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May 2007

  •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看到日前殉職消防員的xanga,不勝唏噓。內容跟我們的xanga一樣,都是生活感想、有趣生活照、音樂分享、感情事.... 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離開了。

    你的最後一個entry會是什麼?

    那一個entry,會在server放多久?

    那一個entry,會有多少人留言?

    還是那一句,活在當下。

    想起了這首歌: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mp3)

     

    請記念他們

    heiheiwong613 (殉職消防員哥哥) 17-5-2007

    phoenix_kate (縱火事件中去世的女孩) 2-5-2007

    FisherYu (嘉榆老師,因先天性心臟病回到天家) 9-1-2006

    ToTo247 (被謀殺留學生,警察憑他的最後entry抓到兇手) 12-5-2005

  • Blogger Cafe節目-《中大學生報》事&#20214

    轉載自: http://www.openradiohk.com/prog.php?id=25

    網上電台節目Blogger Cafe - 主題: 《中大學生報》事件

    自從《中大學生報》二三月份情色版被評為二類不雅刊物後,社會各界出現多種支持和反對情色版的討論。究竟香港傳媒和大眾是否容不下有關性的討論?傳媒又是否雙重標準?淫褻及不雅物品審裁處評級出現什麼問題?以及後來投訴《聖經》和文學作品的事件,又是否一件惡作劇?

    嘉賓:紫草(網誌《Memory-Melody-Mentality》)、亞占(網誌《占占字起》)、庫斯克(Podcast節目《三師會》)

    下載收聽

  • 「調薪方案」教協會員諮詢&#26

    於明天(24/5)及後天(25/5)舉行,截止報名時間為今晚(23/5)晚上10時。請同工們踴躍參加。

     

    老師:

     

    2000年或以後入職的教師加薪問題,教協會已經印製特刊,交代工作報告。請見附件。另外,為進一步諮詢會員意見,以及親自解釋教協這些日子之來的工作,我們安排了幾次諮詢會,如有興趣出席,請按下述方法報名,謝謝。

     

    張文光

     

    「調薪方案」會員諮詢會

     

    我們誠意聽取會員同工對調薪方案的意見,會長張文光現暫定安排三場「調整薪酬方案」會員諮詢會,而為了讓各位能充分討論,每場諮詢會名額50人,如報名人數超出限額,本會將另行安排諮詢會。為統計參加人數,同工如欲出席諮詢會,請填妥以下回條,並電郵至cmkoffice@hknet.com(因為人手問題,暫只接受電郵報名)

    ----------------------------------------------------------------------

    回條

     

     

    會員諮詢會日期及時間

    5月24日 2:00 3:30 pm

    5月24日 3:45 5:15 pm

    5月25日 5:30 7:00 pm

     

     

    會員諮詢會地點:

    教協會銅鑼灣服務中心(銅鑼灣堅拿道西15號永德大廈閣樓)

     

     

    會員姓名:            會員證號碼:             

    任職學校:            入職年份:                     

    聯絡電話:             

     

    截止報名日期:52310:00pm

    請注意:

    (1)    每場諮詢會,報名先到先得,額滿即止。如報名同工超出限額,本會將另行安排諮詢會。

    (2)    已遞交本回條者,本會將以電郵回覆,確認您參加的日期及時間,敬請留意。

     

    下載信件

     

    連結:

     

    不滿遲來先上岸 教師促按年資加薪 [教協網站討論板]

  • 聲明:上班時間不再online

    從即日起,我不會在辦公時間開MSN Messenger。如需在辦公時間聯絡本人,請用短訊或電郵。

  • 明報做對了

    7員評學生報 不及一級鹹古 本報邀8審裁員模擬評二級情色版 (明報21/5/07)

    一定要看:

    樣本三:「我跟蹤佢去到一幢住宅樓下,刻意一直同佢保持距離,當行到門前,佢突然轉身同我講﹕『你跟我咁耐,你想點呀?』我不知所措,完全被佢美貌所吸引,佢見到我亦有驚訝,我真係心慌意亂,完全控制唔到自己,衝上前攬住佢,點知佢不止無反抗,仲拖住我返屋企……」

    明報交給8位審裁員的(四個)樣本 (明報21/5/07)

    今早看頭三個樣本的時候,感到一陣暈眩--天啊,怎麼學生報出了這些比問卷答案嚴重的東西也不知道,還要拼命支持他們....

     

    原來頭三個樣本是三份本地報紙的內容。樣本一和三已被審裁處評為一級。其實比起中大學生報,樣本三(即是我post那一段)不雅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中涉及足以被控非禮的行動的具體描述。

    這次找來八位不同背景的審裁員進行模擬評審,做對了,也做得漂亮。再加上詳細的判例研究:

    不雅淫褻裁決界線模糊 同類色情影碟封套評級不同 (明報21/5/07)

    審裁制度有沒有不客觀的地方,讀者自有定論。這段報導,比起無邊的聲討和扣帽子,實在有視野得多。

     

    (待續)

  • 20070521 推介網誌

    Cute Overload
    http://www.cuteoverload.com/

    • 可愛的東西,有誰不愛? (當然,除了「懶可愛」) Cute Overload 就是一個專門搜集可愛東西的地方,主打動物照片影片,最常見的有貓仔、狗仔、兔仔、省仔,也有較冷門馬仔、刺蝟仔、魚仔、松鼠仔等等,應有盡有,送禮自用皆宜,也可用來寄給你心儀的她,搏卿一笑。 (by Jacky

    Engadget 癮科技
    http://www.engadget.com/ 英文版
    http://chinese.engadget.com/ 中文版

    • 一個可以在短時間內引致蘋果公司股價大跌2.7% 的科技網誌,其江湖地位大家可想而知。得獎無數的Engadget 癮科技網誌每日為你帶來多國消費電子產品和流行科技的最update資訊,走在潮流尖端的你當然不能錯過。(by pig

    史話綿綿
    http://www.xanga.com/relgitsjg
    警告:內容可能含有不雅成份,涉及粗俗用字,未滿十八歲或容易感到不安者請勿閱讀。本人不會為此連結所引起的任何後果負責。

    • 在xanga界人稱史兄的relgitsjg,文字極為尖酸刻薄,談論時事、男女關係、體育、生活見聞,不時粗口橫飛,極容易引起不安。他的某篇文章曾在論壇和某針對港女的網站被廣泛討論。在此推介,只為讓十八歲以上網民認識不同表達方式的blog,如果你覺得你很容易不安,真的不要去,然後到廣管局投訴。(by Kursk

    光影筆記
    http://movie.hkbloggers.org/

    • 小踢不愛看影評,因為現時市面雜誌的所謂影評,十居其九都無甚看頭,但一直有訂閱blog-you開設的共筆專欄:《光影筆記》。

      《光影筆記》內,有新片、也有舊片。現時參加blogger 有203人,他們寫了影評,覺得有資格“貼堂”,讓多些人看到,於是也將文貼到《光影筆記》,令它成為高水準的blog,值得注視及支持。如你更有興趣成為一份子,可按此加入。(by Sidekick

     

  • 我為什麼沒說話

    自從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涉及宗教元素,我便沒有再說什麼。我不是反對投訴聖經的做法,而是不想被不公正的歸邊。

    我是一個基督新教教徒,我的教會算是個歷史悠久的主流教會,這個教會在不少社會事務上都走得很前,例如校本條例、六四事件、七一遊行等等。這也是我 加入這教會的原因之一。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基督徒。打從情色版事件的第一天,我已說過我不認為它的內容不雅,而且清楚地說明我的理據

    再進一步,我呼籲過網友們支持中大學生報的做法,也呼籲大家以包容的態度保護大學的言論空間,儘管大家可以不同意學生們所說的。

    又再進一步,我說過反基人士在這次事件中有抽水之嫌。不過,我也在其他BLOG上留言說過我不反對教外人士投訴聖經,這是他們的自由,也真的有突顯淫褻物品審裁機制的荒謬之處的果效。可是,這做法在戰術上帶來的反效果,比它的正面效果更嚴重。

    反效果是什麼?就是歸邊效應,多數香港人本來就不會仔細研究分析事件,才下結論。例如聽見(連看也沒看)情色版涉及亂倫、人獸交、SM,便左一聲「道德淪 亡」,右一句「世風日下」。今次千多人投訴聖經,不少人,尤其是信徒,便會得出「那班人玩得太過份」的結論,立即自行歸邊,同時把支持行動的人歸邊。我停 寫了幾天,某程度上是不想涉足這淌混水,被我生活圈內的重要他者們(significant others)誤會。

    淫審制度的準則其實是沒有準則,很大程度上視乎被抽中的兩位審裁員的取向,而它們也不用為裁決發表任何理據,這種幾近無厘頭的村公所式審判,在大衛像被裁 定為二級不雅事件中已被完全突顯,多得秋天的童話事件和中大情色版事件,和隨之而來的投訴文藝宗教經典行動,被擴大至引起公眾討論的程度。

    可是,當大眾開始討論的同時,對聖經的投訴,因為涉及太強烈的信仰感情因素,引起了誤會,其反效果實在太大。

    我們這個社會,不知為什麼,「道德與言論自由」的討論,已變成「道德淪亡 vs 道德塔里班」的戰爭,到了這個田地,我不禁問一句,是誰人,加上怎麼樣的制度,令兩方都回不了頭?

    最後,真的再提醒一下大家,我們的中大學生們還在昂貴的司法制度中掙扎,大家殺得性起的時候,請不要忘記他們。請問我可以到哪裡捐款支持他們打官司?

    延伸收看:陶傑@全民開講 (中大"亂倫人獸交"事件簿) @youtube.com

    我懷疑無線有心選擇說理能力懸殊的反方,令正方的毛孟靜、何國良、吳志森等人盡得優勢,而反方代表近乎是出洋相地站不住腳。

    還是沒有人肯上去代表反方?

    延伸閱讀:好腌悶但是要寫下去 (思見聞錄)

    「所謂淫褻與否,說到底還是會不會挑起受眾的性慾,正如男士看色情電影去獲得sexual satisfaction一樣。」

  • 文化戰爭與道德聖戰(轉載)

    作者:安徒
    明報星期日生活 20/5/2007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的風波,發展至最近有人集體向影視處投訴,認為《聖經》亦應被評審為不雅刊物。爭論的激烈,遠超一般人當初想像之外,亦象徵性地說明了,一場不宣而戰的香港本地「文化戰爭」(Culture War),已踏入一個重要的關鍵時刻。文:安徒

    文化戰爭」這個詞,原本來自卑斯麥時期德意志帝國與天主教教廷的對抗,後來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亦認為無產階級如要取得勝利,關鍵在乎打破原來統治階層的文化霸權,更要在傳媒、教育、群眾組織上,贏取一場文化戰爭

    九十年代,美國學者James D. Hunter 以「文化戰爭
    為名著述一本書,分析美國在新保守主義急速冒升的時代,文化政治上不同力量之間,重新結盟整合和相互對抗的情况。他將這場對抗名為「正統派」和「進步主義
    者」之爭,也有人把這場對抗,形容為「世俗進步主義」和「傳統主義」之間的對抗。對立雙方分別在墮胎、槍械管制、同性戀、刊物及影視品審查、毒品、性教
    育、死刑、獨用英語教學、及一系列種族、移民權利問題上拉開戰幔。

    東施效顰打一場子虛烏有的戰爭

    美國是一個以基督教為主流信仰體系的國家,有着它本身錯綜複雜的宗教歷史,自己獨特的傳媒生態、知識傳統和校園政治。文化戰爭的出現,反映着美國社會的獨特問題。香港也有着本身獨特的文化處境和思想淵源,本來就沒有一種合適的土壤和必要,發動一場模擬美國「宗教和世俗」對抗的文化戰爭
    然而,因為香港某些人和美國教會的利益和信念上的連繫,在這幾年來,竟也有人想東施效顰,以對抗邪惡的「聖戰」心態,在本地也發動這一場子虛烏有的模擬戰
    事。在這些試圖自美國橫向移植他們的「宗教Vs
    世俗」對抗圖式中,他們以「世俗」為敵,杜撰一個名為「世俗化霸權」的東西,並把自己幻想為受逼害的「宗教人士」,被世俗世界逼迫他們放棄他們的「宗教生
    活」。

    他們為了構作一幅聖戰圖像,自然要以樹敵的修辭策略,為自己打造一個敵人,這些幻想出來的敵人,名為「極端自由主義者」。他們的罪名
    是在公共領域「去基督教化」、鼓吹墮胎和把同性戀變成人權,他們甚至設想,當今世界的孩子們是被「極端自由主義者」們逼着灌輸了「同性戀意識形態」。所
    以,他們要起來反抗,抵抗世俗主義者的侵襲。

    不過,這種美國右翼福音派基督徒的香港代理人,為了證明香港社會也存在這種所謂「世俗化霸
    權」,以向本地輸入道德聖戰的實踐,卻為他們的環球戰略,作了本色化(本地化)的改造。按照他們的理論,大眾傳媒原都是令社會道德沉淪的罪魁禍首,但他們
    並不像美國那邊,滿足於在自己的教會刊物,教會禮拜的宣道場合,宣揚他們的反世俗,反大眾傳媒的論調。他們反而積極利用大眾傳媒,配合傳媒的譁眾取寵操
    作,不斷製造社會道德議題,不斷喧染道德恐慌。過去一兩年來,除了例如反對立法保護同性戀不受歧視的主戰場外,這股道德聖戰衛士超強的製造議題的能力,早
    已鑽了不少空子,使社會大眾疲於奔命。

    正如一些學者曾經計算,過去一兩年間,香港發生與性問題有關的道德爭議,可說無月無之。問題並不是什麼社會風氣突然急速變壞,而是香港的既有社會體制,在這段短時間內,被這些熱中於挑起「文化戰爭」的衛道之士騎劫。最明顯的莫過於《秋天的童話》這種聲譽本已甚高的陳年電影,都會被「翻炒」指控,頭頂破壞青少年道德心智的罪名。


    果說,包括電影導演、報紙編輯、大學生們在內的「極端自由主義者」,在他們眼中都是在衝擊和瓦解着社會的道德底線,那他們持續不斷、譁眾取寵式的誘發香港
    的道德歇斯底里反應,也可以被視為不斷在測試香港公民社會、公民文化和基本權利的底線。香港人曾引以自豪的公民文化,又是否經得起考驗呢?


    如任何宗教都不應被還原為一些所謂基本教義的簡單原則,而要對應具體歷史的脈絡,宗教方不會成為獨斷偏執的禍源,一個成熟的現代公民社會,也不能避免社會
    道德爭議,因為公民社會正是為反對陳腐的道德和宗教獨斷而建立。公民社會之為公民社會,正在於它具備包容差異、促進溝通、不斷反思的機制,在爭議中為社會
    謀取共識,而不是以隨意的公權力、單一的長官意志、獨斷的教條和民粹式的多數壓力,強行為社會訂定道德準則。

    傳媒和大學本來就是現代公民社會中公共領域的兩大支柱,讓反思、溝通和探索可以以持續、合理的方式進行。但是,正如德國大哲哈巴馬斯(Habermas)所指,理想的公共領域已隨商品化邏輯的侵進而陷入衰退、扭曲的危機。

    民粹式的傳媒運作,公關(PR)化的政治、品牌機器式的治理大學理念,正是上述這種公共領域衰微的表徵。而《中大學生報》事件所揭示的,正是近年香港遭不斷削弱的公民社會和公共領域危機的一場小爆發。

    無意中挑動中大數代「集體回憶」

    不斷追逐聳動新聞的大眾傳媒,只顧建立公關形象而忘卻教育本義、大學應有角色的大學當局,做就了《中大學生報》事件中衛道聖戰者騎劫了傳媒,而傳媒又騎劫了大學的一場鬧劇。

    不過,道德聖戰者以為可以以幾個中大小子作為聖戰祭禮中的犧牲羔羊,卻沒料到中大當局的過度反應,卻做就機會使被宰殺的一方作出強力反彈。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真正了解香港的思想傳統,香港的文化地貌,他們更不了解中大。

    在美國,文化戰爭往往以校園為主戰場,各派在大學為了課程、收生、聘任等問題,持久爭戰,反覆辯論。香港的大學校園,卻沒有這種讓多元文化相互角力的學院環境和傳統。然而大學(特別是中大)卻積累了香港最強的進步主義傳統,最持久的反叛精神,學生報更是最具開放、前衛、實驗精神的象徵。


    德聖戰者意圖走進校園高舉道德大纛,卻無意中挑動了跨越數代整個中大社群的「集體回憶」,觸動了中大人承繼中國五四運動,思想無禁區的精神,反封建、反禮
    教約束的警覺系統,對個性自由、表達自由的價值執著。連日來,新新舊舊的中大人,相互奔走,連繫聯署,以致爭相辯論,都是爭取修復被原教旨獨斷思維所踐踏
    破壞的前衛探索、理性反思的傳統,捍衛大學繼續作為公共領域,使理性辯論與反思,可以無畏無懼地進行的空間。

    中大人的這種「集體回憶」,正好就是香港過去數代年輕人,反對冷戰年代黨國操控的制式教育,抵制殖民地的愚民教育,所積累而來的自由主義精神財富。從保護這份現代中國青年,珍貴的自由主義精神遺產的角度看,中大人是受得起考驗的。

    對於公共領域的「沉淪」,香港版本的道德聖戰者的反應,其實是徹頭徹尾的犬儒主義(cynical):他們對之一方面進行空洞的批判,一方面卻又利用這種傳媒的民粹主義式操作,以千倍放大鏡去揭示大學生的道德醜聞。


    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傳媒引導的輿論,可以在數日之內,翻雲覆雨。這些聖戰者們不明白,譁眾取寵的傳媒運作,所依循的是民粹主義邏輯,它是一把雙面利
    刃:它的核心原則是「反精英主義」。所以,它可以無限放大性醜聞,以詆譭「精英」大學生的形像,也可以急速放大大學當局的笨拙反應,以令庶民享受揶揄更大
    的大學精英體制所帶來的快感。箇中雖然弔詭,但並無什麼精神分裂,可笑的只是有人「搬起了石頭打自己的腳」。

    在中國數百年綱常禮教、黨國道德禁制的歷史,和在道德偽善充斥的現實陰影下,香港的可貴,正在於這裏那怕是半吊子的自由主義俗世活命空間。這是地上的公義,也是精神的救贖。香港人的社會道德前提和底線,正建基在如何維護這個空間,而非如何建立一個克己復禮的清教烏托邦。


    何教育工作者都應知道,道德能力的培養,在乎聆聽與關懷,不在乎行使權力的淫威。香港的基督信仰者,有身體力行,致力普世價值的實現,有玆玆不倦,致力傳
    揚福音。香港人希望聽見的是仁愛、寬恕和正義的福音,卻非那種喋喋不休,焦灼、虛怯卻又無能的道德聖戰的喊叫。救救孩子!哈利路亞!

    (這一篇是目前為止我最認同的。我自己也有一點想說的--見最新的發文)

  • 28週後 (28 Weeks Later)

    "28週後",顧名思義是"28日後"的續集。今次導演不是Danny Boyle(迷幻列車、28日後),他只是負責監製。上一次男主角在ICU一覺醒來,發現全英國都變了喪屍(以正統喪屍片的定義,那些不過是受了感染的人類)。

    今次的角色跟以前的完全不同。故事講述喪屍事件後28星期,英國的喪屍都餓死了。北約軍隊安排英國國民回到倫敦的隔離區居住,希望重建英國。當然,事情沒那麼簡單。

    以氣氛和畫面而言,今集的驚嚇程度不比上集(不過女友說已經嚇得不敢去洗手間),少了上集的悲情。不過,場面比起上集大了不少,相信是因為今次有投資者俾錢。

    ”28日後”和"28週後"的最大特色,是那個杳無人煙的倫敦。要在繁忙的倫敦街道拍這些場面,應該少不了政府的協助。

    "28週後"上畫時是SARS恐慌之後,那時候看人類社會面臨生化危機,如何崩潰,感受良多。今次看北約部隊(其實只有美軍)如何協助英國復國,但對英國人殘酷不仁,想像到的,是英國變了美國的一個洲,誰叫英國自己沒有力量。美英關係的隱喻,以至對美國人的不信任,不言而喻。

    儘管不及上集恐怖和悲情,而且有一個明顯的不合理情節(見下文),但整體而言,我俾九粒星,推!

    延伸閱讀:28日後 (寫在2/12/2003)

    連結:28 WEEKS LATER Official Site | Yahoo! 電影

    以下內容含有劇情(spoiler),想入場看的不要閱讀。

    另外,故事中那對夫妻,以至他們的子女的遭遇,令人聯想到傳染病(愛滋病或者SARS)對家庭關係的衝擊,感到無限唏噓。很多時候,我們所愛的家人,成了病毒載體,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我們是一家人,出了意外時,可以怎樣做?這是故事中讓我們思考的地方。

    故事中有一個很大的漏洞,就是為什麼那位受過感染的女士被關著的時候,完全沒有人看守,又沒有閉路電視監視著她?這與故事中其他部份的守衛森嚴比較,顯得十分突兀。

  • 玩轉白宮 - 蜘蛛女大戰尼克遜

    Kirsten Dunst , Michelle Williams and Dan Hedaya as Richard Nixon in Dick
    Kirsten Dunst, Michelle Williams and Dan Hedaya as Richard Nixon in Dick

    在HBO看到這套1999年的喜劇,真的是滄海遺珠。

    故事是講述兩個中學女生,原來就是化名「深喉」,在水門事件中把爆尼克遜大鑊的人。當然,兩個天真無邪的女學生,是誤打誤撞之下,把美國史上最大的總統醜聞捅出來的。整個故事輕鬆有趣,從兩個天真少女的角度看國家、民主、政治,貫穿七十年代的流行符號、大麻、迷幻和越戰。看得開心,不失為假日休息的選擇。

    女主角是Kirsten Dunst,99年的她,比2002年拍蜘蛛時更漂亮。

    玩轉白宮(Dick) 電影介紹:imdb