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women

  • 女人

     

    昨天叫大家出題,我有興趣的便寫。話說A字人提議了三個題目,應該都是他最有興趣或者最常做的題目:女人、表忠、不良嗜好。表忠這個題目,有A字人在,我們寫什麼也是班門弄斧。餘下的兩個題目,我想還是選一個我比較不熟悉的題目吧。

    不論根據《聖經》、《論語》,還是《天演論》,男人和女人天生是要走在一起的。其實,就算我是文盲,不知道這些經典,也會知道男人和女人要走在一起。

    抱歉我只能夠從男性視角去寫這個題目,如有女性主義者在場,請不要太批判。

    男性遇見的第一個女人,一定是母親。一般的男性自小都希望得到母親的愛,偏偏他自小便被教導要獨立堅強,如果太依賴母親,便會被視為裙腳仔。

    話雖如此,男性跟女人相處的第一課,還是來自母親。母親會愛錫自己,但母親也會有情緒波動,會發脾氣。自小男性便要學習一方面依戀母親,一方面學習不被母親的情緒影響。

    隨著年紀增長,男性離開母親愈來愈遠,他慢慢發現這個世界有其他女性。當他由小男孩變成少年的時候,他會為著自己留意其他性而感到罪過,會害怕自己變得不純潔。

    不過,慢慢地,他明白,這種不純潔,是天性。他的父親和學校師長,會告訴他這是很正常的,不過男性是有社會禮教要遵守的。就在天性和社會禮教之間,少男要學習取得平衡。

    少男會發現附近出現了好些含苞待放的成年女人,女人成熟,但遙遠,可遠觀而不可褻瀆。這些記憶,模糊不清,但成年男性聊天的時候,說起自己的慘綠歲月,才發現這經歷是集體回憶。

    年齡漸長,女人變得愈來愈不遙遠。愈來愈不遙遠意味著什麼呢?代表不再遠觀,而是要學習相處、應對。

    男性花了很多很多時間學習,包括如何面對女人的情緒和感性,他們很驚訝,為什麼女人是這麼的情緒化、這麼的需要愛、這麼難以理解…

    同時間,男性也要花很大的功夫,學習如何在女性跟前表現得不笨拙、不尷尬,如何表現得像一個男人…

    這些東西,都真的很難學得好。

    在二字頭的某個階段,男人總是處於某種的尷尬位置,他們還是太青澀,還是像個慘綠少年,在女人面前還是一個笨拙的傻仔,還是處理不好上述要學習的東西。

    隨著年月增長,他們慢慢掌握到那些東西的法門,掌握到其中十之五六之後,便要開始思想樹與樹林的問題。不幸地/幸運地,他們步入下一個字頭之時,他們突然發現世界變大了。這個詭異的瓶頸位,出現了無數可恨可惡的故事。

    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遇到會令他們停下來的女人。就是這樣,停下來了,就好像天空之城那瘋狂破壞的機械人見到了戴著飛行石的公主一樣。

    有男性會說,女人大都是「港」的。這個說法不太準確。女人都是情緒化、都是渴望愛、都是感性先行,但這不是港。對於絕大部份的男性而言,女人大都不港,只是港的女人的故事流傳得太快,就像東成戲院的女鬼可能只出現過一次,但成了幾十年來家喻戶曉的鬼故事一樣,而事實上香港是沒有那麼多鬼的。

    男人心裡大概有個感應飛行石的暗制,當他們遇上能與暗制共嗚的女人的時候,便停止破壞了。而能夠產生這種共嗚的,先天或者眼緣或者一見如故等因素當然十分重要,男人不少都是love at first sight的,但first sight之後,還有一個overriding factor,就是性格。正常智商和心理狀況的男人,都會知道這個overriding factor。

    說了這麼多字。其實都是道聽途說,如何有什麼說得不好的,請留言指正。


    另外,如何有什麼題目建議,仍然歡迎留言提供。

  • 跟美女聊天有益健康

     

    (蘋果日報 2/10/09) 假如丈夫或男友跟美女聊天,你千萬不要阻止,因為最新研究顯示,男人跟美女聊天,可刺激兩種男性荷爾蒙分泌,有益健康。

    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員找來 149名 18至 24歲的男生研究,其中 1/3人要跟男性研究員聊天,其餘則跟七名年輕女生聊天。在五分鐘談話後,跟女生聊天的男生,要對女孩的姿色打分,滿分為七分,平均得分為 5.83,反映男生都覺得女生很有吸引力。

    研究員發現跟女生只閒聊五分鐘,男生的睾丸素分泌量增加了 14%,有抗壓功能的可體松( cortisol)激增 48%。反觀跟男研究員聊天的男生,睾丸素和可體松分別減少 2%和 7%。研究結果顯示,男人跟女性交談,會增加睾丸素和可體松,前者有提高活力,後者有增加專注力和紓緩緊張,兩者同時令人生氣勃勃。

    英國《每日電訊報》

    ********************************************

    感想:

    原來如此。

     

  • 追、求、訂、結、離?

    今天買的信報夾了兩本結婚特刊,於是想起了這個題目。

    聽過很多人說戒指的戴法是「追、求、訂、結、離」,即是五隻手指上的戒指分別代表的意思。我聽到的時候覺得很不合邏輯--手指公(拇指)戴戒指是滿清時代的滿人的做法,那是用來在射箭時保護拇指的。而離了婚的人戴戒指在尾指更加不合理,哪有人會這樣做告訴全世界他離了婚?

    無名指的英文是ring finger,即是戴戒指的手指。西方比較普遍的做法是把訂婚和結婚戒指都戴在左手無名指。無名指上有戒指,很大機會是代表了那人將會或者已經結婚。至於為什麼是左手,可能是因為我們通常用右手,戴左手可以減少損壞戒指的機會。

    中指戴戒指可以是沒有任何含意,不過在華人社會,部份人會把訂婚戒指戴在左手中指,結婚戒指戴在無名指。

    那麼,結了婚的人會如何戴戒指?不少人只戴結婚戒指,有女性會把訂婚和結婚戒指都戴上,兩隻戒指都戴在無名指上(如下圖)。如果訂婚戒指戴在中指的話,就有跟無名指上的結婚戒指互相磨損的問題了。

    西方的做法是把訂婚戒指(通常是白金或者黃金鑽戒)和
    結婚戒指(通常白金戒指)戴在無名指上 (圖: wikipedia)


    參考資料:

    關於訂婚戒指該戴在哪隻手指,中文的資料乏善足陳,討論區、百度知道和Yahoo知識上的過半資料似乎是亂寫的。

    Wikipedia: Engagement Ring
    Wikipedia: Ring finger

  • 上一代的愛情故事

    上一代的打工仔愛情故事通常很簡單。

    讀到小學畢業,然後出來打工,供養家中弟妹讀書,認識工友或者工友的朋友,平日一班人去野餐放風箏,合眼緣的便約會,約會不很久,女方帶男方回家見家長,家長贊成的便很快結婚,家長不贊成的便要分手,因為那個年代,拍拖不久便會結婚,女孩子二十三四歲還未嫁,親友便會開始替她們找對象...

    家人反對未必一定會分手,有些女孩子會跟家人鬧翻,離開家庭跟男友結婚。她們有些會得到幸福,但是也有不少結婚後丈夫原來有問題,例如嫖賭飲吹,也有些會反過來向太太要錢,離家出走結婚的女孩子,通常被欺負不敢回娘家,也不敢讓娘家知道。最多只能跟知心的工友訴苦,我就是從媽媽口中得知不少這些故事。

    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有個工友阿姨買了個很小的玩具給兒子,她教兒子說那是另一個工友阿姨送的,因為她不敢讓丈夫知道原來她還有那丁點兒的錢沒有「貢獻」出來。

    這張照片拍的時候是1974年,爸媽剛開始拍拖,他們是工友,相識經過很簡單,一起不久,媽媽帶了爸爸回家見外公,外公為人頗剛烈,媽媽很聽他的話。幸運地原來外公喜歡老實的人,爸爸剛好是個老實得不得了的人,於是外公跟媽媽說:

    「他打工廠工,收入不穩定,你跟他一起,日後無論如何也是由你自己承擔了。」

    外公這樣說,其實等於贊成了。後來他們在1975年結婚,而我在1976年尾出生,可惜在我出世之前,外公剛剛離世了。

    結婚之後兩口子跟我爸爸一家同住,聽說阿嫲會欺負媽媽,那是另一個長篇故事了。

    聽說那個年代認識對象不容易。有些工作性別不平衡,很難識到異性,到了二十幾歲,家人便會安排相睇,相睇對象通常是長輩親戚朋友的子姪,相睇,合眼緣,拍拖,很快便結婚。那個年代的人拍拖結婚很快。這些全都能夠用經濟學、統計學和社會學解釋的,不過在這裡說好像有點大剎風景。

    早陣子,爸爸慶祝生日的時候說起以前的情史,似乎有些是未跟媽媽提過的。那些故事,如果他不是那麼老實,應該會精彩一點。不過,如果太精彩的話,可能今天沒有我和妹妹了。

  • 給單身女士看的Act Like a Lady, Think Like a Man

    早陣子因為leona寫的《讀懂男人心 港女好出嫁》,所以找來了"Act Like a Lady, Think Like a Man"這本書看看。

    這本書的副題是"What Men Really Think About Love, Relationships, Intimacy, and Commitment"。即是這本書是寫給女士看的。裡面的幾個副題,頗為耐人尋味,值得在這裡討論一下(不代表本blog立場)。

    The Three Things Every Man Needs

    書中說男人需要三樣東西:Support, Loyalty, and the Cookie。Support是指精神言語上的支持和鼓勵等、Loyalty不是那些清末民初的男尊女卑,而是不論貧病失意,對方也肯家在自己身邊的忠信、Cookie是指親密行為的暗喻,那是指有感情基礎的親密(kursk按:那是美國書,所以cookies是指性,不過書中也提到這個在什麼時候發生女性是有話語權的,那可以是婚後的)。

    "We Need to Talk" - and Other Words that Make Men Run for Cover

    女人很喜歡說「我諗我地要傾吓」,男人聽得多便會感到很緊張。很多時候女人說要傾吓的,可能只是小事,說得多會把男人煩倒。作者提議說得婉轉一些,鼓勵性一些,而不是說什麼都一開始便好像ICAC找你協助調查一樣。

    Sports Fish vs Keepers - How Men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Marrying Types and ...(我刪了那字)

    這一章是說男人很容易分辨到一個女性是否合適的結婚對象。書中列出了12個準則,說明男人如何分辨結婚對象,當中大約可以歸納做幾點,包括合理的矜持、讓人覺得她在感情上是個有原則的人、有自信、能夠活得愜意、能夠欣賞男人等。

    The Five Questions Every Woman Should Ask Before She Gets In Too Deep

    1. What are your short-term goals?
    2. What are your long-term goals?
    3. What are your views on relationships?
    4.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me?
    5. How do you feel about me?

    這5條問題是需要時間攪清楚的,所以有下一章的"Ninety-Day Rule"。

    The Ninety-Day Rule: Getting the Respect You Deserve

    這一章說的是給男人90日試用期,試用期間,不要輕易跟他親密,觀察清楚這個人,訂明相處的原則(包括性,婚前?婚後?etc? 這是美國書嘛),還要讓對方清楚你對拍拖和婚姻的要求。這段時間,用以下幾個問題觀察對方:

    • How does he recact when you tell him you've got some problems?
    • How does your man react under pressure?
    • How does he react to bad news?
    • How does he react when he's told "no"?

    在90天試用期觀察對方的方法包括:

    • 嘗試拍拖時找些大家有興趣的事來做(例如遠足、攝影、煮飯等)
    • 試試讓他與你的朋友相處看看(kursk按:聽說很多男性在這一環現出真實一面)
    • 一起上教堂(如果一方是信徒,那是很重要的)
    • 一起去看演唱會
    • 一起嘗試新的活動
    • 一起當義工
    • 遊車河(kursk按:香港不是人人有車,可以試試其他有機會詳談的活動)
    • 一起玩boardgame (kursk按:我真的有朋友跟女友很喜歡玩boardgames。不過我想Diplomacy就不要玩了,我玩Diplomacy會玩到同性朋友跟我反檯,如果是女生的話...)
    • 玩email/sms/MSN/xanga/facebook(kursk按:作者應該是web 1.0的人,他只提及email,後面的是我加上去的)
    • 一起分享大家喜歡的書(kursk按:我最愛這個了)
    • 一起看DVD
    • 去看comedy show,因為這會看得出一個人對什麼感到有趣還是反感 (黃子華?)

    How to Get the Ring

    這一章很邪門,有點像秘笈裡面的最後一節,是精髓所在,但用得不好便會走火入魔。作者說男人不肯結婚,通常只有三個原因:(1) 他已經結婚;(2) 你不是他心中的那個(詳見上一段);或者是這章的重點 (3) 你沒有令他這樣做。

    作者認為男性通常有拖延婚事的傾向,因為他們比女人簡單,他們很容易活得很好--有足夠的收入讓他們睇波、打機、睇果D野(作者指的是strippers,這個在香港不流行)、飲酒、玩車/音響/相機、識新朋友,他們便會很快樂而且感覺年輕,同一時間,他們是不會因為家裡很亂而不開心。結婚就好像吃蔬菜,他們知道那是好的,但食煎炸食物(無拘無束,感覺年輕)總是更過癮,直至他們玩到累了或者焦頭爛額,發現自己需要長大,或者有人讓他們知道他們要長大。

    這個「你沒有令他這樣做」不是拿著牛肉刀逼他,而是讓他知道如果他不成長,不作出承諾,他便會失去你,成功與否,就看你有沒有那種自信這樣做了。(小弟有個四十幾歲的舅父,就是這樣結了婚)

    作者強調那不是開口向男人求婚。那是要對方知道跟你交往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這個是我歸納了兩頁紙得出來的說法),要做得到這一點,女性需要有自信,知道自己想跟一個怎樣的人過怎樣的生活,也讓對方感覺到這份自信。作者好像很肯定的說,男人通常到了最後,也是需要一個家的,而他們需要另一方去提點他們這一點。

    當然,這不是什麼「把仔達人」手冊,更不是「脫離敗犬大作戰」的指引,一本通書不能睇到老,但裡面說的,不算偏鋒,有其參考價值--若果把上述大部份的要點反過來做的話,便成了「港女完全手冊」,那些正是很多男人心目中的港女特徵。各位姊妹們不可不察。

    (重申一次,上文只是略談一下書中內容,並不代表本blog立場)

    不相關閱讀:
    解說「敗犬」現象


    生活軼事(7月下旬之2)

    生活軼事系列,逢星期日出街

  • 解說「敗犬」現象

     

    最近在看台劇「敗犬女王」,所以有寫這一篇的念頭。

    定義及來源
    根據維基百科條目,「敗犬」一字來自日本,是指「年過三十未婚的女性」。敗犬一字興起,始於2003年,日本作家酒景順子出版了《敗犬的遠吠》一書,內容提到:「美麗又能幹的女人,只要過了30歲還是單身而且沒有子嗣,就是一隻敗犬」,書中作者以「負け犬」(翻成中文即「敗犬」)自嘲像是喪家之犬一樣,遭人排擠。此書熱賣令使得敗犬一詞大流行起來。
    我第一次看到「敗犬」一字,是在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當中提到「敗犬族」和「銀髮族」(退休人士)一樣,是高消費族群。敗犬族一字見於管理學大師的著作,可說是登堂入室了。
    在男女比較平等的香港看「敗犬」這個字,其實有一點政治不正確。我們一直是用「單身貴族」來形容三十以上的未婚女性。當然,你會說有些人會用「老姑婆」或者「古井」來形容她們。不過,如果香港有一本像《M型社會》般的社會學書籍,作者肯定不敢用「老姑婆」這樣帶貶義的字。
    不同角度看敗犬現象
    如果用女性主義的角度看,「敗犬」一字幾乎是罪無可怨的貶義字,因為它的含義是女人一定要出嫁才能快樂地生活,過了某個年紀還是單身便會被社會歧視,而她們的才幹、社經地位、學識都被忽略了。另外,男人過了三十歲還未婚(例如小弟),不會被嘲笑為敗犬,這也是性別角色定型的一種。
    當然,如果從流行文化研究的角度看,「敗犬」一字其實有其特別的意思--它代表了某個族群的集體認同。不要忘記,「敗犬」最初是女性作家的自嘲說法,而這概念漸漸演化為單身女性族群的代名詞,而這代名詞是用作自嘲或者互相勉勵的話,則成了一種幽默。
    「敗犬」市場的商機
    《M型社會》指出,「敗犬族」屬於高消費族群,「敗犬」概念背後的商機,可以很大。最佳例子是台劇「敗犬女王」大賣,正正是社會對於三高女性(高學歷、高收入、高歲數)愛情故事成人之美的良好願望的共嗚,也有評論指這是社會上的確有這樣的一個「敗犬族」市場。
    至於香港呢?雖然香港還未有開宗明義的「敗犬族」電影和處集,但隱含了單身女性自嘲自勵的產品多不勝數,當中包括:
    • OL代言人楊千嬅的電影和歌曲,是其中佼佼者。例子包括「每當變幻時」和「千杯不醉」,還有她的大量OL愛情歌。

    • Stella So在星期日《明報》連載的「老少女基地」,就是講述她和一班同年的姊妹尋找結婚對象的趣事。
    • 另外,無線電視劇「窈窕熟女」,也可說是另類的「敗犬」劇集。
    敗犬族真的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嗎?如果從數據分析,答案是肯定的。根據2006年的中期人口普查的數據,整理後的數據如下(資料來自舊文《再思港男"問題"》):

    (表一)以性別及年齡劃分的最高就讀程度:學士學位


    年齡

    性別

    本地

    其他

    總計

    男女差額

    20 - 24

     

    39105

    19228

    58333

     

     

    46571

    21253

    67824

    -9491

     25 - 29

     

    35002

    19521

    54523

     

     

    44216

    24547

    68763

    -14240

     30 - 34

     

    31009

    20488

    51497

     

     

    34002

    27207

    61209

    -9712

     35 - 39

     

    21750

    19632

    41382

     

     

    22270

    24553

    46823

    -5441


    (表二)以性別及年齡劃分的最高就讀程度:碩士學位


    年齡

    性別

    本地

    其他

    總計

    男女差額

     20 - 24

     

    946

    1179

    2125

     

     

    1199

    1178

    2377

    -252

     25 - 29

     

    6302

    3633

    9935

     

     

    6564

    3519

    10083

    -148

     30 - 34

     

    9461

    4677

    14138

     

     

    8949

    4917

    13866

    272

     35 - 39

     

    8265

    5076

    13341

     

     

    5638

    4545

    10183

    3158

    統計處原始數據

    從上面數據可見,持學士及碩士學歷的25至29歲女性比男性多出1萬4千多人,30至34歲的同類數字也有9千多人的差額。這意味著「三高女性」不容易找到跟自己學歷和收入(假設學歷和收入有正面關聯)相約的男性,她們高消費能力結合了「敗犬」的次文化認同感,的確是一個潛在的龐大市場。這個市場,可以是包括電影、歌曲、、書籍、雜誌、劇集、化妝品、護膚品、名牌服飾手袋等等。
    總結:唔提好過提
    其實所謂敗犬,只是一個帶點黑色幽默的流行用語。老套點講,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如果我們因為這個所謂的問題而自我形象低落,很容易變成關注甚至嘲諷的對象。這問題女人之間比較常見:有時候有些女人會說「噢,乜你仲未結婚0架,好心你就為自己打算吓啦」,這種有骨的說法,不好意思當場反撃,唯有以自信心面對,不要理會三姑六婆式的一般見識。
    另外,必須在這裡指出的是「敗犬」不等於「港女」。「敗犬」是女性有一點自嘲加一點自信的說法,而「港女」是男性族群標籤某類女性的用字,兩個字的意義和語境完全不同。
    不過,始終文化不同,這裡不是日本和台灣,「敗犬」一字,還是少說為妙,畢竟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而且當中真的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歧視成份。
    相關舊文
    冇乜關係的延伸閱讀/收看:

  • 婚宴

    已過了常常參加婚宴的年紀。

    見過不少世紀婚宴,場面浩大得很。我想攪手一定煩死了。
    也出席過像歡樂滿東華的婚宴,雖然有些新人和他們的親戚的表演令人吃驚,不過只要新人享受就好了。
    也出席過規模較小的婚宴,也可以很愉快。
    婚宴大小與否、歡樂滿東華與否,也是個人的取向。結婚的是他們,不是我。我來祝福新人的,他們開心就好。
    年輕的時候逢show必到,即使是非常不熟悉的朋友的邀請也不會拒絕,後來才明白原來只是幫手夾了錢,順道見一見n年沒見的君子之交。後來才明白可以推說沒有空。
    有些時候,看到世紀巨大婚宴,規模有如獅子會攪週年晚宴一樣,心裡不解。後來才想到可能是男家、女家是做生意或者是有頭有面的,面子和交際少不了;也可能是新人本身需要聯絡行家,那也是實際的考慮。如果沒有這些需要,婚宴規模可以小得多。
    如果不是在教堂行禮,而是在婚宴行禮的話,婚宴攪得浩大一點也是應該的,對於新人來說,行禮時多些人見證,隆重一點,回憶也多一點。不過,如果是在教堂行禮的,人數已夠多,也得到牧者的祝福,婚宴簡單一點也無妨。
    另外,聽過不少鬼故,是家長不斷改變期望。因為在婚宴籌備期間,總有不同的意見,最後的席數可能有如興建北京鳥巢一樣,完全失去預算。如果父母是隨和一點的,是很大的祝福。
    聽說有些月份是沒有人結婚的,例如清明和盂蘭節附近的日子。如果可以百無禁忌,在這些日子結婚,大概是不信傳統信仰的bonus。
    有時候,有朋友結婚不大攪,只請親戚和幫手的兄弟姊妹,也是明白的。不是人人喜歡大的排場,出席婚禮,送上祝福,替新人高與,已經很開心。
    後記:
    寫的時候,想起很久以前的舊文《婚紗的重量》。好像還很年輕的時候...
  • 好好笑咩? 再思港男"問題"

    關於港男和港女,網上各大寫手都寫過了,珠玉在前,我怕提出的都不是什麼特別的意見,希望說得不好不要打頭。

    港女這個題目我所知的不多,聽到的都是一些類似urban legend的傳說,所以寫也沒什麼意思。如果寫了,那些urban legend的故事隨時被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對號入座,害得人家破人亡也不好。

    不過看完星期日檔案說港男的一集,真的忍不到口要多說幾句。

    那個節目,先上Maid Cafe欣賞一下喜歡上Maid Cafe的電車男是怎樣的,然後找來一位「人辨」現身說法。之後便找來幾個香港女性批評她們心目中條件不好的香港男性,然後找來城中「才子」以第二代香港男人的角度去批評第四代男人,最後找來男一位「識唔到女朋友」的電車男訴苦。總結是男女之間應該多些和諧共存之類。

    這一集最大的錯誤有二:

    1. 把港男等同於電車男

    節目中的女性批評的,其實不是港男,而是電車男。她們不想要電車男男友,that's all。那麼港男是不是就等於電車男呢?如果是的話,香港男性只要打扮得好一點,不沉迷於ACG,對世界認識多一點,多些跟人溝通就行了。

    2. 把公開嘲笑其他社會階級視作正常

    節目中那位文學院女子面對的問題,是她希望找得到收入跟她差距不大的伴侶但找不到。

    我以為星期日檔案會找數據,怎料只是訪問了幾個大學畢業的女性。沒有數據,說什麼也流於感情宣洩。於是我花了幾分鐘找來了2006年的中期人口普查的數據(通識上腦),把數據整理如下:

    (圖一)以性別及年齡劃分的最高就讀程度:學士學位

    年齡

    性別

    本地

    其他

    總計

    男女差額

    20 - 24

     

    39105

    19228

    58333

     

     

    46571

    21253

    67824

    -9491

     25 - 29

     

    35002

    19521

    54523

     

     

    44216

    24547

    68763

    -14240

     30 - 34

     

    31009

    20488

    51497

     

     

    34002

    27207

    61209

    -9712

     35 - 39

     

    21750

    19632

    41382

     

     

    22270

    24553

    46823

    -5441

    (圖二)以性別及年齡劃分的最高就讀程度:碩士學位

    年齡

    性別

    本地

    其他

    總計

    男女差額

     20 - 24

     

    946

    1179

    2125

     

     

    1199

    1178

    2377

    -252

     25 - 29

     

    6302

    3633

    9935

     

     

    6564

    3519

    10083

    -148

     30 - 34

     

    9461

    4677

    14138

     

     

    8949

    4917

    13866

    272

     35 - 39

     

    8265

    5076

    13341

     

     

    5638

    4545

    10183

    3158

    統計處原始數據

    從上面數據可見,持學士及碩士學歷的25至29歲女性比男性多出1萬4千多人,30至34歲的同類數字也有9千多人的差額。

    這或許可以呼應節目中那幾位年青女性的「感覺」--很難找到跟自己學歷和收入(假設學歷和收入有正面關聯)相約的男性。

    過度簡單化的社經問題

    如果我們把這個問題歸納為「港男」問題,很容易把問題簡單化,而且把欠缺自信、沉迷ACG、外表不入時等偏頗觀察混為一談,結果看不到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因素。

    這個所謂的現象其實是在現存的體制下,出現性別之間的學歷不平衡現象。這個「現象」的著眼點已不是高學歷女性找不找到男朋友的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制度、社會階梯結構有沒有令兩性出現不平衡的因素(例如有沒有令普遍心智成熟較遲的男性更難升學等),甚至是這個問題本身是不是問題等等。

    Peter有問題嗎?

    如果那幾位「高學歷」女士真的覺得身邊的男性在外表、內涵、學歷、收入方面不行,她們看到的是不是身邊學歷、生活環境、甚至價值觀相差太遠的男性?她們批評所見的男性社經地位不足,就好像在半山區住的阿太批評牛頭角下邨的順嫂不能在社會階梯向上爬一樣政治不正確--大家社經地位不同,不代表你有資格批評別人。

    節目中的Peter,中五畢業,從事電腦維修,比較沉默寡言,愛看漫畫,他有什麼問題?他沒有正當職業嗎?他是性變態的嗎?為什麼要把他塑造成沉迷漫畫、識唔到女朋友的可憐人?一個好端端的正常打工仔,我總不信他一世找不到一個價值觀相近,不覺得沉默寡言的問題的終身伴侶。當然,你叫他跟那個港大文學士交往未必可以開花結果,但香港不是只有大學畢業生吧。

    總結:我們的核心價值呢?

    總的來說,所謂港男問題,其實是階級矛盾問題,民主制度的存在,本來就是應該處理社會上的階級矛盾的,不要以為「階級矛盾」這四個字陳義很高,我們的社會過去由六七暴動至今幾十年的不同改革,就是對這四個字的回應--我們的免費教育、教育改革、政制改革、醫療改革、交易所制度改革,全都不是無的放矢,而是為了改善階級矛盾,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所謂的香港故事,所謂的核心價值,就是促進社會階級向上流動,而不是嘲笑未爬上去/正在努力爬上去的階級--星期日檔案是社會公器,不是超級無敵獎門人。觀眾笑左,咁又點?


    延伸閱讀:

    港男港女之港媽篇(林忌)

    港男簡直就像弱智兒童/傷殘人士般 (方潤) 連結的標題是我加上去的

    港男(小小大力)

    星期日檔案很成功 (kykykyky) 連結的標題是我加上去的

    港女之誕生 | 港男與電車男 (拜物小組戀物誌) 這是平日我一直有讀的blog, 寫得很不錯


  • 三師會 - 通識情人節 (全4集)

    (2月14日上載的版本,第一節連不上。問題已復修,所以搬到今天2月15日的post)

    另外,我的網上行已滿約,最近它的連線速度慢得連load幾分鐘的youtube video也要等,很多時候連connect也不行。我問過街上的推銷員,原來我的住處只有i-Cable可以選擇。

    請問有沒有人是用i-Cable的?如何?

    *******************

    通識情人節(1/4)

    情人節經濟學

    參考視頻:電影戀情告急片段及相關經濟學教材
    (3:27-3:32含有不當用語,建議課堂教學時在該段時間調至無聲)

    通識情人節(2/4)

    情人節歷史-消費主義、全球化與情人節 

    通識情人節(3/4)

    另一種聲音: 綠色情人節、死死團文化

    通識情人節(4/4)

    愛情與個人成長如何分辨愛情? 


    節目重溫:

     三師會主頁

    或直接前往 

    RSS feed RSS Feed

  • 是什麼殺死了愛情 - 浮生路

    先前說過,浮生路(Revoluationary Road)不是情人節電影。

    Yahoo! 電影

    十年前剛畢業,看了美麗有罪(American Beauty),裡面的情節一直揮之不去。十年後步入壯年,看同是Sam Mendes導演的浮生路,震撼竟然比十年前更大。

    由電影開始直至結局的一刻,我的心都一直在狂跳。銀幕上迪卡比奧和琦溫斯莉說過的話,全都是這陣子深深地困擾著我的問題,裡面的對白,怎會那麼熟悉的?

    劇中的精神病者雖然是個功能性角色,用來給予空間讓觀眾消化判斷是否同意這對夫妻的想法。他好像國王的新衣中的小孩,說出了各人心裡的陰暗處,那肯定是最不好聽的說話。

    銀幕上這對夫婦,可能可以互相造就,到了最後,互相毀滅。

    本以為是天生一對,本以為那是不平凡的愛情,被什麼殺死了?是現實?是社會價值觀?是天性?是自以為是?

    要走不普通的revolutionary road,需要的是什麼?既然路不好走,怎樣走才不會粉身碎骨?

    散場,深深嘆一口氣,良久不能釋懷。

    既然是寫電影,責任上應該給個評價:故事差不多滿分,導演差不多滿分,演員滿分。以戲論戲的話,一定要看,不過不要在情人節看。

    警告:下有劇情

    是什麼殺死了愛情?

    是琦溫斯莉受不了沉悶的Desperate Housewife生活?

    是迪卡比奧的事業轉機?

    是他們的信心不夠?

    是他們的太有信心?

    是社會價值觀?

    是他們的兒女?

    是他們太聰明?

    是他們太自負?

    是他們不懂珍惜家庭價值?

    是琦溫斯莉太情緒化?

    是迪卡比奧不夠忍讓?

    電影結尾的老夫婦那一幕。完完全全是John兄的那一篇所說的[連結]。

    連結: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