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eralstudies

  • 居屋街坊小店的死與生

     

    什麼居屋的小店能夠生存?

    上次談過領匯的問題,包括令社區異化和財富分配問題。今次再談一些很少人談及的問題。

    大家有沒有留意,居屋有兩種,一種是一堆居屋圍著一個商場的,另一種是有很多小型街舖的?

    在一些規劃千篇一律的新市鎮,不是公屋居屋就是堡壘式私人屋苑,而那種有很多小型街舖的居屋屋苑,往往成了街坊生意的綠洲。當前者愈來愈偽中產和充斥連鎖台的時候,後者仍然十居其八是街坊小店。為什麼呢?

    其實那種一堆居屋圍著一個商場的,絕大部份是房委會興建的居屋屋苑;而那些有很多街坊小店的,叫做「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屋苑 (Private Sector Participation Scheme,簡稱PSPS屋苑或者私人參建居屋)。

    賣斷+小面積=生存空間

    PSPS屋苑的特點是商舖是賣斷的,這些商舖會在物業市場像一般舖位一樣成交。因為舖位小而且由不同的個別業主持有,於是這些舖位的情況跟市區的街舖接近,可以容納到自置物業的生意,也有租用舖位的生意。

    自置舖位的生意未必能最有效率地運用空間,賺取最高利潤。一些經營多年的東主出於對生意感情或者興趣,雖然利潤有限,但未必會以較為有利可圖的價錢出售或出租舖位。他們選擇自用舖位而放棄了更好的收入,表面上看似沒有效率,但因為成本已經內化了(由東主承擔了),所以仍是有效率的。自置舖位的可能性,令很多PSPS屋苑仍然有不少平民化的小店能夠生存。

    至於那些租用單位的小店,為什麼還能夠生存呢?這是因為店舖本身面積不大,而且業權賣散了,所以不適合需要大舖位的連鎖店經營,所以在這些屋苑內,除了地產代理、便利店之外,還是有很多租戶是街坊小店。

    你可能會問,租戶還不是要面對業主加租的問題嗎?

    業主和租客議價時的議價能力,也要看前者在同一地區的壟斷能力。以領匯為例子,它作為所有公屋和房委會居屋商場和店鋪的單一業主,它在每一個屋邨和屋苑小區內都是唯一的壟斷者,租戶要在區內經營,就只能跟領匯議價,所以領匯的議價能力十分之高。這情況在沒有太多私人商住物業的競爭的新市鎮更甚。

    制度和規劃帶來生存空間

    相對於領匯,私人參建屋苑內賣散了的商舖業主因為有某程度上的競爭,壟斷能力和議價能力沒那麼大。那不是說這些商舖不會出現競租情況,事實上這些商舖也會淘汰經營情況不佳的租戶,不過事實上那些店舖租戶面對的壓力是小於領匯和私人大商場的租戶的。

    賣斷小面積商舖的好處,是同一街區內的商店比較多元化、更適合小本經營,從而更容易形成商戶和居民之間的社區網絡。這個觀察最初由Jane Jacobs在城規經典《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提出,觀乎本地例子,很多舊區也形成了這種社區網絡。在香港近廿年的新市鎮中,能做到這種效果的地方往往就只有一直都存在的丁屋和賣斷了的私人參建屋苑街舖。

    尋味時光的偽善和荒謬,在於領匯作為利用壟斷力量,不斷把老店消滅的同時,又販賣老店情味。私人參建屋苑平民小店的例子,反映了一個事實,就是政府是可以透過制度、合約及規劃上的安排,令街坊小店及其形成的社區網絡能自然出現。

    只有不用面對具壟斷力量的大業主、不會朝不保夕的小商舖,才有空間去經營本身的特色,才能保存得來不易的社區網絡。這些街坊生意帶來的,不只是什麼集體回憶,而是每一個小市民每天的生活,還有讓男女老幼感覺像家的一個社區。

     

    圖例:

    下圖是兩個私人參建居屋的商舖例子,兩者主要都是一些比較low-end的街坊生意。


    (龍門居) 


    (樂軒臺)

     

    連結:

    [小店風情系列

     

    參考資料:

    明報:領匯霸權掀政治反擊戰

    中原地產研究部: 居屋商舖買賣合約登記統計(2011年)登記9.97億元 為九七後次高

     

     

    有關上一篇《領匯大股東贏盡,輸的是你》的後記:

    上一篇有不少留言討論,指出經營不善的商戶結業,經營者本身也有責任。這一點我不反對,我上一篇文章的立論是,在所謂的效率以外,還有很多東西我們沒有考慮。所謂的價格競爭、效率、優勝劣敗、競租理論,我都十分了解。可是這些量化分析沒有考慮的是很多無形的價值,例如人情味、社區網絡的功能、更接近民眾需要的服務等。而很多被領匯消滅的小店,很多時候不是因為經營不善,而是因為新的遊戲規則強調的是非人性化的規模經濟帶來的競租能力,上述那些無形價值根本不能令小店生存。

    領匯出現,改變遊戲規則只是這不足十年間的事,所以這幾年大家才提出後對。只是因為領匯模式無疑是令更多商場變得光鮮、中產、美輪美奐,那跟以前樸實得有點笨拙的屋邨商場誰更優勝,是觀點與角度,正如社會上總有不少人希望全香港都變成APM、海港城一樣。

    也有留言指市場變化,令不講非人性化管理的企業成為勝利者,小店不夠他們競爭,那不是領匯的錯,只是小唐追不上時代而已。

    其實賣文具、魚旦、麵包沒有什麼新舊時代的分別,問題是大地產商式管理一面倒傾向能夠交數和租大舖位的大企業,這一點令全港的屋邨都讓連續店取代原有的小店舖。當然,大家可以說是那優勝劣敗。不過那是在領匯制定的遊戲規則下的優勝劣敗。

    我們或許是社會現時遊戲規則的得益者,可以安安樂樂在電腦前講優勝劣敗、講deadweight loss,忘了那些小生意背後的價值。我們很容易因為他們背後的人文價值不能量化,便以經濟分析之名把這些價值抹煞。

    我想,那不是忽然感性懷舊,而是一種追求利潤以外的價值的追求,更何況那些落入少數人的利潤的代價,是大家一直以為會永遠存在的人情味和生活方式。我們不是要尋味,而是要保護這些情味的生存空間。

     

    [29/4/2012補充後記:明報星期日生活做了個專題《街知巷聞﹕將軍澳 無街之城》,講將軍澳的規劃問題。當中也提到私人參建居屋的商舖--「這類私人參建居屋,店舖是沿街的設計,而非集中在商場內;餐廳麵檔、士多仔、五金雜貨店,不用裝修得很規整,保存了一點生活氣息與人味。」這個現象不是太多人了解,希望經過報導之後會有多些人知道吧。]

     

  • 三師會評「盛女愛作戰」

     

    三師會 -- 「盛女愛作戰」賣的是什麼?

     

    無線連續第三年製作有關「毒男剩女」的節目。今年的「盛女愛作戰」以紀錄片包裝「真人Show」,把同系列的各類元素去得更盡。

    今集的第一部份討論一下這類節目涉及的通識­課題,以及有關課題的通識試題可以怎樣問;第二部份會探討這性別定型、疑似嵌入式廣告、販賣恐懼、價值觀、媒體手法等等問題。

     

    後記:

    也許很多同學會認為通識科很難掌握,但其實同學們只需建立一個「恆常議題資料庫」,學通識自然事半功倍。如果你仍不明白什麼叫「恆常議題」,請收聽我們在兩年前那集三師會 - 「中女現象」及花點時間閱讀下列文字(溫馨提示:留意文章撰寫日期)。

     

    延伸閱讀:

    通識角度看中女告白| Kursk

    解說「敗犬」現象| Kursk

    剩女商機處處聞| Kursk

    消費剩女| johncoal

    當中女遇上犀利哥| tommyjonk

    盛女的剩餘價值| tommyjonk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HKDSE 2012通識試題分析

     


    注意:因為未有正式的評卷指引,下列的點評屬於我的個人判斷,而且部份評論涉及個人觀點,敬請留意。

     

    卷一

    第1題

    1.(a) 資料中的人口統計數字的趨勢。這題難度不高,考生應說得出兒童、可以工作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改變趨勢,還有預期壽命的持續增長。能力高一點的考生應該可以說出老年、青年、兒童人口比例的轉變趨勢。

    1.(b) 要求考生按上題的趨勢估計會導致的社會問題。考生應該能指出題(a)是人口老化的趨勢,而這趨勢會導致的社會問題包括經濟增長放緩引致生活水平下降問題、平均每個青年供養父母負擔加重的問題、政府福利及醫療開支上升而稅收下降的問題等等。「指出及闡述」是要求同學要指出之餘,還會作出解說。

    1.(c) 應否立法規定供養父母的題目,印象中好像會考中文或者高補中化科出過?(記不起了)。現時內地其實真的有這條法例的。不過執行上是沒什麼成效的。這題其實「很小程度同意」比較容易處理。論點包括執行困難、破壞家庭關係、中國文化講的孝道是發自內心、政府有責任提供老人生活保障等(唐英年承諾上任之後,生果金增加至3000元,不過現在沒有了)。至於反駁論點是成文法律有移風易俗的功用,提醒社會大眾供養父母的重要性等。同學能夠反駁相反此論點為佳。

     

    題2

    2.(a) 這題是漫畫理解題。漫畫中的成年人在「煲煙」,而小朋友則需戴上防毒面具,明顯是因為不堪二手煙的煩擾,他們的對白是表達他們被迫吸二手煙,所以唯有戴防毒面具。題目所謂的公共衛生風險,即是在個人及社會層面出現的問題。一手煙和二手煙會令人染上多種慢性疾病,進而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云云。

    2.(b) 這題只是要求學生「描述」那些特徵,沒有要求解釋。明顯的特徵包括2010年受影響的人口百分比上升了,而哪幾項的上升比例最高和最低。這一題其實我也不太明白--什麼是「影響的世界人口百分比」?即是受影響的吸煙者,還是包括受二手煙影響的人,抑或是包括靠煙草業開飯的人?那麼「大眾傳媒的反吸煙運動」的影響人口是不是包括世界上所有媒體的受眾?

    2.(c) 這題有點像經濟科的供應需求題目,會考是問過類似的問題的。考生要選兩種措施的話,宜選擇數字最高的話,最好選得分最高的那兩三個,然後加以解釋。「就你所知」的意思,是要求考生解釋答案時加入資料以外的理據及例子。

     

    題3

    這一題我在上一篇已經深入討論過:

    考試前一天我提醒大家的是考通識一定要知道一些基本常識,包括「香港有什麼主要政黨和政團」。那不算是貼中,那只是等於我叫你去考數學之前要知道sin和cos的關係,那是每一個考生都應該知道的常識。

    這一題應該是考生會感到比較難處理的一題,因為它要求考生對於香港的政黨政治、政治制度,以至公共行政現況有一定的認識。如果考生對於這三方面的認識不足,或者有誤解的話,作答3(c)題的時候會比較吃力。

    3(a)

    這一題要「根據」兩個資料,即是只講資料有的東西,同學要兩個都好好分析清楚。圖A1要大家指出有四成人認為無一個政治組織最能代表或保障他們的利益,另外,應該指出就算最多人選的兩個組織,也只有11%的人選擇,其餘的都不足10%。(一知兄說如果把泛民和建制派的百分比加起來,可以看出原來泛民加上社記人力的分數是高於民建聯和工聯會加起來的,如果考生看得出這個應該是高手)

    單是描述圖表不夠,還要指出香港人對這些組織「有什麼看法」。看法就是有過半的人不是覺得沒有一個組織最能代表他們,就是不知道哪個最能代表他們。反映在香港人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和保障市民利益的角色不太深入民心。

    表A2是滿意度。考生應該能夠指出對首六個組織表示頗滿意或非常滿意的受訪者百分比明顯較社民連和人民力量高。而相反,對社民連和人民力量表示頗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受訪者百分比明顯較首六個組織高。

    (如果我是馮檢基,我看到這些資料會很不開心。)

     

    3(b)

    這一題困難的地方,是要求學生在3(a)先有一個答案,再解釋這個答案的背景因素。萬一3(a)答錯了,3(b)也會受影響。3(b)要求考生「參考」資料B,即是在使用資料之餘,也可以運用資料以外的東西來作答。考生應該找出:1. 市民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或保障不了他們利益的原因,和2. 不同組織的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1. 資料B說各大政黨已經有自己的忠實支持者陣營,而且區議員也跟進很多地區事務。可是市民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或保障不了他們利益,就是因為他們看不到政黨除了延長交通燈錄燈三秒之外,還能為他們爭取什麼更重要的利益,例如房屋、教育、醫療、人權、法治等。造成這個印象的是政黨本身發展困難、資源不足、研究力弱、年輕人才不足等等,也令它們難有大作為。而他們不能有作為的真正原因,是資料B沒有提及的--那是制度使然,因為政制的種種限制,現在香港是沒有「執政黨」的,於是泛民就永遠改變不了政府施政,而建制派雖然是政府的盟友,但對於施政問題永遠可以扮不關他們事的。結果就是市民覺得政黨沒有用。

    2. 至於滿意度,大概可概括為市民對於抗爭路線的看法。首六個組織和社民連及人民力量的不滿意程度較高,可以歸類為不少市民對於激烈抗爭路線的不滿。另外,資料B說「整體上政治組織形象負面」,沒有說有什麼令它們形象負面,如果考生可以舉出例子,應該可以得分。值得一提的是,民建聯和民主黨的滿意度比公民黨和工聯會較低,也是不無原因的。不過這些原因對於考生來說真的太難了--例如民建聯議員的公眾形象和投票紀錄、民主黨在政改問題中的表現和多年無所作為等等。

     

    3(c) 

    這一題真的很令考生頭痛。「本港有不同政治組織,因而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這個命題是很容易被詭辯說得通的。

    所謂「管治效能」,是指政府在制訂和推行政策時的有有效程度,簡單來說,是政府能否根據公共行政的原則(例如廉潔、高效率、透明、公正等)有效地管理一個社會。

    如果是很大程度上同意的話,就是有不同政治組織互相競爭,在監察政府,督促政府改善施政。而且不同的政治組織,能夠反映不同的社會階層的聲音,做到下情上達,提升管治效能。

    不過,我的立場是... 上面都是廢話。如果跟沒有不同政治組織比較,當然是可以提升,因為有少許提升也是提升。可是真正的提升,應該是提升至一個令市民滿意的程度。比方說,10分滿分,由1分提升到2分是提升,但不是有效提升。

    很大程度上不同意的話,雖然有很多不同的政治組織,但是因為現在的政治制度下,行政機關(特首和三司十二局首長)都不是民選的,而特首不能有政黨背景,立法會不准提出影響公帑運用的私人草案、立法會的選舉制度一半是直選,一半是不民主的功能組別選舉,不能有效反映民意,而且分組點票制度,令立法會有名無實,不能有效監督政府施政。在行政機關缺乏有效監督制衡、缺乏民意授權之下,令特區政府管治效能就算有多少政治組織也難以提升。

    總的來說,如果考生對於香港的政治現況不清楚的話,3(c)是不能答得好的,或者只能答出我提到那些我認為是廢話的東西。不過請放心,如果作答上述很大程度上同意的東西答得正路的話,還是可以得分不低的。正如很多建制派每天也是就類似的說話,也有很多市民受落一樣。

    當然,話說回來,同學要答得好,當然是要尊重兩大原則:1. 讀者(即是marker)看得明、看得舒服;2. 客觀地說理。我在上面寫的不是答題方式,而是我不用給marker看的說話。大家作答的時候應該使用接近政治學者寫評論的手法,盡量以理論和證據去說服人。

     

    有幾點需要同學留意一下的,包括:

    • 滿意度是以整體市民的觀點來計算,在比例代表制之下,行激烈抗爭路線的政團也可以爭取到立法會議席。
    • 認為無政黨最能代表或保障市民利益不代表他們的利益,不代表市民不會投票某政黨。
    • 立法會內有議席的政團還包括自由黨、民協、街工。不知為什麼資料A完全沒有提及。

     
    (試題版權屬於香港考評局,本文引用屬於非商業教育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卷二

    題1

    1.(a) 這條題目其實是《正義:一場思辯之旅》裡面要討論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一個很複雜的哲學問題。不過以一條只有40分鐘的考試題目而言,也不能要求同學把這條哲學問題想得太複雜。不過什麼是「社會利益」,什麼是「個人利益」,那是我相信連marker也不容易定義的問題。什麼是「社會利益」?是從經濟角度、可持續發展角度,還是社會公義的角度量度?至於「個人利益」,是指經濟、健康、人權的哪一方面?

    「應優先考慮社會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潛台詞就是為了社會利益,是應該犧牲個人利益。這個說法是不是很熟口熟面?是啊,那就是候任特首梁振英公開說過的。

    這一題要答的話,便需要將問題簡單化,如果同意的話,應該代入建制派/梁振英的思維去說明社會利益跟個人利益取捨的時候,應該「顧全大局」,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才會令社會進步,令多數人的福祉得到提升。民建聯在23條立法的時候的標語是「沒有國,哪有家」,梁振英講解其房屋政策的時候,說過「大家作少少讓步,少少犧牲,政府做事比較好辦」,內地政府處理豆腐渣學校和毒奶粉家長的追究的時候,也是犧牲了家長,成全了其管治,以繼續領導全國經濟發展,可見這個說法非常符合主旋律。

    補充一句,希望同學留意,上面的都是反話。

    這一題的資料是第三條機場跑道問題,其實那是可能帶來很大經濟利益,但對於附近空氣質素和海洋生態的影響不小。這份資料配合了條(a),其實是暗示了這就是社會利益先於個人利益的說法(雖然題(a)可以完全不提資料),引導學生向同意的方向作答,但實際上資料中的利益衝突實際上不是社會與個人的利益衝突,而是社會整體的經濟利益與環境及健康的衝突。而資料中的環評報告問題,如果最終變成司法覆核的話,就會被建制理解為個人利益阻礙社會利益,就好像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案一樣。總而言之,考生作答的時候小心不要被資料牽著鼻子走,因為這一題是沒有要求引用資料的。

    不同意題(a)的說法比較難答,因為考生需要論證社會利益和個利人益的衝突之中,哪個具優先,其實是定義問題和程度問題。打個比喻,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也是出於社會利益的考慮,不過那是當權者定義的公眾利益,那是定義問題。另外,程度問題是究竟被凌駕甚至犧牲的個人利益是什麼,而換取到的公眾利益是什麼,個人利益一旦涉及憲法權利,例如人命、人身安全、言論自由、法律面前的權利、私有產權等問題的時候,就不能隨意以社會利益之名被犧牲。那是必須很小心處理的問題,不能一刀切下定論。

     

    至於題(b),考生必須留意,問題問的是「規劃基本運輸設施」而不是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所以答題是應該是看香港現時的運輸基建規劃過程中,政府讓其他持份者有多大程度的參與,而不是照搬資料。機管局的做法只能夠是一個例子,而不一定代表香港政府的其他基建計劃。要討論所謂的持份者參與程度,首先要定義基建計劃的持份者,那通常包括受影響市民、其他市民、相關業界、民間組織等等。

    至於政府讓持份者參與的程度,這是最難的部份,因為那是要考生說得出資料沒有完全地提供的實際情況--例如公眾諮詢、按法律規定進行環評、政策論證、提交立法會通過撥款的過程,考生都應該有不淺的認識才能寫得好。相信好一部份考生曾經研究過高鐵事件和港珠澳大橋事件,這兩個事件中政府如何讓持份者參與,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如果考生對這個議題不熟悉,絕對要避之則吉。

     

    題2

    (a) 這是一題頗標準的全球化題目。要求考生先明白什麼是全球化和什麼是中國文化,以及前者如何影響後者。相信不少考生曾經讀過相關的文章,而且教科書也肯定提過。

    所謂「中國文化」比較難定義,因為題目問的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其實泛指現時中國社會的文字、語言、藝術、生活方式、習俗等。

    全球化的過程之中,有幾個方式會影響中國文化例如:

    • 跨國企業及品牌進軍中國,影響中國的企業文化、消費文化、飲食文化,甚至政治文化
    • 高度競爭的生產模式,影響中國以大家庭為重心的生活模式
    • 互聯網及新媒體興起,改變中國人一些傳統觀念
    • 外國文化產品例如電影、書籍、動漫愈來愈受歡迎,也會改變觀念、審美標準等等

     

    (b)  這一題也是很標準的全球化題目。「全球化導致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這個說法講得太死,答很大程度上同意很容易墜入不扣題的陷阱,因為「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在全球化之下,西方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文化範疇成為主流文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但肯定不能「取代」這些地方原有的文化,例如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區域,西方文化影響不到其傳統和宗教,最多只能在消費、娛樂、飲食和政治文化上影響這些地區,就算是全盤西化(脫亞入歐)了百多年的日本,其文化的核心仍然沒有被西方文化取代。

    (此段後加)Eric Tsui老師建議加入全球在地化及資本主義對全球的影響。這兩點的解讀可以是:世界大部份地區的文化核心部份雖沒有被西方文化取代,不過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全球在地化現象,即是西方(主要是歐美)文化與本土文化給合,或本土文化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西化了的本土文化。另外,強調市場競爭的資本主義最終成為全球主流經濟意識形態,全球大部份地區都服膺於這一套資源分配的規律。 

     

    題3

    這條題目在公共衛生裡面的生物科技部份,很多考生應該涉獵過,而且這題爭議性較小,專門知識要求較少,所以應該比較熱門。

    3.(a) 考試前很多老師也會叫學生留意內地孕婦問題的新聞。今次這一條頗為「政治不正確」,因為涉及內地來港孕婦的一些做法,如果放上Facebook,就會演變成左右翼大論戰。

    考生須留意,題目是說「或會濫用」,而不是真的有證據證明她們濫用,所以切忌反_上腦,大數她們有什麼不是。

    所謂的可能「濫用」基因檢測,是指「按性別選擇墜胎」,而不是指發現胎兒有遺傳病而墜胎。可能的原因包括很多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是為了逃避一孩政策下的「超生」處罰,她們想多生一個孩子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頭一胎已經是女的,所以來港逃避計生,當發現是女的便不要。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內地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墜胎(內地稱人工流產),令內地社會對墜胎的接受程度遠高於香港社會。

    估計部份考生會指內地孕婦道德水平低落,令她們濫用基因檢測,以墜胎選擇性別。這種論點涉及對墜胎接受程度的文化差異問題,要寫得有說服力十分困難。

    3(b) 這一題講的不是上題的「濫用基因檢測」會造成的問題,而是「基因檢測的使用」會造成的問題。考生應該小心。

    基因檢測本身會造成的社會問題包括:

    • 父母以基因檢測出來的性別作選擇性墮胎,在重男輕女的社會,有可能導致性別失衡,造成男性成年後難以成婚問題,長遠影響社會穩定。
    • 基因檢測資料可能會成為每一個人的終身履歷表,令他們在升學及求職上有困難。祖迪羅主演的科幻片Gattaca,講的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預告片:http://youtu.be/ZppWok6SX88 )
    • 若果基因檢測只屬於私營醫療服務,只有部份人能負擔的基因檢測加上選擇性墜胎,可能帶來的兒童起跑線不平等。
    • 基因檢測科技能夠測出的問題愈來愈多,甚至不只是嚴重的遺傳病,而是身高、體重、智力等等,這種檢測有可能導致優生主義興起。

    道德問題:

    • 究竟測試出哪方面的問題,才足以支持墜胎?如果嚴重疾病或缺憾是足夠的理由,那麼比較不嚴重的缺憾,例如兔唇,是否應該成為墜胎的理由?
    • 更深一層的道德問題涉及宗教,對於天主教、基督新教及伊斯蘭教這三個世上最多信眾的宗教來說,進行基因檢測有可能被指有違教義,以教義角度看,亦屬道德問題。

    題目要求「加以討論」,考生不應只是羅列問題,而且應該討論支持反對這些問題的論點。

     

     

  • 勿把嬰兒跟洗澡水一起倒掉

     

    前言:

    本文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給今屆和以後的考生的話,第二部份是給各界友好的話,第三部份是整份試卷的逐題點評。

    如果你是學生,而你又知道整份卷是問什麼,而且有興趣知道各題要注意的地方的話,才看第三部份。

     

    第一部份:給考生及以後的考生的話

    今屆考生,這是我近日寫今次試題的最後一篇了,希望不會再「刺激」大家。考得得心應手的當然可喜,但就算感覺不太良好的,都不要想太多,大家專心溫習16/4的數學和其他選修科才是最重要。

    未升中六的同學,你們看到不論是傳媒還是網上,都有那麼多討論,應該大約有個印象究竟通識有什麼要涉獵。你們還有時間,可以多看報紙,多留意社會大事,多閱讀不同的書籍,主動認識那些通識科會提及的概念,多鍛鍊自己的文筆,多發問,多討論,未來是屬於你們的。

     

    第二部份:給各界友好

    通識這一科一直處於鎂光燈下,是大家熱烈討論的焦點。這是正想不過的,因為那些題目正正是大家日常生活會接觸到的。大家不會有興趣討論中英數物理等題目,因為那些都是比較專門的,頂多是個別年份的中文作文題目,會引起大家興趣。

    對於這一科的課程內容、題目、評改,大家都有很多意見,我也有很多意見。很多人說通識吹水、有既定立場、沒有路捉、難學難教、分數沒有標準、玩死學生,把這一科批評得一文不值。

    在一片批評的聲音中,我和很多網上比較活躍的同行都好像護教者一樣說要保護這一科。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靠這一科開飯?因為我們都是既得利益者?

    在我眼中,這個科目由AS level的細科,變成必修科,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這個轉變帶來的影響十分長遠,而整體來說影響是正面的。為什麼呢?我在以前的文章《通識改變了什麼?》提過很多這幾年來的觀察,略作修改,節錄如下:

    我在前線工作了八年,見證著有通識和沒有通識的學生的分別。我想說的是,通識這一科當然不是完美的,它的問題多的是。不過,對於一些在舊學制下本來是讀到中五就出身或者升IVE的學生來說,那是令他們開了眼界;而對於那些成績好一點,一路升到上大學,將來月入三五七萬,但除了本科,對社會時政、人權法治完全無知的學生來說,通識科真的讓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同了。相信在一直在議論這一科的朋友,都是比較有識見之士,大家當然是即使沒有通識科,平日已經做到了通識科的目標。不過,大家可能只佔社會的少數而已,整體社會的進步,是要靠社會大多數人的民智開啟而達致的....

    通識教育成了必修科加上互聯網的興起,令這一代學生的眼界和想像空間以上一代難以想像的速度擴闊。最迎開始有學生以接近社運的方式爭取學生會民主化和反對嚴厲校規,還有不同的社運和保育議題得到愈來愈多中學生關注,這與他們的思想覺醒也許有一定的關係。

    如果有關當局或者親建制的學校想修改通識課程,令學生不要想不要問那麼多問題的話,那是十分困難的。你總不成把政治議題裡面的民主、人權、法治概念刪除吧,也總不成把防火長城(GFW)引入香港。

    通識這一科對於長遠啟發民智是肯定有幫助的,很多前輩爭取這一科成為必修科,也許令一些當權者感到後悔接受了他們的建議。這個科目已經回不了頭,就算是共產黨上台也不能隨便把這一科殺掉。我們看到這一科有很多問題,題目不無爭議的地方,學生好像很不安,而那個IES就更加是不改不可。可是,那些都是嬰兒洗澡的污水,我們把污水倒掉的時候,總不能把嬰兒也倒掉。

    不論是社運界還是學術界的朋友,這三年間,我看到很多因為這一科而啟發了對學問的好奇心,或者對社會公義的關注的莘莘學子。他們將來就是這個社會的希望,也可能是你們的繼承者。

    我不是要保駕護航,或者要爭取什麼好處。我跟大家一樣,也是一個異見者,一個對不民主、不公義感到忿怒的異見者。

     

    第三部份:逐題點評

    注意:因為未有正式的評卷指引,下列的點評屬於我的個人判斷,而且部份評論涉及個人觀點,敬請留意。

     

    卷一

    第1題

    1.(a) 資料中的人口統計數字的趨勢。這題難度不高,考生應說得出兒童、可以工作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改變趨勢,還有預期壽命的持續增長。能力高一點的考生應該可以說出老年、青年、兒童人口比例的轉變趨勢。

    1.(b) 要求考生按上題的趨勢估計會導致的社會問題。考生應該能指出題(a)是人口老化的趨勢,而這趨勢會導致的社會問題包括經濟增長放緩引致生活水平下降問題、平均每個青年供養父母負擔加重的問題、政府福利及醫療開支上升而稅收下降的問題等等。「指出及闡述」是要求同學要指出之餘,還會作出解說。

    1.(c) 應否立法規定供養父母的題目,印象中好像會考中文或者高補中化科出過?(記不起了)。現時內地其實真的有這條法例的。不過執行上是沒什麼成效的。這題其實「很小程度同意」比較容易處理。論點包括執行困難、破壞家庭關係、中國文化講的孝道是發自內心、政府有責任提供老人生活保障等(唐英年承諾上任之後,生果金增加至3000元,不過現在沒有了)。至於反駁論點是成文法律有移風易俗的功用,提醒社會大眾供養父母的重要性等。同學能夠反駁相反此論點為佳。

     

    題2

    2.(a) 這題是漫畫理解題。漫畫中的成年人在「煲煙」,而小朋友則需戴上防毒面具,明顯是因為不堪二手煙的煩擾,他們的對白是表達他們被迫吸二手煙,所以唯有戴防毒面具。題目所謂的公共衛生風險,即是在個人及社會層面出現的問題。一手煙和二手煙會令人染上多種慢性疾病,進而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云云。

    2.(b) 這題只是要求學生「描述」那些特徵,沒有要求解釋。明顯的特徵包括2010年受影響的人口百分比上升了,而哪幾項的上升比例最高和最低。這一題其實我也不太明白--什麼是「影響的世界人口百分比」?即是受影響的吸煙者,還是包括受二手煙影響的人,抑或是包括靠煙草業開飯的人?那麼「大眾傳媒的反吸煙運動」的影響人口是不是包括世界上所有媒體的受眾?

    2.(c) 這題有點像經濟科的供應需求題目,會考是問過類似的問題的。考生要選兩種措施的話,宜選擇數字最高的話,最好選得分最高的那兩三個,然後加以解釋。「就你所知」的意思,是要求考生解釋答案時加入資料以外的理據及例子。

     

    題3

    這一題我在上一篇已經深入討論過,此篇不討論。

     

    卷二

    題1

    1.(a) 這條題目其實是《正義:一場思辯之旅》裡面要討論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一個很複雜的哲學問題。不過以一條只有40分鐘的考試題目而言,也不能要求同學把這條哲學問題想得太複雜。不過什麼是「社會利益」,什麼是「個人利益」,那是我相信連marker也不容易定義的問題。什麼是「社會利益」?是從經濟角度、可持續發展角度,還是社會公義的角度量度?至於「個人利益」,是指經濟、健康、人權的哪一方面?

    「應優先考慮社會利益而非個人利益」,潛台詞就是為了社會利益,是應該犧牲個人利益。這個說法是不是很熟口熟面?是啊,那就是候任特首梁振英公開說過的。

    這一題要答的話,便需要將問題簡單化,如果同意的話,應該代入建制派/梁振英的思維去說明社會利益跟個人利益取捨的時候,應該「顧全大局」,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才會令社會進步,令多數人的福祉得到提升。民建聯在23條立法的時候的標語是「沒有國,哪有家」,梁振英講解其房屋政策的時候,說過「大家作少少讓步,少少犧牲,政府做事比較好辦」,內地政府處理豆腐渣學校和毒奶粉家長的追究的時候,也是犧牲了家長,成全了其管治,以繼續領導全國經濟發展,可見這個說法非常符合主旋律。

    補充一句,希望同學留意,上面的都是反話。

    這一題的資料是第三條機場跑道問題,其實那是可能帶來很大經濟利益,但對於附近空氣質素和海洋生態的影響不小。這份資料配合了條(a),其實是暗示了這就是社會利益先於個人利益的說法(雖然題(a)可以完全不提資料),引導學生向同意的方向作答,但實際上資料中的利益衝突實際上不是社會與個人的利益衝突,而是社會整體的經濟利益與環境及健康的衝突。而資料中的環評報告問題,如果最終變成司法覆核的話,就會被建制理解為個人利益阻礙社會利益,就好像港珠澳大橋司法覆核案一樣。總而言之,考生作答的時候小心不要被資料牽著鼻子走,因為這一題是沒有要求引用資料的。

    不同意題(a)的說法比較難答,因為考生需要論證社會利益和個利人益的衝突之中,哪個具優先,其實是定義問題和程度問題。打個比喻,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也是出於社會利益的考慮,不過那是當權者定義的公眾利益,那是定義問題。另外,程度問題是究竟被凌駕甚至犧牲的個人利益是什麼,而換取到的公眾利益是什麼,個人利益一旦涉及憲法權利,例如人命、人身安全、言論自由、法律面前的權利、私有產權等問題的時候,就不能隨意以社會利益之名被犧牲。那是必須很小心處理的問題,不能一刀切下定論。

     

    至於題(b),考生必須留意,問題問的是「規劃基本運輸設施」而不是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所以答題是應該是看香港現時的運輸基建規劃過程中,政府讓其他持份者有多大程度的參與,而不是照搬資料。機管局的做法只能夠是一個例子,而不一定代表香港政府的其他基建計劃。要討論所謂的持份者參與程度,首先要定義基建計劃的持份者,那通常包括受影響市民、其他市民、相關業界、民間組織等等。

    至於政府讓持份者參與的程度,這是最難的部份,因為那是要考生說得出資料沒有完全地提供的實際情況--例如公眾諮詢、按法律規定進行環評、政策論證、提交立法會通過撥款的過程,考生都應該有不淺的認識才能寫得好。相信好一部份考生曾經研究過高鐵事件和港珠澳大橋事件,這兩個事件中政府如何讓持份者參與,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如果考生對這個議題不熟悉,絕對要避之則吉。

     

    題2

    (a) 這是一題頗標準的全球化題目。要求考生先明白什麼是全球化和什麼是中國文化,以及前者如何影響後者。相信不少考生曾經讀過相關的文章,而且教科書也肯定提過。

    所謂「中國文化」比較難定義,因為題目問的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化其實泛指現時中國社會的文字、語言、藝術、生活方式、習俗等。

    全球化的過程之中,有幾個方式會影響中國文化例如:

    • 跨國企業及品牌進軍中國,影響中國的企業文化、消費文化、飲食文化,甚至政治文化
    • 高度競爭的生產模式,影響中國以大家庭為重心的生活模式
    • 互聯網及新媒體興起,改變中國人一些傳統觀念
    • 外國文化產品例如電影、書籍、動漫愈來愈受歡迎,也會改變觀念、審美標準等等

    (b)  這一題也是很標準的全球化題目。「全球化導致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這個說法講得太死,答很大程度上同意很容易墜入不扣題的陷阱,因為「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在全球化之下,西方文化在不同地域和文化範疇成為主流文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但肯定不能「取代」這些地方原有的文化,例如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區域,西方文化影響不到其傳統和宗教,最多只能在消費、娛樂、飲食和政治文化上影響這些地區,就算是全盤西化(脫亞入歐)了百多年的日本,其文化的核心仍然沒有被西方文化取代。

    (此段後加)Eric Tsui老師建議加入全球在地化及資本主義對全球的影響。這兩點的解讀可以是:世界大部份地區的文化核心部份雖沒有被西方文化取代,不過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現全球在地化現象,即是西方(主要是歐美)文化與本土文化給合,或本土文化受西方文化影響,出現了西化了的本土文化。另外,強調市場競爭的資本主義最終成為全球主流經濟意識形態,全球大部份地區都服膺於這一套資源分配的規律。

     

     

    題3

    這條題目在公共衛生裡面的生物科技部份,很多考生應該涉獵過,而且這題爭議性較小,專門知識要求較少,所以應該比較熱門。

    3.(a) 考試前很多老師也會叫學生留意內地孕婦問題的新聞。今次這一條頗為「政治不正確」,因為涉及內地來港孕婦的一些做法,如果放上Facebook,就會演變成左右翼大論戰。

    考生須留意,題目是說「或會濫用」,而不是真的有證據證明她們濫用,所以切忌反_上腦,大數她們有什麼不是。

    所謂的可能「濫用」基因檢測,是指「按性別選擇墜胎」,而不是指發現胎兒有遺傳病而墜胎。可能的原因包括很多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是為了逃避一孩政策下的「超生」處罰,她們想多生一個孩子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頭一胎已經是女的,所以來港逃避計生,當發現是女的便不要。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內地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墜胎(內地稱人工流產),令內地社會對墜胎的接受程度遠高於香港社會。

    估計部份考生會指內地孕婦道德水平低落,令她們濫用基因檢測,以墜胎選擇性別。這種論點涉及對墜胎接受程度的文化差異問題,要寫得有說服力十分困難。

    3(b) 這一題講的不是上題的「濫用基因檢測」會造成的問題,而是「基因檢測的使用」會造成的問題。考生應該小心。

    基因檢測本身會造成的社會問題包括:

    • 父母以基因檢測出來的性別作選擇性墮胎,在重男輕女的社會,有可能導致性別失衡,造成男性成年後難以成婚問題,長遠影響社會穩定。
    • 基因檢測資料可能會成為每一個人的終身履歷表,令他們在升學及求職上有困難。祖迪羅主演的科幻片Gattaca,講的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預告片:http://youtu.be/ZppWok6SX88 )
    • 若果基因檢測只屬於私營醫療服務,只有部份人能負擔的基因檢測加上選擇性墜胎,可能帶來的兒童起跑線不平等。
    • 基因檢測科技能夠測出的問題愈來愈多,甚至不只是嚴重的遺傳病,而是身高、體重、智力等等,這種檢測有可能導致優生主義興起。

    道德問題:

    • 究竟測試出哪方面的問題,才足以支持墜胎?如果嚴重疾病或缺憾是足夠的理由,那麼比較不嚴重的缺憾,例如兔唇,是否應該成為墜胎的理由?
    • 更深一層的道德問題涉及宗教,對於天主教、基督新教及伊斯蘭教這三個世上最多信眾的宗教來說,進行基因檢測有可能被指有違教義,以教義角度看,亦屬道德問題。

    題目要求「加以討論」,考生不應只是羅列問題,而且應該討論支持反對這些問題的論點。

     


    (上年7.1遊行,一班學生以街頭表演,呼籲市民關注國民教育諮詢)

     

  • 通識考試那條"政治組織"題

     

    如果我是私人執業的,我可能會說自己「貼中」了。不過嚴格來說我沒有貼過題目,我提醒大家的是考通識一定要知道一些基本常識,包括「香港有什麼主要政黨和政團」。

    我不認為那是貼中,因為只是等於我叫你去考數學之前要知道sin和cos的關係,那是每一個考生都應該知道的常識。

    其實今年的DSE通識考試整體來說不算困難,除了卷一的第三題。

    卷一第三題應該是考生會感到比較難處理的一題,因為它要求考生對於香港的政黨政治、政治制度,以至公共行政現況有一定的認識。如果考生對於這三方面的認識不足,或者有誤解的話,作答3(c)題的時候會比較吃力。

     

    試題分析(注意:不是答題):

     

    3(a)

    這一題要「根據」兩個資料,即是只講資料有的東西,同學要兩個都好好分析清楚。圖A1要大家指出有四成人認為無一個政治組織最能代表或保障他們的利益,另外,應該指出就算最多人選的兩個組織,也只有11%的人選擇,其餘的都不足10%。(一知兄說如果把泛民和建制派的百分比加起來,可以看出原來泛民加上社記人力的分數是高於民建聯和工聯會加起來的,如果考生看得出這個應該是高手)

    單是描述圖表不夠,還要指出香港人對這些組織「有什麼看法」。看法就是有過半的人不是覺得沒有一個組織最能代表他們,就是不知道哪個最能代表他們。反映在香港人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和保障市民利益的角色不太深入民心。

    表A2是滿意度。考生應該能夠指出對首六個組織表示頗滿意或非常滿意的受訪者百分比明顯較社民連和人民力量高。而相反,對社民連和人民力量表示頗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受訪者百分比明顯較首六個組織高。

    (如果我是馮檢基,我看到這些資料會很不開心。)

     

    3(b)

    這一題困難的地方,是要求學生在3(a)先有一個答案,再解釋這個答案的背景因素。萬一3(a)答錯了,3(b)也會受影響。3(b)要求考生「參考」資料B,即是在使用資料之餘,也可以運用資料以外的東西來作答。考生應該找出:1. 市民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或保障不了他們利益的原因,和2. 不同組織的滿意度不同的原因。

    1. 資料B說各大政黨已經有自己的忠實支持者陣營,而且區議員也跟進很多地區事務。可是市民心目中政治組織代表或保障不了他們利益,就是因為他們看不到政黨除了延長交通燈錄燈三秒之外,還能為他們爭取什麼更重要的利益,例如房屋、教育、醫療、人權、法治等。造成這個印象的是政黨本身發展困難、資源不足、研究力弱、年輕人才不足等等,也令它們難有大作為。而他們不能有作為的真正原因,是資料B沒有提及的--那是制度使然,因為政制的種種限制,現在香港是沒有「執政黨」的,於是泛民就永遠改變不了政府施政,而建制派雖然是政府的盟友,但對於施政問題永遠可以扮不關他們事的。結果就是市民覺得政黨沒有用。

    2. 至於滿意度,大概可概括為市民對於抗爭路線的看法。首六個組織和社民連及人民力量的不滿意程度較高,可以歸類為不少市民對於激烈抗爭路線的不滿。另外,資料B說「整體上政治組織形象負面」,沒有說有什麼令它們形象負面,如果考生可以舉出例子,應該可以得分。值得一提的是,民建聯和民主黨的滿意度比公民黨和工聯會較低,也是不無原因的。不過這些原因對於考生來說真的太難了--例如民建聯議員的公眾形象和投票紀錄、民主黨在政改問題中的表現和多年無所作為等等。

     

    3(c) 

    這一題真的很令考生頭痛。「本港有不同政治組織,因而提升香港政府的管治效能」這個命題是很容易被詭辯說得通的。

    所謂「管治效能」,是指政府在制訂和推行政策時的有有效程度,簡單來說,是政府能否根據公共行政的原則(例如廉潔、高效率、透明、公正等)有效地管理一個社會。

    如果是很大程度上同意的話,就是有不同政治組織互相競爭,在監察政府,督促政府改善施政。而且不同的政治組織,能夠反映不同的社會階層的聲音,做到下情上達,提升管治效能。

    不過,我的立場是... 上面都是廢話。如果跟沒有不同政治組織比較,當然是可以提升,因為有少許提升也是提升。可是真正的提升,應該是提升至一個令市民滿意的程度。比方說,10分滿分,由1分提升到2分是提升,但不是有效提升。

    很大程度上不同意的話,雖然有很多不同的政治組織,但是因為現在的政治制度下,行政機關(特首和三司十二局首長)都不是民選的,而特首不能有政黨背景,立法會不准提出影響公帑運用的私人草案、立法會的選舉制度一半是直選,一半是不民主的功能組別選舉,不能有效反映民意,而且分組點票制度,令立法會有名無實,不能有效監督政府施政。在行政機關缺乏有效監督制衡、缺乏民意授權之下,令特區政府管治效能就算有多少政治組織也難以提升。

    總的來說,如果考生對於香港的政治現況不清楚的話,3(c)是不能答得好的,或者只能答出我提到那些我認為是廢話的東西。不過請放心,如果作答上述很大程度上同意的東西答得正路的話,還是可以得分不低的。正如很多建制派每天也是就類似的說話,也有很多市民受落一樣。

    當然,話說回來,同學要答得好,當然是要尊重兩大原則:1. 讀者(即是marker)看得明、看得舒服;2. 客觀地說理。我在上面寫的不是答題方式,而是我不用給marker看的說話。大家作答的時候應該使用接近政治學者寫評論的手法,盡量以理論和證據去說服人。

     

     

    有幾點需要同學留意一下的,包括:

    • 滿意度是以整體市民的觀點來計算,在比例代表制之下,行激烈抗爭路線的政團也可以爭取到立法會議席。
    • 認為無政黨最能代表或保障市民利益不代表他們的利益,不代表市民不會投票某政黨。
    • 立法會內有議席的政團還包括自由黨、民協、街工。不知為什麼資料A完全沒有提及。

     
    (試題版權屬於香港考評局,本文引用屬於非商業教育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整份卷的點評後補。

     

    延伸閱讀:

    葉一知:通識政黨題出得好

  • 通識考試倒數(2)

     

    明早考通識,基本上沒什麼不提不可的事情了。

    卷一長兩小時,三題全答,即是你每題有40分鐘作答。唔該好好控制時間。

    卷二長一小時十五分鐘,三題選一題。每題分a、b兩部份,分鐘大約是8:12或者是10:10,即是扣除大約5至10分鐘審題,你每部份只有三十多分鐘作答。

     

    很多同學最拿不定主意的,是卷二的10至12分的題目,究竟應該答多少才對,怕答得太多就超時,答得太少就看上去太低手。其實大家只要看看考評局的得到5等和3等的樣本,就大概知道應該答多少了。5等的每部份都答了接近兩版紙,而3等的就答了一又四分一版(一版右4-5行)左右。

    當然,不是答得多就會高分,不過應該答多少,大家大約心裡有數了。你可能會問,是不是那些寫字很快的考生就很著數?是的,不論是考中文、英文還是通識,也是一樣,日後你考IELTS、公務員試(CRE)考AO/EO/officer grade的筆試也是一樣道理。

     

    如果你不是那種一拿起筆便可以寫幾千字而不會離題的人,你可以不寫大綱,否則,唔該你正式答題目之前,問題卷的空位寫你每段的大綱,令你可以寫得更有組織,不會離題。

     

    至於答題技巧,已經不是應該在這個時候詳細教路的時候了,你應該已經一早知道的。不過,總的來說,答卷二的時候,唔該記住寫一篇論述題文章,重點是如何可以令讀者(即是你的marker)容易看得明白。那包括合適的分段,每段只說一個論點,論點要有論據,最好有例子,當然不要忘記寫你的結論。如果是那種「多大程度上同意」的題目,最好加入合適的反觀點再加以反駁。

    另外,要令你的讀者讀得舒服,求求大家,字體寫好一點。須知道,marker改卷是看著電腦click分數的,他們每天改n百分卷已經頭冒腦脹。你不是龔如心,如果你的字體難以辨認,沒有人有義務多花幾倍時間研究你的字體。

     

    基本上我要說的都說完了。

    給大家的最後一建議:早點睡吧。我十分肯定,你早一點睡,對明天答題效果的幫助一定比開夜車大得多。

     

    祝大家明天眼明手快,得心應手。

     


    (明天全力以赴,向大學進發)

     

    前文連結:

    通識考試倒數(1)

     

  • 通識考試倒數(1)

    星期一便考通識。

    關於這個考試,不用太緊張,正如你去考中文作文,有什麼可以緊張的呢?多「讀」半天和少「讀」半天,其實分別不會太大。所謂「讀」通識,其實不是真的要去背什麼,而是你應該知道什麼。

    還有一天多的時間,難道你以為你花時間背了十二五規劃的內容會有幫助?

    我說的所謂知道,只是一些基本的Who's who、What's what的問題。例如你應該知道溫家寶是中國領導人、奧巴馬是美國總統、香港有什麼主要政黨和政團等、什麼是人大、什麼是終審法院、什麼是消費物價指數等等。

    同學總是夢想會有一個肯的概念checklist、議題checklist、事件checklist、論點checklist可以照背。其實不是沒有的,不過我可以保證那些checklist不是100%覆蓋率的。

    OK,OK,我知你還是在問哪裡有checklist。

    首先,是恆常議題和基本概念。

    第一,關於基本概念,你的教科書每一課的summary已經很豐富。花點時間去「立」一次,總能夠提醒一下自己,究竟你花了阿爸阿媽過千元買回來的書的作者認為有什麼概念和議題是值得留意的。

    第二,坊間有很多專攻通識市場的參考書和作業。這些參考書的質素極度參差,同學真的要小心看。判斷參考書水準其實也是學生技能的一部份。簡單來說,大出版社或者比較出名的作者較為信得過。

    第三,網上還有不少免費資源的。例如香港教育城的通識網站(可惜裡面最有系統的概念資料只供教師戶口download)。另外,香港電台通識網花了不少資源update,有值得參考的地方。

     

    此外,關於時下議題,不要告訴我你完全不知道過去一年香港、中國和世界發生過什麼大事。

    要知道發生過什麼大事,去看看2011大事回顧吧。至於2012的大事,出卷時是未發生的。

    另外,看看過去一年鏗鏘集的目錄吧。只是看目錄,不要逐集看。

    三師會明天不要聽了,大家應該一早聽的。

    寫這一篇之前,有記者朋友問我可否提供幾個議題給同學參考,我說完我心目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議題之後,再三叮囑他不要說是我「貼題目」。因為根本不可能全部貼中,有什麼不中的,就會好像那些說唐英年有特首相的江湖術士一樣被追街數。

    簡單來說,以下幾單新聞值得留意一下:

    • 福島核電災難-->世界以至強國的核爭議-->同場加映我國人民搶鹽
    • 丁屋僭建問題
    • 劏房/板間房問題
    • 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問題
    • 外傭居港權問題
    • 強國高鐵/動車事件
    • 李克強訪港引發的問題(這個我剛才忘了跟記者朋友說)
    • 北非茉莉花革命
    • 拉登之死

    這些都是直覺覺得有可能的,我估計考評局在第一屆考試應該不會夠膽量出中國敏感政治議題。至於涉及明顯政治意識形態立場的題目出現的機會應該比較小。

    不過還是那句,考評局是「俾你估得到我就唔係食神」。坊間的所謂「貼中」,往往是大包圍之下中的。

     

    最後,千萬不要告訴我,你未認真看過考評局網站那些樣本試題和練習卷的評分例子。如果是的話,拜託去看一看究竟答多少、如何答才會高分。唔該真係認真研究下高分的答案的鋪排、立論說理的技巧。

    我再說一次,不要告訴我你未看過評分例子。

     

     

    最後最後,求求你,星期日晚早點睡,養足精神去寫文。你在最後一晚開夜車讀那些概念是沒有用的。


    (星期一記得早點出門口,祝大家好運。)

     

  • 通識考生表現最差的一題

     

    原文刊登於香港電台通識網(連結)。寫這一篇的原因是我看到考評局公佈練習卷表現,當中考生表現最差這一題,我仔細看過考評局的評改準則,覺得其主旋律似乎太過「想當然」,忽視了經濟增長目標背後的複雜性。其實如果考生是讀經濟科的,對這一條題目的掌握可能會好一點,但也若他們對經濟增長的看法與主旋律不符的話,萬一閱卷員本身不具備經濟學知識的話,他們有沒有足夠能力評鑑評卷準則上沒有的論點呢?這一點我有一點擔心。

    ========原文(標題後加)============
     

    練習卷最低分的一題 – 試題分析及概念應用

    2. 細閱以下摘錄自某報刊於2011年1月的新聞報道﹕早前考評局公佈了通識練習卷的整體表現,當中考生得分最低的是卷二的第2題,如下:

    在中國第12個五年計劃中(2011年至2015年),中國政府建議同時降低國家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目標將由第11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1.2%(實質GDP年增長)降低至7%。總理溫家寶解釋,降低目標是為了不會「犧牲環境以換取急速的經濟發展步伐」。

    該計劃亦包括以新型工業為重點的發展策略,例如一些關乎節能和環境保護、新能源,以及製造使用新能源車輛的工業。

    (a)參考以上資料,提出可解釋中國政府建議在第12個五年計劃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一些原因。(8分)

    (b)落實這建議時,持份者之間有可能出現一些什麼衝突?試加以討論。(12分)

    這一題涉及「現代中國」和「能源與科技」兩個單元,而涉及的基本概念則包括經濟表現量度(GDP)、環境保護、新能源和中國的五年計劃制定等等。

     

    題(a)分析

    字詞定義

    題(a)要求考生「參考資料」,提出可解釋「十二五」「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一些原因」。在這裡,參考的意思是要使用資料,但不是完全根據資料作答。至於「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原因,那就要看看同學究竟知不知道什麼是「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以及兩者有什麼關係。

    所謂「經濟增長」,是指GDP增長率。同學即使不知這個定義,也至少可以從資料中的「11.2%(實質GDP增長)降低至7%」得到一些提示。

    「能源消耗量」有很多不同的計算方法,例如耗油量、耗煤量、耗電量,甚至英熱單位(BTU)量度。不過在此題目中,量度單位並不是重點。

    至於「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關係,理論上是正向關係,因此經濟增長涉及的生產(例如消費品、資本形成)都需要消耗能源。

     

    手民之誤?

    資料提到「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筆者估計是「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增長」的手民之誤,因為能源消耗量要降低,即是代表能源消耗量出現負數的變動百分率,觀乎中國過去十年的能源消耗量都維持在6至8%的年增長率,那是幾乎沒有可能的,除非中國出現嚴重經濟衰退。

    不過,考試就是考試,如果同學這樣去質疑考評局題目有問題的話,結果肯定不夠時間作答,所以我們姑且當資料是指「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增長」吧。

    GDP增長 - 經濟學ABC

    至於要了解為什麼中國政府要「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那似乎不是一個可以用幾百字說明的課題。因為在一般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經濟增長率只是一個預測數字,因為GDP增長率是該社會的私人消費、國內投資、政府開支、淨出口等因素變化的結果,那並不是一個政府主觀意志可以改變的。一般市場經濟的政府最多只能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微調」經濟表現。舉個例子,在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當中,歐美政府只能做到「救市」,而沒有能力隨便令經濟起死回生。

    當然,中國並不是一個完全奉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它的政府透過直接控制企業、佔GDP比重很高的公共開支和國內投資,對於GDP的增長率變動,的確是有更大的影響力,但那影響力並不是有如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樣全面。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調低經濟增長率的「目標」,很可能是基於外圍因素(例如歐美等中國出口的主要市場疲弱),令GDP增長率放緩的結果。那很可能並不是中國政府主觀地希望調低的數據,而是其必須接受的趨勢。

    筆者不是說「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兩者必然沒有關係。事實上,中國過去二十年,一直處於一個「粗放式」發展模式,即是高投入,低產出。以客觀數字看,就是每單位的GDP增長所消耗的資源遠高於其他已發展國家1。過去二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的後果,就是大量消耗天然資源、大規模污染和沙漠化,令國家面臨生態甚至國民健康的崩潰邊緣。過去中國的經濟發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是國內投資,佔GDP的48%,遠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2,那包括中央至各級地方政府不斷進行大型建設,以做到「十一五」時代中央政府的「保八(8% GDP增長)」硬指標。面對上述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中國政府不得不調整「保八」的指標,令各級政府減少為了達到目標而進行過度的建設和投資。

    此外,經過開放改革三十多年的不斷投資,中國的基礎建設很有可能出現邊際回報遞減的問題,即是最有成本效益的設施已經建成,接續的建設的回報和效率將愈來愈低。中國本身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和建材進口國,近年世界能源價格波動,效益下降、成本上升的問題也可能迫使中國政府放棄「粗放式」發展模式,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的目標。

    最後,中國政府因為簽訂了多條國際公約,需要履行減排承諾,所以需要減少能源消耗量,這也需要減少不必要的投資和改變「粗放式」發展模式。

    評改準則主旋律之外的答案

    不過,考評局不可能要求考生作如此專門和批判的作答。參考「建議評改準則」3,考評局的要求比較簡單,只要求考生解釋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量的關係,講出中國五年計劃當中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指標的關係,然後運用概念論述「同時降低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量」的可能原因。不過,評改準則似乎預設了學生想當然的認為兩者必然有關。筆者沒有參與評改練習卷,不肯定如果對經濟理論認識較深入的考生提出另類而合理的分析的話,評卷員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去理解那超越評改參考主旋律的答案。對此筆者衷心希望只是自己過慮。

     

    題(b)分析


    持份者分析不難處理

    (b)部份的難度較低,至少不需要考生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知識。考生分析落實資料中的建議時,持分者之間會出現的衝突。

    考生應該對於常見的持份者例子不會陌生,例如政府、國民、企業、非政府組織等等。

    這一題講的是全國性政策,當中涉及的「政府」應該分為中央和地方政府(至於中國共產黨內掌握不同系統的派系之間的衝突,對於考生來說肯定太複雜,不建議使用),於是便出現了以下不同的持份者之間的衝突:

     

    • 中央vs地方政府
    • 中央政府vs企業
    • 地方政府vs企業
    • 企業vs勞工
    • 勞工vs地方政府

     

    這些持份者各自有不同的要求和考慮,於是當中央政府要求減慢發展速度,以及發展「新型工業(例如節能、環保、新能源及使用新能源的汽車等工業)」的時候,便會觸及不同利益群體(即持份者)的利益,進而帶來衝突。

    不同的持分者的著眼點例子:

     

    • 中央政府:實施全國性規劃,以全國的可持續發展為政策目標,而且不希望影響其統治。
    • 地方政府:地方官員爭取外來投資、發展經濟、爭取政績,而且希望保持地方穩定。
    • 企業:不希望新政策損害其利益,同時在新政策當中找尋商機。
    • 勞工:減慢經濟發展速度,可能減低工商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導致失業及工資增長放緩。新政策帶動新型工業發展有可能要求更高技術勞工,同時令舊型工業發展放緩,令勞工轉業出現困難,導致社會不穩。

     


    應加入政府vs勞工

    考生在作答的時候,請留意每段只處理兩個持份者的衝突。評改參考建議處理好「中央vs地方政府」、「政府vs企業」、「企業vs勞工」這三部份,筆者則認為勞工階層的就業問題(即是政府vs勞工)應該也是重點之一,因為這幾年農民工社群不穩定導致多次罷工、抗議、暴動事件,這對於政府管治威信或多或少造成了影響。

     


    1.http://en.wikipedia.org/wiki/Energy_intensi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ld_energy_consumption

     

    2.世銀2011年數字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E.GDI.TOTL.ZS/countries

    3.練習卷、評改參考、考試報告:http://www.hkeaa.edu.hk/tc/HKDSE/hkdse_subj.html?A1&1&3_17

     

  • 現實中的《1984》國家──北韓

     

    原文刊於香港電台通識網(連結

    ***********************

    金正日去世,令世界的目光再次集中在北韓這個國家。金去世的新聞連續多天佔據各大傳媒的重要版面或新聞時段,原因在於北韓這個國家的獨特之處。 

    北韓的獨特之處,是它是現時世界上最封閉的國家,也被喻為經典小說《1984》裡面的荒謬極權國家的現實版。北韓奉行社會主義,它的政府對於國民的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牢牢的控制著,那種模式接近史太林時代的 前蘇聯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根據"脫北者"(逃亡到外國的北韓人)的說法,北韓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的例子包括: 

    • 所有農業和工業生產都由政府控制; 

    • 國民按照出身和家庭的政治背景被劃分為不同等級,而等級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教育,工作,以至社會流動機會; 

    • 全國只有官方的媒體,媒體的新聞和節目全都是歌頌領導人和官方意識形態的 (同學應該對北韓主播李春姬很有印象);

    • 國民不准接觸外國訊息,國內的電視機和收音機全都只能接受官方頻道,政府會突擊檢查國民家中的電器,如發現改裝電視或者私藏外國DVD(多是南韓劇集)都會被送判勞改;

    • 政府廣佈線眼,國民批評政府或者表現對領導人不夠忠心,輕則在升學或工作上失去機會,重則勞改 (根據脫北者所說,領導人去世的時候,政府指示人們集會,如果表現不夠悲傷可能有後果,就好像大家在電視看到的畫面一樣);

    • 社會上各處充斥著官方政治宣傳,所有學校及工作單位都有黨組織,宣傳官方意識形態及監視國民; 

    • 國家因為封閉而不能享受貿易的好處,加上國民欠缺工作誘因,經濟自蘇聯解體、援助停止後便一直蕭條,90年代出現大饑荒,估計餓死60至100萬人; 

    • 政府以高壓手段控制國民,除了一般犯罪行為,批評政府、甚至是有家人外逃別國者也會被送入勞改營。

    金正日去世成為世界焦點,除了因為北韓的封閉,也因為它聲稱擁有核武。這個極權國家如何進行權力交接?中間會不會出現亂子?會否影響周邊地區安全?金正日的接班人是他的三子,傳聞只有28或29歲的金正恩,他能否得到資歷比他老幾十年的黨軍元老的支持,這也是外界關注的重點。

     

     


    延伸閱讀: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Barbara Demick訪問多位脫北者而寫成的報告文學,寫得很好,而且考證功夫做得認真。

    《1984》-英國作家歐威爾在1940年代寫成的經典小說,人們時常把小說中的極權世界跟北韓比較。

     

  • 通識改變了什麼?

     

    讀過葉一知兄最近的好文章《希望你會跟我一起撐通識 (刁民公園)》,十分欣賞。一知兄花了很多心機,引用大量資料,詳細地說明通識科的存在意義和反駁通識流於「吹水」或「背書」兩個極端的批評。一知兄的FB上,有一些關於通識科存在價值的討論,我的留言如下:

    我在前線工作了八年,見證著有通識和冇通識的學生的分別。我想說的是,通識這一科當然不是完美的,它的問題多的是。不過,對於一些在舊學制下本來是讀到中五就出身或者升IVE的學生來說,那是令他們開了眼界;而對於那些成績好一點,一路升到上大學,但除了本科,其他都不曉的學生來說,通識科真的讓他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同了。相信在這裡討論的大家,都是比較有識見之士,大家當然是即使沒有通識科,平日已經做到了通識科的目標。不過,大家可能只佔社會的少數而已。

    所見略同的感覺實在痛快,所以找來前文作和應。

     

     

     

    ***********************

     

    通識效應

    (原文刊於《字花》2011年5月號)

     

    不經不覺,教改的重頭戲新高中課程已實施了一年半。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感覺上這一年半比最初入行時更吃力。新的課程指引、考評要求、行政安排,全都是開山劈石的工作。

    很多個晚上工作至夜闌人靜的時候都會問自己:那麼辛苦值得嗎?

    如果不把政府的管理主義政策放在心上的話,單看學生的學習過程,其實還是值得的。

    新高中和舊高中課程的最大分別是多了通識這個必修科。通識科這東西,有人說是好東西,有人說是爛東西。根據這一年半的觀察,我暫時的結論是這東西不是最好,但比起什麼也沒有已經是天淵之別。

    觀察通識學生的學習過程,我看到兩個現象--

    (1) 學生多了問"What"和"Why":很多以前連大學畢業生也不聞不問的議題,現在成了課程的一部份,學生自然會問What和Why,例如他們會問「什麼是地產霸權?」、「為什麼會有人指香港有地產霸權?」、「為什麼劉曉波和趙連海會被監禁?」等問題。

    問這些問題的學生,不限於平日已經是名列前矛的學生,很多在舊高中制度未必是大贏家的學生,也會問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這種由課程帶來的醒覺,是個好的開始--至少學生多了動機和空間去問問題。

    (2) 學生開始「學以致用」:嘗試以所學的跟現今社會比較--不論是需要層次理論、三權分立、民約論、法治精神、社教化、財富再分配等,都成了他們對照校政、成長經歷、中港政治、流行文化的分析工具。

    通識教育成了必修科加上互聯網的興起,令這一代學生的眼界和想像空間以上一代難以想像的速度擴闊。最迎開始有學生以接近社運的方式爭取學生會民主化和反對嚴厲校規,還有不同的社運和保育議題得到愈來愈多中學生關注,這與他們的思想覺醒也許有一定的關係。

    如果有關當局或者親建制的學校想修改通識課程,令學生不要想不要問那麼多問題的話,那是十分困難的。你總不成把政治議題裡面的民主、人權、法治概念刪除吧,也總不成把防火長城(GFW)引入香港。

    當然,很多人問學生會不會只注重背範文而不思考?課程會不會未夠全面?考試會不會反映不到學生能力?教師會不會教得太吃力而令教學質素大打折扣?這些問題都是應該繼續討論的。不過,至少通識科已開了一個不錯的頭,讓不少學生眼界大開。

    庫斯克
    通識科教師
    (kursk.xanga.com)

     

    ************************

    延伸閱讀1:

    on liberal studies (方潤對葉一知的回應)

     

    延伸閱讀2:

    通識有冇得讀?

    關於IES,我有話要說

    通識教師的人權觀問題

    香港中國人?中國香港人?

    點樣讀好通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