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2, 2011

  • 汶川三年,思國民教育

    初中有關認識中國部份和高中身份認同的部份的校本教材都是我負責編輯的。這些課題可以很洗腦,也可以很知性。汶川地震是我很在意的一個課題,因為裡面包含的情、理、公義元素都很值得學生思考。

     
    不經不覺,5.12至今已經三年。當年下半旗那天,雨下得很兇。國旗在風雨中無力的飄搖,心裡想著死去的人們,心情實在沉重。人們都說中國人在這一場大災難表現出的無私精神令人感動,這一點我不懷疑。地震時政府的合格表現,加上奧運前各方面的改善,令不少人相信這個政府是有得一點希望的,那陣子Facebook上甚至有很多人Like溫嘉寶的page。
     
    當然,後來,尋求豆腐渣真相的家長被追捕、迫害、軟禁;
     
    後來,幫助他們的譚作人被監禁;
     
    胡佳被監禁;
     
    劉曉波被監禁;
     
    趙連海被監禁;
     
    艾未未被監禁...
     
    還有大量維權人士、訪民、拆遷受害者被失蹤、被精神病、被監禁。
     
    很多中國好人在地震表現的人文精神是不死的,可是政府辜負了他們。
     
    三週年了,還有家長被軟禁。上述人士不是在囚,就是被軟禁。
     
    三週年了,大家認為這個國家是進步了還是更兇惡了?
     
     
     
     
    說回教育。汶川地震涉及的情意、人文價值、身份認同、國民意識、民生、政治議題很多、材料很多,也很入肉。學生要知的多的是,要問的多的是,要思考的多的是。
     
    如果他們上學之後以為那些別墅式的重建區就是事件的全部的話,那教育是失敗的;如果他們只知道國民身份認同或者所謂的愛國,而不知道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和憲法權利的話,那教育是失敗的;如果他們以為維穩害人其實是為了社會安定的話,那教育是失敗的。
     
    災後三年,我們仍會為遇難的人們感到難過,這是情意;我們對於政府責任和憲法權利念茲在茲,是對公義和人性尊嚴的堅持。我們想香港下一代接受怎樣的公民/國民教育?我們是否願意任由政府把隱惡揚善的硬愛國教育混在德育課程中間薰陶下一代?身為納稅人、家長、教師的我們怎能由得政府亂來?
     
     
    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想起余秋雨這全國首席五毛的《含淚勸告災民》,提醒自己良知和羞恥之心的重要。
     
     
     
     
     
    延伸閱讀:
     

    川震媽媽:3年還未討回公道 難現場祭子 一直遭打壓 無安置賠償 - Yahoo! 新聞

    川震三週年家長遭監控防上訪

     

Comments (2)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