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0, 2005

  • 天下為公 走向共和

    清末政改,當時成立議會和內閣,全都是粉飾櫥窗,用以搵一般大眾的笨。

    後來,人們覺得政府實在太搵笨,於是有一些被外國勢力(尤其日本)滲透了的衝動年青軍人,發動兵變,把政府顛覆了。

    百多年前的人怎麼會這樣缺乏耐性?他們應該先等十年,比如說由1897等到1907,等待朝廷頒布摺子,決定是否舉行選舉。如果朝廷不允許選舉,便 應該接受現實,珍惜得來不易的方案,不應該糾纏於一些不設實際的要求。也許將來皇恩浩蕩,可以在1912年有選舉呢。就算1912年沒有,可能1946年 有呢。

    (待續)

Comments (1)

  • 修正觀點:

    武昌的槍聲是響了﹐往後數十年依然不得安神﹐老百姓的日子也不見得怎麼樣﹐西方式政黨民主政治只是宋教仁那群人一廂情願的幻想。雖然歷史是沒有如果的﹐為了刺激思考﹐"如果"今天中國還有個君主立憲﹐情況也不知如何﹐但是應該不會太糟。

    我也不當自己是香港人﹐香港有沒有全民普選我當然贊成﹐可是不著緊﹐立法會應該有多點權力的。畢竟交稅的時候﹐看見香港一些官員的屌樣﹐實在覺得他們的工資有點高﹐權力也應該給制衡一下。

    當然﹐無可否認﹐香港民主政治的存在意義絕對不是關乎香港人的福祉﹐7百萬還不足13億一個百分點。用GDP來突出香港在中國的地位還比較make sense, 可是誰都知道民主和GDP沒有什麼positive的corelation(也不是negative)﹐以亞洲的情況﹐明治是先經濟再弄個民主憲法"樣子"出來﹐南韓的經濟是在朴正熙的獨裁時代起飛(不過現在也沒有進入航道)﹐新加坡從來就沒有民主和自由﹐台灣是因為蔣介石最後死心了﹐放棄反攻了﹐把大陸撈得錢發展經濟了。民主民主﹐菲律賓和泰國倒是挺民主的。只要民主了﹐大家就沒得賴了﹐你都作主了﹐錯了還能賴誰。

    香港今天經濟完全靠北大人﹐轉口港 + 虛樓價 (政府的地要慢慢割來賣﹐香港經濟才一片光明﹐深明大義了﹐屈住幾百呎的隔間沒什麼了)。寄人籬下當然沒資格說話。

    香港的民主政治發展*純純粹粹*是作為一國兩制效果﹐用來向台灣同胞示範的。這是鄧小平的初衷。李馬田整天說當初聯合聲明怎麼怎麼﹐他說得沒錯。可是基本法以及香港回歸後的民主政治發展方向都是64以前的八十年代制定的﹐那時可是鄧小平趙紫陽胡耀邦的時代。八十年代是一個理想的時代。64以後又是一個世界。今

    天香港和北京政制上討價還價﹐唯一的籌碼就是: 老總﹐你也不要太絕﹐弄得太難看﹐歐美帝國主義說三道四無須理會﹐可是台灣同胞看了多不好﹐這樣可辜負小平同志的遺志啊!!

    興之所致﹐胡扯一堆﹐歡迎砸磚。
    我也不是反對在香港爭取民主﹐只是說出香港的處境。
    (我的的投票preference可是: 長毛, 前線, 民主黨)
    這是節奏的問題

    要是中國*現在*全民普選﹐那我肯定反對的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