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 回不了頭 - Sound of Silence

    第一次在畫面上看到Sound of Silence作為配樂,是看The Graduate。那時還很年輕,只是很喜歡那種「全世界都係傻嘅」的感覺,少不更事的時候還說如果死了,我要在安息禮拜播一次。

    第二次是幾天前看激戰,這個東歐女歌手Ania版本跟Simon and Garfunkel的原版感覺很不同,雖然我比較喜歡原版,但Ania版放在激戰很夾。今次聽已經不只是那種「全世界都係傻嘅」的感覺,而是那種「我已經什麼都沒有了,熄燈前不能什麼也沒做過」悲傷。不是強說愁,只是人去到某個階段,很多事情只能夠自己跟自己講。

    看著賤輝為了那孩子被安志杰狂砌,一邊看,一邊流淚。那時候才發現,人生原來已經回不了頭。

  • World War Z短評, inevitable

    睇咗World War Z。簡簡單單講幾句先:

    [Lv.1 - 沒有劇透]

    1. 如果你係好像我咁嘅喪屍片迷,應該睇。

    2. 如果你係想睇A級製作嘅驚嚇片,都值得睇。

    3. 如果你好鍾意Brad Pitt,咁入場當然係inevitable。(我見戲院裡面有單丁一個女仔睇架)

    4. 呢套野好多場面都算係好過癮,至少係響喪屍片裡面第一次見。

    5. 喪屍fans裡面有一批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喪屍一定要行得好慢,如果你係呢批原教旨主義者,咁你唔好睇了。

    [Lv.2 - 輕微劇透]

    1. WWZ係喪屍片歷史上最大卡士同最高規格的製作,單係睇場片同特效算係值回票價。

    2. 大致上成套戲都算好緊湊,冇乜冷場或者白痴位,係一套計算頗為精準嘅A級片。

    3. 但係,佢地將成套戲最勁嘅場面都剪晒落trailer度...

    4. 喪屍片由頂級明星做主角,今次係第一次。睇Brad Pitt係就係好睇,但係佢破壞咗喪屍片一個好重要嘅傳統。

    5. 喪屍片一個好重要嘅傳統係你永遠唔知主角同埋主要配角會唔會死/幾時死--以前啲主角同主要配角都唔係大卡士,所以可以隨時死。但請Brad Pitt嚟做男主角,你就會一開始就100%肯定佢點都唔會死,咁樣個緊張程度點都會有影響。

    6. WWZ竟然有進擊的巨人feel。

     

    [下有高度劇透]

    .

    .

    .

    [Lv.3 - 高度劇透]

    1. 故事去到尾段,可能係因為budget用晒,所以佈局、場面、情節都downgrade咗一級。去到最後嘅Lab嗰度,感覺好似睇緊生化危機咁hea,完全冇晒張力。

    2. 我冇睇原著小說,唔知原著係咪一樣。不過我想問,Brad Pitt大晒呀而家?佢嘅好彩程度,相信就算全人類死晒,佢都會冇事。連撞機全機人死晒,佢都可以冇事。似乎真係太過夾硬嚟。佢去危險病毒樣本倉度求其搵未支針拮自己,萬一冇對應嘅藥物治療,又或者啲喪屍都係咬佢咁點算?不過因為佢係行運超人,所以冇法子。

    3. 就算美國總統同埋高級將領都死晒,其實佢地都仲係指揮緊聯合國部隊(艦隊同空軍其實都係美軍)。個導演都係話俾大家知,冇美國,聯合國拯救唔到人類。

    4. 個人認為,如果套戲可以多啲深入描寫世界政治矛盾、人性醜惡更好。

    5. 原著話個喪屍源頭係強國(可能又係因為食野味?),而家就話係來自台灣。真係避諱到爆--台灣係中國自古以來神聖一部份嘛,我知。

    6. 話就話阿Brad Pitt去調查,但係自從阿邊個無厘頭死咗之後,Brad Pitt其實都唔知自己查緊咩。去南韓、以色列都唔知為乜,明明新聞話台灣可能係源頭,但係佢又唔去查。

    7. 喪屍片仲有一個傳統,就係通常會有一個強悍嘅女角,同埋至少一個累人累物嘅女角。WWZ好尊重呢個傳統,強悍女角就係嗰個女兵,而累人累物既就係Brad Pitt老婆,好心佢呀,個老公做緊野就唔好打去騷擾佢啦。

    8. 原著本來係講因為喪屍危機,以巴終於和解。電影版都係咁,不過就加入咗中東伊斯蘭教班人唔覺意害死以巴兩族人嘅情節。加埋故事裡頭講到以色列因為果斷先至可以自保咁,其實係美化緊以色列既強硬路線,尤其是佢既種族隔離圍牆政策。

    9. 以下呢張圖或者解釋到點解個原著會寫強國係源頭,可能個作者去強國旅行時見識到呢啲場面(圖為上海人為咗見碧咸人踩人事件嘅相關新聞圖片),所以用咗嚟做情節,就好似阿邊個去完張家界之後,就有靈感設計阿凡達啲仙境一樣。

  • 中國比Blade Runner更Blade Runner

    上圖:經典科幻片Blade Runner。2019年的洛杉磯。
    下圖:2013年的北京,被嚴重污染的煙霧籠罩,白晝就好像夜晚。

     

    下方的圖來自:https://twitter.com/martyhalpern/status/292698162957795328

     

  • 值得支持的startup電影: Iron Sky

     

    〔不含劇透〕

    對二次大戰有研究的朋友,一看我的筆名就知我是同道*。幾年前在網上看到Iron Sky的trailer,是納粹餘黨在月球建立飛碟基地的故事。那條trailer看得出是有限成本製作的,但內容和畫面都十分合我這個二戰歷史迷的胃口。那時只有28歲的導演和他的團隊在網上呼籲集資,起初還以為會像網上9成的自資trailer一樣無疾而終。想不到他們最後真的從不同國家籌集到資金,把電影拍成。他們集資總額可不少,總共是七百五十萬歐元! 

    等了好幾年,終於等到Iron Sky在香港上畫。在未有正式上畫日期之前,我email給發行的單位說自己是blogger,問他們正式上畫日期,他們便送了優先場的票給我。 

    事先聲明,我本身是cult片、科幻片和二戰虛擬歷史粉絲,所以評論不一定中肯。Iron Sky是三者的混合體,大玩政治諷刺和惡攪,對美國右派(佩琳當美國總統!)和新納粹主義極盡挖苦之能事,還有富retro味道的納粹軍事科幻美學。這些元素對我來說已經值回票價。其中我覺得最過癮的,是自小被納粹主義洗腦的女主角去到美國之後的那幾場戲,這裡不劇透了。 

    如果要我中肯地評價的話,我覺得有幾點不足之處--第一是不夠cult,尤其是在故事後半段,既然一開始便玩cult,便應該一直cult下去,而不是變回大路劇情;第二是納粹黨不夠恐怖,那令到電影很快便張力不足。 

    總的來說,Iron Sky還是值得一看的,這是新媒體時代電影的一個代表--一個不足30歲的年輕人像很多I.T.創業者一樣,利用電腦技術,以小搏大,取得資金支持,拍出一部過癮的科幻cult片。整體來說,CG、場面、美學、選角、諷刺、配樂都十分好,不要忘記這是新晉導演集資多年才拍成的電影,這可說是交出了漂亮的成績表了。唯一可以做得更好的是,如果故事再玩盡一些便perfect。

     

     

    最初的低成本trailer: 

     

    香港版正式trailer:

     

  • 《普羅米修斯》觀後感

     

    本來是休blog的,不過看了《普羅米修斯》,忍不住要寫幾句。

     

     

    ----這部份沒有劇透----

     

    這廿幾年來我一直在問《異形》裡面那個"Space Jockey"究竟是什麼。《普羅米修斯》會告訴大家答案。

    為了這個答案,我第一時間看了優先場。

    結果,答案是有了。在劇透之前,先講幾句有本blog特色的短評。

    如果你是Alien系列的愛好者,當然要去看。

    如果你是列尼史葛的粉絲,當然也要去看。

    如果你是科幻片愛好者,也應該去看。

    (我是三者合一,所以第一時間去看)

    至於觀後感,我想說的是.... 

    特效不俗、場面震撼。

    還可以了一個作為異形愛好者的心願。

    娛樂性還可以。

    我問Mrs.K好不好看,她說她喜歡《普》多於《復仇者聯盟》。可能是因為我日講夜講講幾個月Alien系列和《普羅米修斯》的關係,而且對她來說,《普》的刺激度和驚嚇度頗高。

    不過對我來說,其實驚嚇度實在不算高,可能是因為我看得多驚慄片。

     

    至於故事...

    作為一個多年的科幻片和恐怖片的觀眾,我對《普》的劇本是有點失望的。故事裡面的主角不像主角,也沒有安排一個角色帶起整個故事發展,結果人人都好像好得閒似的。

    故事的張力是有的,可以令人看得投入。可是,就是捉到鹿沒有脫角,而且有一些明顯的不合理情節。

     

     

    整體而言,我的建議是:雖然故事不算太好,但場面、設計和特效很好,所以還是值得一看。接著下來就是劇透了。

     

     

    ----注意:下有劇透----

     

     

     

     

     

     

     

     

     

     

     

     

     

    有幾個位,我真的覺得失望。

    1. 科學家在西伯利亞的凍土下面找到史前長毛象,也會採取預防措施,避免萬一史前細菌解凍後感染工作人員。那麼,如果你是一班科學家,你跑進去某星球的外星人建築物,那裡有很多外星生物屍體,你會不會脫下頭罩任意呼吸那裡的空氣?

    2. 你去到外星的某個神秘建築物探險,會不會隨便脫隊,然後還要走失(而且其一個還要是負責測量地形的地質專家)?走失之後,見到人類第一次遇到會動的蛇形外星生物,那生物學家憑什麼認為那是素食動物?總結1.和2.兩點,那就是一班愚蠢到不堪的科學家以為自己在觀光。

    3. 整套戲好似沒有主角似的。Noomi Rapace演的女主角,老老實實,好像可有可無。整個故事都不是由她的角色來帶動的,她只是無可奈何地見步行步。大家不要幻想那是另一個異形裡面的Ripley的強悍女太空人。

    4. 戲裡面所有角色都好像好得閒,而且任何地方都是自出自入似的。明明危機已經出現、明明已經死了人,他們還是不用坐下來相量下一步如何做,還是行行企企,食飯幾味。另外,Charlize Theron演的企業女強人的專屬太空倉,竟然沒有鎖,而裡面傳說中的超級昂貴自動手術機,又是任何人也可以隨便使用的。本來Weyland老頭在船上是一個頭號秘密,但當女主角開肚取出異形胎之後,她竟可誤打誤撞開門進入老頭的房間,果然是自出自入。

    5. 最耐人尋味的地方,是當女主角老公又死了、同行的人也死了近半、自己剛切腹取出異形胎,見到老頭之後,竟然沒有痛陳那地方有什麼問題,然後又乖乖的跟著老頭和他的隨從跑回那滿佈異形和不知名病原體的恐怖建築物。

    6. 捉到鹿,就是死也不脫角。這個故事裡面全部角色都好像可有可無的跑龍套,而很多條伏線都浪費了:

    • 女主角的男友中了招那一段,本來是可以利用來製造恐慌、矛盾和猜忌的,可是他很快便死了,然後當然是沒有造成什麼矛盾和猜忌。
       
    • Charlize Theron的冷酷女強人角色,雖然無情,但有一絲冷艷,本來應該是跟主角們產生火花。他最初還是可以控制大局。可是後來他跟船長歡好之後,好像很少在船上出現指揮大局似的,當然也就產生不了任何火花,而她最後的死法,比高達裡面的渣古和吉姆死得更茄呢啡。(好心宣傳海報和預告片不要把她當主角般宣傳吧)
       
    • 不論是把異形還是不知名病原體帶上船,本來也是個很好的題材,可以好像什麼危機也沒有發生過。異形關了在病房、病原體沒有帶上船,天下太平,他們真的是來渡假似的。
       
    • 本來機械人David的天真而邪惡的本質應該是重點之一。他對一眾角色所做的邪惡事情,如果有多一點心理描寫,應該會更好。不過公道點說,整套戲最好看是他了。
       
    • 其實整個故事的進展,女主角的貢獻實在有限,就算是最後要跟外星人同歸於盡,也只是她向船長「建議」的結果,她一直都沒有帶起故事的進展。  

    7. 最後一樣要批評的,是那些吸面異形和大隻異形的「祖先」的設計。也許是因為不是原作者Giger設計的關係,十分之「流」,沒有是前作的那種黑色、有機、死亡的感覺。相反,感覺很有八十年代的B片的外星怪物feel。

     

    如果要贊的話,還是要贊那些特效和設計。

    其次是整個idea,就是向2001太空漫遊致敬--外星人創造了我們(有點像衛斯理的《頭髮》的故事),當中呼應不同的古文明有關巨人的傳說,還有那些巨人頭像和巨型地面圖案,都是很好玩的元素。

     

    到結尾的時候,列尼史葛好像轉了拍福音電影,加入了不少宗教問題。可能是因為涉及外星人疑似造物主的敏感話題,所以要向美國的保守信徒交代?

    總之,「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算是處理得引人入勝。外星人與人類DNA吻合,是不是代表造物主按自己的形象造人?而外星造物主對人類的態度,似乎比起女主角的短命男友對待機械人David更冷酷無情,他們把滿載異形和會導致嚴重變種的病原體的太空船駛往地球,很明顯是要消滅人類。究竟是要進行滅世?還是只當人類是實驗品,現在要拿人類是測試?

    或者可以這樣說,女主角一直強調雖然人類的創造者(工程師)已經找到了,但她仍然有權選擇相信有神,那大概就是整部電影的主旨。

    這些元素本來可以玩得更盡的,而《普》就是沒有捉鹿脫角。

     


    (電影《普羅米修斯》中的太空船就是叫普羅米修斯號,喻意要把人和神變得平起平坐)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偷取火種帶給人類)

     

    連結:

    《普羅米修斯》電影網站,內有一個頗熱鬧的討論區 http://www.prometheus-movie.com/

    電影中的大企業Weyland http://www.weylandindustries.com/ 

     

  • 喪屍文化與通識

     

    美國疾控中心的喪屍應變指引

    早陣子《蘋果日報》以「喪屍隧道」作頭條來形容露宿者和吸毒者聚居的行人隧道(註1),引來了不少批評,指其把露宿者這個弱勢社群妖魔化,鼓吹對他們的歧視。報紙在頭條用了喪屍一詞,或多或少說明了「喪屍」這個本來是流行文化的概念,已經深入民心。

    有趣的是,今年五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官方網頁的災害應變指南,竟然加入了"Zombie Apocalypse"(喪屍大災難)一項(註2),內容包括萬一發生喪屍災難的時候應該如何應變,例如避免遇襲和感染、如何預備補給品、如何尋求協助等。更加耐人尋味的是,疾控中心還煞有介事的簡介喪屍是什麼,以及中心已經如何準備好應付喪屍危機等等。這個網頁一出,引起了不少討論,因為那是美國政府專責處理疾病危機的權威機構,那可不是民間惡攪(試想像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網頁提醒市民小心喪屍),有人甚至猜想會不會是真的有喪屍危機出現。當然,其實美國疾控中心這樣做其實是一種宣傳手法,希望大眾會注意面對公共衛生危機(例如SARS或者致命流感暴發)時的應變意識。

    原來喪屍不單是一個流行文化概念,它還可以是一個文化全球化、公共衛生,甚至是身份認同的課題。
     

    喪屍文化的由來--美國文化如何影響全球文化

    所謂喪屍,是英文zombie的翻譯,本來是指海地一帶被巫術控制的活死人,也有說是以草藥毒害成沒思想的活人奴隸。最早的喪屍電影是1932年的 “White Zombie”,但這種巫術系的喪屍電影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

    今時今日我們講的喪屍,已經不是講那種巫術弄出來的活死人,而是指會吃人的活死人。喪屍電影的真正流行始於1968年的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活死人之夜)(註3),那是一套低成本的獨立電影,導演是George A Romero。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成功引起了觀眾的注意,也令喪屍片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恐怖片種。George A Romero在70和80年代,還拍了 “Dawn of the Dead” (生人勿近) 和 “Day of the Dead “(喪屍出籠),這兩套電影的評價不差,連同《活死人之夜》被稱之為活死人三步曲,三套也有重拍版本,同學最有印象的可能是2005年版本的 “Dawn of the Dead”(活死人凶間)。

    另外,70年代至今比較為人熟悉的喪屍片,還包括Zombie系列(香港譯名不詳)、“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嘩鬼翻生)系列、 “28 Days Later” (28日後)系列、 “Resident Evil”(生化危機)系列等等,甚至連香港也有一套《生化壽屍》。這四十年間,大大小小的喪屍片不下數百套,由最初只有B級片(即低成本怪片)進化到不乏荷里活大製作。

    1996年的經典遊戲Biohazard(生化危機,因為Biohazard在美國已被註冊,所以美國版生化危機名為Resident Evil)系列大受歡迎,令喪屍電玩遊戲長賣長有(近年最紅的包括Dead Rising和Left4Dead系列)。世界各地的喪屍電影、電玩、小說、漫畫,甚至電視劇長推長有,也令喪屍在全球流行文化中佔有一個獨特的位置。這可以說是美國文化普及至影響全球流行文化的一個好例子。

     

    喪屍與公共衛生

    大部份喪屍片的情節都是喪屍危機爆發之後,人類一是被感染變成其中一份子,一是因為社會制度崩潰而自相殘殺,而國際之間合作應付這種公共衛生危機失敗的情節,就是同學們熟悉的公共衛生危機--不知名傳染病爆發,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一時間找不出疾病的源頭,然後出現大規模爆發,導致大量死亡個案,與此同時,疫情令醫療系統超出負荷,社會開始對政府不信任,甚至出現社會秩序問題。現實中的例子就是香港開埠初年的鼠疫問題、1919年的流感疫情,以及大家記憶猶新的SARS。

     

    喪屍電影的批判性以及社會含義

    上文提過的喪屍片名導演George A Romero的名句是"Zombies are the blue-collar monsters."(喪屍是怪物之中的藍領階級),它們在恐怖片界別的特點有別於吸血殭屍和鬼魂之類,是以量取勝,而且通常沒有個別性格的角色。不少拍得認真的喪屍片,通常會帶有一些批判社會現象的訊息,例如《活死人之夜》批判種族歧視--警察以為黑人男主角是喪屍(在1968年以黑人做主角已經是一個突破),所以射死了他;《生人勿近》和《活死人凶間》諷刺消費主義--喪屍會走到生前常去的地方,即是大商場,在裡面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而大商場也成了故事主角們避難和補給的地方;至於《喪屍出籠》和《28日後》,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文明崩潰的問題。

    不論想諷刺什麼問題都好,其實絕大部份喪屍片的主旨,都是描繪現今社會對某個階層或者族群的恐懼,通常在喪屍故事裡面,社會大眾(包括主要角色)最初都以為喪屍是行動不便的老人、流浪漢、病人、吸毒者、精神病人、暴力罪犯等處於社會邊緣位置的人,當他們突然發難襲擊人類的時候,便會造成死傷和感染。最經典的例子是《活死人之夜》裡面,女主角Brabara的哥哥見到有個精神恍惚的老人行近的時候,還戲弄她說「他們要來抓你了!」( “They’re coming to get you, Barbara!” ),原來那老人就是喪屍!

    另外,幾乎在大部份的喪屍片裡,都會出現對喪屍憐憫而出現的死傷。這種情節的含義是喪屍代表了一種心懷不軌的族群,他們雖然有人的樣子,但會突然間對人類社會安全造成威脅,對他們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
     

    喪屍、他者與身份認同

    喪屍片的出現,有說是越戰及後越戰時代,美國社會對於所謂文明社會的信任帶來的安全感有所動搖的反應,也有說是反映了對於邊緣化族群(例如有色人種、弱勢社群、潛在罪犯、吸毒者等)壯大的恐懼。這種有人的外表卻威脅社會安全的「東西」,也就是主流社會恐懼的「他者」。喪屍彷彿成了一種沒太大罪惡感、比較政治正確的投射,讓社會主流集體發泄恐懼。製造「他者」的理論,同學可能在身份認同部份有所涉獵,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恐懼的他者就是共產黨和某些少數族裔;對於70至90年代的香港人來說,那就是新移民和「省港旗兵」(內地來港犯案的悍匪)。

    至於今時今日的香港,被恐懼的他者又是哪些族群呢?這是值得同學們深思的。


    (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令喪屍片正式成為一個獨有的恐怖片種。)


    (改篇自同名漫畫的The Walking Dead是首部以喪屍為主題的電視劇。因為市場反應佳,現正指攝第三季。)


    (喪屍電影流行,令喪屍文化滲入電子遊戲世界。當中以Biohazard系列最為成功。日本原作稱為Biohazard,在美國因為此名字已布樂隊註冊,所以命名為Resident Evil。)

     


    1蘋果日報7/8/2011報導:《道友露宿 烏煙瘴氣 冇人敢行 浪費二千萬 喪屍隧道》

    3Youtube上有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合法高清足本,是黑白及沒有字幕的。請留意,影片屬美國的家長指引級別。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85C2JnZOY4k

     

    (原文刊登於香港電台通識網。本文圖片為筆者所加)

     

    延伸節目:

    三師會 - 英雄電影和喪屍電影


  • 三師會 - 英雄電影和喪屍電影

    今集我們講一個和全球化有關的題目--英雄電影和喪屍電影這兩個比較特別的電影類型。

    上半部份講的是英雄電影,包括超級英雄(Superheroes)和城市英雄片。當中涉及文化全球化、國際關係、軟實力等議題。

    下半部份講喪屍片如何由小眾文化走向大眾,當中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市場化的過程。

     

    延伸閱讀:

    kursk:喪屍文化與通識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mobileradio.hk [link]
    4.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成功爭取劉德華參演Iron Man 3

    今次真係成功爭取!睇黎真係要開番個成功爭取系列。

    2010年我已經響blog度要求Iron Man 3加入劉德華 (強烈要求未來警察加入Iron Man 3),而家真係成事了。

    新報:劉德華落實參演Iron Man 3

     


  • 死死角度看吸血新世紀

     

    早陣子在FB寫了這一段(補充在最後部份):

    放長假時候睇咗Twilight I同II。呢套野果然係女性恩物,玩盡晒所有女性會投入既fantasy,又玩得幾靚。當然,唔太投入既我當然係過度解讀:

    吸血殭屍Edward就係一個神秘有錢仔。吸血根本就係性既隱喻,唔信?你睇佢好想吸Bella血但唔想吸果個樣,係咪似曾相識呢?對於Bella黎講,佢寧願冇咗呢樣做咗就冇既野,而且係佢因為好愛個男友而自願的,中晒年輕女生既想像喇。

    至於狼人Jacob,就係黑社會打手愛上女生自己既故事,呢個好打得既男仔,超大隻、單純、專一,佢成班兄弟會叫自己做「阿嫂」,又係一大愛情片元素。可惜響邪邪地而更青靚白淨既吸血靚仔面前,都係被KO。

    第二集完既時候,兩個男既仲為咗爭你而大打出手。堅係浪漫啦,各位姊妹,係嗎?

     

    結果呢個post有成超過40個comments,Twilight果然係叫好叫座既題目。以下係部份既留言,內容未必代表本人立場,敬請留意。

    網友C:仲有Edward睇唔穿bella諗咩, 所以中意左佢, 就係o個d估唔到佢諗乜就心痕痕o個d野.

    網友S:校園內, Edward既世界0係Bella 既生命中與眾一同, 其實咪就係男仔平日吸引女仔目光既手段...

    網友K:我睇左一半既第一集就頂唔順。不停話個女比條仔既 dazzling eyes 迷住, give her a chill from her spin... 頂!好難受!

    Kursk:你的樣子如何,你說肉麻野效果也必如何

    網友S:某程度上最是彊屍版的王子與公主的童話故事... Fantasy不能少...

    網友A字人:女生們的AV

    網友F:我是女的,但我不能忍受吸血鬼在陽光下曉得發光這種蠢事。還有,Twilight中那種「兩個俊男為了你大打出手」這種女人狗肉式的fantasy,跟少年漫畫中「眾多美女一齊鐘意上無能的男主角」一樣wet dream。

    Kursk:真治...

    網友S:女版的後宮型故事? 少女漫畫倒不乏這種情節

    網友F:EVA除咗少男WET DREAM之外仲叫做有其他嘢講吓,但Twilight除了wetdream外就什麼都沒有,大佬,請不要侮辱女性讀者的智慧,好無?

    網友B:我係女,從未對呢兩套戲有任何興趣. 完.

    Kursk:我又未覺得係侮辱女性觀眾既, 畢竟都只係娛樂.

    網友F:你要OFFER WET DREAM俾女觀眾都唔係問題,但係OFFER一個咁GE質素的WET DREAM就真係有少少把女人當成無知少女、一見到俊男就唔記得老豆老母姓咩的感覺,非常差勁。PS︰電影版叫好些少,但Twilight原著入面啲保守到爆的兩性闗係觀和性觀念都好惡頂。

    網友L:可歸類為FF系輕小說類, 但我就唔STEREOTYPE邊類人睇了

    網友F:我成日覺得,男士們,如果你的女友/老婆不會硬拉著你入電影院看Twilight,你實在是個幸福和好運的男人。當然,如果男士們能抱著看笑片的心態去看Twilight,相信大家會比較能接受到…

    網友L:回上, 如果男人帶自己女朋友去睇[那些年], 我諗大概女朋友亦未必好受

    Kursk:女人同男友睇那些年,可能係要防止男友搵個沈佳儀一齊睇. Btw, 申報一下, 我睇twilight係我聽網台節目討論Bella點收兵, 所以搵黎睇的. 我覺得又唔駛去到批判女觀眾既, 都係睇場戲開心下啫, 就好似大家睇那些年自我陶醉個幾鐘一樣.

    網友L:恕我鄙俗, 我覺得, 呢種情況同要人陪住睇自己自慰一樣, 人哋會唔會反感, 我覺得應該諗諗先

    網友F:我不曾打算批判女觀眾,畢竟人各有所好。男人需要wetdream,女人也需要wetdream。但係Twilight以romance或是vampire片的角度去看都好很差勁 (實情男女主角愛上對方,除了女方的血味道很好,男方英俊有錢外還有什麼理由?),但又竟然咁大賣,我覺得這才是問題。

    Kursk:英俊, 有錢, 比同齡男仔成熟, 仲唔夠? 如果女仔樣靚, 身型好, 斯文, 唔港, 都係女神啦.

    網友KL:唔差,係「俗」姐。

    網友I:我其實好鐘意睇青春劇,呢類兩男追一女的情節亦好容易吸引女性讀者,只係個作者寫得太差。

    網友J:i m a twi-hard!!!!
    雖然好人都話呢套少女戲,但對我黎講有唔同ge意義,我睇到ge係一個女仔成長ge故事(個人意見,不喜勿插,當然都鐘意睇靚仔,因為我係睇書ge,所以鐘意書中主角多d)
    又有一部份係因為現實無完美男人,女生只好於非現實中尋找,而Edward既完美正好乎合佢地(我地)ge幻想
    而且,某d女生(可能只有我)比較鐘意怪咖,不鐘意普通人類男仔(呢層我自己都解釋唔到)
    而性ge隱喻,我就一d都feel 唔到la
    btw 好開心你睇左,如果你要週邊or加入fan club我可以幫你 XD

    網友I:我認同樓上的觀點,只係我始終都覺得寫得唔好。

    網友J:yes, stephenie meyer文筆唔好,用字冗長
    內容方面越後越差
    同JK. Rowling 比, stephenie唔算好

    網友F:ps:Twilight電影版中我最鐘意的角色是那三個「壞人」vampires,型到爆。XXDDDDD男主角…雖然我承認個男演員的演出已經盡心盡力,但都係唔like,反而Jasper同Alice兩個角色演得比男女主角討好。

    Kursk:我覺得男主角都幾型. 至於黑人吸血殭屍, 都值得讚, 印象中好少有黑人.
    至於Bella , 就係要一個唔係太sharp,唔係金髮好身材, 等女孩子們代入到.

    網友F:「至於Bella , 就係要一個唔係太sharp,唔係金髮好身材, 等女孩子們代入到.」
    ps:壞人vampire三人組之中,個女仔都好正,雖然戲份少…XDDDDD

    Kursk:我當然冇睇過原著啦.

    不過,公道點說, 少女響初戀既時候, 就係咁架喇, 個世界就係詩情畫意, 冇其他野.
    1月23日 13:46

    Kursk Edward Yau 我當然冇睇過原著啦.
    不過,公道點說, 少女響初戀既時候, 就係咁架喇, 個世界就係詩情畫意, 冇其他野.

    網友F:老師你冇睇小說都唔係損失,不然你都會好似我咁,被悶到抽筋。係,戀愛中人「據閒」都是會智商低落,眼中了對方就冇其他的,但係Bella係第二集,條仔一離佢而去就走去玩自殺玩頹廢,父母的擔憂可以不理,朋友(Jacob)也可以利用來當水泡,我真係覺得有點兒過份。

    網友W:"Bella係第二集,條仔一離佢而去就走去玩自殺玩頹廢,父母的擔憂可以不理,朋友(Jacob)也可以利用來當水泡,">>>華!吾好講笑,好寫實,本人處理不少case, 仔是我的生命,仔是我的一切,怪吾得知條仔嚇親走左。

    網友F:所以唔好再囉Stephenie Meyer同J .K Rowling比,起碼我不曾見過Rowling筆下啲16、17歲左右ge中學生女角會玩為哥死為哥亡這一套。(這句話是由一個不喜歡Harry Potter系列的人說的。)

     

    補充:

    其我唔係太討厭Twilight電影,佢為我同太太帶來了不少歡樂--我係笑住睇既,唔算係嘲笑,而係當睇奇觀片睇。那個少女情懷總是詩的世界,對我的新奇程度不亞於第一次睇Matrix。我就是投入不了,只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解讀,也是有趣的。

    我一點也不批判鍾愛這個系列的女士們,各有喜好,正如旁人不會明白我們看《那些年》、《天與地》、《EVA》、《Gundam》、《Alien系列》和杜琪峯電影會看得入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