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11

  • 問題不是僭建,而是雙重標準

    在大學上過一個學期的建築欣賞課,一位教授給我們看一幅外牆建滿了鐵籠的大廈照片,畫面上的每個單位的鐵籠都有不同的款式和顏色,感覺不錯。教授說這是建築物有機發展的好例子。

    小時候很多親戚的家也有鐵籠,以前的家本來也是有鐵籠的。後來政府加強執法,業主收到通知而不拆卸僭建物的話,政府便會幫你拆,然後追你數。印象中,到了1990年代,在市區已很難看到外牆僭建物,天台屋也少了許多。

    政府嚴厲執法的原因不難理解--外牆上的僭建物的結構未必安全,掉下來的話會變成傷亡,而天台屋則可能堵塞走火通道,或者加重大廈建構的負荷。早陣子馬頭圍道出事,證明了原來樓宇真是可以倒塌和壓死人的(雖然跟僭建關係不大,但起因也是和違規改建有關)。

    僭建物違法所以要清拆這個邏輯沒有太大的社會爭議,可是新界的丁屋僭建彷彿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到了最近的審計署指政府處理不力,然後傳媒進行大搜查,引來新界原居民反抗,社會才開始討論事件。

    如果嚴厲處理市區僭建物的邏輯是成立的話,那為什麼丁屋應該得到特別處理?難道市區的樓宇才有結構問題的嗎?

    到了傳媒報導建建聯張學明和陳鑑林的大屋有僭建物的時候,前者還有一點兒避忌,後者則擺出一副「你奈我咩何」的咀臉,不只沒有表示歉意,還大言不慚說人人都是如此。左派鐵票如山,水源充足,他的確不用怕你們這些屁民。

    鄉議局裡面的原居民代表聲嘶力竭,把保住那些本來不應該存在的僭建物提升至保衛家園的層次。豪情壯語口口聲聲說要武鬥、流血、革命,也有人不厭其煩拿他們抗英的功績來講。這些原居民要保護自己的財產不是錯事、要爭取放鬆執法也不是錯事,就算揚言要革命也不是錯事。

    錯不在原居民,而在政府和建制陣營的雙重標準。

    多年來屋宇署對市區的僭建雷厲風行打擊,它和地政署對丁屋僭建物隻眼開隻眼閉;左派陣營對自己人的僭建沒話兒,但把政敵的物業僭建物寫為天大罪行(例如其曾任區議員的叛將盧明);五區公投運動一句「全民起義」宣傳口號被說成是興兵作反、稍為激烈但沒什麼殺傷力的抗爭行動被政府和左派抹黑成暴力,鄉議局的人卻大大聲聲說要流血革命。

    我想問呢,如果在地上塗鴉要動用重案組調查的話,那麼煽動叛亂呢?這種雙重標準才是最令一般人反感的事。

    我支持那位鄉議局成員的豪情壯語,至少他向全港說明了其實政府和建制派先前對社運界和泛民的抹黑都是攪笑的。他們為了保衛自己的僭建物,連推翻政府也夠膽(希望那位仁兄沒有誤會自己說過的流血革命的意思)。

    不過,他們必須攪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他們爭取寬大處理僭建物的理據--不是因為他們是原居民,更不是因為他們抗過英。如果有理據*的話,爭取權益是公民的權利,為菜園村、為弱勢社群、為流動小販、為美孚問題、為普選等等也是如此。如果他們成功爭取到的話,那些原則應該是全港適用的,這一點希望香港政府不要忘記。

    另外,那位仁兄,不要說了算,現在全港市民也在等你打響第一槍,雖然他的盟友鄭耀棠說80後推倒鐵馬太激進,必要時大陸是會出兵平亂的。

    他們的引以為傲的那抗英鐵閘準備好了沒有?

    看原居民代表說話,有時候是頗有趣的。那是文化差異造成的笑位,然而笑位背後是香港政治經濟利益分配的無數死結。

    * 例如不影響結構安全的,可否支付豁免費用解決?這個當然需要專業人士證明真的是安全的。有關結構安全問題,我不是專家,沒有發言權。

     

     

  • 剩女商機處處聞

    蘋果一直都有做剩女/敗犬/港女題材的報導,起初以為是因為讀者喜歡看。最近一連串的「特稿」出爐,才知原來是鱔稿(詳見:蘋果日報 - 20110516 - 刁蠻公主 寸爆 o靚模 怕醜女學護三個港女大改造訴心迹 


    科幻纖體豐胸一街都係,市場龐大得難以致信。這些賺女人錢的科幻生意只照顧到女士的生物邏輯層面的東西,心理層面的需要可能是另一個藍海。


    這幾篇「小敗犬。大作戰」的膳稿,找來幾個疑似港女人版跟廣大讀者懺悔,剖白自己的「問題」所在,宣告自己對淪為剩女的恐懼,然後寄望這種特訓能幫他們由內至外改善條件。明明只是廿歲出頭,怕變剩女?唔好玩啦。

     

    這個特訓計劃找來陶傑、張學潤和周秀娜等名人指點那些疑似參加者,還有美容纖體公司、化妝品公司參與其中。這種集說話形象培訓、纖體、化妝於一身的生意,可說是發現需求,滿足需求。

     

    近年高學歷男女比例失衡是事實,傳媒和企業發現需求之餘,其實製造需求也很落力。蘋果、無線等一天到晚都是港女遲早變剩女敗犬的訊息,剛剛這幾篇蘋果特稿可說是玩到有反效果了--二十出頭已經開始恐懼,廿五歲已經是死期,不爭取便會落後於人,淪為敗犬。不要告訴我那三位花樣年華,外表正常的女孩子甘於被全港市民評頭品足,是為了不當剩女吧,那只是一次宣傳campaign而已(掉轉來說,這樣見了報,剩女味才真正大增)。

     

    以往的美容、纖體、豐胸生意,都是靠說服女士們相信自己死到臨頭來賺錢的。開宗明義幫人「去敗犬」的課程,套路大同小異,不變的仍有不少女士乖乖付鈔。

     

    上課學社交和說話技巧不是什麼問題,不過奉勸各位女士一句--不要輕易貶低自己的價值。




    (同樣的商機在男性市場也處處可見--聽過某個「把妹」課程的負責人的網台節目,講解如何運用那些疑似NLP之類的手段把妹,自吹自擂如何把妹無數,不知有多少人真的會上釣交學費。)

     

    延伸閱讀:


    解說「敗犬」現象

     

  • 寫在5.16公投一週年

     
     
    轉眼間五區公投已是一年前的事了。這一年間發生的事,可以說是中共小勝--投降,中伏,分裂,打擊,收編,要發生的都發生了。到了今時今日,不論是民建聯還是大財閥都比以前更壯大,更橫行霸道,咀臉更討厭。就算多無力也好,我們知道中共不可能千秋萬世,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放長雙眼等。

    在那日發生之前,我會在任何我能夠花精神和心機的地方每天精衛填海。

    也許廿二年前我們也會覺得中共不能捱多久,不經不覺就廿二年了。今天的中國和廿二年前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廿二年前一眾元老未死、中共仍然有絕對權威和絕對的社會控制、仍未有互聯網,這廿二年來中國仍然享有人口紅利的「機遇」。

    人口紅利快完了,之後中國會怎樣?我不知道。也許真的再要二三十年吧。肯定的是,時間站在我們這一邊,如果我們連要求改變的意志的話。

     

  • 國民教育與23條

     


    (圖片來源:本blog)

     

    要來的始終都要來。曾蔭權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把中小學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改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獨立成科。「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前身「德育及公民教育」早在2001年教改的時候已經出現,裏面的國民教育元素不算少,而且政府投放在所謂的國情/國民教育的資源也不少,為什麼當「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正式出台,香港人的反應會如此強烈?

     

    對「被內地化」的恐懼

    主權移交近14年,一國兩制仍是不少香港人心目中的最後防火牆,他們最希望這道防火牆能夠保障香港的一些基本價值不會「被內地化」。對於基本價值「被內地化」的恐懼,最具體的例子是2003年的《基本法》23條立法諮詢——很多香港人可以接受政府官員、建制派和親北京傳媒對於反對一黨專政的團體、法輪功、藏獨支持者口誅筆伐,也未必完全認同被口誅筆伐者的理念,可是如果特區政府想正式通過法律限制這些活動,就會觸及香港人有關言論和自由的基本信念,挑起他們的情緒。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的諮詢稿(http://www.edb.gov.hk),跟23條立法有一些相類似的地方,它正式把過往公民教育裏面的國民教育部分加入內地的國民教育元素,強化成為中小學的必修科,就好像23條立法把前朝法律加入內地的國家安全元素一樣。在課程裏談論國民的公民責任、對其他國民的關愛之情等似乎都沒有太大的爭議,問題是現在政府建議的課程內容、評估方式,甚至是教材例子都充滿了內地特色。那種只着眼於培養感情,但對當前的是非公義問題避重就輕的課程理念和課程內容,的確很難叫香港人安心。

     

    教材例子評估法教人心寒

    課程文件提及好幾個教材範例,裏面的用字簡直教人心寒。例如初中教材《國旗下的講話》(http://cd.edb.gov.hk)裏的閱讀材料,「香港學生參加天安門升旗禮的個人體會和感受」竟然都是一模一樣的慷慨激昂的樣板口號﹕

    「…此時的國旗顯得特別莊嚴高貴,國歌亦是多麼的激動人心,我的眼眶一下子紅了,多麼振奮人心的時刻!我的眼光隨着那五星紅旗上升,心裏也火熱起來了!我緊緊握着手中的國旗,似乎感受着過去中國烈士的風采,感受着國民身分的深刻認同。」

    「在升旗儀式中,我望着國旗徐徐升起,心裏激動極了,彷彿在國旗上面見到我國努力的成就、輝煌的過去、人民的團結,淚水不禁地流出來。這時刻,我又多一分認識國家。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必要對國家有所承擔和貢獻。」

    「來到北京,看到天安門升旗,國旗隨風飄揚,國歌昂然奏起,那一刻,我真真正正感受到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的一分子。天氣雖冷,但升國旗時,我的心不禁暖起來。」

    「眼眶一下子紅了」、「心裏火熱起來」、「淚水不禁地流出來」、「為國家民族感情不太強烈而反省」這些字眼,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香港下一代像內地學生戴着紅領巾,在學校以高八度的革命腔七情上面的朗讀對國家的熱愛,他們能不心寒嗎?

    另一份教材《我為國家隊打氣》(http://cd.edb.gov.hk/mce/section3)的教師指引要求「教師如發現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不太強烈時,不要批評,並接納其表現,但仍請學生為此作自我反省」。這種指引令不少人看傻了眼,感情不太強烈是如何觀察的?是不是要像《1984》裏面的政府觀察國民觀看宣傳片的反應一樣?不得不提的是,上述的教材只是舊有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中的東西,當公民教育換成了國民教育之後,這會變成什麼樣子,真的沒有人敢擔保。

     

    培養虛偽的評估

    當然,一份課程文件到了真正執行的時候還有很多變數,例如學校的意識形態、在前線進行課程設計的教師意識形態、教育現場實際情况等。原有的「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到了學校層面,面貌跟當局預期中的肯定大有不同。很多學校會自行加入很多校本元素在內,例如有些學校會加入六四事件、也有些學校會迴避所謂「未有歷史定論」的議題。到了德育及國民教育課實施之後,學校還能夠八仙過海嗎?

    根據課程文件,德育及國民教育的「情意」部分也需要有評估。這跟平日班主任給學生評操行很不同,操行分數評鑑的是學生的學習表現、禮貌、活動表現等,這些都不涉國族和政治意識形態,可是課程文件裏面建議的評估範例是一系列的量表。根據這些量表,學生需要接受教師、家長、同學的評估,當中好些有關國族意識形態的表現如「認同自己的國民身分,樂於作為中國人」、「對同胞的需要或不幸遭遇,產生情感觸動,表達真切的關懷或予以援助」、「為同胞的成就表達欣喜或感到自豪」等,可以怎樣評估呢?學生要把這些價值觀表現出來,很自然會變成矯情的表演,這種要求學生自小表演情感的評估方式,結果就是培養下一代的虛偽,這正正觸動了人們對香港教育「被大陸化」的恐懼。

    當這種評估方式正式列入課程文件之後,就會成為日後校外評核的項目,任憑學校如何虛應課程要求,課程文件的要求學校仍然需要服膺的。換句話說,上述人們所恐懼的大陸化國民教育,是有可能在學校出現的。

     

    比洗腦更可怕的副作用

    有評論指學校料教了不等於學生會照單全收,正如宗教學校畢業生不一定會信奉該宗教,甚至可能有反放果一樣。這涉及另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國民教育即使未能製造「愛國學生」,但會否帶來更大的副作用?

    跟在內地接受過中小學教育的朋友談國民教育,他們大都說內地的國民教育(例如思想政治科)教得很好,學生也很認真學習和考試。他們甚至曾經相信裏面所教的人倫美德、公民義務、憲法精神等都是真的。然而,當他們升上了中學畢業出來工作或者升上大學之後,便會發現在學校所學的跟現實世界都是相反,什麼美德、公民權、憲法都是假的。當然,在現實世界,不論政府官員還是企業高層,口裏說的還是最美好的那一套。

    舉個例子,內地思想政治課關於民主的部分叫學生評論兩幅漫畫,問他們如果他們是決策者,他們會選用哪個方式。內地左邊的情况雖然是常態,可是學生一定會答是右邊。在現實世界他們看到很多假扮民主但實際是極權的情况,一些學生會以為現在的政府是在右邊那種,但也有不少在網上和現實世界看到左邊,只是他們在考試的大前提之下還是會答標準答案。

    這邊廂的高中教材《國情全接觸》(http://www.edb.gov.hk)裏面,要求學生研習溫家寶講話,其中一段是﹕

    「我一直認為群眾有權力知道政府在想什麼、做什麼,並且對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評意見,政府也需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推進政務公開和決策的民主化。」

    學生要回答這條問題﹕「看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與網民的對話,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希望能向他學習之處是/立即想到的是/……」

    如果課程是集中培養情感而不是批判思考的話,學生會/該怎樣回答上面的問題?他們敢不敢冒成績上的風險批評這段講話的虛偽?敢不敢指出為什麼人們會批評溫家寶和政治局在做黑白臉的把戲?

    香港的學生會怎樣處理現實和課程矛盾呢?他們在國民教育課學到很多「國家」光明偉大正確的東西,小時候可能還會相信。可是當他們學會上網、懂得看新聞之後,便會發現學校所學的和現實的落差原來如此巨大。同時間,他們仍要學習如何滿足那些感情不夠強烈便要反省的課程,以及那些同學互評情感表現的量表。他們會怎樣看這個教育制度?

    以往老師教他們的價值觀,至少都是一些社會普遍認同,與現實沒有太大矛盾的原則。當他們發現學校所教的和現實不符,又或者課程原來是獎勵虛偽的話,他們會怎樣看這個教育制度?大家不要忘記,和國民教育綑綁在一起的,還有德育教育。當學生討厭國民教育的虛偽的時候,很可能連綑綁在一起的德育也視之為形式。這種對教育的不信任將會製造怎樣的下一代?

    在沒有互聯網和新聞封鎖的香港,國民教育未必能洗腦,但很可能會對下一代的心智有更深遠的影響,這正正是人們最恐懼的「被大陸化」。

    文 庫斯克(通識科教師,http://www.facebook.com/kursk1943)

     

    [原文連結] (15/5/2011 明報星期日生活)

     

     

    延伸閱讀:

    國民教育諮詢-魔鬼在細節裡

    如此教材,如此國民教育

     

  • 博客不是打手

     

    明報報導:

    港網絡打手﹕不分皂白 每帖10元

    聘博客唱好產品 業界稱普遍

    值得不太清楚網絡生態的朋友們一看的報導。裡面我唯一不同意的是「企業客戶除主動要求公關找打手推銷產品服務外,也會透過博客,組織其他博客或網民做打手」這一點。

    Blog本身比較像一個獨立的迷你傳媒--有自己的平台和編輯自主權。「打手」一詞含有貶義, 通常是指收錢唱衰別的品牌才叫做「打」。至於唱好的, 如果沒有指明是客戶提供了什麼東西或利益的話, 那頂多叫鱔稿。因為blogger有名有姓, 而他們的Blog是他們以個人名義負責的迷你獨立媒體, 在Blog上寫鱔稿就像一般傳媒出鱔稿一樣性質, 我們不會叫傳媒做打手。

    當然, Bloggers把自己的建立多時的名譽押在唱好的品牌上, 是要為其唱好言論負責的。

     

    會經agents找bloggers的,通常都是美容產品和科技產品,可能這些產品比較需要有一些在網絡上有一定公信力的人(而不是在論壇那些虛擬人物)寫用後感。通常Bloggers為某品牌或機構寫文章有幾種形式:

    發佈會或試用會:可以在產品推出市場前試玩或試用,這些比別人先試用的經驗對於寫科技東西的bloggers是有吸引力的。當然,試用會通常會有飲品、食物和抽獎的。通常出席的bloggers都會在文章內講明自己是出席了這些活動的。最常見的例子包括手機、美容產品、相機、電腦、遊戲機、電訊服務等。不過,快餐店、朱古力、汽車、航空公司、家具店也做過。另外,NGOs也邀請bloggers出席他們的活動,希望他們為活動做宣傳。至於政治組織,暫時沒聽說過。

    Social Media遊戲或campaign:通常上述的發佈會加上一個facebook或web-base的遊戲,例如寫文或貼圖,以Like數最多或者tag了之後抽獎等。

    免費產品:Bloggers收到產品後寫用後感。最常見的是美容產品試用裝,至於科技產品有的是限期試用的,也有贈送的,例如電腦、手機和寬頻(這些文章叫「開機文」)。另類的例子還有主題公園門票和食品。

    直接付稿費:這個不用說明了。

     

    在blog上寫product-friendly的文章有沒有問題?這個題目一直也有爭議。有人說收了利益,不論是稿費還是試用裝,便不再獨立了,你總不成收了好處便寫衰人家。不過我的看法是bloggers寫blog都很難是為了利益(花的時間和收入相比肯定遠低於最低工資),因為一個blog要有人看,一定不可能全都是有鱔味的文章,而且要透過長時間建立自己的名字(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如果鱔味太重,或者明明差的東西寫得太好的話,便會敗了自己的名字,blog也不會有人看。如果blog沒有人看,就不會有公關公司找你,所以寫blog還是要用心寫才是王道。至於那些少的利益,只是辛苦經營blogs的少許鼓勵,正如一些bloggers會在自己的blog上賣廣告banner位,我們不會質疑賣廣告會影響他們的文章可觀性。

    不過,bloggers寫這些product-friendly的文章的時候還是要注意幾點:

    • 最好說明因為這文章得到過什麼利益
    • 唱好不要太過份,或者明知是差的也說成是好的
    • 不要因為利益而抹黑任何人或品牌
    • blog的風格和文章水平是本,那些東西是末

    寫blog是為興趣、為過癮,沒有了性格的blog,不如不寫。各位blogger共勉之。

     

     

     

    申報:寫報導的是好友A君,我基本上是同意報導內容的,而這一篇討論沒有受到任何委託。另外,我沒有為這篇報導提供過任何資料。

     

  • 汶川三年,思國民教育

    初中有關認識中國部份和高中身份認同的部份的校本教材都是我負責編輯的。這些課題可以很洗腦,也可以很知性。汶川地震是我很在意的一個課題,因為裡面包含的情、理、公義元素都很值得學生思考。

     
    不經不覺,5.12至今已經三年。當年下半旗那天,雨下得很兇。國旗在風雨中無力的飄搖,心裡想著死去的人們,心情實在沉重。人們都說中國人在這一場大災難表現出的無私精神令人感動,這一點我不懷疑。地震時政府的合格表現,加上奧運前各方面的改善,令不少人相信這個政府是有得一點希望的,那陣子Facebook上甚至有很多人Like溫嘉寶的page。
     
    當然,後來,尋求豆腐渣真相的家長被追捕、迫害、軟禁;
     
    後來,幫助他們的譚作人被監禁;
     
    胡佳被監禁;
     
    劉曉波被監禁;
     
    趙連海被監禁;
     
    艾未未被監禁...
     
    還有大量維權人士、訪民、拆遷受害者被失蹤、被精神病、被監禁。
     
    很多中國好人在地震表現的人文精神是不死的,可是政府辜負了他們。
     
    三週年了,還有家長被軟禁。上述人士不是在囚,就是被軟禁。
     
    三週年了,大家認為這個國家是進步了還是更兇惡了?
     
     
     
     
    說回教育。汶川地震涉及的情意、人文價值、身份認同、國民意識、民生、政治議題很多、材料很多,也很入肉。學生要知的多的是,要問的多的是,要思考的多的是。
     
    如果他們上學之後以為那些別墅式的重建區就是事件的全部的話,那教育是失敗的;如果他們只知道國民身份認同或者所謂的愛國,而不知道政府的責任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和憲法權利的話,那教育是失敗的;如果他們以為維穩害人其實是為了社會安定的話,那教育是失敗的。
     
    災後三年,我們仍會為遇難的人們感到難過,這是情意;我們對於政府責任和憲法權利念茲在茲,是對公義和人性尊嚴的堅持。我們想香港下一代接受怎樣的公民/國民教育?我們是否願意任由政府把隱惡揚善的硬愛國教育混在德育課程中間薰陶下一代?身為納稅人、家長、教師的我們怎能由得政府亂來?
     
     
    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想起余秋雨這全國首席五毛的《含淚勸告災民》,提醒自己良知和羞恥之心的重要。
     
     
     
     
     
    延伸閱讀:
     

    川震媽媽:3年還未討回公道 難現場祭子 一直遭打壓 無安置賠償 - Yahoo! 新聞

    川震三週年家長遭監控防上訪

     

  • 國情教材共賞(2)-國旗下的講話

     

    因為工作關係,這些教材我看過不少。為方便大家討論國民教育問題,我看到什麼便貼出來給大家品評一下。

    這個《國旗下的講話》的閱讀內容,感情強烈得不能再強烈。大家細心欣賞:

     

    國旗下的講話

    (初中教材)

    下載網址: http://cd.edb.gov.hk/mce/section3/doc/3.3.3.doc

     

    =================================== 

    閱讀文件

    同學心聲
    (香港學生參加天安門升旗禮的個人體會和感受)

    以下是參加北京天安門升旗禮後,三位香港同學的體會和感受。

    「在國旗升起時,我確實是激動了。這一刻,我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此時的國旗顯得特別莊嚴高貴,國歌亦是多麼的激動人心,我的眼眶一下子紅了,多麼振奮人心的時刻!我的眼光隨着那五星紅旗上升,心裏也火熱起來了!我緊緊握着手中的國旗,似乎感受着過去中國烈士的風采,感受着國民身份的深刻認同。」

    「在升旗儀式中,我望着國旗徐徐升起,心裏激動極了,彷彿在國旗上面見到我國努力的成就、輝煌的過去、人民的團結,淚水不禁地流出來。這時刻,我又多一分認識國家。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必要對國家有所承擔和貢獻。」

    「來到北京,看到天安門升旗,國旗隨風飄揚,國歌昂然奏起,那一刻,我真真正正感受到我是中國人,我是中國的一份子。天氣雖冷,但升國旗時,我的心不禁暖起來。」

    ==============================

    教學活動

    老師要求同學細閱香港學生參加天安門升旗禮的個人體會和感受。

    老師提問:
    a.  同學對反思文稿有甚麼感想?
    b.  為甚麼香港學生在天安門參加升旗禮時,心情特別激動呢?
    c.  同學認為升掛國旗對我們有甚麼意義?

     

    ==============================

    家課

    「國旗下的反思」 工作紙

    同學們都有參加升旗禮的經驗。在過程當中,當肅立面對國旗徐徐上升,各位可有甚麼的體會? 請同學將體會及感受寫下來,然後與小組同學討論分享。

     

  • 如此教材,如此國民教育

     

    上篇講德育及國民教育的課程諮詢稿,說魔鬼在細節裡,說的是課程理念、教學內容指引和評估機制。今次介紹的是課程文件建議的官方教材的細節,原來更令人不安的魔鬼細節早已存在。

     

    以下內容摘自官方編制的中學教材《我為國家隊打氣》(p.54) --留意「注意事項」第一點。

    「教師如發現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不太強烈時,不要托評,並接納其表現,但仍請學生為此作自我反省。」

     

    這個注意事項令人不安的地方是「感情不太強烈時」要「自我反省」,這跟《1984》裡面的政府監視人民收看政治宣傳片時的反應有什麼分別?

    究竟看國家隊表現時感情不太強烈有什麼需要反省的地方?另外,教師憑什麼判斷學生感情「不太強烈」?是不是要當著全班同學哭波喪才叫感情強烈?還是一定要在作文說自己為了國家隊的表現有多肉緊才叫感情強烈?

    這樣的教材結合上篇講到的學生愛國行為表現評估checklist的結果就是鼓勵學生扮有感情,不怕你戲假,只怕你不扮。這種鼓勵虛偽的教育,就是政府想要的「德育」嗎?

    其實利用體育項目為政權塗脂抹粉、鼓動國民支持,正正是共產獨裁政權最愛耍的把戲。把支持國家隊與否等同於愛國與否,也正正是共產黨慣用來麻醉國民的手段。體育還體育,政治還政治,不要體育政治化,這是特區政府和本土共產黨外圍組織自己說的。現在把體育政治化,強行要求學生反省,也是他們攪出來的。他們心目中的國民教育,難道是內地那些紅領巾高八度誇張表情的愛國演說嗎?那些小朋友的感情肯定夠強烈了!

    見微知著,不要說這只是一份設計拙劣的教材,那可是官方編制給全港學校下載使用的教材,還在官方的國民教育諮詢文件中推介的。這種虛偽兼形式主義的教材反映的,正正是官方心目中的國民教育,這能教我們不擔心嗎?

     

     

     

    後記:

    1. 中聯辦御用「學者」郝鐵川已經開火,說

    「關於香港中小學的德育及國民教育,有人說是“洗腦”,只要看看美、法等西方國家這方面的制度,就會看到這種必要的“洗腦”是一種國際慣例;有人說要培養中小學生的批判意識,但國際社會通常做法是在大學培養批判思維意識,而不是中小學;有人說德育及國民教育不要聽中央政府的,但那還叫國民教育嗎?」(相關評論參考郝鐵川:德育及國民教育就是洗腦教育)

     同時間,親北京的報章齊齊搖旗吶喊,他們的戰線一早準備好了,關心香港下一代的朋友、珍惜香港價值的朋友,這是一場輿論和教育陣地的戰爭,這是你和我都不能袖手旁觀的戰爭!

     

     

    2. 明天是汶川地震災後三週年的日子,我們一起為遇難的人們感到難過,這是情意;我們不忘多少小孩子因為校舍偷工減料而死、追問這三年間中共如何迫害要求一個公道的家長和如何把幫助家長的譚作人收監,這是對公義的追求。偏偏我們的政府要「培養」下一代的,就只是情意而不是對公義的追求。

     

     

    延伸閱讀:

    國民教育諮詢-魔鬼在細節裡 (kursk)

    笑死朕【德育及國民教育】 (Our Radio網台節目)

    為何推行國民教育如此困難 (tommyjonk)

    三師會「真.國民教育」系列 (三師會通識頻道節目)

    郝鐵川:德育及國民教育就是洗腦教育 (都是那些日子)

    國民教育製造集體說謊的下一代 (吳志森) 

     

  • 笑死朕【德育及國民教育】

    笑死朕OurRadio Hk2011年5月10日【德育及國民教育】
    主持:黃洋達SauWai Chan陳秀慧
    嘉賓:Kursk Edward Yau庫斯克

    第一節:洗腦課程
    第二節:消滅香港人

    (呢集笑死朕係教育版,適合所有年齡網友收聽。)


  • 前線警察淪為家奴上位工具

     

    如果噴漆的內容是渠王廣告,會不會動用重案組?會不會扣留六個鐘?會不會封了大半個行人專用區像兇殺案般取證?如果不會的話,我替前線警務人員不值,因你們淪為某人邀功的工具。

    塗鴉係可以拉,本來食環署做既野,要用對付嚴重罪行既重案組黎做,香港真係太平到冇賊要捉咩?重案組淪為政治部,淪為某人上位既工具。

    某人喜作暴政東廠公公,小小粉筆寫幾句反對說話也如臨大敵,此乃家奴討好主子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