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November 2011

  • 民建聯上台,地產霸權即來

     

    區選當日在寫過"如果王德全敗選,反對屏風樓同地產霸權既聲勢肯定會大打折扣,而新XX地產老細既朋友民建聯坐正之後就會好好配合,以「和平、理性、務實」既態度去鼓勵冇咁受影響既居民接受屏風樓既出現。"。

    屏風樓的發展商祥達其實疑似與新世界有關,而新世界老闆則是民建聯的友好。早前民建聯黃達東和在管理公司匯秀配合之下,上演過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成功爭取」保留孚佑堂的大戲,而關於屏風樓問題一直都是虛應了事。

    果然,民建聯黃達東一選上了,地產霸權就即刻黎料。且看黃達東如何飾演吳三桂配合地產霸權入侵。

    有論指美孚居民活該,選出了一個新世界的好朋友民建聯出來,所以不應再幫助屏風樓的抗爭。其實,受屏風樓影響的住戶,只佔整個選區一部份。對於美孚南那一半加80票投票給民建聯的選民來說,那兩座樓的受害居民的死活是他們自己的事,總之我就係唔鍾意外傭,又唔鍾意抗爭,話之選出了吳三桂會和地產商來個裡應外合。其實係好典型既中產社區思維,或者是港式思維。

    這個社區和香港其他社區一樣,自私野蠻無知的人多的是,上次阻止天主教會裝修單位作關愛之家的,是這種人的佼佼者。可是反抗地產霸權的不是這班人啊。

    身為另外那一半投票支持王德全的其中之一,我真的想說,這裡還有一半的人不是抵死的。反抗祥達的居民剛失去了一個真真確確為民請命的區議員代表,還要面對官司、滲透分化等不同的壓力,已經很吃力了。我不是受影響居民,只是看不過眼。

     

    民建聯欺騙選民無所不用其極,可是又有很多人覺得他們真誠為港人,被出賣還感覺良好。

    今天的美孚南,也就是今天和明天的香港。

     

    (反地產霸權另一代表人物葉少舟。圖片來源:明報)

     

    以下是抗爭居民的呼籲:

    (請廣傳)美孚告急︰民建聯一上場即向反地產霸權居民報復,祥達/新世界馬上來開工﹗

    ************************************************

    見到有一些網民回應,稱我們這些美孚居民是抵死、自己攞嚟。我希望大家能理解,我們這些站出來的居民,從來都不是支持民建聯的。只是我們的力量,實在未能與建制的滲透匹敵,如我在note當中所言,除了外患,我們在這兩個月間,還要力敵內憂。建制派大勝,我們和所有相信民主、追求公義的市民一樣,深感錯愕、困頓。希望大家明白,建制派是在向沒有投他票的反地霸居民報復。

    ************************************************* 

    區選才剛落幕,民建聯黃達東才剛上場,祥達/新世界馬上宣布明天(9/11)早上十時前來地盤開工。新世界鄭家純為民建聯顧問,兩相本為一家,權力到手,馬上向反地產霸權的居民施以下馬威。 

    但是,美孚反霸的形勢如今遠比半年前嚴峻,正所謂外敵尚可擋,內鬼最難防。自區選前兩個月以來,建制派為奪議席,在居民間極速滲透,造成內部分化割裂,當日團結不再,實在令堅守家園的居民見之痛心。 

    這兩個月來,對手威迫利誘,種種手段皆用盡。先是誘騙居民向新世界跪地求饒,未能得逞後,就經常在居民大會發爛,反對一切抗戰運動。這些地方惡勢力人士,動輒惡形惡相撲出來喊打亂罵,十月中我們舉辦的區選論壇就是在力抵這種壓力下而完成。惜區內居民多為溫文守禮之士,未能及時阻止這種惡勢力禍延。 

    直至區選前兩天,對手的打壓還在繼續。部份居民在信箱收到一封不署名的居民信,矛頭直指公民黨的王德全,以打擊選情。在這種滲透與打壓情況下,公民黨的確敗陣而回。而建制派在勝出後,馬上向居民施以下馬威,發展商祥達明天就會前來動工﹗內憂外患,只怕明天先向居民動手的,反而正是個別「居民」。 

    面對如此惡劣的形勢,我們的確不能樂觀,懇請社會各界人士能前來聲援,共同對抗建制派與大財團結合的惡勢力!」(link)

     

    延伸閱讀:

    社運八方:美孚孚佑堂之自製「成功爭取」的故事?

    壹週刊圖片故事

     

     

  • 2011區選的幾點觀察

     

    每次選舉,便會想起n年前替友人當選舉經理的那種緊張,所以每次選舉的晚上也睡不著。

    昨晚一直在床上看著畫面等點票消息,睡不著。這些是初步的觀察:

    ‎1. 泛民明星空降人家耕耘多時的紅區,以為一定選到,其實是自視過高。單仲偕、黃成智和湯家驊之中,單仲偕和黃成智輸的票就算加上人民力量「搶走」的票還是輸,而湯嘉驊更加是遭遇恥辱性失敗。

    2. 根據現時的小選區制度,加上建制派無限水源,地區距離全面赤化只是時間問題。民主黨和民協上當通過所謂改良方案,以為這樣可以有著數,結果區議會功能組別為他人作嫁衣裳,尤如捉虫XXX。

    3. 死守僅餘的白區的泛民真的守得有血有汗,殊不容易,所以更值得大家支持。

    4. 一定會有人說「那麼,何俊仁、馮檢基和李永達也死守白區守得有血有汗,你又說不要投他們?」 答案很簡單,因為捉虫XXX的政治責任他們作為主事者必須承擔,況且是何俊仁自己叫選民自己決定的。另外,李永達自己輸的票加上人力的票也不及對手,更加與人無尤。有說李永達敗選是敗於地區工作不力,這點我沒證據不敢妄下判斷。

    5. 陳淑莊沒有錯,那個區本來就是跟自由黨的思維一致,上屆多得田北俊衰多口才險勝。今次西環全力在藍血階層催票,加上外傭官司問題,敗選實屬無可奈何。況且,這次她的對手比上次的四正得多了。

    6. 民主黨的中新代,以及新民主同盟的表現是這次選舉的唯一一點安慰,證明賣力做地區工作,加上好的形象工程的地區選戰模式,地區選舉並非完全不可為,只可惜泛民沒有六千萬和足夠多願意放棄四年、八年青春的志之士去在全港進行這種模式的工作。當然,最可怕的是,萬一被盯上成為重點打擊對象,仗還是難打的。

    7. 外傭事件真的很可怕。公民黨食正死貓,某程度上是他們spin做得不夠聰明,加上香港人太好騙的結果。

    8. 見有論指大家應該走出FB,看看真實的社區,這其實是常識啊,《那些年》是否收得,可以信FB,但區選不可以.... 所謂的區議會選區,其實有很多我們這些70-80後不了解的小世界,例如星期日在酒樓外排隊等飲茶那幾百人、每朝排替免費報紙一疊一疊取走的叔叔嬸嬸們、在補習社(和baby kingdom)交換心得的家長們、在街市耳語的主婦們,他們也是選民,而且是比例上比我們多的選民。 

    9. 大家不必為區選而太擔心立法會選舉, 那是意識形態之爭, 不是蛇齋餅糭可以玩晒的。反而泛民應該好好去思考如何在右翼議題上應戰。

    10. 人民力量的全面狙擊,其實是在試票,看究竟可以在泛民票源吸到多少%,看能否在立法會比例代表制下取得議席。可是所謂的狙擊運動做出來的效果太過兇狠,打擊面太廣,形象分輸了。其實人民力量由社民連分裂出來之後,其意識形態左右難分、紀律鬆散的政治聯盟形式(最經典的是陳偉業在FB status警告人力候選人不要在FB亂寫告急)吸引力比以前小得多了。這場區選是令他們得分還是失分?我看是後者居多。當年黃毓民大罵民建聯的霸氣,得到很多泛民支持者的認同,可是這兩年來他和人民力量真的令愈來愈多人感覺疲累了。

    11. 最令人費解的幾個區,包括白姐姐這個怪人大勝麥國風,以及陶君行於盤踞廿年的地盤超級大敗。這個真的很令人費解。如果只是沒有了教主教應,應該不會敗選得那麼恐怖。如果用陰謀論來解釋可能比較容易,但需要更多路邊社消息引證。社民連的生命很可能就這樣告終,不能說不令人婉惜。

    12. 中共的操盤愈來愈強,未來的路愈來愈難走。

     

    右翼: Banzai!

     

     

     

    後記:

    王德全以80票之差敗選,真的十分可惜。美孚南淪為紅區以後,新任的土共區議員肯定會用盡方法令居民「和平理性」地接受那屏風樓,或者至少不會替他們爭取。這些年來,王德全為社區做的事大家都見到,他雖敗猶榮。

     

  • 我把票投給為公義而戰的人

     

    (節錄自明報星期日生活 6-11-2011 《星期日現場﹕當選舉變成揀爛蘋果》http://news.hk.msn.com/sunday/article.aspx?cp-documentid=5570080)

     

    庫斯克 70後 教師

    深水埗 美孚南選區

    1. 黃達東 民建聯

    2. 陳建浚 獨立

    3. 王德全 公民黨(現任)

    我不太看地區工作,在這些私人屋苑選區,修橋補路的事情有業主立案法團處理,沒多少社區問題要靠區議員,所以選擇時都是看政黨陣營。民建聯是建制的一部分,如果希望社會改變,不可能投他們。

    這次我已決定一定會投給公民黨,因為我認同他們在外傭事件上的立場,整件事被建制派抄作和抹黑,他們面對失票危機的時候,我更加要支持。我也欣賞王德全在美孚屏風樓事件上,不怕得罪地產商,為居民出頭,甚至自己做埋第一被告。相比其他候選人,明明是用居民支付的管理費去進行翻新工程,卻攬上身說是自己成功爭取,這些宣傳我覺得很討厭。

    很多朋友面對建制派與民主黨的兩難抉擇,剛好沒有發生在我這區。如果只有這兩個選擇,我會看民主黨候選人的個人表現。其實自從民主黨立會選舉打告急牌令何姨姨落選那次,我已覺得佢哋班話事人好有問題。如果是政改一役有份同中聯辦談判那班大佬,我會寧願投白票,還要在他們的名字上蓋一個大交叉;如果只是一般樁腳黨工,我會看他們有沒有地區工作表現。至於政改後退黨的前民主黨員再出選,我是必定會投他以示支持的,我投王德全也是因為認同他這個決定。

    [後記--因為是電話訪問的關係,有一兩點可能我在言談之間說得不太準確,特此更正:1. 不太看「地區工作」的意思是指那些兩秒綠燈那種,而反地產霸權是非常重要的地區工作;2. 嚴格來說,蓋印成大交叉不算是白票,而是廢票,不過意義相近。

    總之,希望這個訪問會對結局有一點正是幫助吧。大家快點去投票吧。]

     

  • 用選票來回應民主黨當權派

    明天是區議會選舉。

    今年的區選跟之前不同的是,反對建制的人分為兩大陣營,爭拗不絕。所謂兩大陣營,就是指讚成和反對狙擊民主黨及民協(以及向他們投白票)的問題。

    我猜我的看法兩面不討好,不過那些看法其實早已在FB和三師會節目中提過,今次只是整理一下作為給大家一個參考。

     

    讓他們求仁得仁

    首先,參與區議會選舉的人裡面,民主黨直接參與招安的何俊仁、李永達、單仲偕,普選聯直接參與招安的黃碧雲、蔡耀昌、馮檢基(湯家驊在立法會對偽政改方案投了反對票,所以不在此列#)。選民們絕對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應不應該投票給他們,劉慧卿也說過如果他們做錯,選民便不會再選她;何俊仁說過得票會反映市民對他們的「溫和民主」路線的接受程度。既然如此,對他們被招安通過政改方案,選民好應該用選票來告訴他們答案,那可以是投票給其他候選人,也可以是白票。這一點我想劉慧卿也不會反對。

    至於人民力量的狙擊行動,其實也是回應劉慧卿和何俊仁的說法而已。

    上述人士如果真的落選,那只是求仁得仁。選民用選票告訴他們,他們做錯了,那有什麼問題呢?他們在區議會選舉落選,對於香港的民主運動會有什麼影響呢?我相信只有好的影響,因為他們坐擁政治老本太久了,令他們自以為被騙上當之後,還可以穩如泰山,敗選是給他們的一記當頭棒喝。情況有如當年馮檢基參與臨立會之後,在之後的選舉被選民唾棄一樣,之後馮學精了,知道跟中共「又傾又切」是不行的。

     

    其餘的黨員是否死有餘辜?

    至於是不是整個民主黨和民協也要消滅?我對這個有一點保留。民主黨和民協眾多區議會和地區工作者,是不是死有餘辜呢?畢竟他們不是直接接受招安的罪魁禍首,而且當中不乏有心為民主運動做事的人。他們大都不是話到事的人,把他們所有人都消滅,令區議會版圖一夜之間赤化,那對於整個泛民陣營的打擊會不會太廣太深?若果上述的罪魁禍首都失敗了,給其他民主黨和民協的黨工一個警惕,甚至一個取而代之的機會,令整個泛民陣營來一次更新,相比起把陣營的主力一舉消滅,相信更有建設性。

    當然,如果要決定是否投票給那些民主黨和民協黨員的話,還是要看他們的意識形態取向、政績和能力。

    我十分討厭民建聯和工聯會那些土共和機會主義者,我十分明白在自己的社區日日見著那些欺騙選民的白痴banner的痛苦。如果你認為你的選區的泛民候選人值得給他們機會的話,還是請投他們一票吧,還請告訴你們家中的長者,蛇、齋、餅、粽、體檢、粵曲、證件相這些土共的賄選心意,選不到的話應該派得更多。

     

    地區議席神獸化

    曾經在官府的地區單位辦事,也曾經參與區選工作,所以一直都很留意區議會的生態。看著2003年的變天直至今時今日的轉變,我的結論是所謂的基層民主,其實是高登神獸卡的其中一張,問題只是時間而已。原因之一是區議會的小選區單議席單票制,加上建制派無限水源的合法賄選,人家用政府工的價錢請全職幹事在地區長期工作和狂派著數,選不上還會繼續做,相反,泛民的區議員就死一個,少一個、輸一個,少一個。這是令人感到十分無奈的。

    從好的一面想,建制派的民選和委任*議員控制區議會之後,其實影響力仍然有限,因為區議會真的是沒什麼實際力量的。令泛民少了樁腳,在地區宣傳上是少了資源和地盤,可是民主派在地區工作了那麼多年,對於地區移風易俗的作用又有多大呢?

    人們常常說有六四黃金比例,可是在區議會選舉,這種比例卻不能作準,很多時候是五五甚至四六。我想了很久,也找過一些資料。假設鐵票的投票取向和票數是不變的,真正能左右戰果的是一班政治取取向不算強烈的中間選民,對於他們來說,區議會選舉看的是人情分和印象分。所謂人情牌,是平日他們認識的立案法團的朋友和在某些活動認識到候選人本人,而印象分就是那些一天到晚到見到的海報和banner,他們不少人會覺得那些就是政績了,而且區議會不談政治是可以甚至應該的。

    你可能會問,既然感到無奈,那為什麼還要唾棄那班直接參與騙局的當權派?

    那是因為他們已經誠信破產了,讓他們繼續當權對於民主運動本身是一個災難,即是代表選民授權他們這樣做。把他們從區選拉下來,令他們失去黨內外的政治本錢,陣營內才有改變的契機。

    你又可能會問,既然地區議席遲早完全赤化,那為什麼還要投票給泛民?何不乾脆全面退守?

    原因一,陣地雖然愈來愈難守,但繼續打陣地戰,至少不會讓建制派太過安心,要繼續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來做選戰,而區議會選舉的平台,仍然是個倡議政治和社會民生訴求的機會,讓選民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什麼,這種思考訓練,對於很多被無線劇集把腦袋洗刷得空白一片的人來說,還是有一點點用的;原因二,我們根本不知道中共還可以捱多久,今時今日我們繼續在所有陣地死命爭取,誰敢擔保變天之日不會有成果?

     

    把票投給有種的政團

    說到底,其實我還是想多說一句,就是公民黨在最近外傭問題上好像失了很多分。他們到現在還堅持原則,那是十分值得欣賞的,就是因為他們四面楚歌,大家手上的一票對他們更加重要。另外,新民主同盟其實是當日不滿民主黨高層出賣陣營內盟友和自己黨友的前民主黨成員,他們退黨是有種、有承擔的做法。單以政治取態而言,他們絕對應該得到大家手上的一票。

    至於民建聯和工聯會,這兩個政團的人,不是無恥之徒,就是被洗腦至黨性掩蓋人性的黨徒。他們講一套做另一套、在立法會上投票出賣港人的紀錄真的罄竹難書。殺掉市政局、普選一推再推、領匯、高鐵、八成強拍、雷曼事件、李克強事件等,全都是他們為港人成功爭取的。而新民黨,則是個偽中產右翼政黨,在他們眼中,法治精神只是工具,保皇才是目的。民建聯和工聯會的大部份支持者被騙是情有可原,因為他們的學歷和年齡令他們抵抗不了那些欺騙手段,可是新民黨騙倒的,是讀過點書的疑似中產,你是那種疑似中產嗎?

    無論如何,票還是應該投的。如果你當區的候選人是值得支持的話,請去投一票給他/她,還要動員你的家人朋友去投票,畢竟僅僅相差幾票的情況時有發生。即使是差距應該還是很大,你出來投票至少是一個義務,同時又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

     

     

    {#20080904105257861.JPG} 

     

    申報:本人現時沒有任何政治聯繫,今屆選舉亦沒有幫助任何候選人。Roundtable不算是政治聯繫吧。我從來都不是人民力量支持者,之前批評黃毓民的東西也令人力的朋友很不高興。近期幫過手的,是在516公投的時候幫過公民黨的單張寫過一點東西和做過義工。

     

    #:2010年6月23日政改方案泛民議員投票結果:

    贊成:何俊仁、李華明、涂謹申、張文光、劉慧卿、馮檢基、李永達議員、甘乃威、黃成智

    ‎反對:李卓人、吳靄儀、梁耀忠、鄭家富、余若薇、湯家驊、何秀蘭、張國柱、梁家傑、梁國雄、陳淑莊、陳偉業、黃毓民

    * : 2010年民主黨和普選聯明明說他們談判成果之一是區議會委任議席會取消,結果呢?這不代表他們也受騙,而是代表他們失職。

    延伸閱讀

     

    政改舊帳:

    「理性務實」的歸宿 (灰記客)

    普選聯, 戲已經做完了 (kursk)

     

    狙擊和白票問題的兩方意見:

    孔誥烽:「民主派」大敗天會塌下來嗎?  

    陳景輝:反「投白票」的六個理由

    批評完民主黨和民協當權派,槍口還是必須轉回對外(罵土共的前文):

  • 三師會 - 區議會選舉

     

     

    (1/2) 區議會的前世今生/地區行政—區議會與市政局/蛇齋餅糭與地區工作 

    (影片連結: http://youtu.be/UVUCWZrJquA)

      

    (2/2) 今屆區議會選舉-超級區議員、票債票償狙擊行動/狙擊行動背後/本節目涉嫌違反選舉條例 

    (影片連結: http://youtu.be/zZqb3UffJsU)

     

    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考生膚淺? 圍觀中化考試報告

     

    整體點評:  

    第一,那兩三個極端例子,只是個別考生的答案。

    第二,如果真的要把個別考生「膚淺」、「是非觀模糊」、「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等問題當作整體學生的問題的話,我只能說句香港現在話事的那堆人,比這些考生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那幾個極端的答案就代表該屆學生的話,那不應只是考生的整體問題,而是香港的整體問題。

    第三,年輕一輩是廢柴、「價值觀扭曲」、「自我中心」,又是經濟日報主版最喜歡做的主題。

    第四,其實考評局應該每年公開那些最好的答卷,讓莘莘學子學習一下,而不是只玩潮文共賞,像高登仔一樣拿潮文來恥笑。

     

    個別點評:

    「專家指這代青年太幸福,不知愁滋味,反將慘事浪漫化,鼓勵他們做義工培養同理心;師長亦切忌錢字當頭,助長笑貧不笑娼風氣」(經濟日報)

    Well,專家能夠從個別考生的潮文看出如此微言大義,果然是專家。

    師(司?)長切忌錢字當頭,助長笑貧不笑娼風氣,這個我同意。錢字當頭不正是特區政府和特權小圈子的思維嗎?愈是出賣良知、厚顏無賴,愈可以在政壇上位,這種算不算是終極笑貧不笑娼?

    我知,你一定會說我上綱上線。是的,我擺明是抽「專家」水,用荒謬來回應荒謬。 

     

    「此外,有考生分析理想居所是否要豪華時,以「𡃁模」及援交風氣盛行為例,指出社會重視金錢、故會追求豪華居所,再推論出選居所「志不在豪」的傳統文化觀點已不合時宜。考評局批評,考生的是非觀模糊,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

    這位考生可能被各大地產商的科幻廣告、報刊的「成功故事」、自己的(或女友)的港媽的咀臉、政府的地價政策思維、內地富貴投資者的熱情洗了腦。我沒可能看到那位考生的原文,但從報導所見,他只是以"「𡃁模」及援交風氣盛行為例,指出社會重視金錢",從而推論出「志不在豪」的傳統文化不合時宜,而不是認為援交是美事。這如何表現了「考生的是非觀模糊,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呢?不知各位認為「志不在豪」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考評局諸公名下有多少豪宅物業呢?

    「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是不是考試的要求呢?如果是的話,那就很可怕了,因為如果我能夠以實在的證據和論點、通順的文筆嚴厲批判考評局諸公心見中的「中國文化精神」的話,那會不會受到考績上的懲罰?那是不是一種意識形態評分準則?

    如果那不是考試要求的話,那麼考評局寫在考試報告上是為了什麼呢?為了警世?為了宣洩感受?考評局可是掌握考生成績的權力機關啊,你寫在考試報告,即是給莘莘學子暗示你們喜歡什麼,那又是另一種hidden curriculum了。


    「不少考生侃侃而談道德倫理,亦過猶不及。中化科說話能力卷,要求考生根據指定詞彙作短講,考評局發現,考生總機械化地,試圖將題目引伸至「人生哲理」,如談下午茶、零用錢、背囊、公事包等,通通連繫到父愛及母愛偉大,難免令人覺得矯揉造作。報告提醒考生,闡述「人生大道理」時要有所依據、言之有物。」

    學生提出另類觀點,你們就批評他「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追求得比較浮面的,你們又不喜歡。考生就是怕你們覺得他們表現得像沒有追求中國文化精神,所以才會跟補習社那一套來「懶有追求」的劇本來演。矯揉造作當然是不好看,那只是他們不夠醒目,沒有掌握由內而外再由外到內的演技吧。當然,考說話技巧其實某程度上就是casting,或者是考學生將來求職面試的技巧而已。

     

    「考評局又批評考生人云亦云、說話內容單調乏味、識見欠廣闊。就如高考在3月舉行,考生就彷彿只熟悉該段時間的新聞,報告直指:「今年考試,除日本地震及財政預算外,其他實例寥寥可數。更令人感歎的是,考生無視題目要求,胡亂填塞,令日本地震的事例,幾乎在3月11日後每一道試題出現。」」

    換了是你,看著亞洲最先進的國家遇上大災難,不知核電廠會不會爆炸,整個亞洲都不知明天會怎樣,那種深刻的感受,也會在說話時用來做事例。當然,可能有些人會穿鑿附會得太離譜,但在每一個考生口中出現不應該是一個考試報告批評的事情。

    當時有什麼重大議題,學生就說什麼,那有什麼問題呢?那可能是那段時間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啊。難道評分老師因為一天到晚都聽到類似的新聞而感到沉悶,是個別考生的錯嗎?抑或是考評局希望全港考生使用的事例可以平均分配在當年不同時間或者不同地區的重大議題?個別考生錯就錯在沒有來個全港題目大分工?

     其實考評局想批評的,是不是只是那些硬背補習社雞精材料的考生,而不是所有真的對地震和6000元爭議上心的學生呢?


     

    後記(1):

    無意中再讀到《情與中國文化》的中化節錄,真是感觸良多。

    裡面提到「凡對中國文化有體會而對西方社會有觀察的,相信也會有同樣的感想。我今日敢大膽的下個結論:中國文化的『情』,是世界人類精神病的良藥。因為生在無情的杜會,雖生猶死。中國雖然物質文明末趕上西方,但人類的幸福不能以物質衡量的。」

    當時是1974年,吳森心目中的中國應該不包括文革中的共產中國,只包括台灣和香港。上述對西方社會的描述,以及中華文化優越性的誇張說法,應該可以搬到將來的國民教育課程,照用可也。

    《情》(和不少的範文)最離奇的地方,就是把空想/理理中的中華文化寫得好像現實世界的情況一樣,那個中化科的理想世界,跟現實完全是兩回事。這種失去批判、沒有以實況鑑別理想的課文,對於稍欠批判思維的學生來說,是何等的有害無益啊。

    其實由1974年至今時今日,吳森對西方社會的描述,把西方換上強國,真的全中:「今日的杜會,尤其是強國的杜會,個人主義流行。正是在『家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簡直沒有情的感通。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不重視所謂天倫之樂。朋友之閒,談不上同舟共濟、患難相扶,主要是互相利用來增進一己的利益。在大學裡,師生之間的關係更為表面化及商業化...」不可謂不可悲。

    至於吳森最經典的性關係的concern和wonder理論,真的耐人尋味。 當時我想,《金鎖記》和《家》《春》《秋》三步曲那種封建社會的性關係有什麼concern可言?所謂性關係講求concern,反而係基督教文化鼓勵一夫一妻制之下的產物。在三妻四妾的父權社會中國,女人淪為男人生仔和開心的工具(詳見七出之條),何來concern

     

    後記(2):

    當年我當考生,對於那些範文和裡面一面倒的價值觀很懷疑,不喜歡裡面的以偏概全,所以進入試場後想到什麼便寫什麼。學習這一科的最大收鑊,其實是被那些懷疑和不喜歡的內容刺激了,於是努力地找尋不同的觀點,以批判的角度看範文。這或許是一個得著。

    關於中化科範文的評論網上多的是,而陳雲老師的著作《天書Impossible》則是當中的佼佼者。它出版的時候,我已中學畢業,否則我的中化考試可能會更低分(中化是我AL考得最差的一科,我自問文筆不算差,但我不是中化考卷要獎勵的那種學生)。

    這樣寫法,不知會得罪多少人。不過我寫blog就如答中化卷,從來不是個討好的考生。

     

    後記(3):

    在google找中化科的參考書封面,找到這兩本,其封面真的令人目不暇給。

    什麼是「六大皆空出題走勢」「天人合一的答題技巧」?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參考書,為什麼要加上英文標題呢?"Capture A Skill Book",文法上好像有點怪怪的...

     

    聽過一些補習社如何教學生背標準答案、背作文、背柯佬台詞,裡面有不少浮誇騎呢,令人失笑的毒物。聽改卷或評柯佬的朋友說,偏偏有些考生會不經大腦地把那些毒物照背如儀,明知不合用也照用,那當然就是死路一條。考試報告要批評的,可能部份就是這種考生。這種考生當然不應該考得好成績,而把他們洗腦以為有補習秘技就必勝的補習社,則大有誤人子弟之嫌。

     

     

     

    附錄:

    經濟日報《考生膚淺 危樓變理想居所》

    青年的價值觀扭曲了?有高考生竟指,市民在塌樓意外中救人彰顯了高尚品德,故危樓是理想居所;亦有考生認為,「𡃁模」和援交風氣盛行,反映社會重視金錢,而不追求豪華居所的想法已過時。考評局批評考生,對中國文化精神認識膚淺、是非觀模糊。

    專家指這代青年太幸福,不知愁滋味,反將慘事浪漫化,鼓勵他們做義工培養同理心;師長亦切忌錢字當頭,助長笑貧不笑娼風氣(另見文——「Me Generation」 凡事自我中心)。

    考試報告:不識中國文化

    考試及評核局出版今年會考及高考的考試報告,反映出考生未能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其中高考生在中國語言及文化科的答題表現,更被批評為對中國文化精神認識單薄、膚淺,且將人文價值和人情常理割離。

    例如「文化問題」試卷,要求考生討論理想居所的條件時,有考生竟指,塌樓慘劇中,有青年勇救居民,體現了人類的高尚品德,故危樓即使會造成傷亡,都是理想居所。考評局報告批評考生,將中國文化精神僵化為無理教條。

    「負米」顯孝心 考生指可速遞

    此外,有考生分析理想居所是否要豪華時,以「𡃁模」及援交風氣盛行為例,指出社會重視金錢、故會追求豪華居所,再推論出選居所「志不在豪」的傳統文化觀點已不合時宜。考評局批評,考生的是非觀模糊,失卻對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

    會考中國語文科的閱讀能力部分,其中一篇文章節錄自魯迅《二十四孝圖》,當中提到「子路負米」的故事,即孔子弟子子路,因家貧為雙親到百里之外揹米;報告批評,考生答題時不但未有根據魯迅的看法去分析孝行的難易程度,更竟按現今社會情況去作答,指「子路負米」容易仿效,因為現今交通方便,物流運輸發達,可提供速遞送貨服務,似乎完全未有體會古代孝行的可貴。

    不少考生侃侃而談道德倫理,亦過猶不及。中化科說話能力卷,要求考生根據指定詞彙作短講,考評局發現,考生總機械化地,試圖將題目引伸至「人生哲理」,如談下午茶、零用錢、背囊、公事包等,通通連繫到父愛及母愛偉大,難免令人覺得矯揉造作。報告提醒考生,闡述「人生大道理」時要有所依據、言之有物。

    見識少 舉例只懂日本地震

    考評局又批評考生人云亦云、說話內容單調乏味、識見欠廣闊。就如高考在3月舉行,考生就彷彿只熟悉該段時間的新聞,報告直指:「今年考試,除日本地震及財政預算外,其他實例寥寥可數。更令人感歎的是,考生無視題目要求,胡亂填塞,令日本地震的事例,幾乎在3月11日後每一道試題出現。」

    報告提醒考生廣泛閱讀、多了解本國文化及關心時事,這才有豐富、適切的例子去支持說話的主題。

     

     

    蘋果日報《會考終極報告︰考生視野狹窄》

    高考生表現也不濟,中文科有 3.5萬人應考,報告批評部份人於卷一審題不慎,促學生多關心時事。卷二文化問題第二題是關於中國人對居所要求,有考生以本地塌樓慘劇為例,指「有青年勇救居民,故危樓無論如何簡陋,即使倒塌傷人性命,只要能體現人的高尚品德,也是理想居所」。報告斥是把中國文化精神僵化為無理教條;部份考生指豪宅是理想居所,認為「志不在豪」的傳統文化不合時宜,評卷員批評「是非觀念模糊,失卻對價值的追求」。至於卷四說話能力測試,報告提出,「更令人感歎的是考生無視題目的要求」, 3.11日本大地震事例,幾乎於 3月 31日後每一個考生口中出現。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得悉有考生答危樓也是理想居所,即慨嘆「無得頂,是非曲直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