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May 20, 2007

  • 20070521 推介網誌

    Cute Overload
    http://www.cuteoverload.com/

    • 可愛的東西,有誰不愛? (當然,除了「懶可愛」) Cute Overload 就是一個專門搜集可愛東西的地方,主打動物照片影片,最常見的有貓仔、狗仔、兔仔、省仔,也有較冷門馬仔、刺蝟仔、魚仔、松鼠仔等等,應有盡有,送禮自用皆宜,也可用來寄給你心儀的她,搏卿一笑。 (by Jacky

    Engadget 癮科技
    http://www.engadget.com/ 英文版
    http://chinese.engadget.com/ 中文版

    • 一個可以在短時間內引致蘋果公司股價大跌2.7% 的科技網誌,其江湖地位大家可想而知。得獎無數的Engadget 癮科技網誌每日為你帶來多國消費電子產品和流行科技的最update資訊,走在潮流尖端的你當然不能錯過。(by pig

    史話綿綿
    http://www.xanga.com/relgitsjg
    警告:內容可能含有不雅成份,涉及粗俗用字,未滿十八歲或容易感到不安者請勿閱讀。本人不會為此連結所引起的任何後果負責。

    • 在xanga界人稱史兄的relgitsjg,文字極為尖酸刻薄,談論時事、男女關係、體育、生活見聞,不時粗口橫飛,極容易引起不安。他的某篇文章曾在論壇和某針對港女的網站被廣泛討論。在此推介,只為讓十八歲以上網民認識不同表達方式的blog,如果你覺得你很容易不安,真的不要去,然後到廣管局投訴。(by Kursk

    光影筆記
    http://movie.hkbloggers.org/

    • 小踢不愛看影評,因為現時市面雜誌的所謂影評,十居其九都無甚看頭,但一直有訂閱blog-you開設的共筆專欄:《光影筆記》。

      《光影筆記》內,有新片、也有舊片。現時參加blogger 有203人,他們寫了影評,覺得有資格“貼堂”,讓多些人看到,於是也將文貼到《光影筆記》,令它成為高水準的blog,值得注視及支持。如你更有興趣成為一份子,可按此加入。(by Sidekick

     

  • 我為什麼沒說話

    自從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涉及宗教元素,我便沒有再說什麼。我不是反對投訴聖經的做法,而是不想被不公正的歸邊。

    我是一個基督新教教徒,我的教會算是個歷史悠久的主流教會,這個教會在不少社會事務上都走得很前,例如校本條例、六四事件、七一遊行等等。這也是我 加入這教會的原因之一。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基督徒。打從情色版事件的第一天,我已說過我不認為它的內容不雅,而且清楚地說明我的理據

    再進一步,我呼籲過網友們支持中大學生報的做法,也呼籲大家以包容的態度保護大學的言論空間,儘管大家可以不同意學生們所說的。

    又再進一步,我說過反基人士在這次事件中有抽水之嫌。不過,我也在其他BLOG上留言說過我不反對教外人士投訴聖經,這是他們的自由,也真的有突顯淫褻物品審裁機制的荒謬之處的果效。可是,這做法在戰術上帶來的反效果,比它的正面效果更嚴重。

    反效果是什麼?就是歸邊效應,多數香港人本來就不會仔細研究分析事件,才下結論。例如聽見(連看也沒看)情色版涉及亂倫、人獸交、SM,便左一聲「道德淪 亡」,右一句「世風日下」。今次千多人投訴聖經,不少人,尤其是信徒,便會得出「那班人玩得太過份」的結論,立即自行歸邊,同時把支持行動的人歸邊。我停 寫了幾天,某程度上是不想涉足這淌混水,被我生活圈內的重要他者們(significant others)誤會。

    淫審制度的準則其實是沒有準則,很大程度上視乎被抽中的兩位審裁員的取向,而它們也不用為裁決發表任何理據,這種幾近無厘頭的村公所式審判,在大衛像被裁 定為二級不雅事件中已被完全突顯,多得秋天的童話事件和中大情色版事件,和隨之而來的投訴文藝宗教經典行動,被擴大至引起公眾討論的程度。

    可是,當大眾開始討論的同時,對聖經的投訴,因為涉及太強烈的信仰感情因素,引起了誤會,其反效果實在太大。

    我們這個社會,不知為什麼,「道德與言論自由」的討論,已變成「道德淪亡 vs 道德塔里班」的戰爭,到了這個田地,我不禁問一句,是誰人,加上怎麼樣的制度,令兩方都回不了頭?

    最後,真的再提醒一下大家,我們的中大學生們還在昂貴的司法制度中掙扎,大家殺得性起的時候,請不要忘記他們。請問我可以到哪裡捐款支持他們打官司?

    延伸收看:陶傑@全民開講 (中大"亂倫人獸交"事件簿) @youtube.com

    我懷疑無線有心選擇說理能力懸殊的反方,令正方的毛孟靜、何國良、吳志森等人盡得優勢,而反方代表近乎是出洋相地站不住腳。

    還是沒有人肯上去代表反方?

    延伸閱讀:好腌悶但是要寫下去 (思見聞錄)

    「所謂淫褻與否,說到底還是會不會挑起受眾的性慾,正如男士看色情電影去獲得sexual satisfaction一樣。」

  • 文化戰爭與道德聖戰(轉載)

    作者:安徒
    明報星期日生活 20/5/2007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的風波,發展至最近有人集體向影視處投訴,認為《聖經》亦應被評審為不雅刊物。爭論的激烈,遠超一般人當初想像之外,亦象徵性地說明了,一場不宣而戰的香港本地「文化戰爭」(Culture War),已踏入一個重要的關鍵時刻。文:安徒

    文化戰爭」這個詞,原本來自卑斯麥時期德意志帝國與天主教教廷的對抗,後來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亦認為無產階級如要取得勝利,關鍵在乎打破原來統治階層的文化霸權,更要在傳媒、教育、群眾組織上,贏取一場文化戰爭

    九十年代,美國學者James D. Hunter 以「文化戰爭
    為名著述一本書,分析美國在新保守主義急速冒升的時代,文化政治上不同力量之間,重新結盟整合和相互對抗的情况。他將這場對抗名為「正統派」和「進步主義
    者」之爭,也有人把這場對抗,形容為「世俗進步主義」和「傳統主義」之間的對抗。對立雙方分別在墮胎、槍械管制、同性戀、刊物及影視品審查、毒品、性教
    育、死刑、獨用英語教學、及一系列種族、移民權利問題上拉開戰幔。

    東施效顰打一場子虛烏有的戰爭

    美國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流信仰體系的國家,有着它本身錯綜複雜的宗教歷史,自己獨特的傳媒生態、知識傳統和校園政治。文化戰爭的出現,反映着美國社會的獨特問題。香港也有着本身獨特的文化處境和思想淵源,本來就沒有一種合適的土壤和必要,發動一場模擬美國「宗教和世俗」對抗的文化戰爭
    然而,因為香港某些人和美國教會的利益和信念上的連繫,在這幾年來,竟也有人想東施效顰,以對抗邪惡的「聖戰」心態,在本地也發動這一場子虛烏有的模擬戰
    事。在這些試圖自美國橫向移植他們的「宗教Vs
    世俗」對抗圖式中,他們以「世俗」為敵,杜撰一個名為「世俗化霸權」的東西,並把自己幻想為受逼害的「宗教人士」,被世俗世界逼迫他們放棄他們的「宗教生
    活」。

    他們為了構作一幅聖戰圖像,自然要以樹敵的修辭策略,為自己打造一個敵人,這些幻想出來的敵人,名為「極端自由主義者」。他們的罪名
    是在公共領域「去基督教化」、鼓吹墮胎和把同性戀變成人權,他們甚至設想,當今世界的孩子們是被「極端自由主義者」們逼着灌輸了「同性戀意識形態」。所
    以,他們要起來反抗,抵抗世俗主義者的侵襲。

    不過,這種美國右翼福音派基督徒的香港代理人,為了證明香港社會也存在這種所謂「世俗化霸
    權」,以向本地輸入道德聖戰的實踐,卻為他們的環球戰略,作了本色化(本地化)的改造。按照他們的理論,大眾傳媒原都是令社會道德沉淪的罪魁禍首,但他們
    並不像美國那邊,滿足於在自己的教會刊物,教會禮拜的宣道場合,宣揚他們的反世俗,反大眾傳媒的論調。他們反而積極利用大眾傳媒,配合傳媒的譁眾取寵操
    作,不斷製造社會道德議題,不斷喧染道德恐慌。過去一兩年來,除了例如反對立法保護同性戀不受歧視的主戰場外,這股道德聖戰衛士超強的製造議題的能力,早
    已鑽了不少空子,使社會大眾疲於奔命。

    正如一些學者曾經計算,過去一兩年間,香港發生與性問題有關的道德爭議,可說無月無之。問題並不是什麼社會風氣突然急速變壞,而是香港的既有社會體制,在這段短時間內,被這些熱中於挑起「文化戰爭」的衛道之士騎劫。最明顯的莫過於《秋天的童話》這種聲譽本已甚高的陳年電影,都會被「翻炒」指控,頭頂破壞青少年道德心智的罪名。


    果說,包括電影導演、報紙編輯、大學生們在內的「極端自由主義者」,在他們眼中都是在衝擊和瓦解着社會的道德底線,那他們持續不斷、譁眾取寵式的誘發香港
    的道德歇斯底里反應,也可以被視為不斷在測試香港公民社會、公民文化和基本權利的底線。香港人曾引以自豪的公民文化,又是否經得起考驗呢?


    如任何宗教都不應被還原為一些所謂基本教義的簡單原則,而要對應具體歷史的脈絡,宗教方不會成為獨斷偏執的禍源,一個成熟的現代公民社會,也不能避免社會
    道德爭議,因為公民社會正是為反對陳腐的道德和宗教獨斷而建立。公民社會之為公民社會,正在於它具備包容差異、促進溝通、不斷反思的機制,在爭議中為社會
    謀取共識,而不是以隨意的公權力、單一的長官意志、獨斷的教條和民粹式的多數壓力,強行為社會訂定道德準則。

    傳媒和大學本來就是現代公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兩大支柱,讓反思、溝通和探索可以以持續、合理的方式進行。但是,正如德國大哲哈巴馬斯(Habermas)所指,理想的公共領域已隨商品化邏輯的侵進而陷入衰退、扭曲的危機。

    民粹式的傳媒運作,公關(PR)化的政治、品牌機器式的治理大學理念,正是上述這種公共領域衰微的表徵。而《中大學生報》事件所揭示的,正是近年香港遭不斷削弱的公民社會和公共領域危機的一場小爆發。

    無意中挑動中大數代「集體回憶」

    不斷追逐聳動新聞的大眾傳媒,只顧建立公關形象而忘卻教育本義、大學應有角色的大學當局,做就了《中大學生報》事件中衛道聖戰者騎劫了傳媒,而傳媒又騎劫了大學的一場鬧劇。

    不過,道德聖戰者以為可以以幾個中大小子作為聖戰祭禮中的犧牲羔羊,卻沒料到中大當局的過度反應,卻做就機會使被宰殺的一方作出強力反彈。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真正了解香港的思想傳統,香港的文化地貌,他們更不了解中大。

    在美國,文化戰爭往往以校園為主戰場,各派在大學為了課程、收生、聘任等問題,持久爭戰,反覆辯論。香港的大學校園,卻沒有這種讓多元文化相互角力的學院環境和傳統。然而大學(特別是中大)卻積累了香港最強的進步主義傳統,最持久的反叛精神,學生報更是最具開放、前衛、實驗精神的象徵。


    德聖戰者意圖走進校園高舉道德大纛,卻無意中挑動了跨越數代整個中大社群的「集體回憶」,觸動了中大人承繼中國五四運動,思想無禁區的精神,反封建、反禮
    教約束的警覺系統,對個性自由、表達自由的價值執著。連日來,新新舊舊的中大人,相互奔走,連繫聯署,以致爭相辯論,都是爭取修復被原教旨獨斷思維所踐踏
    破壞的前衛探索、理性反思的傳統,捍衛大學繼續作為公共領域,使理性辯論與反思,可以無畏無懼地進行的空間。

    中大人的這種「集體回憶」,正好就是香港過去數代年輕人,反對冷戰年代黨國操控的制式教育,抵制殖民地的愚民教育,所積累而來的自由主義精神財富。從保護這份現代中國青年,珍貴的自由主義精神遺產的角度看,中大人是受得起考驗的。

    對於公共領域的「沉淪」,香港版本的道德聖戰者的反應,其實是徹頭徹尾的犬儒主義(cynical):他們對之一方面進行空洞的批判,一方面卻又利用這種傳媒的民粹主義式操作,以千倍放大鏡去揭示大學生的道德醜聞。


    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傳媒引導的輿論,可以在數日之內,翻雲覆雨。這些聖戰者們不明白,譁眾取寵的傳媒運作,所依循的是民粹主義邏輯,它是一把雙面利
    刃:它的核心原則是「反精英主義」。所以,它可以無限放大性醜聞,以詆譭「精英」大學生的形像,也可以急速放大大學當局的笨拙反應,以令庶民享受揶揄更大
    的大學精英體制所帶來的快感。箇中雖然弔詭,但並無什麼精神分裂,可笑的只是有人「搬起了石頭打自己的腳」。

    在中國數百年綱常禮教、黨國道德禁制的歷史,和在道德偽善充斥的現實陰影下,香港的可貴,正在於這裏那怕是半吊子的自由主義俗世活命空間。這是地上的公義,也是精神的救贖。香港人的社會道德前提和底線,正建基在如何維護這個空間,而非如何建立一個克己復禮的清教烏托邦。


    何教育工作者都應知道,道德能力的培養,在乎聆聽與關懷,不在乎行使權力的淫威。香港的基督信仰者,有身體力行,致力普世價值的實現,有玆玆不倦,致力傳
    揚福音。香港人希望聽見的是仁愛、寬恕和正義的福音,卻非那種喋喋不休,焦灼、虛怯卻又無能的道德聖戰的喊叫。救救孩子!哈利路亞!

    (這一篇是目前為止我最認同的。我自己也有一點想說的--見最新的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