新書的半身櫃上,總會有令人滿意的選擇,那是書店挑選過的好東西,在那裡總會有令我忍不住要買的書....
( 全文連結 : 青文書店 )
[寫於10/7/04]
延伸閱讀(轉載自暗黑的卡夫卡):
喂, 羅志華
青文書屋
江湖劍客山中劍下亡
紀念羅志華(之一)
資深書蟲:香港也是購書天堂
致可愛的瞓身傻人羅志華
書堆壓死青文書屋老闆葬身貨倉14日始揭發
如果你問我心目中的最偏愛的電影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是1978年的Dawn of the Dead(生人勿近)。
它是喪屍片和cult片中的經典,當中最妙的地方是對商場消費文化的批判--人死了變成沒智商的喪屍,它們只懂憑直覺走到生前最常去的地方--大商場,然後在裡面沒頭沒腦地游盪。後來,人們奪回了商場,把喪屍清除,排除於要塞般的商場外,躲在裡面過文明崩潰前的消費生活。
大家可以想像圓方和各大商場,設計得像要塞(高厚外牆,只有幾個跟外界隔絕的入口,還有保安重兵把守),它們如何把喪屍(窮人)排斥在外。
最近它在youtube出現了,共拆為19集。
這是第一集:
劉皇發提出天水圍改名
(明報) 01月 17日
行政長官曾蔭權表示,天水圍是否改名,尊重民意。
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鄉議局議員劉皇發問及,居民認為天水圍的名字不吉利,被水圍困,政府會否考慮改名,並舉行改名比賽。
曾蔭權表示,天水圍的名字是由原居民所改的,而劉皇發作為原居民代表,亦提出改名,他們會尊重居民的意願。
* * * * * * * * *
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說,叫做"迷信"。(維基百科)
一個社區出現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我們可以尋求的解決方法有二:
1. 研究可被實證推翻的不同因素的影響,從而對症下藥;或者
2. 嘗試改變一些不知道跟問題有沒有關係,其關係亦不能被實證推翻的東西。
關於第1點,我們可以研究的是房屋政策、規劃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市政政策的經濟學、社會學,甚至心理學的影響。
關於第2點,我們可以改名、祈福、祈禱、或者找麥玲玲蘇文峰師傅來改動風水格局。
問題是,如果要動用公帑解決問題,我們應該把政府資源花在可驗證效果的事情上,還是其相反?
一個幾十萬人口的社區要刊憲改名,一闊三大,當中涉及的公帑,可以是數以百萬元。這數百萬元,花在一個不知道可不可信的新名字上,還是花在幫助弱勢社群比較合理?
香港地名中的「圍」這個字,本身有保護村民,讓其安身立命的意義,什麼時候這個「圍」字會變成被水圍困?真正的圍,是錯誤的政策,不是名字本身。要改,就應該改政策。
當居民在掙扎求存的時候,為什麼還要花精神公帑來求諸相命批字?我不想說有人迷信,不過真的很想說一句,唔該講一些有意義的說話,不要被覺得你是鄉下佬好不好?
今次真的欣賞曾特首的答案:「天水圍的名字是由原居民所改的」
新樂園是莊士敦道上一間茶餐廳的名字。它的電話號碼跟我家的差不多,所以幾乎每天也有人致電我家叫外賣,不勝其煩,索性把跪碼換掉。就是因為那些電話,開始留意這間茶餐廳。
「新樂園」這個名字很奇怪,有新的,便有舊的。那麼,「舊樂園」在哪裡?想到這裡,便記起了以前在附近的雙囍茶樓下面的華樂園,那是一間在八十年代結束的涼茶舖。華樂園沒有了,是否成了新樂園?當然這是穿鑿附會。
論價錢和食物,新樂園是一間不錯的茶餐廳,它的咖哩雜菜飯和牛雜麵,更是我的至愛。
新樂園的特別,不在於價錢和食物,而是人和氣氛。
那裡的一些女員工很有一種飽經風塵的感覺,她們有的上了年紀,也有幾位青春少艾,她們的衣著、打扮、外表都滲著絲絲的風情,就是她們令這裡跟一般茶餐廳大不同。不要以為她們都在賣弄風情,其實事實剛剛相反,她們並沒有像某些茶餐廳的女侍應一樣,像知客般向獪瑣的食客拋媚眼,她們只是做侍應該做的事。有時候,發生小風波,她們顧不了儀態互相「單打」起來,更令人相信她們沒有特意吸引男顧客。
新樂園不只有風情,更有江湖味。在那裡不時見到江湖味甚重的顧客,他們大都剛陽十足,一舉手一投足都甚有剎氣,他們來這裡吃飯也許是因為這裡跟他們不謀而合吧。
有時候會為這個小店想像一些故事-一班在江湖打滾多年的女士,厭倦了跑江湖的生涯,於是合資開了一間茶餐廳,與她們同屋的少女姐妹,也下定決心跟隨,投身這平常百姓的事業,於是造就了這間有情有義的茶餐廳。
因為這份的「真」和率性,它成了我們最常光顧的食肆,還戲稱它為「黑社會茶餐廳」。後來當政府很努力打擊外圍足球賭博的時候,它竟然把差不多兩米半高的廣告燈箱分給賭博網站的廣告,這令我更相信「黑社會」這別名沒有改錯。
某年月日,想到那裡吃常餐,發現它的門口擺滿了雜物,原來是法院封舖,把一切值錢的東西變賣,那些被賣的東西,包括食物、桌椅、廚具,甚至已用了一部份的鼓油,還有各式麵包....
這一切來得那麼突然。也許老闆真的欠了很大筆債,連送新鮮麵包和粉麵來的商號也來不及通知便被封舖了。人生變幻無常,不勝唏噓。好吃的牛雜是未必是永恆的。
後來新樂園變了另一間江湖味更重的茶餐廳,叫做新豐記,這次輪到裡面的男伙記有江湖味,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寫於 9/7/04 於這裡]
後記:看幾年前的文章,總覺得不行。也許是這幾年在xanga的操練的效果吧。
延伸閱讀:
終於, 第 156 天 (史兄)
M | T | W | T | F | S | S |
---|---|---|---|---|---|---|
« Oct |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