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7, 2008

  • 不幹實事,求諸術數

    劉皇發提出天水圍改名
    (明報) 01月 17日

    行政長官曾蔭權表示,天水圍是否改名,尊重民意。

    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鄉議局議員劉皇發問及,居民認為天水圍的名字不吉利,被水圍困,政府會否考慮改名,並舉行改名比賽。

    曾蔭權表示,天水圍的名字是由原居民所改的,而劉皇發作為原居民代表,亦提出改名,他們會尊重居民的意願。

    * * * * * * * * *

    對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說,叫做"迷信"。(維基百科)

    一個社區出現嚴重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我們可以尋求的解決方法有二:

    1. 研究可被實證推翻的不同因素的影響,從而對症下藥;或者

    2. 嘗試改變一些不知道跟問題有沒有關係,其關係亦不能被實證推翻的東西。

    關於第1點,我們可以研究的是房屋政策、規劃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市政政策的經濟學、社會學,甚至心理學的影響。

    關於第2點,我們可以改名、祈福、祈禱、或者找麥玲玲蘇文峰師傅來改動風水格局。

    問題是,如果要動用公帑解決問題,我們應該把政府資源花在可驗證效果的事情上,還是其相反?

    一個幾十萬人口的社區要刊憲改名,一闊三大,當中涉及的公帑,可以是數以百萬元。這數百萬元,花在一個不知道可不可信的新名字上,還是花在幫助弱勢社群比較合理?

    香港地名中的「圍」這個字,本身有保護村民,讓其安身立命的意義,什麼時候這個「圍」字會變成被水圍困?真正的圍,是錯誤的政策,不是名字本身。要改,就應該改政策。

    當居民在掙扎求存的時候,為什麼還要花精神公帑來求諸相命批字?我不想說有人迷信,不過真的很想說一句,唔該講一些有意義的說話,不要被覺得你是鄉下佬好不好?

     

    今次真的欣賞曾特首的答案:「天水圍的名字是由原居民所改的」

     

Comments (5)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