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April 2012

  • HKDSE 2012通識試題分析

     


    注意:因為未有正式的評卷指引,下列的點評屬於我的個人判斷,而且部份評論涉及個人觀點,敬請留意。

     

    卷一

    第1題

    1.(a) 資料中的人口統計數字的趨勢。這題難度不高,考生應說得出兒童、可以工作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改變趨勢,還有預期壽命的持續增長。能力高一點的考生應該可以說出老年、青年、兒童人口比例的轉變趨勢。

    1.(b) 要求考生按上題的趨勢估計會導致的社會問題。考生應該能指出題(a)是人口老化的趨勢,而這趨勢會導致的社會問題包括經濟增長放緩引致生活水平下降問題、平均每個青年供養父母負擔加重的問題、政府福利及醫療開支上升而稅收下降的問題等等。「指出及闡述」是要求同學要指出之餘,還會作出解說。

    1.(c) 應否立法規定供養父母的題目,印象中好像會考中文或者高補中化科出過?(記不起了)。現時內地其實真的有這條法例的。不過執行上是沒什麼成效的。這題其實「很小程度同意」比較容易處理。論點包括執行困難、破壞家庭關係、中國文化講的孝道是發自內心、政府有責任提供老人生活保障等(唐英年承諾上任之後,生果金增加至3000元,不過現在沒有了)。至於反駁論點是成文法律有移風易俗的功用,提醒社會大眾供養父母的重要性等。同學能夠反駁相反此論點為佳。

     

    題2

    2.(a) 這題是漫畫理解題。漫畫中的成年人在「煲煙」,而小朋友則需戴上防毒面具,明顯是因為不堪二手煙的煩擾,他們的對白是表達他們被迫吸二手煙,所以唯有戴防毒面具。題目所謂的公共衛生風險,即是在個人及社會層面出現的問題。一手煙和二手煙會令人染上多種慢性疾病,進而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云云。

    2.(b) 這題只是要求學生「描述」那些特徵,沒有要求解釋。明顯的特徵包括2010年受影響的人口百分比上升了,而哪幾項的上升比例最高和最低。這一題其實我也不太明白--什麼是「影響的世界人口百分比」?即是受影響的吸煙者,還是包括受二手煙影響的人,抑或是包括靠煙草業開飯的人?那麼「大眾傳媒的反吸煙運動」的影響人口是不是包括世界上所有媒體的受眾?

    2.(c) 這題有點像經濟科的供應需求題目,會考是問過類似的問題的。考生要選兩種措施的話,宜選擇數字最高的話,最好選得分最高的那兩三個,然後加以解釋。「就你所知」的意思,是要求考生解釋答案時加入資料以外的理據及例子。

     

    題3

    這一題我在上一篇已經深入討論過:

    考試前一天我提醒大家的是考通識一定要知道一些基本常識,包括「香港有什麼主要政黨和政團」。那不算是貼中,那只是等於我叫你去考數學之前要知道sin和cos的關係,那是每一個考生都應該知道的常識。

    這一題應該是考生會感到比較難處理的一題,因為它要求考生對於香港的政黨政治、政治制度,以至公共行政現況有一定的認識。如果考生對於這三方面的認識不足,或者有誤解的話,作答3(c)題的時候會比較吃力。

    3(a)

    這一題要「根據」兩個資料,即是只講資料有的東西,同學要兩個都好好分析清楚。圖A1要大家指出有四成人認為無一個政治組織最能代表或保障他們的利益,另外,應該指出就算最多人選的兩個組織,也只有11%的人選擇,其餘的都不足10%。(一知兄說如果把泛民和建制派的百分比加起來,可以看出原來泛民加上社記人力的分數是高於民建聯和工聯會加起來的,如果考生看得出這個應該是高手)

    單是描述圖表不夠,還要指出香港人對這些組織「有什麼看法」。看法就是有過半的人不是覺得沒有一個組織最能代表他們,就是不知道哪個最能代表他們。反映在香港人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和保障市民利益的角色不太深入民心。

    表A2是滿意度。考生應該能夠指出對首六個組織表示頗滿意或非常滿意的受訪者百分比明顯較社民連和人民力量高。而相反,對社民連和人民力量表示頗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受訪者百分比明顯較首六個組織高。

    (如果我是馮檢基,我看到這些資料會很不開心。)

     

    3(b)

    這一題困難的地方,是要求學生在3(a)先有一個答案,再解釋這個答案的背景因素。萬一3(a)答錯了,3(b)也會受影響。3(b)要求考生「參考」資料B,即是在使用資料之餘,也可以運用資料以外的東西來作答。考生應該找出:1. 市民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或保障不了他們利益的原因,和2. 不同組織的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1. 資料B說各大政黨已經有自己的忠實支持者陣營,而且區議員也跟進很多地區事務。可是市民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或保障不了他們利益,就是因為他們看不到政黨除了延長交通燈錄燈三秒之外,還能為他們爭取什麼更重要的利益,例如房屋、教育、醫療、人權、法治等。造成這個印象的是政黨本身發展困難、資源不足、研究力弱、年輕人才不足等等,也令它們難有大作為。而他們不能有作為的真正原因,是資料B沒有提及的--那是制度使然,因為政制的種種限制,現在香港是沒有「執政黨」的,於是泛民就永遠改變不了政府施政,而建制派雖然是政府的盟友,但對於施政問題永遠可以扮不關他們事的。結果就是市民覺得政黨沒有用。

    2. 至於滿意度,大概可概括為市民對於抗爭路線的看法。首六個組織和社民連及人民力量的不滿意程度較高,可以歸類為不少市民對於激烈抗爭路線的不滿。另外,資料B說「整體上政治組織形象負面」,沒有說有什麼令它們形象負面,如果考生可以舉出例子,應該可以得分。值得一提的是,民建聯和民主黨的滿意度比公民黨和工聯會較低,也是不無原因的。不過這些原因對於考生來說真的太難了--例如民建聯議員的公眾形象和投票紀錄、民主黨在政改問題中的表現和多年無所作為等等。

     

    3(c) 

    這一題真的很令考生頭痛。「本港有不同政治組織,因而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這個命題是很容易被詭辯說得通的。

    所謂「管治效能」,是指政府在制訂和推行政策時的有有效程度,簡單來說,是政府能否根據公共行政的原則(例如廉潔、高效率、透明、公正等)有效地管理一個社會。

    如果是很大程度上同意的話,就是有不同政治組織互相競爭,在監察政府,督促政府改善施政。而且不同的政治組織,能夠反映不同的社會階層的聲音,做到下情上達,提升管治效能。

    不過,我的立場是... 上面都是廢話。如果跟沒有不同政治組織比較,當然是可以提升,因為有少許提升也是提升。可是真正的提升,應該是提升至一個令市民滿意的程度。比方說,10分滿分,由1分提升到2分是提升,但不是有效提升。

    很大程度上不同意的話,雖然有很多不同的政治組織,但是因為現在的政治制度下,行政機關(特首和三司十二局首長)都不是民選的,而特首不能有政黨背景,立法會不准提出影響公帑運用的私人草案、立法會的選舉制度一半是直選,一半是不民主的功能組別選舉,不能有效反映民意,而且分組點票制度,令立法會有名無實,不能有效監督政府施政。在行政機關缺乏有效監督制衡、缺乏民意授權之下,令特區政府管治效能就算有多少政治組織也難以提升。

    總的來說,如果考生對於香港的政治現況不清楚的話,3(c)是不能答得好的,或者只能答出我提到那些我認為是廢話的東西。不過請放心,如果作答上述很大程度上同意的東西答得正路的話,還是可以得分不低的。正如很多建制派每天也是就類似的說話,也有很多市民受落一樣。

    當然,話說回來,同學要答得好,當然是要尊重兩大原則:1. 讀者(即是marker)看得明、看得舒服;2. 客觀地說理。我在上面寫的不是答題方式,而是我不用給marker看的說話。大家作答的時候應該使用接近政治學者寫評論的手法,盡量以理論和證據去說服人。

     

    有幾點需要同學留意一下的,包括:

    • 滿意度是以整體市民的觀點來計算,在比例代表制之下,行激烈抗爭路線的政團也可以爭取到立法會議席。
    • 認為無政黨最能代表或保障市民利益不代表他們的利益,不代表市民不會投票某政黨。
    • 立法會內有議席的政團還包括自由黨、民協、街工。不知為什麼資料A完全沒有提及。

     
    (試題版權屬於香港考評局,本文引用屬於非商業教育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卷二

    題1

    1.(a) 這條題目其實是《正義:一場思辯之旅》裡面要討論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一個很複雜的哲學問題。不過以一條只有40分鐘的考試題目而言,也不能要求同學把這條哲學問題想得太複雜。不過什麼是「社會利益」,什麼是「個人利益」,那是我相信連marker也不容易定義的問題。什麼是「社會利益」?是從經濟角度、可持續發展角度,還是社會公義的角度量度?至於「個人利益」,是指經濟、健康、人權的哪一方面?

    「應優先考慮社會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潛台詞就是為了社會利益,是應該犧牲個人利益。這個說法是不是很熟口熟面?是啊,那就是候任特首梁振英公開說過的。

    這一題要答的話,便需要將問題簡單化,如果同意的話,應該代入建制派/梁振英的思維去說明社會利益跟個人利益取捨的時候,應該「顧全大局」,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才會令社會進步,令多數人的福祉得到提升。民建聯在23條立法的時候的標語是「沒有國,哪有家」,梁振英講解其房屋政策的時候,說過「大家作少少讓步,少少犧牲,政府做事比較好辦」,內地政府處理豆腐渣學校和毒奶粉家長的追究的時候,也是犧牲了家長,成全了其管治,以繼續領導全國經濟發展,可見這個說法非常符合主旋律。

    補充一句,希望同學留意,上面的都是反話。

    這一題的資料是第三條機場跑道問題,其實那是可能帶來很大經濟利益,但對於附近空氣質素和海洋生態的影響不小。這份資料配合了條(a),其實是暗示了這就是社會利益先於個人利益的說法(雖然題(a)可以完全不提資料),引導學生向同意的方向作答,但實際上資料中的利益衝突實際上不是社會與個人的利益衝突,而是社會整體的經濟利益與環境及健康的衝突。而資料中的環評報告問題,如果最終變成司法覆核的話,就會被建制理解為個人利益阻礙社會利益,就好像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案一樣。總而言之,考生作答的時候小心不要被資料牽著鼻子走,因為這一題是沒有要求引用資料的。

    不同意題(a)的說法比較難答,因為考生需要論證社會利益和個利人益的衝突之中,哪個具優先,其實是定義問題和程度問題。打個比喻,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也是出於社會利益的考慮,不過那是當權者定義的公眾利益,那是定義問題。另外,程度問題是究竟被凌駕甚至犧牲的個人利益是什麼,而換取到的公眾利益是什麼,個人利益一旦涉及憲法權利,例如人命、人身安全、言論自由、法律面前的權利、私有產權等問題的時候,就不能隨意以社會利益之名被犧牲。那是必須很小心處理的問題,不能一刀切下定論。

     

    至於題(b),考生必須留意,問題問的是「規劃基本運輸設施」而不是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所以答題是應該是看香港現時的運輸基建規劃過程中,政府讓其他持份者有多大程度的參與,而不是照搬資料。機管局的做法只能夠是一個例子,而不一定代表香港政府的其他基建計劃。要討論所謂的持份者參與程度,首先要定義基建計劃的持份者,那通常包括受影響市民、其他市民、相關業界、民間組織等等。

    至於政府讓持份者參與的程度,這是最難的部份,因為那是要考生說得出資料沒有完全地提供的實際情況--例如公眾諮詢、按法律規定進行環評、政策論證、提交立法會通過撥款的過程,考生都應該有不淺的認識才能寫得好。相信好一部份考生曾經研究過高鐵事件和港珠澳大橋事件,這兩個事件中政府如何讓持份者參與,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如果考生對這個議題不熟悉,絕對要避之則吉。

     

    題2

    (a) 這是一題頗標準的全球化題目。要求考生先明白什麼是全球化和什麼是中國文化,以及前者如何影響後者。相信不少考生曾經讀過相關的文章,而且教科書也肯定提過。

    所謂「中國文化」比較難定義,因為題目問的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其實泛指現時中國社會的文字、語言、藝術、生活方式、習俗等。

    全球化的過程之中,有幾個方式會影響中國文化例如:

    • 跨國企業及品牌進軍中國,影響中國的企業文化、消費文化、飲食文化,甚至政治文化
    • 高度競爭的生產模式,影響中國以大家庭為重心的生活模式
    • 互聯網及新媒體興起,改變中國人一些傳統觀念
    • 外國文化產品例如電影、書籍、動漫愈來愈受歡迎,也會改變觀念、審美標準等等

     

    (b)  這一題也是很標準的全球化題目。「全球化導致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這個說法講得太死,答很大程度上同意很容易墜入不扣題的陷阱,因為「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在全球化之下,西方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文化範疇成為主流文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但肯定不能「取代」這些地方原有的文化,例如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區域,西方文化影響不到其傳統和宗教,最多只能在消費、娛樂、飲食和政治文化上影響這些地區,就算是全盤西化(脫亞入歐)了百多年的日本,其文化的核心仍然沒有被西方文化取代。

    (此段後加)Eric Tsui老師建議加入全球在地化及資本主義對全球的影響。這兩點的解讀可以是:世界大部份地區的文化核心部份雖沒有被西方文化取代,不過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全球在地化現象,即是西方(主要是歐美)文化與本土文化給合,或本土文化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西化了的本土文化。另外,強調市場競爭的資本主義最終成為全球主流經濟意識形態,全球大部份地區都服膺於這一套資源分配的規律。 

     

    題3

    這條題目在公共衛生裡面的生物科技部份,很多考生應該涉獵過,而且這題爭議性較小,專門知識要求較少,所以應該比較熱門。

    3.(a) 考試前很多老師也會叫學生留意內地孕婦問題的新聞。今次這一條頗為「政治不正確」,因為涉及內地來港孕婦的一些做法,如果放上Facebook,就會演變成左右翼大論戰。

    考生須留意,題目是說「或會濫用」,而不是真的有證據證明她們濫用,所以切忌反_上腦,大數她們有什麼不是。

    所謂的可能「濫用」基因檢測,是指「按性別選擇墜胎」,而不是指發現胎兒有遺傳病而墜胎。可能的原因包括很多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是為了逃避一孩政策下的「超生」處罰,她們想多生一個孩子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頭一胎已經是女的,所以來港逃避計生,當發現是女的便不要。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內地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墜胎(內地稱人工流產),令內地社會對墜胎的接受程度遠高於香港社會。

    估計部份考生會指內地孕婦道德水平低落,令她們濫用基因檢測,以墜胎選擇性別。這種論點涉及對墜胎接受程度的文化差異問題,要寫得有說服力十分困難。

    3(b) 這一題講的不是上題的「濫用基因檢測」會造成的問題,而是「基因檢測的使用」會造成的問題。考生應該小心。

    基因檢測本身會造成的社會問題包括:

    • 父母以基因檢測出來的性別作選擇性墮胎,在重男輕女的社會,有可能導致性別失衡,造成男性成年後難以成婚問題,長遠影響社會穩定。
    • 基因檢測資料可能會成為每一個人的終身履歷表,令他們在升學及求職上有困難。祖迪羅主演的科幻片Gattaca,講的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預告片:http://youtu.be/ZppWok6SX88 )
    • 若果基因檢測只屬於私營醫療服務,只有部份人能負擔的基因檢測加上選擇性墜胎,可能帶來的兒童起跑線不平等。
    • 基因檢測科技能夠測出的問題愈來愈多,甚至不只是嚴重的遺傳病,而是身高、體重、智力等等,這種檢測有可能導致優生主義興起。

    道德問題:

    • 究竟測試出哪方面的問題,才足以支持墜胎?如果嚴重疾病或缺憾是足夠的理由,那麼比較不嚴重的缺憾,例如兔唇,是否應該成為墜胎的理由?
    • 更深一層的道德問題涉及宗教,對於天主教、基督新教及伊斯蘭教這三個世上最多信眾的宗教來說,進行基因檢測有可能被指有違教義,以教義角度看,亦屬道德問題。

    題目要求「加以討論」,考生不應只是羅列問題,而且應該討論支持反對這些問題的論點。

     

     

  • 勿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倒掉

     

    前言:

    本文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給今屆和以後的考生的話,第二部份是給各界友好的話,第三部份是整份試卷的逐題點評。

    如果你是學生,而你又知道整份卷是問什麼,而且有興趣知道各題要注意的地方的話,才看第三部份。

     

    第一部份:給考生及以後的考生的話

    今屆考生,這是我近日寫今次試題的最後一篇了,希望不會再「刺激」大家。考得得心應手的當然可喜,但就算感覺不太良好的,都不要想太多,大家專心溫習16/4的數學和其他選修科才是最重要。

    未升中六的同學,你們看到不論是傳媒還是網上,都有那麼多討論,應該大約有個印象究竟通識有什麼要涉獵。你們還有時間,可以多看報紙,多留意社會大事,多閱讀不同的書籍,主動認識那些通識科會提及的概念,多鍛鍊自己的文筆,多發問,多討論,未來是屬於你們的。

     

    第二部份:給各界友好

    通識這一科一直處於鎂光燈下,是大家熱烈討論的焦點。這是正想不過的,因為那些題目正正是大家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大家不會有興趣討論中英數物理等題目,因為那些都是比較專門的,頂多是個別年份的中文作文題目,會引起大家興趣。

    對於這一科的課程內容、題目、評改,大家都有很多意見,我也有很多意見。很多人說通識吹水、有既定立場、沒有路捉、難學難教、分數沒有標準、玩死學生,把這一科批評得一文不值。

    在一片批評的聲音中,我和很多網上比較活躍的同行都好像護教者一樣說要保護這一科。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靠這一科開飯?因為我們都是既得利益者?

    在我眼中,這個科目由AS level的細科,變成必修科,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這個轉變帶來的影響十分長遠,而整體來說影響是正面的。為什麼呢?我在以前的文章《通識改變了什麼?》提過很多這幾年來的觀察,略作修改,節錄如下:

    我在前線工作了八年,見證著有通識和沒有通識的學生的分別。我想說的是,通識這一科當然不是完美的,它的問題多的是。不過,對於一些在舊學制下本來是讀到中五就出身或者升IVE的學生來說,那是令他們開了眼界;而對於那些成績好一點,一路升到上大學,將來月入三五七萬,但除了本科,對社會時政、人權法治完全無知的學生來說,通識科真的讓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同了。相信在一直在議論這一科的朋友,都是比較有識見之士,大家當然是即使沒有通識科,平日已經做到了通識科的目標。不過,大家可能只佔社會的少數而已,整體社會的進步,是要靠社會大多數人的民智開啟而達致的....

    通識教育成了必修科加上互聯網的興起,令這一代學生的眼界和想像空間以上一代難以想像的速度擴闊。最迎開始有學生以接近社運的方式爭取學生會民主化和反對嚴厲校規,還有不同的社運和保育議題得到愈來愈多中學生關注,這與他們的思想覺醒也許有一定的關係。

    如果有關當局或者親建制的學校想修改通識課程,令學生不要想不要問那麼多問題的話,那是十分困難的。你總不成把政治議題裡面的民主、人權、法治概念刪除吧,也總不成把防火長城(GFW)引入香港。

    通識這一科對於長遠啟發民智是肯定有幫助的,很多前輩爭取這一科成為必修科,也許令一些當權者感到後悔接受了他們的建議。這個科目已經回不了頭,就算是共產黨上台也不能隨便把這一科殺掉。我們看到這一科有很多問題,題目不無爭議的地方,學生好像很不安,而那個IES就更加是不改不可。可是,那些都是嬰兒洗澡的污水,我們把污水倒掉的時候,總不能把嬰兒也倒掉。

    不論是社運界還是學術界的朋友,這三年間,我看到很多因為這一科而啟發了對學問的好奇心,或者對社會公義的關注的莘莘學子。他們將來就是這個社會的希望,也可能是你們的繼承者。

    我不是要保駕護航,或者要爭取什麼好處。我跟大家一樣,也是一個異見者,一個對不民主、不公義感到忿怒的異見者。

     

    第三部份:逐題點評

    注意:因為未有正式的評卷指引,下列的點評屬於我的個人判斷,而且部份評論涉及個人觀點,敬請留意。

     

    卷一

    第1題

    1.(a) 資料中的人口統計數字的趨勢。這題難度不高,考生應說得出兒童、可以工作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改變趨勢,還有預期壽命的持續增長。能力高一點的考生應該可以說出老年、青年、兒童人口比例的轉變趨勢。

    1.(b) 要求考生按上題的趨勢估計會導致的社會問題。考生應該能指出題(a)是人口老化的趨勢,而這趨勢會導致的社會問題包括經濟增長放緩引致生活水平下降問題、平均每個青年供養父母負擔加重的問題、政府福利及醫療開支上升而稅收下降的問題等等。「指出及闡述」是要求同學要指出之餘,還會作出解說。

    1.(c) 應否立法規定供養父母的題目,印象中好像會考中文或者高補中化科出過?(記不起了)。現時內地其實真的有這條法例的。不過執行上是沒什麼成效的。這題其實「很小程度同意」比較容易處理。論點包括執行困難、破壞家庭關係、中國文化講的孝道是發自內心、政府有責任提供老人生活保障等(唐英年承諾上任之後,生果金增加至3000元,不過現在沒有了)。至於反駁論點是成文法律有移風易俗的功用,提醒社會大眾供養父母的重要性等。同學能夠反駁相反此論點為佳。

     

    題2

    2.(a) 這題是漫畫理解題。漫畫中的成年人在「煲煙」,而小朋友則需戴上防毒面具,明顯是因為不堪二手煙的煩擾,他們的對白是表達他們被迫吸二手煙,所以唯有戴防毒面具。題目所謂的公共衛生風險,即是在個人及社會層面出現的問題。一手煙和二手煙會令人染上多種慢性疾病,進而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云云。

    2.(b) 這題只是要求學生「描述」那些特徵,沒有要求解釋。明顯的特徵包括2010年受影響的人口百分比上升了,而哪幾項的上升比例最高和最低。這一題其實我也不太明白--什麼是「影響的世界人口百分比」?即是受影響的吸煙者,還是包括受二手煙影響的人,抑或是包括靠煙草業開飯的人?那麼「大眾傳媒的反吸煙運動」的影響人口是不是包括世界上所有媒體的受眾?

    2.(c) 這題有點像經濟科的供應需求題目,會考是問過類似的問題的。考生要選兩種措施的話,宜選擇數字最高的話,最好選得分最高的那兩三個,然後加以解釋。「就你所知」的意思,是要求考生解釋答案時加入資料以外的理據及例子。

     

    題3

    這一題我在上一篇已經深入討論過,此篇不討論。

     

    卷二

    題1

    1.(a) 這條題目其實是《正義:一場思辯之旅》裡面要討論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一個很複雜的哲學問題。不過以一條只有40分鐘的考試題目而言,也不能要求同學把這條哲學問題想得太複雜。不過什麼是「社會利益」,什麼是「個人利益」,那是我相信連marker也不容易定義的問題。什麼是「社會利益」?是從經濟角度、可持續發展角度,還是社會公義的角度量度?至於「個人利益」,是指經濟、健康、人權的哪一方面?

    「應優先考慮社會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潛台詞就是為了社會利益,是應該犧牲個人利益。這個說法是不是很熟口熟面?是啊,那就是候任特首梁振英公開說過的。

    這一題要答的話,便需要將問題簡單化,如果同意的話,應該代入建制派/梁振英的思維去說明社會利益跟個人利益取捨的時候,應該「顧全大局」,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才會令社會進步,令多數人的福祉得到提升。民建聯在23條立法的時候的標語是「沒有國,哪有家」,梁振英講解其房屋政策的時候,說過「大家作少少讓步,少少犧牲,政府做事比較好辦」,內地政府處理豆腐渣學校和毒奶粉家長的追究的時候,也是犧牲了家長,成全了其管治,以繼續領導全國經濟發展,可見這個說法非常符合主旋律。

    補充一句,希望同學留意,上面的都是反話。

    這一題的資料是第三條機場跑道問題,其實那是可能帶來很大經濟利益,但對於附近空氣質素和海洋生態的影響不小。這份資料配合了條(a),其實是暗示了這就是社會利益先於個人利益的說法(雖然題(a)可以完全不提資料),引導學生向同意的方向作答,但實際上資料中的利益衝突實際上不是社會與個人的利益衝突,而是社會整體的經濟利益與環境及健康的衝突。而資料中的環評報告問題,如果最終變成司法覆核的話,就會被建制理解為個人利益阻礙社會利益,就好像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案一樣。總而言之,考生作答的時候小心不要被資料牽著鼻子走,因為這一題是沒有要求引用資料的。

    不同意題(a)的說法比較難答,因為考生需要論證社會利益和個利人益的衝突之中,哪個具優先,其實是定義問題和程度問題。打個比喻,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也是出於社會利益的考慮,不過那是當權者定義的公眾利益,那是定義問題。另外,程度問題是究竟被凌駕甚至犧牲的個人利益是什麼,而換取到的公眾利益是什麼,個人利益一旦涉及憲法權利,例如人命、人身安全、言論自由、法律面前的權利、私有產權等問題的時候,就不能隨意以社會利益之名被犧牲。那是必須很小心處理的問題,不能一刀切下定論。

     

    至於題(b),考生必須留意,問題問的是「規劃基本運輸設施」而不是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所以答題是應該是看香港現時的運輸基建規劃過程中,政府讓其他持份者有多大程度的參與,而不是照搬資料。機管局的做法只能夠是一個例子,而不一定代表香港政府的其他基建計劃。要討論所謂的持份者參與程度,首先要定義基建計劃的持份者,那通常包括受影響市民、其他市民、相關業界、民間組織等等。

    至於政府讓持份者參與的程度,這是最難的部份,因為那是要考生說得出資料沒有完全地提供的實際情況--例如公眾諮詢、按法律規定進行環評、政策論證、提交立法會通過撥款的過程,考生都應該有不淺的認識才能寫得好。相信好一部份考生曾經研究過高鐵事件和港珠澳大橋事件,這兩個事件中政府如何讓持份者參與,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如果考生對這個議題不熟悉,絕對要避之則吉。

     

    題2

    (a) 這是一題頗標準的全球化題目。要求考生先明白什麼是全球化和什麼是中國文化,以及前者如何影響後者。相信不少考生曾經讀過相關的文章,而且教科書也肯定提過。

    所謂「中國文化」比較難定義,因為題目問的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其實泛指現時中國社會的文字、語言、藝術、生活方式、習俗等。

    全球化的過程之中,有幾個方式會影響中國文化例如:

    • 跨國企業及品牌進軍中國,影響中國的企業文化、消費文化、飲食文化,甚至政治文化
    • 高度競爭的生產模式,影響中國以大家庭為重心的生活模式
    • 互聯網及新媒體興起,改變中國人一些傳統觀念
    • 外國文化產品例如電影、書籍、動漫愈來愈受歡迎,也會改變觀念、審美標準等等

    (b)  這一題也是很標準的全球化題目。「全球化導致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這個說法講得太死,答很大程度上同意很容易墜入不扣題的陷阱,因為「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在全球化之下,西方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文化範疇成為主流文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但肯定不能「取代」這些地方原有的文化,例如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區域,西方文化影響不到其傳統和宗教,最多只能在消費、娛樂、飲食和政治文化上影響這些地區,就算是全盤西化(脫亞入歐)了百多年的日本,其文化的核心仍然沒有被西方文化取代。

    (此段後加)Eric Tsui老師建議加入全球在地化及資本主義對全球的影響。這兩點的解讀可以是:世界大部份地區的文化核心部份雖沒有被西方文化取代,不過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全球在地化現象,即是西方(主要是歐美)文化與本土文化給合,或本土文化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西化了的本土文化。另外,強調市場競爭的資本主義最終成為全球主流經濟意識形態,全球大部份地區都服膺於這一套資源分配的規律。

     

     

    題3

    這條題目在公共衛生裡面的生物科技部份,很多考生應該涉獵過,而且這題爭議性較小,專門知識要求較少,所以應該比較熱門。

    3.(a) 考試前很多老師也會叫學生留意內地孕婦問題的新聞。今次這一條頗為「政治不正確」,因為涉及內地來港孕婦的一些做法,如果放上Facebook,就會演變成左右翼大論戰。

    考生須留意,題目是說「或會濫用」,而不是真的有證據證明她們濫用,所以切忌反_上腦,大數她們有什麼不是。

    所謂的可能「濫用」基因檢測,是指「按性別選擇墜胎」,而不是指發現胎兒有遺傳病而墜胎。可能的原因包括很多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是為了逃避一孩政策下的「超生」處罰,她們想多生一個孩子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頭一胎已經是女的,所以來港逃避計生,當發現是女的便不要。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內地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墜胎(內地稱人工流產),令內地社會對墜胎的接受程度遠高於香港社會。

    估計部份考生會指內地孕婦道德水平低落,令她們濫用基因檢測,以墜胎選擇性別。這種論點涉及對墜胎接受程度的文化差異問題,要寫得有說服力十分困難。

    3(b) 這一題講的不是上題的「濫用基因檢測」會造成的問題,而是「基因檢測的使用」會造成的問題。考生應該小心。

    基因檢測本身會造成的社會問題包括:

    • 父母以基因檢測出來的性別作選擇性墮胎,在重男輕女的社會,有可能導致性別失衡,造成男性成年後難以成婚問題,長遠影響社會穩定。
    • 基因檢測資料可能會成為每一個人的終身履歷表,令他們在升學及求職上有困難。祖迪羅主演的科幻片Gattaca,講的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預告片:http://youtu.be/ZppWok6SX88 )
    • 若果基因檢測只屬於私營醫療服務,只有部份人能負擔的基因檢測加上選擇性墜胎,可能帶來的兒童起跑線不平等。
    • 基因檢測科技能夠測出的問題愈來愈多,甚至不只是嚴重的遺傳病,而是身高、體重、智力等等,這種檢測有可能導致優生主義興起。

    道德問題:

    • 究竟測試出哪方面的問題,才足以支持墜胎?如果嚴重疾病或缺憾是足夠的理由,那麼比較不嚴重的缺憾,例如兔唇,是否應該成為墜胎的理由?
    • 更深一層的道德問題涉及宗教,對於天主教、基督新教及伊斯蘭教這三個世上最多信眾的宗教來說,進行基因檢測有可能被指有違教義,以教義角度看,亦屬道德問題。

    題目要求「加以討論」,考生不應只是羅列問題,而且應該討論支持反對這些問題的論點。

     


    (上年7.1遊行,一班學生以街頭表演,呼籲市民關注國民教育諮詢)

     

  • 通識考試那條"政治組織"題

     

    如果我是私人執業的,我可能會說自己「貼中」了。不過嚴格來說我沒有貼過題目,我提醒大家的是考通識一定要知道一些基本常識,包括「香港有什麼主要政黨和政團」。

    我不認為那是貼中,因為只是等於我叫你去考數學之前要知道sin和cos的關係,那是每一個考生都應該知道的常識。

    其實今年的DSE通識考試整體來說不算困難,除了卷一的第三題。

    卷一第三題應該是考生會感到比較難處理的一題,因為它要求考生對於香港的政黨政治、政治制度,以至公共行政現況有一定的認識。如果考生對於這三方面的認識不足,或者有誤解的話,作答3(c)題的時候會比較吃力。

     

    試題分析(注意:不是答題):

     

    3(a)

    這一題要「根據」兩個資料,即是只講資料有的東西,同學要兩個都好好分析清楚。圖A1要大家指出有四成人認為無一個政治組織最能代表或保障他們的利益,另外,應該指出就算最多人選的兩個組織,也只有11%的人選擇,其餘的都不足10%。(一知兄說如果把泛民和建制派的百分比加起來,可以看出原來泛民加上社記人力的分數是高於民建聯和工聯會加起來的,如果考生看得出這個應該是高手)

    單是描述圖表不夠,還要指出香港人對這些組織「有什麼看法」。看法就是有過半的人不是覺得沒有一個組織最能代表他們,就是不知道哪個最能代表他們。反映在香港人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和保障市民利益的角色不太深入民心。

    表A2是滿意度。考生應該能夠指出對首六個組織表示頗滿意或非常滿意的受訪者百分比明顯較社民連和人民力量高。而相反,對社民連和人民力量表示頗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受訪者百分比明顯較首六個組織高。

    (如果我是馮檢基,我看到這些資料會很不開心。)

     

    3(b)

    這一題困難的地方,是要求學生在3(a)先有一個答案,再解釋這個答案的背景因素。萬一3(a)答錯了,3(b)也會受影響。3(b)要求考生「參考」資料B,即是在使用資料之餘,也可以運用資料以外的東西來作答。考生應該找出:1. 市民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或保障不了他們利益的原因,和2. 不同組織的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1. 資料B說各大政黨已經有自己的忠實支持者陣營,而且區議員也跟進很多地區事務。可是市民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或保障不了他們利益,就是因為他們看不到政黨除了延長交通燈錄燈三秒之外,還能為他們爭取什麼更重要的利益,例如房屋、教育、醫療、人權、法治等。造成這個印象的是政黨本身發展困難、資源不足、研究力弱、年輕人才不足等等,也令它們難有大作為。而他們不能有作為的真正原因,是資料B沒有提及的--那是制度使然,因為政制的種種限制,現在香港是沒有「執政黨」的,於是泛民就永遠改變不了政府施政,而建制派雖然是政府的盟友,但對於施政問題永遠可以扮不關他們事的。結果就是市民覺得政黨沒有用。

    2. 至於滿意度,大概可概括為市民對於抗爭路線的看法。首六個組織和社民連及人民力量的不滿意程度較高,可以歸類為不少市民對於激烈抗爭路線的不滿。另外,資料B說「整體上政治組織形象負面」,沒有說有什麼令它們形象負面,如果考生可以舉出例子,應該可以得分。值得一提的是,民建聯和民主黨的滿意度比公民黨和工聯會較低,也是不無原因的。不過這些原因對於考生來說真的太難了--例如民建聯議員的公眾形象和投票紀錄、民主黨在政改問題中的表現和多年無所作為等等。

     

    3(c) 

    這一題真的很令考生頭痛。「本港有不同政治組織,因而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這個命題是很容易被詭辯說得通的。

    所謂「管治效能」,是指政府在制訂和推行政策時的有有效程度,簡單來說,是政府能否根據公共行政的原則(例如廉潔、高效率、透明、公正等)有效地管理一個社會。

    如果是很大程度上同意的話,就是有不同政治組織互相競爭,在監察政府,督促政府改善施政。而且不同的政治組織,能夠反映不同的社會階層的聲音,做到下情上達,提升管治效能。

    不過,我的立場是... 上面都是廢話。如果跟沒有不同政治組織比較,當然是可以提升,因為有少許提升也是提升。可是真正的提升,應該是提升至一個令市民滿意的程度。比方說,10分滿分,由1分提升到2分是提升,但不是有效提升。

    很大程度上不同意的話,雖然有很多不同的政治組織,但是因為現在的政治制度下,行政機關(特首和三司十二局首長)都不是民選的,而特首不能有政黨背景,立法會不准提出影響公帑運用的私人草案、立法會的選舉制度一半是直選,一半是不民主的功能組別選舉,不能有效反映民意,而且分組點票制度,令立法會有名無實,不能有效監督政府施政。在行政機關缺乏有效監督制衡、缺乏民意授權之下,令特區政府管治效能就算有多少政治組織也難以提升。

    總的來說,如果考生對於香港的政治現況不清楚的話,3(c)是不能答得好的,或者只能答出我提到那些我認為是廢話的東西。不過請放心,如果作答上述很大程度上同意的東西答得正路的話,還是可以得分不低的。正如很多建制派每天也是就類似的說話,也有很多市民受落一樣。

    當然,話說回來,同學要答得好,當然是要尊重兩大原則:1. 讀者(即是marker)看得明、看得舒服;2. 客觀地說理。我在上面寫的不是答題方式,而是我不用給marker看的說話。大家作答的時候應該使用接近政治學者寫評論的手法,盡量以理論和證據去說服人。

     

     

    有幾點需要同學留意一下的,包括:

    • 滿意度是以整體市民的觀點來計算,在比例代表制之下,行激烈抗爭路線的政團也可以爭取到立法會議席。
    • 認為無政黨最能代表或保障市民利益不代表他們的利益,不代表市民不會投票某政黨。
    • 立法會內有議席的政團還包括自由黨、民協、街工。不知為什麼資料A完全沒有提及。

     
    (試題版權屬於香港考評局,本文引用屬於非商業教育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整份卷的點評後補。

     

    延伸閱讀:

    葉一知:通識政黨題出得好

  • 三師會 – 考試雜談

    文憑試進行得如火如荼,這一集完全沒有貼題目,名符其實是考試雜談,我們聊聊考試經驗,以及一些預備公開考試的建議。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通識考試倒數(2)

     

    明早考通識,基本上沒什麼不提不可的事情了。

    卷一長兩小時,三題全答,即是你每題有40分鐘作答。唔該好好控制時間。

    卷二長一小時十五分鐘,三題選一題。每題分a、b兩部份,分鐘大約是8:12或者是10:10,即是扣除大約5至10分鐘審題,你每部份只有三十多分鐘作答。

     

    很多同學最拿不定主意的,是卷二的10至12分的題目,究竟應該答多少才對,怕答得太多就超時,答得太少就看上去太低手。其實大家只要看看考評局的得到5等和3等的樣本,就大概知道應該答多少了。5等的每部份都答了接近兩版紙,而3等的就答了一又四分一版(一版右4-5行)左右。

    當然,不是答得多就會高分,不過應該答多少,大家大約心裡有數了。你可能會問,是不是那些寫字很快的考生就很著數?是的,不論是考中文、英文還是通識,也是一樣,日後你考IELTS、公務員試(CRE)考AO/EO/officer grade的筆試也是一樣道理。

     

    如果你不是那種一拿起筆便可以寫幾千字而不會離題的人,你可以不寫大綱,否則,唔該你正式答題目之前,問題卷的空位寫你每段的大綱,令你可以寫得更有組織,不會離題。

     

    至於答題技巧,已經不是應該在這個時候詳細教路的時候了,你應該已經一早知道的。不過,總的來說,答卷二的時候,唔該記住寫一篇論述題文章,重點是如何可以令讀者(即是你的marker)容易看得明白。那包括合適的分段,每段只說一個論點,論點要有論據,最好有例子,當然不要忘記寫你的結論。如果是那種「多大程度上同意」的題目,最好加入合適的反觀點再加以反駁。

    另外,要令你的讀者讀得舒服,求求大家,字體寫好一點。須知道,marker改卷是看著電腦click分數的,他們每天改n百分卷已經頭冒腦脹。你不是龔如心,如果你的字體難以辨認,沒有人有義務多花幾倍時間研究你的字體。

     

    基本上我要說的都說完了。

    給大家的最後一建議:早點睡吧。我十分肯定,你早一點睡,對明天答題效果的幫助一定比開夜車大得多。

     

    祝大家明天眼明手快,得心應手。

     


    (明天全力以赴,向大學進發)

     

    前文連結:

    通識考試倒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