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ety

  • 中環海濱長廊的單車騙局

     

    先看看這張在同一個場地拍攝的兩張照片。

    上面那張圖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橫額,這系列的橫額宣傳的是中環海濱長廊的願景,橫額上有可以讓一家大細遊玩的草地、有海濱茶座,而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那張市民踏單車的宣傳照片。這或多或少令很多人對於海濱長廊能夠設立單車徑抱有期望。

    下面的圖是現實--康文署禁止踏單車。

    兩張照片是在同一個場地,不足一百米距離拍攝的。這夠諷刺吧。那踏單車的宣傳橫額,彷彿就好像樓般廣告一樣,只差在沒有在右下角補一句font size 6的細字說是「畫家創作圖片,只供參考」。

    根據地圖,那個海濱長廊至少有50米闊,那裡有沒有空間劃三幾米做單車通道?絕對有。但就所見的佈局,似乎不覺有單車通道。這個令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被毀掉的填海區,其實是很適合設立單車通道,不論是作康樂用途還是代步用途。這個闊得不得了的海濱,如果能容得下一條窄窄的單車通道,表明香港踏出了bike-friendly的第一步,這是一個城市進步的表現。可惜香港政府曾經表明不鼓勵單車代步。

    作為一個普通市民,我未能仔細翻查政府文件,所以唯有向議員查詢。印象中最常在政總附近踏單車的議員是胡志偉,所以我發寄了一封信給他。如下:

     

    *************************************************************

    胡志偉議員:

    這幾年來,土木工程拓展署在中環填海區的海濱長廊宣傳橫額上,都印有市民踏單車的圖片,這令很多人對於將來海濱長廊能夠設立單車徑抱有期望。

    最近一眾單車愛好者發現,原來中環海濱長廊是禁止踏單車的。究竟這是長期還是短期的做法?海濱長廊會否設立單車徑?(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55488391165749&set=a.391944760853446.84871.189966397717951&type=1&theater)

    我一直留意你推動單車代步政策的消息,所以冒昧聯絡你,希望你能為一眾單車友好跟進此事。如能爭取海濱長廊設立單車徑,相信香港人會銘記於心,對你更加支持。

    敬祝聖誕快樂。

    市民Kursk上

    副本抄送: 
    香港單車資訊網(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40030719417124/)
    本人網誌專頁(http://www.facebook.com/kurskhk.net)

     

    後記:

    我看到不准踏單車的警告,所以推著單車進去海濱長廊。有保安走過來「提醒」我,那裡不准踏單車。那一刻我覺得很荒謬,我反問她,「我有踏單車嗎?」

    她見我不高興,便解釋說只是提醒我。我不知是不是常常有人違反那所謂的規定,令她變成驚弓之鳥,但肯定的是,對於康文署來說,單車是洪水猛獸,踏單車的人就好像社會害蟲一樣。

    香港想當國際城市?仲未夠班。

     

  • 天與地:香港末日預言書

     

    (通常我用數字點列寫口語,係因為寫感想寫得快,請見諒) 

    1. 我一路都冇睇無線個頒獎,因為那只不過係佢地嘅年度appraisal活動,況且我根本都好少睇無線劇。直到太太話《天與地》攞獎我先開電視。

    2. 估唔到《天與地》真係攞獎。呢套係我近十年嚟唯一會追晒嘅CCTVB劇。老老實實,雖然《天與地》劇情唔係完美,不過真係睇得有好多感觸。

    3. 無線攪網上普選,係咪因為得票最高票所以焗住要俾獎?定係因為無線想省一省個招牌抗衡王維基?

    4. 周旭明領獎既時候,好隱晦咁講咗句「敏感既野唔會講」,只係講咗句「多謝」,或者因為佢就嚟要離開無線吧。

    5. 《天與地》的確係神劇,而且有莫名其妙既作用。土共見反國教運動唱《年少無知》,或許先至發現一套稍為出格既劇原來出事。仲發多三個電視牌?

    6. 我好鍾意平行時空呢一段。每一條佬心裡面都有一隊Band,Band係個比喻,代表嘅係失落嘅夢想,同埋一班識於微時嘅朋友。當然,仲有一個平行時空。 

     

    7. 音樂會呢段,真係好反動.... 有個好似DBC咁既電台、有大班人聚集到連警察都冇符。就好似8月尾9月頭嘅政總咁。 

    《天與地》:

    現實世界(反置教運動):

     

    8. Joe Junior呢幕,真係經典。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9. 《天與地》係香港嘅末日預言書,裡面政治意境一片灰暗,到最後人嘅救贖可能就係做番自己。可惜呢個只係個人救贖,突發音樂會都一定要係和平理性合法,音樂會散場後個社會好似乜都冇發生過咁。不過,而家嘅香港,又何嘗唔係咁?肯面對自己已經好好了,更多人係「我討厭政治」、「要順服在上者」、「向前看、做實事」、「層樓未供完」、「特首係香港人選出嚟」...

    林保怡算係泛民政治人物,卒之選舉挫敗,要向現實低頭,就好似俾西環攪掂咁。劇裡面個電台冇事,現實世界嘅DBC就要死。現實可能比故事更灰暗。

     

    10. This city is dying, you know? 你睇呢個城市俾土共攪到烏煙瘴氣,梁振英呃個特首番嚟做,厚住面皮日日擘大眼講大話,DBC俾西環攪死,政府就夾埋整到佢死快啲,免費電視牌就出爾反爾,ATV就響度獻世、梁愛詩之流就驚死法治呢個香港最後防線唔死。

     

    11. 有網友話,如果唔係HKTV威脅出現,無線未必會咁樣省招牌。我唔肯定呢個講法係咪完全成立,不過我肯定有競爭先有進步。

    點解唔可以俾番個DBC我?點解唔可以俾多三個電視台我地揀?

    香港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梁振英,特首呢個名,你受得起咩? 

     

  • [三師會] 強積金、強迫金?

    (嘉賓: 史兄、Adrian)

    本集簡介:強積金的問題所在。

    延伸閱讀:

    強積金蝕錢貼圖區

    朱門酒肉臭,路有死N無| .kurskhk.net

    BY THE PEOPLE 

    教員室字| johncoal

    (本節目為個人意見節目,雖然我們盡量以客觀角度討論,但內容或許仍有滲透我們本身喜惡立場的地方。敬請留意)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  

     

  • 信仰的歸信仰,平權的歸平權

     

    一個真實故事

    有一天,我和太太外出吃飯,我們點不同的餐,吃的時候我們互相把碟上的餸夾給對方

    後來,對面坐了另一對。他們也是一樣,把餸夾給對方。

    我們都是一樣的couples,唯一的分別是他們是男性。

    我看到他們,看到的是他們為對方夾餸,而不是性,正如我們看到男女拍拖,不會特別聯想到性一樣。

     

    基督徒生活方式

    現在所謂的性傾向平權爭議,彷彿就是「部份基督教團體vs社會」。立法會議員動議就性傾向平權諮詢,也在梁美芬和民建聯反對,以及民主黨涂謹申和工聯會棄權之下被否決。某些基督教團體一直大力鼓吹反對任何平權立法,甚至連家暴條例保障範圍加入同性同居也激烈反對。

    不少人會問,基督徒反對同性戀有什麼問題?

    其實廣義基督教(天主教及基督新教),甚至伊斯蘭教反對同性性行為,那是宗教自由。主流基督教教義認為同性性行為是罪(sin),舊約聖經提過同性性行為:

    「人若與男人苟合,像與女人一樣,他們二人行了可憎的事,總要把他們治死,罪要歸到他們身上。」《利未記》20:13

    不過,其實舊約禁止的行為多不勝數,甚至連吃無鱗魚、豬肉也不行,這些禁忌似乎都沒有人再提了。而且那是動輒把另一個族不分男女老幼殺掉的年代,治死似乎是那時代的文化。根據新約聖經,因為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上帝與人重新立約,理論上取代了舊約,那些不吃無鱗魚或者治死同志的規定不再適用。關於同性性行為,新約的相關內容是這樣的,這是使徒保羅對於信徒生活操守的要求(記錄耶穌生平的四福音書沒有提過同性性行為):

    「因此, 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羅馬書》1:26-27

    「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 神的國嗎?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孌童的、親男色的、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罵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 神的國。」《哥林多前書》6:9-10

    撇開不同學者對相關經文的詮釋問題(例如有學者指哥林多前書該段的原文意思是指信別的宗教人的行為,包括與男性廟妓性交),作為討論,我先假設基督徒應該尊守主流宗派的經文詮釋--聖經要求信徒不親男色。

    除了親男色,教徒也不應淫亂、拜偶像、姦淫、孌童、貪婪、醉酒、辱罵。那是信徒個人信仰生活的問題,不是社會整體操守問題。能夠持守上述各項的基督徒是可敬的,是值得效法的。可是,那是信徒個人的事。當問題涉及社會價值觀和公民權利的時候,信徒的個人行為標準就不應強加於整個社會。

    以拜偶像為例,信徒視拜偶像為罪,那麼他們當然不應拜偶像,可是在一個多元社會,宗教自由是基本人權,基督徒不能呼籲社會不就保障宗教自由、反信仰歧視、反宗教仇恨言論立法。道理很簡單,因為基督教教義是基督徒的,不是其他人的。基督徒不能因為一些事情他們看到覺得不舒服便歧視其他那樣做的人。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講的是包容多元,正如別人會包括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一樣。就算他們眼中的世界如何邪惡,他們要拯救世上的罪人,用的應該是愛,而不是仇恨。

    現在最高調反對性傾向平權諮詢的,是部份熱衷於以教徒標準加儲社會的保守基督教團體及教會。香港的天主教會、聖公會,以及多個主流基督新教宗派也沒有高調介入議題、公開號召反對平權諮詢,為什麼?我相信那是因為他們分得清楚信仰和社會議題的分別。

     

    同性戀與肛交

    最近的城市論壇,某基督教團體代表重覆表示他們反對的是肛交。這牽涉到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同性戀是否等於肛交?這個問題等於我們問一男一女拍拖是否一定等於性交一樣。男男或女女相愛,如果只是拍拖而沒有性行為,是否不在他們反對之列?況且,同性性行為也不一定是肛交,肛交也不一定要是同性才可以。把性傾向平權問題扯到反對肛交,其實是一個低級的偷換概念做法,那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有說服力,畢竟肛交的聯想效果強烈,厭惡感足以妨礙思考。

    當然,兩人相戀,就不免會親熱,但那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沒有對任何人做成傷害,反而社會壓力,尤其是來自基督教右翼的仇恨言論,對他們造成傷害。一個文明社會,應該尊重個人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而這種尊重,不單是不主動歧視(好像某些右翼的做法),而是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視之為跟自己無異。只有這樣,才能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不會感覺壓力,這種壓力是可怕的,是足以摧毀愛情、摧毀幸福,甚至摧毀生命的。偏偏很多人不明白。

     

    撒馬利亞婦人的故事

    關於信仰問題,我再重申一次,能夠守誡的信徒是可敬的,正如有些獨身信徒持守禁慾生活一樣可敬。最後,我引一個耶穌的事蹟作為總結,也許有些朋友會覺得那是擺耶穌上枱,但基督的關懷精神應該沒有人會反對。

    耶穌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時約有午正。有一個撒瑪利亞的婦人來打水。耶穌對他說、請你給我水喝。那時門徒進城買食物去了。

    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耶穌回答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婦人說、先生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那裡得活水呢。我們的祖宗雅各、將這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兒子並牲畜、也都喝這井裡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麼。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叫我不渴、也不用來這麼遠打水。

    耶穌說、你去叫你丈夫也到這裡來。

    婦人說、我沒有丈夫。

    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已經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這話是真的。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我們的祖宗在這山上禮拜。你們倒說、應當禮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你們所拜的、你們不知道。我們所拜的、我們知道。因為救恩是從猶太人出來的。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婦人說、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耶穌說、這和你說話的就是他。(約翰福音4:6-26)

    耶穌見到一個行為不合乎律法(與情人同居)的婦人,祂沒有歧視她,反而與她交談,讓她知道她也有資格得著救恩,為她帶來希望。教外的朋友或者會說耶穌是個行銷和讀心高手,不過大家不能否定的是愛比恨更能令人信服。

    「要立法令他們(同性同居者)不受傷害,無可能!*」這種粗暴的說話,耶穌決不會對無權者說的。

     

     

    * 某知名牧師在立法會家暴條例修訂的公聽會上的發言

     

    後記:

    民建聯陳克勤投票時缺席,他連跟隨黨投反對票的勇氣也沒有,是不是因為怕得失中產選民?

    工聯會貫徹他們動不動就投棄權票的原則,正如他們在選舉論壇所言,他們對某議題「持開放態度」時就棄權。

    民建聯的議員在立法會發言說「一夫一妻」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城市論壇那個青年民建聯又再說一次,這完全曝露了他們的無知。他們大概沒有看《名媛望族》。大清律例容許立妾,在香港,一夫多妻制度到了1970年代才廢除。

     

  • 投訴亞視-連結及參考內容

    我從未試過投訴電視節目的,今次真係忍無可忍。以下是我的投訴內容。各位跟我一樣不滿的朋友,按幾個制,讓這種跟袁世凱組織的公民團一樣不知所謂的節目打破投訴紀錄!

    "《電視通用業務守則一節目標準》第9章第2節:

    「持牌人必須確保新聞節目,或有關香港公共政策或備受香港公眾關注而又具爭議的真實題材節目或有關前述議題的真實題材節目環節,能夠恰當地持平(個人意見節目除外)。真實題材節目是指根據真實資料製作的非虛構節目,例如新聞、時事節目、個人意見節目、紀錄片及採用調查手法報道的節目。」

    亞視自編自導並直播一個「集會」,要求政府否決發出第三個免費電視牌照。這個直播節目涉及重要公共政策,而且涉及亞視本身利益,它使用大氣電波鼓吹反對引入競爭,內容邏輯紊亂偏頗,完全不符合恰當地持平的要求,嚴重侵害市民資訊權利。"

    電視或電台廣播投訴表格

     


    圖片來源:明報

     

  • 願逝者安息

    十月一日是什麼日子?早上我們所愛的年輕人蒙難、晚上發生如此可怕的慘劇....

    May their souls rest in peace,願生者都得到幫助。願我們都學會守望相助,珍惜眼前人。

  • 啤啤熊大過蜜蜂的隱憂

    有一日和三師會兩位大哥吃飯,講起這個廣告,我們有點擔心那位小朋友。

    因為這個「啤啤熊大過蜜蜂」的答案,有點似初步判斷自閉症小孩的"Sally-Anne Test"裡面,因為不能掌握別人說話語境,只會根據自己的世界觀作答的自閉症小孩會答的答案。不過,能答得那麼有系統的,應該只是輕度自閉。

    不是拿自閉症來開玩笑,只是想提醒大家,廣告是如何矯揉造作。

    Sally-Anne Test只是初步檢查,答錯不代表一定有問題。有關Sally-Anne Test詳情可參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Sally%E2%80%93Anne_test

  • 何喜華有權支持民建聯,但是...

    我曾經在社區組織協會(簡稱社協,SoCo)做義工,替基層小朋友補習、做mentor、企街站、探板間房,後來因為工作太忙所以沒有再做,後來社協攪展覽,我還是會帶學生去參觀。去社協做義工,是因為覺得他們走得最前,為了深水埗的基層做了很多事。三十幾度高溫去探板間房和企街站也不覺辛苦,因為我相信那是真正有意義的事。

    看到何喜華公開支持梁振英,我沒有太大意見,畢竟梁振英的騙術一流,很多不同界別的有心人都給他騙倒。何喜華如果真心想幫基層,便很容易被他的空頭支票打動。

    不過,當我看到何喜華公開支持民建聯蔣麗芸和新民黨田北辰,吃了一驚。為什麼何喜華會讓自己的樣子、名字還有推薦聲明登在蔣麗芸的宣傳單張上?何喜華忘了民建聯有份投票支持通過八成強拍條例和領匯上市?八成強拍助長無良收樓公司橫行,受害的是小業主和基層租戶;領匯上市迫死小商戶、迫公屋居民光顧連鎖集團,令生活成本百上加斤,這些何喜華忘記了嗎?

    還有,幫助弱勢社群為的是什麼?是為了社會公義。社會公義不只是物質上的,還有人權,社協本身也有做很多倡議工作,當何喜華看見其他請願者被警察濫權拘留、暴力對待的時候,他可有想過民建聯和新民黨是百分百支持政府如此行徑的?除了人權,社會公義還需要法治和一個更公平的政治制度來保障,民建聯和新民黨跟政府完全統一口徑,把弱勢社群申請司法覆核說成是以法亂港,在普選問題上全力為政府保駕護航,拖延普選進程,所以才會出現中共和大財團操控的小圈子選舉,才會加劇官商勾結、財閥霸權、貧富懸殊。這些問題,何喜華在決定支持蔣、田的時候有想到嗎?

    報導指「何喜華強調只是支持蔣、田二人,不代表他支持民建聯或新民黨,事前亦已知會社區組織協會的人(註1)」,對不起,他身為社區組織協會的代表人物,「何喜華」三個字本身就代表了社區組織協會。他支持蔣、田二人,實際效果就是等於把社區組織協會的聲譽過戶給他們。試想想,社區組織協會過往一直為基層做事,當基層選民看到蔣麗芸的單張有何喜華的照片和薦文,很自然地會把過往社協的功勞都聯想到民建聯。如果我替社協做義工或者捐款給他們,就等於為民建聯作嫁衣裳,這一點我絕對做不到。當年三十幾度高溫去探望板間房住戶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替民建聯助長聲勢?

    支持候選人不代表支持民建聯和新民黨?那是那門子道理?第一,蔣、田二人是公開宣稱代表黨出來參選的,你支持他們就等於支持他們的政治聯繫,甚至他們的政黨的意識形態。新民黨代表的是保守中產,他們的支持者是最反對財富再分配和改善社會福利的,至於民建聯,他們基本上就是保皇黨,政府要通過什麼,他們也會支持,不論是八成強拍還是領匯上市。

    如果何喜華的政治敏感度真的那麼低,被梁振英利用完,再被蔣麗芸和田北辰消費,那真的是社區組織協會的不幸。如果何喜華說跟社協同事相量過,而他們也同意是屬實的話,那就不是不幸,而是一次災難性的錯誤。當然,何喜華作為社福團體負責人,他有權選擇政治上的歸邊,不過我們也有權選擇是否再支持他和機構。

    我以一個前義工的身份說句,看到這個情況真的很痛心,一個會在選舉時為建制政黨抬轎的社協,已不是我認識的社協。以後他們要找義工和捐贈,請找蔣麗芸和田北辰好了。其他義工和捐贈的朋友,如果你們不介意變相替民建聯和新民黨作嫁衣裳,那就繼續吧。

    一定會有人說我是上綱上線,大做文章。不過我想問一句,如果你知道那機構的代表人物是公開支持民建聯候選人的話,你覺得三十幾度之下幫手擺街站、在板間房被木虱咬還值得嗎?

    基層還是需要幫助的,有心的朋友,不一定要去社協,現在還有很多不同的機構有做這些工作,他們沒有替民建聯做宣傳,大家可以去幫手或捐贈。

    [2012選舉系列之2]

     


    (蔣麗芸選舉單張。網絡圖片)

     

    1. 何喜華撐蔣麗芸田北辰 稱只支持個人 與政黨無關 (明報 18/8)

     

     

    本網誌屬於公民媒體,本文為評論文章,不構成選舉廣告。

    九龍西候選名單代表還包括譚國僑、梁美芬、黃碧雲、毛孟靜、林依麗、黃毓民、黃逸旭、黃以謙。

    新界西候選名單代表還包括李永達、梁志祥、郭家麒、陳恒鑌、陳樹英、譚耀宗、陳強、李卓人、何君堯、陳一華、曾健成、梁耀忠、麥美娟、陳偉業及麥業成名單。

  • A&F男模與多啦A夢


    逆向歧視?

    這星期的Facebook不停被A&F和誠品的人潮洗版,心想香港人果然是「唔迫唔舒服、唔排隊唔覺得馨香」。話說回來,印象中這陣子關於A&F的議論主要集中在男女之間的不平等--男性排隊跟0靚模合照就被罵咸濕、毒男,女性就可以堂而皇之盡情享受半裸猛男抱抱。

    這種「男女不平等」,有說是因為長期以來男女權力不平衡,到了女性能夠享受某種樂而不淫的樂趣,例如看港男、看3D肉蒲團、看脫衣show,是一種解放。相反,在這個父權社會,女性本來已經長期被物化、被當成性慾投射對象(俗稱性幻想對象),甚至被小至「博懵」,大至強暴的性侵犯,所以社會對男性才有更嚴苛的道德規範。由此看來,那些性慾投射宣傳技倆的男女不平等,或多或少成了對女性的逆向歧視了。


    瘟疫營銷的精密計算

    以半裸肌肉男穿著短褲作招徠,以婦女團體平日的說法,其實也是把男性物化、當作性慾投射對象的商業宣傳手法。這樣如果被認為是樂而不淫,那麼為什麼只有0靚模和性感show girls就是淫呢?這一點就算我如何代入女性主義的角度,就算明白也不是完全信服。是不是因為所謂的男性性慾以視覺先行,而女性是感覺先行,所以女性享受半裸男抱抱就是無傷大雅呢?是因為男女性興奮快慢有別?

    以性慾投射作商業宣傳一直都不是什麼秘密,針對女性的性暗示消費/性消費似乎一直比較內歛,而且如果包裝得宜,就會成為一門賺錢生意,重點是要讓女性覺得能夠滿足她們的獵奇心態,又不失格調。最近的兩個成功例子是《3D肉蒲團》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前者以女性專用場來讓女性覺得這是一場可以聯群結隊去欣賞的奇幻秀;後者更聰明,它本來是青春熱血愛情故事,但內裡有男主角全裸走來走去和課室自慰場面,這些都是用來引發女性觀眾群好奇心的精密計算。

    這次A&F的宣傳可說是十分成功,那完完全全做到了「瘟疫營銷」(viral marketing)的效果--有計劃地在網上(尤其是社交媒體如facebook)引發網民本能地不斷分享、按「讚」、議論,從而做到宣傳效果。當大家不停地議論那些是不是「港女」、是不是崇洋、是不是低俗品味、是不是物化男性、是不是利用性慾投射宣傳的時候,A&F的公關應該在開香檳慶祝了。


    多啦A夢與男模

    無論如何,最後我也忍不住問一句,下次大家看到show girls的時候,罵的力度會不會以像這次一樣的輕?

    某商場外的多啦A夢(叮噹)引來大量市民合照和上載上網,也是瘟疫宣傳的例子。男模跟多啦A夢都是宣傳品,討論他們是否被物化,似乎有點明知故問。


    (A&F僱用半裸男模宣傳,引來大批女士合照和上載上網,是典型的瘟疫營銷的例子。圖片來源:無待堂)


    (某商場外的多啦A夢(叮噹)引來大量市民合照和上載上網,也是瘟疫營銷的例子。圖片來源:Lam Fred)

     

  • 三師會 - 同性戀議題

     

     

    上半部: 講道引發的爭議/通識科裡面的同性戀相關議題/同性性行為非刑事化/從民調看香港社會對同性戀的看法/同性戀文化
    下半部: 有關同性戀的司法案例/《家暴條例》引發的論戰/性傾向平權運動-石牆暴動與夏菲米克/信仰觀念與社會價值觀的衝突/教內與教外的公共政策討論盲點/同志文化戰爭論
     

    三師會節目重溫播放平台: 

    1. hk3teachers.mysinablog.com [link]
    (三師會本身的blog,我們的節目以youtube短片形式播放,因為歷史最悠久(2006年至今)的關係,裡面的過往節目最為齊全,而且已經以通識單元分類。另外,我們在不同的報刊刊登的文章,以及傳媒報導資料也可在這裡找到。)
    2. 三師會@openradiohk.com [link]
    3. 三師會Facebook pag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