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 信報中伏: 希拉莉哈佛演說

    29/3《信報》專欄文章「二十年後中國是窮是富」引用了大陸網上熱傳的資料,就希拉莉在哈佛大學演說中指二十年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窮國家。

    最初看到《信報》的Facebook page貼出連結,覺得那「中國將成為最窮國家」的說法有點熟口熟面,於是盡了一個網民的責任--去google一下中英文的關鍵字,果然是誤傳。

    在2012年1月,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發表聲明,說中國網上一篇熱門文章,說引用他們報告指"China will become the poor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in 2020"的說法是錯的,根本沒有那個報告。[聲明連結]

    後來,又有人把說法改頭換面,說成是希拉莉在哈佛的演說,結果又瘋傳[連結],還騙倒了那位專欄作者。

    其實就算像我一樣未聽過上述的澄清,照計這個說法聽上去怪怪的,應該足以令作者或編輯懷疑了,堂堂美國國務卿,如果在公開演說這樣「傷害中國人民感情」,怎麼沒有被傳媒炒熱?

    相信《信報》會在復活節假期後刊登聲明更正了。

     

  • 山雨欲來


    中央政策組說要監察網上民意和主動打「輿論戰」,這是提醒大家要”lock and load”,準備好應付了。 

    根據筆者所見所聞,政府在所謂的網上輿論戰場一直都打得不太在行。由2009年有Facebook群組發動「倒曾」抗議,到2010年反高鐵運動和政改宣傳,到2011至12年的反國教運動,政府及其友好力量在網上的聲勢都遠不及反對聲音。反國教一役,政府簡直是碰得一鼻子灰。

    不過,在特首選舉期間,大量「生面口」的用戶在Facebook和各大討論區突然活躍起來,配合針對唐營的不利消息,一時間網上民情一面倒反唐,到了後期,當梁營負面新聞陸續曝光,那些突然活躍的用戶會轉而落力在不同的地方反駁批評梁營的意見。這個例子說明了今屆管治團隊府不是完全不會打網上輿論戰的(雖然打贏是因為對手太弱)。 

     

    方案一. 控制平台

    建制力量可以怎樣打網上輿論戰?第一個重點是對平台控制權的掌握,例如香港大部份討論區都容不下反對政府的政治討論,當版主不斷有傾向性地刪文,那些異見網民便會離開。 

    不過,不是所有網上平台都能夠由政府和建制力量掌握,例如Facebook、Youtube,以及民間媒體(例如主場新聞、獨立媒體、輔仁媒體等)、網台和網誌等。

    不能掌控平台的話,就要以大量資源去「影響」平台上的輿論。 

     

    方案二. 培養力量影響輿論

    如何可以「影響」輿論?其中一個方法是學習好些品牌的市場推廣策略,例如聘用職業打手公司,進行五毛策略,在不同平台上對進步力量及能凝聚民氣的運動不斷唱好/抹黑/挑釁/附和/小罵大幫忙,令討論失焦或被引導。

    另一個方法是培養(或收買)意見領袖和社交媒體活躍用戶(power users),由他們發表意見、建立專頁及群組、引領討論,從而以影響輿論,這做法在市場推廣行業不是什麼秘密。根據美國佩尤研究中心早前的一份報告,Facebook活躍用戶(指那些經常發佈和分享訊息的用戶)大約佔用戶總數約20%至30%,而最活躍的則大約佔5%*,他們往往成為了Facebook上的資訊推手。 

    現在我們見到的網上輿論,是數以十萬計網民在社交媒體上不斷互動而產生的訊息進化結果。社交媒體上不同的圈子的互動,是靠不同力度的弱連結(weak links,即是某程度上的互相認識和信任)來進行的。換句話說,說要在社交媒體上打輿論戰,就要有組織地建立或收買意見領袖及其弱連結,從而影響網上主流意見形成。在香港這個開放社會,要做到這一點,雖然困難,但建制擁有的是資源,意味著這將會是一場在任何時間地點發生的持久戰。


    退一萬步

    現時反抗建制的力量,並沒有明顯被培養或收買的證據。為了持平討論,我們大可不先以陰謀論入手。不過,現在的趨勢是,就算是沒有受到培養或收賣的派系路線之爭,打起輿論戰的時候通常比建制派那些窩囊廢更凶狠。輿論戰不一定要完全控制輿論,只需有少數強而有力的意見領袖,加上足夠的核心推手,召集足夠的追隨者,用似是而非的邏輯和口號無孔不入地把對手污名化和矮化(網絡俗語為「膠化」),破壞其形象和感召力便能成事。這種即使沒有建制陰謀,卻比有陰謀更有效的打法,往往比親建制媒體攻擊更令人心寒。

    這場輿論戰山雨欲來,各位關心時事的網民,不能不打醒十二分精神,更不能再袖手旁觀,在關鍵時刻由得你認為值得保護的人淪為炮灰。


    * “Why most Facebook users get more than they give: The effect of Facebook ‘power users’ on everybody else”: http://pewinternet.org/~/media//Files/Reports/2012/PIP_Facebook%20users_2.3.12.pdf

     


    (圖: Lord of the Flies劇照)

     

  • 一個時代的終結

     
     

    【明報專訊】香港人網(hkreporter.com)創辦人蕭若元在節目中宣布,將會在3月底結束香港人網。這個消息的來得太快,一時間網絡世界被這個消息洗版,大量哀悼、陰謀論、是非、花生言論充斥網絡。

    我跟很多網台聽眾一樣,平時不會輕易「出櫃」,不會跟人說自己常聽哪個節目。原因是很多網台節目走的路線比較偏鋒,不少夾雜不雅用語,在近一兩年,當不同陣營開始互扣帽子之後,說自己是哪個網台的聽眾,也很容易被標籤為什麼粉、什麼教徒之類,所以很多人即使每天也聽,也很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節目連結。

    至於我自己,雖然這幾年來一直有聽其主打節目,但我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人網粉絲。因為興趣、寫作和教學需要,幾個主要網台和電台節目也會聽,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思考能力去做到兼聽則明。例如同一件事,蕭若元、鄭經翰、黎則奮、陶傑、吳志森、黃毓民、黃洋達有不同的說法(甚至互相駁斥),作為一個有獨立思考的聽眾,我會判斷誰有道理。

    眾多節目中,以蕭若元的節目最有個人風格,其有關時事、歷史、軟性新聞的觀點,不時會有令人拍案驚奇的地方。不過,他跟上述各個著名的主持一樣,都是十分之狂傲而且經常會有霸道作風。不過,如非這樣,做政論節目就不會吸引到聽眾。

     

    香港人網的貢獻與問題

    香港人網作為旗艦級網台,主打節目聽眾不下幾萬人,其影響力絕對不少。香港人網的崛起,有幾個重要的意義。

    首先,它成功開闢了一個主流電台以外的輿論陣地。早在2004年,網台「香港人民廣播電台」成立,某程度上是因為商業電台趕走了鄭經翰和黃毓民兩位名嘴,後來蕭若元的香港人網和黃毓民的Myradio出現,才真正把網台文化發揚光大。網台的接觸面雖遠不及主流電台,但其優勢是不受廣播條例規管,內容可以有多「爆」便有多「爆」。

    香港人網名義上是獨立於政黨,但其路線一直都有明顯政治傾向。香港人網的走紅其實是與社民連的成立同步,香港人網的節目主持有不少當時社民連的核心成員(早期香港人網還有公民起動何秀蘭的個人節目),香港人網有如台灣南部的民間電台一樣,是有明顯政治文宣功能的媒體。香港人網的崛起和社民連的崛起相輔相成,開創了一個新的政黨動員模式──在網上進行政治論述宣傳,團結和動員支持者,令社民連迅速佔據政治光譜上支持抗爭路線的一端。這一端的力量,以2008年立法會得票率計,超過10%。這10%支持者跟其他政黨支持者不同,他們的向心力和行動力特別強,他們在抗爭行動中往往更加令政府頭痛。

    香港人網雖然是當時社民連的疑似黨媒,但在他們與社運界反面之前,他們鼓動支持者抗爭,起了很大的充權作用,例如在反高鐵事件中,香港人網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動員機器。這幾年間主流媒體愈來愈河蟹,但接二連三的抗爭運動愈演愈烈,某程度上與香港人網及新興的社交媒體不無關係。

    香港人網所代表的進步力量,大致上以2010年社民連分裂為轉捩點。社民連分裂,香港人網成了其中一個主戰場,當時人網討論區上出現無日無之的對罵和爆料,而社民連核心人物在節目中的發言,彷彿把黨內爭端放上台上讓全世界觀賞一樣。到後來人民力量從社民連中分裂出來,留在社民連的人物(包括長毛)被清理出香港人網,香港人網便成了人民力量的半個黨媒。可是,因為分裂過程實在太血淋淋,分裂之後的社民連和人民力量都失去了道德光環,香港人網亦然。

    有一點可能香港人網的朋友未必同意。就是在社民連分裂之後的香港人網,對原有公民社會的其他力量的包容程度低了不少。多個節目的主持對於社運界、文化界的態度懷有十分強的敵意,這可能是因為社民連與社運界及文化界關係較好,敵人的朋友等同了敵人。

     

    香港人網陰謀論

    有關香港人網的陰謀論和傳聞多不勝數,這些陰謀論有的與蕭若元兒子與中國大陸的生意有關,有的和人民力量黃毓民有關。這些陰謀論不外乎是有人收了中共的錢,所以要破壞泛民陣營和民間陣營的團結,方法一是佔據抗爭路線,把這個光譜的支持者吸引過來,方法二是不斷攻擊泛民政黨和公民社會的力量,破壞其形象。

    這些陰謀論是否成立?如果有真憑實據的就不是陰謀論了。其實收錢、滲透、要脅等陰謀論指控,一直在公民社會滿天飛,民主黨、鄭經翰、公民黨、反國教運動、民陣等等,都被扣過陰謀論的帽子(司徒華被中共說服不是陰謀論,而是他在授權傳記裏面提及的)。面對中共供應無限維穩資源的香港,人鬼兩不分,陰謀論不能掉以輕心,但在沒有真憑實據的情下,我們只能聽其言,觀其行。

    如果香港人網是收錢的,為什麼他們要鼓勵愈來愈多的香港人反對特區政府?為什麼在反高鐵、政改、反國教、對抗赤化、鼓動本土意識這些問題上要為聽眾提供完整的論述?這幾年來,蕭若元、譚志強、黎則奮等人的論述和批判基本上都沒有什麼荒腔走板的地方,要改變社會的意念戰爭(war of ideas),有說服力的反極權論述從來都是維穩國家機器最不想見到的。

     

    不明所以的突然結束

    關於香港人網突然結束的原因,坊間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只看公開的資訊的話,有以下的幾點值得注意的地方﹕

    ‧香港人網剛剛搬到一個更大的地點,也擴充了硬件規模;

    ‧他們剛剛與YouTube達成合作協議,正在全面把內容同步到YouTube;

    ‧本來香港人網和人民力量正式的黨媒Myradio分家,代表兩者某程度上的切割,不過,仍在香港人網有節目的人民力量主席劉嘉鴻,以及香港人網前CEO陳志全一般被認為是比較接近蕭若元,而黃毓民則屬人民力量內的普羅政治學苑系統;

    ‧黃洋達建立熱血公民,屬於黃毓民系統,自從被蕭若元終止在香港人網的節目後,蕭曾經公開以暗示方式批評他,而黃在2012選舉後也公開說過他不屬於人民力量;

    ‧在佔領中環的問題上,蕭若元表示支持,但黃洋達反對,熱血公民的平台熱血時報有作者發表過文章公開批評蕭的立場(《老蕭,你真的老了》);

    ‧蕭若元在宣布結束香港人網的節目中提過對劉嘉鴻及陳志全失望,也提及黃洋達對他的挑釁,但沒有提及在佔領中環問題上持保留態度的黃毓民。

    從種種象看,似乎蕭若元結束香港人網是個短時間內的決定,否則不會擴充規模。至於是否因路線問題與黃毓民出現嚴重分歧(分歧體現在擁抱黃毓民路線的黃洋達的言論上),從而令他要以結束香港人網作為反擊?或者真如他在節目中提及的心灰意冷?這兩個說法其實都可能成立。

    當然,對社會有影響力的聲音突然在公眾視線中消失,2004年發生過。殺咪消音的可能性,永遠不能抹殺。

     

    鐵屋中的人

    作為香港人網的長期聽眾,當知道它要結束,心情沉重。它曾經為打破香港人的思想惰性和盲點提供了論述基礎,不是它,很多人根本沒發覺自己身處鐵屋之中,這幾年間,香港人網就好像一個嘗試搖醒身邊沉睡者的人,它的確成功搖醒了好些人。

     

    文 庫斯克

     

     

  • [三師會]電台/網台的死與生

     

    (節目中提及司徒法正師傅,應為司徒夾帶師傅)

    延伸收聽

    三師會-DBC事件/免費電視牌照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 link]

    3.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一講Whatsapp,大家就上頭

    Whatsapp通知免費試用期快完的用戶,提醒他們要繼續用便要收錢。聽說網上不少人反應很大,不過我在Facebook、Whatsapp上和日常生活就看不到有這種不滿,我看到的是,嘲笑/批評那些反應大的人反應也很大,而我其實是給這一種訊息洗版的(網友提示這稱為回音谷效應)。
     
    因為我被那些嘲笑/批評的訊息洗版,於是去看看究竟那些不滿意Whatsapp收費的人在說什麼。我看到主要有幾種:
     
    1. 沒有信用卡,根本沒辦法付錢
     
    2. 不信任網上信用卡付款或者他們不懂如何付款
     
    3. 不滿意iOS版是一次過收費,而Android版就是每年收費
     
    4. 不滿意沒有廣告免費版
     
    5. 覺得app免費是「老馮」的
     
    因為Whatsapp已經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必需品,與朋友同事聯絡都靠它,Whatsapp要收費而他們不能或不敢用信用卡付款的話,那對他們的影響的確不小,有人有情緒反可以理解。
     
    有人說Google Play和討論區上面那些人講得十分慷慨激昂。其實眾所周知,Google Play的評語區都是網絡打手開工的地方,我看過Google Play上那些罵Whatsapp的留言,很多相信是打手寫的。至於討論區,大家都知討論區的人永遠都是講就凶狠,做就無份,況且討論區上有關科技產品的討論也是充斥無數打手,大家怎能把那些言論當真?這次群眾聲討Whatsapp的打手是誰派來的呢?大家不妨想想誰最想Whatsapp死就知了。
     
    至於付款問題,大致上可分為沒有信用卡的人和不信任網上付款的人。
     
    其實很多後生仔女真的沒有信用卡。他們就算想付款也不能。不知大家是不是都忘了自己曾經年輕過,又或者生活在一個跟父母毫無代溝的幸福家庭,年輕人求老豆老母出一部智能手機可能不是問題,但要開口跟他們說因為要買whatsapp,跟他們要信用卡號碼付8元,那可能比出電話困難。
     
    至於那些不信任網上信用卡付款的人,他們有錯嗎?很多人不是捨不得付出那8蚊,而是不放心在手機或網上用信用卡購物。如果可以像i-Tunes一樣在便利店買點數卡當作付款,相信唔好話8蚊,38蚊都大把人俾。至於那些沒那個I.T.能力去付款的人,我看不到他們的罪名是什麼。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不是像大家一樣用手機用得出神入化,他們有的是年紀不輕的,有的是教育水平不高的,他們有錯嗎?
     
    我明白很多人嘲笑/批評的是那些覺得免費是天經地義的人。不過既然大家咁有智慧,講到不滿意whatsapp做法啲人有多無知/小家,沒理由不知道mobile app經濟模式是如何運作的。Mobile app要營收,只有收費模式好難做,很多app是提供了有廣告或者功能有限的免費版,用戶想upgrade才付款。這世界有不少人是不介意看廣告而享受免費服務的,就好像大家天天都看的免費電視頻道、Facebook、Youtube、Gmail一樣。那些不想在app上看廣告的,就付款好了,我不見得前者跟後者誰更高尚。
     
    另外,Mobile app市場是一個用家忠誠度超低嘅市場(或者可以說是需求彈性極高的市場),一個app不得用戶歡心,大量用戶便會流向類似的代替品,結果是那app很快會被淘汰。Whatsapp解釋過很多次他們不做廣告版的原因,例如要專注改良服務、不想利用客戶私隱賺錢之類。其實他們的如意算盤是,提供一年免費試用期,當大部份智能手機用戶都用了,而且大家用慣了,便焗住要付款。不過還是那句,在這個用戶忠誠度極低的市場,Whatsapp這個如意算盤恐怕很難打得響。人們一下子轉到LINE,整個過程相信不需一星期。如果Whatsapp覺得只推出付款版而大家是非用不可的話,那我只能祝他們好運。若果最終他們因此而失敗,那是咎由自取。
     
     
     

    我不是想看著Whatsapp死,當人們西瓜靠大邊轉投別的產品,又要花時間再適應是很麻煩的事。我是會付款買app的用戶,我只是希望Whatsapp能夠提供揀廣告版和收費版給大家選擇。

     
    其實我寫這一篇,主要是因為被那些批評不滿Whatsapp收費的訊息洗版,覺得不吐不快。今次多多得罪了。
     
     
    (圖:Whatsapp以外還有很多選擇)
     
    溫馨提示:那個強國的WeChat,我是不會裝的,大家就算要離開Whatsapp,要轉Skype/Facebook即時通訊/GTalk/LINE可以,但不要用WeChat。你永遠不知道你的私人對話什麼時候會被用來對付你。

  • 我拍的照片上了信報, 但...

    這是我在2013元旦遊行那天拍的其中一張照片。

    《信報》刊登的這張「資料圖片」,版權持有人是我。我把它分別放置在FB和本網誌(http://www.kurskhk.net/770854120/2013%e5%85%83%e6%97%a6%e9%81%8a%e8%a1%8c%e5%bd%b1%e5%83%8f%e7%b4%80%e9%8c%84/)。

    我在網誌發布的資料是以Creative Commons條款授權作非商業分享,而且必須注明出處。《信報》用我的圖片賣錢,是否至少應該說明我是拍攝者?

    晚上收到《信報》那邊的email致歉。我還在思考應如何回覆。

     

    [18/1/2013] 後記:我接受《信報》的致歉。他們星期三會刊登致歉聲明。

     

  • 王菀之事件的兩點觀察

    30-11-2012引起軒然大波的訊息:

     

    2-12-2012王在status上的解釋:

    王菀之單嘢,其實我冇乜感覺。

    不過有兩點倒想講兩句:

    1. 公眾人物公開發表的言論,受到議論是正常不過的事。不過,大前提是議論/辯論。所謂辯論,並不包括人民攻擊或者恐嚇。

    2. 上星期我在e-zone寫維穩單位應該會培養或收購社交媒體意見領袖,宣傳似是而非的做實事概念。同時間,其實藝人本身就是很合適當這種意見領袖。我不是說王菀之是被培養,而是提大家要準備好,將來會有更多值得辯論的事情。

     

    其實她在2-12-2012的回應算是一次快而準的補救。這一點是梁振英及其團隊做不到的。

     

  • 網上輿論戰-勝利不屬於政府

     

    今天才監察網上民意?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認為,政府有必要加強監察網上輿論,更必須參與輿論戰鼓動民意,因香港是選舉政治的社會,政府如果保持中立,就只有「捱打」。

    邵善波表示,留意到網絡對公共政策的影響愈來愈大,因此中策組日後做民意調查,會從個人網誌、網上報紙、社交網站及討論區,了解民意。" (頭條日報 18-11-2012

    讀這段報導,感覺互聯網彷彿是上個月才出現似的。

    其實政府新聞處一直有監察主流傳媒,包括報章、雜誌、電視台節目、電台節目等,每天早上都會有簡報發給官員和高級公務員。邵善波所講的「監察網上民意,透過監察網誌、facebook、討論區等,歸納輿論動態」,可能是指會做類似新聞處那種網上輿論簡報。如果要分析的話,應該還要看網站流量、關鍵字搜索排名,還有各社交網絡平台上的趨勢量化數據等。

    我有一點覺得奇怪,就是這種工作怎樣會今天才說要做?由2009年有網民在Facebook group號召示威倒曾開始,到2010年反高鐵運動,到2011至12年反國民教育運動,難道政府沒有專責研究網上動員的單位嗎?據我所知是有的,而且是一直有向民間收風的,不過不知是不是領導層對網絡趨勢視而不見,所以對網絡民情好像毫不掌握似的。

    兩年前特首辦騁請了新民黨陳岳鵬當特別助理,他的其中一個工作不就是與新媒體有關的策略嗎?特首辦的Facebook page和微博,也是在那時候出現的(那Facebook page自梁振英上台後就不見了)。除了那條劣評如潮的"MC Jin x 曾蔭權宣傳片"和特首辦Facebook page之外,似乎與新媒體有關的東西都未得到過重視,直至反國民教育運動令政府焦頭爛額為止--那時候他們才發現原來網絡世界已經有能力影響實體世界。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說句,各位bloggers、改圖改歌專家、網路倡議者、鍵盤戰士,你們做的東西政府終於會看了

     

    網上輿論戰可怎樣打?

    邵善波說要打輿論戰,單以網上世界的輿論戰而言,他們可以怎樣打?

    1.明戰:

    主動發佈消息,當中可以有新聞發報,也可能有柔性訊息,配合友好討論區、建制團體支持者、受薪打手不斷在網上分享,做到置頂曝光效果。

    • 利用銀彈政策,在Facebook、Youtube等地方買位,增加資訊曝光率。
    • 邀請學者及意見領袖,為政府撰寫政策意見,在網上發佈。這一項,曾蔭權政府曾經做過。

    2.暗戰:

    基本上現在已經有,不過似乎負責的單位不是政府,而是某維穩單位。暗戰包括:

    • 各大討論區的管理層及版主的合作,人為地令異見者被消音或者因為感覺冇癮而離開。
    • 有組織地動用打手和建制團體支持者扮演五毛黨,發佈分散視線和小罵大幫忙的帖子及回應。
    • 在不受本地維穩單位控制的平台如Facebook,有組織地動員大規模舉報,務求令不受歡迎的意見領袖帳戶被停權。
    • 利用網絡平台發佈抹黑訊息,這一招通常在選舉期間比較常見。
    • 以駭客手段攻擊不受他們歡迎的獨立網站,例如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投票系統、輔仁媒體曾被分散式阻斷服務(DDoS)攻擊而癱瘓。

    3.諜戰:

    這是最防不勝防,也是最危險的一著。筆者沒有任何資料,不想胡亂猜測,只是想提出這一策略的可能性。

    簡單來說,是策動扣帽子式的論戰。被策反者或者潛伏者當然不是來自愛港力、香港青年關愛協會這些下三流組織,而是敵我難分的網絡意見領袖。現時不同的抗爭組織和較有知名度的網上圈子不時會互相指責對方被收買,就是這種潛伏恐懼思維的產物。

    4.白色恐怖:

    • 輕度的白色恐怖是以一些比較容易收緊 的法例限制網上言論自由,例如二次創作刑事化、收緊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 例以限制常有粗口的網台等。
    • 進一級的白色恐怖是23條立法,禁制所 謂涉及國家安全的資訊發放,例如政治局內情、國家政策、法輪功、民族自決,甚至香港自治等,造成寒蟬效應。
    • 最嚴重的白色恐怖是重開政治部,給異見者開file,威脅他們收聲或者轉向。在現時的政治氣氛下,這個擔憂可不是空穴來風。

     

    政府難敵人本運算的資訊力

    既然中央政策組明刀明槍說要打「網上輿論戰」,各位網絡上活躍的異見者也需有個心理準備。整體來說,除非上述的白色恐怖全面成真,否則以現在特區政府及維穩單位的思維和能力,不見得可以惡得出什麼樣子。原因很簡單,大家見中國大陸就算有防火長城、網管比《1984》的老大哥更無處不在、發帖者隨時被喝茶甚至坐監、所有牆內網站都被嚴密控制,上面的討論區和微博上還不是常常起哄發酵?

    香港沒有防火長城、境內外網站都不受政府控制、發表言論不會被喝茶,政府根本不能以恐怖手段控制網上輿論。況且,即使維穩單位能夠收編大部份討論區管理層,卻收編不到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外國平台。在這些不受他們控制的平台上,他們的輿論戰就難打得多了。

    對於政府來說,互聯網最令他們頭痛的地方是,那裡有大量利用自己時間製作文字、圖象、影音來提出訴求的鍵盤界人士,更有數以十萬人每天在Facebook上「讚好」和分享這些訊息的網民,這些訊息不斷發酵,配合天時地利的話,久不久便有一個議題到達引爆點(tipping point)。可笑的是,政府往往是在引爆之後才發現,甚至是在引爆之後還企硬。

    在香港這個開放社會,政府和維穩單位能否對抗這種數以十萬計網民的互動產生的輿論?似乎不大可能,這種以無數網民互動產生的訊息量和主流民意,是「人本運算」(human-based computation*)一個例子。所謂人本運算,是指大量人類用戶不斷互動而產生的訊息進化(evolution)過程。如果參與的人數足夠多的話,便會產生一種有機的、難以逆轉的訊息力,簡單的例子有Facebook以分享和讚好數量造成的風潮--例如反對政府政策的輿論和$500人情事件發酵。而因為社交媒體上不同的圈子的互動,是靠不同力度的弱連結(weak link,即是某程度上的互相認識)的,所以即使政府找得到大量友好團體和打手,因為他們跟主流社會沒有弱連結,他們也不能影響網上的主流民意。

     

    結論

    除非香港政府或西環能把Facebook和Youtube買下,否則單靠上述的明戰和暗戰,甚至諜戰策略,以現在梁振英及他的團隊的誠信和能力,很難取得市民信任,更不可能打得贏網上輿論戰。須知道打輿論戰的基本條件,不是技術、更不是財力,而是取信於民和政策思維合理性,這兩方面都是梁振英及其極左團隊欠奉的。

    政府贏不了網上輿論戰的大前提是白色恐怖沒有實現。換句話說,政府任何有意收緊言論自由的做法都必須以最高敏感度看待,否則當法網結成之日,便是白色恐怖臨到之期。

    作為blogger,我不肯定我有沒有被監察。如果有的話,我奉各位領導一句,唔該交待清楚僭建講大話、偷步賣樓、賣樓回佣、經營劏房講大話、酒後駕駛、會計師公會利益衝突問題先再講輿論戰吧。

     


    (圖片來源網站

     

    * 維基英文條目:

    Human-based computation

     

  • IFTTT 測試2

    IFTTT 測試 2

  • IFTTT測試

    IFTT同步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