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4, 2013

  • Xanga驀然回首 (1)

    Xanga有可能結束,不少朋友都寫了他們的Xanga回憶。我也來湊湊熱鬧。

     

    我的username是Kursk

    早在2002年,我已經開了一個Blogger.com戶口,不過那時不太明白什麼是寫blog,所以戶口一直放在一邊。

    我在blogspot登記的名字是Kursk,中文就是庫斯克,那是一個俄羅斯地名。跟很多網民一樣,通常改名都是怪怪的。用Kursk這個名字,其實是出於直覺。自小便喜歡讀二次大戰歷史,有讀二戰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庫斯克會戰這場經典戰役。登記的時候直覺上用了這個名字,相信是因為在戰棋遊戲裡面,Kursk是一個重要的地方,所以入了腦,而且Kursk只有五個字母,輸入方便。最重要的是,在那時候,這個名字在什麼地方也登記到。(後來,間中會收到Kursk的居民的訊息,問我為什麼用他們的城市做username)

    2003年6月,當時還是學生的妹妹開了個Xanga戶口,我見似乎頗方便,於是又開一個跟她聯絡,也用來寫點日記和短文。其實在開Xanga戶口之前,我有一個Geocities戶口,也是用來貼文章的。開了Xanga戶口之後,貼文方便得多,於是就開始每天都寫點東西。

     

    開始:2003年

    我在Xanga的第一篇正經的文章是寫小津安二郎《東京物語》的,第二篇是介紹《跳躍大搜查線》,第三篇是介紹張虹的直接電影《中學》,那時候是我最喜歡看電影的時候。

    不久之後,就是03七一。還記得遊行回來之後,我在xanga上寫道:

    遊行完了,人人照樣上班上學,生活如常。有人說十分興奮,因為這次大家很團結,一起見證了歷史。

    但我一點也不興奮,雖然跟五十萬人一起喊「下台」是很痛快的事,但是,好像跟暗戀多年的人共渡一宵,一覺醒來,各自回到自己的世界,互不相干,那種空虛和失落,叫人良久不能舒懷。

    我想,如果那天有什麼差池,會不會引發大規模民眾運動?不用多,十分一人已足夠-堅持對話,要求政改,要求引咎下台。當然,以香港人的性格,大規模民眾運動不可能,香港人也沒有二二八或光州事件那種見骨的傷口。小規模運動,立刻會被噴胡椒,然後再被指責為攪事份子。我們還是不能如葉劉所說「壯闊波瀾」的大幹一場革命。祇希望半保皇投機份子看風駛𢃇,跟民主派一起作一些順民意的修訂;更希望大家不要太善忘,在今年區會和明年立會選舉中想起保皇黨人的咀臉,和平地演變出我們的生天。

    香港人啊,不要祇回味那一夜溫存,要爭取一生一世的幸福。情人要嫁人了,還伏在床上幻想什麼?

    那種看著人群散去,沒有變天的失落感,原來一直都在。這種質疑,近幾年才成氣候。佔領中環,大概就是在回應這種思潮。

    七一之後,我辭職去了唸書,唸書期間參與了一場助選行動。那時我在Xanga上寫的不少是生活所見所聞,但因為正在助選,很多所見所聞就是政治議題。那次選舉之後,我寫的東西愈來愈多是政治。

    往後的一兩年,,Xanga上的記事主要圍繞生活見聞,例如接觸過的電影、音樂、話劇、書本等,有時也會講下工作,或者生活無聊事。

    最初的Xanga有subscribe功能,最初sub的都是我認識的人,接著就是他們的朋友,然後來他們的朋友的朋友。就是這樣,我在Xanga上認識了一個奇人,他叫史兄。關於史兄的事跡,待一會兒再談。

    那時候Xanga愈來愈流行,於是Xanga上的人開始出現交流,有時是我去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Xanga搭訕,有時是別人來搭訕,有時候是我去挑別人機,有時候是別人來挑我機,結果大家就成了朋友。

     

    2005年:神秘社團The Hong Kong Originals

    Xanga有一個頗有趣的功能叫blogring,就好像現在FB的group一樣。絕大部份的blogring都是一個大群體,人們加入是貪得意或者希望交個朋友。不過有些blogring就是像社團一樣有組織的,這種社團我有幸遇上了其中一個,那就是原人圈,英文名叫The Hong Kong Originals(HKO)。話說2005年的某天,有人叫我加入一個叫HKO的blogring,我已經找不到線索究竟是誰踢我入會的(似乎是史兄)。我只知道這個HKO背後有一個神秘人KyKykyky,我們都叫「他」做教主。教主和他的近身助手會找有寫作慾的人入會,於是我就入了會。在這個邪惡的blogring,我認識了很多奇人異士,那時候,我們都很會寫文,正經題材、愛情故事、甜故、鬧女友的、鬧男友的,什麼也寫。對於我來說,HKO就是我的Dead Poet Society。

    至於教主,直到現在我們絕大部份人都不知道「他」是誰,我一直覺得教主有可能是HKO成員之中的任何一人(最大嫌疑的當然是當教主信差的近身助手),也可能是一個身份特殊不能曝光的猛人(例如是張震遠)。當大家開始熟絡,便有人提議不如出來吃飯,於是我們就食了第一餐飯,用現在的說法,叫做網聚。

    那餐飯的意義有三,第一是除了教主之外,大家終於現真身,史兄在那裡認識了他的責任編輯,第二是大家都覺得傾得埋,聚會可以變本加厲,成為現實世界中的朋友,第三,是原來我們當中有一位知名主播。我很記得那一刻,在坐所有男性朋友都眼前一亮,流露出感動的目光。整件事一點也不狗公,大家是真心覺得眼前一亮。n年之後,主播結婚生仔,我們還會記得那個場面。

    這個HKO什麼人也有,財經、新聞、醫護、教育、文化、學術、行政管理、廣告、展覽、學生,好像功能組別一樣。上年,我們覺得Xanga太靜了,而Facebook配合網上媒體平台的模式似乎可行,於是把HKO分拆上市。就是這個 http://www.hkoriginals.hk/了。

    Xanga開始流行的同時,Blog這個概念也開始流行,那時候還未有Facebook,於是blogs擔當了社交媒體的功能,人們在blogspot, wordpress, mysinablog, Yahoo! Blog這些地方寫東西,短的就好像現在FB status那樣,長的就是正正經經寫幾百至一千字的散文。寫blog的人叫做blogger。後來,會自稱blogger的人開始互相交流,於是形成了blogosphere。

     

    2006年:都是因為巴士阿叔

    Blogosphere其實是一個個不同的圈子,大圍的圈子不時有交流、有論戰,也會在一些時候一起就某些事件表達意見,例如天星、皇后事件。小一點的圈子,有的以平台劃分,例如mysinablog、yahoo!blog、xanga之類,有的以種類劃分,例如飲食、I.T.產品、美容等。現在大家會在美容產品廣告上見到的beauty bloggers,就是來自這個美容圈子的。曾經有段時間,大家會研究究竟寫blog能否帶來像樣的收入,聽說只有beauty bloggers可以做得到。(利申,我寫blog是零收入的)

    Xanga跟blogosphere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在一般人眼中,Xanga只是中學生打日記的地方,不是寫blog。當然,這只是印象。什麼是blog其實視乎是否認真寫字。很少自稱blogger的人是來自Xanga世界的,我想我可能是少數之一。印象中我開始跟外邊的bloggers交流,是因為2006年的巴士阿叔。那時我寫了幾篇長文講網絡現象,例如網絡傳播、公審、起底的正負面作用,也在其他blogs留言討論這題目,結果就開始認識不同的bloggers,辯論交流的過程,學到不少東西,擴闊了眼界。

    我自稱blogger,就是在這時候開始。

    [待續]

Comments (6)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