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Tommyjonk和Johncoal兩位大大找資料做三師會的時候,找到了....
四人歸西
除了<四人歸西>,還有整個<幻海奇情>系列!!!
不得了!
最近跟我在內地的神秘朋友聊天,他說:「有很多內地人聽過你個名」。
吓?!我個名??
原來梁文道在他主持的鳳凰衛視節目「網羅天下」中提個弊Blog幾次,相信包括靖國神社、美女班房和七字頭共同回憶這三篇文章。「網羅天下」的網頁會把節目提過的網頁連結登出,而內地有一些論壇會把這些連結copy貼出,所以有一段時間有很多內地訪客,可能也是這個原因。
神秘朋友轉述某內地人說:「這個Blog好危險」
吓?!好危險??
危險是因為小弟不時提及八既二次方事件、董博士、共X黨,這些題材一定會被內地單位截獲。不過,神秘朋友說:
「幸好xanga在內地不流行,未在查封之列。如果有一天xanga流行起來,大陸便會要求Xanga簽署合作條款,幫手過濾敏感題材。」
「另外,因為Xanga是英文介面,內地憤青不喜歡用,否則你可能已被憤青淹沒了。」
神秘人說,鳳凰衛視在內地很受歡迎,如果你的Blog被盯上了,大陞會有很多人聽過你個名。
原來如此。怪不得現在每日都有百幾二百個來自內地的rss訂閱.....
能夠進軍內地,我這個愛國愛港的blogger,想起都興奮。
昨天請了病假。
今天早上流鼻血, 擔心是因為撞傷了頭, 所以從學校去了急症室, 檢查過眼耳口鼻, 照了X光。醫生說沒有大礙, 叫我多休息一天。
希望同學們明天不要被我的樣子嚇壞,考不到試。
感謝大家的慰問。我的二字頭歲月,想不到是以一個受重創的樣子完結。
更諷刺的是,下星期覆診照第二次X光的日子,是我的生日。萬萬想不到三字頭的第一天會在X光室....
這是我們的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回應拆卸天星碼頭問題時說的。
把天星小輪完全拆卸,引起了不少反對聲音。我們把一個建築物拆掉,換取發展的實際金錢價值,這是龍應台說的「中環價值」。
保留大眾珍惜的舊建築,犧牲本來可以換取的金錢價值,我們可以說是保留「集體回憶」。
「中環價值」vs「集體回憶」
香港是一個永不言休、動力十足的商業社會,拆卸再發展,是開埠百多年的硬道理,不少現在大家看得十分順眼的現代化建築物,都是拆卸重建得來的,我們享受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是知道這是犧牲舊建築而來的。擁抱「中環價值」,是過去的社會共識。
七十至九十年代,當香港發展得最高速的時候,我們最欣賞香港的、最想向世界展示的,是我們的摩天大廈、五彩繽紛的夜景、高效率的地下鐵路。那時候,我們還會為最新建成的合和中心、匯豐總行、貨櫃碼頭、高速公路而自豪。而那些舊事舊物,問津者有多少?
可是,拆到差不多的時候,我們開始發現古物所餘無幾,而當我們比較香港和其他已發展地區的時候,我們驚覺這些地方大都有值得當地人向世界展示的舊建築。大家開始問,這個亞洲國際都會是不是需要保留一點能代表我們歷史的東西?
用何志平的說法,「是保留一塊磚頭呢?還是保留我們的記憶呢?....我們保留磚頭,是不是攬住個磚頭瞓呢?如果那樣社會不用發展了。」是的,我們要保留什麼,是我們的選擇。可是,誰人應該替我們選擇呢?是規劃處?還是民政事務局?還是行政會議?
我們希望保留什麼?
有什麼東西是我們希望保留的?這大概可分為三類:(1)歷史、(2)集體回憶、(3)生活方式。
保護舊建築是保留歷史、集體回憶和生活方式的其中一個好方法。比如說,要保留圍村的歷史最好的方法是保護現存的圍村、要保留對大排檔的集體回憶就不要拆大掛檔、要保留在露天街市買菜的生活方式就不要拆街市。
我們發覺「拆到差不多」,是因為我們真的拆得所餘無幾,而且整個社會已進入中產階段,於是我們發財立品,希望把碩果僅存的舊東西保留下來,成為我們這個中產社會有值得玩味的文化歷史物件。
後來,我們又發現,世界上的國際大都會都有一些可以向世人展示的傳統,例如舊建築、舊文化、舊生活方式、舊景觀,這「四舊」,原來是世界各國欣賞一個地方的軟性準則,這些軟性準則,原來是與GDP並列的。一時間,為了建立香港的國際身份,四舊不能破,只能立。
好了,軟性的四舊,和硬性的GDP,如何取捨,便成了官民角力的擂台。
Peter, Paul and Mary與天星
說回天星小輪碼頭。天星小輪碼頭彷彿是Peter, Paul and Mary和Simon and Garfunkel,是中年人中產階級的集體回憶。這個地方有他們從九龍乘小輪過中環洋行上班的社會階梯各上爬的回憶,也有爭取社會公義的六六年反加價抗議的經歷,也有他們在六十年代末參加新潮舞會的狂潮心事。
他們珍惜天星碼頭,甚至願意付出金錢代價保留它,是因為他們中年、中產。君不見最好賣的演唱會不是Twins,而是Peter, Paul and Mary和Simon and Garfunkel等中年藝人?
學會珍惜的中產化社會
其實,整個香港也是如此。香港向上爬了三四十年,中年化、中產化了。中年化和中產化了的
,不只是那一批聽Peter, Paul and Mary和Simon and Garfunkel的人,而是包括你和我的整個社會,我們不再是只會衝衝衝的發展中地區國民,我們開始學會珍惜。
我們珍惜,因為所餘無幾。我們珍惜,所以我們不再甘於讓一班官僚和地產商替我們決定保留什麼。因為,回憶是我們的。
往後的日子,我們還有灣仔玩具街一帶的露天街市、荷里活道警察宿舍後的中央書院外牆遺跡、域多利監獄、中環的大排檔,和數之不盡的庶民生活小節。
最後,送給大家的一首Simon and Garfunkel的經典老歌--當天星碼頭鐘聲變成Sound of Silence....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Still remains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延伸閱讀:
三師會Podcast(市區重建系列)
(圖片來源:獨立媒體)
香港的同胞們,你還記得董建華嗎?
是啊,他就是那位在兩年前被人稱為「老懵董」、「非典型廢柴」的前行政長官董建華。
香港人曾經多麼痛恨他,多麼希望把他轟下台。大約有多少人有這個想法?至少有五十萬人。
兩年前,他腳痛,做不到行政長官,改為做國家領導人。大家以為他會淡出香港人的世界,回到他那個祖國的圈子。
那時候,沒有什麼人同情他,反而慶祝的大有人在。過街老鼠,莫過於此。
今年,科大頒他一個榮譽博士學位,表揚他對落實一國兩制的貢獻。
榮譽博士學位多是頒給對社會有貢獻,或者在某個範疇有成就的人。董建華對社會有的貢獻,科大畢業禮場刊的說法是:
場刊又說:
董博士曾協助我們落實策略發展藍圖,引領香港走上高新科技的道路。
董博士現任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在遼闊的政治平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對照上述的讚美和一些香港人一定記得的事件,一是香港人攪錯了,一是科大攪錯了:
保障我們所享的自由、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和維護法治精神 vs 人大釋法、廿三條立法、胡仙案
協助我們落實策略發展藍圖,引領香港走上高新科技的道路 vs 把數碼港半賣半送給盈科、只說不做的各種XX港和國際XX中心
帶領香港經濟轉型,使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vs 政府混亂的經濟政策帶來什麼後果,不用多說
洞悉『一國兩制』可以為香港經濟提供活力泉源......大力發展金融及物流業,並抓緊中國內地高速發展的契機,使香港成為提供商業服務的基地 vs 本來的經濟轉型是所謂高新科技,而不是香港已有優勢的第三產業,只是攪了幾年高新科技又變成泡沫,才回歸根本,做服務
六成高中畢業的學子,能有機會接受專上教育 vs 副學士大煉鋼計劃,結果是禍是福,除了董博士和科大,沒有人敢說
任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在遼闊的政治平台上扮演重要角色--重要角色?只是被趕下台的失敗長官,當個有名無實的領導。
失敗長官,禍港七年,榮升國家領導,然後得個榮譽博士名號。先令「政協」二字貶值,再令「榮譽博士」四字貶值。不,應該是令「香港科技大學」六字貶值。
延伸閱讀:
董建華禍港有功 榮摘科大桂冠 (報導一班科大畢業生在畢業典禮的抗議行動)
科大應屆畢業生公開信:強烈反對科大頒授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予董建華
蔑視知識、濫發學位:董建華獲科大頒榮譽博士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