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05

  • 星戰前傳三 Revenge of the Sith


    魯卡斯浪費了兩集來熱身,終於拍出好東西來了。作為一個擁護者,真的十分十分安慰。

    為了準備入場欣賞,特地上網「溫習」全段星戰歷史和人物資料(例如種族、意識形態等,電影未會百分百交代的),好像會考讀世史一樣勤力。

    (有劇情,想入場看的不要讀下去,雖然全人類也知道劇情和結局)

     .
    .
    .
    .
    .
    .
    Revenge of the Sith,其實全人類也知道劇情和結局,是Emperor如何篡權和Anakin 如何入魔變成星戰最受歡迎角色Darth Vadar。

     要交代一個人如何入魔,內心戲要做得好,比起上集,今次男主角交到貨了。不知是否角色設定如此,Obi-wan一點大師風範也沒有,跟第四集那個Obi-wan,就像無間道2和1的陳冠希和劉華,完全不似。也許就是因為鑄成大錯,才會有第四集的成熟。

     Jedi的世界,好像我們的武林,有師徙恩怨情仇、走火入魔、入魔後叛教滅祖、內功(他們比試原力(force)的時候互相彈開就像我們的武俠片一
    樣!),當Yoda跟Emperor對戰時,看見他近似黃飛鴻的手勢,我真害怕他們會用無影腳,幸好沒有。其實,裡面幾場決戰場面都做得很不錯。

    Chancellor,即是後來的Emperor,其實是希特拉星戰版,靠群眾的恐懼,一步一步透過民主制度奪權。他代表的Sith,其實是Jedi的根源一樣,但對立的思想體系,是Force的兩面。有點像一個宗教分成兩大支派,一方指另一方為異端一樣。

    整集要把前兩集和後三集串聯起來,花了不少工夫,也看得後三集的Fans們很高興。串連之處包括:TIE
    Fighter、X-Wing、Star Destroyer、Corellian
    Corvette(第四集開場那隻太空船)、Shuttle、死亡星、Stormtroopers、Chewbecca。另外,Yoda大師的CG進步了
    不少。

     不過,我仍然不太喜歡他們的全CG設計,始終現時最頂尖的CG技術仍未能擺脫「畫味」,仍然好像打機開場動畫。

    不得不說,全片最敗筆的是Darth Vadar被換上了那經典黑色裝備之後,好像黑白片科學怪人般笨拙,毫不4-6集的霸氣,再看清楚,為什麼頭大身細的?我找回舊圖片再看,應該是高一點和大隻一點的,現在怎麼變了Q版Darth Vadar?

    總括而言,這一集是令人滿意的。

     散場時忽然想租4-6集DVD再看一次,然後再看7-9的小說。

     今次傳媒再煲星戰,才發現很多人其實未看畢後三集。這對他們也許是好事,可以一氣呵成看下去。

    入場前在洗手間聽到一個小朋友問:「爸爸爸爸,你有冇睇過4-6集呀?黑武士最後會唔會死呀?黑帝會唔會死呀?」他的爸爸回答說:「我只看過第4集,我都唔知。」

    我心想:「攪錯呀,你三四十歲人未睇過星戰5、6?」幾乎想把第6集的結局告訴他們,不過,還是不要了,讓小朋友從DVD中找答案吧。

    散場時播字幕,最後離場的是我和幾個三十左右的男士,我在看有沒有出史匹堡的名字(魯卡師和史匹堡的關係可說是Jedi 的師徙關係,今次傳聞史匹堡有親手參與),不知那幾位仁兄在看什麼呢?不過可知的是我們都跟星球大戰差不多年紀....

  • 卷未出完頭先白


    如果一條中一數學MC,幾個教師要想幾分鐘才想到答案,代表這條問題已然失敗了。


    我們以為很容易的東西,未必真的很容易。


    Word排的1, 2, 3, 4和A, B, C, D,還有spacing,永遠令人噴血身亡。


    由Windows 95時代開始宣傳的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WYSIWYG)從來沒有兌現過,在螢幕見到的跟printer印出來的永遠有恐怖的偏差,尤其在緊急的時候。


     

  • 評說星戰


    這是1977年的第一套Star Wars的宣傳畫。那個時候,我不過是個小嬰兒,這一集星戰是小時候在電視看的,往後廿多年幾乎每隔兩年便在電視重看一次。

    裡面所有的元素都是新鮮、好看、刺激的,很記得Obi-wan對Luke的訓練和後來故意在Luke面前死在Darth Vadar(黑武士)手上,可謂有情有義、有血有淚。

    不過最深印象的是結尾進攻死亡星,TIE Fighter大戰X-Wing,過癮得不得了,力量與我們同在!

    其實小時候真正崇拜的是帝國軍,而不是革命軍,因為那些帝國軍軍容整齊、造型又酷,而那些革命軍,就好像一班美國土佬。

    後來在電視看了The Empire Strikes Back,那些四腳ATAT簡直型絕人寰!而結局那句I'm your father,然後Luke寧願跳樓也不願「認老豆」,真的十分悲情。

    到了第三套Return of the Jedi,上畫時老豆問我「想看小鹿班比還是星球大戰?」我二話不說選了星球大戰啦。往後的廿多年,也是每幾年在電視上看一次。

    Return of the Jedi已是有點江朗才盡,不過還是過癮的,尤其是最後一幕Darth Vadar除下頭盔那經典一幕,連我阿媽跟師奶們傾計時也有談論。

    人大了點,開始發現崇拜帝國軍跟崇拜二戰德軍的感覺很相似,Darth Vadar的頭盔、Imperial Navy的一眾將領的制服、Stormtroopers(白兵)整齊的陣容,通通都是德軍的變湊。帝國的三軍武器設計的冷峻,也充滿著德軍裝備的美學。

    後來看書才知道Darth Vadar其實是把西方世界恐懼的兩大元素結合--德式鋼盔和日本武士刀。這一班對抗帝國的志士,就是反抗法西斯和蘇聯的美國人。

    不得不提的是舊星戰三部曲的特效,廿多年前,沒有什麼電腦,大部份太空船也是模型,而外星人和機械人都是人扮的,雖是模型,但真實得可怕,完全看不出模型味。這些真實拍出來的東西,比起前傳裡什麼東西都是CG好看得多,真實得多了。這是我不喜歡前傳的一大原因。

    說起前傳,真的失望。如下:

    High tech揩0野--那些CG,無疑令Yoda大師靈活了不少,但什麼也是CG,好像看打機片頭一樣,很難投入。

    插科打諢災難--Time 形容這是Jar Jar Bink Incident,這隻白痴動物把前傳一攪壞了,那些所謂笑位,太多太白痴,很討厭。

    另外,因為故事事先張揚,沒有了驚喜,加上角色演得力不從心,看得不是味兒...

    魯卡斯說,25歲以上的人比較喜歡舊星戰,也許吧。雖然不喜歡前傳,但是,思想了很久,還是決定入場看前傳第三集,寧願看了不滿意罵個夠,也不想錯過。

  • TIE Pilot 跟大家Say Hi

    星戰3 下星期上畫。

    小弟極之喜歡4至6集(即是廿多年前那三集),但極討厭1和2集(即是前傳兩集),去不去戲院看好呢?

    考慮的時候,先讓我的TIE Interceptor和TIE Pilot出來見見大家。

    對每一集的感想遲些再寫。

    Stormtrooper和Han Solo 正在櫃桶休假,不來了。

  • 曾氏違反誡律,教區曲解教&#32

    教區﹕浴佛敬偉人不違教旨
    5月 16日 星期一 

    【明報專訊】昨日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大日子,也是紀念耶穌升天後10日的五旬節。署理特首曾蔭權及多名問責官員分別出席
    不同宗教團體的慶祝活動,其中以天主徒的曾蔭權最為忙碌,他昨早先到教堂參加彌撒,然後出席佛誕活動,並參與浴佛儀式。天主教徒參與佛教儀式,會否違反教
    條呢﹖

    天主教教區禮儀委員會主席羅國輝表示,佛祖是值得尊敬的偉人,只要以尊敬的心進行儀式,而非當神明參拜便可。

    佛聯會秘書長區潔名說,浴佛寓意洗滌心靈,懺悔反思,歡迎佛教或非佛教徒參加浴佛活動。

    根據佛聯會資料,佛誕節又稱為浴佛節,浴佛儀式起源於悉達多太子(釋迦牟尼佛未出家前的名字)於藍毘尼園無憂樹下降生時,九龍吐水洗浴聖身而來。

    因此,佛教徒紀念佛陀誕生,會在蓮台上安放一尊悉達多太子金像,並在其身上灌以香水,慶祝佛教教主降生。

    ====================================

    出埃及記二十章四至六節明明白紙黑字寫得清楚不過,連小一生也懂背的十誡其中一條最重要條文,曾先生違反了,而且得到天主教教區的祝福....

    和合本原文如下: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他、因為我耶和華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第一,先不論天主教和新教誰是正統的問題,作為一個信上帝的人,出席一個異教的節慶,參與其中的宗教儀式,不論其心中是否信那一個異教,已經是一個不可原諒的壞見證。

    第二,參拜偶像這個行為本身已違反了十誡,曾先生「浴」的明明是一個金色的佛像,不用問其出發點或心理狀態,即使不當那東西是神明看待,已是犯了事奉偶像的罪。

    第三,天主教教區如此為曾氏辯解,便是在壞見證之上再做壞見證,讓人以為天主教會曲解聖經,容許人們任憑一己意思違反誡律。

    為了討好親左的佛教團體,不惜背離聖經,可知曾氏會否為此告解?不知陳主教是否同意包庇曾氏的羅主席所言?



  • 正式捧杯

    感謝德成茶餐廳,直播泰星。

  • 如果你還記得:香蕉船

    播放

    如果你記得香蕉船,代表你至少已經進入二十歲的尾聲了。

    那一年是1979年,主持是船長哥哥蔡楓華和香蕉姐姐鄧藹霖,編導是初出道的張婉婷,節目中還有荔園、有R2D2機械人。

    節目中的小朋友們,今時今日可能飛黃騰達、也可能成了負資產、也可能還在職海浮沉,站在雙十三十的十字路口,高未成低未就,未享受過人才不足帶來的機會,但承擔著泡沫爆破的原罪,也無端成了香港不夠人爭的罪魁禍首,我們就是這一代人了。

    我們當年也曾乖乖坐在14吋電視前看香蕉船。

  • 無空堂日

    每隔七天便有一天「無空堂日」,即是說由8:00開始,一直授課至午飯時間12:10,然後1:00繼續努力至3:10。通常在3:10的時候,腦部和發音器官都已用盡,精神一片混沌。

    最後一節是空堂,也是七天之中最感安慰的時間,因為這段時間會跟拍檔分享負擔和見聞,還會一起禱告。以這種形式結束一個循環週,很不錯。

    今天就是無空堂日了。

     

  • 新生活模式

    6:30am:起床+梳洗

    7:05am:出門

    7:30am:到達茶餐廳 - 吃早餐(要很飽那種) + 預備工作與心情

    12:10am:吃三文治

    5:30至7:30pm(不定時):回家途中找間麥記坐下看書 + 安靜

    8:30pm:回家吃飯

    10:00pm:開始工作+上網(通常要15至20分鐘hea)

    11:00pm:聽收音機 + 工作+上網

    ??:??am:睡覺

     

  • 會考英文科「改錯部分」試&amp

    【明報專訊(8/5/2006)】逾8萬人應考的英文科乙卷,懷疑其中一篇文章竟是互聯網留言,有考生不滿試題的英語不純正,紛紛在作者留言版中以粗言斥責這文章令他們考試慘敗,該名荷蘭作者白白慘成考生的「出氣袋」。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指學生的行為野蠻,有損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聲譽。

    不少考生在網上留言版指出,透過試卷資料來源追查到改錯部分的篇章,指5月6日英文科乙(二)中的改正錯誤部分 (proofreading)的文章,疑來自一名荷蘭人的網上留言文章。考生指其文章不是純正英文,語法差,令他們失分,甚至呼籲其他考生進入該荷蘭人的 ICQ中責難他。並不滿考評局以網上文章作為考核,又質疑考評局會否侵犯版權。

    有考生指該荷蘭人回覆他們說自己的文章不是純英語,是德國式英語,對於被篩選為考試文章亦感到不適當。但本報未能跟該名荷蘭人聯絡,故未能證實這是否確屬其回應。

    不少考生更在該文章出處的留言版網頁ComicFreakZ.Net,以粗口相向,斥罵對方的英文文章令他們考試失分,甚至不及格,又指對方愚蠢。

    福建中學副校長兼資深英語教師周蘿茜說,試卷中已表明屬網上留言的篇章,「即屬Informal English(日常英語),就像家人對話的語調也不同,用Informal English不等如是英文有錯誤。」她指這可見考生只為考試而考試,並非真正活用英語。

    教育學院英文系講師陸靜雯說,沒有正統與不正統英文之分,認為這是可理解的文章,沒有奇怪之處,「學生應有閱讀這類文章的能力,因現時學生應與四面八方的學生交流」。

    何漢權指學生以粗言斥罵該名荷蘭人的行為野蠻,遇到不如意便任意發泄,做出丟臉行為,有損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聲譽,失去作為國際城市應有的文明態度。

    考評局發言人說,基於試卷要保密,沒有通知作者,而按版權條例亦不屬侵犯版權。對於考生指這屬非正統英文,局方指有關試題屬會考生有機會接觸到的英文,而當局亦在試題底部已列明試題出處及改編自何處。

    ==========================

    本來已沒有什麼火了,但看到這篇報導,不能自己,又要做網上憤青。

    一. 出卷常識 

    出卷那幾位仁兄,究竟有沒有教過書?考試如果沒有章法和原則,難道要學生次次考天才?我們的學生有沒有學過這麼不正統的英文?恐怕沒有。學校有沒有教過?恐怕沒有。

    考試不是要徵罰那些有溫習的學生,而是要獎勵他們,所以你應該考什麼便教什麼,或者是教什麼便考什麼。相信如果一個小小教師出卷時突然神來之筆,考一些學生未見過的東西,試卷恐怕會被科主任撕掉。

    二. 沒有不正統英語?

    教育學院英文系講師同工說,英文「沒有正統與不正統之分」。我做了廿多年英國(海外)國民,自小便知有BBC英文和 英國皇室的英文是正統。在香港,連美式英文也不算100%正統,她竟說沒有不正統英文,也許有一天BBC報新聞時會說美國黑人英文、英女皇做新年文誥時說 Forrest Gump的土英語,我便相信英語不再分正統不正統。

    三. 出英文卷的常識

    教育學院英文系講師同工又說,認為這是可理解的文章,沒有奇怪之處,「學生應有閱讀這類文章的能力」。沒有奇怪之處?奇怪之處就是出卷的仁兄拿一篇不正統的英文給學生改錯處,我可能「有閱讀這類文章的能力」,但如果要改這篇奇文,請問我應不應該用Oxford 的Practical English Usage中的文法法則來改?還是跟荷蘭人出的英文課本來改?還是本著「沒有正統與不正統英文之分」的信念,通通不用改?

    四. 公開試的社會功能

    誰會憧這些非正統英文?大概不是辛辛苦苦聽BBC、明珠台那些低下層的學生,而是大有機會一年到外國遊學幾個月、或者身邊有大量以英語作半母語的朋友的中上層學生。

    公開試不是玩遊戲,也不是什麼國際學術統計,它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是社會階梯,讓苦學生向上爬的重要途徑,福建中學的那位同工說學生為考試而考試,說得不錯,如果不是要這樣,交幾百元考試費、苦讀14年來幹啥?

    現在好了,用這些不知有那幾間學校的學生才會明白的英文來考試,玩死一眾等著成績單上面那英文字母報效守寡媽媽或失業爸爸的學生,考評局諸公才是「為考死人而考試」。

    我不是鼓勵學生們當高分白痴,但公開考試唔該公平些少吧!


    P.S. 至於欠教養的個別網友跨國罵人,也真的沒品,但至少做到福建同工說的「
    現時學生應與四面八方的學生交流」。真正的「有損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聲譽,失去作為國際城市應有的文明態度」的,應該是無視國際法紀,公然侵犯他人版權的考評局,歐盟可向特區政府的侵權行為作出抗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