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集《星期日檔案》的題目是《偷聽男人心》(下稱《偷》,節目可在電視台網站重溫),裡面找來了一班中產階層男性講述他們對香港女性的看法。這些所謂的看法頗為單一,不外乎是「香港女性太愛呈強」、「香港女性太注重物質」、「香港女性不懂與男人相處」之類。
《偷》的娛樂性十分豐富,一眾男女觀眾也許會一邊看一邊對號入座,議論得不亦樂乎。如果觀眾需要的只是這種水平的「新聞節目」的話,無線電視大可以把《東張西望》和《星期日檔案》合併了。
《星期日檔案》這類的專輯新聞節目,通常探討的都是具特別意義的社會議題,然後作深入認真的報導。過往不少發人深省的社會問題,都是透過這類新聞節目引起公眾關注的。相對於同台的《新聞透視》,《星期日檔案》的定位是比較軟性的,而且是比較多做特定社群或人物故事的。《星期日檔案》曾經探討過「港女」、「港男」和「剩女」等話題,引起了不少迥響,當中批評的聲音不少。這一次講「男人心聲」,受到的批評更多。
其實探討青年男女尋找伴侶的困難,絕對可以是一個新聞議題,問題是處理議題的手法。節目找來一班清一色是中產階級的男性訴說他們認為「香港女性有什麼問題」、「他們想女人怎樣怎樣」,結果是整個節目裡面不同的受訪者不斷重複類似的言論──香港女性太愛呈強、太不給男人面子、太市儈、比起台灣女性不夠吸引、應該多點稱讚男人、不相信愛情等等。以取樣的角度來看,這一集其實不應叫「偷聽男人心」,而是應該叫做「如何迎合中產男人擇偶要求」。
如果要探討男人理想的擇偶條件,是不是應該多花功夫找來更多不同背景的男性,看看有他們什麼不同的看法?另外,不知有關方面在剪片的過程中有沒有留意到,他們拍回來的訪問片段有太多是受訪男性發牢騷,令訪問變成「控訴港女大會」?在選材剪接過程之中,負責編審的有關方面有沒有做好為節目水平把關的工作?
其實女性擇偶愈來愈困難的問題涉及很多因素,例如人口結構轉變、中港通婚愈來愈普遍、男女學歷和收入變化等等,這一集節目沒有認真研究這些因素,只是集中以偏頗的言論把問題歸咎於香港女性的「性格問題」,這是在製做面譜化公眾印象(即是「港女」),從而把問題簡單化成「港女問題」。
把問題簡單化的同時,這種加強性別定型的新聞取態,彷彿在告訴女性「應該」怎樣討好男人,也在告誡女性不要太獨立,否則會沒有人要。那彷佛是對香港女性的一個警告:不依附男人,便會孤獨終老,被人看不起。在這個兩性愈來愈平等的時代,這種充滿父權色彩的說法顯得十分不合時宜。
你可能會說,這一集只是想用一個比較輕鬆的手法探討部份男性的心聲罷了,不必太過嚴肅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是新聞節目,而是清談節目了。事實上,《偷》訪問無線自家男性清談節目的主持人,讓他們侃侃而谈,那的確真的十分娛樂化。好好的一個新聞節目,真的弄得跟清談節目沒有兩樣。這種新聞娛樂化的現象,對於社會整體來說,肯定弊多於利。
[原文刊登於香港電台通識網,謝絕轉戴。]
節目視頻youtube版本: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