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放榜那一天
見好多人講放榜回憶。我的放榜回憶呢,其實沒什麼好寫的。事先聲明,這一篇是我寫給自己看的文章,不喜歡不要打頭。
我記得當年會考放榜,我們一班人上了一個同學的家,大家一起傾計、一起去吃餐飯(我還記得是一家上海舖),再傾計,期間也有討論一下放榜的應急Plan B。那時候Plan B的意思是萬一升不上原校中六,應該去哪裡叩門。傾計傾到半夜,我們便各自回家了。
回家之後,我打了一會機,還是睡不著,望著窗外的風景,患得患失。患得患失的原因是,我升中四之前一直是underdog,上了中四之後才開竅發奮,會考就是證明自己不是underdog的憑據。這個會考,我是出盡了力,幾乎由中四的一月開始認真準備到考為止的。因為做慣了underdog,所以一直不太相信自己的實力,直到考mock才知道會考大約會去到什麼level。到考完會考之後,我其實大約知道不會有什麼意外,放榜只是收成的日子。不過,放榜前夕,忐忑不安還是有的。結果,忐忑到兩點幾才睡覺。那時候,兩點已經幾乎等於通頂。
放榜的早上,準時回校。成績單由班長派發,因為班號比較後,我看著同學們取得成績單後什麼表情也有。到我的時候,本來打算深呼吸一下,然後迎接會考的戰果。誰料班長把我的成績單上各等級的數字唸了出來,於是我便知道自己考出什麼成績了。知道每一科考什麼成績之後,我去飯堂打直線電話給父母報告,接著做過什麼已經不太記得,只記得早一晚計劃的Plan B,似乎是太杞人憂天了。
讀書的回憶
我的會考成績當然不會在這裡說。對於一個已經畢業n年的人來說,會考成績並不是什麼值得談論的事。不過有幾個科目,我想講一下讀的過程。
美術 - 不喜歡畫模特兒
我會考考九科,這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是匪夷所思的。那時候我的同學流行在八科以外再自修一兩科,我自修的是美術。所謂自修,是我們在中五時每星期花一個放學後的下午和星期六整個上午,在美術室畫畫,然後在老師指導下互相評價作品。在很多人眼中那是很浪費時間的事,不過我和一班同學都畫得很投入。那時候要選擇畫人像還是死物素描,我選了死物,因為我不慣望著女性模特兒。我是個死男校宅。
黃金商場是寶庫 – 電腦
我也有讀電腦。那兩年的電腦科,老實說,我完全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我的科目知識(尤其是寫程式)全都是來自邊看黃金商場買的台版電腦書邊寫一些很白痴的遊戲的。在很多人心目中,這一科是閑科,我也不例外,所以兩年來沒正式溫過書,只是在臨考前幾天溫一溫Past Paper。不過,這一科我也是學得很過癮。
中西史 - 我是歷史宅
我最有興趣的科目是四科文科──中西史、經濟和地理。中史雖然是只看精讀和教科書,不過跟大部份男孩子一樣,我在初中花了不少時間讀三國演義,然後一不留神看了整套柏楊版資治通鑑。以現在的程度看,柏楊版資治通鑑很有Facebook味道,不過對於一個會考生來說,那已經是一個不錯的增進知識的途徑。讀中史的最大問題,是令人一天到晚都在思考「為什麼中國常常都那麼悲慘」的問題。這個問題直到今天我還在思考,不過已經超脫了當年那種王佳芝「中國不能亡」情結。
世史是比中史更過癮的科目,在沒有Internet的時代,世史簡直有如我的世界之窗,由法國大革命到冷戰都有涉獵,當中尤其以德國和意大利統一、兩次大戰、女性爭取普選的鬥爭最引我入勝。同一時間,我迷上了game界的史詩式鉅著”Civilization I”,於是遊戲跟讀書便分不開。現在我對世界和政治的認知,基礎部份就是來自世史科和Civilization I的。我還記得正式會考的時候答長題目,問題大約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我用了我最熟悉的希特拉做例子,論證是時勢造英雄。那種可以不停手地寫字,一氣呵成地議論一個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實在太痛快。這種快感,很多年後寫blog才能再次領略。
經濟、地理 - Marking原來很簡單
至於經濟和地理,也是很有趣的。那時候覺得會考經濟和地理相比起世史,不算有東西需要讀,而且marking scheme又簡單(中四第一學期已經發現原來背熟Linda Lau輯印成書的參考書記和答案,地理便能考得高分),所以不覺得太吃力。那時候參加愛丁堡公爵獎勵計劃,常常行山,幾乎等於每個月都做地理field trip,到後來讀urban範疇的地理,又傻呼呼的獨個兒走遍香港各區,當作是旅行,順道看land use和城市規劃。不得不提的是,那時候已經是”Simcity 2000”的年代,Simcity根本就是一套urban geography的學習套。整體來說,地理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
數學 – 真的要靠老師
整個會考生涯,我只害怕數學。中四時的老師教的東西很深,完全學不了。中五時換了另一個數學老師,她知道我們大半班都追不上,於是由淺教起,我們才重拾些少自信,慢慢追上。後來我知道報大學時一些科目如果數學沒有C是不會取錄的,於是才出力做數。這是唯一一科我不投入,但迫自己努力的科目。後來我計算過,如何跳過一些艱深的部份,集中練習合乎C的要求的題目,結果給我考得了C,那是我的極限了。
中文 – 範文精讀
我好像還未講中英文。我讀中文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坊間最多人讀的那一套精讀由頭到尾熟讀,that’s all。當然,有很多篇範文是很有意思的,受用不少,例如《六國論》,也有自己很喜歡的《驀然回首》。當然,那篇《陳蕾士》我早就放棄了,我認我沒有那種慧根。至於中文作文,我不知道應該怎樣練習,我每天都會寫很長的日記,而在課堂上每一篇作文都很認真作的,而且還有投稿到報紙。我想那算是作文練習吧。
英文 – 這科需要補習
英文是我當年唯一會去補習的科目。我初中時的英文超差,升中四時發奮圖強的首要任務其實是要改善英文,於是暑假時去了一家收費不貴的小型補習社學英文,一班只有幾個同學,有一位還要是老闆娘的兒子。我們的老師是一位讀Chem的港大學生,對於那時候的我來說,港大生是很了不起的,於是我一心一意跟阿Sir學英文,從來沒質疑過他是否英文師資。他教英文的法門很簡單直接,第一是用雅集出版社那本”English Usage”文法書,第二是印報紙雜誌的文章給我們看。他用English Usage教我們句式,他教我們只要背熟那十幾套句式的法則,以後便能寫出不會被老師圈出文法錯誤的英文。他說的對,我由暑假到中五都跟隨他,他教我的文法技巧我真的入了腦,結果由會考到考公務員到寫碩士論文都有信心寫得出沒有明顯錯處的英文(不過是不優美的英文)。這位大學生阿Sir的教學告訴我一件事,就是原來小班培養的師生互信和互動,是可以讓學生畢生受用的。
中五的時候,我還去了當時某大補習社補英文。那位補習天王後來惹了官非,現在已經消聲匿跡了。在補習社學到的大都是考試技巧,那些技巧到了後來考UE、考EO、考IELTS都很有用。純以傳授考試技巧來說,那位補習天王真的有一手。不過學文法的話,還是要靠小班那位老師。
你可能會問,我在學校上英文堂有沒有用呢?其實是有用的,在學校沒有學文法,印象中主要是學習如何建立自己的字庫,和做練習paper交功課,學的東西好像跟補習很不同。
興趣與紀律
說了那麼多,其實這是我的會考回憶錄,是純粹寫來自娛的。
我的讀書經驗不是什麼讀書秘笈。讀書是要講紀律的,就算多有興趣,還是要紀律。不過沒有興趣的紀律真的不能持久,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我知道很多學生是沒有興趣也可以很有紀律的,我想那是性格使然吧。以九型性格來說,我肯定不是那些紀律或者成就高於一切的類型。對我來說,人生不能做有興趣的事的話,實在沒意思了。人有不同性格,不同性格適合做不同的事,有些人做保險傳銷做得過癮,有些人喜歡照顧病人,有些人喜歡做自由創作,我從來不認為誰有資格看扁別人的選擇,而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於被迫做自己不適合做的事,而且要每天都做,做到老死為止。
宅於學習的快樂
一個男校會考生,差不多兩年的時間全都宅在行山、露營、看漫畫、打Civilization、看land use、看歷史書、寫無聊電腦遊戲、寫日記、畫畫之上,幾乎完全沒有女性出沒的。印象中第一次有女生約我去看電影,看的竟然是《遼瀋戰役》,那完完全全是出於兩個好學的學生對知識的熱情,沒有任何其他事情會發生。能夠毫無雜念的宅在寓興趣於學習的生活,實在幸福。
明早我的學生便要放榜,其實學生放榜我已經歷過n次,不過每次都會有些緊張。這些年來,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夠做到我中五那位數學老師,又或者是教我英文的那位大學生阿Sir一樣,能夠帶領學生重拾學習的信心,學生在十年、二十年之後還記得自己的教導。
祝所有DSE考生明天都有好消息。請好好記住,這是一個重要日子,但不是唯一的重要日子,這只是個起步而已。考得理想與否, 都要keep calm and carry on.
-------------------------------------------------
最新消息:
1. xanga平台可能於7月底關閉,但本網誌的URL維持不變:www.kurskhk.net。
2. 最新消息,請Like本網的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kurskhk.net。
3. 新書《通識我主場》將會在香港書展「青森文化」攤位(編號1B-E16)推出。我會在7月20日和21日1:00-2:00pm在攤位出現。新書詳情: http://www.red-publish.com/big5/book/2038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