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11

  • 國民教育諮詢-魔鬼在細節裡

     

    國民教育是一種最直接的意識形態教育,這種教育什麼國家也有,美國有、英國有、日本有,北韓也有。問題是(1)這種意識形態教育是怎樣制訂的?(2)這種意識形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3)這種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是什麼?(4)這種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會造成什麼效果?(括號內的是諮詢稿內的頁數和附錄編號)

     

    (1)這種意識形態教育是怎樣制訂的?+(2)這種意識形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幾乎所有國家都有類似國民教育的課程,它的內容與其政治制度和官方意識形態有很大關係。民主國家的意識形態教育與獨裁國家的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為什麼?因為教育就是維護其統治合法性的最基本工具,前者的合法性來自和平政黨輪替的民主基制,後者來自人民的服從和消除反對聲音。另外,前者因為是政府是民選的,意識形態教育至少在某程度上要服膺於其憲法精神、社會主流意見和普世價值;後者只會服膺於獨裁政權及其官方意識形態的需要。

    課程規劃有所謂「知識、技能、價值觀」三個元素,國民教育跟其他學術科目不同,其價值觀的成份和重要性是遠遠超越知識和技能元素的。政府的課程諮詢文件開宗明義講明德育及國民教育的理念是「以價值觀及態度為核心,孕育情懷,確立身份認同」(p.3),這是價值觀教育。

    強制小學至中學必修的價值觀教育,是一項社會意識形態工程,其社會建構作用可以十分深遠--可以是好的作用,也可以令社會沉淪。正因如此,國民教育課程是必須在整個社會充分討論之下制訂--它不是中英數物理經濟,不可能是由學者和教育工作者說了算。特區政府有打算諮詢社會整體嗎?

    如果你覺得你可以信任香港特區政府的設計,我想問你:特區政府是民選政府嗎?其背後的真正操控者是一個怎樣的政府?你相信特區政府和北京政府會真心希望下一代盡國民責任,去監督政府施政、爭取人權公義嗎?如果你信的話,請問你知道中國的維權人士的下場嗎?

     

    (3)這種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是什麼?

    i. 課程內容:

    通常課程文件的魔鬼或天使都在細節裡。教師把政府的課程文件變成可以入課室教的內容,通常看的是文件的具體課程內容(p.19),看這個課程文件裡面的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的課程內容,國家和世界範疇有幾點必須詳細討論:

     

    國家範疇

    小四至小六:
    • 向國家不同範疇(如政治、軍事、科技、文藝、學術等)的傑出人物借鏡,學習他們的品格情操-->傑出政治人物應包括什麼人?孫?毛?周?鄧?李鵬?劉曉波?文藝方面,如果余秋雨有份的話,一定要介紹他的經典作品《含淚勸告請願災民》。
    中一至中三:
    • 認同國家與香港發展的緊密聯繫,主動向祖國同胞表達關懷之情,體現中華民族血濃於水、同根同心之情-->中華民族是「人為的想像共同體」的最佳例子。其實所謂的中華民族是什麼?官方說法是中國裡面的各民族大團結。可是「中華」的概念本身就有是一個帶有很重漢族沙文色彩的概念。漢族人會覺得中華民族這概念是理所當然的,但你去問一個維吾爾人或者藏人他們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的話,看他們會怎樣想?中國人就是中國人,那是一個國民身份,不是一整個民族。這可以在課堂上提出質疑嗎?
    • 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實踐仁愛、孝道、誠信、儉樸等美德-->所謂的「中華文化」,這其實是漢族或者是儒家文化。這一點和「中華民族」的概念某程度上是互相排斥的,因為如何你要包含不同文化的話,強調「中華文化」就會出現排斥中國境內多元文化的元素。
    • 尋索民族源流,理解、尊重和欣賞少數民族文化,並培養開放和包容胸襟,增進民族團結-->這一點又是一個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問題。
    • 從歷史發展加深對國情的掌握,擴闊視野,鞏固對國民身份認同-->希望我們所學的是真真正正,沒有迥避的歷史。
    中四至中六:
    • 以歷史視野了解國情,並承擔個人作為國民應盡的責任-->你猜「國民應盡的責任」是什麼?
    • 關心國家的民生發展,主動了解國家當代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於帶動民生進步的意義及影響,樂意共同拓展社會和經濟發展成果,培養關愛民族民生之情
    • 認識國家當代發展的重要成就,例如:經濟、外交、科技等,並發掘自己在國家當代發展可以擔當的角色,願意為國家及民眾謀求福祉,加強和諧團結、關愛家國的情懷-->「國家當代發展的重要成就」,為什麼只是經濟、外交、科技?那政治呢?
    • 以宏觀及中外比較視域,探討中國歷史重大事件;以客觀的角度去理解國家由內外交窘邁向改革開放的奮鬥歷程,體會當中的憂患、掙扎、進步及成就-->「憂患、掙扎」等用字其實一直都是左校使用的委婉語,代表的是一些共產黨做過的不光彩和醜惡的事,例如屠殺平民、侵犯人權、貪污腐敗等。

     

    簡單來說,上面關於國家範疇的課程內容是去政治化的。也許因為要學生培養國家情意,一提政治問題真的有點困難。等於要你跟一個港女培養情意,你只能集中看她的樣貌身材,不能深究她的內涵和過去一樣。全世界(可能除了北韓)的公民教育都講普世價值如民主人權法治的,這些東西都在課程文件的世界範疇找得到,小四至中三的內容都是很正路的普世價值教育。不過,魔鬼真的在細節裡,請留意中四至中六那部份。

    世界範疇

    中四至中六:
    • 了解世界公民的理念,關心人類福祉;尊重法治、人權、平等、民主、自由的精神
    • 認同世界公民身份的同時,亦能從國家國情的角度理解世界議題,作出理性判斷-->「從國家國情角度理解」,也是左校慣用的用語。意思大概是拿世界公民的標準來看中國問題的時候,要考慮中國特殊的國情,即是就算有什麼違背普世價值的東西,也要看中國「國情」。

     

    ii. 評估:

    根據課程文件,這個課程是「以價值觀及態度為核心,孕育情懷,確立身份認同」,這些東西可以怎樣評估呢?功課、測驗、考試?認知層面的部份可以測驗考試,但情意部份怎樣評估呢?課程文件建議引用Krathwohl就「情意領域」的分類,即是「接受、反應、評價、重組、形成品格」(p.96-97)。換句話說,上述的國家情壞的評估目標就是要令學生「形成品格」,即是把那些「中華、國情、憂患、爭扎」內化成價值觀。

    好了,那麼情意究竟要如何評估?很多年前畢華流的一本幽默作品提過「品德會考」,當考生做出不好的行為如買成人雜誌的時候便會扣分。現實世界這當然不可行,但課程文件提出了一個必須嚴肅討論的評核方法:讓家長評估學生、學生互相評估。他們會有一個量表,評估學生是否做到指定的標準。以課程文件提供的「評估報告」(附錄七)為例,裡面有幾項不知應不應該評估/怎樣評估:

     

    • 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樂於作為中國人-->我教過日本藉、馬來西亞藉、澳洲藉學生,不知應該怎樣為他們打分。
       
    • 欣賞中華文化-->嚴格來說,文化包括好的和壞的文化。壞的文化當然不應欣賞,其實就算一些文化內容也不一定是要欣賞的。舉個例子,我真的不喜歡傳統戲曲的話,我肯定不敢讓同學和老師知道,否則會被負評。那不是鼓勵虛偽嗎?
       
    • 對同胞的需要或不幸遭遇,產生情感觸動,表達真切的關懷或予以援助-->那是內地人聲討明星或富商捐錢捐得少的文化,現在可以正式落戶香港。另外,當年香港有女生寫了一篇涼薄的xanga,被無理記大過,也是如出一轍。
       
    • 為同胞的成就表達欣喜或感到自豪-->我如何能夠評估一個同學有沒有因為劉翔得金牌而欣喜呢?老實說,八年前國足可以踢世界杯,我真的沒有什麼感覺,我是否會有負評?

     

    由家長、老師、學生逐項評估每個學生的情意表現,結果就是鼓勵全港湧現很假的小朋友,以及最近內地熱爆的黃藝博同學

    同儕互評還可能帶來另一個問題,就是學生之間互相監視。這個擔憂可能有點拉遠了,不過其實學生互相舉報在內地學校不是什麼奇怪事。香港的國民教育課評估表只要加入更多有關「體諒國家」、「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等項目,同學之間的互評就可變成互相監督了。

     

    (4)這種意識形態教育的內容會造成什麼效果?

    第一個效果就是香港的教育系統出現一科與很多原有科目重疊的新科目[詳見John老師的文章]。在教改項見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時候,無端拋出一個新科目,給小學不足一年時間、中學不足兩年時間來修改課程計劃、人手編配、編輯教材,這完全是長官意志不理前線死活的證明。

    第二個效果是學生面對新的「國家情意」培養,究竟會成為特區好孩子,還是對這些官方意識形態更加反感?香港和內地不同,香港學生上高登和Facebook的時間肯定比上國民教育課的時間長,內地學生(愈是內陸情況愈嚴重)接收到的資訊和網上言論的自由很有張。香港學生會不會乘乘給你灌輸愛國情懷?這個比較難說,正如宗教學校不一定會令所有學生歸依其信仰一樣。不過配合了不當的評估的話,虛偽風氣就難以避免。

     

    寄語:

    國民教育的諮詢仍在進行中,多場諮詢會似乎只是向教育界開放。在這段時間,對這個問題有意見的,請努力提出,在不同的陣地凝聚輿論壓力。教協反應需然慢,但我仍然希望這個香港最大的教師組織能多做一點事,以教師專業團體的持分者身份參與討論,為學校提供非官方版教材。前線教師如需要任教此科目的話,請不要拿著官方教材照本宣科。勇於在課堂上分享對於國家的問題的認知,以身作則教導學生以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維(在公民教育課程提到的「批判思維」已經在國民教育文件中消失)思考當前的國家問題,是我們的責任。

     

    (內地的思想政治科內容--書本標準答案與現實的分歧)

     

     

    政府文件: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 (撮要) (5/5/2011) [PDF]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小一至中六) 諮詢稿 (5/5/2011) [PDF]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會

     

    延伸閱讀:

    這是一場位置之戰(tommyjonk)

    國民教育的另一面就是肥腫(johncoal)

    教師可悲的春夢(kursk)

    我們需要怎樣的國民教育?(tommy,john,kursk)

     

    延伸視頻:

    (1) 少年黄艺博 是社会和教育的受害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aYJH6IsA 

     

    (2) 23分鐘之奇蹟(這是一段在內地流傳的日劇情節,內容雖然是虛構,但發人深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PrzeA8XNwg

     

  • 堅決擁護國民教育勝利推行

    為了把自己裝備成建設祖國下一代大漢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愛國思想的尖兵,我買了這些回家,好好研習。

     

    延伸閱讀: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 (撮要) (5/5/2011) [PDF]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 (小一至中六) 諮詢稿 (5/5/2011) [PDF]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諮詢會


  • 淺談文明衝突論與阿爾蓋達

     

    「阿爾蓋達屬於「跨國恐怖主義」(transnational terrorism)組織,這種組織並非以個別國家為根據地,而是分為不同的小型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下層與上層之間沒有很強的聯繫,小組織成員以合法或非法的方式潛入不同的國家,像病毒般「感染」當地有相近信念的群體,變相招募新成員和吸納資源。不同地方的組織以阿爾蓋達組織的名義各自行動,所以阿爾蓋達其實不是一個完整組織,而是一個共同身份,以這個模式運作的恐怖組織不能以「擒賊先擒王」解決,因為個別單位被消滅之後,其他單位仍然運作。」

     

    閱讀全文,請點擊往香港電台通識網《淺談文明衝突論與阿爾蓋達模式──由拉登被殺說起》

      

    ==========================

    後記:

    這一篇的對象是中學生,所以講亨廷頓和阿爾蓋達模式都是淺談即止。如有班門弄斧,請各位指正。

     

    相關文章:

     

  • 像打機一樣打拉登(and vice versa)

     

    還記得2001年9月11日晚上,我和好友W正在網咖打Rainbow Six。電話響起來,說有恐怖份子騎劫飛機,在紐約撞死了很多人。於是我們立即跑到茶餐廳看直播,在那裡整晚目瞪口呆直至半夜。我還記得那一晚的感覺就好像世界末日一樣。

     

    還記得美國很快就攻打阿富汗,但找不到拉登。

     

    還記得美國接著就誓神擘願說肯定伊拉克有大殺傷力武器和支持拉登,於是攻打伊拉克,結果連殺蟲水也找不到,拉登也找不到。

     

    如果不是因為美軍在伊拉克不能輕鬆甩身,天曉得下個因為「涉嫌」窩藏拉登而被入侵的是那個國家。

     

    這些日子,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大行其道,批評的聲音也不少。

     

    這些日子,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和Medal of Honor,讓美軍特種部隊進入別國捉拿或行剌恐怖份子的情節在數億台電腦和電玩預演。對於打機的人來說,海豹突擊隊遊繩進入大屋捉人,恐怖份子以火箭炮還擊的過程,可說是毫不陌生,分別是打機的時候射死非戰鬥人員等於任務失敗,而在現實世界則毫無關係。

     

    其實美軍打阿富汗和伊拉克時使用的武裝直昇機、遙控攻擊機、空中炮艇屠殺塔利班(和誤殺平民)的熱像畫面,早已把電視新聞觀眾訓練得比打機的人更麻目。

     

    這些年頭,沒有統一指揮、像病毒般傳播運作的「阿爾蓋達模式」,已在不同的書本和文章討論過n次。有了互聯網的後,沒有統一指揮的反抗模式在非恐怖主義的範疇如反獨裁民主運動也開花結果了。比較有名的是北非的茉莉花。

     

    當然,被美國和以色列欺壓的巴勒斯坦人,還是有人為他們發聲,可是好像聲音愈來愈小。另外,視美軍為入侵者的伊拉克的人民也是愈來愈少人記得。。。

     

    這十年間,美國還攪出了一場金融海嘯。不過,結果還是全世界替他們埋單。這也許說明了硬實力和軟實力霸權的重要性。

     

    說到底,拉登被打死了,美國人會像打死Call of Duty或者Medal of Honor的大佬般高興一陣子,世界也沒有什麼人會同情拉登。畢竟拉登承認責任的那回事叫恐怖主義襲擊。恐怖主義的定義是:向非戰鬥人員(平民)使用暴力來製造恐慌,以達至政治、信仰或意識形態目的。

    目的不能合理化手段,屠殺平民的反人類罪行,是人類的公敵。拉登在戰鬥過程中被殺(抑或是投降後被殺,真相永遠不會大白),將來可能在歷史書上等同於某侵略者兵敗被殺一樣。

     

    根據阿爾蓋達的運作模式推斷,拉登死了只是一個小結,續集不知會在什麼時候突然上演。

     

    必須承認,打FPS模擬殺人殺得多了,一如常常看從西方視角出發的傳媒報導一樣,可能會令道德感麻目。如果我說我打機是有反思中東人道危機、美國外交政策如何激化恐怖主義這些問題的話,你又可能會覺得我是傻的。

     


    (Call of Duty Modern Warfare中射殺阿拉伯叛軍的畫面)
     


    (拉登被殺時身處的大屋)

     

     (跟打機差不多的新聞畫面:http://youtu.be/witf-K2EAYs )

     

     

    延伸閱讀:

    沒有人道危機的FPS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御宅戲寶>]

     

     

    (有個正經版,用幾百字講文明衝突論和阿爾蓋達模式,明天會在RTHK那邊刊出,對象是學生,寫得十分簡單)

     

  • 三師會之最低工資初探

     

    前言:

    1. 本集出現音量不足及雜音等技術問題,敬希各位見諒。

    2. 本集約在半個月前錄音,而社會對有關議題的討論方向大致亦和當時的社會氛圍相同。我們暫且在此先許下諾言,若日後社會對最低工資有更多討論,三師必定再行跟進。

     

    最低工資的意義
    飯鐘錢的爭議
    不負責任的政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fHigPa2YTg

    經濟學眼看最低工資
    難以計算的機制
    最低工資:好事變壞事?

     
    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同場加映:
    三師會@Roundtable Portal [link]

     
     

  • iPhone 4與《3D肉蒲團》相似之處

     

    我沒看過《3D肉蒲團》,也沒有iPhone。你可能會問「咁你可以寫乜?」。

    雖然沒看過《3D肉蒲團》,也沒有iPhone,但我花了一些功夫搜集「用家」意見和研究坊間評論,才寫這一篇的。我可不是那種擁抱"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主義的人。

    以《3D肉蒲團》的卡士和班底組合而言,收近三千萬已經算是票房大勝。這套「劣評不絕」的成人電影,成了城中話題,很多我完全想不到會對這電影有興趣的人(包括不同性別、年齡、信仰、階層),竟然也說有興趣去看。昨天我在一家樓上cafe開電腦工作,左右兩台人,一台是正在玩Monster Hunter的男士,另一台是正在吹水的男男女女。話題竟然都是《3D肉蒲團》。晚上出席飲宴,席間也有談論這套戲,還有杜文澤朗讀高登仔看後感的youtube片段。

    我向不同的人士打聽,也看過不少評論文章,把這套戲的成功之處(純以票房而言)歸納成幾點:

    不論在網上網下、香港內地都宣傳成功;能引起話題(陰謀論來說,杜文澤立了大功,他是不是夾定的?);電影本身娛樂元素豐富。

    上述的論點已經有很多人講過,不在這裡討論。其實香港電影要賣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女性市場。不少女士竟然夠膽告訴別人她們看過《3D肉蒲團》,起初我覺得有點奇怪。做了點研究,才知原來因為《3D肉蒲團》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的「咸」,反而在娛樂性方面交足了貨,有女性朋友甚至說好些女士們其實是結伴去當笑片睇。另外,根據某大大的說法,它是一套反情慾的電影--這也解釋到為什麼很多男性觀眾覺得期望落空。

    這套戲的另一個吸引女性的地方是所謂的女性專用埸。這玩意原來是很有用的。女士們可以在一個感覺安全的環境「盡興」,來一晚狂歡。這與女士們玩票性質去看脫衣舞一樣,不是為了性慾,而是為了好玩。

    簡單來說,我的結論就是在電影市場,得女性市場得天下。

    另一個「得女性市場得天下」的例子是iPhone。iPhone與《3D肉蒲團》的確有些相似之處:

    1. Hardcore男性用戶不滿--不少對I.T.產品要求最hardcore的男性會嫌iPhone限制太多或者太扮野;對情慾要求最hardcore的男性觀眾,也是罵《3D肉蒲團》罵得最兇的一群。

    2. 女性用戶覺得accessible--很多女性用戶因為覺得Windows Mobile和Android等智能手機系統難以接近,iPhone的界面設計對於電腦能力不高的一般女性(no offence, 這是多年觀察的結論)來說,終於可以access了;很多女性覺得三級片不是太咸,就是太悶,《3D肉蒲團》的娛樂性和話題性終於可以吸引她們入場。

    3. 在女性社群形成風氣--電子產品要吸引到女人購買不是易事,要她們覺得身邊很多女性也用,而且討論那東西,令她們覺得「需要」買那東西才行,多年前的Palm可說是掹車邊做到,而iPhone就真的做到了;就網上和現實所見,《3D肉蒲團》在女性群體(至少是二十至三十幾的群體)中真的形成了風氣,似乎不去看看就少了什麼話題。

    4. 令她們覺得型或者過癮(又稱「生活態度」)--女性拿著一部HTC是不會覺得型的,但她們會覺得拿著iPhone是型的,而且只有iPhone機殼夠fashionable,令她們感覺像換衫一樣過癮;可能因為女性專用場的效果,好些女士會覺得看《3D肉蒲團》是一年過癮的事,又或者是表現自己敢作敢為的事。簡單來說,iPhone和《3D肉蒲團》,都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演繹生活態度的機會。


    (《3D肉蒲團》女性專用場)

     

    延伸閱讀:

    淺談3D肉蒲團的開創和缺失 (tommyjonk)

     

    後記:

    i. 不是要戴頭盔,我真的未看《3D肉蒲團》。我是會入場看三級片的,例如失樂園、斷背山、烈日當空、色戒等我都是入場看的。

    ii. 本文絕無取笑iPhone用戶的意思,更沒有暗示Android、Blackberry和Palm用戶是hardcore AV觀眾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