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anuary 2011

  • 通識隨筆札記 (18-1-11)

    (Facebook文字出口轉內銷)‎

     

     

    [通識 - 今日香港]

    《黑社會II 以和為貴》結尾果段我諗過剪個潔淨版做香港人身份想像既教材, 可惜根本冇可能有潔淨版。結果要放棄。不過, 再睇一次果幾分鐘既片, 回想香港2010至今既政壇, 不無唏噓。

     

    ***************************************

     

    [羅范椒芬與唐英年]

    「很多人批評特首,但年輕人最無資格(least qualified)去批評,因為沒有了特首,你們不能得到如此多資源。」

    當年的教育局常秘羅范椒芬這樣教訓年輕人。其實不論是唐英年還是羅范,總之是不用向選民負責的人都可以隨便說出他們自負的心底話。

     

    ***************************************

     

    [2011英文怎麼說?]

    同學們, 你們會怎樣用英文說2011? 是"Two thousand and eleven"還是"Twenty Eleven"?

    現在比較多人用的是前者, 但有專欄作者提倡大家用後者, 他提出的原因似乎是合理的, 因為在90年代我們會說1997做"Nineteen ninety seven", 當2111的時候, 我們應該說的是"Twenty one and eleven", 而不是"Two thousand one hundred and eleven"。

    不過, 大家應該沒那麼長命,大家可以用"Two thousand and xxx"直至死為止也沒有改口的需要。

     

    連結:The Y2011 Problem (blogs.forbes.com)

     

     

    ***************************************

     

    ‎[通識 - 今日香港:身份認同]

    又到身份認同活動時間:

    以下人士的身份是什麼?

    「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支持台灣獨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抱敵視態度。」

    (資料來源: 教育局)


  • 三師會 - 2010香港政治大事回顧

     

    [最新消息]

     《三師會》youtube頻道開了Twitter account: @ , 誠邀大家follow,接收最新的節目資訊。

     

    [2010香港政治大事回顧]

    2010年可以說是香港政局風起雲湧的一年,這一年裡有民間保育力量、「八十後」和網絡政治的興起,也有五區公投和政改的風雲變色,反對官商勾結和小圈子政治的運動方興未艾,社民連興起然後突然衰敗,不同政黨重新整合,不同的事件互相交織,高潮和反高潮此起彼落。

    司徒華先生在2010年完結之後便離開了世界,我們會在最後額外一節從現職教師的角度談論對司徒先生的印象。

     

    (1/4) 起承轉合中的的「起」:元旦遊行(衝擊中聯辦事件)、反高鐵運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ph-0kWskq4

     

    (2/4) 起承轉合中的的「承」:從反高鐵運動到反功能組別及爭取普選的運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1rbg1YAhaY

     

    (3/4) 起承轉合中的的「轉」:政改及五區公投引發泛民分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F-I05H8YE

     

    (4/4) 起承轉合中的的「合」:民主黨接受政改方案後的政治寒風、社民連的衰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I3ccS0BxP0

     

    我們印象中的司徒華先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Qq9qj8EN7s

     

    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同場加映:

    1. Facebook Page

     

    2. 三師會@Roundtable Portal [link]

     

     

  • 唐英年叔叔說什麼了?

     

    昨天沒有出席Rountable的研討會,錯過了唐英年教訓全港青年這傳奇一刻。唐英年貴為政務司司長,出席青年學人組織的研究會,竟然以不尋常的強硬用詞如「剛愎自用」、「車毀人亡」、「槍擊案」來教訓全港青年,真是匪夷所思。他的強硬措詞,當日在場的T大將之比喻為港版4.26社論,把參與近年社會運動的七八十後定性為激進非理性的集團。我看著演詞,想到的是當日在人民大會堂擺出一副官老爺樣子訓示學運領袖的李鵬--人家來跟你對話,你卻趾高氣揚的教訓人家。

    觀乎唐英年的文稿內容,肯定不是臨場有感而發,也不是不知會引起什麼後果的情況下預備的。Roundtable雖然算是和政府有計傾的學術組織,但也有大量成員是為社會公義和民主敢於站出來反抗的一群,唐英年出席這種場合而大唱反調,肯定有其原因。

     

    在不民主的地區當領導真的幸福

    在不民主的地區當領導真的幸福,可以隨便教訓意見不同的國民,例如李鵬教訓吾爾開希、江澤民教訓記者張寶華、羅范椒芬教訓「年輕人最無資格(least qualified)批評特首」*、董建華教訓李柱銘、唐英年教訓八十後青年。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不用顧慮選民的感受。他們可以當自己是人民的精神導師,不同意的輕則視若無睹,重則以刑法打壓,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顧你們這些P民(P=屁,內地用語)的感受?

    再仔細分析唐英年的論點,不難看出他說話的對象不是Roundtable那些碩士博士熱血學人,更不是他要教訓的八十後青年,而是他的老闆們。誰是老闆?選舉委員會和其背後的力量是也。

     

    說給老細聽

    選舉委員會碩士博士熱血學人和八十後青年都沒有票,就算是認同或同情他們的七十後、六十後,99.9%部份都沒有票。選委會的800人,大部份是小圈子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表,他們的取態最為保守、最傾向維持現有的小圈子制度、最能夠從官商勾結模式中得益,反對不公義制度的民間力量是他們繼續尋租(rent-seeking)的最大阻礙。唐英年的言論,正正是要說給這些老細聽的。

    除了這些老細,還有北京。唐把美國一個精神病者槍擊議員的事件搬出來講,完全是比喻不倫,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就是要把問題說得愈大愈好,危言聳聽的說話是給上面聽的。君不見2010年元旦,青年人在中聯辦外推倒鐵馬跟警察對峙,土共頭子鄭耀棠立即高呼「中央震驚」,如有更多激進示威便可能「出兵」的言論一樣,如出一轍。

     

     

    偷換概念(例句節錄)

    其實唐英年的言論,說什麼要理性包容,不要對不同意見口誅筆伐,只是跟董建華、曾蔭權、保皇黨之流口徑一致,不是什麼新鮮觀點,那些看似很有道理/阿媽係女人的論點,細心思考的話,不難發現都是偷換概念或者是邏輯錯亂,例如:

     

    「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意見,而不是對持相反意見的人動輒口誅筆伐。」

    >>口誅筆伐如果是以理據去反駁歪理的話,那是民主社會的討論空間所必須的。尊重他人意見裡面要「尊重」的,似乎只是包括當權者的意見,當民意與政商界有衝突的時候,現時的不民主制度根本不能制衡,高鐵如是,八成強拍如是,尊重他人的想法裡面的「人」,可能並不包括市民。

     

    「妥協是民主的產物。香港要走民主化的道路,就是不能關起門來當皇帝,自己說了算,而是要學會如何折衷互讓,以各退半步去尋求最終大家能夠共同進一步的結果。」

    >>妥協是民主的產物這個道理,我暫時找不到是出自什麼地方,可能是唐英年自己的體會,可是香港其實是沒有民主的,如果沒有民主,那麼妥協這個產物還有沒有?唐英年是不是想說因為香港沒有民主,所以妥協特別困難?如果是的話,我認同他的說法。但看他接著講「香港要走民主化的道路」要「各退半步」的說話,我猜他是其實是想說「民主是妥協的產物」。根據他「不能關起門來當皇帝」的說法,他想說的是中央掌握了香港政制的生殺大權,你們不像民主黨般「妥協」,便不能爭取任何東西。他的大前提是北京是會無端端做好心讓香港有民主的,可是從北京的角度看,若果不是香港有這麼嚴重的矛盾、有這麼大的反抗力度,幹嗎要無端端讓你們有民主?

     

    「將複雜問題簡單化:例如不問青紅皂白,甚麼事情只要涉及政府、商界,就必然會得到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人物、時間、地點只成為填充題。總之,零乘以任何數都是等於零。」

    >>我不想冤枉唐英年,真理愈辯愈明,我倒希望Roundtable再辦一次研討會,請唐英年出來列舉有什麼「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是不問青紅皂白的。所謂的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指控,不是一班天天上網自說自話的下流青年幻想出來的,而是經濟學者如林本利、有香港第一健筆之稱的林行止、有曾經是大地產商高層的潘慧嫻等人提出證據指控的。大量事件和制度的表面證據令政府洗脫不了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嫌疑,令公眾有這樣的印象,唐英年你自己不問為什麼政府水洗唔清,反過來指責青年人將複雜問題簡單化,這算是你說的「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嗎?

     

    「這裏面(上文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指控)當然有其成因,有所謂「深層次問題」,但如果凡事都套用這個方程式,只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懶於理性思考的借口,對真正解決問題幫助不大。」

    >>「深層次問題」所指的大概是指大老闆胡溫說的「深層次矛盾」。唐英年叫我們不要「凡事都套用這個方程式」,意思是不是指香港社會有胡溫的最高指示成了「成為懶於理性思考的借口,對真正解決問題幫助不大」?簡單點說,就是認為有人犯了「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錯誤路線?

     

    「香港社會對近期一些衝擊手法並不認同,因為我們普遍接受的是和平理性的一套。近日我們看到美國一宗槍擊事件所觸發對於政治和暴力關係的反思,很值得我們去深思。」

    >>這是典型的滑坡謬誤,唐英年提出槍擊案「值得我們深思」,暗示社會運動出現的衝突最終可能會演變成出人命的政治暴力,這很明確是對參與抗爭的市民的抹黑,這種危言聳聽的說法對於一些人來說是有市場的。

     

    總結-唐叔叔叫你們要收聲了

    總而言之,唐英年不怕刺激你們,因為他知道你們根本不會影響到他的權位和身家,他已經提醒了你們不是他的選民,所以他才會這樣教訓你們來向上面顯示自己不是阿斗。各位特區的好孩子留意了,唐叔叔叫你們要收聲了。我都好驚,我都收聲了。

     

     

    延伸閱讀

    回應唐英年的「一一五評論」(tommyjonk)

    艾力遜給唐英年的回覆 (johncoal)

     

     

    * 註: 前教育局常秘羅范椒芬這樣教訓年輕人:「很多人批評特首,但年輕人最無資格(least qualified)去批評,因為沒有了特首,你們不能得到如此多資源。」

     

  • 不是毒男

     

    學校終於有一個學生自發申請成立的學會,叫做軍事學會。我看到他們的宣傳,很是高興--難得有一班同學有這個興趣,又有創業的雄心。我問班中的槍迷有沒有興趣,他說有,但怕入會會被同學笑是毒男,因為預計這個會只有男生。我跟他說,你本身不是就可以喇。

    近兩年學生們多了以毒男取笑喜歡男孩子玩意的男同學,尤其是喜歡電腦(尤其是很對於軟硬件認識很深入的)、打機和動漫的同學。其實是不是毒男,不是單從興趣決定的,加入軍事學會,怎會是毒男?平日大家講槍講軍事,講得眉飛色舞,也沒有人會笑大家毒喇。

    講起毒男,其實成長階段的男孩,或多或少都有些毒,那是成長的青澀。總而言之,趁年輕,喜歡什麼便去參加吧。

     

     

    後話:

    讀書的時代學校有模型學會,不過沒有什麼活動的,只有一個有幾十本"Hobby Japan"的書庫,當年也被吸引了入會,當年的Hobby Japan裡面還有小林源文的漫畫,我一年內把書看完了之後便沒有再入會了。

     

  • 美式小鎮恐怖片法則

     

    恐怖片有不同的分類,例如吸血僵屍、人狼、巫術、鬼魂、外星生物、地球生物變異、殺人狂、喪屍、陰謀論、生化事件等。而美國恐怖片(尤其是中低成本的),不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會在小鎮發生。我自小愛看B級片和恐怖片,現嘗試把這些小鎮恐怖片的法則歸納如下:

     

    1. 小鎮是偏遠的(當然啦,不然就不叫小鎮),這樣便會叫天不應,叫地不聞。
    2. 和平的小鎮附近有危機出現,例如大企業或者政府機關進行不可告人的實驗,或者外星生物降落。
    3. 小鎮通常有三四個警察,其中一人多數會是男主角或女主角。
    4. 另一個主角方面,男的很大機會是科學家或者是某一方面的專家,而女的如果不是科學家,就是青少年的母親或家姐。
    5. 女主角的子女或弟妹死亡率近乎零,他們通常在片中有一定的戲份,例如在最初的時候發現危機或者在關鍵時刻幫助主角脫險。
    6. 小鎮裡面不是主角的警察,死亡率超過70%。
    7. 小鎮的鎮長通常是禮義廉政棍,死亡率近100%。
    8. 在片中曾經欺負男女主角或其家人的人、乞人憎的人、唯利是圖的角色通常都難逃一死。
    9. 片中多數會安排一個負責插科打諢和攪笑的有色人種,他通常都不用死。

       

    10. 危機初現的時候,通常沒有人會留意到,除了男女主角或其家人。
    11. 最早的受害者通常包括:在偏僻地方歡好的青少年、外貌普通的維修工人、足不出戶的老人等等。
    12. 到危機出現的時候,小鎮與外界通訊已經斷絕。
    13. 浴室是最常發生事故的地方,而裡面的100%是女性。
    14. 主角們和一些二打六會努力逃難,而二打六之中,乞人憎的人、辣妹、蠢人、肥人、認叻的人、跟主角唱反調的人的死亡率通常最高。
    15. 男女主角的子女或弟妹的小情人通常也是不死的。
    16. 另外,小孩子和傷建人士多數是不用死的。

       

    17. 逃亡一輪之後,二打六死得七七八八,主角們通常有三個選擇:1. 逃離小鎮、2. 解決問題(例如找解藥或打大佬)、3. 躲到救援出現為止(可能性最低)
    18. 在上述的過程中,主角不免有一兩次要深入險境,例如取鎖匙、開總制、找生還者之類。
    19. 結尾通常都看似是主角成功脫險,但結局九成九會留有尾巴,例如有餘孽未死、有漏網的感染者,又或者原來政府有更大的陰謀之類。

     

    這類恐怖片的例子包括:深淵異形(Tremors)、小魔煞(Arachnophobia)、近蛛者殺(Eight Legged Freaks)、瘋殺禁區(The Crazies)、嘩鬼翻 生及嘩鬼再翻生(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 I & II)、魔虫口入(Slither)、異獸戰II(Alien vs Predator 2),以及新喪屍出籠(Day of the Dead 2008)等。

     

     

  • 當喪屍game宅男遇上喪屍 - "Bite Me"

     

    "Bite Me"係Machinima出品既youtube喪屍片,講三個打Deadrising打到上晒腦既宅男遇上喪屍 -- 真係幾過癮,同埋拍得好落本。而家出咗Season One,總共有5集,第一集已經有二百幾萬瀏覽量。

    有一幕講其中一個男主角同女朋友講話出面有好多喪屍,佢女友即刻驚到喊.... 跟住就鬧個男朋友打機打到short咗。

    (注意,內有大量F words及血腥內容, 屬IIB級,未成年者慎入)



     

  • 在Facebook "re-share"自己的舊文

     

    不經不覺,寫blog已經七年多,這段日子儲起來的文章數量,大概足以翻炒而不覺得像翻炒。自從Facebook、Twitter和微博等社交媒體興起,blog的人流模式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今天起,我會挑選一些「前Facebook時代」寫的文章再貼上Facebook跟大家分享,今次貼的是我十分喜歡的一篇愛情故事。

    上一代的愛情故事
    「他打工廠工,收入不穩定,你跟他一起,日後無論如何也是由你自己承擔了。」

     

  • 我使用Facebook的守則

     

     

    我的Facebook有千多人,裡面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學生,三分之一是真正認識的朋友(包括真的會溝通的網友),三分之一是不認識的網友。正正因為人多,人言可畏(尤其是學生和會看學生的電腦的朋友),所以在Facebook的一舉一動都會很小心,以下是一些我使用Facebook的規則:

     

    1. 工作時間只貼與工作(備課)有關的東西,而且多會標明是屬於哪些課題:這個不是大話--我是用Facebook來儲連結的,而且我在Facebook是有一個group,用來跟自己通識班的同學溝通的。

    2. 多次強調不會看學生的status update,那是他們放學後的生活,要理的話我一天72小時也不夠用。不過,如果收到風發生網絡欺凌就另作別論。

    3. Facebook的chat絕不online,否則便會變成24小時on-call。

    4. 因為在Facebook寫得太多會令別人覺得我很空閒,尤其是學生。我開Facebook叫「上Facebook」,他們叫「玩Facebook」,而他們「玩Facebook」真的會磨一兩小時的,很自然地他們見我update status或者share link的話,便會覺得我跟他們一樣在「玩Facebook」,他們不明白我使用Facebook的性質,而且打的字數和使用的時間比例遠比他們想像的高,即是用的時間不多而打的字多。

    5. 少在Facebook status打一些會令學生或會看學生電腦的朋友誤會的東西,因為我發現他們對於我打的東西的反應或誤解程度遠比我想像的高。

    6. 私人一點的東西九成九會私底下通訊,那跟使用email差不多。

    7. 雜碎的生活小事多會在Twitter講,那裡沒有學生。Twitter完全不符合他們的社交和玩樂需要。

    8. 絕對,我再強調是絕對,不會在網上講工作的事,也絕對不會看,更參與網上任何跟學校有關的討論。

    9. Blog是一定會寫的,這是興趣。Facebook主要是用來發佈blog的連結的。

    10. 政治批判還是會在Facebook上講,但會在課堂上跟學生講明那只代表個人立場。我的自由主義立場是經過閱讀、思考、辯證而得出來的,我在課堂上不會強調個人立場,我教的是辯證。

    11. 如果在我的wall出現過分的粗言、人身攻擊和誹謗,便會刪文。

    12. 盡量不share有成人內容的東西。

     

    有朋友提議我開一個只給學生的FB account,而另一個account則是給朋友和網友的。這個不是沒有考慮過,不過要同時管理兩個FB account實在太煩。我比較喜歡可以同步、不用另外管理的東西,例如這個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hkliberalstudies)。

     

  • 香港中國人?中國香港人?

     

    請回答這條問題:

    你會稱自己為 (只選其一)... 

    1.香港人 
    2.中國人 
    3.香港的中國人 
    4.中國的香港人

     

     

     

     

     

     

     

     

    準備「身份認同」的教材,無可避免又要去港大民意網站找那個「調查」的最新結果。上面的問題就是最常見報的「香港人 vs 中國人 vs 香港中國人 vs 中國香港人」題目的原文。根據他們的電話訪問指引,如果受訪者四個選擇都不要,或者講了其他答案,才會歸類為其他、不知道或者不想說。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組問題的時候,究竟什麼是「香港的中國人」和「中國的香港人」,我足足想了二十分鐘才攪得清楚其含意。可能是我想得太多,或者是理解力太差吧,不過我真的很懷疑收到電話的被訪者有多少秒去理解這條近乎學能測驗或者性向測試的選擇題。

    其實「你會稱自己為XX人」這個問題,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我們在看中國運動員參加比賽,或者看見中國發生災難,我們會自稱為中國人。可是當我們對著老外,或者對著一個外省人的時候,會自稱香港人。而且,自稱香港人不代表否認自己是中國人,那根本不代表什麼。

    這個調查最危險的地方是很容易被不同的利益集團各取所需,按照自己的隱藏政治議題來解讀,最常見的解讀就是那些要推動所謂的國民教育的團體,常常把調查結果解讀為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不足,然後呼籲當局加強國民教育。

     

    對於當局和親北京政客而言,所謂的身份認同是一個解殖問題,對於他們來說,愈多人自稱是中國人愈好,愈代表香港人已經融入祖國懷抱。他們眼中的香港人身份認同,某程度上是一個原罪,是一種人心未曾回歸的罪。這種粗糙的解殖工程,忽略了兩個重要的事實,第一是中國一些特別有個性的大城市的人,也會自稱是該市的人,而這些城市的政府也會開口埋口以那城市的名字作口號,難道那就代表抗拒中國人身份?第二,香港有其憲法上和文化上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正正是根據他們心目中的偉人鄧小平的聖旨所維護的,雖然大家都明白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都已淪為民進黨的笑柄。

     

    香港人對於文化上或者中華民族想像共同體的認同感已經不只是血濃於水,更是仆心仆命。他們不完全認同的是這個祖國大地上的殘酷政治現實和獨裁體制,可是對於聽命於北京的人來說,政治上對中國共產黨統治的認同才是真正的議題甚至目的。

     

    寫到這裡,我想多口說一句,其實上面的那個調查題目是沒什麼意思的,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不是罪,答中國人也不是什麼美德。至於自稱是「香港的中國人」或者「中國的香港人」的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分別,沒什麼值得深入解讀的地方,事關很可能受訪者自己也攪不清楚兩者的分別。

     

    如果要我答,我會說我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即是我的答案是「其他:香港人及中國人」。

     

     

    你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嗎?看看這些圖片心裡便會有答案。

     

     

    延伸閱讀:

    who cares 上海中國人? (johncoal)

    坦言集:香港人與中國人 - 東方日報 (陳文鴻) [很巧合,晚上十一時貼了上文,翌日早上便看到今天陳文鴻在東方寫了這一篇。他的論點正正是我說的那種利用調查結果大造文章,把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混為一談,製造香港人國家觀念薄弱假象那種]

     

  • 一生何求 (悼念華叔)

     

    華叔走了。

    華叔在香港近三十年的歷史扮演的角色不輕,由津校教師罷課到教協成型,由基本法起草到六四屠殺,由民促會到支聯會,由港同盟到民主黨,都是有血有肉的抗爭史。看著華叔的歷史,我看到的是香港政治的困頓和鬱悶,我看到「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八個字。

    不過,正正因為無力回天,華叔的堅持更值得我們尊敬。

    五區公投和民主黨上釣的問題是路線分歧,不應該上綱上線至人身攻擊。

     

    華叔臨終前留下這四句話:「平反六四,革命尚未成功;建設民主,同志仍須努力。」

    他在人生最後的時刻用上「革命」一詞提醒大家,公義民主人權不是天掉下來,更不是獨裁者無端賜予給人民的。

     

    華叔走了,希望教協諸公不要忘記華叔的抗爭精神,更不要忘記教師是社會良知的最後防線。

     

     

    回家途中,腦裡響起《一生何求》這首歌。應走的路華叔走完了,雖然暫時無力回天,但終有一天他在天國會看到民主公義臨到大陸的土地上(在對岸已經有了)。

     

    延伸閱讀:

    華叔的西緒弗斯神話 (johncoal)

    華叔,一路走好!! (tommmyjonk)


     

    後記:

    今天下午,我和外母一起看治喪委員會的記招,看完的時候都眼濕濕,接著看到的竟是「特首悼稱政改華叔功不可沒,不提他過去廿一年對追究六四屠殺便算了,還要抽水,真的看得很火滾。這姓曾的自以為通過了政改很了不起,要在所有場合,不論是聖誕文宣還是悼念華叔的新聞稿都要耀武揚威,根本沒有理會大眾的感受,這種小人最適合當獨裁政權下的奴才,不配當香港人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